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mengyan19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二氧化氯在水厂的应用

[复制链接]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1
发表于 2009-12-5 09:41:14 | 只看该作者



4、二氧化氯除藻作用时间对二氧化氯杀灭藻类效果是有影响的,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藻类去除率有所提高,但是不同的时间段增幅是不同的,当反应时间从5min延长到10min时,去除率提高幅度较大;反应时间介于10-20min时.藻类的去除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很小;当反应时间超过20min之后,曲线呈平台趋势,去除率几乎稳定不变。原因是当反应时间为10min时,藻类的去除率就已很高,藻类在这lOm in的时间内己经被大部分去除了,所以即使继续延长反应时间,却对去除率的提高幅度不大,表明CIO2的作用速率很快,只要是混合均匀,其作用时相当迅速的,建议C102的作用时间选择为5–10min。 5、二氧化氯除藻时pH值对C102氧化除藻效能有影响。在C102浓度为4mg/L,反应时间为lOm in条件下,pH值由5提高到9时,除藻率由92%下降到71%。由此可以得出,在不同酸碱度介质下C1仇的除藻能力依次为:在酸性条件下>中性条件下>碱性条件下,但即使在pH=9的碱性条件下,藻类的去除率仍能达到71% ,CIO2仍有较好的除藻效果,所以可以认为CIO2除藻有一个最佳的pH值范围为4-9。导致C102除藻效果随pH值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C102氧化能力在酸性条件下强于碱性条件下。下面是C102的电极反应和电极电位: C102+ H2O→ HC10 HCIO →4H+ + CIO﹣ C102 +4H++ 5e 二CI﹣ +2 H2O ∮(V)=1.511一0.0473pH+0.0118logCc102/Cc1- 由此可见,在酸性条件下,电极电位会越来越高,氧化能力越来越强;而在碱性条件下,CIO2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亚氯酸,使杀菌能力下降。也就是说,C102的氧化能力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溶液酸性越强,C102的氧化能力越强。 酸性条件下C102的除藻效能得到显著提高的另一个原因也与藻类本身的结构有关,对于藻类来说,细胞壁在酸性条件下会变得更加脆弱,有利于氧化剂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杀死藻细胞;而在碱性条件下细胞壁则会变更加坚实,不利于氧化剂的氧化除藻。
清啦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2
发表于 2009-12-13 15:58:07 | 只看该作者
二氧化氯作为一种高效的饮用水消毒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饮水消毒领域。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应用二氧化氯消毒接触时间和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还未见系统研究。另外,许多国家与地区已将二氧化氯及其副产物列入饮水水质标准中,但所选择的控制指标不一,限值也不尽相同。因此,开展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的基础研究十分必要。该论文通过对二氧化氯对大肠杆菌的消毒效果、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输水管材质对饮水二氧化氯消毒的影响等方面内容的研究,探讨了二氧化氯用于饮水消毒的安全性。1.我国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研究中,为更好的模拟天然水体,选择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的出水,经超滤后作为实验水样。2.选择大肠杆菌作为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指示生物,依据《生活饮用水消毒剂和消毒设备卫生安全评价规范》(试行),水样中大肠杆菌加标量为500-2000cfu/100ml。比较不同接触时间、不同水温、不同ClO_2投加浓度下水样中大肠杆菌的存活菌落数,观察二氧化氯的消毒效果。结果显示,二氧化氯投加浓度、水温、接触时间对二氧化氯消毒效果均有影响。在水温相同的条件下,二氧化氯的消毒效果随二氧化氯投加浓度...更多的增加而增强;在二氧化氯投加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消毒效果增强;在二氧化氯投加量和水温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消毒接触时间的延长消毒效果显著增强。3.研究不同接触时间条件下、不同二氧化氯投加浓度、水中不同有机物(以耗氧量表示)含量下,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生成情况。逐级稀释实验水样,得到耗氧量分别为1、3、5、8mg/L的水样。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氯溶液,使水样中二氧化氯浓度分别为1、2、3、5和8mg/L。避光密封放置,1、3、5、10、20、30、45、60 min后取样,用HACH DR/2400便携式分光光度计速测水样中二氧化氯浓度,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样中亚氯酸盐和氯酸盐浓度。研究发现,亚氯酸盐生成量与接触时间、二氧化氯的投加量、水中有机物含量均相关。二氧化氯投入水体后即迅速反应生成亚氯酸盐,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亚氯酸盐生成量逐渐增加。5min内亚氯酸盐生成量大于生成总量(接触时间为60min)60%。随着二氧化氯投加浓度的增大,其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大。反应5min以后,亚氯酸盐虽有增加,但增加速度显著减慢。有机物对亚氯酸盐的生成影响与水中二氧化氯浓度有关。水中二氧化氯充足时,有机物越多,即耗氧量越大,生成的亚氯酸盐越多。水中二氧化氯不充足时,初期亚氯酸盐随着有机物的增多而增加,当水中二氧化氯被还原完全后,再增加有机物,则亚氯酸盐生成量不会明显改变。二氧化氯投加量对亚氯酸盐的生成影响与水中有机物浓度有关。水中有机物充足时,二氧化氯越多,生成的亚氯酸盐越多。水中有机物不充足时,初期亚氯酸盐随着二氧化氯的增多而增加,当水中有机物被氧化完全后,再增加二氧化氯浓度,则亚氯酸盐生成量不会明显改变。接触时间、水中有机物含量对氯酸盐生成量无明显影响,实验中出现的氯酸盐生成量随二氧化氯投加浓度增大而增大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二氧化氯消毒液中含有氯酸盐,而实际氯酸盐生成量较少,且变化不大。4.对7种常见的输水管管材进行浸泡试验。经前处理后,在管材中注入0.8mg/L二氧化氯溶液,密封,常温常压浸泡,分别在12、24、48h取样,测定水样中二氧化氯浓度和亚氯酸盐浓度。棕色玻璃管对照。结果显示输水管材材质对二氧化氯的消耗有影响。浸泡时间越长,水样中二氧化氯浓度越低。浸泡12h时,大部分二氧化氯被管材消耗,消耗量达74-100%。48h后二氧化氯残余浓度在0-0.11mg/L。金属管材对二氧化氯的消耗相对较大,塑料管材次之。除铜水管的浸泡水样中无亚氯酸盐生成外,其余6种管材的浸泡水样中均有亚氯酸盐生成,生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PVC-U、镀锌钢管、PE、铝塑、PB、PPR。PVC-U、镀锌钢管亚氯酸盐生成范围在0.57-0.64mg/L,PE、铝塑的亚氯酸盐生成范围在0.11-0.23 mg/L,PB、PPR的亚氯酸盐生成范围在0.10-0.14 mg/L。PVC-U、镀锌钢管、PB、PPR在浸泡12h后亚氯酸盐达最大值,随后变化不大。而PE、铝塑在浸泡24h后亚氯酸盐达最大值,随后亚氯酸盐变化不大。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3
发表于 2009-12-15 19:09:34 | 只看该作者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生长繁殖,藻类的存在给给水处理带来诸多难题。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的加快,饮用水中藻类的处理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性课题。投加混凝剂是目前比较常用的除藻方法,但是混凝剂的投加量通常都比较大,除藻成本高,当藻类浓度较高时除藻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采用预氧化强化混凝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除藻效率。本文以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环藻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的试验。 1.藻类的浓度对混凝除藻效果影响的研究。试验发现,当藻类浓度较低时,混凝可以取得较好的除藻效果;但当藻类浓度较高时,仅仅依靠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除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高浓度含藻水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后除藻率大大提高,混凝剂的投加量有所降低。 2.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的最佳投加量和作用时间。在本试验条件下,二氧化氯预氧化的最佳投加量为4mg/L,除藻率为85%;臭氧预氧化的最佳投加量为1.5mg/L,除藻率为89%。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的作用时间宜分别控制在10min和5min。 3.pH值和浊度对预氧化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随着pH值的升高,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的除藻率有所降低,但变化幅度不大;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的除藻率随pH值的升高,先略有下降而后略有上升,变化幅度也不大。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最不利的pH条件下,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均能取得较好的除藻效果。试验中还发现,在一定的浊度范围内,随着浊度的升高,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的除藻率均有所提高。 4.藻种的差异对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对单一藻种的去除率的规律类似,均为蓝藻>绿藻>硅藻。 5.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在除藻效果和处理成本等方面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O3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的效果优于ClO2;O3预氧化强化混凝的除藻成本也略低于ClO2。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4
发表于 2009-12-15 19:28:11 | 只看该作者
由于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水中致病微生物及有机污染物大大增多,同时饮用水标准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氯消毒已不能满足要求。二氧化氯用于消毒已有多年历史,其具有高效、广谱的灭菌效果,而且不与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能与水中酚类反应以去除嗅、味,使得二氧化氯在自来水消毒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二氧化氯在管网中不易保持持续灭菌能力,不能抑制给水管网中微生物重新生长。 顺序消毒技术是指在消毒工艺的操作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消毒模式,通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消毒剂联用,以达到提高消毒效率、减少消毒副产物等目的的技术。 本研究利用二氧化氯和氯在消毒过程表现出的不同的特性,联用两种消毒剂,以期达到既提高消毒灭菌效率,又能延长水中余氯的持续时间的目标。同时,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灭活反应,考查二者的协同作用。 本研究采用DPD法滴定水体中二氧化氯和氯的剩余量,采用10倍稀释法及膜滤法检测水体大肠杆菌数,并从水中余氯和对大肠杆菌的对数灭活率两个方面分析消毒过程的效率。研究了二氧化氯—氯混合消毒的协同作用,二氧化氯—氯 不同配比对消毒效果的影响以及二氧化氯、氯不同投加顺序对消毒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在总投量为3、4、5mg/L的时候,所得到的余氯动力学曲线趋势大体一致。单独二氧化氯消毒的衰减速度最快,基本上在100分钟的时候就消耗完毕了;而混合消毒剂中,能够检测出剩余消毒剂的时间比单独二氧化氯消毒过程延长50分钟以上,其衰减速度相对更加缓慢;而单独二氧化氯消毒的余氯检测时间则非常长,证明其衰减速度比起前二者缓慢。 (2)在总投量为4mg/L的情形下,ClO2与Cl2的配比在5:3的时候可以得到最好的消毒效果,既能在同等条件下达到最快的灭活率,同时也能够保证最大的水中余氯;ClO2与Cl2的配比在1:1次之。ClO2与Cl2的配比在1:3由于其灭活效率较低,ClO2与Cl2的配比在3:1虽然在灭活效率上来说与1:1的配比相当,但由于余氯的持续时间较短,所以以上2种配比均不能得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3)采用Berenbaum公式计算可得,混合消毒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并且呈现出消毒时间越长(或者灭活率越大),协同作用越强的趋势。 (4)从两种消毒剂不同的投加顺序分析可得:顺序消毒中,一级消毒为二氧化氯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余氯,而一级消毒为氯衰减速度最快,二者混合消毒居中;一级消毒为二氧化氯既可以获得较高的灭活效率,也有利于维持管网余氯,在实际应用中应优先考虑这种消毒方式。 (5)从12min后开始,消毒过程中[—log(N/No)—CrT]呈现比较好的线性相关(R2≧0.9455);并且一级消毒为二氧化氯消毒能获得最好的灭活效果,一级消毒为氯消毒次之,混合消毒的消毒效果最低。采用Berenbaum公式进行分析发现,顺序消毒存在协同作用,以先一级消毒为二氧化氯消毒、二级消毒为氯消毒这种方式最为明显。 关键词:二氧化氯;氯;顺序消毒;协同作用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5
发表于 2009-12-15 20:16:47 | 只看该作者



发复二氧化氯发生器对饮用水消毒的适用性研究 吴明松1, 黄君礼1, 鲍立峰2, 王丽3, 张玉玲1, 田禹1, Dominic Wan94 (I.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上海文华消毒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1 108;3.深圳市水质检测中心,广东深圳518036;4.依卡化学品<苏州>有限公司,上海200040) 摘要: 对采用氯酸钠/盐酸法的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进行了测评和调查,并对其消毒液的成分及消毒后的副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在实际运行中的转化率仅为30%左右,而在试验模拟条件下的最高转化率也仅为41%左右;在其产生的消毒液中,Cl2量约占C12和CIO2总量的30%一48%;由于消毒液中存在大量氯气和残留的氯酸盐,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已经给饮用水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 关键词: 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 饮用水; 消毒; 转化率 鉴于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的优良特性,越来越多的水厂将二氧化氯代替传统的氯气用于消毒工艺段。同时,小型二氧化氯发生器纷纷上市,由于氯酸钠在原料成本上的优势,此类小型二氧化氯发生器大多采用氯酸钠/盐酸法,而所制得的消毒液实质上是氯气与二氧化氯的混合物,这种发生器也被称作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笔者在大量调研及试验的基础上,对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的实际运行效果 进行了评测,并对其应用于饮用水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的型号分别为:HLT2000、CD99—7000、CD99—5000、908QTIII,其消毒流程见图1。 3结论 ①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在使用过程中虽具有成本优势,但其氯酸盐的转化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平均转化率仅为30%左右,大量氯气的存在无法达到应用ClO2控制氯仿等消毒副产物的目的。 ②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消毒后的水样中氯仿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在本研究的调查中超标率为92%。 ③就目前的工艺技术水平而言,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尚未达到饮用水安全消毒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开发基于氯酸盐法的高纯二氧化氯发生器是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6
发表于 2009-12-16 13:29:58 | 只看该作者
由于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引起的有毒有害藻类水华频繁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危害最严重的微囊藻水华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环七肽肝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肝脏肿瘤促进剂。为此最新颁布实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中已将其列入非常规检测项目,并规定水中浓度低于1μg/L。常规工艺无法有效去除微囊藻毒素,因此急需找到新的技术控制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水平。本文针对这一热点问题,系统地研究了ClO_2杀灭微囊藻的效果和ClO_2去除MCs(MC-LR,MC-RR和MC-YR)的效果及氧化动力学。选择水华蓝藻中的3种典型藻种惠氏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905#和915#),投加ClO_2进行了杀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ClO_2对于微囊藻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叶绿素去除率与ClO_2投加浓度、反应时间呈正相关性,与叶绿素初始浓度呈反相关性,反应温度和pH值对于叶绿素去除率影响不明显。当ClO_2投加量为2.5mg/L,温度25℃,pH=7.17时,反应15min后,惠氏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905#和915#)的杀灭率分别可达到97.23%、96.2%和92...更多.33%。通过对微囊藻毒素释放特性的研究显示,当ClO_2大于3.0mg/L时,胞内和胞外毒素都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可以达到控制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的目的,保证饮用水安全。微囊藻毒素有多种异构体,其中以MC-LR,MC-RR和MC-YR最为普遍,研究了ClO_2去除这3种典型MCs的效果,结果表明:ClO_2对于MC-LR,MC-RR和MC-YR均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于100μg/L的MC-LR,MC-RR和MC-YR投加2.5mg/L ClO_2,10℃和pH6.48,反应60min时的去除率分别为94%,96.03%,94.9%。去除率与ClO_2投加剂量和反应时间呈正相关性,与MCs初始浓度呈反相关性,反应温度(5-25℃)和pH值(3.08-10.56)对于MCs去除率影响不明显。ClO_2的去除混合MCs与MC-LR,MC-RR及MC-YR的去除规律是一致的,在去除效果方面没有明显的差距。在后消毒的水样中,90min的时间2 mg/L ClO_2可以分别将10μg/L的MC-LR,MC-RR和MC-YR浓度降低至0.8,0.55和0.6μg/L;在预氧化水样中,90min的时间2 mg/L ClO_2可以分别将10μg/L的MC-LR,MC-RR和MC-YR浓度降低至0.9,0.6和0.7μg/L。运用孤立变数法研究了ClO_2氧化MC-LR,MC-RR和MC-YR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ClO_2分别与MC-LR,MC-RR和MC-YR发生的氧化反应中,各反应物所对应的反应级数均为一级,总反应级数都为二级,反应数率常数(10℃和pH6.48)分别为k2(MC-LR) 459.89 L/(mol·min)(R2=0.9999),k2(MC-RR) 583.15 L/(mol·min)(R2=0.9998)和k2(MC-YR) 488.43 L/(mol·min)(R2=0.9999)。溶液pH和反应温度对各个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规律是一致的:随着pH值的升高,反应速率常数逐渐减小,10℃时在pH3.44到10.41的区间内,速率常数k2(MC-LR)的变化范围是从5.18×102 L/(mol·min)到4.01×102 L/(mol·min) , k2(MC-RR)变化是从6.11×102 L/(mol·min)到5.28×102 L/(mol·min) , k2(MC-YR)变化是从5.237×102 L/(mol·min)到4.215×102 L/(mol·min);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常数增大,活化能分别为Ea(MC-LR)64.757kJ/mol(R2=0.9902),Ea(MC-RR)53.01kJ/mol(R2=0.99)和Ea(MC-YR) 59.151 kJ/mol(R2=0.99)。表明ClO_2与MC-LR,MC-RR和MC-YR在一般水处理条件下即可发生反应。在预氧化的过程中,将10μg/LMC-LR,MC-RR和MC-YR的浓度氧化降低至1.0μg/L以下,ClO_2的CT值分别为215.195,190.3和196.802 min·mg /L。在消毒的过程中,将10μg/LMC-LR,MC-RR和MC-YR的浓度氧化降低至1.0μg/L以下,ClO_2的CT值分别为156.638,137.1,和141.263 min·mg /L。通过液质技术初步探讨了ClO_2氧化MCs的反应机制,研究表明: ClO_2氧化MC-LR,MC-RR和MC-YR的主要氧化产物的m/z值分别为1029(995+2×17=1029) , 1072(1038+2×17=1072)和1079(1045+2×17=1079);推测的反应路径为ClO_2与MCs结构中的adda毒性基团中的共轭双键发生氧化反应,使其中一个碳碳双键(-C=C-)发生变化,双键打开,并在两个碳原子上分别加上一个OH-基团,则生成-C(OH)-C(OH)-。同时,通过LC-MS、UV光谱和TOC的测试结果表明:3个氧化反应得到的氧化产物都具有挥发性,且为有机物。本文研究得出ClO_2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去除水中的微囊藻毒素,这对蓝藻“水华”的治理和饮用水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7
发表于 2011-10-20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ClO2氧化电位为1.73V,具有强力、广谱、高效的特点,可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除藻效果较好。裴海燕等在静态条件下以稳定性CIO2为氧化剂处理高藻水,杀藻效果显著。当反应为 10min,每lmg叶绿素a(ehla)投加20.28mg的clo2即可达到91.1%的去除率。二氧化氯与藻类的反应速度极快,能够有效地控制霉味和鱼腥味等,但其成本高,生产条件要求高卿]。目前也有研究认为CIO2,氧化作用往往不彻底,过程中的小分子有机物更容易生成THMs,其中一些氧化物是已确定的致突变物和已知的致癌物。

930

积分

23

金钱

119

帖子

青铜水师

148
发表于 2009-12-23 22:34:26 | 只看该作者
东西不错,赞一个,呵呵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9
发表于 2009-12-24 15:51:28 | 只看该作者
二氧化氯投加量在0. 5–1. 0mg/L时,l0h的停留时间比较合理,这样饮用水既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消毒效果好,且副产物离子的量也会相对的少很多。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0
发表于 2009-12-24 16:02:12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动力学分析,得到二氧化氯的降解反应级数为3/2级,二氧化氯降解反应的动力学方程通式为v = kc3/2 (mo1Lˉ1h'ˉ1)。反应速度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的温度梯度下,温度越大,反应速度常数k升幅越大。同一温度下,初始反应速度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初始浓度越大,初始反应速度越大。随着温度增加,初始反应速度呈上升趋势。本实验中二氧化氯纯溶液的降解反应活化能在53.4–77.9kJ/mol ,在常温条件下可以发生自身的降解反应。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1
发表于 2009-12-24 16:27:17 | 只看该作者
通常亚氯酸钠都是由氯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氯,再用电解或还原的方法生产得来,因此亚氯酸钠的价格较氯酸钠昂贵。亚氯酸钠法是亚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极易释放出,二氧化氯,因而以亚氯酸钠为主要原料的二氧化氯发生方法大量地应用在小型二氧化氯发生器中。亚氯酸钠法制备二氧化氯时,由于副反应及反应的不彻底,都可能产生CI2,C102-, C103ˉ等无机副产物离子,这些离子消毒时均会加入水中。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2
发表于 2009-12-26 09:22:45 | 只看该作者
二氧化氯的预氧化研究   图1显示:水样经过0.45μm的滤膜过滤之后,颗粒物和藻类被滤掉,此时水中己不再含有藻类,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大,藻毒素稳步下降,至4mg/L时;藻毒素被去除68%;但随后又在逐步增加,至8mg/L时,藻毒素含量又回到未加氧化剂时的浓度水平。随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加,微囊藻毒素的adda环遭到破坏,致使藻毒素浓度降低;但如果继续增加投加量,会使藻毒素去除率 降低,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如果不用0.45μm膜过滤,二氧化氯会分别和藻类与藻毒素发生反应,从图5-14可以看出,在二氧化氯含量较低时,两条线基本重合,说明二氧化氯主要和藻毒素发生反应,但投加量超过至1mg/L之后,二氧化氯就会优先和藻类发生反应,破坏藻类细胞。使胞内的毒素释放到水体中去,增加了水中藻毒素的本底含量。另一方面,在1-4mg/L含量范围内,二氧化氯又会氧化藻毒素,使藻毒素的含量降低,图1不过滤时的曲线表明二氧化氯灭杀藻类释放藻毒素的速率明显高于二氧化氯氧化藻毒素的速率,致使藻毒素的本底含量在1mg/L之后基本上是直线上升,但当投加量超过4mg/L后,藻类基本上被杀灭(6mg/L时叶绿素a降至),此时增加的二氧化氯主要是用来分解藻毒素,表现在图1上的是下降的曲线,但当继续增加二氧化氯时,甚至过量投加,也会使藻毒素维持一定的浓度水平(0.2mg/L)。   此研究表明,二氧化氯虽然对灭杀藻类有良好的效果。但对去除藻毒素的能力有限,且投加量要有严格掌握。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3
发表于 2009-12-25 08:16:53 | 只看该作者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已将二氧化氯列为法定的消毒剂,并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数据规定了C102, C102一和C103一的限值。国标规定: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时水中亚氯酸盐含量应<0.7mg/L,氯酸盐含量应<_0.7mg/L,二氧化氯在出)‘水中限值为0.8mg/L,出厂水中余量>_0.1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_0.02mg/L。只有把拥饮用水中C102及其无机副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才一能准确地控制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以及其停留时间,在确保消毒效果的前提下,使无机副产物的量处在尽可能小的水平上,减少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4
发表于 2009-12-25 08:58:05 | 只看该作者
二氧化氯消毒剂溶于水时,形成以C102为主,同时含有生成副产物Clˉ, CIO2ˉ、CIO3ˉ,离子的溶液。在水溶液中C102. CIˉ. C102ˉ. C103ˉ这几种离子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尽管C102的水溶液要比气态稳定得多,但光、热、轻离子和一定催化剂会促使Cl02分解。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5
发表于 2010-9-23 18:10:03 | 只看该作者
二氧化氯资料!!!!!!!!!!!!!

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的研究.pdf

20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金钱 -1

二氧化氯发生率测定方法的研究.pdf

156.2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积分: 金钱 -1

二氧化氯发生器渗漏问题浅析.pdf

190.0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积分: 金钱 -1

二氧化氯检测分析方法的进展.pdf

318.3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金钱 -1

二氧化氯消毒在供水厂应用的实践.pdf

204.0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积分: 金钱 -1

浏园水厂采用二氧化氯消毒的实践总结.pdf

206.7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积分: 金钱 -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6
发表于 2010-1-11 11:12: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08-11-15 09:51 发表 目 录 一、二氧化氯 ………………………………………..4 二、活性炭 ……………………………………….33 三、原水微污染对水质影响……………………………..37 四、剑水蚤 ……………………… ...
新编!!!!!!!!!!!!

净水基础知识(新).rar

2.51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2184

积分

52

金钱

69

帖子

白银水师

157
发表于 2010-1-13 20:13:1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8
发表于 2010-1-22 13:44:15 | 只看该作者
从感官性要求,二氧化氯要小于0.4mg/l;亚氯酸盐的指标值为0.2mg/l。美国《消毒剂和消毒副产品规则》(D/DBPR)规定亚氯酸盐的月平均最大允许值为小于1mg/l,二氧化氯日平均小于0.8mg/l,但二氯化氯的最大允许目标值为0.3mg/l,亚氯酸盐为0.08mg/l。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9
发表于 2010-2-8 11:44:59 | 只看该作者
二氧化氯消毒剂溶于水时,形成以C102为主,同时含有生成副产物CIˉ、C102ˉ、C103ˉ离子的溶液。在水溶液中C102、CIˉ、C102ˉ、C103ˉ这几种离子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尽管C102的水溶液要比气态稳定得多,但光、热、羟离子和一定催化剂会促使C102分解。C102在水中有如下分解反应: 2C102+H20—C103ˉ+C102ˉ+H+ (4.1) 4C102+2H20—3C103ˉ+HCIO+3H+ (4.2) 5C102+2H20—4C103ˉ+1/2CI2+4H+ (4.3) 6C102+3H20—5C103ˉ+CIˉ+6H+ (4.4) 2C102+20Hˉ一C103ˉ+C102ˉ+H20 (4.5) 4C102+40Hˉ一3CIO3ˉ+CIˉ+2H20 (4.6) 5C102+40Hˉ一4C103ˉ+1/2C12+2H20 (4.7) 6C102+60Hˉ一5C103ˉ+C1ˉ+3H20 (4.8) C102ˉ+4H+一C1ˉ+2H20 (4.9) 4C102ˉ+2H+—-5C103ˉ+CIˉ+2C102+H20 (4.10) 在中性条件下,C102分解成亚氯酸和氯酸;在酸性条件下,C102的分解将受到抑制,当pH≥6.5时,C102就会广泛分解;在碱性溶液中,C102易歧化成相应酸的阴离子。另外,亚氯酸亦会转化成C102、C103ˉ、C1ˉ,为C102/H20系统的稳定提供新的途径。 在通常情况下,用二氧化氯消毒时,二氧化氯的浓度随时间增加不断减少,其中一部分与水中微生物和部分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消耗掉,一部分挥发掉,另一部分会在上述离子之问转化,发生降解反应。本试验主要考察低浓度的二氧化氯在不同的初始浓度、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于水中自身以及副产物离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60
发表于 2010-2-9 10:59:48 | 只看该作者
二氧化氯(ClO2)被认为是可以替代液氯的理想消毒剂。二氧化氯的制备以化学法的应用最为普遍,工艺简单,技术成熟。但现有各种类型的二氧化氯发生器都是采用水射器负压投加,把生成的二氧化氯水溶液与残液一起排入处理的水体中,这种方式投加不仅消毒效率低,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二氧化氯以气态方式进行投放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可实现二氧化氯与反应残液的分离,从而不仅解决出口药液酸度过大的问题,而且可有效地避免由于反应不完全可能造成剩余ClO3-或ClO2-被投入水体的问题。 本文对气态投放式二氧化氯发生器进行了研究和设计。首先通过实验对亚氯酸钠法制取二氧化氯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同时又做了空气对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氯的吹脱分离试验,对实现二氧化氯气态投放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最后,根据前面实验结果设计并制作出一个二氧化氯发生器,通过运行试验对发生器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1)反应温度、盐酸浓度及NaClO2浓度都会对反应速度产生影响。反应温度在40℃以下时,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度高于40℃时,反应速度不再加快。因此反应温度选择40℃为宜。 2)反应速度随NaClO2浓度和盐酸浓度的增大而加快。同时,盐酸浓度与NaClO2浓度之间存在一个比例关系,即盐酸与NaClO2的浓度比越大,NaClO2的转化率越高。对于5%以下的NaClO2,当盐酸浓度达到15%时,反应可在6min内进行完全,ClO2生成量可达到理论值的90%以上。 3)压力的变化对反应没有明显影响,但利用发生器内的负压可以有效地控制液面高度,防止发生器内液体排空或充满。 4)当温度在ClO2的沸点(11℃)以上时,ClO2可以被空气完全吹脱,并且ClO2的吹脱速度非常快,当吹气流量足够大时,瞬间即可完成。因此二氧化氯以气态方式投放水体是可行的。 5)本设计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二氧化氯的吹脱效率过低,仅能达到62.5%。其原因是吹脱气流使料液在反应器内无序流动,无法保证反应时间,因此本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10 03:17 , Processed in 0.167587 second(s), 5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