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mengyan1972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净水工基础知识

[复制链接]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08:47:26 | 只看该作者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已将二氧化氯列为法定的消毒剂,并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数据规定了C102, C102一和C103一的限值。国标规定: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时水中亚氯酸盐含量应<0.7mg/L,氯酸盐含量应<_0.7mg/L,二氧化氯在出)‘水中限值为0.8mg/L,出厂水中余量>_0.1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_0.02mg/L。只有把拥饮用水中C102及其无机副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才一能准确地控制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以及其停留时间,在确保消毒效果的前提下,使无机副产物的量处在尽可能小的水平上,减少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清啦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42:33 | 只看该作者
(1)冬季 11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期间,石头口门水库水体藻类含量较低,藻类密度在5000 ~10000个/L,叶绿素一a在0.8~1.2ug/L之间。 分析原因如下: 石头口门水库冬季水温较低,可达0℃左右,水温条件不利于藻类生长;冬季水库水体表面冰封,降低水体复氧能力,使得溶解氧较低,微生物呼吸作用受到限制;水体表面冰封将大多数阳光辐射反射出去,冰盖下水体光照条件差,也不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冬季北方地表径流量剧减,石头口门水库上游流入水量减少,同时减少了各种营养物质的输入,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北方冬季农业耕种基本停止,在入冬之后石头口门水库氮磷类污染物质最大的源—农业污水也大量减少,从而限制了藻类生长。 由此可见,北方冬季较低的水温、较低的溶解氧、不足的光照条件和较少的营养物质输入,造成水库中藻类大量死亡而繁殖缓慢,水体中藻类含量较低。而在这些限制因素中,水温、光照条件是更为主要的。 (2)春季 3月~4月属于北方桃花水季节,水体解冻,水温、光照、营养盐等环境条件有利,使得这段时间水库中呈现藻类爆发性增长,由10000个/L以下迅速增长到300 400 X 104个/L o 在这段时间,水体升温迅速,水中包括藻类在内的微生物进入生长期,个体数量迅速增加;水体表面冰盖消失,从而使得水中光照条件转好,有利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经过冬季的消耗,水中溶解氧很低,冰盖溶解后水体与空气直接接触,浓差压力促进水体迅速复氧,有利于藻类繁殖;春季冰雪水融化,石头口门水库流域范围内的营养物质随融雪水汇入库内,为藻类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此外,在温度、pH、溶解氧、微生物生长甚至水体扰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春季水库低泥中污染物质开始释放到水体中,“内源”污染物也新进入到水体中。 (3)夏、秋季 在夏秋季节,水温、营养盐、光照条件等因素都有利于藻类繁殖,因此这段时间水库水中藻类含量较高,8月藻类密度最高可以达到1104X 104个//L o 夏季北方水体的水温也可达到20-25 0C,甚至更高,温度条件极为有利;长春处于高纬度地区,夏季日照时间比南方低纬度地区长得多,可达到12小时以上,光照条件较好;夏秋季节,内外源营养盐物质也较丰富。各方面条件都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只需持续几日的高温无雨天气,就可发生水华。例如,2007年7月5日长春市的另一个重要水源地—新立城水库就发生了藻类爆发,被迫停止取水,造成长春市在较长时间内大范围停水、缺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产和生活。

8393

积分

320

金钱

226

帖子

黄金水师

43
发表于 2009-12-26 19:43:37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资料,赞一个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32:00 | 只看该作者
净水工安全知识? 1、对氯瓶安全帽有何要求?? 安全帽应戴好,并要旋紧,不能随意去掉。? 2、氯瓶在搬运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氯瓶在搬运过程中上下车要小心轻稳,不能让氯瓶乱滚碰撞,更不能从车上直接甩下, 防止瓶身损坏漏气。? 3、空气中含有氯气时人应走向何处?为什么?? 人应向上风和高处走去,因为氯气的比重比空气重,越是低处浓度越高。? 4、氯瓶投入使用后,如发现空气中有氯味怎么办?? 操作人员应迅速关闭出氯总阀,暂时撤离现场,待氯味消失后再检查漏氯部位。? 5、使用防毒面具前为什么必须拔去滤毒罐底部进气孔的橡皮塞?? 使用防毒面具前如不拔去滤毒罐底部进气孔的橡皮塞出现窒息事故,威胁人身安全。? 6、加氯压力水突然中断怎么办?? 应立即关闭出氯总阀,待压力恢复正常后方能正常使用加氯机。? 7、氯瓶吊在空中时,正值断电如何处理?? 应及时用木头垫好,防止氯瓶滑跌下来,损坏氯瓶,特别是防止跌断氯瓶嘴子。? 8、氯瓶及加氯机的使用环境有哪些规定?? 氯瓶及加氯机均不准在烈日下曝晒,冬天不能用热源直接烘烤,不准用热水浇氯瓶或加氯设备,氯瓶温度应保持在40℃以下,周围不准放易燃物品。? 9、氯瓶针阀过紧时应如何处理?? 应检查调换,不准敲击。? 10、使用氯瓶时针阀的正确位置。? 使用氯瓶时上下针阀应垂直于地面。? 11、应怎样开启针阀?? 先将针阀关紧,然后缓慢开启针阀,而不能用力过猛防止流量管爆裂。? 12、氯瓶使用后应留有多少余压?? 0/5公斤/cm?2,严禁抽吸真空。? 13、氯瓶的使用期限是怎样规定的?? 早进早用,贮存期不超过三个月。? 14、怎样检查防毒面具的气密性?? 检查方法是:戴上面罩后用手掌堵住滤毒罐底部的进气孔,进行深呼吸,若无空气吸入,则说明此套面具气密性良好。? 15、跑氯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①出氯总管的压盖没有旋紧;? ②出氯口扎口没有扎紧;? ③加氯机和连接点接头天长日久受到腐蚀等,都可能出现跑氯;? ④输氯管破裂。? 16、漏氯的检验方法。? 氯与氨接触会很快生成氯化铵(NH?4Cl)晶体微粒,形成白色烟雾。因此漏氯的检验方法是当氯瓶出氯总阀开启后应随即用10%氨水,对准可能漏氯的部位,如果出现烟雾,就是表示该处漏氯。? 17、氯瓶储存的规定有哪些?? ①入库前对氯瓶要进行仔细检查,发现有漏毒可疑部位,要妥善处理后方可入库;? ②入库的氯瓶必须头部朝向一方,放置整齐,留有通道,妥善固定,最好不要堆放;? ③不同日期到货的氯瓶,应放置不同地方,并正确记录入库时间,应做到先入库先使用;? ④对储存时间过长的氯瓶,要定期移至室外,检验出氯总阀是否正常;? ⑤没有氯库的水厂对放置氯瓶的地方,必须搭有凉棚,严禁在太阳下曝晒。? 18、如遇氯瓶大量漏气的特殊情况,而又无法制止时,应如何处理?? 首先要保持镇静,人居上风,并立即戴好防毒面具进行抢修。漏氯部位能用竹签塞住的尽快用竹签嵌塞,能用铅或铝等敲入堵漏的,可用青铅、铝皮敲入,也可用抱箍箍紧,直至不漏氯。经过暂时处理的氯瓶都要及时将剩余液氯转移到完好的空瓶中去。? 19、如何确定滤毒罐应停止使用?? 发现防毒面具的滤毒罐有腐蚀孔和沙沙声应停止使用。? 20、防毒面具应如何保管?? 防毒面具放置在固定部位,定期检查,专人保管,固定使用人,并对每个面具要编定记录卡片,对使用日期、检查情况,失效、报废等都应记录。?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8:31:46 | 只看该作者



混合充氧技术的发展 国内在水源水库以混合充氧技术为主体的水质污染控制技术方面研究极少。国外此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同温层曝气(又称深水曝气),二是空气管混合充氧,三是扬水筒混合,四是机械混合。 同温层或等温层曝气是只向下层水体充氧,而不搅动水体、上下水层不产生混合、维持水体分层状态的一种曝气方式,其装置示意如图3所示。国外学者在此方面研究较多,针对夏季湖库水体分层导致等温层溶解氧降低的问题,根据气一水相互作用的流体力学理论,提出了这种气泡混合装置的设计方法;Schierholz等采用DeMoyer提出的传质模型,通过大量现场试验,建立了气量、曝气深度、截面积和水韵体积等多参数的氧传质系数特征方程,进一步完善了大水深湖库曝气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Johnu副研究了同温层气泡动力学,建立了同温层曝气器充氧能力模型和扩散模型。美国的Prince湖和Western Branch湖采用完全提升型同温层曝气器增加下层水体溶解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部分提升型同温层曝气器给下层水体充氧,改善了底部水质。另有国外学者将模型模拟与现场研究相结合,以美国Minnesota的Calhoun湖为对象,研究了气泡混合破坏分层对藻类活性的影响的技术以及曝气量与藻类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泡混合会明显降低叶绿素a的含量,曝气量越大,水中叶绿素a的降低就越显著,且混合装置的启动时间应在6月底前。Gustavo等口20综合两相流模型和氧传质模型建立了气泡混合过程的CFD模型,模拟研究了气泡直径、气体容积速率、提水性能等,并结合美国芝加哥McCook水库进行了试验与模型验证,取得较好效果。但是,同温层曝气对水体的循环范围较小,不利于充氧水体向四周扩散,只能解决局部范围的底泥污染物释放问题,不能解决富营养化问题。 空气管混合是在水底水平敷设开孔的气管,通入压缩空气从孔眼释放到水中,气泡上升时将上下层水体混合,如图4所示。柏林Tagel湖和荷兰Nieuwe Meer湖用空气管混合上下水层,抑制了蓝藻的繁殖;英国Hanningiield水库用空气管混合使浮游微生物下降了66%。在Malawi的Mudi水源水库采用穿孔管布气系统对等温层水体混合充氧,使底部水体溶解氧提高到0.2 mg/L,出水锰含量由O.47 mg/L降为0.1 mg/L,后续水处理高锰酸钾用量由2.4 mg/L降为0.6 mg/L,加氯量和混凝剂耗量降低25%以上,制水成本降低39%。但是对于大体积水体,空气管混合存在能耗高、工程实施难度大等方面问题。 扬水筒为一垂直安装于水中的直筒,它利用压缩空气间歇性地向直筒中释放大气弹,推动下层水体向上流动,使上下层水体循环混合,达到破坏水体分层、控制藻类生长的目的,其结构如图5所示。 关于扬水筒水库混合技术,国外主要开展了水力混合模型、氧传质模型、水流速度模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的Daechung湖采用扬水筒混合水体,控制湖泊浮游植物的生长ⅢJ。Daniel等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对纯氧曝气、扬水筒混合、气泡混合3种充氧混合技术的氧的传质进行了研究预测,精度达到85%以上。扬水筒混合的脉动性强,影响范围大,但其本身基本不具备直接充氧功能,另外关于确定扬水筒作用范围的水体流场分布及水质分布的计算流体模拟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未见报道,从而直接影响到该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应用效果。 采用机械方法对水库进行混合的技术研究相对较少。机械设备装置主要包括表面螺旋桨混合、轴流泵混合‘、射流混合等几种,其中轴流循环装置如图6所示。国外学者针对美国和加拿大很多湖泊/水库冬季冰封造成的水体缺氧而引发的生物大量死亡问题,结合表面曝气和点式曝气两种混合充氧技术,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水流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加拿大Alberta两个湖泊的增氧效果,其中表面曝气方式增氧效果更好。但由于机械混合不具备直接向水体充氧的功能,且主要是用于体积较小、水深较浅的水库湖泊,在实际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4 扬水曝气技术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者最新研究开发的扬水曝气技术,是在国外扬水筒技术基础上通过结构改进和优化,既保持了混合功能,又增加了直接充氧功能的技术, 其结构示意如图7所示。所建立的扬水曝气提水能力和充氧能力数学模型,基本实现了扬水曝气器提水量和充氧量的定量模拟计算m]。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水源水库中藻类的控制和底泥中氨氮释放的抑制:使水中藻类的生产力削减了57%,叶绿素浓度降低了14%,对底泥中氨氮释放的抑制使氨氮由1.4 mg/L降低到0.1 mg/L以下,削减降低了95%以上。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扬水曝气器周围水体循环混合强度、流场分布条件下藻类迁移运动规律、控制藻类生长作用范围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CFD)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较匮乏,对底泥表面溶解氧的扩散规律和分布特性还不能准确预测,因而难以有效确定抑制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的作用范围,致使扬水曝气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5 水库突发性或周期性高强度水质污染控制研究 水源水库的水质污染控制除了研究上述常规水质污染控制技术外,还应考虑水库的突发性或周期性高强度水质污染的控制问题。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进行预警,在水厂增加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等方法控制污染,但当污染强度过高时往往难以奏效。当水库发生突发性水质污染时,仅仅依靠水体自净或弃用水源不现实;通过在水厂加强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方法在技术和经济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是一种被动和消极的应对措施。因此,采用水源原位氧化技术应对突发性或周期性高强度水质污 染的意义显得极为重大。但是目前原位化学氧化应急技术的应用因大水深水库的混合问题而受到一定限制。 扬水曝气技术的深度研究与开发,为原位化学氧化应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实施提供了便利,使得氧化剂可在水源原位投加并均匀分散于整个水体。 通过扬水曝气,可实现氧化剂的短时间快速投加,并利用其高效混合功能使之均匀分散到整个水体,及时有效地减缓、消除突发性或阶段性高强度水源水质污染,保证供水水源安全。 6 水中N、P和有机物的生物去除方法研究 目前,水源水库面临的另一个较为普遍的水质问题就是N、P和有机污染较重,特别是总氮,很多水源水库近年持续出现总氮超标现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并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 虽然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在水源水库原位水质生物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国内外鲜见。目前相关研究报道主要是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非原位生物预处理研究。 此方面研究以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应用居多。生物接触氧化是利用生物填料上附着的微生物氧化降解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藻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已应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预处理,在宁波梅林水厂、深圳东深水厂和上海惠南水厂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在去除水源水中CODM小NH3-N、藻类、浊度、色度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对'TN去除效果不佳。在这些应用中,生物填料需悬挂在专设的接触氧化池中,并且需要向接触氧化池曝气,以满足微生物降解所需的氧气。同时,利用气流搅动引起的水流紊动作用,能加速污染物质向填料表面迁移扩散,有助于填料表面老化生物膜脱落,促进生物膜更新,保持生物膜活性。 扬水曝气技术能增加水体溶解氧,并形成水体竖向循环流动,初步具备了生物接触氧化所需的溶解氧条件和水力条件。在扬水曝气器周围水体中悬挂生物填料,在原位进行水源水质预处理,这样就不必建造专门的处理构筑物和曝气系统;利用扬水曝气器提供的溶解氧条件和水力条件,还可以省去人工曝气。国内学者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扬水曝气器周围的溶解氧条件能基本满足生物接触氧化要求,初期水处理效果良好,但水流紊动强度偏小,不利于生物膜更新,水处理效果逐渐降低,而且对水中的TN同样存在去除率较低的问题。 因此,如何构建具有脱氮、除磷、降解有机物等多重功能的水库原位生物膜处理系统,并与混合充氧技术相结合,有效去除水中N、P及有机污染物成为当前国内外水源水库水质原位控制方面的前沿研究课题。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5:33:07 | 只看该作者
、藻类对制水的影响 含藻原水进入净水厂后, 对制水生产工艺、药耗以及构筑物池壁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光合作用下, 水中pH 值升高, 且由于藻类作用, 溶解氧增加, 矾花密度降低, 沉淀去除率下降, 导致需要投加的混凝剂增多。 2、藻类物质在滤池中可大量繁殖, 会使滤料层堵塞, 使过滤周期缩短, 减少产水量, 增加冲洗水量并影响出水水质。 3、对混凝土池壁构成很大的威胁, 一般水厂构筑物池壁由于藻类等物质的长期腐蚀, 致使池壁粗糙老化, 反过来又给藻类物质的寄生繁殖, 水垢、青苔的附着生长, 提供了有利的栖息场所。 4、藻类细胞成层成为粘质物, 附在混凝土池壁表面, 形成一层润滑层, 既影响制水过程中的感官质量, 又增加了洗池的频率和费用, 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 5、藻类的存在使水质变化, 从而干扰水处理操作, 造成处理上的麻烦, 生长着和死亡的藻类都会使水中有机物增加, 增加氯耗, 高藻水的处理更需要消耗大量的消毒剂。 6、对水质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藻类的降解产物中含有四氯乙烷、二甲基二硫化物等毒性物质, 能引起人、动物中毒。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47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5:16: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09-11-21 19:27 发表 目 录一、二氧化氯 ………………………………………..4 二、活性炭 ……………………………………….33 三、原水微污染对水质影响……………………………..37 四、剑水蚤 ……………………………………
一、二氧化氯 ………………………………………..4 二、活性炭 ……………………………………….36 三、原水微污染对水质影响……………………………..45 四、剑水蚤 ………………………………………….54 五、摇蚊虫 …………………………………………….60 六、蓝藻 ………………………………………………63 七、常规水处理 ………………………………………..72 八、藻类资料 …………………………………………..121 九、臭氧及生物活性炭 ……………………………….133 十、水中异味 …………………………………………195 十一、生物稳定性 …………………………………….216 十二、高锰酸钾…………………………………………255 十三、氯胺……………………………………………260 十四、菹草……………………………………………..263

净水基础知识(新).doc

3.18 MB, 下载次数: 22, 下载积分: 金钱 -1

27

积分

0

金钱

13

帖子

企业用户

48
发表于 2010-1-8 16:13:55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资料, 赞一个

27

积分

0

金钱

13

帖子

企业用户

49
发表于 2010-1-8 16:23:21 | 只看该作者
努力顶一个, 多挣点钱钱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50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0:33:35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大家留下宝贵意见

466

积分

48

金钱

32

帖子

青铜水师

51
发表于 2010-1-10 13:40:45 | 只看该作者
挺好,适用面很广阿,谢谢分享!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5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09:10 | 只看该作者
菹 草 菹草是一种常见的水草,其适量生长对于水库的水体净化有一定作用。但条件适宜时菹草会发生爆发性生长,这对水库安全运行会产生不利影响。通过研究菹草的生长习性,分析其生长繁殖的趋势,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控,对于防止水库受其影响,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菹草的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菹草为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多年生沉水草本.别名虾藻、扎草。茎细长,茎长20~100 cm,有的可长至200cm,略扁平,多分枝,侧枝短,色自而微绿或微赤,节缢缩。叶互生,呈披针形,叶长3~9 cm,宽4~8 cm,先端钝圆,无柄,基部近圆形或狭.鲜绿色至黑绿色,边缘常皱褶呈波状.并具有不易发现的细锯齿.但当生长缓慢时,其基部的叶常不波曲或波曲度甚微;叶有脉3条,中间是明显的粗壮中肋1条,其两侧(近边缘)各有1条细如游丝之脉与之平行,至叶先端相会于中肋.有时在侧脉和中肋之间尚有一条细脉。托叶膜质.鞘甚短小,开裂两边缘远离,顶端燕尾状2裂,裂片尖或锐;鞘长2~8mm,易破碎。基部连于叶茎.易腐烂或早落而不存在。穗状花序生枝梢叶腋,花序大1~1.5 cm.花序梗长2~6 cm,开花时挺出水面。被片4,钝宽而具短柄.绿褐色;雄蕊4枚,无花丝;心皮4枚,分离,和被片互生;花柱较长,柱头狭尖而扁.微带红色。小坚果宽卯形,长3 mm左右。绿褐色,顶端尖缘状,背面圆钝,基部具有细小的鸡冠状突起 1.2 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 菹草分布较广,江河、湖泊、水库、渠沟、池塘和沼泽地天然泡沼、低洼积水处均可见其踪迹.其生长环境水深一般不超过1.8 m,水流缓慢或静水,水体pH 值中性左右,常和数种眼子菜、轮藻、角果藻及金鱼藻等混生一处。菹草的耐高温能力较差,耐受温度范围为2~30℃,超过24℃停止生长,30℃开始死亡,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10~20℃。它的地理分布甚广,南北温带和亚热带都有其踪迹 1.3 繁殖方法 菹草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根茎繁殖和石芽繁殖等3种繁殖法。种子繁殖为一般种子植物的主要繁殖方法,但对于菹草来说并不重要,特别是生在水田中的菹草,几乎无种子可供繁殖之用。至于根茎繁殖.在正常情况下,纵横泥中,繁殖迅速.蔓延甚快.但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却不能生存,而和地上部分同归于尽。独有石芽繁殖表现得十分突出而重要.特别是在水田中。 石芽既不怕高温,又耐严寒,对不良条件的抵抗力亦甚强,数量亦多。石芽依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丛叶石芽、标准石芽和枝形石芽等3种 2 菹草的应用价值 2.1 经济价值 食用  在《陆玑诗疏》、《毛晋诗疏广要》、《尔雅》以及《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等古书中均有关于菹草食用的记载:如“米麦糁蒸为茹”、“和米煮粥”、“油盐调食”、“嘉美扬州”、“人饥荒可以当谷食”等。从古书记载可知,古代的扬州(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一带,在干多年以前,对菹草的美味已很称赞了.唯今人知其可食而食之者甚少。 药用 菹草全草有清热明目、渗湿利水的功效。另外,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菹草气味甘,大寒,滑、无毒:主治去暴热,热痢、止渴,则捣叶服之;小儿赤白游疹、火焱热疮则捣烂封之。有患热肿毒并丹毒者。可切捣敷之,厚三分,干时换之,其效无比。 饲用   直接供饲:菹草在春秋季节可直接为草食性鱼类提供大量天然优质青绿饲料 初步测定结果表明.4~5月份水下鲜菹草水分含量平均为88.73%.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分别为2.31% 、1.48%、0.37%、1.25%和5.87%.是家畜、家禽和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鱼类喜食的青绿饲料。试验表明,鲜菹草的饲料系数为猪291.7,鹅169.2,草鱼120~140.鳊、鲂80~100。 间接供饵:在自然渔业水域中。菹草可以间接地提供饵料。菹草营养体植株在鱼类生长较快的夏季易腐烂,起到明显的肥水作用.可为水体提供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促进浮游性饵料资源的大量增殖.为滤食性鱼类间接提供浮游生物饵料 研究结果表明。成鱼池中的菹草夏季自然腐烂后第6天.水层中氮、磷含量均达到高峰。浮游生物数量比腐烂前增加了1.8倍。同时,在湖泊、水库等渔业生态系统中。菹草群落丛生处也是蚌、螺、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水体底栖生物的栖息与繁殖场所.其生物量比无草区平均高1.5~2.8倍,从而有利于鲤、鲫、青鱼等经济鱼类饵料资源的增殖.促进其生长与提高产量制配合饲料:鲜菹草不仅可为家畜家禽和草食性鱼类直接取食.将其晒干后还可作为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来源。据初步测定,干菹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和磷、钙的含量分别为18.15% 、7.28% 、27.32% 、25.46% 、12.04%和0.3% 、0.3% ,营养价值较高。将干菹草进一步加工成草粉,按一定比例与其他成分(如豆饼、玉米、皴皮等精料)一起配制成颗粒饵料.可以代替部分精饲料。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2 生态学价值 净化水体 国外文献报道.菹草繁茂时.水中的NO3--N明显减少。国内也有不少文章报道菹草对氮、磷有很好的吸收作用。金送笛等(1994)报道菹草可直接吸收底泥中的NH4+一N、PO43-一P,在水层中NH4+一N含量较低(<0.35 mg/1)时.优先吸收NO3--N而与浮游植物选择吸收NH4+-N互补。吴玉树(1991)报道菹草对水体和底泥中的P、N、Pb、Zn、Cu、As有较大的吸收、富集量。单位生物量的菹草对N、Cu的富集量>水葫芦>茭草>芦苇,P、Zn则>茭草>芦苇,对底泥中N、P、Cu、Pb的吸收系数>水葫芦,尤以N、P为最明显;研究还表明.植物对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富集量和净化效率与生物量大小有关.当菹草保持其群体覆盖率为50%时,生物量最大,净化效率也最大。戴莽等(1999)报道,有菹草的围隔与对照组相比,各种营养盐水平低得多。溶氧和透明度显著升高,电导率明显下降,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促进鱼类安全过冬据调查表明.有菹草的水体与无菹草的水体相比.在同一深度浮游植物和溶氧前者都明显高于后者。可见,菹草在冬季冰下水体中不仅能够照常生长.且有较高的光合产氧速率,从而使菹草型水体的冰下溶解氧也很丰富.且中层水体有时比表层还要高 其光合作用是菹草型水体鱼类自然越冬所需溶解氧的重要来源.为该类渔业水域中鱼类安全越冬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经济鱼虾类的保护和增殖 对菹草型鱼类水体的研究结果表明,菹草的茎叶是鲤、鲫、团头鲂。等粘性卵的附着物.菹草丛生处成为这些草上产卵经济鱼类的天然繁殖场,使这类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量、繁殖率都大大提高。从附卯的效果看.菹草的附卵数量远高于其它水草.一片8~l0 cm长的叶片上可粘着40~60粒鲤鱼和鲫鱼卵.粘着度也较好。其效果仅次于棕榈皮。此外经济鱼类的幼鱼生活于菹草丛中也不易被凶猛鱼类吃掉.为幼苗逃避敌害提供了场所。从而有利于这些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自然保护与增殖。另外.水体中种植菹草.可防止同类间的相互残杀.充分利用中央水体,在高温时还可调节水温.若在幼虾培养池和成虾池中栽种菹草。可提高虾的成活率和产量。 2.3 其它用途 除以上所述各项外.菹草还有其他一些用途.如作绿肥,将菹草采出碎断。耕入泥中,令其腐烂(最好去除根茎),如其自行死亡腐烂,肥效相同。作观赏之用,植于清溪或水族缸中。其茎叶舒展。招人喜爱,再加鱼游在其中,可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趣。另外。菹草还可增大湿地容积.延长污染物的滞留时间.提高湿地承载的负荷力。 2.4菹草死亡衰败期对水质的影响 菹草死亡后即由基部断开,从水库底质中脱离,浮于水面。在水中细菌和自身分解作用下,菹草会迅速腐败降解,由绿色植株状变为黄绿色粥样物。由于此时水温较高(22~25℃左右),这个过程可在几天内完成。各种降解产物释放于水中,直接导致水质恶化,水的色、臭、味、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溶解氧等水质参数都受影响。 根据现场观察,在衰败降解时,于桥水库菹草聚集区的水体颜色发黑,臭味很强,透明度降低。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09:4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的帖子

《净水工基础知识》已出版十一年,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新水质标准的实施及原水微污染的日趋严重,原有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生产的实际需求,应适当增加二氧化氯、有机物、藻类、水中嗅味等相关内容,为了更好的指导生产实际,xx水厂增补了部分内容,由于编写水平有限,不妥和错误请各位指正。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5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0:16:43 | 只看该作者
氯 胺 纯的一氯胺是一种无色的不稳定的液体,沸点为一66℃。一氯胺能够溶于冷水中,也能溶于乙醇,微溶于四氯化碳和苯.氯胺的消毒效果与氯消毒相比要差,所以氯胺被看作是二级消毒剂。即使一些病菌可以被氯胺灭活,但所需要的浓度较高,接触时间较长。氯胺的稳定性好于氯,所以氯胺对于控制微生物的再生长好于自由氯. Reilly报道在管网水余氯高于0.2mg/L时仍有63%的水样检出大肠杆菌, LeChevallie也发现氯胺对控制管道中的大肠杆菌要好于自由氯,其他的学者也发现采用氯胺能够更好的控制管道中大肠杆菌的再生长. 氯胺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被经常使用,由于二战导致氨的供应紧张,氯胺的使用量逐渐减少。但是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所以氯胺的使用又逐渐增加起来,这是由于氯胺所产生的消毒副产物比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少的缘故;除此,氯胺的穿透能力比氯强,能够更好的控制生物膜;氯胺活性低,持续时间长,能够更好的控制管网末梢死水区的微生物生长;氯胺还能够减少由于采用氯消毒产生的口感和味觉的抱怨。 氯胺的灭活能力差,一直被作为二级消毒剂广泛使用,所以氯胺对微生物的灭活机理研究的很少。Jacangelo在研究氯胺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时得出氯胺很容易和氨基酸,肤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反应,因此氯胺灭活的机理是阻止蛋白质的合成或者阻止以蛋白质为底物的生物活动。Jacangel。甚至得出氯胺对微生物的攻击是多靶位的。也有一些针对病毒的研究,Olivieri在研究氯胺对f2的灭活基础上得出氯胺对RNA具有破坏力;而Fujioka等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灭活试验得出氯胺对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有破坏力,所以氯胺对病毒的灭活可能会由于病毒的种类不同和消毒剂的浓度不同而灭活的机理不同。 氯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反应时间、Cl: N 、p H值、水温、浊度和Brˉ,探讨了这些因素对氯胺形成规律的影响;针对模拟管网,探讨了pH值停留时间对模拟管网氯胺衰减规律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 综合考虑C1:N及pH的影响,确定氯99%转化为一氯胺的时间为7.2min; (2 )C l :N 是影响氯胺生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C1:N=4-4.5(质量比)时,一氯胺占总氯的分数最高,可达99.7% ;当C1:N=3-4(质量比)时,一氯胺占总氯分数达到97%左右;当而当Cl:N >5(质量比)时,一氯胺占总氯的分数迅速降低,因此,实验中确定最佳生成氯胺的C1:N为4.2 : 1(质量比); (3 )水温对氯胺的形成的影响并不明显:水温从4℃升高至25℃时一氯胺的生成量仅降低2.41 %,可认为水温不是影响氯胺形成的主要因素; (4) pH值对一氯胺形成有一定的影响:pH值在8.1~8.4范围内,生成的一氯胺所占分数最高,确定一氯胺形成最佳pH值=8.3; (5 )浊度和溴离子不利于一氯胺的形成,应尽量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 综上所述 ,确定氯胺形成的最佳生成条件:反应时间7.2min,C l:N=4.2 :1 , p H值=8.3,浊度、水温及溴离子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小。 氯胺的消毒原理 氯气加到水中,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可以与氨气反应生成氯胺,反应如下: CI2+H2O=HCIO+HCI(1) NH3+HCIO→NH2CI+H2O (2) NH2CI+HCIO→NHCI2+H2O(3) NHCI2+HCIO→NCI3+H2O(4) 由上面的反应式可以看出,这些反应均存在一个动态平衡(氯胺消毒起消毒作用是其缓慢释放的HCIO.因消耗而减少时,NHCI2按逆反应方向生成HCIO,从而实现消毒的目的,当CI2和NH3的物质量化为(15~20):1时,才有显著的NH3存在NH3存在和含量在消毒中的影响不大,并且有明显的气味,一般不希望其生成.在实际生产中,在将CI2和NH3的物质的量比控制在3~5之间,以保证在正常pH值下一氯胺是主要生成物,当pH太低,CI2和NH3的比值越高,对生成较不稳定的氯胺有利,当Ph=5~8时,NH2CI和NHCI2共存,它是一种比(NH2CI)更强的消毒剂,但不稳定,有明显的气味. 氯胺用于给水消毒的优点. (1)由于氯胺可以避免或减缓水中一些有机污染物发生氯化反应,因此氯胺消毒一般很少产生三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产生致癌致突变的化合物也比较少. (2)氯胺的稳定性好,在管网中的持续时间长,可以有效控制管网中的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和生物膜的形成,杀菌持久性强,更可以保证管网余氯量的要求. (3)氯氨消毒是由缓慢释放出的HCIO发生作用,故氧化能力相对比较弱,可以大大减缓液氯消毒残留的臭味. (4)氯胺消毒对供水管网的腐蚀性比较小. 氯胺消毒存在的缺点 尽管氯胺消毒存在一系列优点,使越来越多被用于水厂消毒中,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氯胺消毒是通过缓慢释放的HCIO作用的,其消毒的持久力比较强,但是消毒能力比较弱,杀菌作用不及自由氯。 (2)如果控制不好的投加量,会激活水中的氨氧化细菌,而使转化成亚硝酸盐和氨氮,从而使出水中亚硝酸盐和氨氮超标。 (3)氯氨消毒需要专门设加氨间和加氯间,氨气泄漏事件的防治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措施。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5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09:50: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09-11-29 11:44 发表 近年来由于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及饮用水水源微污染日趋严重的严峻局面,正在向给水处理技术提出新的挑战。现有的常规工艺难以胜任正常的运行职能,以主要功能为去除水中悬浮固体、胶体的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工艺而 ...
新净水工艺管理手册

净水工艺管理手册.doc

28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积分: 金钱 -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5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4:0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的帖子

11、水中出现嗅味问题 水中产生异味的主要物质是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它们的分子量在1000左右属于半挥发性物质。在地表水源中,湖泊和水库发生异嗅的原因主要是藻类和放线菌的生长。放线菌产生异嗅的原因是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土臭素和2一甲基异冰片。水体中活藻可产生许多挥发性的和非挥发性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或者是简单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或者是由较简单的化合物合成的较复杂的化合物,变成异养有机物(如细菌和真菌)的食物。藻类细胞外的产物会引起异嗅和异味。而且藻的细胞外物质分解是另外一个潜在的嗅味源泉。大部分产生嗅味的有机化合物是活藻释放的,包括小分子量和大分子量物质。死藻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引起异嗅和异味。其一,死亡藻类(特别是无纤维素细胞壁藻类)细胞的解体,使得细胞内物质进入水中,释放出嗅味化合物;其二,死藻可作为放线菌等细菌的食物放线菌可产生嗅味化合物。鱼类通过鳃或肠道吸收嗅味物质,使鱼本身也有嗅味,导致鱼肉质量下降。目前己知能使水体产生各种嗅味的藻类有5O种左右。 近年来由于对给水管网中由细菌生长引起的水质变化研究的深入,也发现由于给水管网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原因而使用户水中出现异味的问题。在给水管网中由于水中有机营养基质的存在,使细菌在管网中再生长,并在管壁形成生物膜,由于水流速度的变化,水流对管壁生物膜的剪切力也相应变化,引起生物膜的脱落而使用户水色度和浊度上升。如果水中营养基质较多使细菌生长旺盛,管壁生物膜较多,老化的细菌膜和死亡的细菌分解也会使用户水发出异嗅味。。高层水箱由于二次污染和清洗不够,使细菌和藻类微生物生长也会使饮用水出现异味,对于管网中水质变化引起的饮用水异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来看,产生嗅味的物质来源于三个过程:一是原水中本身含有某些产生嗅味的物质;二是原水经过水厂进行处理时,在处理过程中,投加的药剂以及同原水物质所反应后的物质带来的异嗅和异味;三是处理后的水在经过配水系统输送到用户过程中,在管网系统中引入的杂质产生的嗅味。从我国饮用水供水的实际情况来看,产生嗅味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前两个过程。 建议: 1. 当原水出现异味时,在取水口安装增氧机进行扬水暴气,处使嗅味物质的挥发以减轻后续水处理工艺难度。 2. 当预氧化剂与水中有机物、藻类反应产生异味时,在反应池末端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产生异味的物质。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5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6:27: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0-1-15 14:06 发表 11、水中出现嗅味问题 水中产生异味的主要物质是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它们的分子量在1000左右属于半挥发性物质。在地表水源中,湖泊和水库发生异嗅的原因主要是藻类和放线菌的生长。放线菌产生异嗅的原因是在其新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5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6:28: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0-1-16 16:27 发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vvvvvvvvvvvvvvvvvvvvv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5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5:36: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0-1-16 16:28 发表 vvvvvvvvvvvvvvvvvvvvv
aaaaaaaaaaaaaaaaaa

增氧机在水源取水口的应用.doc

635.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积分: 金钱 -1

浮岛的技术发展及分类.doc

457.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5:02: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xs0101 于 2011-3-21 20:07 发表 顶一下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引黄水库水关键技术研究.pdf

2.69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6 15:36 , Processed in 0.169168 second(s), 5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