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对于水利工作者来说,水是自己的劳动对象,对水不仅应当更多了解,也应当更有感情。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水",应当是全面而丰富的:珍爱"水之用",探究"水之理",同时还要学会欣赏"水之美"。这很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精神--在劳动对象、劳动成果上发现美,感受美,这是劳动者的幸福,也显示了劳动者的修养。
水作为审美对象,既出现在现实领域,也出现在艺术领域。本文论述的水,主要是指作为现实审美景观的水。
一、水景观之美的多重性
美学家将美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等多种类别。具体到一处水景观,常常是多种美的融合。生活中固然有自然风貌鲜明的水景观(如黄河壶口瀑布),但进入现代社会,大量的水景观与社会劳动、科技手段分不开,很难把某一处佳水美景绝对归于某一类美。总体来看,现实中的水之美具有多重性,这是它与日、月、云、霞等纯自然景物的不同之处,从不同角度欣赏,更有利于体会和发现水之美的丰厚内涵,这也是在欣赏水之美时要注意的。
(一)水景观体现的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形象所体现的美。从水的一般性质来看,水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古今中外大量对于水的赞美和欣赏,有很多是从自然美角度出发的,那些被欣赏、赞美的水景观,较多地保留着自然之物的本原状态。如泉水的清冽,瀑布的壮观,潭水的澄澈,山溪的淙淙作响、大海广阔而又深邃的蔚蓝......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的自然美形象越来越显得珍贵,如四川九寨沟,西藏高原的湖,其自然美的水都是让人神往的。
关于水景观的自然美的认识和欣赏,有两点需要注意:
1、水的自然美属于现象美。根据美的个体差异程度,美学家把美的事物分为现象美、种类美、个体美。现象美主要是没有生命的无机自然物(如日月云霞山水)的美,它的美是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别现象显示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形式上。
对于欣赏水之美来说,现象美的理论有何意义呢?它告诉我们:作为无机自然物的水,美的差异、变化是很大的,这是现象美的不可替代性。我们不会笼统地认为天下湖水都是同样美的,而是说,南京玄武湖与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在美的特点、韵味等方面各有特色;我们也不会认为某一条河整体都是美的,而是说河上的某一段是美的,另外的某一段就比较平常。这是现象美与(动植物的)种类美的重要区别。以欣赏动植物的美来说,在北京动物园见到的东北虎,与在上海见到的基本相同,在西安见到的荷花,跟在杭州见到的也没有本质差别。一般来说,见一个可以知一类,因此对同类事物的欣赏常常不需要重复。而对水的欣赏就不同了,水的美是以一个个单独形象存在的现象美,某一处水景观,即使美的程度很高,也不能把同类水景观全部代替。有人曾经仿照"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语气,在媒体上宣传"X X归来不看海"。其实这只是商家的广告,不是正确的审美判断。某处海景再美,也不可能囊括天下所有海的美致。同理,见过了九寨沟的水,仍然可以去欣赏黄龙的水、天山的天池、云南大理的洱海......欣赏水之美,没有"一以当十"的"样板"、"标本",必须一个一个地接触那些单独的个别形象。水之美的欣赏空间是无限广阔的。
2、很多看似纯自然美的水景观,常常包含着人的社会劳动。这是水的自然美与社会美交叉之处(关于水的社会美属性,下有述)。自然美中的"自然",有两种情况,一是未经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形象,如璀璨的云霞、皎洁的月亮、浩瀚的沙漠、巍峨的雪山;另一种是内含着人的劳动的自然景观,如金浪起伏的麦田,郁郁葱葱的防风林带。水形象的美,大多与后一种情况相同。其中如何体现人的劳动呢?此处且不说建大坝、修河道对水之美的作用(那是更多具有社会美、科技美的特点),单看那些好像纯自然的水,其实内在包含着人的劳动。关键是不要把"劳动"仅仅理解为改变了原貌,对自然事物的保护也是劳动,对于水环境、水形象来说,保护是更为重要的劳动。很多风景名胜地区,如果不是人的精心保护,那里的水可能很难长期保持纯洁、美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劳动保持着、维护着水的自然美面貌。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在欣赏水的自然美时,还应当理解和尊敬其中内含着的人的劳动贡献。
(二)水景观体现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是人的社会实践最直接的表现。社会美是生活现象的美,概括地说,包括劳动者(人)的美和劳动成果(社会环境、社会事件)的美。水在社会美中主要就是以劳动成果出现的。很多时候,水形象不是孤立的水体本身,而是与环境(与水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结合起来的综合形象,体现着社会美的特点。人并不是仅仅被动地顺应自然,还要积极地改造自然。生活中的很多水环境是经过了人劳动改造过的,如建成的水库、修整过的河道,美化过的河岸,整治过的水面,都使得水形象比原来的自然状态更加美好。这些都是经过人实践劳动的成果,具有社会美的性质。如现在的南京秦淮河就是经过劳动改造过的美的水环境。
(三)水景观体现的科技美。科技美指的是经过科技手段创造出来的美。它体现了对自然的顺应和利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之物有所变动和改造。水利事业与科技紧密相联,在用水、亲水的活动中,很多方面体现了科技美。最典型的是大坝蓄水,不仅大坝本身是科技美的结晶,而且流经大坝的水也带有科技美的属性。按其自然性质来说,水面本来是平的,但经过人的科技劳动,水在大坝两面形成了一高一低的明显落差,而且水的动静之态也对比鲜明,一面是高坝平湖,一面是激流奔涌,成为别具美感的水形象。
喷泉也是水的科技美的体现。自然状态下,水的流动一般是向下的。自然景观的喷泉,是地下水受到压力喷出地面,但自然喷泉的形态不丰富。现代科技把这一自然现象加以改进和强化,利用压力,同时顺应水的流动这一自然性质,使之向上方喷涌,造成了形态各异的喷泉,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之一。水本来是无色的,现代科技赋予水五彩缤纷的颜色,成为彩色喷泉,有的还与音乐结合起来。科技为水之美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水景观的审美欣赏
从美学角度欣赏水,不同于从哲学、道德的角度理解水。哲学的思辨可以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审美却应当从事物的形象出发。因此,从美学角度欣赏水景观,首先要注重水的形象。
(一)不同水体的美
1、池潭泉井。这一类水体,属于"点状"的水,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存在,面积不大,水面呈平静状态,风格为秀美类型。人在接近这类水体时,容易产生亲和感和沉静感,欣赏主体的情感与客体的形象特征常常合而为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它最早被认识到的是其实用价值,但人与池潭泉井的亲近,其中也含有对水之美的欣赏。人们建筑房舍,总是或傍井,或临池,或近泉,不仅为生活方便,也是钟情于水的灵气。如,汲泉烹茶,也以泉成景,在实用的生活中融合了审美的成分。欣赏这类水体的美,如能展开联想和想象,会有助于审美的拓展和升华。最常见的就是把自然的水往社会生活方面联想,与动物、植物或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或将无生命的水生命化,以人格化的方式为水命名,提升它的审美意味。如云南丽江的黑龙潭,大理的蝴蝶泉,它们的诗意传说都是以美的想象为基础的。温州的一个瀑布潭,原名梅雨潭,取其水花如梅花溅落之意,已经实现了从"物质之水"到"审美之水"的提升,命名颇具诗意。朱自清观赏了梅雨潭之后,对其水的澄澈柔美欣赏不已,又称其为"女儿绿",物质的水在作家的审美感觉中进一步具有了可爱少女的品格。
2、溪流河瀑。这一类水体,属于"线状"的水,在空间上是绵延展开的,流动的,它的美也随着水的绵延而变化。有些水体,名不叫"河"而实际上具有河流的审美特点。如新疆的"坎儿井",从地面上一个个单独的取水口来看,是井。但其地下的水是流动的、连接的,形成一条条底下暗河,因此也可以作为"河"来欣赏。再如黑龙江省镜泊湖,实际是一条高山堰塞形成的带状湖,更多地具有"河 "的线形特征。这类水,由于流动而使得水体本身充满变化,时急时缓,时宽时窄,时直时曲。流量大的江河,有的地方形成瀑布(如镜泊湖上的瀑布,黄河的壶口瀑布),形成峡谷。一条溪流、河流的不同河段,美的程度有差异,美的风格有区别,欣赏水的人都知道选取其中有特色的某一段。从美学风格上看,这一类水体的风格,通常与水的流量、流速、水面宽度有关。小溪、小河的水,流量小,给人的审美感受通常是柔媚的、秀雅的,使人容易亲近。而大江大河的水,通常是水面宽阔,奔腾浩瀚,其风格多为阳刚的,雄伟的,使人观之而生震撼、崇敬之情,焕发起豪迈昂扬的情怀。但在历代诗文中,把春天江水的平静、秋天江水的澄澈视为温柔秀美的形象的例子也很多。这表明,欣赏水也如欣赏其他自然事物一样,还需要与季节的变化结合起来。
瀑布也属于线性的水,其形态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在平面上延伸而是在空间中由上往下跌落,形成的水体或如狭长的白练,或如宽阔的白缎,有的落水声淙淙作响,有的则声威雄壮,令人本能地产生审美愉悦感。因此,古往今来,以瀑布为表现内容和歌咏对象的作品不计其数。影响瀑布美的程度的,有高度(落差)、直立度、宽度、梯级等因素。瀑布越高,直立度越接近90度,水面越宽,梯级越多,给人的美感越强。
3、湖泊海洋: "面状"的水。面积大,开阔浩瀚,引发人产生遐想,因此,历来的审美经验都强调,观大湖大海有开拓心胸的审美效果。湖泊海洋的美的风格因气候条件而变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写的洞庭湖水,春和景明时节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到了阴风怒号之际,则是"浊浪排空"的威猛。大海更是如此,有时温润如蓝宝石,是秀丽温婉之美;而到波浪滔天之时,则属于雄浑壮阔之美。
湖、海水面宽广,但也容易显出单调。观赏价值较高的景点,通常是水中屹立着礁石、岛屿,山(石)与水相衬,使水面的形象更丰富,更有层次感。如海南岛"天涯海角"景区中的礁石,洞庭湖中的君山,青海湖的鸟岛等,以及越南下龙湾"海上桂林"的奇石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观。
(二)水体美的重要因素--岸
前述不同水体的审美特征,是为了行文方便而分别论述的。实际上,水在生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欣赏水,也不能单独就水说水。孟子说过:"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其实,波澜只是水的变化形态,本质上还是属于水自身。我们所说的, 是要关注水之外而又与水有联系的因素,其中与水最密不可分的就是"岸"。除了飞流直下的瀑布之外,一般的水体,不论是池潭泉井、溪流江河,还是湖泊海洋,都要有"岸",否则就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水。"岸"是水体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不仅仅限于"堤"。欣赏水体的美时,"岸"与水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的。
就各种水体的"岸"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土作岸、山(崖)作岸、树(林)作岸。它们对水之美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1、土作岸。即江河湖海的岸上是较为平坦的土地。岸与水之间的高差不大,不容易显示出水的气势。即使岸边有房舍、建筑物,水岸还是比较单调,层次感、色彩感都不强。土岸,即使以石砌成,也只是在堤岸的防侵蚀、防渗漏方面具有实用价值,而对美学价值的提升基本没有多大意义。
从增加美感的角度看,土作岸的某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有些河道、湖泊,通常在岸边种植苇、蒲、荷等水生植物,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美学价值。至于岸边植树,后将有述。
2、山作岸。即水体的边界是山。这类岸,因其自身的高度,与水面形成高差。它不像土岸,与水之间常有一个平缓的过渡,而是从水平面突然上升,甚至变为直立。岸越高、越陡,越有观赏价值。江河上的峡,就是高山夹水形成的景观。桂林的漓江,也是秀美的山在岸边绵延不断。对湖、海来说,以山为岸,水到此为界,转折分明,给视觉带来强烈对比。浙江绍兴的东湖,水面并不大,奇特的是湖的一面为断壁悬崖,湖水倍显幽深。著名的湖滨、海滨旅游景点,大都是山崖临水而立的。一些高山堰塞湖或人工湖,还会形成"山上平湖水上山"的奇特美景。另外,山体耐侵蚀,可浸泡于水中,山上树木植被的枝条,往往贴近水面,或垂于水上,为水体形象增加了诗情画意。
3、树(林)作岸。即水的岸边是茂盛的树林。从自然地形来说,岸不能都是山。在土作岸情况下,沿岸边植树,形成绿色长堤,就改进、美化了水岸,为水体增添了美致。杭州西湖著名的苏堤、白堤,都是沿岸绿柳垂拂,树木葱茏。南京玄武湖,也是湖边遍栽树木。岸边植树以乔木为佳,既是湖岸的加高,也是空间的隔断。无论从岸上平视还从高处鸟瞰,都令人赏心悦目。树木四季颜色不同,春现翠嫩,夏成绿荫,秋季变为金黄,冬日承载皑皑白雪,四时景色与水映衬。因此,有条件的地方,沿池潭河湖植树,是美化水环境的切实可行之法。
(三)不同形态的水之美 ?
以上对不同水体分别论述之后,现在再综合考察不同形态的水的欣赏价值。根据水的视觉形象,其形态可以有多角度的划分。以审美的眼光看,不同形态的水所具有的欣赏价值是有区别的。
1、清水胜于浊水。现实生活中的水有清有浊,实用上各有用途。但从美学角度看,清水的审美价值要高一些。清澈的水,不仅色彩亮丽,本身给人纯洁、秀雅的美感,而且具有扩展审美视野的作用。最常见的现象是,清水"两个世界"。特别是对于池潭泉等"点状"水来说,水面平静,清水中的倒影形成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是富有情趣的形象。而浊水却没有创造虚幻世界的功能。
2、曲水胜于直水。这主要是就"线状"水而言的。从实用角度看,直的河道,在泄洪、航运方面可能更有益处。但从美学角度看,曲水更有韵味。水性柔,善曲。古人创造曲水流觞的游乐方式,从水的弯曲流动中获得观赏的美感。河的弯曲,大都是自然形成,如雅鲁藏布江峡谷,往往是开展水上旅游的好场所。在弯曲的河道乘舟(筏)而行,水自身蜿蜒盘旋的形态就有观赏价值。特别是,在山作岸或树(林)作岸的河流上,水的曲折也增加了景观变化的层次,人对前方的景物不能一览无余,这就比水上直行更有悬念和吸引力。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漂流,景随水曲而变,是游客喜爱的水上旅游活动。
3、动水胜于静水。就同一条河流来看,水的平静状态固然也有其美致,但流动的水美感更强。流动是水的自然性质,水流缓慢时,水面只是波纹,细流无声;流动得快,变成浪花、浪涛,且有水声。如遇礁石阻挡,则溅为碎珠散玉,水声更响,水的形象就丰富了。例如黄河,它最为人称道的景观都是呈奔腾咆哮之态的河段,而到了平缓流动的地段,其形象中美的含量就要减弱。
不仅"线状"的河流是这样,"面状"的湖、海也同样如此。宽广的大海固然美观,但有经验的人在海边留影时,总是喜欢等待浪涛打来的片刻,因为动态的浪花能使画面更有生气。浪越大,越高,越具有形象美。"雪浪花"是作家、艺术家喜爱的对象,常常进入他们的作品。还有潮,更是体现了水的动感。育儿网 www. yuhaiziwang.com 排山倒海而来的大潮,极具气势和声威,古往今来的文艺家对它倾注了许许多多的赞颂和想象。像我国著名的钱塘江八月观潮,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传统的审美观赏活动,咏赞的诗文不计其数,甚至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了。
4、跌水胜于流水。跌水包括瀑布以及比瀑布低的落水。流水一般是在平面上流动,跌水则是从高到低的俯冲。在联想意义上,跌水的形象,使人想到一往无前的勇士。在视觉上,水的直立形态比平面流淌能更多反射阳光,因此水色更白,更亮。在听觉上,自上而下的落水也比流水更具声响。我国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它与上下游连成一条河,徐霞客时代称为白水河。但全河最吸引游客的部分无疑是瀑布从天而降的那一段,它的上游和下游都没有瀑布这么著名。这正是跌水比一般流水精彩的典型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