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民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已由原来对单体建筑的研究转向了对传统村落整体环境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近年来结合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进行,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研。所到之处,均被当地优美、独特的乡土环境景观艺术所吸引,尤其是村落中曾经过精心设计的各种园林景观,其设计思想和造园手法更是令人惊讶,由此对传统村落环境景观以及村落中的各式园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分析与研究。
目前,分布于我国各地的传统乡土建筑环境正在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而散置于其中的各式园林景观遗存的处境更是可想而知。调研中通过现存的园林实例,借助文献资料,可以粗略领悟或观赏到其基本的规划布局,尤其是在楠溪江中游和徽州的古村落中的园林,其类型与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既有规模较大的郊野园林,也有规模很小的宅院空间;既有私家园林、祠堂、书院、寺庙等园林,更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较少关注和提到的公共园林。这些园林除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分布于城镇中的古典园林所不具备的很多特性,如民俗性和生活性等。因此,这些传统村落中的园林可以说与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是当地乡土文化与乡土生活的集中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按照隶属关系一般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类,多年来,学术理论界对上述三种古典园林的特点与造园手法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但从研究实例和研究重点来看,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镇古典园林上,对古村落的园林涉及较少甚至是空白。通过对现有传统村落园林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深感加强传统村落园林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意识到分布在传统村落中的古典园林是一个相对完整又独具特色的体系,与城镇中的古典园林存在较大的区别。笔者试着将传统村落中的各种园林统称为“传统乡土园林”,并试图通过对“传统乡土园林”的界定、特点以及研究内容与意义等的分析,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领域。
2 传统乡土园林的界定
2.1 利于对传统村落园林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传统村落中的各种类型的园林包括宅园、公共园林、寺院等,既属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处于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环境大的背景之下,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只有站在乡土文化的角度和高度,才可以全方位对散落于各地传统村落中的古典园林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2.2 造园思想与设计目的与城镇古典园林明显不同
由于古村落中的文化、社会、自然环境与城镇有较大的区别,使得传统乡土园林与城镇中的古典园林在设计思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从形式和类型上看是类似的园林,但所表达和反映的意义则可能存在较大的区别。比如城镇中的古典园林较多的表现园主的精神寄托以及对自然的向往,而传统乡土园林则更多的体现地方民众的民俗文化。
2.3 研究对象、目标和研究方法不同
城镇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研究目标一般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主体;而传统乡土园林其研究的目标是发掘、丰富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正因如此,传统乡土园林的研究主要采用与城镇对比和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4 造园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手法有所不同
分布于城镇中的古典园林,因用地的限制,园林占地一般较小,布局则多呈内向封闭的形式,造景更多的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传统乡土园林除宅院外,大都用地较充足,自然景观较丰富,更多的体现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手法,追求“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3 传统乡土园林的主要特点
3.1 公共性
从现存的园林实例来看,不少传统乡土园林都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如楠溪江中游的岩头村,共有三座公共园林,其东南角的塔湖庙丽水湖景区,是楠溪江中游最大最美的公共园林,该园是嘉靖年间因筑寨墙蓄水后而形成的。主要包括丽水湖、丽水桥、镇南湖、进宦湖、琴屿、戏台、塔湖庙、森秀轩、接官亭、乘风亭等景区景点,镇南湖的南岸是兼作拦水坝的寨墙,墙上现有樟树、柏树等高大的古树,鳞干虬枝,与琴屿上木芙蓉等乔灌花木形成鲜明、生动的对照。接官亭、乘风亭是专供村内老人休息、乘凉、品茶交谈的场所,俨然一副生动、质朴的生活画景。塔湖庙背靠汤山,山顶有文峰塔。岩头村古有“金山十景”的说法,其中八景均在该景区内。该园林有山、水、岛、桥、堤、亭、庙、阁、轩等建筑小品,同时又有各种园林植物,设计内容丰富,景观变化多样,风格质朴、淡雅,不脱乡土本色,具有很高的造园艺术水平。
3.2 文化性
传统乡土园林大都包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趋向,意味着高尚与超脱,是古代知识分子陶冶情操、追求独立意识的精神寄托;也是平民百姓子弟通往成功的大道。如楠溪江中游的苍坡村,其公共园林作为整个村落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在以“耕读为本”的传统小农经济体制下,村民对“文运昌盛”的追求。该村严格按“兴文运,出人才”的意向,以“文房四宝”为蓝本,以村西三个山峰为“笔架”,主街正对笔架山,名为“笔街”;公共园林中的水面被喻为“砚池”,砚池北岸的小小空地上,放置石条,即为“墨锭”,而整个村落便是“笺纸”了,书画自由其后人来书写。传统的乡土文化通过园林得以固化,固化的乡土文化又随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不断的起着教化和引导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保持和发扬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3 整体性
与分布在城镇中的中国古典园林比较,传统乡土园林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整体性。“天人合一”的传统环境观念反映在造园活动中,既表现为园林造景中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想方设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再现自然;同时也表现在园林选址与规划时与整个村落的协调一致上,园林是村落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融揉,相得益彰。如歙县唐模村的“檀干园”,有“小西湖”之称,小巧精致,与村落相互融揉,似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园内各种类型的景观小品环环相扣,路随溪转,溪绕村流,柳暗花明,集村落规划与古典园林的理水、造景等手法于一体。
传统乡土园林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整个村落与自然山水的联系上,古代村落的布局选址常常因借山水,顺应和利用自然,其村落布局、建筑定向、空间组织和景观构成等均具有园林的特征,一个村落就是一座大型园林。
3.4 地方性
广阔美丽、各式各样的自然环境为传统乡土园林的选址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与城镇园林相比,传统乡土园林更易做到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正是徽州美丽的自然景色才造就了黟县西递村的西园、桃李园,碧心的培筠园。歙县雄村的竹山书院,唐模村的檀干园等。
传统乡土园林地方特色还表现在就地取材与建筑的形式与色彩上。如楠溪江以木材、卵石为主,而徽州素以木雕、石雕、砖雕三绝著称,用料自然为当地材料。另外,传统乡土园林的园林建筑形式与色彩一般与村落的民居建筑相一致,使传统乡土园林的地方特色及乡土气息更加浓郁。
3.5 实用性
传统乡土园林造园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表现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上往往与乡民的生活、生产等实用功能相联系,如前述唐模村的“檀干园”就有“三塘相连,宽亘十亩,灌田六十亩”,园林水体直接与农耕生产相结合;苍坡村的西池,除具有“砚池”的象征意义外,更是村民日常洗刷的重要场所;再如黟县西递村的桃李园,该园占地不足80m2,但通过交通的组织,将庭园分成大小不同的几个空间,整个庭园占地虽小,但构图完整,布局紧凑合理,既考虑园外借景,又注意园内的组景,园林景观意趣盎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4 传统乡土园林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4.1 研究目标
传统乡土园林的研究,应以中国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城镇古典园林的形成与发展为参照,以传统村落中园林与环境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分析入手,对其演变与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其演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剖析研究,找出中国传统乡土园林与环境景观的设计思想及主要特征,重新认识和确立传统乡土园林与环境景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体系。同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乡村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扬弃传传统乡土园林与环境文化,探索现代乡村建设中环境景观规划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将传统的乡土文化在现代乡村环境景观的建设中得以继承与宏扬,为创造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的现代乡村园林景观和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4.2 研究内容
(1)传统乡土园林与环境景观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2)传统乡土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关系;
(3)传统乡土园林与城镇古典园林的比较;
(4)传统乡土园林与环境景观的实例分析;
(5)中国现代乡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构建。
5 传统乡土园林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1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传统乡土园林的研究和关注甚少,因此传统乡土园林的研究,是完善和丰富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传统乡土园林曾经达到很高的造园艺术水平。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两宋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文化方面则尤为突出。文化中心的南移,为“耕读”提供了优越条件,使长江以南地区出现了不少文人才子,文化水平的领先,也可以理解为造园艺术水平的领先。一般认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和技术水平的鼎盛期在明中至清初,但也有学者通过对宋代园林特征的研究后认为:“明清园林是否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高峰,是否代表了中国园林的最高成就,或者说是否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这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刘托《美术史论》1986.04)对我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最大的困难是缺少现存的实例进行佐证,比如对宋代及之前的造园活动,在城镇中已很难找到比较完整的园林实例,但由于村落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使传统乡土建筑环境得以较完整的保存,甚至有的古村落中还保留有宋元时期的园林风格,这对中国古典园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因此,传统乡土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或低估,对此全面系统的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
5.2 提高人们对传统乡土园林的认识
中国传统乡土园林分布的范围广、数量多,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有浓郁的地方性和乡土气息;同时传统乡土园林在设计思想、布局原则、造景手法等方面不仅具有中国古典园林共有的特点,而且在很多方面独具特色。造园目的往往从生活化和实用性方面考虑,既体现精神需求,更注重生活生产的需要。因此,传统乡土园林在改善古村落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很好的休息、活动交流的场所。深入开展对传统乡土园林的研究,通过建立传统乡土园林的概念以及对其特点等的分析,能使人们对传统乡土园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5.3 有利于发掘、保护和利用传统乡土园林景观
传统乡土园林与乡土建筑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村落正面临或经历着重新规划,村民也在纷纷建设新房,尽快对传统乡土园林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对发掘、保护以及利用现存的传统乡土园林景观,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现代村落的规划建设以及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6 结 语
传统乡土园林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其研究目标是重新认识和确立传统乡土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多个领域。本文仅就传统乡土园林研究目的、意义等作了粗浅的分析,权当抛砖引玉,以便引起社会及同行的关注,更好地推进和深化传统乡土园林的研究。
编后记:本文系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及北京市教委支持项目,作者在文章中将传统村落中的各种园林统称为“传统乡土园林”,并试图通过对“传统乡土园林”的界定、特点以及研究内容与意义等的分析,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领域。“传统乡土园林”的提法,尚有待商榷。事实上提出一个新的分类需要一个漫长的道路,必须有较多实例的支持,以便总结出这类园林的特征,方能顺理成章地给予确切的称谓。发表此文的目的也在于为大家提出一个新的思路,供研讨争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