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常规生物法能满足CODCr、BOD5、SS的去除率,但对氮、磷的去除率是有一定限度的,仅从剩余污泥中排除氮、磷,其去除率氮约10~25%,磷约12~20%,达不到排放要求,因此污水处理必须采用脱氮除磷工艺。
一、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历史:
从60年代开始,美国曾系统地进行了氮磷物化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认为用物化法的缺点是耗药量大,污泥多,处理大量城市污水经济上不合算,因此着手研究生物法脱氮除磷。
从70年代开始,采用活性污泥法脱氮已逐步实现工业化流程,1977年正式命名为A/O法。A2/O法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而成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流程。
我国从70年代后期开始开展生物脱氮除磷研究,在80年代后期实现工业化流程,目前常用的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工艺有A2/O法、SBR法及MSBR法、氧化沟法等,均取得较好效果。
二、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1、生物脱氮
生物脱氮是利用自然界氮的循环原理,采用人工方法予以控制。首先,污水中有机氮、蛋白氮等在好氧条件下转化成氨氮,由硝化菌变成硝酸盐氮,这个阶段称为好氧硝化。随后在缺氧条件下,有反硝化菌作用,并有外加碳源提供能量,使硝酸盐氮变成氮气逸出,这阶段称为缺氧反硝化。整个生物脱氮过程就是氮的分解还原反应,反应能量从有机物中获取。在硝化与反硝化过程中,影响其脱氮效率的因素是温度、溶解氧、pH值以及反硝化碳源等。生物脱氮系统中,硝化菌增长速度缓慢,所以,要有足够的污泥龄。反硝化菌的生长主要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并且要有充裕的碳源提供能量,才可促使反硝化作用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生物脱氮系统中硝化与反硝化反应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硝化阶段:足够的溶解氧(DO)值在2mg/L以上,合适的温度,最好20℃,不低于10℃,足够长的污泥泥龄,合适的pH条件。
反硝化阶段:硝酸盐的存在,缺氧条件(DO)值在0.5mg/L左右,充足的碳源(能源),合适的pH条件。
通过上述原理,可组成缺氧与好氧池,即所谓A/O系统。A/O系统设计中需要控制的几个主要参数就是足够的污泥龄与进水碳氮比。
2、生物除磷
利用活性污泥中聚磷菌来去磷。这种菌的特点是既能贮存磷酸盐,又能贮存碳源(以聚β-羟基丁酸形式贮存,即PHB形式贮存),在厌氧条件,进水中有机物与细菌体内磷酸盐作用,由菌体内磷酸盐分解后提供能量,合成PHB,并放出磷,在好氧条件下,利用体内的PHB,吸收液体中的磷,形成磷酸盐,贮存在细胞内,因此,生物除磷仅指液相中的磷酸盐转移到细胞中去,所以污泥的含磷量很高,可达8~10%,影响生物除磷的因素要厌氧条件DO<0.2mg/L,硝酸盐氮低,同时要有快速降解COD,即P/COD比值恰当。希望含磷污泥尽快从系统中排出。也就是说,污泥龄要短,否则泥中的磷又会释放到污水中。
按照上述原理,在生物脱氮系统前再设置一个厌氧池,这样就形成厌氧/缺氧/好氧系统即A2/O系统。
大量的试验观测资料证实,在生物除磷工艺中,经过厌氧释放磷酸盐的活性污泥,在好氧状态下有很强的吸磷能力,也就是说,磷的厌氧释放是好氧吸磷和除磷的前提,但并非所有磷的厌氧释放都能增强污泥的好氧吸磷能力。磷的厌氧释放可以分为二部分:有效释放和无效释放,有效释放是指磷被释放的同时,有机物被吸收到细胞内,并在细胞内贮存,即磷的释放是有机物吸收转化这一耗能过程的偶联过程。无效释放则不伴随有机物的吸收和贮存,内源损耗,pH变化,毒物作用引起的磷的释放均属无效释放。
在除磷(脱氮)系统的厌氧区中,含聚磷菌的回流污泥与污水混合后,在初始阶段出现磷的有效释放,随着时间的延长,污水中的易降解有机物被耗完以后,虽然吸收和贮存有机物的过程基本上已经停止,但微生物为了维持基础生命活动,仍将不断分解聚磷,并把分解产物(磷)释放出来,虽然此时释磷总量不断提高,但单位释磷量所产生的吸磷能力将随无效释放量的加大而降低。一般来说,污水污泥混合液经过2h的厌氧后,磷的有效释放已甚微。在有效释放过程中,磷的释放量与有机物的转化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在有效释放过程中,磷的厌氧释放可使污泥的好氧吸磷能力大大提高,每厌氧释放1mgP,好氧条件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