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夏季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机制 | 朱建荣 |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 | 摘要:通过对2000年8月长江口外现场观测和1997年夏季卫星遥感海表温图片分析, 得出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存在着上升流现象. 三维数值模式计算结果分析表明, 该上升流是由斜压效应、正压效应、底Ekman效应和倾斜的地形相互作用产生的. 在水下河谷北侧(长江口南槽东边), 斜压效应是产生上升流的主要原因, 而在水下河谷南边(杭州湾口门中心东侧), 正压效应是产生上升流的主要原因. 河口口外海区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机制与一般沿岸和陆架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机制不同. | 关键词:长江口外 上升流 现场观测 数值模式 动力机制 | 全文 | 订阅 收藏 | | 参考文献:
1 Wei**erg R H, Black B D, Li Z. An upwelling case study on Florida’s west coas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2, 105(C5): 11459~11469
2 Gill A E, Clarke A J. Wind-induced upwelling, coastal currents and sea-level changes. Deep Sea Res, 1974, 21: 325~345
3 Pedlosky J. Longshore currents and the onset of upwelling over bottom slope. J Phys Oceanogr, 1974, 4: 310~320
4 Peffley M B, O’Brien J J. A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of coastal upwelling off Oregon.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1976, 6: 164~180
5 Evans S R, Middleton J E. A Regional model of shelf circulation near Bass Strait: a new upwelling mechanism.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1998, 28: 1439~1457
6 胡敦欣, 吕良洪, 熊庆成, 等. 浙江沿岸上升流的研究. 科学通报, 1979, 25(2): 159~163
7 潘玉球, 徐端蓉, 许建平. 浙江沿岸上升流区的锋面结构、变化及其原因. 海洋学报, 1985, 7(4): 401~411
8 刘先炳, 苏纪兰. 浙江沿岸上升流和沿岸锋面的数值研究. 海洋学报, 1991, 13(3): 305~314
9 赵保仁, 任广法, 曹德明, 等. 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物环境特征. 海洋与湖沼, 2001, 32(3): 327~333
10 朱建荣, 丁平兴, 朱首贤. 黄海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 海洋学报, 2002, 24(增刊1): 123~133
11 朱建荣, 朱首贤. ECOM模式的改进及在长江河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的应用. 海洋与湖沼, 2003, 34(4): 245~25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