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0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新华时评--无锡一城之伤 太湖流域之痛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4229

金钱

1万

帖子

论坛顾问

行业焦点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0:2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align=center][b][size=5]新华时评--无锡一城之伤 太湖流域之痛[/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4]新闻来源:新华网[/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size] [/align][align=left]      新华网南京6月3日电(记者郭奔胜)小小蓝藻搅得无锡市近200万人口生活不得安宁。这样的生态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无锡太湖流域暴发蓝藻尽管有天气、位置、水位等客观原因,但这其中已经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就是太湖治污绝非一城、一地所能及,流域协作治污刻不容缓。一城之伤当属流域之痛。
      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表明,粗暴地利用自然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无锡这场水危机,表象是蓝藻污染,根子却在变质的太湖水体。不可否认,国家及太湖周边省市近10年来花了很大力气治理太湖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太湖水质总体稳定在四类水的标准,一些城市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甚至达到了二类或三类。但太湖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现有的努力还不能从根本上让太湖水变清。事实上,太湖还在面临新的污染威胁。就在无锡市几百万人口备受缺水煎熬之时,周边一些河流的污染水照样源源不断地流向太湖。统计显示,太湖流域共有172条河流,虽然这些河流的水质受到了定期监测,但大多数河流水质都呈恶化趋势,而这些不合格的水最终都进入了太湖。从整个流域看,太湖仍然没有走出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
      严峻的现实表明,太湖治理必须走出“高速公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旧思路,形成流域一盘棋的治污格局。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突出表现为流域特征,涉及到水利、环保、建设、农业、渔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必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另外,太湖涉及上海、浙江、江苏等多个行政主体,当务之急是要形成反应灵敏、高效科学的联动机制,政府、企业、行业等要超越各自的局部利益,把太湖治理当作区域内头等大事来抓。还有就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在全流域形成禁止乱排、偷排、多排等的监督机制,给太湖污染治理以坚强的法律支撑,让真心实意治污者受大益,让千方百计偷排者吃大亏。
      我国不少大江大湖正处在治理污染的关键时期,无锡水危机提供了一面镜子,今天的污染加害者明天就可能是受害者。齐心协力地敬畏自然,就是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alig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关注水世界,关注行业焦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清啦

2万

积分

4229

金钱

1万

帖子

论坛顾问

行业焦点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0:27:04 | 只看该作者

太湖"蓝藻之祸"追踪 "就水论水"治不好太湖

“就水论水”治不好太湖。治理太湖必须把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统筹。

  被太湖滋养了千百年的江苏无锡,眼下正遭遇一场严重的用水危机。

  5月29日上午,在高温的条件下,太湖无锡流域突然大面积蓝藻暴发,供给全市市民的饮水源也迅速被蓝藻污染。现场虽然进行了打捞,无奈蓝藻暴发太严重而无法控制。遭到蓝藻污染的、散发浓浓腥臭味的水进入了自来水厂,然后通过管道流进了千家万户。《瞭望》新闻周刊记者5月31日下午在无锡市城市饮用水取水口区域看到,水面漂浮着厚厚一层蓝藻,腥臭味随风迎面扑来。蓝藻就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覆盖着水体。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截至本刊记者发稿时,一场应对水危机的战役仍在进行中。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5月31日下午专程到无锡实地了解情况,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强调要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确保无锡的饮水安全和清洁用水,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确保社会秩序特别是学校教学的稳定。近年来,太湖几乎成为我国江河湖海污染水处理难的负面标本,太湖蓝藻更是年年暴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多次深入太湖流域调查了解到,江浙沪三地政府多年来重视对太湖环境治理,但目前尚未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太湖的水污染依然严重,太湖生态系统结构持续恶化。如果再不痛下决心综合治理太湖,其带给人们的将会是灾难性的生态恶果。太湖蓝藻每年都要集中暴发

  住在太湖附近的居民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蓝藻水华就像“牛皮癣”,越治越多,一到夏天就暴发,很多鱼虾、螺蛳等水生物因缺氧死亡,湖水散发阵阵恶臭。

  事实上,今年4月下旬以来,太湖梅梁湾100多平方公里水域暴发大规模蓝藻水华,沉水植物大量消亡,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本刊记者采访时看到,太湖梅梁湾水域大部分水面被厚厚的蓝藻覆盖,水体浑浊。

  江苏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太湖夏季出现严重蓝藻水华的面积大幅南扩和东扩,目前已基本覆盖整个太湖。以前太湖蓝藻暴发的时间是每年的5月至11月,但去年12月,部分水域仍漂浮着大量的藻体颗粒。今年蓝藻暴发更是比往年提前了近3个月。蓝藻暴发的严重性也在增加,据太湖沿岸的村民描述,去年太湖首次出现超厚蓝藻水华,沿岸带几百米水面上的蓝藻厚度达10厘米左右,湖面上如同盖了个厚厚的绿色泡沫棉被。由于污染不断加重,太湖沉水植物的分布面积大幅度萎缩。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近3年来,随着蓝藻大面积入侵,在贡湖湾、西山岛南至七都的东英嘴一带、西山与东山之间,清水型水草大量减少,水体透明度显著下降。

  监测结果还显示,太湖的营养盐浓度持续增高,富营养化加重趋势明显。每年5~10月份太湖湖心区8号监测点的数据显示,1998年以来水体总磷的浓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平均值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由于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二类、三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浙江嘉兴市的情况较为严重,其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四类水体。

  三大类污染围攻太湖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太湖水质不断恶化的趋势虽然和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少雨天气,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与“十五”计划水质目标相比,21条主要环太湖河流出入湖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9%,45条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53.3%。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按照污染物来源,目前太湖的外部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三大类。其中,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现有农业生产方式也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

  据秦伯强介绍,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多农村地区改旱厕为水厕,这些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染源,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指标的重要来源。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但由于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总体建设相对滞后。同时,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走向沼泽化。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据测算,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1.24厘米左右,照此发展,50年后湖底沉积将达3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指出,除了直接污染太湖,过度围网养殖还严重阻隔、减缓了湖区水流,致使水流不畅,湖泊淤积加剧,大大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功能。

  秦伯强认为,太湖的富营养化已呈积重难返之势,单个的、短期的、片面的措施根本无力回天。如果按照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未来10~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很难有根本好转。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沿太湖地区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太湖生态系统结构迅速恶化的势头。

  太湖污染治理需要“先诊断”

  秦伯强认为,目前太湖治理仍然有两个基本问题“不清”:太湖污染源情况不清,太湖目前状况的成因不清。

  秦伯强说,现在太湖控源截污主要以防控工业污染为主,主要依据的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调查所得出的数据。但是近年来,在太湖总氮和总磷的来源中,工业污染比例显著下降,而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比例显著增加。因此,就目前而言,以工业污染控制排放为主要对象的治理措施,对于太湖目前最突出的富营养化问题,已很难起到预期效果。秦伯强忧心地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有关太湖污染来源和组成比例的权威估算,这与太湖地区复杂的河网及其水力联系有关。目前对太湖污染源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连接太湖的172条河流进行监测,这种方法只能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对各类污染源的具体组成没有办法厘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除了污染源的控制,四周河道建闸和湖岸浆砌使得太湖水文发生了很大改变,极大降低了湖泊换水周期和湖泊自净能力。位于东太湖的渔业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渔业用草收割等问题,既影响湖泊的水质,又影响湖泊的生态系统结构,但由于目前缺乏这些方面的资料,还不能对太湖目前状况的成因作出细致分析。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加大太湖治理科研力度,希望通过生物、物理、水利、化学、生态等方法彻底遏制太湖生态系统恶化趋势。但一些太湖治理方面的专家认为,目前采取的措施,孤立来看,似乎都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放到太湖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有些措施则值得商榷。秦伯强认为,恢复水生植物是目前生物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在当前的治理过程中,存在把水生植物恢复等同于生态修复的认识误区;在实际措施中,把工作重点放在水生植物种植本身上,忽视其外部生长条件(营养盐浓度、风浪、光照、沉积物类型等)的改善,有一定盲目性。秦伯强认为,生态修复和生物净化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过分夸大。近年来,“引江济太”(将长江水引进太湖)工程成为太湖治理的重要措施。崔广柏教授认为,“引江济太”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增加太湖的水资源量,扩大太湖的环境容量。但随着长江水质逐渐恶化,部分水质指标已经与太湖非常接近,少数指标(如磷)已超过太湖,长江作为“引江济太”清洁水的来源将难以为继。因此从根本上说,“引江济太”治标不治本。只能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不能作为一种常态方法使用。

  专家认为,湖泊治理与生态修复有许多方法和途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需要“先诊断,后下药”。一味堆砌各种技术,轮番使用,并非明智之举。要改善太湖水质,防治蓝藻水华发生,需要标本兼治,长期目标与短期成效相结合。在现阶段全流域无法遏制污染发展的情况下,应重点解决四周老百姓的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长期而言,需要把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应针对太湖流域河湖密布的特点,建立河网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区,体现区域污染源头控制、河网截污、河口与湖湾净化以及湖泊生态修复的“防、控、治一体化”指导思想。

  “多头治水”亟待统筹行动

  受访的相关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太湖治理涉及多个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造成“多头治水”的体制性问题。环保部门主要职责是监督水环境,却由于城市污水和江河不在其管理范围,大量城市污水被直接排入江河而无法进行管理;河道虽属水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但河道水政部门对于水污染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渔业养殖对水环境有重大影响,但是却属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在治理太湖的具体措施上,相关部门之间的步调有时候不一致,甚至出现扯皮现象。崔广柏坦言,目前太湖流域的管理组织有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等,但都无法打通区域隔阂,协调好太湖流域各行政区域的湖泊治理资源。流域管不了区域,造成区域规划与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不接轨,“规划打架”现象时有发生。

  崔广柏认为,一直以来,治理太湖的思路更多的是强调流域治理,希望通过对太湖水域的科学治理,解决太湖富营养化问题。事实证明,“就水论水”治不好太湖。治理太湖必须把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统筹。

  专家们建议,应尽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负责太湖综合治理的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协调治理步骤,全面、科学、长期地对太湖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而就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太湖进行深入采访时,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也在调研太湖污染时强调,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下决心以更大力度治理太湖,保证太湖水质安全。第一,要以铁腕治理“三废”,太湖和周边地区除小化工企业要坚决实施关停并转外,还要实行更严格的区域环保制度,提高太湖周边地区的环保标准,并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要加快建设更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坚决把农业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减少到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第二,要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建立经常的调水机制,让太湖水流动起来。第三,要建立生态灾害的预警机制。对蓝藻的监测、应急处置和对群众的宣传告知,都要有一整套的办法。
关注水世界,关注行业焦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6 15:26 , Processed in 0.13316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