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2 中西造园水法艺术比较
2.1 艺术起源比较
在法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师附带设计的,而中国造园艺术是在诗人、画家手里成长起来的。法园起源于果园菜地,中国园林来源于苑囿。由此,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西方园林理水有浓厚的建筑味,形式显得非常重要,严谨而实用,而中国园林理水在人工营造中倒体现出真正自然的味道,重视意境,其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怡情,其手法偏于感性而不易把握。
2.2 形式特点比较
台湾学者吴森在《比较哲学与文化》一书中认为:“西方文化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宗教;中国文化两大支柱:道德、艺术。”其中最显著的差异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对比。科学和艺术最主要的差别,就是科学重精密的分析,准确的数量和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法则;艺术重直觉的体会,正如《文心雕龙》所说“文无定法,神而明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特点反映在造园水法上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自然、直觉体会,讲究自然、含蓄、蕴藉、不尽之意。“俯视池水,弥漫无尽,聚而支分,去来无踪,盖得力于溪口、湾头、石矶之巧于安排,以假象逗人,桥与步石环池而筑,犹沿明代布桥之惯例,其命意在不分割水面,增支流之深远。至于驳岸有级,出水留矶,增人浮水之惑,而亭、台、廊、榭无不面水,使全园处处有水可依。”
在鲜明的文化特色影响下,西方的艺术渗入了科学性,例如讲求比例尺度等艺术法则,以枫丹白露大花圃为例,“水渠和喷泉、盘式涌泉等等都取消了;花园变得十分简洁,线条十分单纯。……在中央挖了一个水池,大约60m宽,有四个绣花植坛围着它,只用L和M这两个国王和王后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做装饰题材,其他什么都没有。但是,水池与花圃之间的比例多么妥帖,整个花圃充满了宁静、肃穆和美。”
2.3 情趣倾向比较
我国文化偏重于“求静”,“我国传统园林用水,以静为主,清·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止水斋”,命意在此,原出我国哲学思想,体现静以悟动之辩证观点。”
相对于西方园林丰富充沛的表现,中国造园家追求的是返朴归真、淡中求趣以及“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童寯《江南园林志》)
相对于我国“求静”、“淡中求趣”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强烈的求动、求变的文化,意大利人极喜户外活动,在园中水处理手法中,也考虑了这种需求,最典型的是朗特别墅(Villa Lante)花园里的石桌:桌子中央流淌着一槽清水,贵族们饮宴之时,在槽里给酒降温,槽中还飘着盛开胃小菜的碟子,有船形的、水禽形的。为增加游嬉功能还设计出水风琴、水剧场、机关水嬉等新奇玩意,最能发挥水的动势的是各种各样的喷泉,利用水的落差造成水的流动、喷薄、飞溅以及水的音乐是意大利园的拿手好戏。
3 中西造园水法哲学比较
3.1 中西自然观在造园水法中的反映
易卜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自然是有生命的,视自然为有生命的机体,而生命都体现出曲线式的律动,不是冷冰冰的几何形的点、线、面、体。不但有生命,还有高级的生命活动——感情,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清,水之美者”;“情,心之美者”;“晴,日之美者”。情的本质——关心、顾念、珍惜(西文为:Wonder, Concern),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情就是这样的,我们不以敌视自然、高于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我们在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可以把自然看作是主体,人是被动、受自然支配和影响的,这就是一种可逆性思维。我国很早就有山水文化,魏晋时期就形成一个高潮,以谢灵运、李白、徐霞客为代表的热爱自然,赞美自然,融入自然的感情左右着我们的园林设计,其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而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他们对于野蛮感到厌烦了,正如我们对文明感到厌烦一样”(《比利牛斯山游记》)。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参观了意大利阿尔比(Villa Albi)别墅后这样评价其审美取向:“不许自然有自由,一切都矫揉造作……人对无生命的东西毫无兴趣:他不能承认它们有灵魂和它们自己的美,他只把它们当作为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仆从;它们的存在只不过给他的活动当作背景……树木、水、自然风光,如果要参与到这戏剧里来的话,它们必须人化,必须失去它们天然的形状和性格,失去它们的野性、拘束性和荒僻的外貌,而要尽可能地把它们弄成男男女女们聚会的地方:客厅、府邸里的大厅或者神气活现的殿堂。”这段评论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西方一种典型的自然观,即使不是惟一的一种。
在两种不同倾向之下,中西传统园林一个侧重于模仿,极尽能力去艺术地再创造出泉、潭、溪涧、瀑布等自然景观,提倡和谐(平和、美);一个侧重于改造,推崇发展(竞争、力),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发挥与创造(见彩页)。中西传统园林水景由此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
3.2 中西水法哲学及实践理论比较
中国造园水法受到风水等一些传统理论的影响,古人认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西北方地势高亢为“天门”,东南方低下为“地户”。风水家观水则认为水来自西北,流向东南为佳,“抱水”——宅前池塘或河流,呈半月状或环抱状,抱水的作用被认为是可使基址之地生气凝聚而不散泄,这些理论直接影响了传统园林理水在水形、走向、聚散等方面的处理。另外,“一池三山”的神仙思想对传统园林也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大型园林设计直接附会池中设岛的格局,例如西湖小蓬莱、中南海的瀛台,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中国园林有山必有水的山水相依的模式关系。
西方园林的水法无论在理论上也相当成熟而丰富,并且更加科学、更加具有操作性。法国古典主义造园理论家布阿依索在《论依据自然和艺术的原则造园》一书中这样论述水在园林中的作用:“尤其是河里的流水和盘式喷泉上喷着的水,它们带来的运动和活力是花园最有生气的灵魂。……最大的水面是最美的,不过,最好不要因它的开阔而使其余的水面失色。”论及河溪时,他认为还是小一点好,起到装饰点缀两岸的作用,并用卵石和砂子铺底,这样一来水面清澈,可以欣赏里面的游鱼。至于水渠,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事实上法国园中水渠以直线及规则的曲线居多)。另外他还提出一种水渠、水池与植栽花坛、花圃交叉融合的新形式,可以用水渠将花圃划分为各式图案的格子,可以将水池、花坛杂错间置,甚至在商迪府邸的花园里,全部用水池代替植物花坛,创造出“水的花圃”这样造成的形式及构图的更多变化,成为西方园林水法的另一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