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近日有幸在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上读到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邵鸿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于3月12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所作题为《共抓大保护 修复母亲河》的大会发言稿(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 ... /12/c_135181603.htm),不禁感到十分惊讶。 这次发言向全国人民通报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全方位的巨大危害,而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的权威播发则无异于是向全世界宣告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可在通读全文之后,我却发现发言中众多事实依据不实,有肆意捏造之嫌,而作者也似乎在水文学和水库运行调度等各方面缺少基本的科学常识。 发言中指出,三峡工程导致长江中下游年均水量大幅减少,过去百年仅3次的干旱情景骤升至18次。让我们假定1916~2015年的过去百年没有三峡工程,则仅会发生3次干旱,且都发生在2003年以前,三峡2003年开始蓄水的13年内,必然发生15年次干旱,概率居然达到115%。如果连随机事件概率不可能大于1的常识都不明白,遑论百年几次?以此诋毁三峡,居心何在? 发言中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导致10月流量减少40%,加剧了秋季干旱。作者可能完全不懂水利,更不懂水库调度。10月份是三峡水库的主蓄水期,在保证长江中下游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及航行安全外(10月份三峡下泄流量不小于8000m3/s),三峡水库将尽可能将165亿方的兴利库容蓄满,按照国家制定的三峡水库的调度规程,10月份的拦蓄流量会大于来流的50%,因此10月流量减少40%是再正常不过的。这种危言耸听、胡乱攻击三峡工程的做法似乎显得太过无知。 在论及三峡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时,发言指出长江上游部分河段水流减缓,自净能力降低,干流水质普遍三至四类、支流四至五类比例较高,叶绿素、藻类密度分别增加10倍和6—10倍,将严重危害生态系统。设想一下,长江上游4504公里的干流水质普遍为三至四类,三峡水库竟能逆流而上破坏其上游3千多公里的水质,致使人体已不能直接接触干流的水体(四类水质定义),生态系统已受到三峡工程的严重危害。这一“事实”实在太过离谱了。 在论及三峡工程对渔业的影响时,发言指出,2003年后,中下游年均渔获量、四大家鱼和江豚分别比90年代减少41%、94%和75%,白鱀豚于2006年“功能性灭绝”。请问有何证据能证明所有的“事件”都是2003年三峡蓄水引发的,长江中下游生态系统的毁坏全都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读完整篇发言稿,我不禁深深地怀疑,九三学社,你是否曾与三峡工程有过血海深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