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0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342

金钱

1278

帖子

论坛顾问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09:5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一)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地均水资源量偏少;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年内较集中,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 长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产生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气温的升高,使地表蒸发量提高,水资源量相应减少,呈现出持续干旱的趋势。人口增长导致用水增长,人类活动的中心已逐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的扩展将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水污染问题。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为先导,大兴水利,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防洪工程、水利枢纽工程、节水工程、水资源工程、水能利用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改善了受益地区的发展环境,增强了经济实力。国家财政投资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主体。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水利投资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更是成效显著。截止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库8.5万座,水库总库容5594亿m3,其中,大型水库445座,总库容423亿m3。已完成了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已建成江河堤防27.4万km,保护人口5.亿人,保护耕地6.4亿亩。全国已达标堤防长度8.2万km。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6多亿m3的年供水能力。组织实施了3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15亿亩。灌溉面积从16万hm2扩大到近5333万hm2。  到2年底,我国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27座。到21年底,城市二级生化处理的总规模达到2万m3/日。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面临着防洪安全缺乏保障、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几大水问题。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我国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治水思路上注重工程建设,忽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难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等还存在部门职能交叉;因制度和机制不健全,造成用水效率低,用水浪费现象严重;规划和管理落实不到位,造成水资源过度开发并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趋势分析分析水资源供需状况是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的条件。 (一)水资源供需趋势分析  目前全国的生态需水总量约8亿m3~1亿m3(包括地下水超采量5亿m3~8亿m3在内)。到25年,我国国民经济需水峰值为8亿m3,最小可能为7亿m3,中等情景下为73亿m3,年人均需水量为457 m3。到23年预计全国缺水量约129亿m3,25年基本平衡。23年,北方5片缺水125亿m3,占全国总缺水量的97%。据预测,21年、23年和25年城市用水需求将在目前大约63亿m3的基础上分别增加28亿m3、59亿m3和91亿m3。在需水结构中,工业需水比例逐年下降,生活需水比例将逐年上升。目前,我国规划城市总缺水量大约为64亿m3,缺水率为1%。 (二)洪涝灾害防治趋势分析  2世纪9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江河洪水多发期,河道洪水位有增高趋势,虽然洪涝灾害面积有所减少,经济损失仍然很大。人类活动对洪水、泥沙以及某些河道的形态,都有明显影响,增加了洪水发生频率。大面积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洪涝灾害起到积极作用。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和万家寨、嫩江尼尔基等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对拦蓄洪水、减轻水库以下洪水威胁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工程质量相对较好,各类设施比较完善,防洪标准有所提高。但是,大江大河支流和中小河流堤防防洪标准还很低,流域控制性工程还不足,大量病险水库尚未进行除险加固,是防汛工作的薄弱环节。 (三)水环境的趋势分析 人口的增长,废污水排放量增加,使水环境状况呈现流域性的恶化趋势。总体上说,流域下游水质劣于上游,支流水质劣于干流,枯季水质劣于汛期水质。城市是区域水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并呈向外发散状况。城镇水质的下降,导致河道和流域水质的下降,最终从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发展,从地表水污染向地下水污染发展,从单污染因素向复合污染方面发展。水环境污染呈持续恶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依然严峻。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用水不足,使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导致土地退化或沙化。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针对我国水资源条件和国情,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一是建立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现代化科学化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三是建立水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四是建立防洪抗旱减灾救灾保障体系。总目标是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我国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实践  新的治水思路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新的治水思路强调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给洪水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使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发挥应有的效益。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必须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实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把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列为基本国策。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与管理制度 贯彻落实新水法,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水务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计划用水导则》、《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编制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将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编制并上报国务院批准。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着重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协调水资源与经济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使北方重化工业的比重继续下降。继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大经济耐旱作物比重。 “十五”期间,要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制定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全国水长期供求计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经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地方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制定水资源调度方案和旱情紧急条件下水量调度应急预案。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经批准后,有关地方政府必须执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水量调度预案,由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订,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后执行。针对重大旱灾和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需制定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重大水污染应急预案。   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过去的国民经济核算系统没有水资源的核算。水资源是国民经济核算系统中资源环境账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功能之一是试图通过计算“环境成本”或“环境损失”方式对GDP进行修正,来体现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   加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为经济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水资源信息服务,使水资源管理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三)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与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新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贯彻落实新水法,按照新的治水思路改革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我国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法律授予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流域范围内进行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  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现代城市需要现代水务管理的支撑。要贯彻落实新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新水法强调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符合新水法的要求。 (四)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管理机制。要建立水权制度,合理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市场准入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使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综合治理和全面节约落到实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加大水利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建立稳定投资渠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社会最大收益。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在水利投融资体制向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改革的同时,对水利公益性项目和准公益性项目必须强调以政府投资为主,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补偿机制和财政信贷机制,通过发放专项国债、政策性贷款和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稳定投资渠道;对水利经营性项目,要由政府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用于水利建设的份额。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结合水源保护区管理开展的多种经营收益,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争取水利工程供水适用增值税的零税率政策;在现存税种的税率基础上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水工业的发展;对污水处理项目享受与西部开发一样的税收政策;对从事废水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以及海水淡化设备生产和海水淡化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城市水务投融资体制与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城市水务行业,实行股份制运作。全面推行供排水投资有偿使用,包括政府财政拨款、排污费和资源补偿费等,为城市水务行业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奠定基础。积极探索供排水业保险制度。  总之,我们要按照新的治水思路,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4 18:55 , Processed in 0.11669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