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0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江河源头青藏文化--多民族和谐共处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4229

金钱

1万

帖子

论坛顾问

行业焦点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3:1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align=center][b][size=5]江河源头青藏文化--多民族和谐共处[/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4]来源:青海日报[/size]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left][table=500][tr][td]多民族和谐共处 传承历史 发展先进文化[/td][/tr][tr][td][/td][/tr][/table][/align][table=98%][tr][td]
[size=3]    [b]编者按[/b]: [/size]    [font=仿宋_GB2312]为进一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探讨青海历史文化定位,提升历史文化在青海发展中的地位,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月19日,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组织举办了青海省历史文化论坛,[/font][font=MS Song][font=楷体_GB2312]十位省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就青海历史文化的有关话题各抒己见,进行了交流。现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font] [/font]
    [b]江河源头青藏文化[/b]     葛剑雄([font=楷体_GB2312]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font])     就历史自然地理而言,青海对中国和世界最大的奉献,无疑孕育了长江和黄河,并且延续至今。而就历史人文地理而言,最能涵盖其特点的名称就是青藏文化。     当然,青海省有青海湖,并且得名于它。湟水也为这一区域做出过奉献,养育了各族民众———无论是农业还是牧业,无论是羌族还是华夏。但是对中国,对世界而言,又有什么比长江和黄河更重要?     由于地势高寒,环境闭塞,交通困难,不仅江河源头地区长期杳无人烟,就是青海省境内也是人口稀少,经济和文化落后于全国大多数地区。但江河源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不会因此而减弱,相反,历史和自然给中国和全人类留下了这片圣地净土,必将成为人类未来的乐园,这样巨大的优势是其它地方所不能具备的。     历史时期在青海省境内产生和存在过的文化类型也是多样的,其历史也可称悠久。在华夏(汉)文化传入之前,羌人与本地其他民族就创造过自己的文化,并且影响到周边其他民族。在华夏(汉)文化到达湟水流域后,不仅原有的非华夏(汉)文化依然存在,新的民族和新的文化继续在迁入和流动,鲜卑、吐谷浑、突厥、吐蕃(藏)、回鹘、党项、女真、蒙古、回等民族的文化都曾在这里存在和发展,但大多没有成为延续的、主体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尽管从清朝中期以来,青海已处于中央政府完全的管辖之下,但民族自治依然是各民族聚居区内的主要治理方式,汉族文化和儒家学说也没有因此而享有独尊地位。     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造就和保持了青海独特的文化———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形式,却具有共同的特点。例如,来自低海拔地区的人很难克服因缺氧而产生的高山反应,所以外来人口不易迁入,更难定居。即使是源远流长的汉族移民,也往往不绝如线,却没有明显的扩展。另一方面,习惯于高海拔地区的居民也不适应低海拔地区,“醉氧”(氧气吸收过多)同样是他们难以克服的障碍。所以,来源于西藏的吐蕃人可以轻易地扩张到青海、新疆、河西走廊和陇右,却不能顺利地居留在关中平原,唐朝后期一度占领长安却迅速撤离,而对青藏高原和周边高地的控制却能长期延续。吐蕃扩张到河西走廊和陇右后,曾将成千上万的汉人迁回西藏,但这些移民的后裔已影踪全无。而随着吐蕃征服者迁入青藏高原边缘的吐蕃人却就此定居,并繁衍至今。     这样的地理环境为牧业民族提供了广阔的牧地,却限制了农业民族的活动范围,也使青海成为西藏与蒙古高原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成为藏传佛教外传的走廊。当然,在藏传佛教形成和传播之前,青藏高原已经存在其他宗教和文化,在此后也是如此。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先后迁入,并适应了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因此,只有青藏文化最能概括出今青海省境内历史文化的共同特征,因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在中国和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类型的文化,无论是本地产生的,还是外来的,都必须适应这样的环境,它们能够延续至今就证明了这一点。     [b]多民族和谐共处的青海民族文化模式[/b]     班班多杰([font=仿宋_GB2312]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font])     我以青海诸民族及其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为依据,运用民族学、宗教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方法,审视和辨析青海民族及其文化的现实存在模式、类型、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青海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和谐共存。青海民族文化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她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然浓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缩影。青海民族文化模式是微型的中国民族文化模式。     自古以来,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民族看既有土著民族,又有外来民族,既有游牧民族、又有农耕民族,并形成了“六大民族、四大文化系统”的青海民族文化。长期以来,多民族及其文化之间通过你来我去、此兴彼替、彼长此消、互相渗透、互相会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互动的民族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并最终形成了六大民族:即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四大文化系统:即儒道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草原萨满文化系统,融铸出一个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和谐共存的青海民族文化格局。     基于民族文化特质要素的构成,以及青海各族文化融合的现状,青海主要民族有民族认同(各民族对自己族属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各民族生活样式的多文化元素组合)、宗教认同(各民族奉行宗教的构成)三个维度的认同,有共同的节日、语言,相互尊重,反对歧视、排斥这样的多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及和谐共处的文化。     青海诸多民族及其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你连着我,我连着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民族文化链条或场域。这个民族文化场域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类型或曰模式。这就是:家西番模式、卓仓———瞿昙寺模式、卡力岗模式、吾屯模式、河南蒙旗模式。这些民族文化的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和而不同、融而不化、群而不党、或同中有异、或以同而异、或求同存异,即:它们之间或在民族认同上对立统一,或在宗教认同上对立统一,或在文化认同上对立统一。国家认同青海这六大民族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有多彩的审美情趣,但他们都自觉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认为自己所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是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形成了理一分珠,理事无碍、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大圆满格局。     [b]青海地域文化的特质与影响[/b]     谢 佐([font=楷体_GB2312]曾在青海民族教材编译处、省委党校、省社科院、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等单位工作。现为青海省政府参事[/font])     青海地区自古以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主要内容和类别有如下几个方面:以昆仑神话系统和柳湾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明、以热贡艺术和玉树歌舞为代表的三江源文化、以河湟“花儿”和平弦坐唱艺术为代表的河湟文化、以吐谷浑文化为代表的鲜卑文化在青海、环青海湖和黄河谷地形成河湖文化值得重视。     从青海地域文化的内容和类别看,青海地域文化的特质及其社会影响有如下几点: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局面造就了青海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性。青海的历史文化走过了西部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由撞击到部分融合的发展历程。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和历代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所使然,并不存在孰先孰后、先进与落后的问题。恰恰相反,为青海文化的丰富多彩性注入了活力。     二是青海地域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交汇的必然结果。在青海,中原农耕文化的西渐是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的,尤其在河湟流域。青海出土的大量汉墓中的陶仓、陶井、陶灶等证明了这一点。至于水磨技术、二牛抬杠的耕作技术源远流长,直至近年才逐渐消失,代之以机械化操作了。     三是通过对青海地域文化中的昆仑山系文化和江河水系文化的研究,我得出中华民族对龙的图腾崇拜就是对水的图腾崇拜的结论,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尧舜禹到夏商周,从秦汉到隋唐,乃至宋元明清,直至当代,中华民族总在寻求科学护水用水与水协调好关系的规律。青海柳湾出土的大量彩陶器上的纹饰中,有一种拟蛙纹,或称之为神人纹,模拟青蛙而探寻人的来源。蛙同娃又同娲,女娲被作为人的祖先,有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后来的“女娲娘娘”被作为偶像供在庙宇里接受子民们的崇拜,我还以为后来的“送子娘娘”都与此有关。这种拟蛙纹从形象思维演变为抽象思维,彩陶器上的纹饰从形象性的蛙纹变成了水波纹,水波纹按大江大河的流程,“九曲十八弯”被想象为龙身,加上龙首龙尾,龙须龙爪,变成既可潜渊又可腾云的活起来的龙。这一切都是先民们为了协调人与水的关系而衍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先民们将昆仑山称为“龙祖之脉”,近现代人从高空鸟瞰黄河、长江、将江河比喻为两条龙,中华民族将自己誉为“龙的传人”,从昆仑山系和江河水系与中华民族母子般亲密关系看,这是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高度升华。这种升华无疑是一种民族精神。因此,我认为青海文化的定位以“昆仑江源”文化为佳。     [b]浅谈“和合”理念视阈下青海历史文化发展的多元化[/b]     方国根([font=楷体_GB2312]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副主任、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font])     就青海的民族主体而言,青海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有着略有差异的民族主体,从秦汉时期以羌、汉、匈奴民族为主,经魏晋隋唐时期的羌、汉、小月氏、匈奴、吐谷浑、鲜卑和吐蕃等民族,再到元明清时期主要居住着汉、藏、回、撒拉、蒙古、土等各民族,从而形成多民族杂居共处的社会格局,他们都在经历着历史风雨的漫长洗礼,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大浪淘沙的民族融合的洪流,并在不断繁衍、迁徙、融合、发展的民族历史大潮中生生不息,即其每一民族在青海的发展与壮大,都是在历史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成员的结果。就青海历史文化的区域内涵和特色而言,既是以汉、藏、回、撒拉、蒙古、土为主体的青海各民族人民在特定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背景和生存发展空间所创造的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民族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在不断发生碰撞、冲突而又相互汲取与融合、继承与弘扬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一体的地域文化,是融会了青海各民族的某些文化意识和精神特征而内化为深层文化基素和文化心理的称之为“青海人”的类文化。换言之,是青海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矛盾、冲突,但以相互交流、相互兼容、相互涵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为主流,共同构筑起青海多民族文化融和共进的辉煌历史,呈现出农业文化、牧业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羌文化、藏族文化、蒙古文化、土族文化、中西亚文化相互整合而多元化的地区特点,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之一,凸显其多元文化地域特色的人文内涵与精神魅力。总之,青海历史文化所展示的多民族与多元化的特点,也铸就了青海各种文化之间的相应尊重、和睦相处、广容博纳与兼容并蓄的历史文化氛围,友好共存、和谐发展,一直是青海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流。  [b] 边缘与文化共享:青海文化散论[/b]     马成俊([font=楷体_GB2312]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青海民族研究》主编[/font])     在文化的边缘: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生发的汉文化为核心的宗法制文化,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在不断地向周边地区辐射。秦汉以前,青海地区是诸羌人生活的地方,西汉年间,由于争夺湟水两岸的肥沃土地,赵充国率兵进驻青海。从此青海便成为了中原汉文化向西辐射的边缘地带,一直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才使得汉文化传播到了西藏,青海便成为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但是由于这条路并不是经常性的通衢大道,包括历代戍边屯田的内地人员大都滞留于此,于是,青海自然成为了汉族文化向西传播的边缘地带,并与吐蕃文化、羌藏文化在青海地区形成对峙,同时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互相吸收、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具有青海特色的地域文化,就此而言,青海实际上成为了羌藏文化与汉文化两种文化的边缘,而青海文化则是在两种文化的边缘上建构起来的。     文化共享:关于各民族文化共生态的思考。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主要指青海)是各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的一个地方,在这里,除了传统的羌藏文化以外,还有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土族文化、撒拉族文化以及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由不同民族单元构成的文化圈,如果从宗教文化圈的角度分析,则大体上可以整合为藏传佛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其中,藏族、蒙古族、部分汉族和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和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道教和基督教在这里也有一定的传播。所以,不论从民族角度还是从宗教角度讨论,抑或是从经济类型来看,青海是各种文化生成的重要区域。     青海各民族风俗习惯,是与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风俗在传承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各民族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中不断得以保持和发展。一方面每个民族都是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尽量恪守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文化品格;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以丰富自己。 [b]    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文化命名[/b]     韩昭庆([font=楷体_GB2312]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副教授,现任青海行政学院院长助理[/font])     青海地域文化命名多样化产生原因首先是青海历史文化的多元性造成的,这与青海所处特殊地理环境及地理位置、政区与文化区的错位以及历史时期的移民活动有关。为此笔者在此提出“青海文化”,理由有四点:     首先,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在去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评比中被评为我国最美的湖泊之首。“青海”之名来源于青海湖,而青海省名即来源于青海湖;其二,青海很早就为各族人民所认识,青海之名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三,青海境内由中原王朝最早设立的郡在沿青海湖滨,即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设立的西海郡。最后,以青海文化代之,让现代人因青海一目了然,简明易记。这样综合了以上几个著名地域文化名称命名的原则,即既是一历史名词,又反映了本区一定的地理环境。     确定了地域文化名称,接着讨论的就是青海历史文化的定位。鉴于青海文化的多元性,笔者建议以分层次的方法来解决青海文化多元性的问题。地域命名起到的是提纲挈领的作用,在青海历史文化定位中处于第一层的位置。然后,分第二层、第三层,如此可以解决青海文化多元性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定位青海历史文化,一种是按照时间,按历史轨迹分为七个时期:古羌人文化时期、汉文化初盛时期、鲜卑文化时期、吐蕃地方文化形成时期、多元文化格局形成与兴盛时期、现代文化冲击时期及青海文化全面新生时期 。另一种是按照空间方式,把江河源文化分为三种不同文化类型,即多种文化相交融的柴达木盆地绿洲文化区、青南高原草原文化和河湟多元文化 。关键在第三层次,它的定位一要找准历史时期的重要阶段,确定重要阶段,再确定其文化特征;其次要注重历史时期青海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其三对省内各民族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其四历史文化应有延续性,有延续性的东西才是有生命的东西,才能与今天的文化对接,定位才有意义。  [b] 青海的多样性及其价值[/b]     段继业([font=楷体_GB2312]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曾长期供职于青海省委党校[/font])     青海,你的特点在哪里?是蓝蓝的天纯净的水吗?是茫茫的草原和雪山吗?是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吗?是古老的史前文化吗?我认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才是青海的最大特点。单论一点,青海很难与其他省区相比,甚至与相邻省区相比,青海也显不出什么优势。但青海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都有,是多样性,这是绝大多数省区根本无法和青海相比的。  [b] 青海自然遗产的多样性表现在:[/b]     三大气候区:东部温带半干旱黄土季风区、西北部温带干旱荒漠区、南部高寒区。 三大山系:祁连山—阿尔金山系、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三江之源:内流、外流兼备。众多的湖泊(458个,居全国第二),淡水湖咸水湖兼备。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丘陵、河谷、台地、草原、沙漠、戈壁、雪山。变化的海拔(1600米—6000米以上)。     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壤、水能、动植物、太阳能、地下矿藏)。造物主花了比别的地方更多的精力来创造青海,也给这块土地上的人类留下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青海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有六大民族文化(汉、藏、回、土、蒙古、撒拉),三大宗教文化(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同时,农业文化、游牧文化、城市文化、开发文化并存,古代文化遗存、现代文化共荣。     多样性的价值,拿一些名人名言就可以说明。“世界上的财富来自文化的多样性”(密特朗),“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产生稳定性”(《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文化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手段,也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多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生活的手段。”(《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同时,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包括旅游业的价值),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间的和谐相处催化剂,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b]青海历史文化的产生及演变[/b]     崔永红([font=楷体_GB2312]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font])     我同意将青海文化定位为“三江源文化”,这个名字响亮,知名度高,有利于宣传打造。其历史积淀不足的缺陷可由“西羌文化”来弥补。二者的关系还可研究,我的意思是,它们不是排斥关系,总体上前者包含后者,讲到古代文化时二者的内涵外延是重合的,可互代互换,后者可作为前者的别称。     青海历史文化的产生其实与羌文化关系很大,我省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以前的遗存虽然很少,但它表明距今三万年前青海己有人类繁衍生息,远古文化随之产生。将青海历史文化定位为西羌文化可以将昆仑文化涵盖进来。昆仑文化与西王母传说关系甚密。西王母话题十分复杂,一两千年来一直笼罩在人神相混的迷雾中。中国古籍中有将西王母记作山名、穴名的,有记作地名、国名的,有记作人的,有记作神的。我曾写了篇《西王母考》,认为西王母有三类身份,或曰三副面孔:一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二是历史体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三是神话传说中的神仙。这三种身份的出现或转化有早晚,作为神仙身份一般来说是较晚出现的,我们不应将三种身份相混淆。大约汉代以后西王母由历史人物演变为神仙,成为妇孺皆知的王母娘娘。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少论著把作为神的西王母与作为人的西王母混为一谈,这是不好的。定位为西羌文化还可以将诸多考古文化涵盖进来,换言之,青海的许多考古遗存诸如精美的彩陶、青铜器等文物是西羌文化可观瞻的丰富的实物载体。     青海处于中原、西藏、西域、北方草原民族四大文化圈的交融地带,受这些文化圈的影响,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边缘性、多元性、融会性特点较为突出。汉以前,羌人在青海历史舞台上基本居于独尊的中心地位。西汉武帝后期,汉族文化逐步介入,羌人的中心地位开始发生动摇。魏晋以后,其他民族迁来迁往频繁,兴衰更替,递嬗演变加剧,一些古代民族轮番登上青海历史舞台,争相扮演主角。元明以后,六大世居民族交错共处,共同开发建设青海的局面形成。此后,青海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文化特点和诸文化和而不同、互容共荣的特点更为突出,发展演变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b] 青海历史文化的定位及其相关问题[/b]     郭洪纪([font=楷体_GB2312]青海师范大学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青海师范大学首席硕士导师,国家级专家[/font])     青海没有一个明确的文化定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全国对青海的了解不够,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和认同,本身也对此研究不够。定位是一个综合的东西,需要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注意学科意义和一般意义,为青海的发展找到一个很好的文化定位。     关于青海历史文化的分类及其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文化源流上――“羌藏文化”,已故李文实先生持这样的看法。二是文化形态上――“河湟文化”,是围绕湟水流域形成的,大家比较认同。三是考古学意义――“彩陶文化”,柳湾、李家山等地的彩陶发掘,数量达十几万件,在世界上都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些距今4000到6000年的文化遗存,反映了青海文化的多元性,有一定的独特性。四是民俗学意义――“昆仑文化”,是以民俗、神话传说来定位。五是地理学意义――“青藏高原文化”。有的是从纯地理的角度,有的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定位的。     关于青海历史文化的定位及其背景。现在普遍有“东来说”、“西来说”、“本土说”、“多元一体、独立发展说”四种。其实,汉唐以来,青海是在中央一定形式的控制中,但有时也游离于中央管辖之外。自明代设西宁府以后才纳入行政管理范围,这里有一个不断变化、重叠的过程。我认为,青海文化是多样一体,独立发展的,不能老强调是其他文化的翻版。     关于青海历史文化的评价及相关问题。青海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多条源流和深厚内涵,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挖掘,以便成为学界共识。青海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多个族群、多种宗教、多元文化并行发展,这是考虑青海历史文化定位的重要前提。青海历史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包括自然植被、地质地貌、族群分布、乡土民风、宗教伦理、经济、文化生活等,都具有鲜明特性,这是构成一个独特“文化圈”所必备的条件。          [b]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b]     赵德兴([font=楷体_GB2312]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font])     我赞成以“江河源文化”命名青海地域文化。第一,“江河源”能够集中体现青海的地域地貌特征;第二,能够较好的体现青海地域文化的“母性”特征;第三,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横流,能够体现青海各族人民的自强不息和开放精神。     “江河源文化”有着“母性”文化的深刻意蕴。水是生命的摇篮,江河是文明发祥地,关于这一点,如果纵观一下世界的文明发祥地不难得到印证。从青海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来看,我觉得“母性”文化特征极其明显。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这已经是世人皆知的常识。     “母性”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就青海地域文化而言,如同整个中国文化一样,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它不仅包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汉族传统文化,也囊括了体内各个民族的文化。青海作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接地,正是由于历史上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融合、发展,才形成了今天其青海文化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所以说,以“江河源文化”作为青海地域文化总体特征的标志或象征,能够反映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另外,从接受者角度来说,对某一命名人们有一个认同的过程,如前所说,“江河源”已成为国人的地理常识,将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概念作为青海地域文化的象征,即体现了一种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历史继承性,又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宣传效果。     西部大开发中青海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尤其是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但大大缩短了与外界联系的时空距离,而且扩大了来访人群的范围,这为青海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在江苏说过“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我想青海的专家、学者和官员能对青海地域文化沙龙一番,其深刻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作者因故未能到会,本文摘自作者提交的论文)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刘兆红 
[/td][/tr][/tabl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关注水世界,关注行业焦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6 21:47 , Processed in 0.12540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