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3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城市供水节水与水污染控制

[复制链接]

5572

积分

1350

金钱

344

帖子

黄金水师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2 15:1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刘维城* 前 言 中国自1978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作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教、科技、交通和资讯中心的城市,也有较快发展。2005年全国有建制市661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的城市规模结构。城市集中了大量财富,并能产生整体高效益。如何解决好城市对水的需求和水污染控制问题就成为影响全局发展的重大课题,也必然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全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进程。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由主体设施、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所组成。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给水排水(含污水处理——水污染控制,下同)和能源等设施的发展水平。 现代化城市供水、节水、排水设施是保障城市经济活动、居民生活和健康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城市在较小的空间内集中了大量人口和产业,因此城市对水的需求更显重要。城市对水的需求和水污染治理是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集中表现。中国城市缺水和水污染是20世纪60年代先从北方和沿海少数城市开始,70年代进一步发展,80年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中期阶段,即达到25%,年增长率为1个百分点)日趋尖锐和普遍;经过80、90年代大力建设,大部分地区城市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已获得缓解,但仍有部分城市面临严峻形势,亟待加快解决。 ********************************************************************* *刘维城 原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研究员;建设部科技司专家库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水系统规划设计所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顾问专家;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专家库专家,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 研究员。 城市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与用水量相应的污废水;还有大气降水径流等,都需及时、可靠、有组织地收集、输送和处理/处置,再利用或排放。因此,城市排水设施是维持城市正常活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城市在选址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有足够量和可靠的水资源,并需具有排水去路的受纳水体。 建设部是负责建设行政管理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下设城市建设司。会同国家发改委审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关供水的水资源调配、水污染防治、饮水卫生与健康,则分别由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卫生部协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相应主管部门职责相同。 2000年9月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城市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要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城市供水;积极推广和利用先进节水工艺和设备,建设节水型城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健全机制,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完善法规,健全制度,提高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水平。 为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规范特许经营活动,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促进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3月建设部颁发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重组和宏观调控等政策实施、落实;以及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水价调整;产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万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值用水量逐年降低;城市鼓励发展再用水替代新水等;城市节水效果显著;工业用水量增长缓慢,甚至有所降低;污废水排放量增长缓慢,污水处理率迅速增长;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近年城市供水、节水和污水处理/处置及再利用统计见附表 城 市 供 水 现代化的城市供水应满足对用水量的需求、水质达标和供水可靠性高的要求。 建设部提出的《城市供水中长期规划》要求“到2010年将基本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实现水量足,水质好和供水可靠性高的目标。并作到城乡供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所有县城及90%以上建制镇普及集中供水。节约用水要成为全民自觉行为”。 一、 强化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供水水质 供水水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供水水质作为供水服务的首要内容。为此,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卫生防护和管理;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技术改造;如常规处理工艺仍不能满足供水水质要求,则需经过优化选用适宜的深度处理工艺,以保证供水水质达标。更新老朽、材质不合格的供水管道,强化管道检漏,降低漏失率,确保管网末端水质达标。完善计量管理和收费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 供水可靠性 保证不间断地供应质量好的水是供水企业的根本任务。供水安全可靠性依靠加强对供水设施的巡回检测;组织科学检修,尽量减少爆管和漏失;增加必要的调蓄池或清水池,以保证高峰日和高峰时的用水需求。 到2010年,要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9%,供水水质符合或接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 三、 技术经济政策 1、 分质供水 有条件和需要的地区,可向工业等用水单位供应满足使用要求的低质量水;既可开发新水源,也可降低用水成本,实现优水优用。 2、 直饮水入户 近年来,深圳、重庆、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建设或规划直饮水入户工程。除涉外、高档小区和写字楼外,似不宜全市推广。既多耗能,提高水价,难为中低收入家庭接受;并且大部分直饮水用于洗涤和冲厕,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3、 必要时进行远距离、跨流域引水工程是可行的 目前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经测算多年平均调水量:东线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向苏北,山东省、冀东南和天津市每年输水量180亿m3 ;中线从湖北省丹江口市向河南省、冀东南、北京市和天津市每年输水量130亿m3以上。预计东线、中线输水工程总投资2000亿元;2008年可向北京市供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沿京杭大运河输水,要求沿线城乡截流污废水进行处理和利用,建成“绿色通道”,确保水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但因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多年积泥,增加输水量和增加流速条件下,源水常年达到饮水水源水质标准的难度极大。 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工作 各级政府重视城市节约用水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明确提出“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近期以节流为主的方针”。由于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管理,群众节水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和事业单位增加了节水资金投入;加强了工业用水的技术改造;改造和研制、推广新型卫生洁具;减少漏失率等。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1983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80.94%。23年来全国已累计节约用水量达113.25亿m3 ,其中工业为73.50亿m3 ;2005年城市节约用水量37.61亿m3 ,其中工业为25.23亿m3 。相应减少了污废水量和处理量。 北京市决定在8个污水处理场/小区建设110万m3 /日的再用水工程,每年可替代新水4亿m3 。 今后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工业、服务业;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切实加强用水管理;抓紧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技术政策 1、产业部门在工艺更新,设备改造过程中,相应强化对用水工艺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推广节水型设备(如空气冷却器、汽化冷却等);排水体制推行清污分流,清水(假定净水)回收利用,压缩污废水排放量;以科技进步推动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2、工业部门要加强用水工艺过程的科学技术研究,以科技进步推动节水和水污染治理工作。有条件地区推行产业用水在工厂内循序用水,厂际间串联用水。 3、沿海城市开发利用海水于冷却、降温、熄焦、洗涤、冲灰和冲厕等。 4、积极推广节水型卫生洁具,现有房屋建筑安装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的,2005年前必须更换。 城市水污染控制 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采取拉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达标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环境污染恶化趋势总体上开始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贯彻执行特许经营管理;强化城市排水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高污废水处理效率。为此,应: 一、加快建设城市水污染治理设施 1998年中央政府决定在两年内拨款1000亿元,各级政府可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和自筹资金,其比例按1:2:3,即最终形成6000亿元建设资金;其中城市基础设施资金占28%。城市为改善水体质量,规划建设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工程176项,总规模1900万m3/日,总投资587亿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近年来组织实施了“绿色工程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与之配合,国家海洋局也提出了渤海中长期综合整治规划。 二、大力协同重点治理水系污染 加快“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二氧化硫控制区 )、一市(北京市)、一海(环渤海)”的治理。 三、城市水污染控制目标 产业部门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十五”期间,工业企业污染物要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强化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十五”期末大城市不低于60%;2010年所有城市不低于60%。为此,必须做到: 明确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城市排水设施应贯彻排渍、减污、、分流、净化、再用,分期配套建设的方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推进排水产业市场化。 以科技为先导,注重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形成独立自主的开发体系,这无疑是装备产业的技术进步之路。当前水污染控制科技技术在高速发展,国际分工合作已成为主导发展趋势,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装备产业更应注重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 四、技术政策 1、理顺管理体制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利部门按国务院规定,分工协作,完善立法。坚决治理水污染,加强水环境保护。重点保护饮用水源,确保居民饮用水达标。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重视净化污水再利用。 2、城市排水应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分汇水区、按系统分期配套建设。城市排水设施应贯彻排渍、减污、净化、再用的方针,按城市水域功能区的要求和水环境容量,确定控制水质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3、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发展应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加强城市市政排水管网的改造、调整和建设,做到雨水、污水分流;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创造条件。 5、市区内产业污废水要从城市水污染防治的总体效益出发,打破行业和隶属关系制约,要根据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种类,以及区域水环境特点,解决好以污染源源头治理、辅以局部预处理为主的点源处理与水污染集中控制的结合。 6、远离城市市政排水管网的独立工矿区或几个企业距离较近、污染物性质相近的产业污废水,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也可集中处理,或与生活污水一并处理、处置或利用,达标就近排放或再用。 7、在产业污废水清污分流,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接纳污水浓度提高的基础上,发展高效、节能、部分能源自给;缺水地区开辟第二水源、投资省、占地少、运营成本低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装备;提高水质、水量、液位、泥位监测和自动控制水平;防止恶臭、噪声,扩大绿化面积,以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减少定员。 8、鼓励城市排水的科学研究:有计划地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以实现高效、节能和再用,不断提高城市排水的现代化水平。 9、以科技为先导,注重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形成独立自主的开发体系和装备产业化。鼓励设计、科研和院校与设备生产企业组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使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密切结合,以整体优势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当前水污染控制科技技术在高速发展,国际分工合作已成为主导发展趋势,污水处理装备产业更应注重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 10、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负责对排入市政排水设施的水质、水量进行监督和监测管理,建立与健全监测网站,为集中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创造条件。 五、经济政策 1、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采取国家补助、地方筹措(含国内外金融组织或政府贷款)、企业合理负担的原则,以多渠道形式解决建设资金来源;贯彻执行排水许可、增容许可和排污收费制度,专款专用,以扭转因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偿使用带来的水污染严重趋势。 2、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排水设施实行企业化管理;政府投资将以股份形式控股对经营者予以规范化管理;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经营,按成本核定收费标准,经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专款专用。 3、城市排水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必须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市场,择优选取竞标者,确定合理价格。提高工程设计、施工质量,保证工期。积极引进适合国情的先进管理模式,允许特许经营管理。促进水污染控制技术创新,专用设备开发和以装备成套供货为主体的工程承包。 相信在协调政策、强化管理、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以后,能较好地解决“如何在保持经济较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供水和水污染控制以及城市水环境将会有明显改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3 21:48 , Processed in 0.14763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