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厌氧道,谁解其中妙?.
虚客: 查阅过你的工程案例,很多,声誉也很大,专利也不少,不少报纸还采访过您。做了那么多的厌氧工程,比较有感触的有哪些?有什么体会?
马三剑:
头几个工程记忆犹新,先讲VV集团二基地吧,那项目我早就跑过,通过首届毕业生齐兵去找到管生产的唐总,感到问题不大,后来被徐州环科所得到的,管此事是我合肥工业大学无机专业的师弟袁秋生,他得到的项目,但不敢自己做,那时的工程师比现在的工程师胆小,从北甘子湾啤酒厂搞到了清华的一套图,然后背着图来找我,要合作!
体会:会做的人不一定接到活,不会做的不一定接不到活。
后来大家合作,会做活的和能接活的合作,我长住现场,当时从青岛拉来几百消化污泥,用人一袋子袋子地往上背,搞得满地污泥,维维是食品厂。我咬牙坚持!厂里的人都骂环科所人偷懒!
体会:坚持就是胜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要埋怨社会不公平,社会是公平的。
在丰原集团做柠檬酸废水,开始是我的学生黄孙二MM,毕业环节时习做柠檬酸废水的设计,分配到安徽环保机械厂,想接蚌埠柠檬酸的项目,甲方不相信,只好把学校引进去,引进去之前,大家约定:苟富贵勿相忘。后来通过极大的努力,甲方相信学校,把设计给了学校,并且想自己加工UASB,我力争,我和机械厂共进退。
体会:人要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十多年来,我们没做过“私活”,没有当“顾问”。
柠檬酸废水PH值很低,试验室小试发现加碱出水PH值太高,不加碱刚好!
体会:不要相信书,不要相信专家,相信试验室的数据。给自己立了规矩:不做小试不上工程!
丰原淮河北的小蚌埠一个无水柠檬酸厂,当时无锡的陈**到了丰原,他讲:湖南宁乡的用“高温厌氧”,我们只好也同意,他会我们也会,甲方听我这个专家的话“不相信专家”,他们讲:马老师我们听你的,不相信专家的话,你虽然是专家,我们仍不相信你的话。我气乐了,好做试验给你看。
当时是阜阳金种子酒厂拿的污泥,回来一做效果很好,就匆匆忙忙地上了。结果,工程没有做好,最少高温厌氧没有做好。
体会:试验室成了,工程上不一定成!
虚客: 原来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冶不少,挺多体会分享的,那会不会将这些体会形成一套的处事管理体系呢? 马三剑: 体会太多了,逐步给自己立了不少规矩,有了规矩有好处,例如,我们VV在丰原一做就是十多年,合作N多个项目。但有了规矩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容易落后,最近把研究所给刘锋管理的原因吧! 规矩多了不好,拘谨,缺创新,不利于创新,是体会;没有规矩就无法立足社会,让人感到担心,也是体会!
虚客: 尽管从别人口里了解到您做工程很谨慎而成功,但我仍很好奇的想知道:你有没做过遗憾的工程呢?我想每个人在工程技术经历积累经验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吸取些教训吧?
马三剑: 大学老师教导我们:工程上没有对错,只有好坏。繁杂就是错误,能简单的复杂了,设计师就要检讨。
我认为:工程上“纯失败”和“纯成功”都不可求,挖个坑进一下水,还有一定的去除率呢。设计人员应该回访,自己给自己打分,看一看能打多少分,哪些地方要改进,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别人的问题,在自己心里评分,一般就比较心平气和了。我过去常常给自己打分,冷酷地象一位老师对付学生的作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骂这个工程,我戏称“我变性”二个小时!
VV集团二基地是徐州环科所袁师弟“总设”,我做“UASB单体”,做好之后,自己也觉得别扭,在厕所边、河岸上,在停车场看象二座10米的楼房,也不算难看。
请长兄来做沼气焚烧、沼气利用,他嘿嘿一笑:这也算是一个工程!
我回答:内容不错,单体净容积900立方米(号称1000方),2000方的总量,在中国算最大……去除率达到90%,超过设计要求的80%…… 他打断:一笔烂字! 我:文章字重要还是内容重要(我字很烂,还好有了电脑掩盖了一下,他当报务兵,因此字写的既快又好,他一提这事,我就火大)?
他:状元是字好?是内容好?
我无语!
所以,第一个工程的失误:没有注意美!最少没有主动地、投入大量精力考虑美不美!
体会:工程是给外行人看的,给领导看的,给环保局长看的,是永久的建设(构筑)一定要注意外观。
虚客:
看来想当状元不仅得内容好,还得字好!但环保工程的美观问题,在上个世纪的中国,还是很容易被疏忽的,质量问题能把握好就挺不容易了!有没在质量方面经受过严峻考验的工程?
马三剑:
小蚌埠是河滩地,工程匆匆忙忙,地勘没有做,做了12。8米UASB(就是那个高温,后来改成中温,给甲方讲的时间也提出:控温厌氧。当时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有新提倡,有新名词,对当时的厌氧有贡献,尤其是柠檬酸行界。现在想来不值一晒。)一加水,地基整体下沉,立即整个世界都知道,立刻开会,我会上提出:不要紧!反正沉不到美国去,否则我们就可以偷渡出国了。被丰原的朋友引以为笑料N年,一到饭桌上就有老朋友问:快沉到美国了吧?
杭州华源食品厂的UASB也下沉,还好底板比较争气,都没有酿成大祸!
体会:地基最要要,然后不是工艺师的问题,但“总设计师”有重大责任。
对上海莲花小区的倒楼事件看的认真,跟踪的较紧!!
虚客: 实践的感悟啊!专家也是折腾出来的,天份仍需汗水的浇灌。 您的《杂谈与胡说》中有个故事叫“第十个馒头”,说的是一个人吃了到第十个馒头的时候饱了,然后发火说前九个馒头白吃了。很有意思,以此影射许多人学习总想一步登天,但是,学厌氧技术时,直奔关键点难道没有必要吗?
马三剑: 不是直奔关键点没有必要,实际上我们不知哪个是关键点,而且各人有各人的关键点,就是短板效应,并且,短板是交错出现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我们任何人都想直奔关键点,都想“用力最少效果最大”,这是人性。但我们能不能做到“用力最少”,困难,很难!最好的方法是寻找自己的短板,我告诉朋友:你不会的知识最重要!就是这个意思。把自己的短板提高,加高,慢慢地自己这个桶容的水就多了,就深了。
而社会上有不少父母和师长要求年轻人加强长板,要求长者更长,也是对的,是培养“专长”人才的!但任何专长中又分若干部分,例如,环保界可能讲:某某人的专长是污水处理!但是,污水处理有N多方面,再例如,有人讲:某某专长是生物处理。生物处理也分为几个方面。例如,专长于厌氧。厌氧又分为若干方面,例如,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又分为若干方面……
因此,关键点(就是第十馒头)是一个滑动点、移动点、变动点,大家不容易找到,找到不容易加强,它常常变化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
虚客:
有的网友说一提到厌氧的细节设计问题,您就用“有没做过中试?”来搪塞,似乎在厌氧的关键技术的讨论上有所保留,是这样么?
马三剑:
老师教学生、朋友之间切磋,信息量不可能完全COPY,不是被放大,就是被缩小。当我讲起我老师怎么怎么讲的时候,老婆大人总会揭露说:什么时候讲的?我怎么不知道?(她是我同学),体会:一个班里的同学,接受的信息量也大不一样!
因此,对于一些帖子有网友感到受益,有些网友感到“搪塞”,我认为正常!给水排水毕业的学生,或有给水排水背景的设计人员,或者有给水排水情结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世界的事按规范就行了,一切前人都搞定了,自己只过是从几个好的东西中挑选更好的。
针对我们这个情结,我因人因水质下帖,让大家做试验去。试验是设计关键中的关键,照规范画图不是设计,环境工程还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规范,厌氧更没有啊!从试验到设计还要有一个飞跃,必须具备过程控制论、设备学、反应工程学、材料学、……等知识!有了试验只是了的必要条件,不充分!试验是缺不得的,但不是有了试验工程就没有问题。
人不能胜天,最少人不能“定胜天”,人有多大能力,要在试验室里先试一试,如果业主愿意你在厂子里试一试,你WHY NOT?人不可能始终讲“你行我就行”,自己行不行应该在小型化的系统中试一试!省得到现场丢人现眼了!
厌氧塔设计是有科学性的,不必师徒秘传,“真言不传六耳”的年代过去了。人人都发明创造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会选用设备,一般就行了。例如,水泵、风机……学习设备设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家一直来讨论,不能直接问我怎么设计?那样还不如讲:把图纸给我。
虚客:
有所感,或者这也是您的“外行”背景进入厌氧工程这个交叉学科后却比很多“内行”人更能系统超越的原因之一吧?能潜心把基础性的知识学通很不容易,对我们这个“拿来主义”挺甚的浮躁行业来更难。所以你更愿意于启迪思维,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马三剑:
记得四川有一位网友来email时先正告我:马三剑你肯定是用国家的钱(还好他没有讲百姓的血汗钱)搞的科研,有了成果应该告诉大家……把我骂一通之后,就差讲:把图纸交出来。让我想到打土豪劣绅的电视画面。
真的不是不想帮,而是怕帮倒忙!记得我给拉丁根教授的信中讲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都认为得到了拉丁根教授的真传了!
所以,大家还是应该一起来学习基础,例如,把《理论技术》(我当时认为是技术的理论)版中的作业慢慢地做起来,找一些设备、反应器、材料、防腐……等方面的书看一看。
“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我是不纯种的工程师,我有义务把我知道的告诉学生,我也愿意把知道的告诉大家。我已经够“自言自语”的了。幸亏这次虚客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不显得过于“自言自语”!
虚客:
更感谢马老师愿意和我们分享,能否说说您钻研厌氧技术的历程和您的体会呢?尽管基础知识很重要,但要精通厌氧技术还是应该有条“上乘”的主线来引导大家去攻克吧?希望大家能从你的经历中找到学习的正确轨迹和启迪。
马三剑:
过去的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不能再重复了,网友会把百年前的积食都吐出来的。我们向前看,看看我们还有哪些可以做的。对于厌氧技术的核心大家看法各不相同,导致着“厌氧流派”的不一样,当然,有些人偷拍几张相片,我们不认为是一种流派。
有如下几个基本点供大家思考:
1)厌氧过程是一种“宏观”生物反应动力学过程,从传质学的角度看,哪一个“子过程”(也有人称为步骤)是最慢的控制步骤? 2)厌氧过程是一种“以微生物为"催化剂"的自身氧化还原过程”,催化剂的活性的有多大?怎么能充分利用这个活性? 3)厌氧微生物在酸败后很难恢复其活性,因此,酸败是不是能预报的?预报时间有多长? 4)反应器应该提供给微生物最适宜的条件,哪此条件是最重要的? 5)在最适宜的条件下,UASB、EGSB、IC……等等反应器能把微生物的能力“稳定发挥出多少”?怎么提高反应器的水平来满足微生物的需求。
虚客:
很让人深思的问题,似乎也揭示了厌氧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难怪厌氧技术一方面被国人泛滥般的运用,一方面又是众多疑难杂症的出现和求救。有道是“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您是怎么看待厌氧技术的运用?
马三剑:
有几句口诀和网友分享:
不做厌氧不行时,才考虑厌氧。
厌氧就是减肥药,谁吃谁有效,不吃不知道。
厌氧:正常千般好,酸败成冤家。
开会:对于过去的事只谈原因不谈责任,向前看永远向前看。
名声越分越多,专利越用越活。 ……
在“环保吧”的《胡说与杂谈》里有还有不少“口诀”,有空可以去看看。
虚客:
口诀也能露心声,奥妙尽在胡说中?听者有心是隔空相授,闻者无意则当胡说。
马三剑:
被采访了,不说实话不好,说了实话又可能挨骂! 我教学生方法有二:一、不要问,先做试验去。二、背一下口诀。 你们知道金毛狮王怎么教义子无忌武功的吗?“胡说”就是口诀的一类,只是略展一点,好似卦与卦词一样。有几条是长期的想法,有几条是瞬间的“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