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8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寿县古建史透溢浓郁水文化:生命因水而延续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4229

金钱

1万

帖子

论坛顾问

行业焦点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3: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align=center][b][size=16px]寿县古建史透溢浓郁水文化:生命因水而延续[/b][/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来源:人民网安徽视窗[/size]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left]翻开寿县古代城建史,透溢出浓郁的水文化信息。水与人类息息相关,总结寿县古代城市用水治水理念,探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苏希圣,曾任寿县博物馆馆长,一直致力于寿县文化史料的考证。"有关寿县历史记载的文章太少,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在寿县博物馆,你像站在历史的深处,让你觉得自我的渺小。

    我们很难一下子把寿县阅读,所以,还是选择水吧,生命因为水而延续。

    溯水而上,便看见历史的浩渺……

    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占楚都郢 (即南郢,故址在今湖北江陵),楚王室东迁陈城(今河南淮阳),君臣在这里徘徊了37个春秋,最后于公元前241年正式将国都定在了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国选定这个地方作为国之都城除了其他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

    "寿州当长淮之冲,东据东淝,西扼淠颍,襟江而带河"。自春秋以降,中原通往江南地区的西道,即沿颍水、涡水入淮,又沿淝水施水入长江,寿州正好处于重要位置。史书记载,当年孔子高徒宓子贱为鲁国出使吴国走的就是这条水路。春秋时期楚国还曾在此创建大型陂塘工程芍陂,集灌溉、养殖、水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被后人誉为"江北第一水利"。楚都寿春城的建造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自然水系条件,着意规划,以大香河(今废)为纽带,南引芍陂之水与淝水交汇城中。城中水道与水道相交,构成一个个矩形方块,自然形成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的功能分区。"      引流入城,交络城中",既保证了城内的生产、生活用水,又构成了城内的航道网,充当了城内水上交通线,以作为陆路交通的补充。水资源还构成了迷人的城市景观环境。《水经注卷三十二肥水》:"肥水又西迳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红荷覆水,引渎城隍,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当年寿州的"西湖晚照"也曾名列"寿阳八景"之一。金乌西沉,婀娜西湖妩媚静娴。远山透紫,岸柳披红。苍苍蒹葭,点点鸥鹭,一派泽国气象。

    寿州城依山傍水,城垣临淝水绵延曲折,都城内外,船只穿行,俨然一大水都,堪称古代东方"威尼斯",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放出了异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黄河夺淮,淮河与淝河河床不断提高,城址地势相对变低。当年城池"傍淝水畅其流"也逐渐形成了淝水阻滞,难畅其流的状况。如遇连日大雨,淮淝悉涨,内涝频发,不堪其苦。清末状元孙家鼐在其《重修(寿州)沿城石堤及东门桥记》中曾说"纵观(州城)地势大抵恃水为险,而亦时时虞水为灾"。

    所谓"恃水为险",就是利用州城所处地理环境,以水势为屏障的一种军事防御手段。《五代史》记载(后)周显德二年(955)至四年(957),世宗率领大将赵匡胤攻打寿州城,守城节度使刘仁赡 "恃水为险","固守甚坚",赵匡胤"乘皮船寿春濠中,城上发连弩射之",州城"三年不能下"。

    但是,这种情况的另一面则是"其患恒由于水","时时虞水为灾"。《寿州志》所载的仅明代永乐七年(1409)至清光绪十年(1885)这400多年所进行的27次修城,全部由水患引起。于是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强化城市的防洪与排水设施。寿州古城也就兼具了御敌与防洪的双重功能。也正因如此,当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结束,墙垣基本失去军事防御的功能后,其所兼具的防洪功能却使城垣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古代寿州城的防洪与城内排水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护城石堤的创建,它顶住了洪水骇浪对城墙根基的啮咬,堪称城外城。古人赞其:"若生铁之熔铸。"第二,东、西、北三处城门与瓮门在门向上采取平行错置或九十度转角的变通处理。这种城门设置,不仅有利于军事防御,尤其是能改变洪水进入瓮城后的冲击方向,大大减弱对于主城门的强大冲击力,有效保护了阻挡洪流的第二道防线。这是古人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对于力学原理的科学实践。第三,开挖城内河塘,如称为泄浦的四隅内城河以及皮塘、撒金塘等的分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空气环境,而且在雨水季节能有效汇纳沉泄城市积水,便于及时通过城涵排于城外。第四,创建了城涵(水关)月坝,以其科学的机械调控功能避免了城内积水成灾的无奈,也终于消除了外水倒灌入城的副作用。一位外地学者参观后将城涵(水关)与境内的芍陂并列誉为寿县古代水利工程的两颗明珠。战国时寿春城内充分利用水利之便,为城市带来勃勃生机;宋、清时寿州城则做活水文章,采取用、治并举,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alig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关注水世界,关注行业焦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6 10:21 , Processed in 0.13250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