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生物载体革新技术
纳米微孔水处理工艺
众所周知,在19 世纪2、30 年代的英国,那时是以碎石和卵石作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生物滤池填料,生物填料等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技术、工艺已经发展近一个世纪了,也与发展至今演变多次的活性污泥工艺能很好的结合相应用。但实践中会经常遇到很多诸如生化去除效率不高、污泥沉降性、生化系统不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差能差等工艺问题,往往需要与传统的化学药剂聚铁、聚铝等结合使用才能使出水水质有所提升,不仅出水难以稳定达标,处理成本较高而且产生大量的污泥,造成二次污染。本质上的原因之一就是生化系统中活性污泥没有稳定优质的载体,现实的管理达不到理论的要求。
这里所论述的生物载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生物膜技术、活性炭、海绵铁、多孔陶瓷等生物载体填料有较大的区别,但本质也是为生化系统中的活性污泥提供一种能与其相结合的载体物质。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载体它在生化系统中就是活性污泥,是一种高效的活性污泥。下面首先介绍一下纳米微孔水处理工艺。
纳米微孔水处理工艺又称硅藻精土水处理工艺,是专利产品纳米微孔水处理剂与专利技术纳米微孔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污水处理行业的新技术。这里没说它是新工艺,因为它是一种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应用,或者说辅助于传统工艺的新技术,而纳米微孔水处理剂就是关键。
硅藻土相信很多行内人士都不陌生,90年代国内试用过硅藻土在水处理上的吸附功能,但最终因为其效果一般、用量大、产生的污泥多而被弃用。纳米微孔水处理剂的前身就是硅藻精土,是经过“重磁水”选矿技术从五吨硅藻土中提炼出来的一吨硅藻精土,里面硅藻的含量达92%以上,最重要的是打通了硅藻上被杂质堵塞的纳米微孔,强化了硅藻具有的不平衡电位圈,提升了其吸附、混凝絮凝的作用,再经改性后成为一种投加在生化系统成为高效生物载体的水处理剂。
一、技术原理:
硅藻精土由不导电的非晶体二氧化硅组成的硅藻壳体和超导的硅藻纳米微孔组成,使硅藻表面形成不平衡电位和外墙电位。在处理污水时,加入微量硅藻精土处理剂,在高速搅拌下,硅藻表面的不平衡电位能破坏污水中电离子圈,并中和悬浮离子的带电性,导致胶体颗粒和胶团结构的ξ电位减少或为零。从而达到胶体颗粒脱离的目的,促使水中的污染物快速物理絮凝、沉淀。同时加上硅藻精土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巨大的孔体积和较强的吸附力,把超细微粒物质吸附到硅藻表面,形成链式结构,瞬间下沉与水体分离。水体由每克2.5亿个以上的硅藻单体形成的数公尺渣层中从下而上浸出,经过硅藻精土超滤出水水质中的悬浮物、细菌、重金属离子等超细微粒得到去除,清水向上溢出。由硅藻精土和污染物形成的污泥,回流至生物处理池循环处理。硅藻精土每克60m2的比表面积,使生物处理单元的污泥浓度达到10000mg/L以上,其在污水处理中可以使浓度提高2%,使每立方米水体中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达到120万m2。微生物附着在硅藻精土生物载体上,无需在水体中捕捉碳源,以硅藻表面聚合的污染物为食料迅速繁殖,污水浓度变化对其繁殖影响极小,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量。
二、工艺的物理作用:
(1)物理絮凝作用
硅藻精土处理剂由不导电非晶体二氧化硅的硅藻壳体和超导的硅藻精土组成,可在硅藻表面形成不平衡电位和外强电位。在水处理过程中,污染物被快速静电聚合(物理絮凝)并沉淀。
(2)物理吸附作用
硅藻每克60m2巨大的比表面积,具有较强的吸附力,把超细微粒物质、色度、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和气味吸附到硅藻表面,下沉并与水体分离。
(3)物理超滤作用
在专利设备中,由每克2.5亿个,每毫米30万层形成的数公尺渣层中自下而上浸出,悬浮物及细菌等超微粒物质被硅藻精土超滤去除,清水向上溢出。
(4)生物处理作用
硅藻每克60m2的比表面积,每立方米达120万m2比表面积,用硅藻精土作生物载体,微生物在硅藻具大的比表面积上繁殖。
(5)硅藻脱水作用
硅藻具有自身脱水的功能,脱水时添加的絮凝剂只需原工艺的1/10-1/2,污泥量很少,集中回收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6)污泥减量作用
由于硅藻的脱水作用,压滤后的泥饼含水率50%左右,再结合生化出水水质的提升,减少了后段传统药剂的用量,可以为污水厂减少20-50%的污泥量,如果污水厂规模大,可以从排出的生化污泥中继续提炼硅藻精土,产生更大的效益。
三、纳米微孔水处理剂特点和优势:
1、属于物理投加剂,无毒无害,表面带不平衡电位;
2、处理剂中的每个硅藻有1000多个孔隙,每克处理剂有60m2的比表面积,有超强的吸附效果,结合硅藻的纳米微孔,可作为生物载体与活性污泥形成稳定高效的菌胶团,使生化系统对污染源的去除率提高20%左右;
3、使用后,减少后段化学药剂的用量,脱水性好,可减少20%-50%的污泥量;
4、比传统的活性炭等用于生物协同作用的处理剂更稳定有效,运行成本更低廉,使用后污水厂的总体运行成本基本不变甚至会降低;
5、解决了传统活性污泥法生化系统运行不稳定,COD去除率不高,后段处理运行成本高等难题。
6、在新建项目上三大优势:A.处理成本低,是传统工艺的50%左右;B.处理效果好,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C.占地面积小,是其它工艺的45%-60%,市政污水可建设成景观出水,污水处理厂也可紧邻社区。
四、纳米微孔(硅藻精土)水处理技术是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在全国一半省份以上有二百多项成功使用案例,是最符合当前国内水处理行业的运用之一:
创新的技术,生物载体技术是一项改革创新的技术,拥有强大的专业团队,选矿厂和工业化的生产,在云南设有硅藻精土研究基地,继续研究开发更优秀的专利产品和技术为客户服务;
多方获益的合作模式,专利产品及相关专利技术成功应用于污水厂等项目后,不仅提升了业主的出水水质、使其稳定达标,而且还会降低业主的运行成本,最终双方或多方都能获得相应的合作效益;
操作简单、前期投入很小,对于提标升级改造项目,应用专利产品及相关专利技术,绝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业主进行大投资搞新建处理单元等,只需一个简单的投药装置即可达到预定的目标,操作简单便捷;
切入平滑、符合中国水处理行业的行情,针对目前很多不能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单位等,结合专利产品及相关专利技术的优势,可以很平滑的切入水处理行业,是最符合国内水处理行业的运用之一。 |
顶一下
-
查看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