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标题: 一次离奇的人身事故 [打印本页]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2 03:20
标题: 一次离奇的人身事故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上班的第一天下到集水井修理阀门,结果再也没有上来。这个事情让我下决心把十几年前发生的事写下来,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或许可以挽救无辜的生命。 故事发生在2000年仲夏的杭州,当时我在一家环保公司做总工。 公司接到一项工业废水项目,工厂名字就不说了。水质大约是COD8000,BOD4000,氨氮1000,硫酸根6000mg/L,再就是水温很低,夏天也就摄氏十几度。要求出水COD300,氨氮100mg/L,基本流程是沉淀+调节+三级好氧生化,甚至连反硝化也没有,其中的好氧生化是类似AB法的多级系统。流程是公司引进的一个特殊人才确定的,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很扯,其实还是有道理的,有时间以后另行讨论。 工程施工完毕后开始培菌调试,调试过程一直不顺利,污泥倒是长得很快,但是出水指标一直不好。 现场的项目经理就是那个“特殊人才”,一个技校出身的工人。不知为什么,他认为是调节池积泥引起的后续系统失调,于是找来三个民工清理淤泥,清理的时候两个在池下,一个在池上。当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而且恰逢中午,公司的技术人员和污水站的操作工都去吃午饭了。清理中,池面上的民工发现池里的两人突然倒下了,他赶快跑去找人,等大家赶回来俩人都已经死亡了。 清理淤泥有危险,这个大家都明白,但是死亡的原因却很离奇。 最初怀疑是因为硫化氢中毒,因为污水的BOD很高而且有大量的硫酸根,但是尸检报告证明是窒息死亡,而且这个窒息不是呛水引起的。 先说说调节池。它长宽各25米,深度大约5米,完全敞口。按比例缩小了,就像一个浅碟子,照理说通风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恰恰就是这个貌似“没有问题”的通风,直接导致了工人的死亡!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夏天、中午、低温水。 这个工程水质决定了水里一定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无论好氧菌或者厌氧菌,都会有二氧化碳产生。夏天的杭州,中午的温度可能高达35度甚至40度以上,而调节池里的水温只有十几度,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温度又远远低于池外大气的温度,池内外的气体基本没有交换,因此池内一直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杀人凶手正是这些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 现在可以做一个总结了: 任何一个污水池,哪怕是很浅的敞口池子,只要水温低于气温,都是很危险的! 相反,当水温高于气温时,即便是局部密封的水池,也是相对安全的。 如果必须派人进入水池,要尽可能避免在中午进入水池,一早一晚都是相对安全的时间。 后来我去了另一家公司,在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项目里,必须派人下到调节池,那个池子基本全密封,只有爬梯的位置有一个小口。我一再告诫现场员工,一定要等到晚上或者早晨,而且站在池口可以感觉到池内有热空气流出的时候才可以下去。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3 01:56
如果这里有童鞋听我讲过这个故事,请短信我——毕竟谁也不希望在网络里透明,呵呵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3 02:48 编辑 ]
作者: atuo123    时间: 2012-4-3 09:54
想想都后怕......污水厂的工人的人身安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事故已经很多了,有的是相关知识的匮乏,有的则是人为的操作失误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3 12:19
是啊,下这种池子真的会很危险,希望大家都平安吧。。。
作者: starsdark    时间: 2012-4-4 09:11
要提高人身安全的规范流程杜绝事故的发生啊,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4 09:24
据说在欧洲,如果下到超过2米的池子,就必须系上安全带,而且是池上池下一对一,上面的人就一个任务——拽着绳子。
作者: atuo123    时间: 2012-4-4 10:37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4 09:24 发表 据说在欧洲,如果下到超过2米的池子,就必须系上安全带,而且是池上池下一对一,上面的人就一个任务——拽着绳子。
国内的重视程度不够
作者: gzlishaobo    时间: 2012-4-5 10:51
又学到知识了,顶一下,继续关注
作者: lzliang503    时间: 2012-4-5 13:02
出差现场人身安全最重要
作者: hulijin3    时间: 2012-4-6 20:30
先记号一个,回头给大家讲俺的摊位下井的注意事项~~~俺家摊位有泥区,有消化池和沼气柜,非常危险滴~~回头来细说~~
作者: yoruba    时间: 2012-4-6 22:44
教训深刻的例子,老酒大侠见多识广。 跑个题,工艺我认为很好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7 00:25
原帖由 yoruba 于 2012-4-6 22:44 发表 教训深刻的例子,老酒大侠见多识广。 跑个题,工艺我认为很好
好在哪里?余版能答上来我去济南请你喝酒。 补充一下: 1、第一个曝气——沉淀回流系统的曝气池溶解氧永远是零,虽然曝气池像开锅一样。 2、第一级容积负荷极高,我指的是去除负荷,50kgCOD/m3.d,够神了吧?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曾经用了整整一个月。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7 00:28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欢迎欢迎,多多益善。
作者: yoruba    时间: 2012-4-7 17:56
标题: 回复 12# 的帖子
1.AB这个容易理解哈,就不解释了,所以负荷高... 2.吸附作用下第一级搞定40-50%以上的COD难度基本不大,这样COD只剩4k以下了,效率还算不错 3.吸附COD的同时,氨氮去除量也是比较可观的,最后一级硝化负担就没那么重了 4.前面DO低,也伴随水解作用,不至于后面搞得太恶心。当然初始B/C比很不错了 5.硫酸盐不低,果断放弃厌氧,以免找虐。 6.出水只要求氨氮,不管总氮,那么可以选择性忘记反硝化 7.三级三套污泥体系,适宜各自适应的微生物生长,高负荷的猛吃海喝,低负荷的啃干净骨头缝 8.前面的高负荷与后面的低负荷,可以很好的避开膨胀负荷区 类似的工艺,药厂使用很多。 大前年调试时见得一个抗生素企业,进水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用的两级好氧,高低负荷,出水四五百。 前年差点与al斑竹合作改造其污水站,基本也属于高负荷好养,去除率也是不错的,如果后面的MBR用起来,同样是两级好氧。 由于厌氧工艺对于诸多废水的限制性,高负荷好氧处理高浓度废水是一个很好的路子,同时由于前段作用以吸附为主,耗氧量与COD去除量相比少得可怜。不过很烦人的一个缺点是污泥处理费用就比较高了 ======================================================= 请老酒大侠亮剑 来点香蕉也行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8 10:30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感谢余版回复。 分析确实很有道理,不过有个问题,前面说了第一级好氧反应器溶解氧几乎为零,一般而言硝化反应难以进行,既然硝化难以进行,反应器内的氨氮应该保持1000mg/L,为什么这么高的氨氮好氧生物竟然不受影响?事实上第一级的氨氮去除率高达60—70%,即便考虑上氨氮的去除,反应器内仍然有300—400mg/L的氨氮,大家知道300的氨氮已经足以抑制好氧生物处理的进程了,实际工程不但完全没有抑制,相反活性还好得很,这不是很奇怪吗? 对了,还有一个奇怪的数据,按照BOD和氨氮去除量核算的三级处理的平均溶解氧利用率高达25%以上,可是现场使用的是穿孔管曝气! 计算过程中,因为没有反硝化,所以氨氮按照硝化计算氧消耗量。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8 10:31
我想看看余版用多少时间能弄清楚,呵呵 当年我拿到的这些数据都是现场人员提供的,最初曾经认为所谓的“特殊人才”就是一骗子,那些数据都是假的,后来多次问询员工,发现的确是真的,于是下决心搞明白。后来跑去杭州在现场用10分钟做了一个池边的实验,实验证实了推测的过程是正确的。但是这些内容只在上课时候讲过,就连那个“特殊人才”他自己至今也没有弄明白,呵呵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8 11:01 编辑 ]
作者: yoruba    时间: 2012-4-8 17:41
这个问题似乎也不是问题: 1.关于氨氮,300-400是比较稀松平常的。之前用的同步工艺,进水也接近七八百了,考虑回流的话好氧前段还足有三百多,耐受度明显好于文献值。另外在厌氧中,貌似可以达到1000的水平。 关于生物毒性有个猜测,砒霜对个体的毒性是多少量?如果分成一百个人吃这个量的砒霜呢? 2.需氧量不能这么算,前面说过大量依靠吸附同化,这部分就没有走氧化的过程,后期污泥流程可能还伴有了厌氧过程也未可知。另外,DO是供氧-利用氧-扩散氧平衡后的结果,而平衡后的扩散量也应该与DO水平相关联,换句通俗话说,溶解的氧被快速消耗,原本应该扩散掉的氧反而又溶回到水中,再被利用,再溶...利用率自然高了。 个人不负责任观点,呵呵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8 20:16
1、300多甚至几千的氨氮做生化处理都没有问题,但是好氧生化出水氨氮超过300而生化完全不受影响的工程实例恐怕就绝无仅有了,说到底氨氮抑制是指反应器内过高的浓度引起的,不妨回忆一下当初你的工程,相信任何一级的出水绝不会有超过300的情况。至于砒霜之对于人的毒性,我相信如果游泳池里砒霜或者氰化钠的浓度维持一定的话,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万人统统都会OVER。 2、有点接近了,但是还缺乏说服力。从水质可知,这个过程里面氨氮氧化为硝根的量占据了溶解氧消耗的主要部分,即便全部的COD可以被吸附而分离,核算溶解氧的利用率也不可能超过25%,相信余版不会认为氨氮也被吸附进而沉淀分离了吧?至于余版提到的“原本应该扩散掉的氧反而又溶回到水中,再被利用,再溶...利用率自然高了。 ”就超出了在下的理解范围了,呵呵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8 20:24
诸位水世界的童鞋也说说这个流程的事嘛,在下以人格担保所说数据属实,我的第一个研究生就是做这个工作毕业的,后来他去同济读博士,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还是这个东东。 如果没有人能找到答案,我就让它成为一个迷一直留下来,呵呵
作者: yoruba    时间: 2012-4-8 20:42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许多年前,淀粉废水CODOK,氨氮好几百的不缺啊。厌氧出水更是能出现COD300氨氮也300的神仙数~~~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8 20:49
标题: 回复 20# 的帖子
前提是好氧池,满池开锅一样的曝气啊,厌氧当然没问题,2000都没有问题,呵呵
作者: lcs1109    时间: 2012-4-8 22:11
每年年底请别人清理调节池淤泥,我们也很小心,尽量做好一些准备工作,通风,弄安全绳,照明,防毒口罩………… 深圳这边每年都有因为清理调节池淤泥死人的现象,做好准备工作,心里不能麻痹大意
作者: yoruba    时间: 2012-4-8 22:48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咋就不能先丢一只鸡下去呢...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8 22:56
标题: 回复 23# 的帖子
还是鸭靠谱,好歹会游泳嘛
作者: atuo123    时间: 2012-4-8 23:09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8 22:56 发表 还是鸭靠谱,好歹会游泳嘛
别一不留神把自己扔下去
作者: 20121221    时间: 2012-4-9 12:00
有钱的弄四合一 没钱的仍纸
作者: dadaren0    时间: 2012-4-9 12:52
选择检测仪器、呼吸仪加小狗的措施。
作者: liaoxx    时间: 2012-4-9 13:07
其实做环保很危险的,每天跟污水废气接触,有腐蚀性的强酸强碱,有毒有害的药品试剂接触,有多少人又防范的意识呢?又有多少公司能配备防范的必要用品呢?我看很少。做环保的没有多少人懂得珍惜自己的健康啊
作者: atuo123    时间: 2012-4-9 15:01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8 22:56 发表 还是鸭靠谱,好歹会游泳嘛
鸡也是这么想的
作者: zxmjen    时间: 2012-4-9 16:36
鸭很悲催。。。
作者: 20121221    时间: 2012-4-10 12:48
好像话题跑了 氨氮是可以被吸附去除的,A段如果控制很高的污泥浓度,对氨氮的吸附去除量并不小,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同化排泥去除的 有没有反硝化是看TN去除的,不能仅仅分析有没有条件来反硝化,微生物创造能力强的很
作者: hulijin3    时间: 2012-4-12 10:22
丢鸡鸭闷死了,各位才好吃~~老板心头清楚…… 俺家师弟当年曾经说:你点燃一张纸丢下去就知道了三………… 劳资郁闷惨了,立刻把他pipipipi狂扇~~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2 10:33
标题: 回复 32# 的帖子
欢迎狐狸mm参与哈 能点着火说明不太缺氧,硫化氢浓度就只有天知道了,呵呵
作者: 20121221    时间: 2012-4-12 13:01
防毒面具有佩戴的吗?或者有配备的吗? 城市污水厂也要小心
作者: dadaren0    时间: 2012-4-12 14:19
原帖由 hulijin3 于 2012-4-12 10:22 发表 丢鸡鸭闷死了,各位才好吃~~老板心头清楚…… 俺家师弟当年曾经说:你点燃一张纸丢下去就知道了三………… 劳资郁闷惨了,立刻把他pipipipi狂扇~~
应该打的,原子弹是会爆炸的。。。
作者: cj1017    时间: 2012-4-13 09:54
对污水还是一知半解的,我是来打酱油的,学习了。
作者: fengzizt    时间: 2012-4-13 11:47
相反,当水温高于气温时,即便是局部密封的水池,也是相对安全的。 举例如果水温30 气温20呢? 不是很懂
作者: liaoxx    时间: 2012-4-14 00:07
恐怖死了!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4 00:30
标题: 回复 37# 的帖子
水温高,池内的热空气密度低于池外自然上升,池外的冷空气会沿池边补充进来,而且是一沉到底,所以是安全的
作者: xuze1975    时间: 2012-4-14 00:48
撇开工艺不谈,就事论事!楼主算上半个‘凶手’! 身为总工,你严重失职!不说这位‘特殊人才’出身和处置方法如何,出事时你在干嘛?! 这个事故离奇吗?不离奇!事后大家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可是生命就在完美分析之前无声消逝了! 个人言论,不喜可删!! [ 本帖最后由 xuze1975 于 2012-4-14 00:56 编辑 ]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4 09:11
标题: 回复 39# 的帖子
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冷血。如果这个事故我有责任的话,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提及,因为揭自己的伤疤很疼。 项目经理向公司提出要清泥,我曾经极力反对,并不是有什么先见之明,是因为那个泥根本就不是调试失败的原因。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4 09:34
余版跟老酒关于工艺的话题,还得继续呀! 貌似那个问题还没解决哦! 期待。。。 期待老酒公布答案的那一天!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4 15:58
标题: 回复 42# 的帖子
这个时间可能很长,呵呵,不过无论如何不会超过一年吧
作者: jinshi2011    时间: 2012-4-14 17:03
标题: 回复 43# 的帖子
还能在压缩点嘛?继续关注······
作者: jinshi2011    时间: 2012-4-14 17:05
标题: 回复 41# 的帖子
我想冒昧问一下他的方案当时是怎样审核通过的?我是刨根问底栏目组的。
作者: shenghe516    时间: 2012-4-14 17:13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4 09:24 AM 发表 据说在欧洲,如果下到超过2米的池子,就必须系上安全带,而且是池上池下一对一,上面的人就一个任务——拽着绳子。
外国人的严谨和看似没有必要的繁琐程序还是很有必要的, 水温低于气温,污水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很难外溢, 估计但是考虑到这个因素的人并不多。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4 20:05
标题: 回复 44# 的帖子
可以啊,前提是得有人揭开一点缝(我的学生不算,再次声明,先给我短信)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4 20:11
标题: 回复 45# 的帖子
因为他的“技术”忒神秘,曾经有过处理效果特别好的案例,也有完全失败的案例,这个“人才”神神秘秘的,经常故作高深,其实是他自己也不明白。而我又有一点私心,不想把核心捅破了,只说不要挖泥。 直到后来死人了才知道,完全是他自作主张实施的。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4 20:14
标题: 回复 46# 的帖子
我事先也没有想到后果如此严重,所以拿出来希望可以挽救无辜的生命。
作者: 20121221    时间: 2012-4-14 21:54
说实话,如此经验丰富的在现场那么久才发现,我们在坛子上聊几句能发现这个高深的东东,九成九是蒙对的
作者: yoruba    时间: 2012-4-14 22:34
标题: 回复 50# 的帖子
经验的获取就是连蒙带撞的一个过程...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4 23:06
标题: 回复 50# 的帖子
当时的公司是在郑州,我第一次去现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印证推理的合理性。 估计在论坛里不会有人发现这个秘密,倒不是说这个东东多么神秘,主要是动力不足。我当年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在这里,大家的动力仅仅是好奇心而已,所以.........
作者: robert845477520    时间: 2012-4-15 09:39
谢谢提醒哈。以后得多加注意了。
作者: allen-034    时间: 2012-4-16 22:26
....越发觉得自己懂得很少,水处理这行业水真是很深啊,积累的太少了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7 09:28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14 20:11 发表 因为他的“技术”忒神秘,曾经有过处理效果特别好的案例,也有完全失败的案例,这个“人才”神神秘秘的,经常故作高深,其实是他自己也不明白。而我又有一点私心,不想把核心捅破了,只说不要挖泥。直到后来死人了 ...
传说中的高人!!!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7 09:40
连反硝化都没有,不知你们最初怀疑硫化氢从何而来???
作者: pao112201    时间: 2012-4-17 11:19
嗯,这个故事发人深省
作者: li8351189    时间: 2012-4-17 11:33
现场调试就是危险的,去年就听说一同行调试的时候掉进池子里淹死了
作者: yebao13121    时间: 2012-4-17 11:45
感谢老酒为大家提醒,安全第一,人生安全第一位啊!另外也很想知道老酒出题的最终解释,呵呵。我个人经验有限,高手们积极回应啊!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7 12:38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8 20:16 发表 1、300多甚至几千的氨氮做生化处理都没有问题,但是好氧生化出水氨氮超过300而生化完全不受影响的工程实例恐怕就绝无仅有了,说到底氨氮抑制是指反应器内过高的浓度引起的,不妨回忆一下当初你的工程,相信任何一级的 ...
老酒老师,是不是氨氮硝化利用的大部分的氧?细菌本身新陈代谢消耗了一小部分溶解氧。所以第一级好氧反应器DO为0。也就是说氧的利用率为100%?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7 12:50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14 09:11 发表 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冷血。如果这个事故我有责任的话,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提及,因为揭自己的伤疤很疼。项目经理向公司提出要清泥,我曾经极力反对,并不是有什么先见之明,是因为那个泥根本就不是调试失败的原因。
总工没有项目经理牛么?嘿嘿!总工都极力反对了。这项目经理还是照清!牛X。。。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7 14:46
标题: 回复 60# 的帖子
氧的利用率,是指被吸收的总氧量(包括微生物代谢、化学反应消耗的氧量)与鼓入水体的气泡总氧量之比,因为离开水面的气泡含氧量不是零,所以氧利用率不可能是100%
作者: liuqiang211    时间: 2012-4-17 16:23
听各位版本讨论,我感觉自己就是个水处理行业的画图匠。 勤思考是多么的重要啊。 PS,本人在水处理行业干了快3年了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7 16:53
标题: 回复 61# 的帖子
此人当时的确很牛,上过中国环境报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7 17:28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17 14:46 发表 氧的利用率,是指被吸收的总氧量(包括微生物代谢、化学反应消耗的氧量)与鼓入水体的气泡总氧量之比,因为离开水面的气泡含氧量不是零,所以氧利用率不可能是100%
呵呵,受教了。继续冥思苦想呀。。。
作者: yoruba    时间: 2012-4-17 20:22
标题: 回复 60# 的帖子
穿孔管随便在调节池暴曝气DO也就0,难道穿孔管的氧利用率100%了?显然不是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17 21:11
溶解氮为0,说明DO全部被利用。有机氮中CH2NH2基,在氧参与下会发生氨化反应,生成CO2和NH3,有机物的去除是由于CO2的吹脱,NH3的去除也是吹脱作用,想必现场空气中肯定是很大的氨水味了。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7 21:16
标题: 回复 67# 的帖子
有点接近了,但是氨被吹脱的前提是pH提高,为什么pH会提高呢?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17 21:41
难道是因为co2被吹出来了?不懂,呵呵。。。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17 22:00
是因为BOD的大量分解而补充的碱度导致pH值上升吗????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7 23:30
标题: 回复 70# 的帖子
见过好氧反应器进水氨氮1000出水300,生化不受影响的例子吗?呵呵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8 11:39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17 23:30 发表 见过好氧反应器进水氨氮1000出水300,生化不受影响的例子吗?呵呵
不要掉偶们胃口啦。。。。。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8 14:55
标题: 回复 72# 的帖子
这是曾经我从业以来最费脑筋的一件事,当时网络不发达,周围也没有可以讨论的对手,曾经苦闷之极,呵呵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18 18:56
呵呵。老酒先生传道授业解惑,就告诉我们呗,呵呵。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9 01:22
标题: 回复 74# 的帖子
太容易知道的东西很快就会忘了,呵呵
作者: cygyc-gc    时间: 2012-4-19 08:26
实话说,老酒哥的到来,绝对是对水世界版主团队的提升。老哥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风格,对于我而言尤为解渴。 老哥讲到的导致人身事故,我会放到讲课的内容里,告诉学生如何利用所学保护自己。
作者: yang2002xu    时间: 2012-4-19 09:23
现在我苦闷了,慢慢一楼一楼看,都爬完了,还没结果啊,等待解惑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19 10:41
我现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请老酒先生指条思路呗,呵呵。 [ 本帖最后由 cmpunk 于 2012-4-19 10:43 编辑 ]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19 10:59
难道是高氨氮环境导致亚硝酸盐积累,形成厌氧氨氧化???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19 11:05
10分钟就能验证的实验肯定是不很复杂的实验,这么快,只能是物理或者化学的了。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9 11:24
标题: 回复 76# 的帖子
CC斑竹过誉了,谢谢,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分安全。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9 11:28
诸位弟兄加油啊,很多时候真相只是一层纸,但是捅破它需要艰苦的努力。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9 14:33
原帖由 cmpunk 于 2012-4-19 11:05 发表 10分钟就能验证的实验肯定是不很复杂的实验,这么快,只能是物理或者化学的了。
提示一点,现场有很大的硫化氢味道。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9 21:38
嘿嘿,难不成加了高效稳定复合脱氮剂,那样氨就会自动出来了? 强化絮凝?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19 21:39
是不是硫酸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与氨反应生成氮气与硫化氢呀?硫酸根取代硝酸根了?
作者: yoruba    时间: 2012-4-19 22:46
标题: 回复 85# 的帖子
硫酸铵,无色结晶或白色颗粒...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19 22:46
标题: 回复 84# 的帖子
那不成了江湖骗子了?呵呵
作者: yoruba    时间: 2012-4-19 22:48
硫酸盐还原倒是会引起pH增高的,但一般不至于这么暴力吧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9 22:55
原帖由 cmpunk 于 2012-4-19 21:39 发表 是不是硫酸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与氨反应生成氮气与硫化氢呀?硫酸根取代硝酸根了?
忒复杂了吧。。。都不敢往下猜了!!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19 22:59
硫酸根转化成硫化氢,必定导致PH升高。那样氨气跑出来的可能性就很大啦!
作者: 20121221    时间: 2012-4-19 23:47
DO低,发生硫酸盐还原的概率当然很大 但是说氨被吹脱出来,需要局部pH比较高 1000的话,稀释下来500,占10%的话,也要50,被吹出来是有的,但浓度难以确定 浓度这么高的废水缺乏现场经验啊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20 01:14
还是没有发现最核心的内容啊。或许是因为大家都是搞水处理的,所以对单元构筑物的作用都有定向思维,呵呵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20 12:57
呵呵,难道是分层了?????????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20 14:27
建议好好看看有关的书,我当年对生化处理很不熟悉,特别是涉及硫酸根的内容,后来认真看了贺延龄那本书以后才算弄明白了。
作者: w660414183    时间: 2012-4-20 14:40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20 14:27 发表 建议好好看看有关的书,我当年对生化处理很不熟悉,特别是涉及硫酸根的内容,后来认真看了贺延龄那本书以后才算弄明白了。
酒版有那本书不?上传给我们看看呗!这个问题折腾我一个星期了。。。
作者: 2003wsw    时间: 2012-4-20 14:41
生命换来的经验,很残酷啊,逝者安息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20 16:11
标题: 回复 95# 的帖子
貌似这里就有电子版,好像见过
作者: fd2012    时间: 2012-4-20 16:13
是化学反应起作用吗,好深奥
作者: cmpunk    时间: 2012-4-20 16:51
好的,老酒先生指了条路,我一定要搞明白这个问题。
作者: zslddt    时间: 2012-4-20 17:11
标题: 回复 88# 的帖子
没错,硫化氢是弱酸,但是浓度不可能太高,否则生化就停止了




欢迎光临 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http://bbs.chinacitywater.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