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2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4229

金钱

1万

帖子

论坛顾问

行业焦点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6:2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align=center][size=5][size=16px][b]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b][/size][/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来源:千龙网[/size] [/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    永定河的源头在山西省宁武县的管涔山,古称桑干河,因每当桑葚成熟河干,故名。桑干河在河北省怀来与内蒙洋河汇流后入官厅水库,出水库称永定河,穿越门头沟山区的斋堂、雁翅、王平、妙峰山、军庄、龙泉等六个乡镇,长达90公里,出三家店,向东南方向流去,经丰台、大兴、河北省注入天津市海河后入海。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早在洪荒时期,原始人类为狩猎、采集森林浆果等则依山傍水而居。美丽富饶的永定河流域,便成为极好的赖以生存之地,且留下诸多足迹。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发掘后,又在山西省阳高县与河北省阳原县交界处的许家窑村发现了大型古人类遗址,距今约有1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贾先生在作了周密的研究后喜出望外地说:“许家窑村人的牙齿与‘北京人’相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所制造的大批石刀、石斧等石器制品在风格上和‘北京人’属于同一个系统。”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借问,“北京人”的后裔何以能够来到许家窑村呢?贾先生在《周口店发掘记》一书中揭示了秘密:“只要打开地图,答案就不难得到。原来在山西、河北两省的北部,分布着一连串一、二千万年前形成的山间盆地,有人把他们统称为大同盆地或大同湖。许家窑遗址就分布在这些盆地里面。虽然有山阻隔,但它能通过永定河—桑干河河谷这条天然走廊而联系起来。在更新世时期,这条走廊既是动物迁徙的通道,也是人类移动的路线。”在迁移过程中,古人类散落于永定河畔,炎黄二帝在河北省怀来和涿鹿建立都邑,应称其必然。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早在四千年前左右,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系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改姓姬;又因居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国于有熊,又号有熊氏。他在永定河上游,今怀来县阪泉“以师兵为营卫”,南征北战。他的本部落与炎帝部落结成同盟,在北京以西的涿鹿打败了九黎族部落,杀死了他的酋长蚩尤。后来,炎帝部落败盟,侵凌其他部落,争夺盟主地位,于是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战于阪泉之野。经过三次大战,打败了炎帝部落。此后,黄帝部落又“北逐荤粥”,并在涿鹿建立了都邑。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死于荆山(又名覆斧山)南面,葬于上都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的桥山)。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有子孙25人,其中有14人形成12姓。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帝族都是他的后裔。”传说: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曾到幽陵(幽州)祭祀。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称为幽都,帝尧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帝舜时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流放到幽州。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日转星移,据《礼记正义》记载,到了商周时期,“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记》说:“封帝尧之后于蓟。”两说之封,皆是黄帝之后。那么蓟在哪里?据史学界专家考证,在门头沟区永定河出山口一带。那么黄帝的后裔从永定河峡谷到出山口一带有可能吗?近年来,易克中先生在《永定河石器时代的足迹》一文中写道:“永定河山峡中段的王平村地区,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出土,距今约20万年。此时的古人类不仅会打造石器用以狩猎,还会用火及制造角、骨器。他们共同劳动,采集植物和猎捕动物为食。他们属于血缘家族公社,实行内部通婚,财产共有。”在永定河西山山峡最大的支流清水河河畔的齐家庄、前桑峪、东胡林等处,发现过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及古人类化石,他们距今10余万年至几万年。其中在前桑峪村距清水河的1.1公里处,马栏台地盆底部黄土状土层中,发现过一件古人类骨化石,属于人右侧股骨的上端,较为完整,已石化。据专家鉴定,它应是早期智人化石,时代在晚更新世,距今11万年前。在清水河畔的东胡林及永定河畔的卧龙岗,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石器,距今1万年至几千年。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这种种证据,雄辩地证明,早在距今1-20万年间,永定河的西山峡谷一带,居住着古人类。他们趁永定河水干涸或冬季冰冻期,便顺流西下,或逆流而上迁徙,通过最古老的河道峡谷走廊,来到幽都,这是无可非议的事。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1997年11月12日,齐鸿浩、刘德全先生在高井电厂对面的黄土断崖的台地处,发现一个夹砂红陶罐与少许灰陶、火烧土遗物,分布达40多米,断代是商周早期人类聚落遗址。他们认为:“这是继门头沟卧龙岗、丰台鹰山古人类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在二十世纪末,笔者在永定河出山口东岸的石景山东麓古城迤西考察,发现有底宽4-5米,高3米,长400米拦河堤体,当地人称真土龙冈,或称长坡。在土龙冈西邻为上古先民聚落,出土了大量的夹砂红陶、绳纹、网格纹、内戳点纹的灰陶残片,还有古井、房屋构件等遗物。在山下村、西福庄、天顺庄等地发现先民聚落多处,出土了夹砂红陶与灰陶、黑陶器皿数百件。在石景山上,发现一方摩崖刻石,系某帝王驻跸,亲睹燕昭王在燕宫旁植古柏而作的刻石,以及碣石宫遗迹,并出土了夹砂红陶盆,及外侧为绳纹、内为网格纹的灰陶残片,陶质粗糙,未经淘洗,烧制的火候约在八、九百度。此外,在天顺庄鱼池旁,还拾到君王的后妃求子的高禖石等。如此众多的古村落遗物,表明这里是周武王封黄帝之后裔的所在地。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燕襄公于元年盘踞在“燕山之野”,遭圣水泛滥而北上,兼并了弱小的蓟国。至燕昭王姬职,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使乐毅为将,联合六国伐齐,夺70城,成为赫赫有名的君王。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唐代诗人陈子昂于丁酋岁作《轩辕台》一诗,其序道:“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荒没矣。乃慨然仰叹,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遗迹也。”2001年1月《北京文物报》报道金顶山上发现古代建筑遗址,作考,系陈子昂所咏的轩辕台,即黄帝之后裔姬姓所建的祭祖庙宇。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常征先生作《北京史地从考》道:“石景山下,故具地得置宗庙……即为蓟国尧族之旧。”燕国宗庙当在昭王都邑蓟城。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2000年8月,笔者在石景山区七色园晨练,偶然从树坑的回填土中发现汉代砖片、陶豆、陶井圈、绳纹灰陶片与夹砂红陶片,以及唐、宋白瓷残片等,内容极为丰富。9月6日笔者慕名前往出土工地考察,是地在北极阁,中医医院南侧路东所建的四号商品楼处,其地下三层、地上18层,开凿面积南北长89.7米,东西宽59.6米,最深14米,地平海拔49米。就中发现:带沟纹砖砌筑的水井8眼,汉代绳纹瓦圈井4眼。少数井深13米,多数从井底到井口为6米,井上口以秽土覆盖6米。在如此弹丸之地,竟有如此密度井之存在,说明在广安门外一带旧岁时对地下水的依赖。这地下水主要来自永定河出山口后的渗漏。据专家计算,譬如:1917年出山口每秒流量为5200立方米,而到卢沟桥衰减到每秒3660立方米。这就是说,部分河水以每秒275立方米通过沙砾层渗入地下,从地上河转为了地下水。如此证明,广安门一带的井水主要由永定河出三家店后流域中的渗漏所补给。故此,当先民学会以砖砌井,或烧制绳纹井圈的凿井技术后,才从沿河而居走向平原。按此逻辑推理,广安们一带出现的后蓟城大约在东汉末年或魏晋时期。总而言之,北京的土著人是饮永定河水而得以劳动、生息、繁衍的。周口店的“北京人”后裔沿桑干河流域迁徙到贾兰坡先生认定的“许家窑村”……又迁徙到门头沟区近百公里的峡谷,及其出山口地带,最后,转入广安门一带的平原,生生不息地从未离开永定河水。如此说来,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size][/font][font=宋体][size=4]  此间,轩辕黄帝的后裔沿永定河畔建国幽都四千年来创造出的璀璨蓟文化亦可歌可泣![/size][/font]
[/alig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关注水世界,关注行业焦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清啦

2万

积分

4229

金钱

1万

帖子

论坛顾问

行业焦点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6:25:04 | 只看该作者

永定河文化概说

近年来,门头沟区的同志提出了“永定河文化”这个全新的概念,并将以“永定河文化”为定位,为品牌,开创门头沟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和新局面。我认为这是一个有眼光、有智慧、有前途的创意,适合门头沟区的区情。关键问题是“永定河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换句话说,何谓“永定河文化”?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永定河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永定河文化,为门头沟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打造亮丽的“永定河文化”品牌。
  我认为“永定河文化”是在永定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中,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世世代代所创造的区域历史和区域文化的统称。显然,“永定河文化”这个概念,涵盖紧密结合的永定河流域的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因此,永定河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具体说来,至少要包括以下十一个方面。

  一、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永定河文化最要害、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没有永定河就没有北京城。为什么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呢?

  首先,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为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空间。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具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五十年建都史的举世罕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在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的上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永定河上的古渡口是北京城原始聚落蓟城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关于这一点,业师侯仁之先生早有透彻精辟的论述。不管三千多年前的永定河是流经卢沟桥,还是流经高粱桥处,永定河上的古渡口都是古代先民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处于交通枢纽地位。但是,自古以来,永定河夏秋每有暴涨,洪水成灾。为了安全,人们只能选择距渡口不远,地势较高,且近于水源的蓟丘一带建立最早的居民点,并以蓟丘命名为蓟。蓟是北京城最早的前身和最初的名称。

  再者,永定河水是北京城直接或间接的主要水源。从蓟城西之大湖(今莲花池的前身)到官厅水库,从蓟城南洗马沟到蓟城北高粱河,从曹魏车箱渠到今天永定河引水渠,从古蓟城内出土的大批战国至汉代陶井到明清北京城大街小巷数以千计的水井,其水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永定河。毫不夸张地说,是永定河水滋养了古今北京城。

  又再者,在金元明清时代,北京城市建设所需用的大量木材和城市生活所消耗的难以数计的木材和木炭,多取自于永定河中上游流域。也就是说永定河中上游的茂密森林是历史上北京城所需木材、木柴和木炭的主要来源。

  此外,大运河与漕运是北京城的生命线,没有大运河与漕运,北京就难以维持作为金元明清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地位。元明时,永定河北派自看丹口分流东去,下汇白河,有增加北运河水量 ,以保漕运畅通之功。以上五点,足以说明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二、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化

  永定河是一条大河。要谈永定河文化,不能不谈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化。

  众所周知,永定河的水因受流域内气候特点的影响,流量季节变化大,夏秋常常暴涨,冬春每成细流。又因上游出自黄土高原东北部,河水富含泥沙,下游善淤善决,迁徙弗常,中游横穿太行山地,即由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流向第三级阶梯,因此河道纵坡大,水流急,不仅有一定的水利资源,出山后对下游河岸河堤的冲击力、破坏力也大,这是永定河下游堤岸常常决口泛滥的重要原因。永定河的这些特点,与流域内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人们是怎样利用永定河的水为自己造福谋利,又是怎样同永定河的洪水抗争?这就是永定河文化的主要内涵。

  就开发永定河水利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开渠引永定河灌溉沿岸的土地田园。突出例证有三:

  其一,三国魏时,征北将军刘靖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粱河,引用永定河水灌溉蓟城南北的土地,灌溉面积每年达二千顷,“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后经樊晨、刘弘等更制水门,或修复堰渠,“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至北魏时,幽州刺史裴延儁又加修复,“灌田百余万亩,为利十倍。”直至北齐时幽州刺史斛律羡“又导高粱水北合易京(今温榆河),东会于潞,因以溉田,边储岁积,转漕用省,公私获利焉。”由此可见,至北魏、北齐时,刘靖创建的戾陵堰和车箱渠,经过修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

  其二,明代在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县)在桑干河南北两岸修建了五大灌渠。其北岸为平坡渠口(此渠入洋河)。又东至二堡村,南岸为百户渠口(土人呼为河南惠民渠)。又东至头堡子,其北岸为惠民渠口(土人呼为中惠民渠)。又东至丁官堡南,其北岸为南惠民渠口。又东至州城南高堡子村北,又东南经小堡子至汪源屯南,其北岸为公务渠口。其五渠者,保安水利也。皆自浑河引出。明代保安州这五条灌溉渠道,完全是为了军民屯田而开凿的。

  其三,在保安州之上,清乾隆年间又修成了册田灌渠。册田渠“南岸自山西大同县之册田村起,东至直隶西宁县(今阳原县)之揣骨疃止,开引渠一道,长五十八里。又于北岸自大同县之西堰头村黑石嘴起,至西宁县之辛其村止,开大渠一道,长四十六里。”可见册田渠是沿永定河上游两岸开凿的长达四五十里的大型灌渠,其效益可想而知。

  第二,利用永定河水系的水力,建造水磨水碾,加工粮食。利用水力带动石磨石碾,这种技术至迟在魏晋时已经发明并推广。元代“西山斋堂村南有水磨,日碾三十余石。”显然,斋堂村水磨是建置在永定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清水河上。此外,在延庆县妫水河上游,旧日有多处设水磨,至今在延庆城北和永宁镇西,尚见有上水磨、下水磨等地名。在阳原县城里2里的柳园泉,“居民置水碾于此。”在蔚县有相当多的村庄称为某某碾,说明旧时永定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的壶流河两岸水碾是比较多的。

  第三,隋唐之世,永定河尚有航运之利。例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用兵辽东,曾委派韦挺担当筹运粮饷大任。唐太宗对韦挺说:“幽州以北,辽水二千余里,无州县,军行资粮无所取给。卿宜为此使,但得军用不乏,功不细矣。”韦挺受命来到幽州,令燕州司马王安德巡渠通塞。“先出幽州库物,市木造船,运来而进,自桑干河下至卢思台,去幽州八百里。逢(王)安德还曰:‘自此之外,漕渠壅塞。’(韦)挺以北方寒雪,不可更进,遂下来于台侧权贮之,待开岁发春,方事转运,度大兵至,军粮必足,仍驰以闻。”最终因为韦挺误了军国大事,被革职查办。但这件事说明,唐代时的永定河下游是可以行船的。

  第四,官厅水库的修建为北京造就了稳定良好的水源。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1951年10月25日正式破土动工,1954年5月5日告竣。大坝设在官厅村,故名。大坝高52米,长423米,总库容为41.6亿立方米,控制永定河上游流域面积达4.34万平方公里,占永定河全流域面积92.3%。这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多种功能的大型水库。截止1995年,官厅水库通过永定河引水渠累计向京津冀供水达254.99亿立方米。官厅水库修成后,下游修建了永定河灌区、南红门灌区、新河灌区、金门灌区等水利灌溉工程,灌溉京津冀地区土地百余万亩。

  回顾历史上开发永定河水利,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的事例已如上述,失败的典型是金代所开的金口河。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 宰臣会商导引卢沟河水以通京师漕。金世宗高兴地说:“如此,由诸路之物可径达京师,利孰大焉。”但因工程浩大,需征调千里内民夫供役,时因山东岁饥,未即兴工。翌年十二月,省臣再奏开渠引水事:“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濠,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计工可八十日。”转年三月,进一步核实结果,只需五十天即可完工。这次开凿的就是金口和金口河。金口在石景山北麓, 自此而出,向东南经北辛安南、古城北,转向东北经杨家庄南,又曲屈向东,经龚村南、田村南、老山北、梁公庵北,又东经铁家坟北、篱笆店南、定慧寺南,东至今玉渊潭,又东转南入金中都北护城河。再往东去便是金代的闸河。但是“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漩洄,啮岸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金世宗不无遗憾地说:“分卢沟为漕渠,竟未见功,若果能行,南路诸货皆至京师,而价贱矣。”至大定十七年(1187年)二月,宰臣以“孟家山(当即石景山)金口闸,下视都城高一百四十余尺,止以射粮军守之,恐不足恃。傥遇暴涨,人或为奸,其害非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稻田俱为陆地,种植禾麦亦非旷土。不然,则更立重闸,仍于岸上置埽官解署及埽兵之室,庶几可以无虞也。”金世宗认为有理,便遣使将金口堵塞了。所以,金代所开凿的金口河实际上是一项失败的水利工程。但是,到了元朝初期,为了修建大都城,复凿金口,导卢沟水以漕西山木石。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都水少监官郭守敬上奏:“金时,自燕京之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能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为了防患于未然,郭守敬又提出了“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由于采取了这样的工程措施,所以元代复开凿的金口及金口河发挥效益三十余年。直到大德五年(1301年),因“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北二城,又将金口以上河身,用砂石杂土尽行堵闭。”与金代相比,元初开发永定河水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至元朝末期,丞相脱脱等再开金口河时,却同样遭到失败,以致建言者被杀了头。

  就同永定河水害作斗争而言,主要是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力修筑永定河堤,特别是不断修筑和加固石景山至卢沟桥间河段的东岸大堤,以防洪水冲淹北京城。例如,明杨荣《修卢沟河堤记》云:“卢沟之河,至京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之东,地势平而土脉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下流十五里距卢沟不远,有白狼窝口,时复冲决,漫流而东,浸没田庐,民弗安业。圣朝建北京,视河为襟带,永乐间屡尝修筑,辄复倾圯。今圣天子(指正统皇帝)嗣位,命工部侍郎李庸、内官监少监姜三义往任厥事,复命太监阮公安、少保工部尚书吴公中总其事宜,敕其务存坚久,勿为苟且,庶几暂劳永逸。……经始于正统元年(1436年)冬,毕工于二年夏,凡用工匠二万余,月给粮饷以万计。累石重甃 ,培植加厚,崇二丈三尺,广如之,延袤百六十五丈,视昔益坚。既告成,赐名固安堤。”明嘉靖间,工部尚书雷礼又奉命主持修卢沟河堤,“较昔修筑坚固什百矣。”更大规模地修筑永定河堤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迳固安北十里铺,永清东南朱家庄,会东安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达西沽入海,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余里,赐名永定。”此后四十余年,永定河下游安流无患。自元、明、清相继修筑永定河堤的结果,一方面迫使河水出山后只能向卢沟桥方向流去,另一方面却使下游河道变成地上河,孕育着更严重水患。正如乾隆皇帝《御制过卢沟桥诗》所云:“卢沟桥北无河患,卢沟桥南河患频。桥北堤防本不事,桥南筑堤高嶙峋。堤长河亦随之长,行水墙上徒劳人。”

  此外,便是修建水库,特别是1954年官厅水库建成后,其巨大效益之一,可以说根除了永定河千百年来的洪水之害。

  三、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

  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是指永定河流域内的诸多名山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永定河流域多有富蕴历史文化的名山。例如:北京西山,人称“神京右臂”,“神阜奥区”,又以“小清凉”比称。虎踞龙蟠,起伏蜿蜒,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山中林麓苍黝,溪涧镂错。春则百花吐芳,蜂飞蝶舞;夏则树葱草碧,蝉噪鸟鸣;秋则层林尽染,乱叶飘丹;冬则千峰万壑,积素凝华。更有那僧寺尼庵,道观神庙,千百数计。峭壁之下,峰巅之上,山坳谷畔,无处无之。有人赞叹曰:“帝里大观,莫是为最。”对北京西山胜景,不知有多少人为之赞唱,为之倾倒,如明王世贞《登西山诗》云:“乱削鞭蓉碧霭攒,千盘转尽自成寒。清秋殿阁空中见,落日旌旗树木看。北眺浮云生大卤,东回紫气抱长安。向来弓剑曾游地,万壑松风度急湍。”又明邬佐卿《西山道中诗》云:“渐与市城远,行随落日西。烟霞供把笔,苍翠入扶藜。山叶同鸥泛,溪声送马蹄。悠然会心处,处处使人迷。”

  北京西山是对北京城西山地的通称,内中又不知有多少名山,如玉泉山、金山、香山、石景山、马鞍山、妙峰山、百花山、大寒岭等。每一座大山小山,都有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致;每一座大山小山,也都有引人入胜的人文风情。

  至于永定河上游流域,名山尤多。有黄帝建都其下的涿鹿山,炎黄阪泉之战的阪山,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的釜山,皇帝所葬的桥山,与秦代改苍颉文为隶字的上谷人王次仲的故事有关的大翮山、小翮山,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的白登山,还有北岳恒山、小五台山、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周山及野狐岭、雁门山等等。这些幅员、高低不同的山,都因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名载史籍,诱人往游。

  四、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古城、古村落文化

  永定河流域的古都,上游有黄帝之都涿鹿,北魏之都平城(大同),诸侯代王之都代王城,以及为时不久的元中都。下游则有金、元、明、清四朝帝都北京。今天北京仍然是我国的首都。在区区不足五万平方公里的永定河流域,有如此之多的古都,都城密度之高,罕有其他地方可比。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复杂多样,特点鲜明,历史文化意义重大。首先,这些古都组合起来,贯穿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发展的全过程,因为从黄帝之都涿鹿到当今我国首都北京都在永定河流域。其次,这些古都多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密切关系,尤以大同与北京为典型,反映了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再者,这些古都中,有的有强大的生命力,历久不衰,这就是北京。它最初是诸侯王国之都;十六国时期一度为前燕之都;辽时为陪都之一,称南京;1153年正式成为拥有中国半壁河山的金王朝的政治中心,称中都;元代始成为全国一统天下的首都,称大都;明、清相沿,称北京或京师。清亡后仍为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之都,称京兆。新中国成立后,《宪法》上庄严地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北京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是从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开始的,至2003年整整是850周年。

  除上述古都之外,永定河流域还有许多古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令天下县邑城”。可见汉代的县治普遍筑城。永定河流域西汉时分属雁门、代郡、上谷、广阳、渔阳、渤海等郡国。这些郡国所辖县在永定河流域者大约有50个,除平城、代、涿鹿、蓟为古都外,尚有46个西汉县城分布在永定河上下游。随着朝代的更替,又有一些新的州、郡、县城出现。后来,特别是明代,为了加强边防,在长城沿线修筑了许多驻军屯兵的城堡,有些城堡的规模甚至比州县城还大。因此,永定河流域的古城是相当多的,至今还有一些古城遗址保存下来。

  至于永定河流域的古村落文化,近年随着爨底下、灵水、三家店等古村落成为旅游热点,而名播海内外,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可以肯定地说,保留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在永定河流域还会有很多,越是深山区将越多。与城市文化相比,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游兴。

  五、永定河流域的交通道路文化

  永定河中上游流域多山地和山间盆地。一些洞穿山区的交通道路早已踏辟出来,最著名的是居庸关大道和雁门关大道。居庸关大道是沟通华北大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主要通道,雁门关大道是往来三晋大地和内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在这二条山间要道上,历史上不知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故事。此外,像飞狐道、野狐岭道、倒拉山道、洗马林道、黑峪口道、矾山堡道等等,都是古今宣化、大同地区北出南进、东往西来的重要山间孔道。在这些古今交通要道上遗存的历史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众所周知,元代有大都和上都,每年春秋,元帝都要率百官后妃往返于二都间。往上都是为了避暑,返大都是为了避寒。因此,元代大都与上都间有几条十分重要的道路。出居庸关往东北行,经缙山(今延庆旧县)、黑峪口、龙门所至上都,是为缙山道或黑峪道,称为辇路。出居庸关西行,经怀来县旧城(为官厅水库淹废)至土木堡,道分为二:其一北行,经雕窝、赤城、独石口道,称驿路;其一西北行,经新保安、宣化、张家口、万全等地出塞,转东北行至上都,是为野狐岭道,称御路。元代大都与上都间的御路、驿路、辇路,均通过永定河上游流域。

  在门头沟区,古代山间道路颇多,历史文化价值不容轻视。这里既有由北京通往西山腹地以至代地、雁门的山间干道即西山大道,又有通联险关要塞、边城重镇的军行山道;既有从西山外运煤炭山货商旅大道,又有四面八方到妙峰山进香赶会香道。这些山间古道,有的沿河边蜿蜒曲折,有的依山岭盘旋上下,有的涉峡谷仰望一线青天,有的傍悬崖俯视百丈深涧。古道上那一块块光滑的铺路石,叙述着它的悠久历史;古道上那一串串深深的蹄窝,记载着它的功能奉献;古道上那一丛丛荒草野荆,显示着它的沧桑变化;古道上那一座座断桥残碑,诉说着它的苦难辛酸。这些山间古道是散布在深山荒岭的历史文物,是山区人民历史生活的见证。

  六、永定河流域的军事文化

  永定河流域跨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又横跨我国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和北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地当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杂处交争地带,又是中原农业经济与农业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错融合地域。这样的自然地理区位和人文地理区位意味着:当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或当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之间发生冲突碰撞的时候,永定河流域是首当其冲的。因此,历史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后果的战争特别多。例如,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和黄帝擒杀蚩尤的涿鹿之战;春秋时山戎侵燕和应燕庄王(公元前690年-前658年)之求救而齐桓公伐山戎;战国时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并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汉高祖率军亲征叛汉降匈奴的韩王信而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昼夜;东汉初,卢芳与匈奴、乌桓联兵缘边寇盗,汉将王霸与杜茂治飞狐道,与匈奴、乌桓进行大小数十百战;后燕慕容垂将十万大军伐北魏,在参合(今阳高县北)被魏军大败,全军覆没;隋唐时,突厥悉众为寇和秦王李世民伐突厥;宋辽时,契丹屡屡南犯和杨业抗辽;其后,女真军伐辽,蒙古军伐金,以及明军将士征讨蒙古残余势力而后明英宗被蒙古瓦刺部俘虏的“土木之变”等等,都是历史上发生在永定河上游流域的著名战例。至于民国间军阀混战时期阎锡山与冯玉祥之争,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侵略和中国军民的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永定河流域也都是主要战场。

  总之,由于自然地理区位和人文地理区位所决定,自古以来永定河流域可谓战火连连,战场多多,尸骨累累。这是永定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七、永定河流域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定河流域的宗教文化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各种寺庙数量多,且名气大。就各种寺庙数量之多来说,仅以明代宛平县为例,“有寺凡二百一十一,城内七十二,城外一百三十九;有庵凡一百四十,城内七十七,城外六十三;有宫凡六,城内三,城外三;有观二十一,城内七,城外十四;有庙凡二百六,城内七十七,城外一百二十九;有堂凡十三,城内四、城外九。”总计为六百十七。而就寺庙的名气之大来说,更是例不胜举。如潭柘寺,向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之说,足以说明其历史之悠久。法源寺旧名悯忠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幽州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他如戒台寺、卧佛寺、碧云寺、大钟寺、万寿寺、白塔寺、广济寺、智化寺、护国寺、隆福寺、白云观、东岳庙、雍和宫、妙峰山娘娘庙、都城隍庙、东四清真寺、牛街清真寺、西什库教堂以及山西浑源县悬空寺、大同市华严寺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寺院庙堂,闪烁着永定河流域宗教文化的熠熠光辉。

  第二,大同云岗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文化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神瑞年间(公元414-416年),竣工于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凿山开石,因崖结构,其容巨壮,世法所稀。”现存主要石窟53个,东西绵延约2里,有大小石佛像51000余尊。以造像气魄雄伟,丰富多彩见长,是世界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北京西山是宗教文化荟萃之地。北京西山,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凡是山林泉水稍胜之处,几乎无处不见寺庙。这与明中后期太监们的权势地位和心理行为有极大关系。明人王廷相《西山行诗》云:“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华缘海会走都人,碧构珠琳照城郭。忆昔武王倦机务,金马门前有权竖。卖官何止金为堂,通贿能令鬼上树。六边将帅多奴贱,未挂兵符先见面。文官细琐不值钱,镇守监枪动千万。熏天气焰侔天子,嘘之者生啐即死。眼前变故如掌翻,有贿方能保无事。南海明珠不足尚,西域珊瑚斗寻丈。九洲珍宝集京都,遂使私门抵内帑。人间富贵尔所有,不虑生前虑生后。高坟大井拟王侯,假藉佛宫垂不朽。凿山九仞平如席,殿阁翠飞照云日。已请至尊亲赐额,更为诸僧求护敕 。东林画壁千步廊,西林莲台七宝妆。南庵日月低浮图,北寺虹霓垂石梁。金银何箕委沟壑,夜夜中天生宝光。释迦释迦尔亨会,慈悲反受豪华累。土木横起西山妖,忍见苍生日憔悴。”这首诗把明代太监们嚣然权势和心理行为剖析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就是西山寺庙何其多的重要根由。

  八、永定河流域的民间文化

  永定河流域的民间文化是指流域内长期流传演变的民风民俗及民间文艺等。

  古人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之情欲,故谓之俗。”可见,民风民俗反映了一地区的水土风气和民之情欲,故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特点,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也。

  在永定河上游,大同地区的风俗是“士习谨愿,绝无武断靠讦之行,簪弁子弟,服习弓马,给事麾幕,以列车骑材官之盛。且地近虎山,土著从戎者,十室五六,少小边庭之习气尔。”在永定河下游,顺天府的风俗是“薄骨肉而重交游,厌老成而尚轻锐。以燕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家无担石,而饮食服御拟与巨室;囊若垂罄,而典妻鬻子以佛进香;甚者遗骸未收,树幡叠鼓,饭僧动费百千,贫家亦强为之。风会之趋,人情之化,始未尝不朴茂,而后渐以漓,其变犹江河其流,殆益甚焉。”至于宅第居室、饮食服饰、岁时节令、婚嫁丧葬、探亲访友、宴宾待客等等,各地都有一套习俗。尤其京华,各方面的习俗为繁为重。这些民风民俗都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是有精华亦有糟粕而已。

  永定河流域的民间文艺也是精彩纷呈的,包括民间故事传说、诗词歌谣、戏剧曲艺、花会舞蹈、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方言谚语等。各地都有从事民间文艺的杰出人物和代表作品,也都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河北蔚县的剪纸享誉世界。

  九、永定河流域的煤业文化

  永定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并有悠久的开发历史。大同有“煤都”、“煤城”之称,门头沟区的采煤业至少已有千年的发展历史。元代,门头沟大峪的煤窑已有数千处之多。那时候,采煤人是非常辛苦的:“尝操锤凿穴道,篝火裸身而入,蛇行鼠伏,至深入数十里始得之,乃负载而出。或遇崩压则随陨(殒)于穴。故其玷污憔悴无复人形。然乡民籍此衣食,终不舍也。其用胜于燃薪,人赖利焉。”

  在长期的采煤生涯中,无论是窑主还是窑工,为了趋利避害,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自发性地约定俗成地形成煤业习俗,如行业用语、祭窑神等。此外,在门头沟区还发现保存了一批与煤业有关的碑刻文书,如《禁止采煤碑》、《卖窑文约》、《租窑合同》、《合伙开窑合同》等。这些都是京西煤业的重要内容。

  总之,永定河流域由于煤藏丰富和采煤历史悠久,煤业文化积累深厚,独具风采。这是永定河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十、永定河流域的标准地层和古人类遗址

  永定河上游流经河北省阳原县东都,有一个地名叫泥河湾。泥河湾附近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标准的湖相沉积地层,被命名为泥河湾组。在泥河湾堆积期,永定河尚未形成。那时候,今永定河上游还是一些大湖泊和沼泽,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有许多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动物栖息繁殖,主要有三趾马、三门马、剑齿虎、直隶狼、德氏蹄兔等。泥河湾地层中出土大批这些森林草原型动物群化石。

  在永定河中游清水河畔,有一个马栏村,马栏村附近的黄土阶地被地质学家认定为第四纪黄土堆积的标准地层,命名为“马栏黄土”。马栏黄土形成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晚更新世。

  永定河上游的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梨益沟及其东南紧相邻的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为丰富、规模又大的一处遗址。1974-1977年曾几次进行发掘,出土一批古人类骨骼和牙齿化石,经研究后确认这些化石代表着十几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从7岁的少儿到年过半百的老人都有。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古动物化石。科学测年结果证明,这些古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10万年左右,他们被称为“许家窑人”。此外,在朔州市峙峪,在阳原县虎头梁等地,也有同类性质的人类文化遗址发现。在门头沟区东胡林村的马栏黄土阶地上,则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东胡林人”的骨骼和文化遗存。

  上述的标准地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这些地方已成为地质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或教学实习的良好基地。

  十一、永定河流域的革命斗争文化

  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永定河流域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占有重要的光荣的一页。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以寻找失踪的日本士兵为由,向驻守卢沟桥头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是为“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O师就战斗在永定河中上游流域,建立了著名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由邓华率领,挺进北京西山,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同年5月,八路军一二O师一部由宋时轮指挥,也进到平西抗日根据地,与邓华支队在斋堂川会师,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同日寇展开游击战。1939年初,肖克、马辉之等又奉命率部来到斋堂川上下清水村,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进一步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和建立抗日根据地。今门头沟区的马栏、斋堂、塔河等地,都曾是挺进军司令部驻地。1939年底至1942年间,日寇多次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在杜家庄公然施放毒气,使400多名平民百姓中毒,口鼻流血。又在王家山放火,烧死了40多位村中老人、妇女和儿童,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震惊中外的王家山惨案。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战场就在永定河上下游流域。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英明指挥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第二、三兵团很快完成了对由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指挥的华北国民党军的战略分隔和包围。1948年12月22日,华北野战军第二、三兵团首先在新保安痛歼号称“所向无敌”的傅作义嫡系王牌三十五军。24日,人民解放军又彻底消灭傅部嫡系一O五军及察哈尔保安部队,解放了张家口。1949年1月中旬,东北野战军仅用29个小时便攻克华北最大工业城市天津,活捉天津守敌司令官陈长捷。这时困守北平的傅作义将军及国民党官兵,在东北野战军的重重包围下,经过多次秘密谈判,最后弃暗投明,决定开出北平,接受和平改编,古都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永定河流域有许多革命纪念地和烈士陵园。卢沟桥头宛平城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张家口市有察哈尔烈士陵园,怀来县南山堡是解放战争中战斗英雄董存瑞烈士的故乡,建有董存瑞纪念馆。在门头沟区邓华、宋时轮支队会师地旧址(杜家庄),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部西斋堂旧址,挺进军司令部马栏旧址,塔河旧址等都还存在,并成为市或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定河流域的革命斗争文化是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好课堂和优秀教材。

  以上从11个方面解读了“永定河文化”的主要内涵,或者回答了“何谓永定河文化”这个重要问题。当然,如上的解读或回答是很简单很粗略的,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但是,仅就上述内容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永定河文化是丰富多彩,极可珍贵的,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开发利用的价值和前景。门头沟区地处永定河中游,控扼永定河文化开发利用之枢要,理当在永定河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走在前面,创出佳绩。
关注水世界,关注行业焦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6 19:10 , Processed in 0.143780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