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7-2-6 15:38:30
|
只看该作者
最贫穷的挥霍者
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6亿立方米,其中97.2%是海水,仅2.8%为淡水,而淡水的68.7%又储存在两极冰川与永久性雪盖之中。现在,全球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
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此外,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然而,在黄河灌区的许多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要浇2000多立方水,一亩小麦需浇1200多立方水。大水漫灌仍是主要的农业用水方式。
从工业用水的情况来看,每吨纸浆的用水量,发达国家是80吨-120吨,而中国基本上是300吨-400吨;每吨钢的用水量,美国是4吨,法国是3.75吨,日本是2吨,中国是70吨-100吨;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中国平均为20%,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70%以上。
中国普通百姓的节水意识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专家调查:在广州,若能改变不良习惯,70%的家庭每年可省下30%以上的生活用水,全市累计每年可节约生活用水1.5亿多立方。而广州既非独一无二,也不是最差的。全中国的节水意识都极为淡漠。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以河北省为例,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开采地下水掩盖极度缺水的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在中国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观之触目惊心。
与短缺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的价格。1985年以前,中国供水几乎是无偿使用。1985年中国开始对用水收费,但费用标准依然过低。2001年,在广东仍然是1厘钱就能买到1吨水。
研究表明,水价上涨10%,用水可节约5%:水价提高了,档次拉开了,人们的节水意识就能逐步增强。
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进行供水价格改革。北京市宣布从2004年起推行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年底前将公共场所现有用水器具全部更换为感应式、延时自闭式或脚踏式水龙头,马桶换为节水马桶。亡羊补牢,但亦有效。
海水淡化再造中国
整个中国、尤其是中国北部,已经和还将面临日渐严重的水危机。即使耗资巨大的南水北调工程竣工,也仅是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
有人提出了炸喜马拉雅山引暖湿气流、从雅鲁藏布江搞大西线引水等“方案”,虽然气势磅礴,极具诱惑,但从可操作性来看只能说是幻想。
如果中国水价持续上涨,从积极意义来说,一则可使节水效率达到国际通行水准;二则可大大推动海水淡化工程,而海水淡化可能是改变中国生态问题的最可行方案。
海水淡化如今在技术上已完全无虞——人们大量饮用的纯净水,其提纯工艺即是由海水淡化技术而来。
国际上海水淡化的产水成本大多在每吨1.1美元—2.5美元之间,与其消费水价相当。中国的海水淡化成本已可降至5元左右,如建造大型设施更可能降至3.7元左右。
全球现有海水淡化厂近两万家,日产淡水近3000万吨。在美国本土1997年产值就己突破140亿美元。加州正在建设18座海水淡化工厂,其中全球最大的一家每天能生产5千万立方米淡水,足够保障30万人使用。
在中国,建设一个日产万吨淡水的海水淡化工厂投资约人民币1.7亿元,现在只应用于严重缺水地区,如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油田地区和西沙、南沙、舟山、长山岛等岛屿。
如果海水淡化成本和消费水价持平,那么中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将被迅速激活。投入这个产业的资金将像今天投向钢铁产业一样不可遏止。随即,技术升级,造价降低,以国家工程或全体中国人捐款的形式建造超大型海水淡化设施,彻底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时机可望到来。如:在天津建超大型海水淡化设施,所产淡水不仅可将白洋淀补成超级大湖,还可引入内蒙古,填充居延海,引入新疆,复活罗布泊;在大连建超大型海水淡化设施,将淡水引入大辽河,可彻底解决东北用水问题……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通过淡化海水,在戈壁沙漠广植椰枣树2110万棵。而中国西部的千里戈壁,有水即为良田。如果整个西部因淡化海水而致生态彻底改变,那么中国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治沙英雄远山正瑛曾说:如果沙漠被治理,那么“中国的土地除了养活现有的人民,还能再养活10亿人”!如他所言:如果水的制约解除了,这确是完全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