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mengyan1972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虫?

[复制链接]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5:14: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0-6-20 10:17 发表  随着夏季高温多雨季节的到来,有关水池红虫的事件不断增多。据了解,不久前甚至有部分大楼在刚洗完水池两天后,水龙头依旧流出红虫。据悉,广州市政园林局供水处计划在近期完成与各区二次供水办公室签订清洗水池的 ...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清啦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0:17:43 | 只看该作者
 随着夏季高温多雨季节的到来,有关水池红虫的事件不断增多。据了解,不久前甚至有部分大楼在刚洗完水池两天后,水龙头依旧流出红虫。据悉,广州市政园林局供水处计划在近期完成与各区二次供水办公室签订清洗水池的承包合同,把只会喊有红虫不会洗水池的“懒业主”管起来;不日将出台的《广州市城市供水条例》规定,二次供水检测结果将定期向社会公布;每天都在推进的直饮水工程可以将优质的南洲水直供上9楼,广大市民告别喝水池水的日子指日可待。   污染现状 每月投诉超过10宗   按照以往规律,春末夏初供水出现红虫的事件开始增多,今年也不例外。据各方反映,仅在5月份,红虫事件的大宗个案就有一德花园、白云区麦地街、芳村汾水小区等多个大型小区、楼盘的住户,影响家庭数千万户,而且追查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水池惹的祸。   据市民和各区二次供水办、各大清洁公司反映,部分住户甚至在清洗水池两天后就发现拧开水龙头依旧流出红虫。虫子不但有死有活,甚至有时一团涌出,数量惊人。虽然这类的投诉各区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平均每个月都有10宗以上。不少市民表示,花了近200元洗一个水池,结果竟然如此。   另一方面,负责洗水池的清洁公司也大叫冤枉。他们表示已经完全按照《二次供水实施清洁保洁工作规程》操作,所用消毒药物也足够分量。根据广州市二次供水技术服务中心方面表示,送检验水报告合格率达到九成以上,换言之,水池清洗一般都是洗得很干净的。那么,红虫到底从何而来?   原因分析 藏污纳垢四大死角   1.连通管积淤成“盲肠”   水池构建设计不合理是致使水质受到污染的原因之一。目前,市内小区、大厦基本都是采用储水池集中供水的形式。按照设计,只要楼顶有两个以上的水池,当中必定就会用连通管进行连接。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连通管达到各个水池水量平衡;二是可以保证消防用水。   但是,由于连通管一般接位较低,管内水流相对静止,水中淤泥等杂质沉积严重。目前没有任何办法把这一段连通管进行彻底清洗,这一段“盲肠”一旦感染上红虫等细菌,就会危及整个水池。   此外,人们往往认为水箱、水池容积设计越大,越可以保障用水。但事实上,水池的容积越大,水在水池中的停留时间越长,水质变差的问题更突出。   2.消防管导致“死水区”   在水池连接的各条管道接驳高低不合理,同样会造成水质恶化。一般而言,一个水池基础设施除了池体以外,就是需要连通进入管和出水管。但是,这两个管位的高低,水流是否流畅,导致水中沉积物日积月累。同时,在施工期间,也有因地形条件改变设计,将水池的进水管、出水管设置在水池的同侧,水流便会在水池中形成“短路”,水流长期不畅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此外,又以消防水易受污染的程度最大。目前各大楼宇基本都是生活水池与消防水池合建一池,水池的出水管位一般都要高于消防水位,使水池中始终停留着部分不流动的消防用水,造成消防贮水成为死水区。并且由于火灾情况甚少,长期藏在整截管道中的水变成死水。   3.室内管网纵横交错   在装修盛行、多次置业的形势下,为了使居室美观,人们在装潢时管线一般都采用埋墙式施工。对于水管而言,阳台、厨房、主(客)厕所、冲凉房……要尽可能多装水龙头,水管当然“迂回曲折”;同时,随着大家对管材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市民在二次装修时,更多地倾向选择性能更为良好的复合管、铜管。反正都是埋入墙里,看不到,因此导致屋内形成随意接驳、重复路线的多套管线。   厕所需要天天冲水,但是阳台的洗手台可不会天天开。连接该水龙头的一段水管中的水就相对静止,成为藏污纳垢的隐蔽区间。细菌繁殖到一定程度就会回流到常用的水龙头。   4.管网老化水质变差   问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拥有几十年楼龄的各小区、大院宿舍。   据了解,目前广州居民住宅的水管主要分为:镀锌管、铝塑管、PPR管、铜管等几类。平民百姓家和绝大部分的老房子使用的都是镀锌管,即我们平时说的白铁管。但是,镀锌管作为水管,使用几年后管内易产生大量锈垢,流出的黄水不仅污染洁具,而且夹杂着细菌,锈蚀造成水中重金属含量过高,危及人体健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开发新型管材,并陆续禁用镀锌管。中国建设部等四部委也发文明确,从2000年起禁用镀锌管。   政府对策 签合同管起“懒业主”   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广州市政园林局把市内7000多个无主水池“包”了下来进行统一清洗。该部分的水池清洗基本上了轨道,但是占了大头的有主水池仍是十分头疼的事情。各区的二次供水办的人士纷纷表示,部分有主水池业主长期懒于清洗,一旦出现问题则只会投诉。   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供水处方面表示,已经着手制定承包合同,计划以区二次供水办公室为直接主管单位对各辖地范围的有主、无主等各类水池进行承包管理。承包资金一部分用于对无主部分继续实施清洗,另一部分用来考核成绩,再按等级下发。但怎样管起“懒业主”呢?由于各区实际情况不一样,具体操作各区都会不尽相同。供水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承包合同计划在近期签订。   早在2002年,各大媒体就争相报道广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出台的消息,但时至今天,该办法依然未能实施。但是,二次供水管理的工作并没有停止过,市政园林局供水处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二次供水管理的法规已经列入了即将出台的《广州市城市供水条例》当中,层次有所提高。   据了解,在征集意见稿中有这样的规定: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二次供水进行监督,并委托具有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对二次供水水质进行监测,定期将检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二次供水水质严重妨害人体健康时,应责令城市供水企业对该二次供水设施暂停供水。   城市供水企业因接管用户共用用水系统而增加的管理、维修、更换费用和合理水损应及时合理计入水价。   至去年年底前,继大学城后,海珠、东山、越秀三个饮用净水示范区内已经有超过10万市民喝上了饮用净水。最令大家兴奋的是,通过变频加压技术,这些优质的饮用净水可以爬上9楼。一举打破了以往自来水只能上三楼的历史。   据介绍,南洲水厂的核心生产工艺就在于应用深度处理工艺对自来水进行深加工,供水水质向欧盟标准看齐。南洲水厂生产的饮用净水还将逐步从南向北不断扩展,从而送到广州的千家万户。广州700多万人喝上饮用净水,告别水池和红虫将日可待。   居民自保 三招可防红虫污染   专业人士表示,尽管按照目前的条件,彻底清除红虫还是较为困难。但是,市民在清洗水池时若是能注意一些关键的环节,在清洁和防虫方面还是能得到较好保证和效果。   一招: 彻底放水。不仅是消防管水,在完成水池池体消毒后,各楼层住户都需要同时把自家的水龙头打开放水10分钟以上。这样既可以避免躲藏在消防管道中红虫,也可以把被药水暂时熏晕的红虫和分流入水管中的消毒药水彻底排出。   二招: 水池三孔严格密封。据了解,由于红虫是摇蚊的前身,因此进水孔、气孔、溢流孔的有效密封能防止蚊子进入散卵。受污染的水明显有利于摇蚊幼虫的繁殖和生长。幼虫大多吸食碎屑,如有机物微粒和水藻等。水源一旦被污染,便会有大量幼虫出现。春末夏初是摇蚊活跃季节,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等温暖、潮湿地区都是幼虫主要孳生地。   三招:定期清洗。专家表示,按照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应该至少每三个月就洗一次水池。同时要找正规的清洗队伍,市民可上市政园林局的网站进行查询。此外,在清洗后还须要求施工队采集水样进行水检。(廖卓斌 刘谷华)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8:32:08 | 只看该作者
自来水中出现“水丝蚓”调查报告 梅 联 球 关键词:自来水;水丝蚓;给水卫生 (松溪县卫生防疫站,福建353500) 中图分类号:R 123 文献标识码:B 200 3 年 10月18日,我站接到郑墩自来水厂来电,称半个多月来其自来水中发现“红虫”,经多次排水处理均不能解决问题。我站即派员前往调查,现将调查和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郑墩 自来 水厂,属完全处理的小型水厂,日供水量400吨,供水人口3 000余人。其水源是一座小型水库,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水体呈绿色,库底淤泥深厚,有“红虫”生活其中。自来水中发现有“红虫”的用户,集中在镇供销社宿舍区及附近,该地段地势较高。清晨首次使用自来水时会发现较多“红虫”,其他时间较少。现场调查水中可偶见“红虫”,长度约为0.5~1.5cm,体呈褐色,活动力较强,水产专家辨认系水生生物“水丝蚓”的幼体。 该水 厂 所 有管网并未与自备水源联网,因此水丝蚓l不可能由管网外的水源进入自来水供水系统。水丝蚓!是从何而来的? 此前20多d,有一次停止生产后曾忘记关进水阀,造成未经处理的水源水通过沙滤层进人清水池,这可能是自来水中有水丝蚓的原因之一。此外,秋冬之交适宜的温度,使细菌、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的溶解氧急剧下降,据文献记载水中溶解氧<2.5 m g/1.时丝}EIM可出现缺氧状态,造成水丝蚓上浮随水逐流,经进水口进人净水系统,是原因之二。因此水丝蚓及其幼体有进人净水系统的可能,而操作上的失误,使未经处理的水源水进入清水池,导致水丝蚓的幼体进人供水系统生长繁殖。 水丝蚓 ,又叫水丝月、水E绷,广东、福建俗称红虫。喜栖息于偏酸性、富含有机质、水流缓慢或时干时湿的淡水中。在强光照射下虫向下躲藏,黑暗状态或低温时虫向上运动。当pH 4-7.5时能正常生活,pH值< 3或≥10. 5时立即死亡,在游离余氯为(2.5 -3.0 )m g/L的水中2h仍能存活,但对各种盐类抵抗力很弱,自然天敌有泥鳅、青蛙。 水丝蚓 的生物学特性为我们提供了消除它的方法。决定在出厂水处加人0. 5 kg体长约5 cm的小泥鳅,2 d后自来水中未见水丝蚓,自来水厂在管网最低处将水排空,将完成任务的泥鳅全部分排出。镇政府及时中止村民的承包水库养渔合同,在进水口附近投放适量泥鳅,加强自来水厂的内部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自来 水 中 出现水丝蚓,极为罕见。本调查对水丝蚓是如何进人自来水管网的原因也只是推测,但是所采取的消除措施确实经济有效。然而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自来水中是绝对不允许有泥鳅存在的,因为泥鳅的存在本身已是一种污染。之所以采用此法。是在对所有管网多次排空后,仍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所做的大胆尝试,结果收到了奇效。当然是否有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预防水丝蚓叫进人自来水供水管网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8:18:51 | 只看该作者
一起红线虫污染水源的调查分析 于瑞敏,曹德康,李明霞 (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100042) 关键词 红线虫;污染;水源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123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1257 (2006) 24 - 2234 – 02 2005年6月5日,某部食堂在做早餐时,发现自来水中有一些像红线一样的虫子,在水中蠕动,数量较多,而与该食堂共用同一水源的该部机关楼则未发现此现象。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卫生监督人员对该部水源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处理意见,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1 卫生学调查 该单位自备水源为深井水,水源经过储水池供该单位食堂及机关楼,水源年初经水质检验,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 85) 。该单位储水池为钢筑混凝土结构,内壁无防腐涂料,无防倒流措施。储水池自建成后未经过清洗。该部水源未申请卫生许可证,无专人管理水源,水源没有消毒设施。食堂卫生状况较差,水池有大量残留食物垃圾及污水。水笼头放水之初,虫体较多, 500 ml瓶子中有数十条,经过10余min放水后,线虫数量减少, 500 ml瓶子中有1~2条,虫体鲜红至红褐色,长约1. 5~3. 5 cm,细如发丝。除食堂外,储水池及机关楼水未有此现象。 2 实验室检查 对该部储水池、机关楼及食堂水进行了水质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氨氮超过国家标准,其余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该虫体在加氯量为0时,存活4~5 d,在加氯量为0. 5 mg/1 h, 30min即可全部死亡。 3 处理措施 根据该虫体的形态特征、生物习性及对氯消毒剂敏感等特性,初步判定该虫体为红线虫,其学名叫水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寡毛纲,颤蚓科,身体细长,长度不一,约1~6 cm,红褐色。它是一种蚊子的幼虫,喜欢生活在较脏的地方。它一般不生活在自来水中,因为水中含有氯消毒剂。自来水中出现红线虫主要有2种情况: ①因为二次供水水箱未能按要求进行清洗,水箱底部淤泥较多,污染重; ②生活在下水道中的红线虫,乘夜间无人用水之际,顺着下水管爬入水池,再沿池壁进入水笼头,所以第2天用水时,它们就会随水流而下。该食堂污水较多,下水流通不畅,储水池未发现虫体,分析其污染原因可能属第2种情况。对该食堂进行了彻底的卫生清理,并请专业清洗队清洗和消毒了储水池及输水管道、下水道。清洗消毒后,取水样按国家标准进行了水质检验,全部指标均合格,水中连续5 d未见红线虫。 4 讨论 资料表明,自来水中一般不会出现红线虫,因为红线虫在清洁的水中是不容易生长繁殖的,且红线虫对氯消毒剂非常敏感,在含正常余氯的自来水中红线虫是根本无法存活的。该部食堂自来水中出现红线虫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储水池长期不清洗消毒,内壁没有防腐设施,水管老化,内壁腐蚀,且没有消毒装置,长期不消毒为红线虫的孳生创造了条件; ②该部食堂卫生状况较差,下水道流通不畅,腐水、污水的存在,加之气温高,湿度大,又大大提高了红线虫的生长繁殖速度。水是生命之源,其卫生质量直接关系着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红线虫虽然对人体无显著的危害,但能引起感观不良感受,所以含红线虫的水是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不能饮用。为了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特提出如下预防措施: ①加强部队水源的预防性卫生监督,确保水源从选址、管道布设,储水池结构、污水处理等方面符合国家标准,从根本上预防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②加强水源的经常性卫生监督,部队水源须经卫生部门检查认可后,发放卫生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使用;部队水源每年必须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进行1次水质检验;部队必须有1名专职管水人员,管水人员应定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③规范、落实蓄水池(箱)的清洗消毒和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卫生管理,蓄水池(箱)必须加盖、加锁,坚持持续消毒,消毒监督是薄弱环节,应重点加强管理; ④针对红线虫的污染,应注意水池的清洗,水池中不得存有食物垃圾及污水,平时不要把扫把、抹布等潮湿的东西放在水池旁,并可用塞子将水池下口塞住,还要经常对下水道进行消毒,防止红线虫孳生繁殖。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0:58: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0-6-9 20:27 发表 2222222222222222222222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水潘虫杀灭方法.pdf

134.3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积分: 金钱 -1

铜对颤蚓的快速灭活机制及其在水厂应用分析.pdf

195.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水源剑水蚤大量繁殖的应急处理措施.pdf

165.9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氯对摇蚊幼虫的毒效试验及影响因素.pdf

416.9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05:42:57 | 只看该作者
预氧化与水处理工艺协同去除剑水蚤 张敏;崔福义;刘冬梅;何文杰;韩宏大; 【文摘】:利用不同水处理工艺中试系统,研究在液氯、氯胺、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和O3这4种预氧化剂不同投量下,去除剑水蚤的方法以及4种预氧化药剂对原水中剑水蚤的实际灭活效果,并分析各工艺单元的除蚤机制.结果表明,预氧化阶段,液氯灭活率(25%)比氯胺(21%)、O3(9%)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8%)都高;但滤后去除率发生变化,由高至低为氯胺(90%)>液氯(88%)>O3(83%)>高锰酸盐复合药剂(80%),采用氯胺与水处理工艺协同可达到100%去除效果.最高的预氧化灭活率并没有取得100%的去除效果,剑水蚤的去除取决于预氧化剂与澄清水处理工艺的合理配合,剑水蚤个体尺寸和预氧化后的生命活性也对去除效果有影响.其中过滤单元除蚤效率最高,单独去除率不低于50%;气浮池的除蚤性能受水蚤个体大小和活性影响.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06:45 | 只看该作者
水中“线虫”对人无害 但应为水体不净的“指示生物”09-02-09 12:04 发表于:《开能净水》 分类:未分类 《北京晨报》7月3日《自来水中有“线虫”?》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关注。7日,首钢高新技术公司控制设备厂经销部的瞿小姐致电《北京晨报》说,他们在单位的自来水中又发现了一种2至3厘米长的红色“线虫”。 瞿小姐的单位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一座6层楼的一楼。她说,7月3日清晨,她们单位的保洁员刚打开卫生间的一个水龙头准备接水,突然一团一团的像小蚯蚓似的红色虫子从水管里跑出来。“我们看见那种虫子大多有2至3厘米长,呈红色,常常是团成一团。”瞿小姐说,因为嫌恶心,他们就用水把这些东西冲走了。“可在我们洗手时还偶尔有一两团掉到手上。”7日上午,他们又发现了一条这种虫子。 到底这两处自来水中出现的虫子各是什么虫?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下午,记者专程来到清河清源里小区金先生家里取来带有虫子的水样,直接拿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楼请专家们做一下鉴定。动物所博士生导师李枢强研究员将虫子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后告诉记者,金先生家自来水中的虫子实际上是一种蚊子的幼虫,学名叫孑孓。李研究员说,从瞿小姐所描述的情形来看,那种红色线虫,可能是一种叫“水丝蚓”的虫子。 李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两种虫子本身都不会对人体构成什么危害,但作为水体不干净的“指示生物”,他们的存在说明至少自来水在运送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污染,但到底是哪个环节,目前还不好说。他说,以往也有人拿着这种虫子来请他鉴定,说明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般来讲,孑孓多见于非流动性的静水中,一些高层楼房上自来水的水箱或水塔都可能是它们的藏身之所;水丝蚓则多是有机污染的标志。 资料孑孓,蚊子的幼虫,是蚊子的卵在水中孵化出来的,体细长,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通称跟头虫。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18:53:16 | 只看该作者
梅林水厂絮凝沉淀池积泥问题的综合治理 戴少艾 刘小东 (深圳市水务集团梅林水厂,深圳518234) 摘要针对梅林水厂絮凝沉淀池在生产运行中出现池壁挂泥,池底积泥及红虫孳生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对回收水加药,改造排泥系统,优化排泥方式,在沉淀池放养鱼苗等多项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絮凝沉淀池积泥回收水红虫鱼苗 梅林水厂处理能力为60万m3/d,分两期建成,每期30万m3/d。絮凝池与沉淀池合建。竖流式折板絮凝池,采用穿孔管排泥,平流沉淀池采用行车虹吸排泥。絮凝池与沉淀池中间以过渡区连接,过渡区采用穿孔管排泥,并设有石灰液投加点。 该絮凝沉淀池在生产运行中出现池壁挂泥和池底积泥现象,池底积泥主要集中在过渡区、沉淀池首端和尾端。我们分析了各主要积泥点的积泥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池壁挂泥的治理 过渡区与沉淀池池壁常年挂有5~20mm(厚的粘性絮体,即使每天刷洗仍不能根除。除了感官较差外,在池壁的挂泥中还会有摇蚊的幼虫大量繁殖并筑巢。刮开池壁挂泥的表面,可以见到数量惊人的红虫,这可能导致自来水中出现红虫。 1.1 池壁挂泥原因分析 (1)原水存在微污染,含有大量藻类,有机物含量较高(见表1)。投加常规混凝剂(碱式聚合氯化铝)后形成的矾花结构松散,密度小,有机物含量高(见表2),粘附力强,不易下沉。 (2)该水厂将絮凝沉淀池排泥水与滤池反冲洗水一起回收,只做简单的自然沉淀即送回配水井重新参与制水过程。这样的回收水处理过于简单,回到配水井的上清液仍然很浑浊(见表3),含有大量松散絮体,加重了池壁挂泥的程度。 (3)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摇蚊虫卵,在沉淀池中发育为幼虫(红虫),红虫有一种本能的造巢行为。红虫造巢是利用体表分泌的黏液吸附水中的絮体和泥沙形成巢体,并附着于池壁。形成巢体后红虫会在巢体中伸出头部吃食有机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池壁挂泥中存在大量的红虫。 1.2治理措施 (1)针对微污染水质,投加相关助凝剂强化混凝。本集团其他水厂曾进行了以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的生产性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投加0.1mg/L的PAM后,大大提高了絮凝体的密实度和沉降性能,沉淀池出水浊度由原来7.56NTU降至4.72NTU,沉淀池积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停池清洗周期时间延长约一倍。本厂由于某些原因尚未采取这一措施。 (2)对排泥回收水加药处理,改善回收水沉淀效果,提高回收水水质。试验表明对回收水投加2~4mg/L碱式氯化铝较为经济有效,具体数据见表4。 (3)向絮凝沉淀池中投养一定数量的鱼苗,吃食池壁上包裹着红虫的粘泥,利用食物链采用生物方法解决挂泥问题。该方法具体分以下, 个步骤:1研究确认鱼类活动是否会对水质产生影响。该项研究是生物方法是否可行的前提。通过用两组沉淀池进行生产性对比试验,试验池投养非洲鲫鱼,按流程从反应沉淀池的前、中、后各段及滤池出水取样检测嗅味、浊度、高锰酸盐指数、三氮、总溶解氧、磷、磷酸盐等指标。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确认鱼类活动对上述水质指标未产生明显影响。2参照试验数据向絮凝沉淀池中投养鱼苗。实践表明投放数量可控制在30~40g/m3,,鱼苗尺寸以不超过10cm为宜(否则会加大水流扰动,影响沉淀效果)。当投放数量超出试验数量时应密切检测出水的上述各项水质指标。3在平流沉淀池出水三角堰上加装拦鱼格网,防止鱼类随沉淀池出水进入滤池。 自2002年10月开始在絮凝沉淀池中放养鱼苗,效果显著,不仅解决了过渡区及沉淀池池壁的挂泥问题,而且与高浓度加氯法相比,能更有效、经济、方便地抑制红虫的繁殖(见表5)。 2过渡区池底积泥治理 过渡区池底积泥严重时厚度超过2m,见图1。底部积泥发酵后成大块状上浮到水面,感官极差;并导致过渡区有效水深减小,配水花墙过水断面积减小,待沉水通过花墙的流速大幅提高,体积较大的矾花被打碎。当积泥达到一定高度时,会扩散到花墙的另一侧,从而导致平流沉淀池前端积泥。 2.1 积泥原因分析 过渡区通常已有大矾花开始沉淀,排泥负荷较大,加之此处有石灰投加,具有固结特性的石灰渣与矾花粘结沉降后形成粘附力较强的污泥。穿孔管排泥时往往只能排出孔口附近的一小部分泥,孔口外围的积泥因为粘滞性大而不易移动,从而形成一个从上至下一直穿过泥层到达穿孔管孔口的“水道”。每次排泥只能排出“水道”中的少部分积泥,有时甚至连“水道”一并堵死,形成一个镂空的空腔将孔口包住,使穿孔管彻底失去排泥作用。 2.2解决办法 采用压力水反冲。本厂原设计有絮凝池初始启动进水管,是接在穿孔管上的同等管径的压力水管道,用于在空池启用时从池底进水以防止从上部进水对池内折板造成冲击损坏。利用这条管道每周1至"2次开启压力水进行逆向反冲,水流从穿孔管以射流的方式喷出,借助该射流松动、冲散管口附近已经压实的底泥,进而使积泥顺利排除。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3平流沉淀池池底积泥治理 一期沉淀池排泥效果普遍不好,即使增加吸泥行车运行次数仍不能奏效。其中在沉淀池的首端与尾端积泥情况最为严重。一方面池底积泥发酵后成大块状上浮,感官极差;另一方面局部积泥较严重区域有效水深减小,加重了出水跑矾花现象,使出水浊度增高,见图2。 3.1积泥原因分析 (1)经过现场观察与验算发现:一期沉淀池的虹吸式排泥行车的吸泥管管径偏小,尤其是主干管的管径设计取值偏小,与各支管流量不相匹配,导致排泥总流量偏小,甚至造成部分吸泥支管堵塞,从而导致沉淀池池底积泥。 (2)沉淀池池底集泥槽的滑泥面坡度偏小,造成底泥在滑泥面上堆积。 (3)沉淀池首端积泥较多主要是受过渡区积泥过多影响。过渡区积泥达到一定高度后会穿过配水花墙向沉淀池一侧扩散,形成一个斜坡,见图1。由于此处积泥厚度较高,采用通常的Ⅱ型线路运行的行车无法将其完全排除。 (4)沉淀池尾端的积泥原因与尾端设置的出水导流面有关(见图2)。该导流面上的积泥不会自动滑落池底,导致排泥行车无法吸取,此处污泥长期堆积,厚度可达0.5~1.5m,使该处水深变浅,加上该处出水水流的抽吸作用造成了大量矾花被水流携带进入滤池。 3.2 治理措施 (1)对一期沉淀池的虹吸式排泥行车进行改造,扩大吸泥管管径,针对池底滑泥面设置相应的柔性刮板。行车各部分改造前后数据对比见表6。2003年’5月一期行车全部改造完毕,有效地解决了沉淀池池底积泥问题。但由于沉淀池排泥行车排泥管管径的增大,也带来了排泥水量与回收水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厂的运行成本(主要包括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和用电量的上升)。通过按排泥水浊度控制排泥历时长短,对排泥行车运行方式进行改良,使这一矛盾得以解决。 (2)沉淀池首端积泥的治理:在改善过渡区积泥的基础上,改变排泥行车的运行方式,改Ⅱ型运行线路为M型运行线路,并在沉淀池首端积泥较多处进行定点延时排泥,强化排泥效果。 (3)沉淀池尾端积泥的治理:在出水导流面上设置压力水穿孔管,每日一次开启压力水对导流面进行扫洗,将该面上的污泥冲入集泥区由排泥行车吸出。该方法尚未实施。 感谢梅林水厂化验室所做的大量检测工作。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6:33:1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原因和预防措施 董建荣 (吴江市卫生防疫站, 江苏吴江 215200) 【文献标识码】C 【中图分类号】R123.5 【文章编号】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预防措施 据居民反映夏秋季饮用水中发现有“红虫”污染,而有关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的报道尚少。为了解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的原因,探索其预防措施,我们于1998年开始进行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8年~2000年市区反映生活饮用水中发现“红虫”污染的用户为观察对象,并同时选择另一生活区的用户为对照。 1.2 方法 (1)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分别调查:① 是否使用高层水箱;② 高层水箱是否每年清洗1次;③ 高层水箱溢流口是否有防护网,进入口是否密封。全部肯定者为合格,如有一项否定即为不合格。 (2)分别在“红虫”用户、对照用户、水厂清水池后各设一水样采集点。用灭菌瓶和10 L塑料桶,连续3天每天上午7:30及下午5:30采集水样。检测“红虫”、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余氯。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1985)》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检测、评价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余氯,“红虫”以10 L水中沉淀检出为阳性。 (3)“红虫”用户高层水箱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分别采样监测。 2 结果 2.1 “红虫”污染的配对比较 3年中共报告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58起,经查实均为高层水箱的二次供水。为较全面地弄清情况,我们相应地进行了对照现场调查。从表1可见,“红虫”户高层水箱合格率为25.86% ,对照户高层水箱合格率为89.66% ,二二者经统计分析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2=45.79,P<0.01)。分别采集“红虫”用户、对照用户和水厂出厂水各348份水样,经检测“红虫”户的“红虫”检出率为94.83% ,水样合格率为5.17% ;对照户未检出“红虫”,水样合格率为97.13% ,水样超标项目均为细菌总数和余氯,二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2=596.O1,P<O.O1);而水厂出厂水无“红虫”发现,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余氯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2 水箱不同防护状况下“红虫”检出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当年未进行消毒的水箱12只,监测水样72份,检出“红虫”水样60份,检出率83.33 %;溢流口无防护网的水箱28只,监测水样168份,检出“红虫”水样165份,检出率98.21% ;进入口不密封的水箱18只,监测水样108份,检出“红虫”水样105份,检出率97.22% 。经统计分析,未消毒水箱与无防护网水箱和进入口不密封水箱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16.59和9.17, p均<0.01),而无防护网水箱与进入口不密封水箱间差异无显著性(X 2=0.02,P>O.05)。表明溢流口无防护网的水箱和进入口不密封的水箱均易出现“红虫”污染。 2.3 高层水箱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后效果观察“红虫”户高层水箱经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处理后,共监测水样812份,效果非常明显,仅在处理后第1天和第2天分别检出30份及8份“红虫”水样,其余均为阴性。 3 讨论 关于生活饮用水“红虫”的污染报道甚少。深圳市卫生防疫站黄锦生等对污染饮用水的“红虫”进行了虫种鉴定和生活史研究,认为是摇蚊产卵于高层水箱内孵化而成。我们经过连续3年的观察,发现“红虫”污染与自来水厂无直接关系,而与高层水箱状况关系密切。由于高层水箱溢流口无防护网、进入口不密封,又不进行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给昆虫进入水池产卵、孵化创造了条件。其中,高层水箱溢流口无防护网和进入口不密封是引起“红虫”污染的主要原因。 “红虫”检出率和水样检测合格率成负相关,“红虫”检出率上升,水样检测合格率下降,而且主要是细菌总数和余氯不达标。 高层水箱经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后效果明显,处理后第1天、第2天的水样仅个别查出“红虫”,可能是管道里的残留,自第3天起到第15天均未检出“红虫”。 由此可见,做好高层水箱的防护工作是防止“红虫”污染的关键。首先,应由水厂建立和健全一支专业高层水箱清洗消毒队伍,每年认真开展1次高层水箱的清洗消毒工作。其次,为防止昆虫侵入水池,溢流管口应用小孔径纱网遮盖,不可直接通入下水道,进入口必须加盖密封上锁。第三,高层水箱每年清洗消毒1次,清洗消毒时间应在5~6月份为好,清洗消毒后的水箱还应投放持续消毒器,一般每季添加1次消毒剂,以彻底清除“红虫”的滋生条件。第四,加强宣传,使居民了解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知识,发现“红虫”污染及时向水厂清洗消毒部门反映,以期得到迅速处理。

430

积分

22

金钱

98

帖子

青铜水师

30
发表于 2012-3-28 16:19:25 | 只看该作者



很强大的学习贴……能直接下就好了 另外 字看久了眼花哦 …… 不过感谢楼主分享知识!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9:52:47 | 只看该作者
供水系统“红虫”问题值得关注 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水中“红虫”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市民对供水水质的信任度,因此对“红虫”问题有必要引起供水行业从业人员的关注。 红虫的概况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季的到来,放出的自来水中有时有小红虫游动,影响用水。有资料表明,红虫幼虫经常污染城市供水系统。英国的艾塞克斯城,美国的洛厄尔城等。中国的广东、四川、江苏、浙江等地区都相继发生过比较严重的红虫污染。红虫是分属昆虫(红虫)、蛹和成虫(摇蚊)。由于其繁殖迅速,对环境的耐受力较强,很难被灭杀,因此长期以来始终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自来水红虫问题也就成为困扰国内外供水界的一大难题。 华南地区红虫的出现 在华南一些地区自来水中出现的红虫,其实是塞氏摇蚊(Tendipesgr.thammi)的幼虫,它依靠摄食自来水中的有机杂质进行生长、发育,能在一些相对封闭的水库和水池内完成其整个生命过程并大量繁殖。清洁的水质、封闭式的供水设施能有效地防止自来水中红虫的产生。对于有成虫存活的水池和水库,可采用人工清洗和化学清毒相结合的方法彻底杀灭塞氏摇蚊。 城市供水系统中产生红虫的原因 1.供水水源污染。我国南方属亚热带气候,高温高湿季节长,经常造成藻类繁殖,为红虫 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水中经虫的大量繁殖。 2.二次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或管理善。许多二次供水水池长期未经清洗消毒或清洗清消毒不规范,水池池底积泥,池壁挂污,甚至苔藓滋生,这种环境适宜于红虫滋生寄养,繁衍后代,告成自来水的二次染。水箱入孔、气孔、溢流孔(“三孔”)没加盖或密封不严,或没有防蚊网等防护措施。许多二次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如水箱里有多余的隔离墙,拐角处容易积泥藏垢;排空管、进出水管位置不当、消防水管与生活水池连通、未设逆止阀等等。维修人员进行设备管道维修不当也是造成二次污染、红虫繁殖的原因。 3.水厂工艺及管理问题。水厂各个工艺环节中滋生红虫之处主要有:A、红虫随原水被带进水厂,经加药混凝后首先进入沉淀池。B、虫卵或体积微小的幼虫仍有机会穿越滤 ,在滤后水中出现,进而到达清水池,并在其中生活繁殖。C、清水池密封不好,摇蚊飞进清水池,并在其中产卵,若水厂加氯不够,卵块便会迅速孵化,生长繁殖,部分红虫便会能过泵房进入输配水管网。 4.输配水管网中的二次污染。部分旧管锈蚀严重,甚至爆裂暗漏,在低水压或意外停水时,管外带虫卵脏物易被吸到管中;爆管抢修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另外,给水管网上“盲肠管”和消火栓等处内存的死水区也是红虫易于筑巢栖身的场所。 治理措施 1.密切监视红虫发生情况,防止虫患扩散。在红虫的多发季节3-10月,每月至少一次对水厂滤后水、出厂水、二次水箱和管网红虫监测样点进行取样检验红虫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发生红虫污染,便及时采取清洗消毒等治理措施。 2.在水厂各环节分别采取措施,杜绝红虫产生。为防止出厂水携带红虫,首先要切实做好各水处理构筑物的清洁工作。发现红虫时,加A型消毒剂对池子浸泡或喷杀;也可采用清水库放氯的方法熏杀卵块或成虫。其次,要定期检修滤头滤板,确保无破损漏洞,在春、夏季红虫高发期增加反冲洗次数,做到勤反冲、勤排泥,防止红虫穿越层进入清水池。第三,杜绝戏虫产生还必须优化制水条件,特别注意浊度和余氯两项指标。浊度方面在确保小于1NTU的前提下要尽量降低出厂水浊度,以0.5NTU以下为佳。在红虫高发时期,可适当提高清水池中余氯在2.0mg/1以上。 3.在水厂各构筑物内进行摇蚊日常监测,及时防治红虫污染。检查自来水厂各构筑物内有无摇蚊可用灭蚊灯。 4.护养管网,确保管网水质。科学管理输配水管网也是保证自来水水质预防红虫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供水企业应该准确掌握管网的现状提高栓漏测漏水平,对老管、锈管、漏管要及时更新养护,防止管外污物在低水压时倒吸入供水管网。突发性的爆管应及时抢修,减少抢修过程中带进管网的污染,并在通水之前彻底排污。另外,“盲肠管”、消火栓及管网末梢等死水红虫易于筑巢栖身之处,应该定期排放 5.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减少二次污染。 红虫防治总的原则 治理供水系统红虫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首先,要密切监视红虫和摇蚊发生情况;其次保护供水水源,控制原水红虫密度;第三,加强二次供水管理,取消供水中间层,采用市政管网直供;第四,加强水厂生产过程监控和城市供水管网养护,并在主要构筑物中增加对摇蚊的监测。 红虫、红线虫、水蚯蚓的区别 红虫是摇蚊的幼虫。在北方,花鸟市场就卖。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摇蚊科昆虫约有5000种,与常见的蚊子比较有相信,但主要的不同在于触角上密生细毛,就像羽毛一样。另一个不同是,它的嘴(口针)已退化,不具吸食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它不会咬人。红虫还有一个本领,它可以在相对缺氧的环境中生活。因为它体内拥有血红素,这也是为什么它呈血红色。 水蚯蚓:双名红丝虫,赤线虫,属环节动物中水生寡毛类,体色鲜红或青灰色。它们多生活在江河流域的岸边或河底的污泥中,密集与污泥表层,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生出污泥在水中颤动,一遇到惊动,立刻缩回污泥中。 红线虫,一般是指水蚯蚓,长大还是水蚯蚓。变蚊子的是红虫就是摇蚊幼虫,比红线虫短,细。最主要的就是红线虫生长环境是淤泥,带有害细菌的可能性比红虫高很多。 “红线虫”全身呈红色、细长,一般长4厘米左右,最长可达10厘米。红线虫一般生活在河水、污水中,繁殖能力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强。专家认为,红线虫不是寄生虫,吃了虽不会对人体有直接危害,但由于它本身带有的细菌及它的排泄物都能引起人的胃肠不适,导致人们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它作为水体不干净的“指示生物”,它的存在说明自来水在运送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有机污染。

463

积分

86

金钱

85

帖子

青铜水师

32
发表于 2009-8-23 14:35:5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了!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7:15:19 | 只看该作者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利用摇蚊幼虫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pdf

268.4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1:00:51 | 只看该作者
一早打开水龙头发现水中有红线虫,使用水箱或其它二次供水设施(如蓄水池)的用户,发现自来水中有红线虫,主要原因是由于水箱或其他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善,未能及时清洗而造成污染,极易孳生红线虫。三楼以下的直供水用户发现水中有红线虫的现象,是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宜红线虫生长,其大量存活于下水沟渠、管道之中。每到夜间,它们经常会从下水管道中爬出,沿着池壁和自来水管壁爬进用户自来水龙头的出口处,汇集成团状。用户清晨第一次用水时,将它们冲出,造成红线虫从自来水中流出来的假象。 要加强对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及时进行维护清洗消毒,防止水中红线虫生长。居住在平房及低矮楼层的用户应注意用水环境的卫生,保持自来水水池清洁,夜间尽量不要把扫把、抹布等潮湿的物体放置于自来水水池旁,同时可以用塞子将自来水水池下水口塞住。有条件的用户还可以经常对下水管道进行消毒,防止红线虫外爬。按照国家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水箱必须每年清洗2次,消毒1次。因此业主应要求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及时清洗水箱,确保水质。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9:50:59 | 只看该作者
转摘一篇,大家分享 捉虫记 几天来,有关红线虫的信息把我们中源水务弄窘了。报纸、电视的报道负面影响很坏。平原晚报09年4月8日04版《自来水里红虫畅游》;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九频道)4月9日报道《自来水管冲出“蚯蚓”》。可以说一次次将我们中源水务推向风口浪尖。4月8日公司召集专门会议研究部署。 作为客户服务部经理,我责无旁贷;作为供水战线一员,工作近二十年,还从来没有听说这种事;另外直饮自来水也是我日常解渴的手段之一,真有虫,那还了得。首先上网搜集这方面信息。好家伙,网上有关“自来水红线虫”的信息好多,涉及全国南北、东西多个城市,不少大城市如上海、西安、南京都位列其中。报道中和专家解释是用户给水设施中存在二次供水或下水道爬出等,这种虫好污,不可能在自来水环境中繁衍生存。第二,了解有关“红线虫”知识。“红线虫”也称“水丝蚓”、“丝蚯蚓”,全身呈红色、细长,一般长4厘米左右,最长可达10厘米。红线虫一般生活在河水、污水污泥中,繁殖能力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强。专家建议:关键要对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及时清洗消毒。居住在平房及低楼层的市民应注意用水环境卫生,保持水池清洁,夜间不要把拖把、抹布等潮湿的物品放置于自来水水池旁。用户发现有红线虫后,可用“84消毒液”、开水等对下水管道口冲洗消毒。 了解了以上信息,我及时将搜集的资料打印,交我部接待接听人员学习补强。这样不但使我们员工增长知识;还稳定心理、情绪。毕竟自来水里有虫的传言让大家都恐慌。虽说这种虫子不可能来自自来水,但是我们已经有人去了现场查看,也反映用户家比较干净,并且排除了二次供水的可能。“这家伙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这个念头一直挂在我的心头。 4月10日晚上19:48接到我部热线接听员电话,反映道清花园用户徐大娘家中再次发现“红线虫”,事件已经及时反映主管副总和文化南路客服部经理。问题就是命令。我及时和副总取得联系,赶往出事点。我们汇合后前往用户家。在用户楼下遇到院子里的节水义务宣传员董大爷,我和董大爷先行一步进五楼西户徐大娘家。听徐大娘简单叙述着发现虫子经过,就进入徐大娘家厨房,只见她家为了防止水池洗涮溅湿墙壁和橱柜,在水池和水嘴间靠墙挂着两个塑料袋,去掉后没有什么异常;打开水池下面的橱柜,橱柜分两层,物品不多,隔板为了防水铺着塑料布,确实比较整洁;塑料下水波纹管穿过橱柜向下连接。这时大家都进来了。我要来手电,趴下来查看橱柜下面管道连接处,看到塑料下水波纹管直接插入地面上的UPVC下水干管中。我站起来,抬头查看六楼该处下水管道样式,因为是新式单元房,设计安装应该一致,都属于UPVC下水管直连,没有安装反水湾。我问徐大娘是否家中经常能闻到管道异味,得到肯定后对她讲解了原因:下水管没有反水水封,也没有密封。由于下水管道直连,存在杂虫生存环境,建议拆开下水管道看看。在征得徐大娘同意后,我们拆下排水管,放到盆里,打开水龙头冲洗。奇迹发生了,只见冲出的污物中几只虫子翻滚。看此情景,徐大娘一阵惊慌、恶心躲到一边。我们和同来的董大爷一起查看盆中红线虫。随后我们将整个塑料下水波纹管取下冲洗,又倒出不少虫子。终于找到虫窝了,有些虫子还聚集在污泥中。 虫子找到了,用户徐大娘近来用水的心病解决了,我们大伙更是为找到答案揭开谜底而雀跃。 再次提请大家注意自家的下水道卫生!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9:39:04 | 只看该作者
 《腻心啊,“莲蓬头”喷出红色小虫》后续报道——   本报提醒市民,家里的潮湿角落要记得经常消毒   正洗澡,水龙头里竟然冒出红色的虫子,长约5厘米,还会蠕动,这到底是什么虫?昨日,本报5版《腻心啊,“莲蓬头”喷出红色小虫》报道了郑大伯家的腻心事后,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大家想知道它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危害。   红色小虫正是“红线虫”   昨天一早,区疾控中心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证实,郑大伯家自来水里出现的红色小虫就是“红线虫”,学名水丝蚓,这种虫子在一些建成年数长的住宅小区里常出没。因为“红线虫”极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多出现于含有机质、腐殖质较多的污水沟、排水口等处。“红线虫”还通常被人工养殖,当作鱼饵。   “这虫子肯定不是从热水器里出来的,储水箱里的水只要加热至50℃以上,它就不可能存活了。”工作人员解释说,最适宜水丝蚓生长的水温为15℃~20℃,其寿命一般为80天左右。   万一“红线虫”落在人体上或被误食会产生什么危害呢?专家认为,“红线虫”并不是寄生虫,一般不会对人体有直接危害。但由于它本身带有的细菌及其排泄物都能引起人体胃肠不适,一旦误食,可能会导致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红线虫”究竟从何而来?   既然郑大伯家的“红线虫”不是从热水器里出来的,那它从何而来?据工作人员分析,由于其他住户家里都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首先可以排除是自来水水质的问题。“这应该与郑大伯家卫生间的环境有关,红线虫很有可能是从地漏(地面与排水管系统连接的排水器具)里爬出来的。”   崇化小区的王女士也认同这一观点。去年,她家的自来水龙头里也流出过“红线虫”,专家检查后认为,“红线虫”是趁夜间从下水管道、地漏里爬出,然后沿着墙壁和自来水管壁爬进了自来水龙头的出口处,用户清晨用水时,它们被冲出,造成“红线虫”从自来水中流出来的假象。   记者再次联系了郑大伯,他表示专家和读者们的分析正与他家的情况十分吻合。由于热水器淋浴喷头的固定支架安装得过高,老两口为了省力,经常直接把“莲蓬头”搁在洗手台上,喷嘴正好对着下水口,这就为“红线虫”爬进“莲蓬头”创造了机会。郑大伯仔细回忆了一下,每次发现“红线虫”恰好都是当天第一次打开“莲蓬头”。   预防“红线虫”,潮湿环境常消毒   怎样才能预防和消除“红线虫”呢?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建议,经过二次加压后由水箱供水的小区住户,水箱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若水中已出现“红线虫”,可用漂白粉杀虫;居住在平房及低矮楼层的用户应注意用水环境的卫生,保持自来水水池的清洁,夜间尽量不要把扫把、抹布等潮湿的物体放置于水槽旁,同时可以用塞子将水槽下水口堵住。有条件的用户还可以经常用“84消毒液”、漂白粉、瓶装家庭消毒剂等对水槽、下水管道等长期潮湿的地带进行消毒,防止“红线虫”外爬。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20:27: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0-6-8 21:36 发表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2222222222222222222222

广州地区水栖寡毛类霍夫水丝蚓的繁殖周期.pdf

126.3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积分: 金钱 -1

水丝蚓.pdf

140.0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金钱 -1

我国供水系统中“红虫”出现的原因与防治.pdf

117.6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积分: 金钱 -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6:55:24 | 只看该作者
水中颤蚓灭活实验研究 黄廷林1,武海霞2,陈千娇1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2.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 要:水源污染及水质恶化导致水体中生物群结构发生改变,部分水生物大量繁殖,由于目前不能被有效去除,致使在水厂乃至入户水中时有出现,这是给水处理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对水厂中新发现的水生物-颤蚓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次氯酸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和臭氧等几种常用氧化剂对其进行了灭活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投药量、pH值、接触时间下比较几种药剂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臭氧灭活效果最佳,2.5mg/L投加量下可达100%灭活;次氯酸钠、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在增大投药量和延长接触时间后也具有较好的效果;过氧化氢在实验条件下对颤蚓无杀灭作用. 关键词:颤蚓;灭活;氧化;饮用水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水处理构筑物中常出现水生动物,有时甚至污染了清水池和管网,发生多起用户投诉事件.饮用水中的水生动物不仅引起人体感官不适,病毒和细菌容易寄居其体内,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危害人体健康,这已成为目前城市供水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4年西安市某郊县自来水中曾出现过摇蚊幼虫,2005年1月该水厂处理构筑物内又发现大量线状红色小虫,体长1-2cm,体宽约0.1mm,在水中伸缩爬行.经初步鉴定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类、颤蚓目、颤蚓亚目.由于线虫体积小,伸缩能力强,不易被常规处理工艺去除,对安全供水构成新的威胁. 在水体富营养严重时常可发现大量颤蚓,因为该种类能耐受由于有机物大量被分解而造成的低氧甚至缺氧环境.颤蚓是淡水底栖动物群及严重污染区的优势种之一,因而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污染(富营养)指示生物,国内外学者常用其来划分、评价水体的营养类型.一般颤蚓的密度分布与水体营养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该郊县供水水源为灞河的地表水,发源于秦岭山区和骊山丘陵区,河流出秦岭山前水质尚好,但由于近年沿河一些企业和居民点任意排放污水、废渣、生活垃圾,河流水质恶化,以有机污染为特征,易产生寡毛类孳生现象. 供水系统中常出现的水生动物是水蚤和摇蚊幼虫,各地已相继开展研究并采取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颤蚓类动物研究尚不多.因此,本文对常见的几种水处理氧化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臭氧、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对摇蚊幼虫的灭活效能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试验研究,做了一些初步探讨,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1 生物特性 颤蚓在水底软泥或沉积物中穴居,肉眼可见.其头部不明显,身体分节但不分区,体表具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时体表产生环带;卵生,直接发育(指幼体孵化后其形态与成体无大差异),集群生活.体细长,由于血浆中溶有血红蛋白而呈微红色,而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进行氧的传递,使得颤蚓能在缺氧甚至无氧的条件下生存一段时间.为了更易于获得氧,它们常将身体的后端伸入水中并不停摆动,以利于更有效地进行呼吸作用. 颤蚓中的典型种类-正颤蚓的生活史分蚓茧内发育、未成熟和成熟3个阶段.刚孵化不久的幼虫长约2-4mm,体宽不到0.2mm,实验室中观察到其漂浮在水面或沉在盘底,未筑巢,活动不剧烈,肉眼很难分辨.成熟虫体体长达15-50mm,体宽0.5mm左右,另外还出现环带,由相邻的几个体节体壁的上皮细胞膨大形成.未成熟和成熟颤蚓分别见图1、2. 温度对颤蚓影响很大,不仅直接影响体温和活动,也直接影响其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般说来,活动温度在5-30℃之间,最适温度为20-25℃,28-30℃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0℃以上生长停止,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导致死亡. 最适生长pH值为6.8-8.5.实验室中观察到颤蚓在pH>11与pH<3的蒸馏水中10min全部死亡,在pH=10、4、5的溶液中2h后部分死亡,其余活动较缓,20h后全部死亡. 2 化学氧化灭活实验 2.1 实验方法与材料 2.1.1 实验体 在水厂发现的颤蚓多为营浮游生活的幼虫,但由于体细小且活动不剧烈难于观察,故取体较长、体色和活动正常的虫体进行实验. 2.1.2 实验试剂 灭活实验所用的试剂为目前水处理中常用药剂,包括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实验室现场制备)、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臭氧(现场发生),各种药剂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用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pH值. 2.2 实验方法 取30条颤蚓(体长约5-6cm)体放于白搪瓷盘中,注入试验液约500mL.每个浓度设2个重复,同时做空白实验对照.在不同时段观察颤蚓的反应和状态,随时检出死亡个体,记录死亡数. 3 实验结果 3.1 以蒸馏水为试验水样的灭活结果 3.1.1 不同药剂投加量下颤蚓灭活效果 以pH=7的蒸馏水为试验水样,臭氧浓度为1、1.5、2.5mg/L,氧化剂投量在2.0-10mg/L之间设5个浓度梯度,接触时间为30min.试验结果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接触时间30min时,臭氧、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的灭活效果都较好.在中性条件下,各药剂的灭活性能顺序为:臭氧>次氯酸钠>二氧化氯>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二氧化氯在8mg/%可以达到100%的灭活率,次氯酸钠在6mg/L便可以达到100%的灭活率,而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效果甚微,即使在高投加量下对颤蚓的灭活率也很低. 3.1.2 不同接触时间下颤蚓的灭活效果 中性条件下,5种药剂投加量均为2mg/L时,延长接触时间至3h,观察颤蚓对化学药剂的反应,实验结果见图4. 总体说来延长接触时间有助于提高化学氧化剂的灭活效果.次氯酸钠和臭氧起效很快,1h后就能达到100%的灭活率.另外,高锰酸钾在1h后灭活效果显著提高,在3h可达100%的灭活;二氧化氯效果不如次氯酸钠,在2.5h处才达100%灭活.过氧化氢对颤蚓活性基本无影响,实验中观察到颤蚓体色、活动均较正常. 3.1.3 不同pH值下颤蚓的灭活效果 为了考察化学氧化剂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颤蚓的杀灭效果,在pH 5-9范围内对灭活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考虑到过氧化氢效果很差,而臭氧在pH值5.6-9.8范围内氧化效力不受影响,故仅进行了其他3种试剂的灭活实验.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投量4mg/L,接触时间30min,高锰酸钾10mg/L,接触时间1h.实验结果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灭活效果基本随pH值增大而减小,但受pH值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高锰酸钾受pH值影响最大,因为在酸性溶液中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而在中性、碱性介质中其氧化性减弱;次氯酸钠与二氧化氯对颤蚓的杀灭效能受pH值影响不大. 3.2 原水中颤蚓的灭活效果 以灞河源水为溶液底质,对次氯酸钠、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灭活颤蚓效能进行比较.药剂浓度在2.0-10mg/L之间,接触时间为30min,高锰酸钾延长至1h.原水水质条件如下:pH值7.89-8.02之间,浊度2.8NTU,CODMn=2.04.实验结果如图6. 3种氧化剂在天然源水中的灭活效果均不同程度的低于蒸馏水中的效果.30min时,高锰酸钾不论在何种试验水样中,基本无效果,延长接触时间则效果明显好转,10mg/L的投量下接触1h可达到100%的灭活率.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情况相似,在2mg/L和4mg/L时原水中的灭活效果明显低于蒸馏水中的灭活效果. 3.3 滤后水中颤蚓的灭活结果 以滤后水为底质,进行次氯酸钠、高锰酸钾、二氧化氯三种氧化剂在不同投加量下对颤蚓的灭活试验,接触时间30min,高锰酸钾延长至1h.滤后水水质:pH=7.68;浊度2.2NTU;CODMn=1.71.结果如图7.比较图7和图3、图6,发现3种氧化剂在滤后水中的灭活率也低于蒸馏水中的灭活率,但高于原水中的,因为原水中的杂质消耗了部分氧化剂.化学试剂投量为10mg/L时,均达100%灭活. 4 灭活机理探讨 几种氧化剂对颤蚓灭活效果存在显著差别,与虫体生物结构特点和化学氧化剂对生物体氧化性能有关.颤蚓属于环节动物门中的寡毛类,其体壁的结构由角质层、表皮细胞、环肌及纵肌组成,肌肉层内为体腔膜.表皮细胞中有发达的腺细胞.化学物质致毒机理可能是:化学试剂与机体接触后,被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其体内的蛋白酶遭到破坏,酶的活性丧失,进而使它不能参于氧化还原系统的活化,导致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生物体的死亡可能因某系统中毒直接所致,也可能是各组织受损的综合结果. 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可直接氧化细胞膜磷脂、蛋白质等产生有机自由基,也可直接氧化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而形成有毒的过氧化物.另外,臭氧还作用于酶系统,使酶失去活性.二氧化氯的灭活机理原则上和一般氧化剂相同,但是也有其独特之处,二氧化氯可以破坏生物的外部细胞膜,从而增大了细胞膜的渗透性.高锰酸钾在水溶液中遇到还原性物质释放出新生态氧,使生物组织遭到破坏.次氯酸钠是次氯酸通过细胞壁,与细胞的原生质化合,破坏细胞的代谢机能. 颤蚓灭活前后虫体变化见图8-图12.受各种氧化剂作用后死亡情况略有不同,臭氧作用最快(图10),实验开始10min后身体蜷曲、僵硬并有淡红色液体流出,活动变缓,部分虫开始死亡,之后身体逐渐溶解断裂,1h以后身体溶解加剧,最后仅剩透明絮状体,这说明臭氧氧化性很强,在投药量不高的情况下对生物的灭活作用就很显著.高锰酸钾作用时间一般在1h后,颤蚓死亡特征是身体舒展并僵硬,轻触无反应,部分体节略有溶解,体色变化不明显,见图9;在二氧化氯溶液中,颤蚓死亡特征是虫体完全伸展,死亡后身体逐渐溶解,体色呈灰黑色或褐色,见图11;颤蚓在次氯酸钠失去活性时身体略有蜷曲,体色稍有褪色,溶解现象较少,见图12.由颤蚓在各种溶液中的特征可以看出,几种药剂对颤蚓的作用强度和时间各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各自的氧化性及对生物体的作用方式. 5 结论与建议 (1)原水中生物常在温暖的春夏季开始繁殖,但此次颤蚓出现在水温较低的冬季,建议对灞河水源水质和水体中包括颤蚓在内的生物群进行监测,对颤蚓生长史做进一步研究,以便能事先预测颤蚓的爆发时间,为安全供水做好充分准备. (2)在几种常规水处理药剂中,臭氧在消毒中的常规投量和接触时间内,能杀死水中全部颤蚓;其余药剂在增大投药量和延长接触时间后,才能杀灭全部颤蚓;二氧化氯的效果同次氯酸钠相当,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原水中出现颤蚓时,建议采用臭氧氧化进行预处理. (4)几种氧化剂对颤蚓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氧化性越强,灭活效果越好,作用时间越短不同.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09:24:46 | 只看该作者
我国有不少淡水水体经常发生蓝藻水华,其中以微囊藻水华最常见。微囊藻所产细胞内毒素是一类肝毒素,长期接触可诱发肝炎并促发肝癌。另外,在发生微囊藻水华的水体中,其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枝角类是水体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它们能够摄食微囊藻,研究它们和微囊藻的生态关系非常必要。大型溞是国际通用的毒理学实验模式动物,国内外不少学者应用大型溞进行毒性试验。但在水生生物生态毒理学试验研究方面,对于微囊藻与大型溞的实验生态学研究报道很少。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微囊藻细胞和毒素对大型溞生长和生殖的毒性效应,以探讨二者之间的种群生态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微囊藻毒素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将有毒铜绿微囊藻DS和无毒微囊藻573,通过分离获得纯种,用MA培养基进行单种培养,再用BG-11扩大培养,离心收集藻浆,用煮沸法提取微囊藻细胞抽提液,然后用甲醇提取粗毒素并用HPLC方法检测毒素实际含量。用不同密度(100%小球藻作对照为0组,100%573为第1组,80%573和20%DS为第2组,60%573和40%DS为第3组,40%573和60%DS为第4组,20%573和80%DS为第5组,100%DS为第6组)的DS和573分别喂养大型溞21 d及不同浓度(0μg/ml作对照为第1组,0.0.μg/ml为第2组,0.12μg/ml为第3组,0.23μg/ml为第4组)的微囊藻毒素处理大型溞14 d,检测大型溞在含有微囊藻或微囊藻毒素的环境中其滤水率和摄食率,观察实验期间不同处理组大型溞的生长和繁殖情况。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微囊藻对大型溞摄食和滤水的影响大型溞对有毒微囊藻、无毒微囊藻及小球藻三者的滤水率、摄食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大型溞对有毒微囊藻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微囊藻对大型溞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随着有毒微囊藻细胞密度的增加,大型溞的体长逐渐减小,繁殖量逐渐下降。各处理组的体长、繁殖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个别组还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 3.微囊藻对大型溞内禀增长力的影响随着有毒微囊藻细胞密度的增加,大型溞的内禀增长力(r)逐渐减小,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3,4,5,6组还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 4.微囊藻对大型溞存活的影响有毒微囊藻细胞密度越大,大型溞存活率越低,逐渐呈递减趋势,第6组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 5.微囊藻毒素对大型溞LC50,测定结果为1.15μg/ml。 6.微囊藻毒素对大型溞摄食和滤水的影响随着微囊藻毒素浓度的增加其摄食率和滤水率逐渐递减,第2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3组与对照组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 7.生长发育和繁殖试验随着微囊藻毒素浓度的增加,大型溞的体长和繁殖量逐渐减小,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8.微囊藻毒素对大型溞内禀增长力的影响随着微囊藻毒素浓度的增加,处理组大型溞的内禀增长力逐渐递减,与对照相比都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 9.微囊藻毒素对大型溞存活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微囊藻毒素的浓度的增加,处理组中大型溞的死亡率在不断增加,存活期逐渐缩短,第3组的存活期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 本实验结果说明,大型溞能摄食有毒和无毒微囊藻,但消化和营养吸收不好,从而抑制大型涵的生长并干扰其繁殖。同时,微囊藻毒素对大型溞有明显地损伤作用。长时间将大型溞置于含有微囊藻或其毒素的环境中会导致大型溞种群生物量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微囊藻抑制浮游动物种群发展,引发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07:44:00 | 只看该作者
生物法控制城市供水系统中红虫污染的研究 周 令 , , 雷萍,, 张金松,, 梁明 (1.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A) 518031; 2.深Ail市水务局,广东深ail51 8031) 摘 要 : 对应用生物法防治供水系统中红虫污染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鲫鱼吞食红虫的试验结果表明,沉淀池水环境不影响其生活,鱼苗能有效控制沉淀池的红虫,其排泄物对出水磷酸盐和浊度无影响,但会使氨氮含量升高。应用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i)灭杀红虫的试验结果表明,其杀灭红虫的最佳浓度为30 mg/L,投加Bti对出水浊度影响较小,1 mg/L的前加氯不会明显影响Bti对红虫的灭活效果,并能保证滤后水的细菌学安全性,证明了这两种方法在拉制红虫污染方面是可行的。 关键 词 : 红虫; 生物控制; 铆鱼; 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 摇 蚊 孽 生引起的“红虫污染”是困扰城市供水行业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之一。据调查我国的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普遍存在供水系统的红虫污染,世界范围内摇蚊污染事件也较为普遍,美国、英格兰、德国都出现过供水系统的摇蚊幼虫污染报道,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防治供水环境摇蚊幼虫污染的有效措施。 生物防治在环境蚊虫治理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应用于城市供水系统则尚未见报道环境蚊虫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蚊虫的捕食性天敌— 鱼类控制蚊虫,二是利用杀虫微生物杀灭蚊虫。笔者对这两种方法在城市供水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 1 研究方法 1.飞鱼类控制供水系统中红虫试验 ① 沉 淀池水环境对鱼类生活的影响 在水厂沉淀池放养鱼苗(螂鱼,质量约7g),观察鱼类生长情况并检测沉淀池水面至水下2m深的溶解氧值、余氯值和水温 ② 鱼 苗对沉淀池红虫的吞食试验 将长为 1.5 m、宽为1.0m高为1.8 m的网框架安装在沉淀池壁,其中放人8条事先已称量质量的鲫鱼鱼苗,试验中每天改变一次网框的位置,观察对池壁红虫的吞食情况5d后称量鱼苗质量。同期在实验室用一般鱼食喂养鱼苗,并在试验前后称量质量作为对照。 ③ 放养鱼苗对相关水质指标的影响 在单格沉淀池(40mx10mx3.5m)中放养质量平均为7g的鱼苗2000条,72 h内检侧出水的磷酸盐、氨氮和浊度,与对照单格沉淀池的出水进行对比,并对水处理工艺的运行状况进行观察。 1.2 Bti防治红虫试验 ① Bti 对沉淀池红虫的毒力试验 对武汉某生物制剂厂生产的Bti(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液剂杀灭沉淀池孽生红虫的情况进行试验,方法是在1L的烧杯中盛放1L沉淀池水(带少许矾花),然后加人30条从沉淀池捞出的四龄红虫,考察不同浓度的Bti刘红虫的灭活效果。 ② 水处理工艺中Bti投加试验 在连续流小型水处理试验装置(机械混合池+侧向流斜板沉淀池+均质滤料滤池,水量为100 L/h)中进行投加Bti的模拟试验,检测沉淀池出水和滤后水中的细菌分布情况以及投加Bti对各工段出水浊度的影响。试验装置的混凝搅拌速率参数:第一格为230 r/min,第二格为150 r/min,第三格为50r/min,第四格为20 r/min,混凝剂(碱铝)按2.5mg/L投加于混凝反应池的前端(第一格);氯水投加在进水口,每试验组按不同浓度控制氯的投加量;使用连续液体投加泵在混凝池后端(第四格)按30mL的浓度投加Bti。试验开始后每隔1.5 h取一次原水、沉淀池中水、沉后水、滤后水水样,检测细菌总数(平板菌落计数法,每组样品取样后在20 min内分析)和浊度(HACH2100P浊度仪),并与相同运行条件下未加Rd的对照组进行对比。 2 试验结果 2.1 鱼类试验结果 观察发现鱼苗在沉淀他中生长良好,没有出现异常症状。对溶解氧和余氯的检测结果表明,溶解氧为3一6 mg/L,氯浓度一般低于1 mg/L,水温在18-29℃,不影响养殖鱼类的正常生长。 在鱼苗吞食沉淀池壁红虫的试验中,鱼苗放人后沿池壁和网框不停游动,并吞食红虫和池壁上的有机物。1d后,原来有较多絮凝物(红虫在其中筑巢生长)的池壁变得较为光滑,原有的絮凝物消失,且每次改变网框位置时均可观察到同样的变化。5d后鱼苗质量由原来的平均为3.5g 增加至4.8 g ,而同期在实验室用一般鱼食喂养鱼苗的平均质量只增加至4.0 g。可见,娜鱼苗喜食红虫,可以较好地控制红虫的生长。 在沉淀池中放养鱼苗的72h 内沉淀池运行正常,出水中未检出磷酸盐,表明其产生的磷酸盐未对水质产生影响;放养池的氨氮含量均比对照池略高,但均远低于0.5 m g/L(CJ/T2 06-2005中规定城市供水中的氨氮≤0.5 mg/L),所以不会影响水质合格率;与对照组相比则浊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沉淀池放养一定密度的鱼苗可控制红虫污染,但要注意对出水氨氮造成的影响。 2.2 Bti灭 杀 沉 淀 池 中 红 虫 的效果 在应用 Bti液剂杀灭沉淀池孽生红虫的试验中,当Bti投量为10 - 30 mg/L时红虫显示感染症状,2d后全部死亡;当Bti投量为30一60 mg/L时红虫显示明显的感染症状,1 d后全部死亡;当Bti投量>60 mg/L时红虫在3h内全部死亡。结合药剂费用确定Bti杀灭红虫的最佳浓度为30mg/L,(此时的菌体密度为100个/mL)。 在摇蚊幼虫受感染的中后期,幼虫受触动时反应不敏感,垂死前出现痉挛等症状。对其进行解剖发现,由于消化道细胞被破坏,肠道失去了弹性和韧性,在感染的地方容易拉断,透过体壁可见死亡幼虫胃盲囊和中肠后部呈黑褐色,有些幼虫身体呈弯曲状。 在小试系统中投加Bti,控制前加氯量为1m g/L,则沉淀池的Bti量可保持在104个/mL(见图1),达到了杀灭摇蚊幼虫的有效浓度,这时滤后水的细菌含量符合《城市供水水质标准》(Q /T2 06-2005). 若取消前加氯,则滤后水的细菌总数高达1.1 x104个/mL。由此可见,可利用前加氯控制沉淀池中的Bti浓度与滤后水的细菌总数。 在混凝池后端按30mg/L投加Bti(前加氯量为1 mg/L),则混凝池末端和沉后水浊度比不投加Bti时平均升高了0.5 N TU,但经过滤处理后与对照组相当(见图2),这说明投加Bti对出水浊度影响较小,利用Bti防治水环境的摇蚊幼虫是可行的。 3 分析与讨论 根据资料 ,一般的物理与化学方法很难控制供水系统中的摇蚊幼虫污染,灯光、喷雾驱蚊等手段见效慢且成本高,难以在水厂的实际生产中推广,而化学方法的残毒问题也限制了其应用。由于低浓度余氯很难杀灭带管状巢的幼虫(实验室条件下,氯浓度达到15 mg/L才能使受试的30条红虫在24 h后全部死亡),而过高的液氯投加量不仅成本高,且易形成有毒副产物三氯甲烷等指标超标。相比之下,应用生物方法控制红虫见效快、安全性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众所周知 ,红虫是鱼类的优良饵料,多数淡水鱼均喜食红虫。长期以来人们在水稻田、水沟、防火池等环境水体中利用金鱼、柳条鱼、中华斗鱼等防治蚊虫,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有利用鱼类防治城市供水系统中红虫污染的实践,笔者的试验结果也证明了这种方法是简便可行的。但鱼苗放养中存在跑鱼现象,需要在出水口设置围栏进行控制;另外鱼类质量增长过大后需要及时清除,以免对沉淀池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研究者认为利用杀虫微生物剂控制给水系统中的红虫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并开展了向Lowel市给水系统中添加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thrugiensis var. israelemis,简称Bti)控制摇蚊幼虫污染的研究。Bti是对双翅目蚊科幼虫具有特异毒性的菌株,其伴抱晶体蛋白质亚单位8一内毒素经摇蚊幼虫食人后,在强碱性的中肠酶液作用下溶解并降解成毒性片段,作用于易感昆虫的中肠上皮,形成孔洞或离子通道导致细胞膨胀解体和昆虫死亡。8一内毒素对双翅目蚊科幼虫以外的其他动物完全无毒,哺乳动物的消化道缺乏溶解晶体的强碱性pH条件而不能降解晶体蛋白,另外其胃蛋白酶与昆虫肠液中的主要蛋白酶对蛋自质的水解作用不同,即使在动物消化道中有溶解晶体的条件,也只能将晶体毒素降解为无毒多肤冈。国内外涉及鱼类、两栖动物、小虾、斧足类的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其具有很高的生物安全性,对鸡、鸭、鹅及水牛、大小白鼠、兔等哺乳动物进行口服、吸人、菌液饲养、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灌胃和皮肤致敏试验的结果也证明无任何急性毒力及致病力,为一种完全无毒的专一灭蚊微生物,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水库、沟渠、稻田等水环境摇蚊幼虫的控制,具有在水处理工艺的红虫控制中应用的理论依据。笔者的试验证明,Bti在红虫享生的主要场所-州冗淀池发挥灭蚊效力后可经沉淀、消毒等环节消除,同时对出水水质基本无影响。虽然目前在供水系统中实际应用Bti还需要深人的研究和论证,但其很可能成为一种相对高效和安全的红虫控制措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12 14:57 , Processed in 0.161738 second(s), 5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