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标题:
又黑又臭的生活污水轻松搞掂
[打印本页]
作者:
jie663874
时间:
2007-6-4 22:45
标题:
又黑又臭的生活污水轻松搞掂
本报讯(记者 边晓丹 通讯员 晏利扬)一亩见方的“植物园”里,看似随意地种植了一些植物,当余杭百丈镇的镇干部说,这就是镇上化解农村生活污水的“秘方”时,见惯了大型污水处理厂的记者都用怀疑的眼神打量着眼前这一片小小的土地。 见到记者将信将疑,一位年轻人走了过来,他是杭州天意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潘剑书。此刻,他的任务是负责把这一小片地的神奇之处解释给一群心里打着问号的记者。 “别小看了这一亩地。”潘剑书告诉记者,这片地的“学名”叫做“TYSD人工湿地系统”,它可以处理多种类型的废水,如居民生活污水、酸性矿排水、农业废水、垃圾渗滤液。记者看到,这片地边上接入了几根粗大的管子。潘剑书说,百丈镇已经有六个村子的生活污水通过这些管道集中进入人工湿地,进行统一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运行过程大致如下:污水通过沙石的过滤,流经植物园时,被植物吸收、氧化,使水体质量得到好转。 “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 潘剑书说,只有那些抗污性较强的植物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比如,黄菖蒲、黑麦草、美人蕉。 经过三四天后,原先又臭又黑的生活污水流回溪流的时候,已经变得清晰透明。“经过处理后,水质可以达到国家综合水质一级标准。”潘剑书得意地说道。 苕溪是60万余杭人、40万杭州人的饮用水水源,而余杭百丈镇地处苕溪流域的上游。为了让农户家的生活污水不直接排入苕溪,余杭区环保部门可以说是想尽了各种办法。 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地处山区的余杭百丈镇要兴建污水处理厂相对比较困难。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察比较,百丈镇最终把人工湿地系统“请进了”镇里。 “与污水处理厂相比,人工湿地的好处是对地形、空间、气候没有特殊要求,可以集中建造也可分散建造,灵活机动,可以满足多种需要。”潘剑书解释道。 现在,已经建造好的人工湿地每天可以处理百丈镇267户人家150吨左右的生活污水。百丈镇的下一步目标是,把人工湿地的面积翻一番,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00吨,基本上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
作者:
飞哥哥
时间:
2007-6-5 12:44
标题:
回复 #1 jie663874 的帖子
谢谢版主支持,很积极,但是你可以压缩一下你的帖子,这样质量更高
作者:
cygyc-gc
时间:
2007-6-5 13:53
是的,咨询类的文章,放到一个里吧
作者:
karstine
时间:
2007-6-6 11:11
看题目就猜到是湿地的功劳了,呵呵~jie663874版主,以后这类型的文章要不发到我们湿地版去?
好像有点抢生意啊!哈哈~
作者:
yuguoqingkong
时间:
2007-6-6 23:17
版主有没有详细的资料啊
作者:
zhyy831208
时间:
2007-6-12 11:07
人工湿地么 限制的条件太多了
作者:
水常长东
时间:
2007-6-21 22:43
标题:
学习
我们在水处理的课上学过好多生化处理工艺都有这功能,例如稳定塘,它可以处理多种类型的废水,如居民生活污水、酸性矿排水、农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很好,还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作者:
redplume
时间:
2007-6-25 20:36
感谢楼主,其实这是个很不错的解决方法,用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
作者:
cygyc-gc
时间:
2007-6-27 09:41
蚊子版主说的不错,如果是湿地方面的,可以发过去,不存在抢生意的问题,水世界要的就是所有板块都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这个帖子我给转过去。
作者:
西门夕下
时间:
2007-6-28 08:33
对于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现在各家的看法颇异。 我个人对于地表漫流的看法要好点 而对于潜流湿地,一直持比较保守的看法!虽然它的效果非常好!
作者:
cunsiter
时间:
2008-12-11 10:38
冬天的时候怎么办?
作者:
fengzhijian
时间:
2008-12-11 10:53
完全看得不知所云~~~~~~~~~~
作者:
sanshui
时间:
2009-5-14 18:14
meiy没有什么意思......
作者:
goodcwf
时间:
2009-10-24 00:57
很好的消息呀!说明人工湿地大有用武之地呀!
作者:
18742020hua
时间:
2009-11-5 10:01
人工湿地用处有限。!!
作者:
kgd6780
时间:
2014-8-20 09:29
瞎扯蛋的效果描述, 纯粹是给业主宣传之用的软文
作者:
lvjianguo96
时间:
2014-8-20 15:39
楼上说的很有道理。
欢迎光临 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http://bbs.chinacitywater.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