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金钱
1.想和大家一起讨论,鼓风曝气氧利用率到底可以达到多少。 穿孔曝气氧利用率达不到7%,而微孔曝气氧利用率也不过20%~30%,也并不高。其他的中大气泡散流曝气等氧利用率一般低于微孔曝气。理论上来讲,氧利用率应该可以达到70%以上,常规活性污泥法要求保持污泥悬浮的水气比满足1:3以上就可以,也就是说大多的氧气都白白的浪费掉了。 难道这些没被利用的氧气就不能采取措施让它溶解利用吗?本人真的心里不服气。鼓风曝气氧利用率这么低,大家有没有分析原因呢?难道就没有办法提高了吗? 我正在设计提高氧利用率的试验装置,我想打破50%大关。前提是不增加动力损耗和降低运行稳定性。 如果大家认为这是徒劳的或有闪亮想法或有疑问或有建议请大家参与讨论啊。2. 将曝气头的孔小到纳米级也许会提高氧利用率, 但有人研究认为曝气头的微孔小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会提高氧利用率,反而有可能下降。大约是因为水张力的缘故吧。这个界限大概是0.3mm,不要说纳米级了。另外,过小的微孔将导致能耗的增加和堵塞的危险,所以曝气头生产商一般将微气泡大小设定为1~3mm,而不是更小。
我更钟爱中大气泡曝气。但现有的中大气泡曝气普遍氧利用率很低,所以并不实用。我正设计中大气泡受限充氧装置。苦于没有场地和资金,迟迟没有着手。本想等创造好了条件再来设计的,但仔细想想,等不如动,现在先把试验设计做出来会加快将来试验的进程,另外,先把试验设计做出来,有不合适的地方可以不断的改进,节省将来试验的用时。
3.我个人认为,要提高氧气的利用率得注意这几个方面:水体中的氧含量,氧气的消耗速率,空气的停留时间,空气与水体的接触面积、空气与水体的存在状态(主要是指空气与水的混合状态)等几个方面,不可只顾及片面。降低曝气孔孔径可以提高空气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延长空气与水体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氧气的溶解量和利用率。但是过分降低孔径,可能会改变空气与水的混合状态,降低空气中氧的溶出速率而适得其反;同时,过分降低孔径也容易产生堵孔现象和加大风机的负荷,从而导致曝气量的不足。因此,孔径问题是影响氧气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已。所以,在风机的富余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建议孔径不要过分减小。
提高曝气池的深度可提高氧气的利用率。
还有就是催化剂。据了解,美国有些技术的氧利用率可达到60%,可能是在曝气头的材料上作了较大的改进现有的ABS材质干管与支管连接方式多为异径三通,造价高,安装不方便,阻力大.
我正在考虑一种使用新型管件的连接方式,目的是降低造价,便于安装,减少阻力.希望可以推动鼓风曝气的发展,不同的污水水质、污水中是否有界面活性剂也会影响传氧效率的。微孔散气盘,目前大部分是EPDM,橡胶怎么也是容易老化的材质,具有的弹性和可塑性如果微孔太小则更容易堵塞,这也是工程中常有的故障。美国的SSI已经有了一种技术在EPDM的膜片上再压一层Teflon来抗腐蚀与被氧化,不过传氧效率也最高到40%。影响传氧效率的因素很多,应该根据水质与工程选择合适的曝气设备才对。
4.要使得鼓风曝气更加节能降耗有很多方面需要考虑的,不能片面地仅从一个点入手.
根据水质选用合适的曝气设备是对的,但现有的曝气氧利用率方面不能如人所愿.我觉得这不是正常的事情,我们不能把这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事情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倾向于大中气泡充氧方式,关键是引入一种新的方式,使得气泡在水中的行程增长,停留时间增长,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大,前提是不增加出现故障的危险,成本的增加可以接受.我正在构思一种方式,在不断优化中,希望能早日进行中试,以验证我的想法可行或不可行.
5.想法很创新,我们目前也在做相关的试验,不过目的不太一样,我的想法是曝气器的充氧效率不一定要多高,只要处理当量相同的污染物耗能最低就行。结合考察的几个工程实例,中孔曝气器因为阻力小确实有一定效果。而且楼上 布衣xd提到影响曝气效率的几个因素都是清水,用到污水里还要考虑MLSS和菌胶团结构等等复杂因素。在清水里清华已经实现了微米孔径曝气效率超过40%,但是污水试验还没有做。希望你的研究能早日完成。
6.我了解的微孔曝气的转移效率也不过是6%/米,这个效率和水的深度,进气量,空隙大小,空隙数量都是有关系的;
水深越深,效率就越高,但是鼓风机的升压也会相对提高;
空隙越小,数量越多,效率越高,但是越容易造成堵塞;
7.可能我的这些想法要等较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去试验了.其实,我的想法和大家一样,曝气器的实用性要综合考虑的,不能单从氧利用率上考虑.所以,我一开始就想,先设计生化反应器,用我设想的曝气充氧装置与传统微孔曝气器做生化处理对比,这样就不仅可以对比充氧性能,还可以对比反应器内污水混合液的流态,如果这两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优势,再回首检验清水实验氧利用率的情况.
因为考虑到实用性,所以我要最大限度降低运行危险.我还是喜欢中大气泡充氧,我相信中大气泡经过有效的水力布置,可以将氧利用率提高的.如果可以提高到50%以上,污水处理的节能空间将是巨大的.
8.我想延长气泡在水中的停留时间并不困难,楼上说道的增加搅拌,产生SS旋流,但我不大赞成的,因为,增加了搅拌,自然也就增加了能耗,还有,鼓风曝气的气量是过量的,搅拌力也是充足的,增加搅拌实在是浪费,还有,即使使得气泡在水中产生SS旋流,增加的停留时间也是非常有限,起到的增氧作用也就不会让人满意了.
我的思路是,首先不再增加额外的能耗,还有,气的密度远远小于水的密度,鼓风机将压缩的空气输送到水池底部的时候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了,气泡从池底上升到池表面,在这一过程中势能将转化为动能,动力是足够的,如果选用一种合适的装置,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完全可以实现非竖直短直线上升,并且,利用气泡的动能进行多次的切割,实现增氧效能,当然,我想引进的是比弹性立体填料增氧更为有效的装置,从根本上讲,是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的.
9.对于充氧这一块,其实是个很滑稽的问题。
我们要提高氧的转移率,提高系统效率。从数据上看,其实气孔做的越小,那么转移率就越高。但气泡过小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系统阻力加大,电耗就会增加。这相互的损耗,又有谁注意那?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转移率,可有个关键的点,很多人是没有看见的。那就是水温问题,水温越低氧的饱和浓度就越高。那么降低水温可以增加氧的转移率,可温度过低,又影响微生物的活性。
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消耗氧,但微生物到底需要消耗多少氧,又不是人为能够控制的。去对微生物状态控制,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只能选择一个适当的控制区间去运行,来达到能耗和状态的共赢。
10 我重申一下,我的观点是想提高鼓风曝气氧的利用率,是想引进一套新型的充氧设备,我只要求与微孔曝气同样的水质,同样的温度,同样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近乎相同的微生物生存环境,没有什么其它特殊的要求
您提到"我们能做的只是在需求量的基础上,保证供氧",事实上,人们是保证了供氧量,但是供给量远超过了实际需要量,有70%以上的氧气是没有被利用就逸散了而未被水溶解
按照理论讲,鼓风曝气氧利用率可以达到65%-75%,当然,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也不经济,但实际上,微孔曝气的氧利用率仅20%-30%,我相信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这是正常的
我正在设计我的大中气泡充氧装置,我的目标是40%-50%,因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没有试验的条件,也没人支持我做试验,我暂时只能设想一下方案,并通过论坛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争取在一年之内完成我的试验,在我通过试验证实之前,我没有能力说服大家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我的观点是错误的
11但在我的观点中没有任何增大阻力的意思.难道提高氧利用率的途径只有增大阻力吗?其它就没有提高的可能了吗?我希望大家在想问题的时候不要不经过思考就下结论.我反复说过,我准备用大中气泡充氧,大中气泡曝气的阻力比微孔曝气阻力会大吗?显然不会,而且会低.至于什么样的风机,微孔曝气用什么样的风机我大中气泡就用什么样的,不给你改变这样总可以了吧.
再说这已经有风机输送到水底的气泡,它有着很大的势能和动能,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从水底浮到水面当然氧利用率不会高.那如果受到限制呢?会不会提高氧利用率呢?显然是会的.那用什么样的器材可以更好的提高氧利用率呢?当然,前提是不增加不可接受的成本和降低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如何使大中气泡受限充氧,我想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至此,我没有增加空气的输送能耗,并且略有降低,再有,如果氧利用率得到了提高,那就是纯粹的减少空气输送量了,从而降低了能耗.
实验数据固然重要,我从来没有否认,我也正准备设计实验,并打算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实验.但是,你们并没有尊重实验数据,只是把别人的数据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了,而没有自己思考,改进实验.我不认为20%-30%的氧利用率是有实验数据可以证明是合理的.
12,更多的内容尽在以下链接:http://www.h2o-china.com/center/bbs_view.asp?kind=12&id=179855&page=1&cx=
说明:感受此帖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水准,拿出来让大伙一起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