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响亮的名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金悬赏之 --------红虫攻略

[复制链接]

4万

积分

195

金钱

5777

帖子

王者水师

吃饱睡觉

61
发表于 2009-6-15 21:11: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47039718 于 2009-6-15 19:42 发表 160倍 是不是轮虫啊 ?
不是轮虫。 具体不知道。呵呵
 没个性没签名
清啦

7万

积分

2868

金钱

1464

帖子

版主

小巫师

QQ
62
发表于 2009-6-15 22:40:11 | 只看该作者
我今天做镜检 还是有 感觉像轮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3
发表于 2009-7-5 09:30:57 | 只看该作者
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生物学研究 陈旭1 朱琳1 王启山1 杨瑶1 赵巍1 何文杰2 韩宏大2 张旭东2 (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2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总公司,天津300040) 摘要在我国北方一些城市的水源地以及给水厂蓄水池中,甚至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都曾经发现红虫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水质。在天津市市区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经鉴定为颤蚓科的淡水单孔蚓。初步研究了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红虫在20±1℃和27±1℃水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并研究了红虫卵在蚓茧内的详细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红虫从其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孵出生长到产卵在水温20±1℃时需要73~98d,在水温27±1℃时需要51~72 d。 关键词 饮用水红虫生活史室内培养 我国北方城市水源70%以上为地表水,有机物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藻类大量繁殖,各种小型水生动物孳生,包括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水蚤的浮游动物和红虫的底栖动物。这些生物常见于水源地以及给水厂蓄水池中,有时甚至会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发现,这种情况会对饮用水的水质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 有文献表明,在我国南方某些城市二次储水池中及英国的艾塞克斯城、美国的洛厄尔城发现的红虫均为摇蚊幼虫。与之不同的是,本实验室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经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鉴定,此三种红虫样本均为同一种,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乳6ificidae)、单孔蚓属(Monopylephorus),为淡水单孔蚓(MonopylephorusLimosus)(见图1)。该种红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地的淡水(含少量盐分)水域,并喜栖于城市居民区排放生活污水的 沟渠中。 经相关文献证明,二次供水没有防护措施的溢流管和密闭不严的进入口,都可成为红虫污染水质的进入途径;水池中余氯较低及长期不清洗为虫 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孳生提供了食物和生存条件。同时,当供水环境不良、管道出现破损时,或是当生活污水污染供水系统时,红虫也可能经由管网进入供水系统,但是,也不能排除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颤蚓类在污水自净和水质污染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种红虫作为自来水水体的生物污染物而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在饮用水中出现的红虫生物污染,不仅要对成虫进行杀灭,同时也要对幼虫和虫卵进行杀灭。这就需要对红虫的生活史进行系统研究,以找出杀灭的最佳时机。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红虫进行饲养,初步进行了成虫饲养条件和虫卵发育的个体水平试验研究。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本工作始自2003年4月下旬,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共约60条。放养于搪瓷盘中,用脱脂棉制成松软的基质,加入一定量水,保持红虫的生存环境。每天将新生的蚓茧捡出,置于培养皿中的脱脂棉基质上,同样加入一定量水。试验用水为曝气充氧脱氯的自来水,pH为6.5。以比例为1:1的面粉和玉米粉及适量的莴苣浆的混合发酵物作为饵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容器内水量的一半,水温与试验容器中的水温保持一致。 2试验结果 2.1蚓茧内发育 红虫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当成虫出现环带时标志成虫已经性成熟,可以交配受精。产出的卵被环带分泌出的粘液包裹形成蚓茧。蚓茧呈椭圆形,长约2~3mm,为淡橙色,内有卵粒4~13颗不等。蚓茧的两端各有一个口,是封闭的,在7~12 d后卵发育成为幼虫,幼虫会突破茧口,游出茧外,刚出生的幼虫体长约为3mm(见图2)。 刚产出的卵(图2a)呈圆形,包裹在蚓茧中。大约经过3~5 d后,卵从一侧开始逐渐向中间凹陷(图2b),经过进一步凹陷(图2c),1~2 d后卵发育成肾形,肾形的卵逐渐向两极生长(图2d),延长展开,再经过7~9 d后形成幼虫(图2e)。蚓茧的两个端15至此时仍然是密闭的(图2f),在茧口处有阻碍物(图29)。在幼虫进一步发育4~5 d后,幼虫就会钻过阻碍物,通过茧口游出蚓茧(图2h)。图2i所示为刚从蚓茧中孵化出的幼虫。 2.2生长发育 蚓茧内发育阶段是指从蚓茧产出到蚓茧内孵出的胚胎发育过程,性成熟产生蚓茧阶段是指从幼蚓孵出发育到其产生第一个蚓茧的发育过程。由表1可以看出:红虫从蚓茧产出后,其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孵出生长到产卵在20±1℃水温需要73~98 d,在27±1℃水温需要51~72 d。 2.3红虫伸缩能力的研究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红虫蚓体的伸缩能力很强,可以穿过用于过滤的筛绢(见表2)。成年蚓体 的直径最大可达730um,但是均可穿过孔径为200um的筛绢。10~15 mm体长的幼蚓体直径一般为200~250um,25~30mm体长的幼蚓体直径一般为300~350um,均可穿过孔径为150um和200um的筛绢,但无法穿过孔径为120um的筛绢,其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尽管红虫具有伸缩能力,但其伸缩能力有限;二是幼蚓的活动能力有限,不具备成蚓那么强的穿透能力,故无法穿过筛绢。 3讨论 (1)本试验采用面粉和玉米粉及适量的莴苣浆的混合发酵物作为饵料投喂。考虑加入莴苣是因为莴苣的营养价值较高,含丰富的铁、钙、脂肪和叶酸等大量维生素,可以为红虫的生长发育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同时,本试验根据李仁熙的方法,采用脱脂棉作为基质,比采用淤泥和沙子作基质更便于观察和测试。 (2)经小型试验证明,当水温降至6℃时,红虫的死亡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幼蚓的死亡率显著增高。说明低温对红虫正常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在幼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红虫蚓体的伸缩能力很强,可以穿过用于过滤的筛绢这一生理特性,对于净水工艺的改进提出了新的问题,现行净水工艺中过滤部分多采用无烟煤和石英砂作为滤料,那么红虫就有可能钻过滤料,造成水质污染。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4
发表于 2009-10-8 07:46:20 | 只看该作者
给水系统中剑水蚤的产生及控制 吕斌1 王弘宇2 (1 武汉科技学院环境与城建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武汉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水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以桡足类剑水蚤为代表的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严重威胁人类饮用水卫生安全。从分析水源及给水处理工艺过程中产生剑水蚤的原因入手。提出”生物操作”方式和几种改进现有给水处理工序运行条件的方法,可有效控制给水系统中出现的剑水蚤。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剑水蚤给水系统 近年.给水领域的研究机构与生产部门注意到水体富营养化,不仅使水源中藻类大量繁殖.而且以剑水蚤为代表的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大量孳生繁殖。剑水蚤属于节肢动物门,是甲壳纲中较低级的种类,外表具有较坚硬的甲壳。因此对水处理过程中投加的化学氧化药剂有较强的耐性。而且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生命力顽强,并有游动性,易穿透滤池,进入城市管网。较大的剑水蚤肉眼可见.似白色肉虫。其在用户水中出现,不仅违反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感官性状指标的规定。而且剑水蚤类浮游动物是血吸虫等致病生物的中间宿主.是疾病传播的途径之一。已有资料表明。剑水蚤和裂头蚴病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剑水蚤类浮游生物已对水质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如何防治剑水蚤类浮游生物已是给水系统中的重要问题。 l给水中剑水蚤的产生因素 1.1水源中剑水蚤的产生 从生态学角度,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和流动主要通过以下2条食物链进行:①牧食食物链: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水体鱼类;②碎屑食物链:死亡有机物一细菌、底柄一浮游动物一水体鱼类。这2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进而形成食物网。由于水体中某种物质富集、某一营养级上的物种由于人为的或某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异常时.就有可能使得水体中的食物链乃至食物网遭到破坏,进而打破水体巾原有的生态平衡。 一方面.富营养化水中的氮磷含量较高.出现下级营养过剩现象.有利于浮游植物藻类的繁殖。大量的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就可能会使某种或某几种适于富营养化生存的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优势地位,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我国的许多水库、湖泊中,因人为的过度捕鱼使得许多水体中出现了贫鱼、无鱼的情况。当上级营养者遭到破坏时。由于捕食关系的影响,剑水蚤的生存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脱离了上级捕食者的制约,在下级营养物质充足的条件下.势必造成其大量繁殖。这一点已逐步为现有研究证实。据武汉东湖汤林湖区资料,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该湖由贫富营养状态逐渐演变为富营养状态,在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过程中,浮游动物数量明显增多,但其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产生明显的次生演替。其中哲水蚤的数量下降而台湾温剑水蚤和邻近剑水蚤的数目增加,已成为该湖区的优势种属。且在鲢鳙混养的围圈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数量与生物量明显低于无鱼的围圈。 由此可以说。正因为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带来了生存空问的扩大;鱼类的急剧减少,带来了生存压力的降低,使得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得到了迅猛的孳生繁殖。 1.2给水处理过程中剑水蚤的产生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一般由预氧化、混凝沉淀池、过滤、消毒处理单元组成,给水设计依据的规范、各处理单元的运行操作条件以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藻类、浊度、臭味和病源微生物为目的,并没有考虑到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去除。各处理单元设计及运行操作条件对给水处理过程中剑水蚤的产生具体贡献如下: (1)预氧化和消毒T艺不能有效杀死或灭活剑水蚤。当前预氧化工序多为提高絮凝效果,或去除水中藻类和微量有机物,消毒工序主要去除水中致病微生物。无论是预氧化还是消毒工序.反应时间并不长。有资料显示,剑水蚤外表具有较坚硬的甲壳,对预氧化或消毒过程中的化学氧化药剂有较强的耐性.一般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才能被杀死或灭活。采用氯气进行灭蚤.接触时间在lh以上才有一定的灭活效果。采用二氧化氯作为预氧化药剂时间较短。但也需要30min以上。而常规的预氧化和消毒工序接触反应池因水力停留时间不足,难以达到杀死或火活蚤类的目的。 (2)混凝沉淀(澄清)过程会引起剑水蚤的富集。当前混当残余剑水蚤随水流人沉淀池后,部分剑水蚤也会随形成的絮凝体沉淀下来。但在排泥周期较长情况下,沉淀池的污泥沉积区为沉降下来的剑水蚤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场所.剑水蚤得以大量繁殖,并游动到上部清水层,使沉淀池出水剑水蚤可能较接触氧化后更高。 (3)滤池是给水处理工艺中非常重要的单元,其不仅在于进一步降低水的浊度,而且水中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将随水的浊度降低而被部分去除。而残留与滤后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在失去浑浊物保护和依附时,在滤后消毒过程中将容易被杀灭,这就为滤后消毒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滤池基本上可以处理掉水中绝大部分浊度及微生物。剑水蚤由于其个体较大。一般会被滤池截留,但滤料为截留的剑水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使剑水蚤得以增殖,增殖的蚤卵或幼虫有堵塞滤池甚至穿透滤料可能。另一方面,从当前给水处理过程中滤池反冲洗工序可看出,滤池反冲洗水废水再次回流进水处理系统中.使滤池中剑水蚤非常容易富集。 2剑水蚤的控制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使剑水蚤在水源水中大量繁殖.给制水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剑水蚤的生物特性及传统给水处理工艺又可能使生产的清水仍含有剑水蚤。因此必须在水源和给水工艺2个过程中防治剑水蚤。 2.1 生物操纵减少水源中蚤 ”生物操纵”技术其内容就是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摄取原理,以改变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来达到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目前有些学者提出了利用食物链中高级营养者-鱼类进行生态治理的生物操纵方案来控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增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谢平等人在对武汉东湖的围隔实验表明,摄食浮游生物的鲢、鳙对浮游生物的动态有强烈地控制作用,通过其滤食作用吃掉了不少的如桡足类、枝角类的大型浮游甲壳动物,并且有效地控制了由蓝藻、微囊藻引起的‘水华’。 在以剑水蚤类为代表的浮游动物的生态治理中.只要合理地运用”生物操纵”技术.通过在水体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鱼类,尤其是以鲢、鳙为代表的以水体中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种并配合以其他植食性的鱼类如草鱼、杂食性的鱼类如鲫鱼、鲤鱼等来实现从捕食压力、生存空间、营养物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治理,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依靠生态技术对水处理中出现的因水源恶化而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治理.是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从长远来看它也是一条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途径,不仅能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还具有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 2.2预氧化工艺除蚤 利用化学氧化法杀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使其失活.进而对其进行去除,是国内外普遍采取的除蚤措施。在我国水厂中主要以化学药剂作为氧化剂对剑水蚤进行去除,目前水厂常用的氧化剂以预氯化氧化最为常见,除此以外还有用二氧化氯、03和H202氧化等进行杀灭去除的。 采用预氯氧化由于需较长的接触时间,可将投氯点设在取水构筑物的进水口附近,而且适当增加氯的投加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在进水口处预投氯.氯对剑水蚤火活效果明显。杨丽嫒将预氯氧化投加点设在进水口处(接触反应时间约lh左右)。采用2.0mg/L的氯量能杀灭90%左右的原水蚤类。 据有关资料介绍,预投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地杀灭剑水蚤,与混凝、沉淀、及过滤工艺相结合。能保证对剑水蚤的有效去除。而且同预投氯相比,预投二氧化氯硅著减少了包括卤代烃和含氯化合物在内的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并使水的致突变性明显降低.可有效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崔福义等人通过生产性试验,考察了预投二氧化氯对原水中剑水蚤的去除效果,并与现行的预投氯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法可以有效地杀灭剑水蚤,与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相结合,可使剑水蚤完全去除:GC—MS及Ames试验进一步表明,处理水中有机物的种类与数量显著少于预投氯方法.水的致突变性也明显降低,经济效益优于预投氯法。 此外,采用03氧化、H202氧化也可获得较好的除蚤效果。崔福义等人为解决水源水中孳生的水蚤类浮游动物难以被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有效地去除.从而困扰水厂正常生产运行的问题,进行了03氧化、H202氧化和O3/H2O2高级氧化对水体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灭活效果的试验研究。发现3种方法中,O3/H202联合时除蚤效果最佳,其在蒸馏水中投量为03 1.0mg/L、H2O2,4mg/l。时.接触30min灭蚤率达到100%。 2.3改进沉淀和滤池设计及运行条件除蚤 沉淀池主要从排泥方便的角度设计积泥区的大小。沉淀下来的剑水蚤会在积泥区增殖.为减少后续工艺的负荷可以适当减少排泥周期或清洗沉淀池,以防治剑水蚤在积泥区富集。滤池是保证出水水质安全的非常重要环节,有资料表明,通过改善滤池的设计和运行条件可以获得较好的除蚤效果。 孙志民等采用在水厂单阀滤池出水管口处加装80目的过滤网罩的方法.用滤网将剑水蚤截留在过滤网罩上,阻止剑水蚤进入过滤出水中。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完全可以确保出水中不再出现剑水蚤。邢宏通过缩短滤池工作周期。由48h缩短为24h,同时调整反冲洗强度.并增加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从12mg/L提高到15mg/L。可去除预加氯杀死的浮游生物。刘东梅等人认为,降低滤料的粒径(

2万

积分

624

金钱

539

帖子

王者水师

65
发表于 2009-10-8 09:45:10 | 只看该作者



曾在一工程中切实遇过这事,在接触氧化池内,红虫已完全取代了填料上的生物膜,用手剥落后放在清水的杯子中,快速分散后再迅速聚在一起成团状. 采取措施,停止氧供给,两天后红虫杀灭,恢复正常.

3412

积分

105

金钱

164

帖子

黄金水师

66
发表于 2009-10-8 20:42:2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污水处理中的红虫多是水蚤,学名裸腹蚤,运动很快,红色是因为体内的血红素,DO高时血红素增多,就显红色,DO低时多显示无色或白色。

4万

积分

195

金钱

5777

帖子

王者水师

吃饱睡觉

67
发表于 2009-10-9 12:2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blackbird 于 2009-10-8 20:42 发表 我们污水处理中的红虫多是水蚤,学名裸腹蚤,运动很快,红色是因为体内的血红素,DO高时血红素增多,就显红色,DO低时多显示无色或白色。
Do z正好说反了吧?
 没个性没签名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8
发表于 2009-11-1 17:08:10 | 只看该作者
水丝蚓的生物学特征 1水丝蚓简介 水丝蚓(亦称丝蚯蚓、红线虫、水蚯蚓等)是淡水中最常见的底栖动物,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Tubi.ficidac)、水丝蚓属(Limnodrilus)。是淡水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本属虫体长35~65mm,体色红褐,成熟个体可见戒指状环带和刚毛,背刚毛呈钩状、末端分二叉。体内有或长或短的阴茎,以及圆柱状的阴茎鞘。阴茎鞘外有螺旋状的肌肉环绕,是本属十分重要的特征。 水丝蚓属全世界记载有lO种以上,其中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世界分布的优势种。 水丝蚓通常生活在微流水、有机质丰富的水底淤泥中。在腐殖质多的地方, 有机污染常为严重,氧气往往缺乏,它们在缺氧的环境中,从泥底伸出大部分身体,不断摆动,很有节奏,以此促进水流形成,以利虫体进行气体交换,水中氧气越少,则摆动越快。它们象陆生蚯蚓一样,吞食泥土,同时从土中摄取细菌、有机碎屑颗粒以及底栖藻类,有时也取食一些土中的微型动物,通过肛门排遗蚓 粪。喜温,最适水温15--28℃。 各种水丝蚓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是很重要的分解生物,它们吞食水中和底泥中的有机碎屑颗粒、腐殖质和微小生物,而本身又被水中其它生物(如鱼、蛙、蛇、龟鳖等)所取食,因此,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水丝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交配时,两个个体前端以腹面相结合,各雄孔排出精液到对方受精囊内贮存。交换精液后分开。卵成熟后,环节分泌粘物形成带状的卵袋(卵茧)。卵产于卵袋内,卵袋向前移动到受精囊孔处,精液流出而使卵子受精。卵袋由身体前端脱落沉于水底泥中。卵袋两端开口处自动收缩而封闭成为椭圆形的卵茧。受精卵在卵茧中发育成为小蚯蚓。从受精卵孵出幼蚓所需的时间随水温高低和种类不同而不同,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因水温高低不同而有所差别。水丝蚓寿命通常80天左右,少数能活到120天。水丝蚓繁殖力极强。水丝蚓和陆生蚯蚓一样,再生能力很强,切断后能很快再生成完整的个体。 1.1.2水丝蚓常见种类简介 我国已知水生寡毛类共5科约28属70余种,分属于两个目。一是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如颞体虫科(Aeolosomatidae)、颤蚓科(Tubifieidae)、仙女虫科('Naididae)、线蚓科(Enehytraeidae)属本目,二是前孔寡毛目(Prosopora),如带丝蚓科(Lumbriculidae)属本目。 目前较常见、分布范围较广、数量比较大的种类有如下几种,现简单介绍。 (1)尾鳃蚓(Branchiura),属颤蚓科。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尾鳃蚓虫体较粗,直径约1.2~2.2mm。常卷曲,活体伸延时长度达100mm以上,固定标本约30-70mm,平均53mm。活体紫红色,体节185或更多,每节背腹均有刚毛。性成熟个体头后X一Ⅻ体节上有一明显的环带,呈灰白色隆肿块。体后部约1/3处始,背腹 正中线每节有一对丝状的鳃,最前面的最短,逐渐增长,有60-160对之多(如图 1)。这是本种与其它水丝蚓的明显区别。该属中惟一的种是苏氏尾鳃蚓(B.sowerbyi) (图1.1)。 苏氏尾鳃蚓多分布于沟渠流水两侧的3-5cm的泥层中,尚属喜氧种类。生活时淡红色的尾鳃伸出泥土,以伸展的鳃丝为平面作上 下摇动,其频率达每分钟100次左右。受惊扰时尾鳃立刻缩入泥中。在高温或缺氧时,尾鳃伸出更长且鳃丝伸展更开。苏氏尾鳃蚓的蚓茧呈卵圆形或蚕豆形,长径1.186~2.745微米,短径l.047—1.733微米。淡褐色,胶膜透明,一个卵茧通常内含卵粒l~4个,多者达7个。 卵随发育程度不同,呈现或深或浅的褐黄色。蚓茧的一端有一个突出似塞子的“柄”,孵出的幼蚓的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25~3℃时约需25天,14~21℃时28天。 (2)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ri).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水丝蚓(图1.2)。霍甫水丝蚓体较细长,体直径约0.5~1.2mm,体长约35~55mm,无腮。体褐红色而后部略呈黄绿色,这与中华颤蚓不同。环带似戒指状。霍甫水丝蚓分布在腐殖质丰富的泥中,浓度可达20cm以下,较耐低氧。水中氧充足时虫体红褐色,缺氧时常群裹成一团停留在泥表近水面或深藏泥中。平常生活时,虫体伸出泥土,频率约每分钟80~90次。对光线和惊扰十分敏感,能迅速缩入泥中。霍甫水丝蚓的蚓茧略似纺锤状,但两端都有一个突出的塞子样的段“柄”。卵茧深褐色,胶膜不甚透明,内含卵粒一般为4枚,多者7枚。蚓茧孵化时间,在水温26~31℃时,约10~15天。 此外,常见的还有颤蚓科的中华颤蚓(Tubirex sinicus)(图1.4)。体长80~150mm固定,宽约1mm。体色微红。颤蚓科的淡水单孔蚓(Monnpylephoruslimosus)(图1.3),体长约15~4mm,体最宽约1mm,生活时颜色淡白色,后端微红。仙女虫科的尾盘蚓(Dero sp),体后端有一尾鳃盘。 水丝蚓喜欢群集于培养基表层3~5cm处,经常尾部露于培养基的表层泥土外面,当水中缺氧时,常以其尾部伸出泥表面摆动增加水流而有利于呼吸,如果严重缺氧时,则往往在培养基泥表面集合成团浮于水面。水丝蚓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粗蛋白中氨基酸齐全,霍甫水丝蚓总脂量为18.68%,比测定的任何一种淡水浮游动物都高24培,总脂量中所含必需脂肪酸(ZFA),在虫体相对干重条件下,也比测定的任何一种淡水浮游动物高出17.24%,-.29.21%。是各种水产养殖动物,如鱼、虾、贝、蛙、鳖等水产经济动物的动物性饵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水丝蚓在污水自净中,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一定范围中,其种群数量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由于有机质的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而造成水体缺氧,而水丝蚓又是比较耐缺氧的,其它生物在这样的水体中往往不能生存或种类极少,这些比较耐缺氧的水丝蚓由于缺少竞争者而大量繁殖,数量往往很大。因此,有些人主张用单位面积中水丝蚓的数量来作为水体污染程度(富营养化)的指标。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9
发表于 2009-11-1 17:09:10 | 只看该作者
水中颤蚓灭活实验研究 黄廷林1,武海霞2,陈千娇1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2.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 要:水源污染及水质恶化导致水体中生物群结构发生改变,部分水生物大量繁殖,由于目前不能被有效去除,致使在水厂乃至入户水中时有出现,这是给水处理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对水厂中新发现的水生物-颤蚓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次氯酸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和臭氧等几种常用氧化剂对其进行了灭活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投药量、pH值、接触时间下比较几种药剂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臭氧灭活效果最佳,2.5mg/L投加量下可达100%灭活;次氯酸钠、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在增大投药量和延长接触时间后也具有较好的效果;过氧化氢在实验条件下对颤蚓无杀灭作用. 关键词:颤蚓;灭活;氧化;饮用水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水处理构筑物中常出现水生动物,有时甚至污染了清水池和管网,发生多起用户投诉事件.饮用水中的水生动物不仅引起人体感官不适,病毒和细菌容易寄居其体内,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危害人体健康,这已成为目前城市供水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4年西安市某郊县自来水中曾出现过摇蚊幼虫,2005年1月该水厂处理构筑物内又发现大量线状红色小虫,体长1-2cm,体宽约0.1mm,在水中伸缩爬行.经初步鉴定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类、颤蚓目、颤蚓亚目.由于线虫体积小,伸缩能力强,不易被常规处理工艺去除,对安全供水构成新的威胁. 在水体富营养严重时常可发现大量颤蚓,因为该种类能耐受由于有机物大量被分解而造成的低氧甚至缺氧环境.颤蚓是淡水底栖动物群及严重污染区的优势种之一,因而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污染(富营养)指示生物,国内外学者常用其来划分、评价水体的营养类型.一般颤蚓的密度分布与水体营养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该郊县供水水源为灞河的地表水,发源于秦岭山区和骊山丘陵区,河流出秦岭山前水质尚好,但由于近年沿河一些企业和居民点任意排放污水、废渣、生活垃圾,河流水质恶化,以有机污染为特征,易产生寡毛类孳生现象. 供水系统中常出现的水生动物是水蚤和摇蚊幼虫,各地已相继开展研究并采取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颤蚓类动物研究尚不多.因此,本文对常见的几种水处理氧化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臭氧、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对摇蚊幼虫的灭活效能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试验研究,做了一些初步探讨,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1 生物特性 颤蚓在水底软泥或沉积物中穴居,肉眼可见.其头部不明显,身体分节但不分区,体表具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时体表产生环带;卵生,直接发育(指幼体孵化后其形态与成体无大差异),集群生活.体细长,由于血浆中溶有血红蛋白而呈微红色,而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进行氧的传递,使得颤蚓能在缺氧甚至无氧的条件下生存一段时间.为了更易于获得氧,它们常将身体的后端伸入水中并不停摆动,以利于更有效地进行呼吸作用. 颤蚓中的典型种类-正颤蚓的生活史分蚓茧内发育、未成熟和成熟3个阶段.刚孵化不久的幼虫长约2-4mm,体宽不到0.2mm,实验室中观察到其漂浮在水面或沉在盘底,未筑巢,活动不剧烈,肉眼很难分辨.成熟虫体体长达15-50mm,体宽0.5mm左右,另外还出现环带,由相邻的几个体节体壁的上皮细胞膨大形成.未成熟和成熟颤蚓分别见图1、2. 温度对颤蚓影响很大,不仅直接影响体温和活动,也直接影响其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般说来,活动温度在5-30℃之间,最适温度为20-25℃,28-30℃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0℃以上生长停止,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导致死亡. 最适生长pH值为6.8-8.5.实验室中观察到颤蚓在pH>11与pH<3的蒸馏水中10min全部死亡,在pH=10、4、5的溶液中2h后部分死亡,其余活动较缓,20h后全部死亡. 2 化学氧化灭活实验 2.1 实验方法与材料 2.1.1 实验体 在水厂发现的颤蚓多为营浮游生活的幼虫,但由于体细小且活动不剧烈难于观察,故取体较长、体色和活动正常的虫体进行实验. 2.1.2 实验试剂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0
发表于 2009-11-15 08:32:1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摇蚊虫在水厂防治的讨论 摇蚊虫在水厂各个工艺环节的管理上可能存在疏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 由于水厂大部分建筑物均为敞开式,在繁殖季节,若卫生工作跟不上,摇蚊有可能在沉淀池、滤池等有水建筑物池壁产卵。 (2) 摇蚊 卵粒长约300u m .卵径约100u m,卵块长约10-25mm,宽度大于5-10mm,刚孵出的幼虫,长度约600-700u m ,宽约100u m。而滤池滤头上的滤缝宽为0.1- 0.2m m,理论上红虫及卵块(很难有单个卵独立存在)是穿不过滤料层及滤头的。但随着使用期延长,某些滤池滤板等地方破损就可能导致刚孵出的幼小红虫或虫卵在滤池反冲洗时穿过滤池进入滤后水再流进清水池。 〔3) 水厂的清水池一般有透气孔、溢流孔,这些与外界相通的气孔若没管理好,很容易让摇蚊等昆虫侵入,使它们在清水池滋生繁殖。近年在某些水厂清水池己发现有摇蚊存在就是实例。事实上,北京,上海等地曾出现的自来水红虫问题,经当时专家研究证实,均为净水厂清水池、沉淀池、滤池等构筑物滋生摇蚊而导致的,而最根本原因是净水厂的水源水已严重污染. 水厂摇蚊的防治要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的方法。 (1)要以物理防治为主的方法,影响和干扰摇蚊正常的繁殖环境。利用灯光驱蚊的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够彻底。 (2)定期清洗清水池和天天清扫水池池壁、集水槽,保持水池的清洁,也能够起到抑制摇蚊栖息和产卵的效果。 (3)定期用高浓度的消毒液定期长时间浸泡运行的沉淀池、滤池(6小时以上解决池壁虫卵问题)及定期清洗反应池、沉淀池底部积泥防止摇蚊虫、水丝蚓在水厂的二次繁殖。 (4)在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滞水区,防止摇蚊虫在滞水区产卵。 (5)恒水位过滤的滤池反冲洗时,应将滤池中的表层水排放,减少气反冲洗时在水中产生的红虫、小鱼碎片在过滤时带入清水池并适当延长反冲洗时间。 (6)还有的水厂利用水面喷雾和池中养鱼的方法也能起到控制红虫发生的目的,但是与此同时耍考虑成本和是否增加池中副产物。 水厂要在每年的红虫多发季节,密切注意红虫的数量变化,及时采取投加二氧化氯等措施来控制红虫,将红虫及时消灭,要根据水厂实际情况计算出投加二氧化氯的量,尽量不要多加,一方面减少成本,另一方面减少水中剩余副产物。 最后,要尝试用bti制剂来防治红虫的发生,虽然bti还没有真正的在生产bit得到应用,本试验尚未完成bti制剂在生产的应用,但是本试验已经提供了实验室小规模试验的效果和依据,距离生产的应用还有待于以后的研究者继续研究。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1
发表于 2009-11-15 08:33:11 | 只看该作者
深度处理水厂对摇蚊及其幼虫的防治 陈朝湘 ,, 陆平 2 (1. 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广东广州15030;2.江苏一环环保设计研究院,江苏宜兴214 26 2) 摘 要 : 介绍了在设有臭氧一活性炭滤池工艺的深度处理水厂,摇蚊及其幼虫在净水构筑物中的分布情况,其繁殖与水质、气候的关系。总结了净水构筑物的日常管理以及生产流程环节如何有效防治摇蚊及其幼虫的方法,确保出厂水质安全卫生的经验。 关键词 : 深度处理; 摇蚊及其幼虫; 水质; 防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水的水质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生活用水的了解也越来越多。用户终端发现红虫的事件在不少城市都曾发生。杜绝摇蚊及其幼虫除了加强管网滞留水排放,定期清洁用户储水池(注意对其进人孔和透气孔用尼龙网包扎)外,在水厂工艺流程环节做好摇蚊、红虫的预防工作也非常关键。 1摇蚊及其幼虫在水厂中繁殖情况 1.1 分布 某水厂采用臭氧一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摇蚊主要以红虫卵、红虫幼虫、孑不、摇蚊等几种形态出现在不同的净水生产流程中,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摇蚊和虫卵主要出现在沉淀池后段(集水槽)位置。偶尔在砂滤出水和炭滤出水中检测到摇蚊幼虫,幼虫基本已死。 1.2 摇蚊及其幼虫出现时间与气候的关系 随着南方城市的四季变化不再明显,摇蚊繁殖高峰期并不像以前那样集中在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而是与气温、天气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各净水构筑物的长期观察,发现摇蚊、摇蚊幼虫、虫卵等的出现随天气变化规律如下: ① 气温在22~28℃、水温在20一25℃之间时,摇蚊在沉淀池中大量出现,池壁有大量虫卵附着。 ② 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在阴雨天气后的2一3d,或者在气温骤降3℃以上的第二天,摇蚊会在清晨有一个产卵高峰,在沉淀池壁的虫卵数量明显多于往日,其分布甚至扩大至沉淀池中段。 ③ 遇上暴雨或持续高温天气,摇蚊基本不产卵,摇蚊及其幼虫基本不会出现。 1.3 摇蚊及其幼虫出现与水质的关系 该水厂的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一2002)Ⅱ类标准。在取水流域进行挂笼监测,只在2006年5月一6月发现红虫,所以在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摇蚊及其幼虫主要来自沉淀池。 笔者曾在比较适宜摇蚊繁殖的季节(9月一11月),对回收和不回收砂滤池与炭滤池反冲洗水时的摇蚊繁殖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摇蚊及其幼虫的繁殖在使用回收水时比较严重。 在没有用回收水的情况下,摇蚊出现在沉淀池池面或大量产卵的时期,一般是在降温后的一两天内,或雨后几天内。之后沉淀池池面就基本没有虫卵,一些孵化的幼虫在沉淀池底筑巢,条件适合时蜕变成摇蚊。 在使用回收水的情况下,除大幅降温至19℃的两天外,摇蚊一直存在,而且数量比没有使用回收水的时候多,主要表现在导流墙有大量摇蚊附着,砂滤池池壁出现大量摇蚊和虫卵,而在污泥系统的排水池、上清液集水池等阴暗潮湿位置基本没有摇蚊,更没有发现其虫卵。可见摇蚊并不喜欢污水,而是喜欢相对清澈且富含微生物的水体,这可能与回收水富营养化有关。原水中全年总藻类≤5x104个/L,常年约为lxl04个/L,可供摇蚊幼虫捕食的微生物相对较少,所以摇蚊并不适应这种比较清洁的水环境。而回收水中的微生物相对增加,因为反冲洗水中含有滤层截留的藻类及其他微生物的含量远高于原水。此外,滤层截留的摇蚊幼虫通过反冲洗水汇入回收水中,重新进人沉淀池,在沉淀池底积聚并繁衍。表2是水厂原水与回收水在一段时期内部分水质指标的平均值。 从表2可见,回收水中含有的微生物和有机质比原水多。而根据资料显示:杂食性的摇蚊幼虫以细菌、藻类、水生植物和小动物为食,水体底质中的有机质含量决定了摇蚊幼虫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有机物耗氧量的年平均值与底栖动物生物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回收水的水体环境更适合摇蚊幼虫生长繁殖。 2对摇坟及其幼虫的防治措施 ① 投加臭氧。根据实际生产观察,在混凝处理工艺前投加臭氧后,沉淀池中出现的摇蚊及其幼虫明显较少。有研究发现,含氧量与摇蚊羽化成虫数量呈负相关,即含氧量增高时羽化成虫数量减少。水厂前臭氧投量约为0.5mg/L时,沉淀池水体溶解氧可达6一8mg/L。此外投加臭氧还有一定的助凝作用,对降低待滤水浊度有一定的帮助,待滤水越清时摇蚊幼虫出现的几率越小。 在进入炭滤池前投加臭氧,能有效地抑制摇蚊幼虫在炭滤池内繁殖。根据生产实际观察,进人炭滤池的水体含有余臭氧,炭滤池出水基本没有摇蚊幼虫。如果停止投加,炭滤池出水发现摇蚊幼虫的频率明显增加。 ② 保持沉淀池池壁水位线以下0.5m不积泥,定期喷洒次氯酸钠。保持沉淀池壁水位线附近清洁,不积泥,不长青苔,可以减少摇蚊在池壁附着,从而减少其在此产卵的机会。同时在上午9时前将沉淀池池壁、砂滤池池壁的虫卵及时清除干净,以避免虫卵在阳光下迅速孵化进入水体。此外,在摇蚊活动频繁的时期,在傍晚用5%的次氯酸钠喷洒池壁,特别是阴暗的角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摇蚊的活动。 ③ 在沉淀池至砂滤池之间加装拦网。水厂在平流沉淀池的集水槽末端加装绑有10 目尼龙滤布的拦网(见图2),这能够有效截住水中的摇蚊幼虫、孑不等,大大减少其进人砂滤池的数量。上午8时左右将集水槽拦网清洗一遍,把前一天截到的红虫、孑不、蚊蜕皮等及时清除。由于摇蚊幼虫在上午10时左右孵化,所以在1时左右需再清洗一遍拦网,以清除拦截到的摇蚊幼虫。 ④ 在炭滤池出水堰加装拦网。在每座炭滤池出水堰位置加装绑有20 目尼龙滤布的拦网(见图3),这可以截留摇蚊幼虫以及脱落的炭滤层微生物,保证出厂水水质。但拦网需根据截留物多少及时进行冲洗(一般每周一次),以免因滤网堵塞而使炭滤出水溢出构筑物。 ⑤ 定期排放滤池池底水。砂滤池和炭滤池池底因结构原因,会有水流较慢或滞留水的角落,这些地方容易让摇蚊幼虫停留并拿生。一般每月打开滤池池底排空阀排水一次,以能置换池内水体为排放标准,如情况严重可增加排水频率。此外,砂滤池和炭滤池反冲洗后最好能静置30 min才开始过滤,使滤层充分下降,有条件的最好能弃去前5min的初滤水。 ⑥ 其他日常管理措施。反应池和平流沉淀池定期排泥,沉淀池定期清洗(特别是在摇蚊繁殖较活跃的4月和9月),减少积泥可以减少摇蚊幼虫在池底筑巢的机会;清水池定期清洗和消毒,或者降低水位检查后视池内情况确定是否清洗;清水池和吸水井的透气孔、进人孔、溢流孔加装60 目透气尼龙网以防止摇蚊和其他昆虫进入;使平流沉淀池的导流墙低于沉淀池正常运行水位,避免露出水面的部分成为摇蚊栖息产卵的场所。 3 结语 目前国家及各级政府已经加强了对水源的保护,但水质要取得根本性的改变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深度处理水厂比常规水厂多了炭滤池、废水回收系统、臭氧投加系统等工艺,在摇蚊繁殖方面有利有弊。所以充分利用厂内资源,加强对净水构筑物的日常管理,合理加装防护设施,不断总结经验,多方面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减少摇蚊及其幼虫对出厂水水质的影响,确保生活用水的安全卫生。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2
发表于 2009-12-2 13:35:56 | 只看该作者
1:密切监视红虫发生情况,防止虫患扩散。在红虫的多发季节(3—10月),每月至少一次对水厂滤后水、出厂水、二次水箱和管网红虫监测样点进行取样检验红虫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发生红虫污染,便及时采取清洗消毒等治理措施。在水厂各环节分别采取措施,杜绝红虫产生。为防止出厂水携带红虫,首先要切实做好各水处理构筑物的清洁工作。发现红虫时,加A型消毒剂对池子浸泡或喷杀;也可采用清水库放氯的方法熏杀卵块或成虫。其次,要定期检修滤头滤板,确保无破损漏洞,在春、夏季红虫高发期增加反冲洗次数,做到勤反冲、勤排泥,防止红虫穿越滤层进人清水池,杜绝红虫产生还必须优化制水条件,特别注意浊度和余氯两项指标。浊度方面在确保小于INTU的前提下要尽量降低出厂水浊度,以0.5NTU以下为佳。在红虫高发时期,可适当提高清水池中余氯(在2.0mg/L以上)。 2:在水厂各构筑物内进行摇坟日常监测,及时防治红虫污染。检查自来水厂各构筑物内有无摇蚊可用灭蚊灯。(l)若在滤池发现摇蚊,应洗刷池壁四周及阴暗角落,然后用0.005%的二氧化氯或0.05%的A型消毒剂浸泡滤池12h,情况严重时可考虑将滤料起出置于阳光下曝晒至干燥后并维持2一3d。整个滤池洗刷完毕后用A型消毒剂或二氧化氯雾均匀消毒。 3:若在沉淀池或回收池中发现摇蚊或观察到红虫巢,该池应停止运行,先对池子进行洗刷,然后用A型消毒剂或二氧化氯喷雾均匀消毒,于阳光下干燥曝晒2一3d。若清水池发现摇蚊或红虫,应在调配好供水情况下尽快停用,进行清洗消毒。先洗刷四周墙壁角落,冲洗干净后用A型消毒剂或二氧化抓喷雾墙壁角落,重点喷杀水池高度一半以下地方。 4:护养管网,确保管网水质。科学管理输配水管网也是保证自来水水质预防红虫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供水企业应该准确掌握管网的现状,提高检漏测漏水平,对老管、锈管、漏管要及时更新养护,防止管外污物在低水压时倒吸人供水管网。突发性的爆管应及时抢修,减少抢修过程中带进管网的污染,并在通水之前彻底排污。另外,“盲肠管”、消火栓及管网末梢等死水红虫易于筑巢栖身之处,应该定期排放。 5: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减少二次污染。①尽可能取消二次水池,采用市政管道直供。对那些设计不合理的二次供水设施要坚决废弃或重新改造。各水池均要加盖密封上锁,溢流管、透气管管口防蚊装置要完好。②二次水箱的清洗由经水务部门认证的队伍进行,做到定期清洗,专人管理。水箱清洗消毒至少半年一次,并建立清洗档案。在红虫的高发季节适当增加清洗消毒次数。③水箱业主应切实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规定》养护中的要求,加强对二次水箱的日常巡视与监督管理,日常维修要注意避免带进污染物,一旦发现破漏等异常应及时修复。 6:保护水源,并采取针对措施控制进厂原水红虫密度。保护水源,减慢水源因氮、磷严重超标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从而减少食物链中藻类、有机颗粒、细菌等红虫的食物数量来控制其密度,达到减少原水中红虫密度,改善进厂原水水质的目的。

2040

积分

92

金钱

119

帖子

白银水师

73
发表于 2009-12-2 15:5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的帖子

用杀虫剂小心把微生物也杀死了

2040

积分

92

金钱

119

帖子

白银水师

74
发表于 2009-12-2 16:0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的帖子

我们一个污水厂也有很多这种红虫子,专家说是指塞盘纹蚓

1万

积分

2426

金钱

248

帖子

铂金水师

75
发表于 2009-12-5 23:04:0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上各位!

282

积分

6

金钱

23

帖子

初级水师

76
发表于 2010-2-1 20:01: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houyihan 于 2009-5-8 23:09 发表 实现效果不错,灭杀滤很高。取样水蚤很多,灭杀7成。
两种二沉池 全都有这种虫子 水流动不大的就成团红色 水流动大的呢 就是白色的随着水流就奔出水了 持续一周稳定的很多很多 崩溃了 遮光会有效果么 准备明天试试 试过在回来。。。

4万

积分

195

金钱

5777

帖子

王者水师

吃饱睡觉

77
发表于 2010-2-2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einixiong 于 2010-2-1 20:01 发表 两种二沉池 全都有这种虫子 水流动不大的就成团红色 水流动大的呢 就是白色的随着水流就奔出水了 持续一周稳定的很多很多 崩溃了 遮光会有效果么 准备明天试试 试过在回来。。。
二沉池遮光 实际我没有做。 因为对出水影响不大,就发动全场员工捞虫子 喂鱼用了。
 没个性没签名

1万

积分

2181

金钱

1328

帖子

铂金水师

78
发表于 2010-2-3 13:11:39 | 只看该作者
前年我们氧化沟中红虫遍布,厂区燕子极多,蜘蛛网密集,清扫俩小时后,又接上。当时我建议领导买鸭子,放到沟里,领导不采纳。直到秋天才消失。今天看到这个贴,我又想到鸭子了

647

积分

-1

金钱

54

帖子

青铜水师

79
发表于 2010-2-3 14:49:02 | 只看该作者
原生植物和原生动物都是在水质极其好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后面再出现就是捕食性的大型生物了,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考虑将这几池中的水盐度稍提高点,水生动植物对盐度的变化还是比较敏感的,应该会有效果的。

4万

积分

195

金钱

5777

帖子

王者水师

吃饱睡觉

80
发表于 2010-2-5 15:01: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h2003 于 2010-2-3 13:11 发表 前年我们氧化沟中红虫遍布,厂区燕子极多,蜘蛛网密集,清扫俩小时后,又接上。当时我建议领导买鸭子,放到沟里,领导不采纳。直到秋天才消失。今天看到这个贴,我又想到鸭子了
养鱼。呵呵。
 没个性没签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14 12:13 , Processed in 0.153138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