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4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运河,河工的智慧在流淌

[复制链接]

2647

积分

572

金钱

834

帖子

白银水师

论坛商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8:4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自大运河诞生以来,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维护和保障她的贯通一直是河工的首要职责。由于水源短缺和黄河泛滥,大运河的生命一直都很脆弱,维护和保障与开凿一样都是浩繁的工程。通过大量采访,本文作者试图弄清古人解决京杭运河工程难题的手段。当然,大运河堪称世界上工程最复杂、付出人力物力最多的运河,本文只能再现其中意义深远的3个片段。   我对运河工程的浓厚兴趣,来自于一份世界主要运河的统计资料:基尔运河全长98公里,巴拿马运河全长81公里,苏伊士运河全长161公里,莱茵河-多瑙河运河全长171公里,美国的伊利运河全长581公里,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国南运河也不过380公里。京杭运河的开凿、贯通年代比上述任一条运河都要早,而且她的长度超过了上述几条运河的总长。   “我觉得世界上别的运河遇到的困难都没有咱们所遇到的那么多、那么棘手”,中国防洪减灾研究所副所长谭徐明告诉我,她曾在《中国水利史》中,撰写了与京杭运河相关的全部内容,“如此浩繁的工程,用一篇文章来表达非常困难。”   谭的忠告于我非常有益。采访她之后,我下定决心只写几个河工的故事,权作代表。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河工”这个名词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修筑堤坝、疏竣河道等治理江河的水利工程;其二,指治理江河的工人。我很喜欢这种解释,因为这使得“河工的智慧”也有了双重的含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的地理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与运河在淮安相遇。从淮安向南至杭州,降雨量逐渐增多,从年700毫米直至1400毫米,所以明史专家黄仁宇曾说,“在长江三角洲,地下水位非常高,开凿运河并不是一项震撼世界的工程,非常平凡”。而且,江南一带运河的维护较易,迄今依然富有生命力。   从淮安向北,降雨量逐渐减少,年不足700毫米,运河普遍缺乏适当水源。其中,问题最突出的是北京的通惠河段和山东的会通河段。济宁以北的京杭运河实在“先天不足”,1855年黄河大决口中断了航道,难以修复,大段河道干涸,苦心经营的这段运河很快就衰落了。   北京是从运河“漂来”的城市。在郭守敬发现白浮泉开凿通惠河之前,萧太后(运粮)河、金口河等皆因水源是素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而受泥沙所困,时断时续。郭重开的“坝河”源自玉泉山的泉水,因水量不足,维护极为艰辛:计有8000多户维护和控制闸坝的夫户,一年四季都整日劳作在坝河两岸;每天190多条大小船只来来往往,几百号纤夫赤脚裸背地吼着高腔号子,其势颇为壮观。即便如此,坝河每年的运输量少时30万担(一担为50公斤),多则90万担,仍不能满足当时每年约130万担的漕运需求。元廷不得不又在岸上安排了390多辆大车帮助运输。所以,从杭州“漂来”的物品多数时候只能到达京东门户——通州。通州至北京还有20多公里的距离,只能走旱路,为此“驴畜死者不可胜计”。   “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1990年,北京昌平龙山脚下白浮泉遗址整修时,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侯仁之做了一篇后记,这是文中的第一句话。在各种历史典籍中,位于北京昌平区龙山脚下的白浮泉,总是与郭守敬的名字相伴出现。   “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的郭守敬是河北人。1262年,风华正茂的郭守敬被荐举给正被漕运之事烦扰的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兴修华北水利六事”,迅速受到了赞赏和重用。30年后,郭守敬发现白浮泉时,已是62岁须发皆白的老人,官至河工的最高级别——都水监。30年间,郭守敬提出了以海平面为零点的海拔标准概念——这早于德国大数学家高斯560余年;他还通过数百次测量,结合历史资料,推算出一年的长度约为365.2425天——它的精确程度与理论值只差23秒!他就像一个科学的神话,后来毛泽东都对他推崇备至。   1292年春天,为了表示对郭守敬白浮瓮山-通惠河计划的重视,忽必烈命丞相以下的朝臣全体“亲操畚锸”到开河工地举行了盛大的典礼。至1293年秋,工程全线竣工,漕船可以从三千里之外的杭州直达“海子”码头。漕船密密麻麻几乎遮蔽了“海子”的水面。那时的“海子”可不是今天那个只能停泊两三条游船的积水潭,它包括什刹海、北海、今天的积水潭和已经消失的太平湖,堪称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从上都归来的忽必烈,看到如此空前的盛况,大喜过望。   郭守敬是如何找到白浮泉的,又如何设计出白浮瓮山河引水路线的,均缺乏具体记载。但对他选择的引水路线,侯仁之先生有过评价,“郭守敬经始其事,开渠引水,顺自然地势,西折南转,绕过沙、清二河之河谷低地,经今昆明湖之前身瓮山泊,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于是南来漕船可以直泊城中。今日新开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仍循元时故道,仅小有调整,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   的确,20世纪50年代经现代测绘的北京水源工程——京密引水渠路线竟与白浮瓮山河不谋而合,也入郭守敬设计的调节水库——昆明湖缓存,然后由昆玉河输送入城。元代昆明湖的水经长河南行东折输送到“海子”。今天,导引京密引水渠入城的昆玉河仍有一段与长河重合,在麦钟桥附近才分道扬镳。   以前,我并不知道其中奥妙。有一次驾车从昆明湖往南行,沿着昆玉河左岸,以为能到达玉渊潭。不料想,走着走着,河不见了,横在前面的是西三环,过了西三环就是万寿寺、紫竹院了,这才发现走到了长河畔。   从工程上看,郭守敬设计的白浮瓮山-通惠河也有巧思。其一,白浮瓮山河与山溪间交叉处采用了“清水口”,即用“荆笆编笼装石”砌成的一种溢流坝,山洪大时,则自动溃决泄洪,修复时工程量不大。其二,采用双闸的方式来节约用水并有效地解决地势高差问题,其双闸已经与现代船闸相仿。   郭守敬幸而生在元代,有泉可引。那时的北京万泉出露、横溢漫流。自明代白浮瓮山河断流,通惠河水源主要是玉泉诸泉。几天前,我携幼女前去香山植物园赏花,还看见了“河墙烟柳”:从樱桃沟延伸出来的石槽约有半米宽,不见水痕,但两岸杨柳依依、游客如织。这石槽应该就是清代导引玉泉水至昆明湖的“河墙”吧。   谭徐明的办公室位于北京玉渊潭公园东南侧一条小路的尽头。找到这个幽僻的地方和刚从墨西哥考察回来的她均不容易,我抓住机会向她请教。她热情地给我找了大堆资料。最后,我请她简单介绍运河工程时,她让我看南旺。   大运河在3000余里行程中,一波三折,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有了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制作的剖面图。当时,水利专家汪胡桢先生雄心勃勃,作出了《整理运河计划》。运河纵剖面图首次出现在该书第八编,并沿用至今。从这张图,可以清楚看到京杭运河沿途的地势三起三伏,最高处正是山东境内会通河段的南旺镇。   为了开凿会通河,郭守敬曾考察过山东济宁、东平、临清等地。根据他的测量,会通河于1289年凿通,水源来自汶河,由城坝把汶河水的2/3经河引至济宁,在济宁建天井闸分水,使航运成为可能。   不过,不知是否郭守敬在这里的测量出了差错——济宁的地势比南旺低,往南旺方向分水,实则“水往高处流”,不可能实现。结果,会通河“常患浅涩”,漕船过大则经常搁浅,造成堵塞。于是会通河南北端皆设置了宽9尺的隘闸,限制150料以上的大船进入。和今天对超载的“屡禁不止”一样,此令颁发不久,一些商船忽然变得狭长起来,宽度虽没有超标,长度却达百尺,入闸后没有回旋余地,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堵塞。官府只好在隘闸下加了两把相距65尺的标尺,限制长度。有时,即使船只符合所有规定,若会通河水不够深,仍然不能开闸放行。如此,元代会通河的效率非常低下,管理和维护都相当困难。   至1411年,“会通河道450余里,淤塞1/3”,刚迁都北京的明永乐帝朱棣委派工部尚书宋礼南巡视察。宋礼调查后认为应疏竣。但25万的疏竣队伍劳作几个月,也未见成效。愁眉不展的宋礼微服私访,遇到了白英。   在《明史》和《漕河图志》中,白英的身份都是“汶上老人”。“汶上”是县名,在现在的地图上还能找到。“老人”指他是运河上率领10个河工管一条船的头儿。关于白英的记载只有83个字的“白英策”:引汶济运,挖引山泉,修建水柜修建戴村坝,遏汶至南旺,分水济运……   让我颇觉惊奇的是,郭守敬没有测出运河上的制高点;一个并没有饱读诗书的“老人”却准确地找到了运河的“水脊”。   引汶济运的主体工程是戴村坝,窦公堤、灰土坝等附加工程为后代添加。戴村坝调节汶河水,依靠的是不同坝段的不同高程和长度。戴村坝自南向北分为三段。三坝中间高,北端次之,南端最低,各段间有衔接段,大汶河的水根据大小自选其道,正如戴村坝碑文所述,“水高于坝,漫而西出,漕无溢也;水卑于坝,顺流而南,漕无涸也”。   戴村坝经历代修葺,原型已不易考证。它的坝址比南旺高,简单地讲,就是拦住下泄的汶河,再开一个小口引水济运。不过,即使根据现代流体动力学等水利科学来设计戴村坝的不同坝段,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白英是如何“算”出来的,很难查到史料。在每分钟流量上千立方米的大汶河主河道上,修筑高于河槽4米、全长437.5米的戴村坝,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戴村坝所用的建材主要是万斤方石和三合土。戴村坝采用的“勾缝剂”,也是中国特色的糯米浆和石灰——从现代坝工技术看,这就是“灌浆治漏”。   宋礼按白英的建议,凿了引水渠——小汶河,“遏汶至南旺”,在南旺设闸分流,“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大大地改善了会通河的漕运能力,有统计数据说,“10倍于元代”。   南旺分水的设施和都江堰的鱼嘴相似,在小汶河与运河的交汇处,设一300米长的石坝,石坝的中间是梭形的鱼嘴石。1504年,南旺分水完全取代了济宁的天井闸分水,而后成功地运行了近500年。   “20多年前,我在南旺考察,这种鱼嘴分水形式还能看出来。一个当地人捡了老运河留下的铁链要去卖,我还制止他。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谭徐明无可奈何地告诉我。南旺分水处运河一侧,曾经修建了分水龙王庙等纪念建筑大小13个院落,1984年,细心的她数了数,13个院落还都在。但1999年再去考察,建筑群只剩下了一个小小的角落,成了一所小学的校址。   白英治河时,南旺并没有修建控制工程。1481年前后,增设了柳林闸和十里闸。会通河全线各种闸坝渐增至40余座,人称“闸河”。闸坝最密集的一段,在济宁往北至南旺之间,100里内就有闸坝11座。康熙沿运河下江南时,为南旺附近的闸坝写了一首诗,赞曰,“全在随时启闭中”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3 20:55 , Processed in 0.15156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