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敢称前辈,您客气了!同道中人,互相学习进步
您说的河道中氮磷不达标的情况,应该是指总氮及总磷达到五类水以上,TN<2,TP<0.4!因篇幅有限,简化问题,先界定河道治理已经实现有效的控源截污,以及水体得到初步的净化治理状态(DO,ORP,SD,CODmn,PH,CHL.a等达标)。
一。TP:
1. 底泥磷的钝化状态:不考虑区域土壤本身的磷含量背景值,考虑清淤效果,底泥稳定化处理措施,钙铁铝等金属元素的含量及稳定性(铁俗称活性金属,对于沉积物中磷的稳定化起到重要作用);水环境的理化因素能否满足钝化条件。
2. 水动力状态:对于河道这类环境水体,首先考虑河道的水动力状态;日常流速快慢?上游进入河道入口区域的河道底部拦截沉降措施?河道水位及蜿蜒程度?水动力条件,以水力扰动形式影响磷的沉淀。
3. 生物摄磷菌的最终去向:先不考虑摄磷菌活性条件,就算是它们正常释放和摄食,高效的摄食了水体中的可溶磷,关键问题是它们最终没有脱离水体,不像独立的市政污水厂可实现泥水分离!在河道衰亡后还是回归水体,最终成为沉积物,磷再次循环释放到水体。
4. 生态工艺除磷:水生动植物通过吸收磷和摄食含磷颗粒物实现有效减量,但前提是保证生物量以及及时打捞;同时生态治理工艺受到河道泄洪条件限制,无法普及。
因此,有种说法也许比较武断:河道中磷是除不掉的!
河道水体中磷的赋存形态,主要以颗粒态为主,可溶态不多;因此强化沉淀,吸附措施是主要减少上覆水水体中磷含量的关键。
TN明天再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