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镜检分析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活性污泥或生物膜中微生物及微型动物的数量及生长状况
2. 初步判断污水处理的运行状况是否正常.
二,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是生物法处理废水的主体.污泥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活动以及微生物之间的演替情况往往直接反映了处理状况.因此,我们在操作管理中除了利用物理,化学的手段来测定活性污泥的性质以外,还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状态来判断废水处理的运行状况,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对策,保证稳定运行.提高处理效果.为了监测微型动物演替变化状况还需要定时进行计数.
三,实验材料
1.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微型动物计数板
2. 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样品.
四,方法与步骤
(一)压片标本的制备
1. 取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混合液一小滴,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如混合液中污泥较少,可待其沉淀后.取沉淀的活性污泥一小滴放在载玻片上;如混合液中污泥较多.则应稀释后进行观察).
2. 盖上盖玻片,即制成活性污泥压片标本.在加盖玻片时,要先使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否则会形成气泡,影响观察.
3. 在制作生物膜标本时.可用镊子从填料上刮取一小块生物膜.用蒸馏水稀释,制成菌液.以下步骤与活性污泥标本的制备方法相同.
(二)显微镜观察
1.低倍镜观察,要注意观察污泥絮粒的大小,污泥结构的松紧程度,菌胶团和丝状菌的比例及其生长状况,并加以记录和作必要的描述.观察微型动物的种类,活动状况,对主要种类进行计数.污泥絮粒大小对污泥初始沉降速率影响较大,絮粒大的污泥沉降快,污泥絮粒大小按平均直径可分成三等: 大粒污泥:絮粒平均直径>500μm; 中粒污泥:絮粒平均直径在 150~500μm之间;细小污泥:絮粒平均直径<150μm. 污泥絮粒性状是指污泥絮粒的形状,结构,紧密度及污泥中丝状菌的数量.镜检时可把近似圆形的絮粒称为圆形絮粒; 与圆形截然不同的称为不规则形状絮粒.絮粒中网状空隙与絮粒外面悬液相连的称为开放结构;无开放空隙的称为封闭结构.絮粒中菌胶团细菌排列致密,絮粒边缘与外部悬液界限清晰的称为紧密的絮粒.絮粒边缘界线不清的称为琉松的絮粒.实践证明,圆形,封闭,紧密的絮粒相互间易于凝聚,浓缩,沉降性能良好;反之则沉降性能差.活性污泥中丝状菌数量是影响污泥沉降性能最重要的因素, 当污泥中丝状菌占优势时,可从絮粒中向外伸展,阻碍了絮粒间的浓缩,使污泥SV 值和 SVI 值升高,造成活性污泥膨胀.根据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的比例,可将丝状菌分成五个等级:
〇 级:污泥中几乎无丝状菌存在
± 级:污泥中存在少量丝状菌;
+ 级:存在中等数量的丝状菌,总量少于菌胶团细菌
++ 级:存在大量丝状菌,总量与菌胶团细菌大致相等;
+++级:污泥絮粒以丝状菌为骨架,数量超过菌胶团而占优势.
2.高倍镜观察
用高倍镜观察,可进一步看清微型动物的结构特征.观察时注意微型动物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如钟虫体内是否存在食物胞,纤毛环的摆动情况等.观察菌胶团时,应注意胶质的厚薄和色泽,新生菌胶团出现的比例.观察丝状菌时,注意丝状菌生长,细胞的排列,形态和运动特征,以判断丝状菌的种类,并进行记录.
3.油镜观察
鉴别丝状菌的种类时,需要使用油镜.这时可将活性污泥样品先制成涂片后再染色,应注意观察丝状菌是否存在假分支和衣鞘,菌体在衣鞘内的空缺情况,菌体内有无贮藏物质的积累和贮藏物质的种类等, 还可借助鉴别染色技术观察丝
状菌对该染色的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