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响亮的名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金悬赏之 --------红虫攻略

[复制链接]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1
发表于 2010-11-28 14:13:02 | 只看该作者



供水生产中水蚤类浮游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苏洪涛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2006年4月,南方某水厂出厂水水质常规检查中发现了剑水蚤、象鼻蚤、猛水蚤等小型浮游水生物。这不仅违反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感官性状指标的规定,使用户对水质的信心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已经证明大多数剑水蚤目是诸如血吸虫,线虫等水中致病生物的中间宿主,从而成为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给安全用水带来隐患。正因为如此,对影响水厂去除水蚤效率的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提高水厂对水蚤去除率的方案势在必行。 1.2水蚤的生物学特征 经过调查,水厂出水中出现的水蚤都可以归结为桡足类甲壳动物或枝角类甲壳动物。 1.2.1桡足类甲壳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桡足类水生浮游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介绍如下: (1)桡足类水生生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体长0.30~3.oomm之间: (2)身体纵向较长且分节,体节数不超过11节,头部1节、胸部5节、腹部5节; (3)头部有一眼点、两对触角、三对口器; (4)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 (5)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有数根羽状刚毛。雌性腹部常带卵囊; (6)变态发育,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桡足类浮游生物又可以细分为:剑水蚤、猛水蚤、哲水蚤三类。哲水蚤在水厂中没有发现,剑水蚤水厂各处理构筑物中均有发现,而猛水蚤则在活性炭滤池中较多。现分别将剑水蚤和猛水蚤的基本特征介绍如下。 1.2.1.1剑水蚤的生物学特征 剑水蚤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体长O.30~3.00mm,一般小于2mm。身体窄长,体节分明,一般有16或17个体节组成,但是由于若干体节相互愈合,实际体节数目不超过11个。雌性第一触角多为17节,雄性第一触角左右均形成执握肢。躯体可分为较宽的头部和较窄的腹部。头部有1点眼、2对触角和3对口器:胸部具有5对胸足:腹部无附肢。身体末端具有1对尾叉: 雌性腹部两侧或腹面常带1个或1对卵囊。剑水蚤体形如图1.1所示(a为雄体,b为雌体): 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一方面,甲壳动物的体壁坚硬,这种硬化的体壁称为甲壳,甲壳动物体表有一层角质膜,是一种外骨骼,一般可以分为三层:上角膜(上表皮),外角膜(外表皮)与内角膜(内表皮),而内角膜有可分为两层钙化层与非钙化层。正是因为它们具有如此厚而坚硬的外壳,使他们在抵抗水体中压力的同时对溶解于水体中的氧化剂也有较强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它们在水体中以急剧的跳跃作间断的游动,有时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停留一下,再作急剧的跳动。剑水蚤如在水中停止游动,它的身体就迅速下沉,所以它没有缓慢的滑行或浮荡。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水处理工艺中的沉淀过程对它们的去除效应。 剑水蚤目包括掠食,刮食和混合型三种取食方式。白色大剑水蚤、棕色大剑水蚤、草绿刺剑水蚤、矮小刺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为肉食动物,主要掠食摇蚊幼虫、寡毛类、枝角类以及桡足类。双色小剑水蚤、大尾真剑水蚤等食性是混合型的,取食藻类、原生动物、轮虫和动物尸体。闻名大剑水蚤取食碎屑和动物尸体,称之为刮食型。 剑水蚤中的许多种类是绦虫、吸虫和线虫的宿主,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剑水蚤的分类报道,就是1929年李希杰在研究孟氏裂头绦虫的中间宿主时所报道的北京地区的10种剑水蚤。 1.2.1.2猛水蚤的生物学特征 猛水蚤体形多样,呈圆筒形、卵圆形或梨形。活动关节位于第六胸节末端,其他各节间也能自由屈伸活动。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仅一小部分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中。猛水蚤类雌性腹部由4或5节组成,雄性分5节,腹部最末1节称肛节,后缘为尾又,尾叉末端具若干刚毛。胸足均同形。大多沿着水域底层爬行,取食碎屑、动物尸体、原生动物或轮虫n1。弯曲爬行,能在水中间断地跳跃。它们常是大型底栖动物或浮游动物的食物,种类繁多,己发现有2800种,分隶30余科。猛水蚤如图1.2所示: 由于剑水蚤和猛水蚤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在以后的研究中,便将其放在一起讨论。 1.2.2枝角类甲壳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枝角类通称水潘,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身体短小(体长O.2~1mm,视具体种类而定),长圆形,分为头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除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头部有2对明显的触角,第1对触角较小,第2对特别发达,可分为内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胸肢4~6对,摆动时可产生水流,上有长刚毛,可将食物过滤后送入口中。雌雄异体,春夏两季连续多次孤雌生殖,产生大量个体。适合枝角类实行无性生殖的水质条件如下:水温:17~30℃;pH:6.5~8.5;咸度:淡水种可耐咸度2~3g/L,海水种则可耐高咸度;溶解氧:1~5mg/L,溶解氧超过5mg/L时,繁殖力会下降。 枝角类的适应性广,繁殖力强,生长迅速。滤食性枝角类从水中滤取细小的食物,如酵母菌、细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以及有机腐屑,其中以细菌与腐屑最为重要。 1.3水厂出水中水蚤增多的原因 1.3.1水体的富营养化为水蚤的繁殖提供了物质条件 水体的富营养化为水蚤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据调查表明,在水库、湖泊、池塘等静水水域,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比较高,水蚤逐渐发展成为优势种群,其含量也十分大,一般数量在10~100个/L,有时甚至高达1000个/L。而在江河等流水水域由于富营养化程度较低,以及水体的更新速度较快,蚤类的数量很少,还不至于对水处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1.3.2鱼类的过量捕捉 水蚤是鱼类的天然食料,但是由于人类过量捕捉经济鱼类,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各类浮游动物过量繁殖。 1.3.3水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水蚤的甲壳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很好地保护水蚤,致使水蚤难于灭活。而水蚤活体进入水厂后不仅难以去除,还会在水处理构筑物中孳生,这大大加重了去除的难度。 1.4水蚤类浮游生物去除研究现状

供水生产中水蚤类浮游生物控制技术研究.doc

2.41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清啦

182

积分

-1

金钱

4

帖子

初级水师

102
发表于 2010-11-29 11:15:27 | 只看该作者

投放石灰乳

这样既可以杀死红虫,又可以调节水质。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不防试试。

1548

积分

5

金钱

295

帖子

白银水师

103
发表于 2010-12-1 11:01:35 | 只看该作者
藻类我们就是喊人捞,前段时间我们有个工地上接触池的气泡上悬浮大量红色的像蚯蚓一样的虫子,这段时间没了,也没人管他自己就消失了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4
发表于 2011-5-24 17:57:52 | 只看该作者
3.2实验室中剑水蚤个体数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剑水蚤本身的生理特性给剑水蚤个体数量的检测带来一定难度。譬如,剑水蚤在水中以急剧的跳跃做间断的游动,没有缓慢的滑行或浮荡,当剑水蚤数目较多时实验人员无法确切观察到剑水蚤的个体数量,或者即使能检测到剑水蚤的具体数量,但需较长时间,显然无法满足实验要求。剑水蚤个体一般小于2mm,颜色为白色,与水中一些杂质和实验背景颜色相似,肉眼观察中容易混淆,由此产生一定的实验误差在所难免。光线的强弱对检测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光线不足则无法清晰地观察到剑水蚤;光线过强,玻璃烧杯会发生强烈的折射,若剑水蚤藏匿在强光处,根本无法发现其存在,检测准确率自然下降。另外当水体色度、浊度较大时,观察烧杯底部的剑水蚤更是困难。 目前,对室验室内剑水蚤个体数量的检测尚无一个明确的标准,急需确立一种标准化检测方法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本研究试图寻求一种方便可行且能够迅速准确检测出水中剑水蚤个体数量的实验室标准化方法,从而规范检测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同时希望对相似相关的检测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2.1实验器具和实验步骤 (1) 实 验 仪器与用具:烧杯(1L),光源(60-100W 白炽灯;40W荧光灯管),玻璃棒,实验背景(20cmX l Oc m的各色卡纸和泡沫薄板,白纸,牛皮纸),电源,插头,插座。 (2) 实 验 步骤:将装有个数未知的剑水蚤的1L水样的烧杯静置于各实验背景上。实验人员(实验人员二人,且事先不知道剑水蚤的确切个数)按照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对剑水蚤个体数量的检测。 检测前,首先用玻璃棒沿杯壁轻轻搅拌3-4下,目的是使剑水蚤在水力作用下聚集于烧杯中央,便于观察。然后静置约1min。当大多数剑水蚤游动到烧杯中央时,即可观测计数,记录数据。 实验人员在烧杯正上方向下观测计数,需连续观察计数3次以上,取平均值作为最后测定值。 3.2.2对剑水蚤个体数量检测范围的研究 当剑水蚤数量过多时,实验人员无法准确快速地检测出剑水蚤个体数量。 若剑水蚤个体数量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时,检测工作能准确快速的完成,将非常利于后续实验的准确率。实验控制剑水蚤个数分别为10个/L. 20个/L、30个/L,由实验人员进行检测。三次检测取平均值结果如下图3-1: 从图中3-1中可以看出,当剑水蚤数量在10-20个几范围内时,检测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都比较高;当剑水蚤数量在30个/L时,研究员都无法达到前面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而且检测到的数量都是在26个左右,这可能是因为剑水蚤数目过多而导致漏查。但是我们也可以大胆的推论,一般人员对剑水蚤数量的检测最高限度为26个。 总结上述实验,剑水蚤在1-20个几范围内时,可以准确快速的检测出剑水蚤的个体数量。若待检测水蚤浓度大于以上范围,可先按比例稀释至此范围再进行检测,然后将检测结果乘以稀释倍数作为最终检测结果。 在后续检测实验中,剑水蚤的数量统一取10个/L. 3.2.3对实验背景的研究 剑水蚤本身的颜色有可能和实验背景的颜色相混淆。为了使剑水蚤能和实验背景颜色有所区别甚至产生对比,需进行实验背景的实验。实验采用搜集来的各种类型和颜色的纸张作为实验背景进行研究。 3.2.3.1实验背景材质的选择 (1)复印纸由于纸张和剑水蚤的颜色相近,无法分辨出剑水蚤,更加无法检测到剑水蚤的数量。 (2 ) 色卡纸把各种颜色的色卡纸置于烧杯底部,检测剑水蚤个体数量。实验结果如表3-5。 当深色系色卡纸作实验背景时,可以较清晰的看到剑水蚤的轮廓,对剑水蚤的检侧准确率较高。若是以浅色系的色卡纸为实验背景检侧工作比较困难,剑水蚤个体轮廓模糊。这是因为浅色系的实验背景与剑水蚤颜色相似,无法衬托出剑水蚤。 (3 )牛皮纸把牛皮纸垫于烧杯底部,可以看到,观察静止的剑水蚤比较容易,而当剑水蚤游动时,观察效果不好。 (4 )蜡纸把蜡纸(紫色、黑色、蓝色、绿色、红色、褐色、浅土黄色、肉粉色)用于实验,结果发现由于蜡纸的反光性极好,使得背景反光强烈,实验人员的观测受到干扰,无法准确检测出剑水蚤的数量。 (5 )皱纹纸把各种颜色皱纹纸作为实验背景进行实验,结果如表3-6: 可以看出,深色皱纹纸对剑水蚤检测效果比较理想,是理想的实验背景选择,但是由于皱纹纸遇水后变薄,更加易碎,所以无法胜任。 3.2 .3.2.实验背景位置的研究把各种实验背景放置于不同的位置。 (1) 把实验背景立于烧杯一侧,实验人员从另一侧进行检测。 (2 ) 把实验背景半裹住烧杯,实验人员由剩余烧杯部分的外壁进行检测。 (3 )把实验背景置于烧杯底部,由烧杯正上方检测剑水蚤的个体数量。 由于烧杯为玻璃质地,本身对光有一定的反射和折射作用,若是通过烧杯壁进行检测,当光线较强时,剑水蚤在强光点上就不容易被检测出来;而且由于剑水蚤不停的游动,有可能产生漏测和重复检测,实验的准确率会大幅降低。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深色系还是浅色系,实验的效果都不尽理想,而且研究人员在短时间内眼睛很是疲劳,故不考虑(1), (2)两种放置实验背景的方法。 综合以上的种种实验结果,决定采用把实验背景放置于烧杯底部为最佳的实验方法,因为这样不会有烧杯壁折射和反射的问题产生。而以紫色为代表的深色系色卡纸是最佳的实验背景选择,因为它不会像蜡纸一样,不具反光不会对研究人员产生干扰;也不会像皱纹纸遇水后变薄而无法使用,而且可以多次重复利用。 3.2.4对浊度的研究 水体浊度较高时,水体会呈现混浊状态,这可能会对剑水蚤个体数量的检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调节不同浊度以满足实验要求,把紫色色卡纸放置于烧杯底部作为实验背景,按照表3-7进行实验。 由表 3-7 看到,当浊度30NTU时,最低误差为10%,误差范围在10-30%;当浊度在20NTU时,误差有可能达到30%,实验效果不稳定;当浊度在10N TU以下时,误差基本在5-10%范围内。这说明实验在浊度10N TU的水对每种实验情况进行编号,列表于3-9,每组实验结果见表3-10 由表 3- 10所列结果可知,光源的最佳位置为M,N 两种方式,即把白炽灯放烧杯一侧外壁的底部,白炽灯底部与烧杯外壁底部紧贴或水平距离为5cm,烧杯中心实验人员的连线与烧杯中心和白炽灯中心的连线呈垂直的角度。其余的方式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比如K, H中光源对玻璃的反射作用严重影响检测工作,或者J中光源强烈刺激实验人员的眼睛,干扰实验进程。 (2 )以荧光灯作为光源 模拟白炽灯光源的位置设计方案列表3-11。其中荧光灯与烧杯底部平行,实验人员、烧杯中心的连线与光源中轴线垂直。实验结果见表3-12。 根据表3-12所列实验结果,K,L 两种荧光灯的放置位置最为合理,即把荧光灯置于烧杯外壁的斜上方水平放置,且与烧杯顶端呈45度,荧光灯与烧杯外壁顶端水平距离为20cm和30cm。按照上述实验方法,实验人员可以轻易的准确检测出剑水蚤的数量,且视觉疲劳程度较低。 3.2.6光源与实验背景的组合实验 在无光源情况下实验时,紫色等深色系的色卡纸作为实验背景较为适宜。 现加入光源因素再进行实验,则有可能会扩大实验背景的选取范围,一些其他颜色的色卡纸也有可能作为实验背景。现就这个问题进行实验考察。 以色卡纸为实验背景,将烧杯静置于各色卡纸上,实验人员甲、乙在烧杯的一侧,以荧光灯为光源时,荧光灯在烧杯的另一侧直对位置的斜上方水平放置,与烧杯顶端呈45度角度,令实验人员、烧杯中心的连线与光源中轴线垂荧光灯置于烧杯外壁的斜上方水平放置,且与烧杯顶端呈45度,荧光灯与烧杯外壁顶端水平距离为20cm和30cm。按照上述实验方法,实验人员可以轻易的准确检测出剑水蚤的数量,且视觉疲劳程度较低。 3.2.6光源与实验背景的组合实验 在无光源情况下实验时,紫色等深色系的色卡纸作为实验背景较为适宜。 现加入光源因素再进行实验,则有可能会扩大实验背景的选取范围,一些其他颜色的色卡纸也有可能作为实验背景。现就这个问题进行实验考察。 以色卡纸为实验背景,将烧杯静置于各色卡纸上,实验人员甲、乙在烧杯的一侧,以荧光灯为光源时,荧光灯在烧杯的另一侧直对位置的斜上方水平放置,与烧杯顶端呈45度角度,令实验人员、烧杯中心的连线与光源中轴线垂直,光源与烧杯水平距离为20cm。当白炽灯作为光源时,白炽灯置于烧杯侧面偏下部水平照射,白炽灯、烧杯连线与操作人员、烧杯连线垂直,白炽灯外缘距烧杯外壁约5cm。光源分别采用荧光灯、白炽灯、荧光灯+白炽灯二种情况。实验结果如表3-13. 从表3- 13可以看出,当色卡纸颜色较深的时候,实验准确率较高;颜色越浅,实验效果越不理想。这与无光源情况时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光源对实验背景的选择影响较小。当光源为白炽灯时,实验效果最不好,其次为荧光灯,最好的实验光源选择为荧光灯+白炽灯的组合。 考虑到节约能源与实验人员的眼睛疲劳程度等因素,实验最后优选紫色色卡纸为最佳实验背景;采用荧光灯作为光源,当需要加强光源时,可联合白炽灯共同作为光源。 3.2.7水中剑水蚤个体数量检测方法汇合 上述实验结果并分析整理,初步得出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水中剑水蚤个体数量的标准方法: 首先,将盛装1L待测水样的烧杯静置于紫色卡纸上;实验人员在烧杯的一侧,荧光灯光源在烧杯的另一侧直对位置的斜上方水平放置,与烧杯顶端呈45度,令实验人员、烧杯中心的连线与荧光灯中轴线垂直,荧光灯管与烧杯水平距离为20cm。当需要加强光线时,可再将白炽灯置于烧杯侧面底部距烧杯外壁5cm处水平照射,白炽灯、烧杯中心的连线与操作人员、烧杯中心的连线呈90度垂直。 检测前,先用玻璃棒沿杯壁轻轻搅拌3-4下,然后静置lmin。当大多数剑水蚤在水力作用下游动到烧杯中央时即可观测计数,记录剑水蚤个体数目。 实验人员应在烧杯正上方向下观测计数,需连续观察计数3次以上,取平均值作为最后测定值。 适宜检测的剑水蚤个体数目范围为1-20个/L。当蚤浓度过高时可稀释至检测范围内,再按以上步骤进行检测,然后将检测结果乘以稀释倍数作为最终检测结果。 当水样的高锰酸盐指数小于l0mg/l,浊度小于30NTU时,利于进行剑水蚤个体数目的检测。 2.1水体中剑水蚤的生物特性 2.1.1剑水蚤的一般形态特征 剑水蚤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挠足亚纲。体长0.30-3.00mm之间,一般小于2mm。身体窄长,体节分明,一般有16或17个体节组成,但是由于若干体节相互愈合,实际体节数目不超过11个。雌性第一触角多为17节,雄性第一触角左右均形成执握肢。躯体可分为较宽的头部和较窄的腹部。 头部有1点眼和2对触角与3对口器;胸部具有5对胸足;腹部无附肢。身体末端具有1对尾叉;雌性腹部两侧或腹面常带1个或1对卵囊。剑水蚤体形如图2-1所示a为雄体,b为雌体) 剑水蚤具有坚硬的体壁,这种硬化的体壁称为甲壳。甲壳动物体表有一层角质膜,是一种外骨骼。一般可分为三层:上角膜(上表皮)、外角膜(外表皮)与内角膜(内表皮)。而内角膜又可分为两层:钙化层与非钙化层。正是因为它们具有如此坚硬而且较厚的外表面,可以使它们可以抵抗水体中的压力,同时对无机酸有较强的抵抗力,溶解于水体中的氧化剂不易穿透它们的外表面,很难发挥药剂的氧化作用。另一方面,它们在水体中以急剧的跳跃在水中作间断的游动。有时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停留一下,再作几次急剧的跳动。 剑水蚤如在水中一停止游动,它的身体就迅速下沉,所以它没有缓慢的滑行或浮荡。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水处理工艺中的预氧化过程对它们的去除效应。 2.1 .2剑水蚤的分类 剑水蚤在全球分布极为广泛,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水域中像海洋、水库、湖泊、池塘、河流中都有它们的分布;甚至在苔醉植物从、潮湿的树皮、树洞积水以及热带植物的叶腋等处,也常有它们的踪迹。我国现有的种类中有17个世界种,16个北古界种,30个东洋界种。 在生物学中,按不同的划分方法将其划分为以下种类。 1. 按剑水蚤栖息地地点的不同分类 (1) 生活于水底的种类,如毛氏拟剑水蚤; (2 )生活于湖泊的敞水带,如剑水蚤、中剑水蚤、温剑水蚤; (3) 常见于池塘的种类,如广布中剑水蚤、透明温剑水蚤; (4) 喜栖于沿岸水草丛或藻类丛中,如近亲拟剑水蚤、胸饰外剑水蚤、双色小剑水蚤: (5) 生活于地下水的种类,如井水中的穴居真剑水蚤; (6 ) 栖息于洞穴中的种类,如洞穴剑水蚤和格雷剑水蚤,但这两属尚未在我国发现; (7) 生活于陆地高等植物叶腋的种类,如凤梨外剑水蚤。 (8) 生活于积水中的种类,如波哥瘦剑水蚤。 2. 按其栖居地海拔高度的不同分类 (1 )只分布于海拔四千米上下的种类,如西藏指剑水蚤、拉达克剑水蚤; (2) 从平原或数百米的高度一直分布到三、四千米处的种类,如锯缘真剑水蚤、白色大剑水蚤、近邻剑水蚤、英勇剑水蚤; (3) 分布于l km上下或从平原到l km上下的种类,如棕色大剑水蚤、叉足剑水蚤、毛饰拟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 (4) 生长于平原上的种类,除上述三大类外,其余的大部分都是此类。 3 按其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地不同分类 (1 ) 广温性 :此种类对水温变动的适应范围较广,有许多世界性分布的广温性种类终年可见,其代表有广布中剑水蚤、近邻剑水蚤、毛饰拟剑水蚤,这类剑水蚤在春、秋两季较多; (2 ) 狭温性:此种类只适应于一定地温度条件,又可分为嗜寒性和嗜暖性两类。嗜寒性狭温种大体相当于北方种或仅在冬季出现的种类如穴居真剑水蚤;而嗜暖性狭温种大体相当于南方种或仅在温暖季节出现的种类如常见近剑水蚤、沙居剑水蚤。 4. 按其食性的不同分类 (1 ) 滤食型剑水蚤:主要靠过滤水体中的藻类、细菌、原生动物以及有机碎屑等悬浮颗粒为食,多为植食性动物,其代表种类有锯缘真剑水蚤、长尾真剑水蚤; (2 )掠食型剑水蚤:主要以水蚯蚓、枝角类以及其他挠足类为食。它们肠道中的内含物中动物性食料超过70%,且大部分植食性食料是从被吃过的植食性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这类剑水蚤多为肉食性动物,有近邻剑水蚤、白色大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 (3) 刮食型剑水蚤:这类剑水蚤多沿水域底层爬行取食,取食于藻类、原生动物、轮虫、食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如双色小剑水蚤、大尾真剑水蚤。 可以说剑水蚤是一类分布地域广泛、食性复杂、能适应多种生存环境的甲壳型挠足类浮游动物,正因其分布的广谱性使之成为水源中浮游动物的代表。 2.1 .3环境因子对剑水蚤的影响 2.1 .3.1温度剑水蚤对温度比较敏感,其地理分布较其他浮游动物显著。例如生活于地下水的穴居真剑水蚤的生存环境温度仅在6-10℃之间,广布中剑水蚤的最适温度为15-30度,而绿色近剑水蚤和跨立小剑水蚤的最适温度为30℃以上,后者在34 -37℃时仍能很好地繁殖。据陈受忠报道,在武汉东湖,广布中剑水蚤在春季水温近10℃时才开始出现,秋季水温降至10℃左右时消失,水温在20℃以上时数量较多,30℃左右出现高峰。 温度对剑水蚤的胚胎及胎后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剑水蚤的发育一般要经过卵、无节幼体、挠足幼体和成体几个阶段。一般来说,温度与各阶段的发育时间呈负相关关系,温度越低发育时间越长,个体较大;温度越高,则发育时间越短,个体越小。以近邻剑水蚤为例,在28℃时,近邻剑水蚤完成一个世代(从卵到成体产出第一对卵)的时间为10d;而在10℃时,则需要40d(见图2-2). 域中。广布中剑水蚤的适宜pH值为6.5-8,属于中性一碱性水的类群。不少种类偏重于碱性水,如等刺剑水蚤适于在高氯度的碱性水中一pH值7.2-9.6,透明温剑水蚤-pH值7.2-8.6,咸水北镖水蚤pH值9.0-9.3,新月北镖水蚤pH值7.0-10,西藏指镖水蚤pH值l0。 2.1 .3.4溶解性气体自然条件下,水体中的溶解氧不足通常伴随着游离二氧化碳的积聚和pH值的降低,因此这两个因素同时作用于有机体。据报道,溶解CO:的增加,英勇剑水蚤经10-15s死亡,幼体经15-20s死亡,而且确实由于游离co2的有毒作用,而并非由于氧的不足或pH值的改变。在没有游离CO2的情况下,尽管溶氧不足,英勇剑水蚤仍能活1-3d.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甚少,但已证明当外界环境恶化时,剑水蚤可以利用休眠这一生理特性来达到生存的目的。 2.1 .4生长和发育 剑水蚤一般进行两性生殖。卵受精后立即开始胚胎发育,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一般为2-5d。当环境不利时延缓发育,如草绿刺剑水蚤的胚胎发育可延长至15d。幼体从卵孵出后,尚需经过相当复杂的发育过程,一般要经过6个无节幼体期和5-6个挠足幼体期方才发育为成体。 陈雪梅报道了武汉东湖近邻剑水蚤卵的发育时间(D、天)与温度(T, ℃)间相互关系,温度愈高,卵的发育时间愈短,其关系方程式为: InD =5 .74 2- 2.1 63 1nT +0 .17 41 nT 2 (2 -1) 无节 幼 体 的发育时间与温度(6.5-20度)成负相关性。温度愈低,发育时间愈长。但在较高温度(25 度)时,无节幼体的平均发育时间7.1d,反较20℃缓慢。其关系方程式为: D= 34 .43 2-2 .73 8T +0 .0 66T2 ( 2-2)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6.5-20度) ,挠足幼体的发育时间同样与温度负相关。雄性挠足幼体的发育速度均较雌性为快。但在较高温度(25 度 ),雄性15.2天,雌性为16.4d,均较15度、20℃时的发育时间长。其关系方程式为: Dm=44 .656- 4.0 97T +0 .116T2 (2- 3) D f= 57 .356-4 .75 7T+0 .124T2 (2 -4) 式中 : D m-雄性挠足幼体发育时间; D f- 雌性挠足幼体发育时间。 同时还表明,近邻剑水蚤完成一个世代(从卵到成体产出第一对卵囊)所需的时间,随不同的温度而有差别,在6.5℃时为64.3d, 10.5℃时为40.8d, 15℃时为29.6d, 20℃时为20.2d。 2.12.1 .5休眠 剑水蚤能通过休眠以度过干早、冰冻等各种不良环境,在沿岸带或间歇性水域,甚至敞水带都可以。 卵、幼体和成体都有休眠的现象,这分别相当于其他动物的滞育和蛰伏。 以幼体期和雌、雄成体休眠的种类更普遍,如常见的真剑水蚤、中剑水蚤、温剑水蚤、大剑水蚤、刺剑水蚤等属的许多种类在春、夏之交或秋季开始夏眠或冬眠,或在湿土中度过水域的千锢期。据国外事实证明,剑水蚤的休眠常常在小范围内高度集中,这说明休眠的个体并不是被动的沉入水域底部,而是有选择地主动钻入某一区域地底积物中的。正因为剑水蚤有休眠这种适应性,所以在排水后的鱼池一注入新水就很快出现了性成熟的剑水蚤,北方到了春季在融雪的积水中也立即能看到剑水蚤的成体。 2.1 .6寄生物 剑水蚤中的许多种类是绦虫、吸虫和线虫的宿主。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剑水蚤的分类报道,就是1929年李希杰在研究孟氏裂头绦虫的中间宿主时所报道的北京地区的10种剑水蚤。 诸如阔节裂头绦虫、孟氏旋宫绦虫、舌形绦虫和蟒沟槽绦虫等体内寄生蠕虫的第一中间宿主都是剑水蚤,如锯缘真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英勇剑水蚤等。除了作为多种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外,剑水蚤还可以被一些原生动物和其他生物所寄生,但在无节幼体和幼体期没有发现。 2.2 水体中剑水蚤问题出现的原因 2.2 .1水体富营养化为剑水蚤的大量擎生提供广阔空间 众所周知,在水体中存在着两条典型的食物链关系,它们影响整个水体的生态平衡: (1 )牧食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体鱼类; (2 )碎屑食物链:死亡有机物——细菌、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水体鱼类。 通过这两条食物链及其形成的食物网,水体中的生物群落靠各物种间生物量、种群密度配比的彼此制约、相互影响达到水体中的生态平衡与稳定。从这两条典型的食物链关系中可以看出,浮游动物处于中间营养级,即作为浮游藻类的捕食者和鱼类的摄食对象而出现。 随着水体污染的加剧,当水体中某一营养级上的物种由于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出现异常时,水体中的食物链乃至食物网就有可能遭到破坏,进而打破水体中原有的生态平衡与稳定。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为水体中的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这使食物链中下级营养过剩,大大降低了水中浮游动物的摄食竞争压力,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于像剑水蚤这类适于富营养化生存的浮游动物来说,大量迅猛的孽生是必然的趋势。 以武汉东湖为例,随着东湖的富营养化程度的日益严重,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下降,产生明显的次生演替,浮游动物的数量随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而急剧增加,水体中哲水蚤的数量下降而剑水蚤的数目增加,特别是适于肥水生殖的挠足类如邻近剑水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东湖的优势种属。许多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在营养贫乏的水域中挠足类的数量十分稀少,而在富营养型的湖泊、水库类水体中其数量丰富,有时甚至高达1000个/L以上。 2.2 .2人类过量捕鱼缓解了剑水蚤的生存压力 长期以来人类在肆意对自然资源开采利用时,对其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未给予重视,造成了资源日益枯竭的恶性后果。在我国的许多水库、湖泊中,因人为的捕渔影响使得许多水体中出现了贫鱼、无鱼的情况。当上级营养者遭到破坏时,由于捕食关系的影响,剑水蚤的生存压力得到了极大地缓解,脱离了上级捕食者的制约在下级营养物质充足的条件下,势必造成其大量繁殖。 阮景荣,戎克文等人通过对微型生态系统中鲢鳙下行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分析指出,有鱼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同富有动物密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说明鱼类对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杨宇峰、黄祥飞在研究武汉东湖鲢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后指出,在鲢鳙混养的围圈中挠足类和枝角类的数量与生物量明显低于无鱼的围圈(如图2-3. 2-4所示)。以上的研究充分说明,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带来了生存空间的扩一大,鱼类的急剧减少带来了生存压力的降低,使得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3 .3个体数量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的检测,目前大多是指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测定。现存量若以个体数表示称为丰度,若以重量表示则称为生物量。测定浮游动物丰度时,主要采用显微镜和计数框进行个体计数,把计数获取的结果用公式换算为单位体积中浮游动物的个数,当遇有残损近半的标本以二当一计算测算生物量,是通过几何图形计算或其他方法得到生物体积,并假定比重为1,从而获得体重,主要有体积法、排水容积法和直接称重法。加拿大的生态学家Downing和Rigler合编了《A Manual on Methods for the Assessment ofSecondary Productivity in Fresh Waters》一书,该书为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测定奠定了基础,现在很多学者仍在沿用此种方法。 比较两种测定方法,丰度测定法仅考虑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不考虑各浮游动物种类个体大小的差别。因此在评价浮游动物在水生态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中的作用时,会因各种类浮游动物大小相差悬殊产生误差。生物量的测定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在许多研究文献中,多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对浮游动物数量进行测定。如彭建华等人在比较养殖和非养殖型大型水库间浮游甲壳动物的现存量时,就采用了丰度和生物量两种测定方法。王金秋等人在研究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变动时采用也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方法进行数量统计和生物量计算。 另外,当对海洋浮游动物进行测定生物量时,除了采用上述方法,还可以按照国家海洋生物调查规范(G1312763.6-91)进行检测。生物量测定方法还可以用于测定剑水蚤的卵重,即根据怀卵雌体与非怀卵雌体之差获得卵囊的重量,然后再除以卵囊中的卵数,则获得实际卵重。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评价剑水蚤的繁殖状况,对了解剑水蚤的生长发育状况也有一定的助益。

3509

积分

135

金钱

77

帖子

黄金水师

105
发表于 2011-5-31 15:21:06 | 只看该作者



提高负荷减少曝气量 两三天就能解决

1万

积分

950

金钱

662

帖子

铂金水师

丛林狼

QQ
106
发表于 2011-5-31 18:06:2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下周总

给个图片。。青苔去除大法。。装个刷子 全部地方都能刷到的。。白白的磁瓦,,

31

积分

47

金钱

1

帖子

企业用户

107
发表于 2011-6-16 21:55:54 | 只看该作者
我这也有摇蚊红虫,用过很多方法都不能完全去除,试过每星期打漂白水,过两天又有了。试过放鱼进去,有点作用,但是不大。现在没办法每天找人用高压水枪喷射斜管池,打死摇蚊,不让它繁殖,因为它们是早晚繁殖的。求什么有效的办法!谢谢各位高手同行!

4万

积分

195

金钱

5777

帖子

王者水师

吃饱睡觉

108
发表于 2011-6-17 10: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4# 的帖子

是否 可以无为而治?
 没个性没签名

7778

积分

1680

金钱

555

帖子

黄金水师

109
发表于 2011-6-17 11:26:09 | 只看该作者
太令人感动了, 终于在这里找到理论依据了, 我们一般都用背背式的农药喷洒器, 喷洒浓度为5%(含游离氯)的次氯酸钠来喷杀, 大约4~5 天即可见效, 但和气温有关系, 环境温度高杀灭快, 但气味特别大, 另外喷药人员需要戴防毒面具, 穿防护服, 非常难受和辛苦。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0
发表于 2011-6-17 14:4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ceofire79510 于 2010-7-19 18:45 发表 投毒杀之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过滤工艺中颤蚓的迁移分布规律.pdf

359.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积分: 金钱 -1

2924

积分

206

金钱

407

帖子

白银水师

工程师

QQ
111
发表于 2011-6-17 17:34:50 | 只看该作者
我处理过的。曝气池由于曝气不足导致红虫滋生,二沉池无足够的DO。处理方法:加大曝气量,使生化池出水口DO值在2mg/L左右。剩余污泥及时排放!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2
发表于 2011-6-18 06:16: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inwj92 于 2011-6-17 17:34 发表 我处理过的。曝气池由于曝气不足导致红虫滋生,二沉池无足够的DO。处理方法:加大曝气量,使生化池出水口DO值在2mg/L左右。剩余污泥及时排放!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短角异剑水蚤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研究.pdf

637.1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积分: 金钱 -1

水环境中的摇蚊幼虫研究进展.pdf

341.9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金钱 -1

深度处理水厂对摇蚊及其幼虫的防治.pdf

209.7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金钱 -1

1万

积分

964

金钱

100

帖子

铂金水师

干一行,爱一行

113
发表于 2011-6-20 11:33: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我们厂清池的时候也有很多红虫,运行中发现得少 就一个二沉池有大量浮萍,还真想放点鸭子进去

1190

积分

152

金钱

140

帖子

白银水师

Demon Hunter

QQ
114
发表于 2011-7-6 09:50:5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1万

积分

986

金钱

996

帖子

铂金水师

2012年度优秀水友勋章

QQ
115
发表于 2012-12-18 13:31:02 | 只看该作者
改变目前的红虫生活习性 相信会去除的 恐龙就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灭绝的

1万

积分

2350

金钱

929

帖子

铂金水师

管道工

116
发表于 2012-12-19 18:34:24 | 只看该作者
在好氧池出现过,加大负荷这个红虫就死了~

1万

积分

986

金钱

996

帖子

铂金水师

2012年度优秀水友勋章

QQ
117
发表于 2012-12-19 18:4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3# 的帖子

今天有个人 他说他的接触氧化池有大量红虫 我建议他如果看着不舒服就厌氧 让它窒息而死 他抓了一些虫子放到塑料瓶里 第二天虫子死了 呵呵 闷死的 这没有影响他的出水效果 据他介绍有了红虫 出水COD还有所降低 这个的要研究研究--------------

1万

积分

314

金钱

2490

帖子

铂金水师

威武大将军

2012年度优秀水友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QQ
118
发表于 2012-12-20 15:36:37 | 只看该作者
有红虫不是运行较好的表现嘛,出来才好呢。就怕你想叫他出来结果不出来,坐池子上哭吧!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容是比人,欲是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14 12:13 , Processed in 0.261966 second(s), 5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