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节:充分利用招聘会的会刊
宋立达 著
充分利用招聘会的会刊。在招聘会入口处领取免费的会刊,上面刊登了参会所有单位及用人情况和条件。应聘者应仔细地查看会刊,把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划下来,然后直接去其所在场馆,这样能够节省大量时间和体力,提高应聘的效率。
参会时要充满自信,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条件和愿望。敢于争取,不怕失败,表示出你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并创造出业绩来的信心。
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由于招聘会上与每位招聘人员的谈话都相当于面试,所以无论从态度、着装还是言谈举止,都要以面试的标准来要求。着装最好是正装,一来正装更能表现出良好的专业气质,二来如果许多人不着正装,则"西装革履"者更容易引人注目。说话时不卑不亢,表现出对招聘代表的尊重。简单明了地把自身情况介绍一下并表示对那项工作的兴趣,非常希望能够加入。切记不要着重提到薪金。
会后二三天内及时与感兴趣的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不能被动等待。如果你感觉双方都很满意,你当时应及时记下这家单位的联系方式及负责人电话,因为用人单位会收到很多简历,可能将你忽略,如果你及时用电话联系询问什么时间再次面试,一方面表示你对用人单位的尊重,二是表达出你迫切加入的愿望,给用人单位又一次深刻的认识。
上述的方式都可以尝试,但也要有所侧重,不要把择业求职导演成一出混乱的闹剧,让自己晕头转向地在无序的状态下乱闯,具体把哪种方式作为重点,最好结合自己的各种现实的条件和状况而定。
实例扫描
我读的是管理学本科,是班里的优秀学生,并且曾经在学生会担任一些职务,活动能力很强,英语很流利。按照我的成绩和表现,原本应该是保送研究生的,但我认为不保研的话,如果能进"五大"也很不错,而且我当时认为自己应该理所当然地会拿到一到两家的offer,可是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一家都没拿到。"五大"的经历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原本我的想法是很笃定的,我既可以保研,又有机会进"五大",可到最后我两样都失去了,所以心情一度跌到了低谷,曾经极度否定自己。
我在那段时间很不自信,很盲目地投简历,只想证明自己是有能力,有公司会要我的。当时我投了很多简历,但是并不是投的越多,机会就越多,很多公司他们只是招收了我们班一些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他们很多人都问了我两个相同的问题,就是我这么好的成绩为什么没保研,我的英语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出国。所以我很尴尬,有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不过当时我想,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也应该努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然情况会更糟糕。静下来想想,我改变了策略,如果我要向哪一家公司投递简历,事先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这家公司,尤其是公司的招聘要求和公司的文化,于是我会对这个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大体的感觉。然后我就会把自己的简历按照这种感觉做一些适当的修改,重点突出一些特点。很快我陆续接到了一些外资企业的回音,让我去参加面试。
不幸的是,在这些面试当中,我通常是屡战屡败。因为我是比较擅长理性思维的人,比如那些辩论赛、presentation我都做的很好,但是那种即兴发挥又定时定量的工作我不是很擅长,所以这种面试我通常很难全部完成。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面试对我来说不是太公平,我也没有必要太灰心。
有了前面的经历,我对找工作的态度更加成熟和沉稳,开始更加周详地考虑应对。我看了很多有关面试的技巧和策略之类的资料,并且找到我的同学、师兄师姐交流,为各种可能的情况作精心的准备。甚至我和我的同学找来题目,进行了现场的面试模拟。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顺利通过了某银行的面试,他们很快就录用了我,让我重新找回了原来的自信。
(小东2003年大学本科毕业生)
□说说简历、履历表、自荐信、求职信
简历
简历是用人单位对你的第一印象,也是为你赢得面试机会的关键。所谓简历,就是你的简单履历,是用来传递个人信息的,不是你的自传或者家史,最大要求是简洁精练,淡化感情成分和主观色彩。
篇幅要简洁。原则上履历表的长度以不超过一页为佳。如果一页不足以尽述,那么至少第一页必须是简短的摘要。当然,厚厚一叠履历并不总是给人不好的印象,但其前提是你的经历必须够精彩,文笔要好,条理分明仍不可少,因此这样的作法,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的。
简历上面必须有姓名、联系方式、所学专业、社会工作经历(参加社团活动、社会活动,要说明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成绩成果)、求职意向或应聘职位(如果为增加命中率而添两个岗位,二者之间的岗位性质不要相差太大)等几项内容,这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有特殊爱好或者特长,不妨简单交代两句。
让简历能获得青睐,条理分明、一目了然非常重要,最好是以电脑打字编排,方便阅读。
简历应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个人情况:姓名、联系方式。
应聘职位:要注意如果应聘两个职位,二者不要相差太大。比如,可以同时应聘会计和审计。
工作经历:参加社团活动、社会活动,要说明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成绩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