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水世界导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现状下,“城市病”问题突显。为缓解这一问题,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并落地,前一周刚刚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河长制的意见》也指出对城市河湖处理要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关系,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着力维护城市水系统完整性和良好生态;针对农村河湖要加强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和水系连通,保护和恢复河湖生态功能。 从2015年8月《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发布并明确提出工作目标已一年有余,黑臭整治的现状又呈哪般景象呢? 据统计,截至 2016年第三季度末,全国 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通过组织排查、公众举报、卫星遥感监测,220个 城市排查确认黑臭水体 1992个,36个 重点城市中,31个 城市有黑臭水体 630个。 整治进展 整治工作现成效 存在问题难小觑 就目前来看,各地在黑臭水体整治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北京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的占全部建成区的79%。上海市已完成整治和已开工实施整治的黑臭水体共计27条段,占建成区黑臭水体总量的48%。截至今年9月底,广州市全市35条黑臭河涌整治工程共计113个子项,累计完成工作量的63.60%。 然而,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责任待进一步落实; 2)项目落地难;审批流程待优化,征地拆迁难度大。 3)资金短缺; 黑臭水体整治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难,利润低,拆迁成本高,公益性强;据业内专家估算整治1992个黑臭水体约需投入2700亿元。 4)部分地区存在“一冲了之”、“一盖了之”、“一填了之”现象; 5)控源截污不到位,过度依赖投药、原位治理等; 6)河道“三面光”,检查井泄漏严重。 黑臭水体整治——变理念、抓关键、明路径、强管理 黑臭水体治理要遵循 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 的十六字方针,但应明晰的是黑臭水体治理并不等同于水环境质量达标。其与简单的工程治理相比,改变理念更为重要。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孙永利在今年城镇水务大会上指出,黑臭水体治理要分“三步走”;结合城市水体位置及水质水量关系,对城市水体进行合理功能定位,基于水体功能进行总体设计;黑臭水体治理的首要工作是解决“内忧外患”,认识部分“技术”的本质,加强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 由于各地情况各异,采取因地制宜, “一河一策、一河一图、一河一表、一河一档”,近远期目标结合等措施亦可行。 黑臭水体整治“三部曲” 此外,对于信息报送、信息公开、专项督查等制度还要予以完善,加强公众参与度,推行“河长制”、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完美规划+适合技术路线 还需实践检验 遵照技术路线,做好了规划设计,如何验证可行性,当然是付诸实践。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国内出现不少成功案例,亦得出一些经验可供借鉴。 1、贵州南明河整治PPP示范项目 作为长江流域乌江支流,南明河污染状况触目惊心,黑臭现象突出,为此,提出分三期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 利用干流及支流全河段截污、河道防於与防洪蓄水、河道生态修复等等八大核心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2、南宁那考河PPP治理项目 那考河河道防洪标准较低,排水口多为合流制,水质恶劣;沿线污染源涉及生活、工业、农业面源等。总体治理思路如下。 经过一年多整治,贯彻全流域治理理念,河道水质得到初步改善,景观得到明显提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小结: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用系统观念予以解决,碎片化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很难从根本上实现治理目标;要做好系统规划,遵循 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 原则,从单体项目向综合治理转变,引入PPP等模式,强化资源整合;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
更多精彩视频内容及干货内容欢迎关注水世界订阅号chinacitywater或下载水世界社区APP获取。
(内容整合节选自第十一届城镇水务大会住建部城建司水处调研员曹燕进、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孙永利、北京市政设计研究总院设计总监杭世珺、北排集团南宁公司董事长崔希龙演讲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