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标题: 江南水镇同里:站在桥上看风景 [打印本页]

作者: bluesnail    时间: 2007-1-10 12:44
标题: 江南水镇同里:站在桥上看风景
[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3][color=black]江南水镇同里:站在桥上看风景[/color][/size][/font][/b][/align]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来源:千龙新闻网[/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在同里听那些故事,常常有些分不清年代。即使是相对靠后的民国间的事,听来也像明清之间的事。岁月的时空让一切的荣辱进退都没有了当时的鲜明感,斑驳如同里的残壁。
[/color][/size][/font][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走过同里,常常想到一句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明月装饰了别人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只是这样的风景不需要想起,也不需要忘记。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对朋友说要去同里,大多的反应是愣在那里,往下再多解释,说它是离周庄不远的江南水镇,心里已经感觉同里的被误读———在周庄的光环下无法想象一个真实的同里,尽管那里有大体相同的景致:小桥、流水、人家。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走过同里与走过周庄的感觉是不同的,周庄市声鼎沸,是可以让你满载而归的。同里安谧娴雅,是要留你居住的。居住的时候你可以有梦也可以无梦,同里的姿态永远是淡然的、内敛的。内敛得如同“同里”这两个汉字,将世间的万物都暗藏其间。人在江南第一茶社南园茶社小坐,有漂浮着青豆的熏豆茶陪伴着,有江南的评弹在耳旁边呢喃着,便想坐到天荒地老。在同里小住,常常觉得自己无心,即使这样,你依然会随处碰触到同里的心,那些与心有关的东西都附着在那些地名里,比如串心弄、退思园,嘉荫堂中的官帽厅,同里河上的思本桥……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那其实是一颗颗文人的心,会在失意的时候在自家的厅堂上挂起“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读书”的对联,也会在得意时在桥下刻下“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周庄那样的地方是容纳不了失意的文人的,而同里会最能代表文人心绪的要属退思园。它让你觉得无论在外面拼杀多久,你都可以退到这里。你的退在这里有理由存在,所谓退而思过是为进。至于再进是不是复出,那就要看你对人生的悟性。享受着“菰雨生凉美景”的退思园主任兰生最终还是复出了,只可惜客死异乡。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退思园已经是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册中的著名园林了,但依然不具备那种抢眼之势。假如是白天,人群攒动,角度站得不好,还会觉得其中的“闹红一舸”太挡视线!但去除这些因素,将时空倒回到清代,一个九亩八分的小园建造得如此有情有致,你就不得不佩服当年的园林设计者。那些亭台楼阁、舞榭歌台其实都是有心情深埋在此的,连那月洞门的字都像一个禅宗的公案,需要你去想———为什么留心的“心”会写得像个人字,没有那两点。那是在说,留不住心,留人又有何用?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在同里的每一天,早晨通常都是在同里的小桥流水人家之中漫游,看水上人家涮马桶洗衣服,看院落中的蜂窝煤炉烟雾缭绕,这其实是同里最富生机的时刻,一到中午,同里反而是一片静谧,仿佛随午后的酽酽阳光一起睡思昏沉。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每天的风景中总会出现一位老太太,坐在自家古玩店的门槛上,四处张望。她戴着一副眼镜,其中一块镜片是缺失了的,但她并不在意。据说她今年已经95岁了,是当地上镜率最高的老太太,只是如今已不愿被人拍照。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太太,有一天我在同里的另一个地方遇到,仍然大大地惊讶了一番。她穿着一个灰色坎肩,背了一个大布挎包,神色像是去赶集,但表情与行为举止却突然显出不似平常的斯文气。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同里的深而不露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东西,同里的务本堂叶家墙壁是我们多次经过的地方,像许多被损坏殆尽的历史遗迹一样,我们相信它可能就是只剩下那一段残垣断壁,和那几个规规整整的“务本堂”三个字。但有一天当地的朋友陪我们散步,并说务本堂主人的后代仍有在此居住。便执意要看。仅只是往里面一拐弯,就已进入另一番天地。一条长长的备弄往岁月的深处延伸,书上记载的当年的花厅、船厅仍然有迹可寻。叶家的第五代后孙叶后明就住在备弄右侧一个院落里,已经是儿孙绕膝。朋友有一张务本堂当年的形制分布图,这里当年曾是十进的院落,但现在显然已是繁华落尽。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2][color=black]    繁华落尽之后,总留下一些惹人寻味的故事。所以,当你在三元街那座破旧的宅院中,看到那个当门劈柴的老太太,有人介绍说这就是当年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的女儿,你也不要太惊奇。75岁的老太太,每月靠着政府救济的60元工资和女儿给的80元钱过生活,住在那蜘蛛儿结满雕梁的院落,脸上依旧如一湖秋水。她甚至可以说起母亲因为生的她而非一个儿子,如何地在这座大院里不能立身,但并没有自怜和埋怨。当众多的人因陈去病而来造访她,她只是说:我会好好活,不能为他丢脸的。[/color][/size][/font][/align]
[/align]
作者: C.water    时间: 2007-1-10 13:36
哦,看标题我还以为有图片可看呢。

不过文中: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明月装饰了别人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可慢慢品位!
作者: chinayzb    时间: 2007-1-10 16:10
楼主字有点小啊,改改吧
作者: bluesnail    时间: 2007-1-11 15:25
zb看不清吗,下次换大点。




欢迎光临 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http://bbs.chinacitywater.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