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白鲟
白鲟或称作中国剑鱼,是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当代因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坏,其物种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我国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其物种受到严格的保护。其个体腹部黑白色头部灰色,种群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水域,个别的生存于水域广阔的湖泊中。
外形特征
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8个棱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与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为本科仅存的2种。
生活习性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白鲟同时还是一种大型的鱼类。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据着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记录。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白鲟几乎灭绝。
生长繁殖
白鲟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生殖季节约在3~4月,产卵场所在四川省泸州以上,水流较急流速约0.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发育,幼鱼至长江口肥育生长。
目前情况
白鲟最近一次见到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白鲟是在2003年。在宜宾被误捕到的白鲟,它个头高大,长达3米,重160公斤。10年过去了,白鲟再也没有出现在人类的视野里。由于环境变化,已没有白鲟生存的自然条件。
濒临灭绝原因分析:
环境变迁、水质污染、食饵减少、人类捕杀。
水艺网热点专题----《江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