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zzj8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水资源与节水知识有奖竞答~v~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3414

金钱

1300

帖子

铂金水师

工程师

QQ
21
发表于 2007-10-19 09:34:52 | 只看该作者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 虽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有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排名为世界第121位,是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为1.1万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在上个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北京每年缺水10多亿立方米,深圳每天缺水10万立方米。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不匹配。我国北方耕地多(占全国60.5%)但水少(仅占全国16.7%),南方耕地少(占39.5%)水多(占84%),特别是华北平原和辽河流域,人均水资源才300立方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北方和西部广大地域呈现水源性缺水,北方人均拥有水量仅有72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的1/20,处于极端缺水状态。严重缺水造成了我国黄淮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包括黄河断流、河湖干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下沉、海水入浸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南方虽然降水丰沛,但也已面临水质性贫水。 据测算,目前全国年用水量已达5600亿立方米,用水量已占存水量的一半以上,而且用水量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按此速度发展,我国用水量即将逼近可用储量的容限。水利部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数量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由于我国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工业、农业、城市三方面用水量急剧增加,再加上人为对水资源的污染、大量浪费、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导致了本已脆弱的水资源问题日趋严重化。具体说来,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存在以下问题。 1.水污染。 全国有环境监测的43条大小河流, 80%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其中大江河流经城镇河段占20%,支流污染占60%。全国2800多个湖泊,凡接纳城镇污水的,大多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辽河部分水域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分别超标5倍和3倍,滇池氨氮、总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超过三类水质标准的5.8倍、9.5倍和26.6倍。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环保设施建设被人们所忽视,致使大量的工业污染物(主要是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水体,使松花江、辽河干支流及部分湖泊、水库,甚至江河两岸及近海地区的土壤受到严重污染,不仅地表水,地下水也污染严重。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地下水过量开采。 地下水过量开采已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漏斗形状。我国的华北地区就是典型例子。目前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处,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鲁的环渤海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全国有近50个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面沉降。 3.用水浪费。 我国的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中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为40%,而发达国家则达70%以上,“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的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达到50—60%,而发达国家则已达70—90%。主要工业行业用水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美国为9立方米,日本为6立方米;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至少达20%,家庭生活用水浪费现象十分普遍。 4.水源缺乏保护。 由于过度开发和森林面积覆盖率低下,我国的河流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严重问题。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三江源生态环境和长江、黄河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黄河断流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源头地区降水减少。如1997年青海黄河段过境水量较9年前的径流减少了23.2%,而对于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种种人为破坏现象又加剧了这种影响。 5.饮水安全问题。 我国1/2饮用水源地存在一项或两项质量指标超标,已直接影响公众健康。根据全国调查,到2004年底,全国尚有3.23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有5370万人。饮水不安全,对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一些企业非法向江河湖泊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水污染事故经常发生,导致水质下降,大量水生物死亡,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5 收起 理由
zzj8365 + 5 第一问已经过了哦,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

清啦

5545

积分

2621

金钱

1830

帖子

黄金水师

QQ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17:12:44 | 只看该作者

水资源与节水知识有奖竞答——第三问

你所知道的节水技术 [ 本帖最后由 zzj8365 于 2007-10-19 17:13 编辑 ]
欢迎来到水资源与节水综合论坛和在校学子论坛,你用一份心,就有一份回报!

6701

积分

2050

金钱

2004

帖子

黄金水师

23
发表于 2007-10-19 17:34:27 | 只看该作者

常规节水技术..

一、渠道防渗技术 我国各类灌区渠道总长度达数百万公里,大多数为土渠,水的渗漏损失很大,全区干支渠4280km,衬砌2705km,余1577km有500km维修衬砌;斗渠总长6000km,衬砌1300km,余4700km需维修衬砌。为了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这部分损失,采用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如混凝土护面、浆砌石衬砌、塑料薄膜防渗等多种办法,进行防渗处理,既减少了水的渗漏损失,又加快了输水速度,提高浇地效率,深受群众欢迎,成为我国目前应用最广范的节水技术之一。与土渠相比,混凝土护面可减少渗漏损失80~90%,浆砌石衬砌减少渗漏损失60~70%。 二、沟畦灌水技术 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两项技术只解决减少输水巡视问题,田间灌水过程中还有很大节水潜力。沟畦灌已有漫长的历史,在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一些新技术与之结合,使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例如,国外采用激光扫描仪控制平地机刀铲的吃土深度,可是地面高低差别控制在±1cm以内。另外缩短灌水沟沟长,采用涌流间歇灌水等都可使田间灌水有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这些先进技术在我国正在研究试验。目前生产上普遍推广的沟畦灌水技术是以人力为主,在精细平整土地基础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使沟畦规格合理化,可使灌水定额减少1/5~1/4,这种技术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花钱很少,技术简单易行。 三、膜上灌水技术 膜上灌水,俗称膜上灌,是在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把过去的地膜旁侧灌水改为膜上流水,水沿放苗孔和地膜旁侧渗水孔数及孔的大小,来调整沟畦首尾的灌水量,可得到较常规地面灌水方法相对高的灌水均匀度。膜上灌投资少,操作简便,便于控制灌水量,加快输水速度,可减少土壤的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因此,可以显著提高水的利用率。这种技术在新疆已大面积推广,与常规的玉米、棉花沟灌相比,省水40%~60%,并有明显增产效果。 四、波涌灌溉 近代国外又研究出波涌沟(畦)灌或称间歇沟(畦)灌,就是控制放入沟(畦)的流量是间歇的,向田间放已断时间(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如此反复,这样可以使沿沟(畦)长度方向的水量分布更加均匀。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80%~90%。是一种有希望的节水灌溉方法。我国90年代初开始有一些单位对此作了研究与试点。不过为了达到间歇放水的目的,在田间就要布置可控制间歇放水的装置(有机械阀和电子控制阀两种)。要生产出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的间歇放水装置是推广本技术的关键。 五、膜下灌水技术 膜下灌水,顾名思义是膜下灌溉,膜下灌溉是与高新技术滴灌相结合的一种高效用水灌溉新技术,近几年来由于我市大棚温室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对灌溉的要求,将滴灌管铺设在作物栽培的基础上(指地面以上),然后将塑料膜铺盖在滴灌管上进行放水灌溉,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大棚温室的温度,提高作物的单位产值,特别在节水方面能提高水效益50%以上。同时也适应于露天高效优质的大株作物灌溉,操作技术简单,减少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可以推广应用。 六、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水预报技术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张力计、中子仪、电阻法等监测土壤墒情,数据经分析处理后配合天气预报,预报适宜灌水时间、灌水量,做到适时适量灌溉,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既节水又增产的目的。这种技术要与其他节水技术措施配套使用。 七、灌区输配水系统水的测量与自动监控技术 真正实现优化配水、合理调度、高效用水,还必须及时准确掌握灌区水情,如水库、河流、渠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乃至抽水灌区的水泵运行情况等技术参数,对几十万亩、几百万亩的大型灌区尤其必要,这是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技术工作。高标准的节水灌溉工程应在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机处理的基础上实现自动监测控制。 八、农业耕作栽培节水技术 耕作保墒技术,采用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保坑,中耕除草,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等耕作方法,可以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雨径流损失,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即提高天然降水的蓄积能力,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10 收起 理由
zzj8365 + 10 好久不见你了!

查看全部

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人人争做水先锋!

6701

积分

2050

金钱

2004

帖子

黄金水师

24
发表于 2007-10-19 17:36:41 | 只看该作者
一些生物性节水技术的研究发展..不断提升了节水技术的发展空间,更是给节水工作带来了活活生机.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5 收起 理由
zzj8365 + 5 说得好!

查看全部

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人人争做水先锋!

5281

积分

149

金钱

622

帖子

黄金水师

25
发表于 2007-10-19 17:41:02 | 只看该作者



一、渠道防渗技术 我国各类灌区渠道总长度达数百万公里,大多数为土渠,水的渗漏损失很大,全区干支渠4280km,衬砌2705km,余1577km有500km维修衬砌;斗渠总长6000km,衬砌1300km,余4700km需维修衬砌。为了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这部分损失,采用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如混凝土护面、浆砌石衬砌、塑料薄膜防渗等多种办法,进行防渗处理,既减少了水的渗漏损失,又加快了输水速度,提高浇地效率,深受群众欢迎,成为我国目前应用最广范的节水技术之一。与土渠相比,混凝土护面可减少渗漏损失80~90%,浆砌石衬砌减少渗漏损失60~70%。 二、沟畦灌水技术 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两项技术只解决减少输水巡视问题,田间灌水过程中还有很大节水潜力。沟畦灌已有漫长的历史,在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一些新技术与之结合,使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例如,国外采用激光扫描仪控制平地机刀铲的吃土深度,可是地面高低差别控制在±1cm以内。另外缩短灌水沟沟长,采用涌流间歇灌水等都可使田间灌水有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这些先进技术在我国正在研究试验。目前生产上普遍推广的沟畦灌水技术是以人力为主,在精细平整土地基础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使沟畦规格合理化,可使灌水定额减少1/5~1/4,这种技术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花钱很少,技术简单易行。 三、膜上灌水技术 膜上灌水,俗称膜上灌,是在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把过去的地膜旁侧灌水改为膜上流水,水沿放苗孔和地膜旁侧渗水孔数及孔的大小,来调整沟畦首尾的灌水量,可得到较常规地面灌水方法相对高的灌水均匀度。膜上灌投资少,操作简便,便于控制灌水量,加快输水速度,可减少土壤的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因此,可以显著提高水的利用率。这种技术在新疆已大面积推广,与常规的玉米、棉花沟灌相比,省水40%~60%,并有明显增产效果。 四、波涌灌溉 近代国外又研究出波涌沟(畦)灌或称间歇沟(畦)灌,就是控制放入沟(畦)的流量是间歇的,向田间放已断时间(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如此反复,这样可以使沿沟(畦)长度方向的水量分布更加均匀。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80%~90%。是一种有希望的节水灌溉方法。我国90年代初开始有一些单位对此作了研究与试点。不过为了达到间歇放水的目的,在田间就要布置可控制间歇放水的装置(有机械阀和电子控制阀两种)。要生产出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的间歇放水装置是推广本技术的关键。 五、膜下灌水技术 膜下灌水,顾名思义是膜下灌溉,膜下灌溉是与高新技术滴灌相结合的一种高效用水灌溉新技术,近几年来由于我市大棚温室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对灌溉的要求,将滴灌管铺设在作物栽培的基础上(指地面以上),然后将塑料膜铺盖在滴灌管上进行放水灌溉,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大棚温室的温度,提高作物的单位产值,特别在节水方面能提高水效益50%以上。同时也适应于露天高效优质的大株作物灌溉,操作技术简单,减少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可以推广应用。 六、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水预报技术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张力计、中子仪、电阻法等监测土壤墒情,数据经分析处理后配合天气预报,预报适宜灌水时间、灌水量,做到适时适量灌溉,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既节水又增产的目的。这种技术要与其他节水技术措施配套使用。 七、灌区输配水系统水的测量与自动监控技术 真正实现优化配水、合理调度、高效用水,还必须及时准确掌握灌区水情,如水库、河流、渠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乃至抽水灌区的水泵运行情况等技术参数,对几十万亩、几百万亩的大型灌区尤其必要,这是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技术工作。高标准的节水灌溉工程应在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机处理的基础上实现自动监测控制。 八、农业耕作栽培节水技术 耕作保墒技术,采用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保坑,中耕除草,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等耕作方法,可以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雨径流损失,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即提高天然降水的蓄积能力,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 正确处理普及节水灌溉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1、节水与开源 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解决农业用水供不应求的问题,必须坚持节水与开源两手抓。节水与开源,都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相辅相成。在目前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不高,损失浪费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解决农业干旱缺水问题,首先要抓节水,这是费省效宏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水比开源更重要。但是,节水只是把不应有的损失节省下来,它不能增加水资源量。减少渠道渗漏损失,对于灌溉水来说是节省,但对地上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的水资源总量来说并没有节省。在一定的科技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节水是有限度的,作物生长发育消耗的水量以及合成单位总量干物质所需水量,大体上是个常数。因此,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的利用程度已经相当高的地方,必须想办法开辟新的水源。要发动群众多建分散的小型蓄水工程。有条件的地方,几种力量兴建骨干蓄、引、提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新开辟的水源,代价较高,更要厉行节水。 2、速度与效益 在普及节水灌溉工作中,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条件允许的地方,能快尽量快,早实施早受益,多发展多受益。要增强紧迫感,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但是,在强调发展速度的时候,始终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效益是目的,有效益的工作才有生命力,才能使群众的积极性持续长久。效益好与差,要听群众的反映,要在实践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能只看一二年。如果一套喷灌设备只用三四年就坏了,滴灌设备使用三五年就出现堵塞、塑料管老化而报废,经济上是否合算就值得考虑。推广节水灌溉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切忌“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速度,搞高指标,强迫命令,一哄而起。一个地方每年能发展多少节水灌溉工程,除主观努力外,还受资金、技术、经验、材料设备供应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四川省70年代末为了尽早实现山丘区水利化,不顾客观条件,土法上马,大搞喷灌,一年发展26.67多万km2。由于缺乏周密的规划设计,设备材料供应不上,建成的工程技术标准太低或不配套,二三年以后几乎全部废弃,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很长一段时间,农民一听喷灌就摇头。这个历史教训,应当认真吸取。 3、先进技术与简易方法 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不但水的利用率高,而且还有很高的灌水劳动生产率和增产增收效果,它们吸收了大量的现代科技成果,代表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最高水平,应积极推广应用。推广喷灌、滴灌要注意条件。如所需的材料、设备性能和质量是否过关,规划设计和使用管理技术力量是否具备,作物种类、经营管理体制是否合适等。一般说来,滴灌、固定式喷灌不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 简易的节水技术,如“坐水种”、“小白龙”(薄膜塑料管输水)等,设施简单,方法易行。虽然技术含量不高,甚至算不上正规的灌溉,但它能解决当前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受群众欢迎,在节水灌溉中理所当然地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提倡推广。简易技术和“土办法”要符合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推广要有一定的程序,必须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鉴定,小面积试点,中间试验、示范,确实可行,再大面积推广。简易技术也可以发展成先进技术,如吉林省研制开发的“坐水种”播种机,把人工点浇播种变成机械化点浇播种。 4、节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政府强调节水比较多的是从宏观上考虑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对于节水实施者-农民来说,由于节水的增产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水费标准又不可能定的很高,农民关心的往往与政府有所不同,可能对节水的其他效益更感兴趣。例如,对管道输水和喷灌,农民反映说:土渠输水地面灌溉,渗漏加跑水,几个小时水还进不了地,现在闸一合,水就进地了,节省了电费,缩短了浇地周期,过去二三十天才能浇一遍,现在7天就轮一回;过去要男劳力昼夜在田间沿渠巡视、改渠口,现在有个妇女劳力就行,甚至由喷灌专业队完全代劳。节水的效益比较多地体现为社会效益,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节水灌溉省下来的水能否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产量,涉及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在水资源较充沛,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的地方,这样做可以。在地下水严重超采,或河流上游水资源过渡开发,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省下的水首先应当满足保护生态环境所需。如果从眼前和局部利益出发,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作物产量,只能是“竭泽而渔”。发展节水灌溉,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要站的更高些,考虑更长远些,把维持当前农业生产与下个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 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 抓节水灌溉,首先要抓工程措施,这是搞好灌区节水的物质保障条件。如果一个灌区土地高低不平,渠系不健全,建筑物闸门破损、缺少量水设施,到处跑水、漏水、渗水,要想提高水的利用率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重视工程措施,忽视管理措施,节水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当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着重工程节水,轻管理节水;重渠道防渗管道输水,轻视田间节水管理的倾向,节水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责任制不落实。 我国节水灌溉事业已经取得很大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处于发展初期。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对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有些地方和部门尚未摆到应有的位置给予重视;二是现有的节水灌溉面积中单项措施多,大多数工程标准低,科技含量不高;三是节水的政策法规不健全,还没有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四是节水所用的材料、设备品种少,,规格不全,工作可靠性、耐久性等较低;五是科研薄弱,后劲不足。 对于节水灌溉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应当认真记取,近年来各地的新经验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宣传。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节水灌溉非常重视,我国节水灌溉事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努力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节水灌溉事业一定会迅速、健康发展。 高效节水现代农业 一、高效节水农业的内涵 高效节水农业的内涵:节水灌溉的内涵之一是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业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内涵之二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灌溉农业,即由有效用水向高效用水发展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是高标准的节水灌溉农业;内涵之三是利用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在灌区或其他农作区实施其总量或总产值设计指标的前提下,使得单位可供水量或单位净耗水量的生物产量或经济产量达到其预期指标者,即称为该设计条件下的高效节水农业。 综上所述,高效节水的内涵各有说法,但表述的意思有相同之处,针对我市水资源紧缺状况,加之给下游调水,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我认为高效节水农业的内涵应该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高效低耗的节水灌溉农业,注重单方水的经济效益,追求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的标准是节水、增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但就我市而言,根据不同县(区)的情况可以制定一个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的标准,如井灌区水的利用率为0.7,粮食水的利用效率为1.2kg/m3以上,可称为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农业;水的利用率为0.85以上和粮食水利用效率达到1.8kg/m3以上,可称为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例如,以色列水的利用率为0.9,粮食水的利用效率为2.32kg/m3。又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二等奖的“华北地区节水型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总理基金项目,在河南、山西、河北建成了总面积为3.68万亩的节水农业示范区,经采用综合节水农业技术后,各示范区比建成前3年平均,粮食单产分别增长39.7%、71.5%和104%;节水30.4%、45.5%和55%;水分生产率提高63.3%、30%和96.5%,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的做法都采取的是高效节水农业的模式。 三、高效节水农业的指标体系及构成 由于高效节水农业就是包含从水源到输配水、减少水的损失,提高单位面积单方水的经济效益,我市各县(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川区和山区不同,因此,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绝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应该是一个体系,包含有一整套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指标内容,参考《中国灌溉农业节水规划》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市实际,并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可按照用水指标、工程指标和效益指标三个层次监理示范区高效节水技术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包括: 1、用水指标:是直接衡量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包括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和节水灌溉定额以及水效益指标。 ⑴灌溉水利用系数,要求大、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分别不低于0.50、0.60和0.70,井灌区不低于0.8,喷灌不低于0.85,滴灌不低于0.9。高效节水示范区全面达到这一水平,可使示范区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56提高到0.62以上。 ⑵渠系水利用系数,要求大、中、小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应分别不低于0.55、0.65和0.75,井灌区不低于0.9。高效节水示范区全面达到这一水平,可使示范区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64提高到0.7左右。 ⑶田间水利用系数,要求水浇地应不低于0.9,高效节水示范区全面达到这一水平,可使示范区平均田间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85提高到0.92以上。 ⑷节水灌溉定额,要求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后的灌水定额比实施前应至少节约20%和降低灌溉定额80~100m3/亩。 2、工程指标包括渠道防渗衬砌率、单位面积管灌管长、喷微灌技术要求、田间灌溉工程技术要求。 ⑴渠道防渗衬砌率,要求大、中、小型灌区分别不低于40%、50%和70%,高效节水示范区按计划应达到85%以上,井河混灌区的渠道应全部防渗衬砌和管道灌溉;纯井灌区全部采用低压管灌输水。 ⑵低压管道单位面积管长,要求井灌区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的田间管理密度应不小于6m/亩。 ⑶微喷灌技术要求,应符合《喷灌工程设计规划》和《微灌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 ⑷田间灌溉工程技术要求,其一是在高效节水示范区要求各类作物畦田数每亩不得少于3个,地面要平整;其二是渠、路、林、田全面配套,田间斗、农、毛输水有渠,进水有闸,各级渠道量水测水有堰,按方收费;其三是实行膜上灌溉的作物,膜上灌溉均匀度应不低于0.75。 3、效益指标,包括水分生产率和效益费用比。 ⑴水费生产率,要求在不降低单产或总产的前提下,采用高效节水农业综合技术后的水分生产率与采用前相比应不小于1.2。 ⑵效益费用比,效益费用比的极限值为1,国外要求大于2,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既考虑增产增收,又有利于推广高效积水农业技术,示范区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2。 四、我市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 1、高效优质的农业模式 高效优质的农业模式从宏观上讲,它是物质、能量、信息在空间、时间和数量的最优组合运用的选择。具体的讲是指发展农业生产的水、土、气、生物劳力、工具、资金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最佳组合,具有一定结构,能体现出综合效益功能的生态经济实体。 2、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模式 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模式不是一般的技术模式,而是一种发展战略和策略,但张掖市的高效节水模式不能脱离国情和市情,同时必须承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如何利用好国家对黑河流域节水的投资机遇,实现高效节水农业现代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硬任务,从市财力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来分析,张掖市高效节水农业只能走高效节水二元发展模式。所谓二元发展模式就是采取资金密集的方式,将其国家对黑河流域有限的节水投资优先集中安排在划定的一定范围内的县(区)、灌区、乡村,建成一定面积的高标准高效节水工程,如滴灌、喷灌、微喷、波涌灌、管道灌溉等,作为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样板(示范区),并带动、辐射和推动全市高效节水工程的发展。就是说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建成40万亩全国一流的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再用五年的时间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15万亩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建设。 3、高效节水二元模式投资的操作程序 高效节水二元模式投资的操作程序大体是,用国家对黑河节水投资进行立项,用投劳折资置换预算内资金,老百姓出工出力将大的项目划片建设实施,整体相连,统一验收,订立统一的高效节水农业管理办法。这种二元发展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在极其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可办成几件比较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成效非常显著,有利于研究总结技术推广培训,更有利于节水宣传。 五、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操作模式 张掖市的高效节水现代农业操作模式主要有,节水灌溉模式,农业节水模式和管理节水模式三类: 1、节水灌溉模式。 节水灌溉模式主要有:工程类节水模式和管理类节水模式。其中,工程类节水模式主要有渠系输水过程节水模式、田间灌水过程模式和渠井结合应用模式;管理类节水模式主要有改进灌溉制度、建立节水技术服务体系、改进水资源管理、改革水管理体制、改革政策与法规和水价与水费计收等。 2、农业节水模式。农业节水模式主要有:保墒节水模式和提高光合效率减少无效蒸发节水模式。其中保墒节水模式主要有覆盖保墒、化学保墒、干耧湿锄;提高光合效率减少无效蒸发节水模式主要有良种、土肥、化学调控和栽培与管理等。 3、管理节水模式。管理节水模式主要有:工程技术类节水模式和社会经济类节水模式。其中,工程技术类节水模式主要有改进工程管理、改进灌水制度和农业技术与灌溉技术集成配套;社会经济类模式主要有水价与水费、法规、管理体制、技术服务和产品营销与市场等。 六、现代农业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农业现代化达到相应水平的农业状态。农业现代化代表了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而对其概念和认识也有不同的理解。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是以现代工业技术的运用为主体,通常表述为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而我国由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农业现代化有其要解决的独特问题,包括了实现农业机械化时要做到农业合理化,在实现体制现代化时要完成农业社会化和实现人的现代化时达到农业文明化等复杂问题。因此,对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也有多种表述。其一: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较高的一种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其二:所谓农业现代化,是当代最具先进生产力,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最强竞争力,对自然灾害具最大抵御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关系中具最优的持续生产力的农业生产系统。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农业与前一历史时期农业发展进步的农业类型比较,是在世界范围内同一时期先进国家农业与发展中国家农业进步的比较。其三:现代化农业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和现代农艺基础上的农业,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资料现代化、农艺现代化、农业组织和管理现代化等等。有学者认为,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以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刘志澄先生表述的概念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良恕先生表述的内涵较为全面和准确。刘志澄先生认为:农业现代化实质上是以实现农业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为根本目标,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产业为基本方向,通过生产手段、生产条件、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特别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扩散、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工商业部门的介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社会化服务的渗入,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农业的过程。卢良恕先生认为: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应包括:现代化的物质装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体制,现代化优化的资源与环境。依据以上理论,我市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上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充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贡献率,实现作物、畜禽、水产良种化和种、养、加技术科学化。 2、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要注意把农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科技密集型产业,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替代落后的生产工具,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电气化的水平,用现代工业工程技术装备农业。 3、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为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十分注意融贯中西,认真借鉴成熟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经验。按照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产业的要求确定农业发展领域,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配置农业资源。把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农业专业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产品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农业生产服务现代化:要牢固树立农业基础产业的基本观念,提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水平。建立社会化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形成农业服务网络,拓宽农业服务领域,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农业主副产品的流通快捷有效和畅行无阻。 5、农业生产环境现代化:要以黑河流域治理为契机,在空间环境方面,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工业园区,实施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农村城镇化。在政治环境方面,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基本政策,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形成分工精细、职能分化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组织网络,实行科学管理,增强社会控制力。在文化环境方面,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培养科技型、智力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大力弘扬正气,形成科学健康的社会习俗和以业缘为主导的人际关系。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10 收起 理由
zzj8365 + 10 精彩回复!!!

查看全部

1万

积分

3414

金钱

1300

帖子

铂金水师

工程师

QQ
26
发表于 2007-10-19 17:53:28 | 只看该作者
农业有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6 收起 理由
zzj8365 + 6 感谢参与,希望常来!

查看全部

7万

积分

5974

金钱

5533

帖子

超凡水师

QQ
27
发表于 2007-10-22 17:18:25 | 只看该作者
从身边做起!!!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5 收起 理由
zzj8365 + 5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

自己动手,方可以丰衣足食!
欢迎大家到农村污水来
http://www.chinacitywater.org/bbs/forumdisplay.php?fid=76
QQ:249153424

5281

积分

149

金钱

622

帖子

黄金水师

28
发表于 2007-10-24 15:07:4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可不止有一条淮河,你所知道的,叫得上名字来得河流、湖泊、江水那一个污染程度都不亚于淮河的。不久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目前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黄河流域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5亿至156亿元。每年排入黄河的污水高达44亿吨!已经成为臭名昭著的排水沟。而养育4亿中国人的长江,每年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为207亿吨,占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的 34.1%,由于上游的水土流失严重,长江流域许多地方已经远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山青水秀”,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1.1%,水土流失区土壤年侵蚀总量约22.4亿吨。这笔经济账和治理帐又该是多少呢?可能用金钱难以衡量的吧?      事实上,中国正在以大肆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情况下,维持着表面的经济高增长率。而因此带来的生态灾难以及资源短缺将导致所谓的经济增幅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因环境脱后腿,出现的负增长的局面。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有人把过去的20世纪比作石油世纪,为此爆发了多少的战争,而21世纪呢,将可能爆发水的战争。《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称,今后20年人均水资源量还将减少1/3。干净不受污染的水在地球上已经非常稀少了,中国将为找到清洁的水以及处理污染的水,花费难以想象的代价!到那个时候我们是奔小康了呢?还是成为环境难民了呢?中国的GDP还能不缩水吗?      可怜江山贫到骨,节水爱水谁认做?      事实上,这样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又有几个人为此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呢?有多少人真正把节水爱水落实到行动中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哀,悲哀之处就在于表面上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一个人的心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反而越来越幼稚,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可以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大多说人换上患上了“知道病”。不会也不愿意,唯一的办法通过价格杠杆这个方法来解决,对自来水价格采取高价,8元以上一个立方,对排污费、垃圾处理费以征收税费的形式征收。只要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广大群众真正感触到目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水资源的珍贵性。这样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才能自发的让人们产生节水爱水的意识和行动。中国GDP实际上在严重缩水,目前带来的所谓收入得体高,生活的改善,将因为欠下大量环境外债而很有可能蒸发,可怜江山贫到骨,我们每个人不尽快行动起来。将来你即便跑去天涯海角,也在劫难逃。“你是风儿,我是沙,潺潺绵绵臭水浜”小康生活不就在我们身边吗?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10 收起 理由
zzj8365 + 10 第一个回答问题!

查看全部

934

积分

66

金钱

105

帖子

青铜水师

29
发表于 2008-2-26 12:36:1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说节水,技术措施有确很多,但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我想还是靠法律来制约效果会好一些,比如对水源使用实行差额收费, 比如对工业企业单位排水量超标的处罚.目前环保法 只规定了总量收费超标处罚,对水排量超过标准的处罚几 乎没什么规定,我想应有强制性的标准和法律,只靠尊重道 德约束就现在我国的整体道德水平来看,不是那么好实现的, 呼吁早日立法.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10 收起 理由
zzj8365 + 10 原创内容,说得很好,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

5545

积分

2621

金钱

1830

帖子

黄金水师

QQ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01:28 | 只看该作者

水资源与节水知识有奖竞答——第四问




你所知道的已经被污染的水资源?——关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欢迎来到水资源与节水综合论坛和在校学子论坛,你用一份心,就有一份回报!

6023

积分

625

金钱

246

帖子

黄金水师

QQ
31
发表于 2007-10-24 15:09:58 | 只看该作者
2005年我国主要水系、湖泊和海域污染严重,七大水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2%和27%,即Ⅳ类以上的水质达到59%,NH3-N、BOD5、CODMn和石油类超标严重;主要湖泊TN、TP严重超标,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均为劣Ⅴ类;近岸海域局部地区污染加重,污染物主要为磷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赤潮现象频繁发生,赤潮发生面积达到27000多平方公里。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6 收起 理由
zzj8365 + 6 谢谢参与,下次在来!

查看全部

5281

积分

149

金钱

622

帖子

黄金水师

32
发表于 2007-10-24 15:10:58 | 只看该作者
海洋中的白色怪物——塑料垃圾 塑料,作为广受青睐的新材料,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被人们遗弃的塑料垃圾也成倍地增长,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然而,这种白色怪物不仅肆虐于陆地,它还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海洋,成为污染海洋的一种新物质.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每年商业捕鱼船扔人海洋的塑料包装材料为2.2万吨,丢失或抛弃的塑料网,绳,浮标等约13.6万吨,而且,聚乙烯和聚丙烯包装物在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及太平洋上的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1000-4000个.同时,由于塑料在海水中的自然降解很慢,存留时间长,所以造成海洋环境中的塑料垃圾累积量直线上升,其中密度小的长期漂荡在海面上,密度大的则沉人海底,日本潜水探测艇就曾在6.2千米的深海底发现了大量锯齿状分布的裂缝,裂缝底部的白色物质是聚乙烯树脂等塑料垃圾. 塑料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而且可以导致海洋生物的损伤和死亡.1981年至1984年间,在pribiof岛观察到的403头北极熊中有268头被丢弃的拖网缠住.有86头被塑料包装袋缠绕,51头被其他线状或环形塑料垃圾缠绕.世界上发生塑料垃圾缠绕海洋动物最严重的海区是太平洋北部.至于其他海域也经常发生海熊把塑料垃圾当作玩具或在上面休息而被缠绕致死的事件.被缠绕的动物有各种海鸟,北海狮,加利福尼亚海狮,夏威夷僧海狮,南非海熊和北极熊等,而少数从中脱身侥幸逃命的熊,惊吓得至少十天不能正常进食.大型哺乳动物如巨臂鲸,露脊鲸虽不可能被其缠绕致死,但会影响它们的活动能力,另外,漂浮海面的小塑料碎片和塑料球可以被海洋动物吞食,造成伤害.如在加利福尼亚有两头西印度海牛由于吞食塑料碎片,阻塞肠道,损伤胃粘膜而死.信天翁,海燕,剪水鸟等海鸟会把塑料球等当作自己爱吃的鱼卵或幼鱼吞下,这些塑料碎片残留胃中,足以降低它们的求食欲望,不但自己身体变差,还会丧失喂养孩子的能力.事实上,对于远距离徊游和索饵范围大的海洋动物来说,人类丢弃在海洋中的塑料的危害,绝不亚于大规模溢油事故的损害,那些被缠绕的动物绝望的悲叹,你可曾听到 病从口入污水中的病原细菌和病毒可以导致胃肠和其他传染病,诸如肝炎,霍乱和伤寒等. 从前人们只在意河水的清洁,认为海洋具有无限的净化能力,殊不知,在受过污染的海水中游泳和食用在那里捕捉的海鲜都会引发这些疾病.据1990年海洋污染科学问题专家组报告:"在世界范围内,人类健康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存在着随生活污水排人沿海水域,港湾或河流,以及将其带到大海的排水渠中的病源生物.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zzj8365 + 2 补充得好!

查看全部

5281

积分

149

金钱

622

帖子

黄金水师

33
发表于 2007-10-24 15:13:28 | 只看该作者
我 国 的 水 资 源 中国水资源 -------------------------------------------------------------------------------- 一、 水资源数量和质量 (一) 水资源数量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按149个国家统计,统一采用联合国1990年人口统计结果),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下表是我国水资源总量统计结果: 分 区 计算面积 (km2) 年 降 水 量 年 河 川 径 流 年地下水 (亿立方米) 年水资源 总量 (亿立方米) 总量 (亿立方米) 深 (毫米) 总量 (亿立方米) 深 (毫米) 黑龙江流域片(中国境内) 903418 4476 496 1166 129 431 1352 辽河流域片 345027 1901 551 487 141 194 577 海滦河流域片 318161 1781 560 288 91 265 421 黄河流域片 794712 3691 164 661 83 406 744 淮河流域片 329211 2803 860 741 225 393 961 长江流域片 1808500 19360 1071 9513 526 2464 9613 珠江流域片 58041 8967 1554 4685 807 1115 4708 浙闽台诸河片 2398038 4216 1758 2557 1066 613 2592 西南诸河片 851406 9346 1098 5853 688 1544 5853 内陆诸河片 3321713 5113 154 1064 32 820 1200 额尔齐斯河片 52730 208 395 100 190 43 103 全 国 9545322 61889 648 27115 284 8288 28124 上表表明,我国各流域由于面积不同,加之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水资源禀赋差别很大,全国年降水总量为61 8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即河川径流量)为127 115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 28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利用量以后,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实际上,只单独考虑水资源量的多少并没有什么意义,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条件相结合,必须与水资源的质量结合起来,才具有其社会意义。 (二) 水资源质量 水资源是水资源量与水质的高度统一,在一特定的区域内,可用水资源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水资源数量,而且取决于水资源质量。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资源功能,决定着水资源用途,例如,优质矿泉水,具有良好的水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较高价值,与此相反,严重污染的污水不仅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而且能够给人带来各种危害(破坏景观、影响健康、带来各种经济损失等)。因此,在研究水资源时,水质是非常重要的,是决不能忽略的,只考虑水量或者水质的作法都是不科学的,必须予以纠正。 1. 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 多年来,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引起政府和更多民众关注环境,我国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均发表《中国环境公报》,其中水环境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公布,下表是我国地表水污染状况: 水系 符合Ⅰ、Ⅱ类标准占监测河段长比例(%) 符合Ⅲ类标准占监测河段长比例(%) 符合ⅣⅤ类标准占监测河段长比例(%) 主要污染参数 综合评价 长江 38.8 33.7 27.5 氨氮、高锰酸钾指数、挥发酚 干流水质好,岸边污染严重 黄河 8.2 26.4 65.4 氨氮、高锰酸钾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 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并随水量减少和沿岸污染物增加加重,1996年断流136天。 珠江 49.5 31.2 19.3 氨氮、高锰酸钾指数、砷化物 水质总体较好,部分支流河段受到污染 松辽 2.9 24.3 72.8 氨氮、高锰酸钾指数、挥发酚 水系污染严重 海河 39.7 19.2 41.1 氨氮、高锰酸钾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 污染一直严重,部分重要地面水源地已受污染或受污染威胁 浙闽 40.7 31.8 27.5 氨氮 水质较好,少数河段受到污染 内陆河 63.5 25.4 11.1   水质较好,部分河段的总硬度和氯化物偏高 七大水系 32.2 28.9 38.9   同往年相比,水质状况没有好转,污染加剧,范围扩大。 上表是根据全国2222个监测站监测结果统计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存在着差异,如果以污染程度大小进行排序,其结果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其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综合考虑我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标准只占32.2%(河段统计),符合Ⅲ类标准的占28.9%,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38.9%,如果将Ⅲ类标准也作为污染统计,则我国河流长度有67.8%被污染,约占监测河流长度的2/3,可见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非常严重。 2. 地下水资源质量 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quot;八五"期间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污染呈上升趋势(金传良等,1996)。 具体而言,根据北方五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199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资料,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69个城市中,Ⅰ类水质的城市不存在,Ⅱ类水质的城市只有10个,只占14.5%,Ⅲ类水质城市有22个,占31.9%,Ⅳ、Ⅵ类水质的城市有37个,占评价城市总数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至于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是令人触目惊心,2 01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监测资料表明,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仅有443眼,占评价总数的22.0%,符合Ⅳ和Ⅵ类水质标准有880和629眼,分别占评价总井数的43.7%和34.3%,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总井数中,仅有328眼井水质符合生活标准,只占评价总数的31.2%,另外2/3以上到监测的井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卫生标准。总之,我国水环境总的态势是局部有所好转,整体持续恶化,形势十分严峻,前景令人担忧。 二、 我国水资源简评 (一) 水资源人均量低,分布极不均衡 我国河川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居世界第六位。下表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年径流量、人均和单位面积耕地占有量: 国 家 年径流量 (亿m3) 单位国土面积产水量 (万m3/km2) 人口(亿) 人均占有水量(m3/人) 耕地 (108m2) 单位耕地面积水量 (m3/100m2) 巴西 69500 81.5 1.49 46808 32.3 215170 前苏联 54660 24.5 2.80 19521 226.7 24111 加拿大 29010 29.3 0.28 103607 43.6 66536 中国 27115 28.4 11.54 2350 97.3 27867 印尼 25300 132.8 1.83 13825 14.2 178169 美国 24780 26.4 2.50 9912 189.3 13090 印度 20850 60.2 8.50 2464 164.7 12662 日本 5470 147.0 1.24 4411 4.33 126328 全世界 468000 31.4 52.94 8840 1326.0 35294 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比较,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窥测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应该特别强调,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水资源丰富程度出现显著的差别: 流 域 河川年径流 (亿立方米) 人口 (万) 耕地 (万亩) 人均水量 (立方米/人) 亩均水量 (立方米/亩) 松花江 742 5112 15662 1451 474 辽 河 148 3400 6643 435 223 海滦河 288 10987 16953 262 170 黄 河 661 9233 18244 716 362 淮 河 622 14169 18453 439 337 长 江 9513 37972 35171 2505 2705 珠 江 3360 8202 7032 4097 4778 ⑴黄、淮、海、辽 ⑵长江、珠江 1729 12873 37789 46174 60293 42203 455 2788 285 3050 ⑴/⑵(%) 13.4 82 143 16.3 9.3 上表表明,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6.5%、36%和54.4%,但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人均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亩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2.3倍;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面积为全国的18.7%(相当于南方的一半),水资源总量却只为南方4片的10%;北方耕地占全国的45.2%,人口占全国的38.4%,水资源总量更少,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水成为经济和政治的热门话题。 (二)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绕,水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水量越来越多,缺水地区迅速由点到面,几乎成为全国性问题,并且此问题越来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缺水量358亿立方米(P=75%),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工业及城镇缺水58亿立方米。据预测,2000年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各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如下表: 分区 可供水量 需水量 缺水量 缺水率 全国 66677.97 7096.19 418.22 5.9 东北诸河 (其中辽河) 海 河 淮河及山东半岛诸河 黄 河 长 江 华南诸河 东南诸河 西南诸河 内陆河 677.93 195.96 399.29 745.78 409.97 2437.93 953.87 324.59 65.92 662.69 732.43 239.55 522.58 832.59 432.42 2517.05 993.29 325.21 68.83 680.79 54.50 43.59 123.29 77.81 22.45 79.12 39.42 0.62 2.91 18.10 7.4 18.2 23.6 9.5 5.2 3.1 4.0 0.2 4.2 2.7 其中黄淮海辽及山东半岛诸河占全国比例(%) 1751.00 26.2 2018.14 28.4 267.14 63.9 13.2 从上表可以看出,到2000年,全国需水量为7096.19亿立方米,相应的供水量为66677.97亿立方米,缺水量为418.22亿立方米,缺水遍及各个流域,其中黄淮海辽流域缺水比较严重,占缺水量的63.9%,特别是海河流域缺水量最大,高达123.29亿立方米,形势非常严峻。值得说明的是,这组数据预测年代比较早,在预测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偏低,如果考虑现在的发展格局,这组数据显然偏低,尽管如此,它足以说明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程度。最近,有关专家充分地考虑了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目标因素,对全国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了概算,结果表明,到2000年,全国总需水量6000亿立方米,相应的供水能力为5222亿立方米,总缺水量778亿立方米,它表明水资源供需前景比以前预料严重得多。 进入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据预测,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为6 200~6500亿立方米,相应的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近1000亿立方米,203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10000亿立方米,全国将缺水4000~4500亿立方米,到2050年全国将缺水6000~7000亿立方米。值得说明的是,在1949~1994的46年间,我国的供水量仅增加4000亿立方米,在此期间水资源开采利用较容易,难度较小,如果在今后30余年水资源供水量增加4000~4500亿立方米(或者50多年增加6000~7000亿立方米),完成这项任务非常艰巨。 水资源危机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水资源危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必将加大水资源开采力度,水资源过渡开发,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超过50%时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个别地区更高,如1995年松海黄淮等片开发利用率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达98%,此外,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其次,水资源短缺将威胁粮食安全。粮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充足的粮食供给是现代化社会的首要标志之一。粮食的生产依赖水资源的供给,随着水危机的不断加剧确,城市、工业与农业争水日益突出,例如,华北地区四省市1993年与1980年相比,在总取水量减少27亿立方米条件下,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了3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减少60亿立方米,势必影响粮食生产,威胁粮食安全(特别指出,现在农业水资源减少并没有绝对影响粮食生产,是因为农业节水还有相当的潜力,当潜力发挥待尽时,影响会非常显著)。第三,国民经济损失不断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依赖水资源程度越来越大,水资源危机势必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并且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损失不断加大,仅从现状来看,全国城市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仅胜利油田1995年因黄河断流减产30亿元。 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能适应这种残酷的现实,水资源很难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它将威胁中华民族的腾飞,前景十分令人忧虑! 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 一、 西部大开发的几点认识 1.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谋求我国国土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全面发展。 2.西部地区1978年以前的人均GDP高于东南沿海的福建,青海高于广东。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超过了西部地区,且差距不断加大,到1998年广东与福建是西北各省的1.7~3.5倍;另外,从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来看,西部地区不论是西南还是西北均高于东部地区,当然更高于东南与华北地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300m3,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前5名均出现在西部地区:第一西藏(20689m3),第二青海(13978m3),第三云南(5953m3),第四新疆(5774m3),第五广西(4415m3)。 3.西部地区的西北与西南自然条件很不相同,但多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同样属于低水平,不管它们的水资源量多少都存在自己的水问题。特别是西北地区,虽有相当高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00m3以上),但亩均水资源的占有量较低(1600m3以下),水、土资源的天然配置很不平衡。加之蒸发旺盛,耗水极大,因此,水的问题成为西北大开发中最为关键的问题。西南地区不论人均还是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均居全国之首,都超过20000 m3。但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对困难。 二、 若干主要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1.确切地计算和评价西部地区的水资源 评价西部水资源特别是西北地区水资源,与东部地区有很大的差别。计算和评价方法不尽相同。其原因如下:(1)从水文循环来看,西北内陆区的流域水循环以垂向运动为主,年降水量等于年蒸发量。(2)从各内陆河流域内部看,西北的河流可以划分成径流形成区、径流散失区。两区的水文情况有巨大的差异。(3)从水源组成来看,冰雪补给占有相当的比例,与温度或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由于以上三点,不能将东部地区水资源评价的经验用于西北地区。所以,西北地区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必须切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水资源评价方法。 此外,从水资源的利用评价情况来看,西北内陆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转化关系。据调查,由于这种转化关系,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超过100%,即利用中可有多次重复。因此在水资源利用评价方面,也不能沿用东部地区的方法。 至于西南地区的水资源特点,因为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也不同于东部地区的一般流域。西南地区降雨丰富,但是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使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渗漏到地下,成为岩溶地下水并形成地下河。而地下河的网络系统和地表水的水系往往不同,因此不能用常规的流域水文测验方法与资料来计算局部地区乃至中小流域的水资源,而必须开展岩溶水文的研究,以确切地计算评价水资源。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保护西北水资源 首先是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兰州以西的甘、宁、内蒙古、青、新的绝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低于300mm。100余万km2的沙漠与戈壁地区,年降雨量低至50mm以下。其次是空气干燥、蒸发旺盛。按干燥指数(蒸发能力与降水量的比值)大于1开始界定干旱,西北地区可大于50以上,水与生命具有等同的意义。第三,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河流多为内陆季节型河流。内陆河流域的封闭性使其水分循环呈降水等于蒸发的方式,即内陆流域中的降水量最终消耗于蒸发蒸腾,径流在流域发生而且在流域内消耗。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无人类活动)降水及其产生的内陆径流量均为天然生态系统利用,形成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农业灌溉与城市工业用水)必然会影响到原有的生态用水,而使生态、环境的水分条件发生变化,常常造成负面影响。显然,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需水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西北的开发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协调发展。 3.维持自然生态与人类环境用水的四大平衡原则 (1)水热(能)平衡。根据生态学中的物理原理,即能量与水分平衡,使地表能量与水分的收支保持平衡关系。(2)水盐平衡。内陆盐渍化是水盐不平衡所造成的。盐土则因排盐水量不足,使盐分不断累积形成。(3)水沙平衡。河流上游的山丘区来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进入下游平坦地区以后,由于坡度骤然变缓,水量减少而使水流速度减低,河流泥沙沉淀,淤塞河道,而河道的淤塞又引起泄洪的困难等灾害问题。(4)区域水量平衡与供需平衡。分为两方面:一是区域水量平衡,二是水量供需平衡。前者属水资源条件,后者可以分为农业与城市工业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从农业资源的角度来看,还包括水土平衡,这一平衡的确定涉及一定种植制度下农业需水量与水资源(降水、地表与地下水)可提供使用的水。 在四大平衡原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和科学地计算必要的生态需水量,特别是西北地区,是亟待进行的研究任务。第一,西北地区面积很广,不同地区自然与社会条件不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地区间的矛盾。如塔里木河全长超过2000km,塔里木河自身并不产流,水源主要来自叶尔羌河、和田河与阿克苏河。这三条河的用水与下游用水地区的矛盾十分突出,危及塔里木河的生存。因此,西北水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十分重要。第二,由于西北地区水少,天然的水环境容量很小,必须杜绝污染,重视保护水源,规划与建立水源保护区。 4.合理开发利用西南水资源的主要方面 首先,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相反,拥有最多的水资源,云、贵、川、桂、藏的水资源总量约130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一小半(46.4%)。人均、亩均分摊的水量均居全国第一。因此,水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第二,西南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有资料表明,1998年西南各河流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仅为1.3%,西南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0.9%,而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内陆河达75.4%。显而易见,西南水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第三,西南地区的水能资源居全国之首,潜在的可开采能力占全国的68%左右。西南水能资源的开发可望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点,不仅可带动西南的经济,而且有利于全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特别是东部地区酸化问题的解决。第四,西南地区多属高山与高原,水多而地少。由于石灰岩分布广泛,岩溶现象普遍,造成地高而水低。虽有丰沛的降水(大于2000mm),但无调蓄,山区农村饮水十分困难,亟待解决。第五,由于西南地区水多,近水源地区用水不受限制,用水愈多,排水愈多,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西南地区也是湖泊较多的地区,有的湖泊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如昆明滇池的污染问题未能解决,水质至1998年仍为超Ⅴ类。因此,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应兼顾,在开发前做好环境保护规划。第六,考虑农业、环境与防洪的需要,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应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 5.从保护水源与水环境的角度大力发展节约用水 节水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也是国家的基本策略之一。水少的地方要节水,水多的地方也要节水。因为省水既能保护水源,杜绝浪费,同时节水还减少排放意味着环保。首先,西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偏少,必须防止工农业、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过快和用水不合理。而节水是合理用水的一部分。实行节水可望缓解供水之不足。应当指出开源与节流均是要最大限度满足工农业、城市生活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节水与用水也不矛盾,节水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水的效益,实现经济用水,应全面理解节水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采取各种节水技术与节水管理等。其次,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全面规划节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包括节水型农业与节水型城市),各部门各行业挖掘其自身的潜力,只有它们的潜力都充分挖掘后,才能建立起节水型的社会,要求社会有高度的节水意识。第三,节水措施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各种省水设施与工艺,而且包括水的回收、处理,以及可能利用而未被利用水的开发,节水指标的制定与合理用水定额是相互比照的。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合理用水定额,不同生产水平有不同的需水标准。防止超定额用水是节水,采用科学技术方法保证了产量,降低了用水定额也是节水,节水的潜力是可观的。加强节水管理是实施节水的关键所在。第四,节水需要的投资,在西部开发中必须予以安排,一般说这种投资的效益较好。节水不仅经济上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在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发展污水、废水回收,可以兼节水与环保,一举两得。因此,水源保护可与环保费用统一协调。第五,节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应在西部开发的前期制定规划。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自然、经济、技术与社会环境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使节水在西部大开发的水资源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 6.重视与加强水资源调配的研究、规划与实施 我国北方水少而南方水多,且时间上的波动很大。这种空间分布与时间分配的极端不均匀性,决定了采用区域水资源调配办法改善这种不均匀性的必要性。但是确定是否需要调水又必须具体地分析北方受水各区缺水的性质,并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近期与远期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并充分论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开源,但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在节流的基础上开源是水资源调配的基本原则。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的节流,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之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因为,它可以使调入区的调水量规模最小而效益最大。调水工程的可行性,除了工程技术外,还包括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相对工程技术问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应问题比较复杂,特别是环境后效应问题,应作重点研究。调水的环境效应有正有负。工程的可行性必须以正效应(包括经济与社会效益)大于负效应为原则。环境负效应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投入和技术处理予以解决的,但这种投入必须比工程造价要小。在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国土经济发展中,解决西北干旱问题使之适应区域国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在我国西北的国土经济发展中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应当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大开发的规划,进一步加强科学论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7.雨水集流是解决分散性缺水的主要途径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贫困地区多为缺水区,分布范围广,全部都依靠集中供水是不可能的。而供水问题不解决,西部内部的区域经济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为了解决分散性的用水与广大西部地区农村饮水的困难,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雨水收集和集水农业是非常必要的。水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集中型的水资源,其特征是来水强度集中,再生或恢复周期短,诸如江河水与容易补给的富集浅层潜水,可称其为强水;二是分散性的水资源,其特征是来水强度弱,分布范围广,这就是常见的降水资源,可称为弱水。前者是水利工程开发的主要对象,已成为向城市、工业与农田灌溉供水的主要来源。后者则可为分散性用水提供水源。如果把集中型水源的来水速率按1m/s计算,把分散型水源的来水速率按每分钟1mm计算,则两者相差约5个数量级。虽然弱水来水强度小,但可以通过人工集成来强化,以达到供水的目的。作为弱水的雨水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水资源开发的潮流之一。实施强水利用与弱水利用并举,实现西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区域国土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西北黄土高原与西南岩溶山区,就地收集雨水解决农村用水的困难可能是主要的出路。事实上,甘肃、宁夏等省的经验已展示了这一点。例如,甘肃省榆中北山地区,开展了"121"工程,25万户每户修建100m2的不透水面收集雨水,已成功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同时还发展了众多的庭院农业。从理论上看,这就是人类向蒸发夺取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有人认为大量进行雨水集流,会使下游河川径流减少。笔者认为这种担心并不必要。首先,多数中小雨量并不产流,雨水集流仅仅是利用硬化地表提高径流并抗御蒸发;其次,居民的占地本来相对很少,每户100m2的集流,25万户的总集流面积不过25km2,对于一个中小流域(例如500~1000 km2的面积)仅占其2.5%~5%,但是,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数量可以超过120万人。总之,雨水集流应视为解决广大黄土高原与岩溶山区用水问题的主要途径。 长江会变成黄河吗?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占我国幅员面积五分之一、工农业总产值五分之二的长江流域,其生态环境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人因此产生了"长江会不会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忧虑。水土流失严重,专家亮出"长江变成黄河"黄牌。 发源于"世界屋脊"的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她6300公里的流经沿途,曾经孕育了和正在孕育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据史料记载,随着南宋末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的影响日益扩大。从清代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江流域人口激增,毁林开荒、修桥筑路以及战乱火灾,使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生态建设,并于1954年设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自1989年起,两项旨在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以来,长江流域生态恶化加剧的局面得以初步改善,部分地区生态全面恢复。 但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处理不当,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水利部水保司的材料,八十年代遥感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56.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的31.2%;年土壤侵蚀总量24亿吨,相当于黄河流域的1.5倍。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输沙量最高的河流,裹挟着大量泥沙所形成的赤色江水在峡谷间昼夜奔泻。流域内的云南省东川区号称"世界泥石流博物馆"。据介绍,东川区共有107条大大小小的泥石流沟,每年向金沙江输送600多万吨泥沙。 长江生态面临的严峻形势,使许多有识之士为之调研考察、奔走呼吁,越来越多的人担心长江将会变成第二条黄河。 作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上中游山丘区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平原的洪水灾害,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1982年,江西省兴国县和湖北葛洲坝区的小流域试点工程,揭开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序幕。1988年,包括云、贵、川、渝、陕、甘、青等六省市及中央部委的有关领导聚集北京,决定在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61个县全面启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江上游开始进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 面对新世纪的召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并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这样,以"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为主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成了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也成了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里程碑。 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为起点,有关地区农、林、水等各个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水保耕种制度全方位启动。"长治"工程自1988年启动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治理范围已由当初七省市的81个县扩大到现在的九省市的185个县,治理资金从每年5000万元激增至1.8亿元;而同期启动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12个省市的271个县,截至1998年底,共完成营造林6800多万亩。此外由农业部门实施的坡改梯工程、国家计委统筹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也在长江上游各省市全面展开。 近几年,国家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护林造林的热情。无论在金沙江畔、大渡河边,还是三峡库区,处处都能看到护"绿"播"绿"的西部人。据四川、云南和重庆三省市的规划,今年将完成460多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到2010年,三省市的退耕还林(草)面积将达到3000万亩左右。 长江问题关系全国大局。"长江究竟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长期从事长江水利工作的专家肯定地回答:长江不会变成黄河。 首先,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不同于黄河流域。据史立仁介绍,长江会不会变成黄河,关键是看两者的泥沙含量。长江流域的地质构成以石头为主,抗水蚀能力远远超过黄河流域疏松的黄土层;长江流域的侵蚀泥沙颗粒粗大,与黄河流域的黄沙细粒比较起来,更容易沉积;与黄河相比,长江流域复杂的地形也为泥沙中途沉积创造了条件;二滩水电站、在建的三峡水库以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等众多的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的拦洪蓄沙也起了重大作用。因此地表侵蚀对长江泥沙含量的影响远远低于黄河。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资料,虽然长江流域的年土壤侵蚀量是黄河的1.5倍,但每立方米水体的泥沙含量仅为黄河的十五分之一,而入海泥沙量也不到黄河的三分之一。 其次,以"长治""长防"为龙头的治理工程已初步遏制了长江流域生态恶化加剧的势头,长江干流泥沙含量多年来保持稳定。工程开展10年来,共治理小流域2000多条,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100多个县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现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更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江不会变成黄河,更重要的是各地已探索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新路子。正在兴起的生态产业,将使西部群众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执行者和受益者。 广大农民以承包、入股的方式积极参与生态建设。重庆市已有2000多户农民参与荒山、荒坡、荒滩、荒地造林,面积接近100万亩。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采取镇、村和农户三级联营的方式,由农户出土地和劳务,负责林木的植管护补,政府出种子、技术等服务,收益按比例分成。从1985年至今,全镇人工造林16万亩,退耕还林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当时的17%上升到52%。 下一页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1 收起 理由
zzj8365 + 1 请注意,答非所问!

查看全部

7万

积分

5974

金钱

5533

帖子

超凡水师

QQ
34
发表于 2007-10-24 17:29:30 | 只看该作者
太湖蓝藻 滇池富营养化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4 收起 理由
zzj8365 + 4 回答得再具体些就好!

查看全部

自己动手,方可以丰衣足食!
欢迎大家到农村污水来
http://www.chinacitywater.org/bbs/forumdisplay.php?fid=76
QQ:249153424

4万

积分

1万

金钱

1026

帖子

王者水师

35
发表于 2007-10-25 06:33:04 | 只看该作者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413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但是中国人口巨大。资源总量用人口数字一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仅在2300立方米上下,列世界第88位,并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目前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其中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于1000立方米最低限。以国际标准看,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世界人均水资源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不到这个数字的1/4,只是美国的1/5、俄国的1/7,加拿大的1/50。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近4亿亩,比七十年代增长2.3倍,现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年缺水量约60 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短缺的总体状况下,中国水资源分布还呈现出区域间和季节间的巨大不均衡,其分布特点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冬春少,夏秋多。这意味着,冬春在北方尤其是西北水资源短缺更甚。白洋淀数度干涸与黄河数次长期断流,都是证明。 东北、华北和西北占国土面积60%以上,水资源拥有量却不足全国总量的20%。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人口占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中国北方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995立方米,而在西南和南方,人均占有量超过3000立方米。 目前我国缺水总量为400亿—600亿立方米,影响粮食产量750万到1000万吨,工业产值减少2300亿元。 从全球人均水资源量的指标看,我国的水资源要继续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不采用内涵集约性的发展方式,是难以为继的。中国发展已经面临水危机。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4 收起 理由
zzj8365 + 4 感谢参与,继续努力!

查看全部

4万

积分

1万

金钱

1026

帖子

王者水师

36
发表于 2007-10-25 06:39:32 | 只看该作者
节水技术: 1. 国外节水技术概况 国外节水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节水、生活用水节水、供水系统节水和其他节水技术。 美国是世界上节水研究最多的国家。早些时候,节水就已经成为干旱和意外缺水的应急措施。到了七十年代,受电力部门节约用电的影响,节水在硬件设备和公众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并成为基本的水管理措施。进入八十年代后,虽然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节水机构或立法机构,但各州已纷纷开展了节水运动。 1990年,美国召开了由各州主要供水公司参加的“CONSERV90”节水会议,成为首次全国性的节水会议和美国节水史上的里程碑,这次会议对有关节水的诸多问题,包括物理的、经济的、政治的、政策的等均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由此节水成为了供水管理的一个可行的和永久性的组成部分。目前,各州普遍将节水和用水量管理视为水资源总体规划(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的一个部分。 欧洲国家大范围地实行节水要晚一些,例如英国比美国晚5~10年左右,英国在1988年建立了“节水者”公司(Company of Water Conservators),旨在促进节水和环境管理的发展,满足公众需求。但直到1996年,才正式规定将节水纳入供水规划中。之后,英国全国各地的公共供水公司纷纷对其用水量和给水规划进行评估,节水工作全面展开。 阿拉伯海湾地区的国家是众所周知的缺水国家,自1978年以来,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成员国采用了诸如废水回用和海水脱盐等昂贵的替代技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水量,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等国由于长期、过量取用地下水,已导致了地下水源过分开采和水质变坏等问题。饱受缺水之苦的这些阿拉伯海湾国家都一致在寻求以节约用水为原则来指导给水规划和管理的途径。目前节水已涉及到农业、生活和工业等领域。 实例一:Delaware河流流域节水实践 Delaware河流流域是美国一个包括了四个州的较大流域。长期以来,流域取水主要用于发电,其次是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高尔夫球场浇灌、畜牧场用水及造雪等。通常取水量为13.3m3/s,6月份高峰取水量达到26.5m3/s。面对这样大的供水量,Delaware河流流域内设立了一个专职部门,即Delaware河流流域委员会--- DRBC(Delaware River Basin Commission),总体负责协调和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矛盾问题。自80年代起,节水已成为DRBC在四个州的河流流域供水管理策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983年4月,DRBC建立了一个节水咨询委员会––––WCAC(Water Conservation Advisory Committee),要求它在以下三方面为DRBC提供咨询: (1)流域内四个州制定的“意外干旱形势对策”的理由; (2)干旱期间降低用水量的可能方案; (3)控制每天用水量的长期节水方案。 WCAC的成员不仅有来自供水公司的代表,而且包括了其他代表各方面利益的代表。1983至1985年间,WCAC对DRBC所分配的两项干旱任务予以关注,对干旱防备计划进行了考察,干旱防备计划包括鉴别基本用水量、干旱期间应急用水规定、大宗用户干旱应急准备和要求、提议的或现存的可以采取节水措施的法律机构及公众信息服务等。WCAC的资料表明,1985年高峰用水期间,仅非基本用水一项就达到了15%的节水效果。1985年后,WCAC的工作重点转到了第三项,即推荐一个长期节水计划以控制每日用水量。长期节水措施包括立法和教育。DRBC已制订了6项节水法规:水源计量(Source Metering)、服务计量(Service Metering)、漏水检测及其修复(Leakage Detection and Repair)、室内给排水设备节水性能(Performance of Plumbing)、节水计划(Conservation Planning)和水价结构(Rate Structures)等,预计到2020年,整个河流流域可以节水15.55~26.8万m3/d。1988年节约供水和污水处理费用2.5~4亿美元。 实例二:Kansas州Wichita的节水实践 节水和需水量管理是Wichita城市水资源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节水项目已经帮助该市延缓了供水量的增加,并减少了新的水源开发,节省了本地区现有的水资源。节水活动包括公众宣传教育、公布景观浇水条例(以降低浇水量)、公布更新室内用水设备条例(以减少生活用水量)、鼓励工业冷却水的回用、加强漏水检测和修复等。同时实施新的水价体系,即逐级上升的水价结构体系(Inverted water rates structure),用水量每提高一级,单位水费也随之提高一级。该市的节水措施预期可以节约平均日综合用水量的13% 1.1 国外工业节水技术 城市工业用水在城市用水中占有较大比例,有时甚至高达70%。因此工业节水对于城市节水具有重大意义。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工业节水主要在于循环水和冷却水。 1.1.1 循环用水 循环用水在美国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报道,加利福尼亚的San Jose在1988和1989年有15个工业行业,包括食品工业、金属精加工、纸张再处理、电子工业等,采用循环用水,总节水量达56万m3/a,总经济效益为200万美元。在这些循环用水工艺中,有些将工艺过程中的用水回收循环利用,有些则在排放下水道前经预处理后回收利用。事实证明,一个工厂之内的循环用水,允许有较大的水质波动范围(回用于不同的生产工序),因此是首先应该考虑的节水措施。 1.1.2 冷却塔回用水 国外很多公司通过改进冷却塔给水系统而节约用水,也有一些大公司如Exel微电子公司、Intel公司等采用臭氧对空调用水或其它轻度污染水进行处理回用,明显地减少了废水排放量。另外,很多工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达到节约生产用水的目的。 1.1.3 设备改进 很多工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的设备而减少用水量。许多公司采用反渗透生产去离子水时,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改变运行参数大大减少了反渗透工艺中的流量。Dyna-Craft公司在电镀部分安装空气刀(Air Knife),将电镀的废酸洗液吹回到工艺池中,从而减少了清洗水。 1.1.4 用水监测和雇员教育 资料表明,国外十分重视用水量监测,大部分工业监测设备较为完善,确保了节水措施发挥作用,同时促进降低漏损和杜绝其它浪费用水。除此之外,国外极其重视对雇员进行节水教育,雇员是节水运动的主体,他们节水意识的提高对保证节水效果是极其重要的。 实例三:工业用水节水––––美国California的工业节水 在美国California,平均有18%的城市供水进入制造业,还有12%的供水进入商业和服务设施。由于节水对降低生产成本有潜在作用,许多工业厂家开始加强厂内用水管理和减少用水量。1988~1989年间,California San Jose城有15家工业开展了节水。这些工业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食品工业、金属表面处理、纸张再处理、及电子制造等。这些公司节水总量达1.5亿加仑/ 年,节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00万美元/年。 1.2 国外生活用水节水及其它节水技术 城市生活用水在城市用水中占有较大份额,例如沙特阿拉伯占47%左右,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其节水技术也研究得最为成熟。目前国外城市生活用水节水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2.1 城市生活用水监测和用水量估计 实行用水量监测,是为了了解实际的用水量和用水方式,进而得知供水系统的运行状况,为合理、公正地确定水价提供依据。用水量估计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估用水现状,按照节水原则合理估计将来的生活用水量。 1.2.2 采用节水型家庭卫生器具 节水型卫生器具一般是低流量或超低流量的卫生器具,研究表明,这种器具节水效果明显,用以代替低用水效率的卫生器具可平均节省32%的生活用水。节水型卫生器具包括节水型便具、节水型洗涤器具、节水型淋浴器具等。 1.2.3 家庭草坪浇灌节水技术 据统计,美国大约有50%的拥有草坪的居民过量浇水,因此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该技术通过改进浇水方式、建立不同季节的浇水规定、控制浇水时间、选择抗旱草种等达到节水目的。1990年美国曾开发了一个试验程序,以降雨量和草坪跟部深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控制浇水量,结果证明该程序是可信的。 1.2.4 水价结构和漏水控制 城市生活用水的水价结构反映了水的制造成本、销售效益和其它效益。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是大多数公司首先关注的问题,因为其份额大且使用群体稳定。节水型水价的研究在美国进行得很多。国外研究证明,漏水控制的节水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英国北爱尔兰在未实行漏水控制之前,每幢建筑物平均漏水量为23- 40L/h,在实行漏水控制后,平均漏水降至8~11L/h。 1.3 国外其它节水途径 国外其它节水技术还包括供水厂节水、供水系统漏水控制、用水审计、雨水管理、废水回用、节水经济激励、立法、公众宣传、水资源一体化规划等。 供水厂的自用水量一般为5%~10%,主要用于滤池和沉淀池冲洗以及厂区生活用水,当水厂规模大时,这部分排水量是相当大的。David A.Comwell等人对水厂废水循环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处理,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回用到某些位置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对 TOC的检测。 漏水的位置主要在主干管、蓄水池、配水管、连接管、卫生器具等,同时管网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和英国都有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对漏水进行管理和控制。 1989年,加利福尼亚Concord Constra Costa的供水管理区进行了用水审计,既包括检漏等工程措施,也包括使用户明白自己的用水量和节水量等综合性内容,该措施的节水效果估计为3.8万m3/年。 实例四:正确选择水表大小Boston(Massachusetts)节水实例 Boston水和废水委员会––––BWSC(Boston Water and Sewer Commission)为Boston一百多万人提供水和废水服务。Boston是Massachusetts水资源管理局––––MWRA (Massachusetts Water Resources Authority)的最大用户,其需水量达到该局总售水量的40%,因此Boston的用水给MWRA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虽然采取了多种节水措施,用水量连续下降,但未计量用水(Unaccounted-for Water)依然高得惊人。统计数据表明,对于较老的一些城区,高达20%~30%的未计入水量已是相当普遍。1990年MWRA组成了一个“未计量用水任务行动组”,对未计量用水和不正确计量用水进行了综合性考察,结果表明,水表的正确计量范围、读表、滑动、修复和更换等对用水影响甚大,其中最关键的是正确计量。为此,该行动小组专门成立了一个“水表计量范围降低项目组”,通过减少400多个1.5英寸以上水表的尺寸,节水量达到43万加仑/d。除了降低了未计量用水外,仅减小水表尺寸便可取得200万美元/年的经济效益。 2. 国内节水技术概况 国内的节水运动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城市节水累计达220多亿m3。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城市自来水需水量五十年代平均增长了28.98%,六十年代为4.29%,七十年代为6.74%,八十年代为3.1%,91至96年为5.8%,数据充分说明,八十年代开始的节水措施效果是明显的。 2.1 国内工业节水技术 鉴于大量工业废水除少数污染很严重外,大部分经简单处理后可重复使用,因此工业节水也是国内城市节水的重点。1990年我国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为245 m3/万元,1996年已降至198 m3/万元,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已低于100 m3/万元,但还有不少城市高达数百立方米,这表明我国工业节水工作尽管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整体来看,工业用水水平还比较低,同发达国家的20~30 m3/万元相比差距很大。 在具体节水技术上,国内主要注重重复用水技术,包括冷却水的循环节水、一般循环水节水(指循序用水、闭路用水等)和工艺节水(包括冷却工艺改革、无水少水工艺等)等,这些技术在火电、钢铁、石化、化工、印染、造纸等行业都有成功应用的例子。 宝钢二期工程,按95%的循环重复利用率设计水厂规模为20万m3/d,若采用直流供水系统,则设计规模需要380~400万m3/d,节水效果十分明显。石家庄市在纺织行业普遍采用溴化锂制冷空调用水闭路循环系统,如棉纺二厂投资496万元分两期建成闭路循环系统,实现节水406万m3/年,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1.8%,直接经济效益37万元/年。 兰州炼油化工厂在炼油工艺中,用混合空气冷却代替水冷却换热设备,在常减压、气体精馏、丙烷脱沥青等装置上都安装了干湿式联合空气冷却器,通过可行性论证,对其他部分装置的用水工艺也采取了上述措施,使生产装置的空气冷却设备占44%,因而在不增加供水设备的情况下,节约循环水量4200m3/h,保证了新建扩建装置的正常生产。 2.2 国内生活用水节水及其它节水技术 国内城市生活用水(大生活用水)一般占城市总用水量的30%左右,包括城市居民住宅用水(小生活用水)和公共用水两部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用水量将迅速增加,因此就节水而言,也大有潜力可挖。 目前国内主要节水措施有: (1)水表安装与计量。城市生活用水的经验表明,有水表比无水表用水节约,而一户一表用水比一单元装总表节水。山西大同7个大型企业改包费制为计量收费制后,生活用水节约75.3%,每月节水87万m3。 (2)采用节水型器具,包括节水型便具、节水型淋浴器具和洗涤器具等,但这些器具要真正做到既方便使用,又具节水效果,且能普及应用尚需时日。 (3)城市节水灌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灌溉用水量逐年增长。目前我国着重推广喷灌、微喷灌和滴灌等新技术,比原来的地面灌节水30%~50%,同时节省了大量劳力。 国内其它节水技术和措施还包括中水道技术、城市污水回用技术、海水利用、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调整水价、开展节水教育提高节水意识等。 以上节自"国内外城市节水技术概述" 作者:龙腾锐 何 强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4 收起 理由
zzj8365 + 4 感谢参与,继续努力!

查看全部

1万

积分

3414

金钱

1300

帖子

铂金水师

工程师

QQ
37
发表于 2007-10-25 08:30:55 | 只看该作者

污染的水资源---滇池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分外海和草海两部分,由一道天然湖堤分开。湖泊水域面积为300km?2;平均水深4.4m,蓄水量12.9亿m3。由于滇池位于昆明市的南端,处在200多万人口城市的下水口,整座城市的污水都流往滇池,同时,滇池又属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变浅,来水量不足,换水周期长,生态条件脆弱。滇池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受到污染,进入90年代污染速度明显加剧。主要是富营养化污染。草海异常富营养化,局部沼泽化,外海严重富营养化,出现全湖水质超5类的严重状况。   滇池污染主要是由污水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补给水源不足三大原因引起的。因此滇池污染治理必须围绕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恢复三大问题,进行环境工程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首先要治理城市污染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增大污染的去除量,减少排入滇池的污染物的数量,使未经处理的污水不再排入滇池;二是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流域生态;加强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处置,防止对环境和水体的污染;三是实施跨流域调水,使城市不再饮用受污染的滇池水,同时用余水补充滇池水体。还要依法治水和搞好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治理滇池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不是哪一个单项措施所能见效的。只有把滇池治理作为系统工程:经济的、工程的、法律的、行政的、生态的各项措施共同结合,滇池湖泊生态才能根本改观。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6 收起 理由
zzj8365 + 6 感谢参与,继续努力!

查看全部

1万

积分

3414

金钱

1300

帖子

铂金水师

工程师

QQ
38
发表于 2007-10-25 08:53:10 | 只看该作者

污染的水资源---太湖

1、经济高速发展造成工业污染突出 在最近的20年中,太湖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以无锡为例,1999年,无锡市GDP比1980年增长了31倍,到2006年,无锡市GDP达3300亿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化工业作为太湖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太湖周边地区。记者采访了解到,太湖流域的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其中纺织印染业的COD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COD排放量的61%,总磷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总磷排放量的41%;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氨氮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氨氮排放量的38%;食品制造业的氨氮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氨氮排放量的26%。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现有的控源截污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既定的污染源控制目标。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 2、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加重太湖水环境压力 太湖流域地区以种桑、养殖、种稻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农业用地大量转为工业用地。同时,大量外来人员使太湖地区人口数量激增。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相对稳定,在耕地锐减的情况下,除了依靠科技进步,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其中,化肥投入对水稻、小麦产出增长的贡献额分别达10.3%和34.9%。一些环保的传统生产方式,如增施有机农机肥、挖河泥作肥等已成为历史。土壤肥力下降,养分的回归和消耗不平衡,使得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有机肥与化肥的使用比例,80年代中期是3:7,到了90年代中期已经变成1:9。目前,每年每公顷使用化肥总量已由80年代中后期的25公斤增加到45公斤。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水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认为,太湖流域的农业面源很多,包括农田面源、水产养殖面源、畜禽养殖面源和农村生活源等,污染防控难度很大。 3、 城市化进程加速,废水处理严重滞后 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居住人口和城区面积成倍增加,紧跟其后的则是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激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太湖流域地区污水处理能力相对于污水排放量而言,已经捉襟见肘,严重不足。据统计,无锡市人均每天生活用水量从1980年的105升/天增加到1999年的284升/天,生活用水总量从每天8万多吨增加到31.7万多吨。如果按排放系数0.8计算,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有原来的每日6.4万吨增加到每日25.4万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阶段工业废水的治理仍以厂内处理为主,由于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等原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从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行来看,建设一个日处理能力一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需要500万元人民币,而它的年运行费用高达52万元。此外,除了少数新建城区的防洪管网系统和污水管网系统分开,太湖流域绝大多数城市的排污与防洪共用一个管网系统,污水都是通过防洪管网直接进入河流。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多农村地区改旱厕为水厕,这些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染源,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指标的重要来源,而氮指标的提高直接反映了太湖富营养化加重。 4、渔业养殖规模急速扩张加重太湖沼泽化 趋势太湖流域的渔业养殖发达,“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是全国知名的美味佳肴,利润丰厚。近年来,太湖渔业养殖规模急速扩张,沼泽化趋势明显。目前,渔业养殖主要集中在东太湖。据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认为,由于东太湖水浅,底泥肥沃,水生植物发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营养盐,起到净化湖水和防止富营养化的作用。但是,大量的围网养殖分割几乎包围了整个湖面,无法人工收割水草,东太湖因此失去了一个最强大的污染物输出途径。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说,除了直接污染太湖,过度围网养殖还严重阻隔、减缓了湖区水流,致使水流不畅,湖泊淤积加剧,大大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功能。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8 收起 理由
zzj8365 + 8 感谢参与,继续努力!

查看全部

5545

积分

2621

金钱

1830

帖子

黄金水师

QQ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0:24:52 | 只看该作者

水资源与节水知识有奖竞答——第五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八条的内容是什么?
欢迎来到水资源与节水综合论坛和在校学子论坛,你用一份心,就有一份回报!

5281

积分

149

金钱

622

帖子

黄金水师

40
发表于 2007-10-26 20:49:24 | 只看该作者
第八条 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 的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5 收起 理由
zzj8365 + 5 谢谢参与,回答不正确哦!

查看全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4 18:51 , Processed in 0.179717 second(s), 5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