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顾国维。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M]。1997。
[2]张雨山,王静,蒋立东,等。海水盐度对二沉池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1999,15(9):18-19。
[3]冯叶成,占新民,文湘华,等。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耐含盐废水冲击负荷性能[J]。环境科学,2000,21(1):106-108。
[4]何健,陈利伟,李顺鹏。高盐难降解工业废水生化处理研究[J]。中国沼气,2000,18(2):12-16。
[5] Yancey H,Clark M E,Hand S C,et al.Living with water stress:evolution of osmolyte systems [J].Science,1982,217:1214-1222.
[6] Hamoda M F, Al-atlar I M S.Effects of high sodium chloride concentration on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J]. Wat.Sci.Tech.,1995,31(9):61-72。
[7]文湘华,占新民,王建龙,等。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进展[J]。环境科学,1999,20(3):104-106。
[8]张娥,盛玲玲。印染废水处理系统中的主要细菌群体和功能 [J]。环境科学,1987,19(2):20-24。
[9]沈东升,周旭辉。废水生物处理中的毒物影响及其工程对策[J]。中国沼气,2000,18(1):3-7。
[10]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3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16-220。
[11] An Li, Gu Guowei. The treatment of saline wastewater using a two-stage contact oxidation method [J]. Wat. Sci. Tech。, 1993,28 (7):31-37.
作者简介:何健(1973-),男,江西省南康县人,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物生物处理工程的研究。发表论文4篇。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第22 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