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7-2-7 15:00:54
|
只看该作者
[b]2.[u]实验结果与讨论[/u][/b]
在本实验条件下, 四种运行方式的实验数据经统计整理, 按下列式子计算产泥率:
结果为, [i]IF[/i]方式下活性污泥的产泥率为0.53,[i]F30[/i]为0.48,[i]A[/i]-[i]F30[/i]为0.47,[i]分级-A[/i]为0.33. [i]分级-A[/i]方式下的产泥率明显低于运行方式[i]IF[/i]和[i]F30[/i]的。
2.1 从一个周期基质量的变化分析运行方式对产泥率的影响
图2显示的是按四种运行方式运行的各反应器一个周期内水中残余COD的变化情况。实验发现, 在[i]IF[/i]的反应初期, COD有明显的、速率较快的下降; 这是生物吸附引起的[3]. 类似的现象在[i]F30[/i]的进水阶段也被测得, 只是由于进水较缓、有利吸附的条件持续时间较长, 下降速率较小. [i]IF[/i]反应初期及[i]F30[/i]进水后阶段, COD在下降之后的上升, 可分别认为是曝气反应促使部分被吸附基质释放和基质被吸附饱和之后浓度在混合液中增加的结果。[i]A[/i]-[i]F30[/i]的进水阶段, 由于曝气, 类似的吸附现象不明显. 比较可见, 由于进水阶段的吸附和少量生化反应(缺氧或好氧), 一个周期内, [i]F30[/i]和[i]A[/i]-[i]F30[/i]的平均COD水平低于[i]IF[/i]的; 而这三个方式下混合液中平均COD水平均高于[i]分级-A[/i]的, 尤其是[i]IF[/i]和[i]F30[/i]反应的前半阶段COD水平约是[i]分级-A[/i]同期COD的2倍; 这主要是在[i]分级-A[/i]方式下,生化降解反应比较强烈的缘故 (原因分析后叙) 。所以, 由于COD平均水平较低, [i]分级-A[/i]方式下微生物的内源分解大于合成, 活性污泥的产率较低; 而[i]IF[/i]的情况则相反.
2.2 从生物活动的角度理解运行方式对产泥率的影响
四种方式下生化反应强度的不同可由一个周期内SOUR随时间的变化得到验证。SOUR反映了生物活动强度[4]。从本实验测得的数据(图3)发现, SOUR与基质浓度、曝气强度有关. [i]F30[/i]和[i]分级-A[/i]的进水阶段,SOUR随基质量的增加而上升. 实际上在缺氧的情况下, 好氧生物的活动很低,而OUR是在混合液先充氧况下测得的[5], 这[i]一[/i]阶段的SOUR值反映的是一种潜在生物活动能量。在反应阶段的前50分钟, 所有这四种运行方式的SOUR曲线均呈现一近似水平段. 这是在基质浓度饱和情况下, SOUR的最大值(记作SOUR[i]max[/i]). 实验表明SOUR[i]max[/i]亦与曝气强度有关。[i]F30[/i]、[i]IF[/i]方式曝气强度为1.3l/min, SOUR[i]max[/i]为3.1 ´10-4mgO2/l-min-mgMLVSS;. [i]分级-A[/i]第一阶段曝气强度为2.6l/min, SOUR[i]max[/i]高达近4.0´10-4mgO2/l-min-mgMLVSS; [i]A[/i]-[i]F30[/i]曝气强度为1.1l/min, SOUR[i]max[/i]约为2.8´10-4mgO2/l-min-mgMLVSS。从图4中可见,在[i]A[/i]-[i]F30[/i]、[i]F30[/i]、[i]IF[/i]方式的曝气阶段初期,DO接近于零。这是因为,反应器在平均值的曝气强度下,供氧速率跟不上因强烈的生物活动引起的需氧速率。因而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 而[i]分级-A[/i]的第一阶段曝气中, DO形成一突跃。这可认为在高于标准平均值的曝气强度下, 供氧速率可超过因强烈的生物活动引起的需氧速率。因此,微生物活动强烈, SOUR值较高.由此可见, 在[i]分级-A[/i]方式下的反应初期,较高的溶氧水平、因较大曝气强度而加强的混合液搅拌和物质传递,加快了基质的生物降解,使微生物较早地进入内源呼吸状态,因此污泥产率较低。而在其它三种方式下,溶氧不足抑制了生物活动, 生物降解相对较慢,推迟了微生物进入内源呼吸状态,即微生物处于内源呼吸状态的时间较短,污泥产率较高。
2.3 运行方式对污泥性质的影响及其分析
实验显示, 四种方式下活性污泥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图5是根据实测数据绘制的四种方式下活性污泥的沉降曲线。曲线前半段的斜率可表示污泥的沉降速率,而后半段的纵坐标值和斜率则反映了污泥的压缩性能。图中可见,
[i] IF、A-F30[/i]与[i]分级-A[/i]方式下污泥的沉降性、压缩性均优于[i]F30[/i], 其中[i]IF[/i]方式下污泥的沉降性、压缩性最好,[i]A-F30[/i]与[i]分级-A[/i]的相近, 居次。沉降性好, 在沉淀阶段有利于固液分离, 而压缩性好则有利于污泥浓缩与脱水。从浓度梯度角度看, 按[i]IF[/i]方式运行, 废水瞬时进入SBR,混合液中的基质降解过程类似某一时刻进入连续、推流式反应器的一批混合液中的基质降解过程,浓度梯度大, 因而污泥性能好[6] 。进水时间越长, 反应器的[i]f [/i]: [i]r[/i] 比(进水:反应比)增大, 混合液中基质浓度梯度越接近完全混合反应器[7], 有利于丝状菌生长, 污泥性能越差. 因而[i]F30、A-F30[/i]与[i]分级-A[/i]方式下的污泥性能要逊于[i]IF[/i]方式下的.
[b][u]结论[/u][/b]
SBR进水阶段的长短、是否曝气, 反应阶段曝气强度的分布都会影响活性污泥的产率与性质。较长时间进水和反应初期高强度曝气, 可使反应器污泥产率较低; 其中反应初期能克服需氧量的高强度曝气对降低污泥产率作用明显。快速进水方式下活性污泥的性能最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