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标题: 低耗能的污水处理技术有哪些? [打印本页]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1 11:05
标题: 低耗能的污水处理技术有哪些?
据我所知有生物倍增工艺,属于低溶氧,低曝气的工艺,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东西,感觉还可以,

昨天还听说了一种IBR工艺,据说也是节能。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1 11:14
独特的曝气供风结构。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1 11:15
曝气软管,充水曝气试验。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1 11:16
这是早期生物倍增工艺在石家庄化纤厂的工艺图片
作者: 放牛班班长    时间: 2017-2-1 11:19
湿地工艺算不算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1 11:31
放牛班班长 发表于 2017-2-1 11:19
湿地工艺算不算

湿地工艺,应该算是一种低耗能工艺,就是占地大了,别的能耗肯定低。
作者: 柳河儿    时间: 2017-2-1 11:43
独特曝气结构那里,小阀门容易锈蚀失效哇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1 11:47
柳河儿 发表于 2017-2-1 11:43
独特曝气结构那里,小阀门容易锈蚀失效哇

其实,工程大部分是采用不锈钢的,这个项目一定是因为甲方或者施工方的省钱情结,造成了会生锈的阀门。

不锈钢,就不会了。
作者: 扬州第一怪    时间: 2017-2-1 17:41
湿地工艺中阀门是不能省钱的,否则后患自然多多
作者: 扬州第一怪    时间: 2017-2-1 17:42
寂寞 发表于 2017-2-1 11:47
其实,工程大部分是采用不锈钢的,这个项目一定是因为甲方或者施工方的省钱情结,造成了会生锈的阀门。
...

铜质阀门也可以啊
作者: 天道    时间: 2017-2-1 20:16
还有好多低能耗,国外已经做到能源自给自足的大型项目。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1 20:29
天道 发表于 2017-2-1 20:16
还有好多低能耗,国外已经做到能源自给自足的大型项目。

能介绍一下吗?国外低耗能的工艺名称?
作者: 水世界蓝天    时间: 2017-2-1 20:48
扬州第一怪 发表于 2017-2-1 17:42
铜质阀门也可以啊

铜质阀门价格也可以
作者: 水世界蓝天    时间: 2017-2-1 20:48
天道 发表于 2017-2-1 20:16
还有好多低能耗,国外已经做到能源自给自足的大型项目。

能源自给自足,说说看是怎么做的
作者: 风暴之灵    时间: 2017-2-2 00:27
上次看到一个厌氧生物倍增工艺,仔细一瞧就是个回流大一点而已,吓死宝宝了
作者: 水世界蓝天    时间: 2017-2-2 06:50
风暴之灵 发表于 2017-2-2 00:27
上次看到一个厌氧生物倍增工艺,仔细一瞧就是个回流大一点而已,吓死宝宝了

玩个名字,忽悠而已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2 07:53
风暴之灵 发表于 2017-2-2 00:27
上次看到一个厌氧生物倍增工艺,仔细一瞧就是个回流大一点而已,吓死宝宝了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厌氧生物倍增,out了。
作者: 纯*    时间: 2017-2-2 18:06
寂寞版主给讲讲这个IBR工艺呗~~~~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3 10:51
纯* 发表于 2017-2-2 18:06
寂寞版主给讲讲这个IBR工艺呗~~~~

我也没用过,查找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这么一个工艺,拿出来分享一下的。是南方省份的一家环保公司的工艺,据说在湖北有好多业绩的。
作者: 纯*    时间: 2017-2-3 23:48
寂寞 发表于 2017-2-3 10:51
我也没用过,查找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这么一个工艺,拿出来分享一下的。是南方省份的一家环保公司的工艺,据 ...

南方省份公司?叫啥名字,去学习看看
作者: 寂寞    时间: 2017-2-4 06:31
纯* 发表于 2017-2-3 23:48
南方省份公司?叫啥名字,去学习看看

株洲江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 开心100    时间: 2017-2-4 13:41
生物倍增工艺,北京博汇特公司的产品,宣传的很好,具体实际工程没有看到,但是他的曝气管是德国的,污泥浓度很高,溶解氧可以做到1mg/L一下。
作者: 纯*    时间: 2017-2-4 22:33
寂寞 发表于 2017-2-4 06:31
株洲江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有空查查看,了解一下




欢迎光临 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http://bbs.chinacitywater.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