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mengyan1972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虫?

[复制链接]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81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9:21:54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清啦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8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1:49:35 | 只看该作者
颤蚓及其生活习性 颤蚓(Tubifex.tubifexe)属寡毛纲(Oligochaeta),水栖寡毛类((AquaticOligochaeta),颤蚓科(Tubificidae)动物,在全球分布广泛,是蠕虫类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属,其耐污能力较强也常为污染及严重污染水体的优势种。 颤蚓在水底软泥或沉积物中穴居,肉眼可见,其头部不明显,身体分节但不分区,体表具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时体表产生环带;卵生,直接发育(指幼体孵化后其形态与成体无大差异),集群生活。体细长,由于血浆中溶有血红蛋白而呈微红色,而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进行氧的传递,使得颤蚓能在缺氧甚至无氧的条件下生存一段时间。通常颤蜕头部一端扎入底泥中,通过摄取底泥中的有机碎屑和细菌等获得食物,尾部一端则停留在上覆水中,通过不停的摆动尾部来获取溶解氧。当遇到惊扰时,颤蝴会迅速缩入泥中,当上覆水中溶解氧充足,其尾部的摆动也明显缓慢。这种特殊的生活习性,使得颤叫能够对底泥颗粒、间隙水及上覆水的污染状况作出敏感反应,在污水自净和水质污染监测中有重要意义。 1.1.2颤蚓的迁移及其对净水工艺的污染 水体污染的加剧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导致颤蚓在水体中数量的激增,当颤蚓生物密度超过底栖环境的容纳值后,颤叫需要通过迁移来寻找新的栖息环境,即主动迁移。此外环境条件如温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和水流等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颤蚓发生被动迁移。由于颤蚓在底泥中不筑巢,尾部暴露于上覆水中,属底栖表生生物,抵抗水环境变化和鱼类捕食能力差,因此相对于底栖内生生物,更加容易发生迁移。 水源水体中发生迁移的颤蚓,可能随源水进入到水厂。颤蚓及其虫卵进入水厂后,由于其穿透能力较强,且对净水消毒剂有很强的耐受力,可以穿透整个净水工艺进入供水管网。近年来,国内天津、上海、西安等地部分给水厂时有颤蚓爆发事件发生,证实了颤蚓的确可以通过迁移运动对净水工艺产生污染。尽管目前并没有被证实颤蚓会威胁到公众健康,但大多数人常常把这种生物的存在和饮用水不卫生联系起来,引起他们对水质信心的下降,因此水厂必须采取有效的颤蚓风险控制技术,避免水厂颤蚓及其虫卵的泄漏。 1.2.1国内外研究动态 水源水体中蠕虫类无脊椎动物的分布迁移 国内外对包括颤蚓在内的水体中蠕虫类无脊椎动物的迁移运动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到水源水体、不同污染程度及污染类型的水体底泥中蠕虫的分布规律,底泥中的污染物质、重金属等对蠕虫的毒性和迁移运动影响,以及蠕虫的摄食和迁移运动对底泥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影响等。 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细致。例如有研究发现,河流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的迁移与其捕食者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夜间、黄昏和黎明是其捕食者最活跃的时候,也是无脊椎动物漂移率最高的时候,这可以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为了避免被捕食而主动采取夜间漂移的一种适应行为;季节、昼夜周期以及河边植被的种类等也被认为是水生无脊椎动物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哥斯达黎加热带雨林生物研究所在对热带溪流的调查中发现,大型无脊椎动物迁移的空间变化取决于其空间范围。安大略湖南部河流中的大型无脊椎类动物研究中表明,迁移的发生主要受其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罗纳河(法国)部分河段研究寡毛类环节动物的迁移发现,时序变化构成了寡毛类环节动物迁移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底栖寡毛环节动物和非泳性水丝叫类的迁移率,时空变化会引起一些差异,而对泳性水丝蝴类则无显著差异;生物与环境对寡毛类环节动物的迁移有重要影响。 Schenkova等研究了Rokytna河中蠕虫对栖息环境的选择,认为BOD和N03一对蠕虫的分布影响最为显著,因为这两者代表着蠕虫食物的丰富程度。Merle等发现底质颗粒粒径对蠕虫的迁移影响显著,颤叫在细砂(( 0.06-0.2mm)和细碎石(2-6mm)中的分布数量要远大于中砂( 0.2-0.6mm)和粗砂(0.6-2mm )各自所占比例依次为39.6%, 38.0%, 13.9%和8.5%o Robertson等认为在水质污染、干旱等环境胁迫作用下,颤叫等底栖动物将采取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前者主要指随着水流向下游地区迁移,后者主要指停留在底泥中等待胁迫条件的减弱或消失,并且采取这两种应对措施的颤叫在数量上大致相当。Kagaloua在对地中海浅死水生态系的评估中认为DO与温度是影响摇蚊幼虫种群迁移的主要环境因素,而温度和DO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很显著。 上述研究工作大都是在野外现场进行采样分析,所得到的蠕虫迁移的规律也都是底泥与水质的综合物化和生化性质所致,甚至还包括水深、温度及其他气候条件的作用。总体来说,生物与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寡毛类环节动物迁移的主要因素。 国内在水源水体中蠕虫类无脊椎动物的空间分布上做了大量的研究。武汉南湖的研究表明由沉积物表层向深层,总的趋势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在季节分布上,霍甫水丝叫以春季的月份密度最大,范围最广,夏季月份密度最低的刺铁长足摇蚊和红裸须摇蚊均以秋季的月份最大。通常在湖泊水库中,摇蚊幼虫的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而在典型深水湖泊抚仙湖中,摇蚊幼虫的密度却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抚仙湖水底溶解氧范围为4.5-9.2 mg/L,不存在缺氧问题。虽然水体底层的溶解氧、pH值、温度、水体中的TN和TP等环境因子与摇蚊幼虫的密度分布具有相关性,但这些因子均随水深变化而变化,因此水深被认为是对摇蚊幼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抚仙湖中底质和水草对摇蚊幼虫密度分布的影响也与水深相联系,因为沿岸浅水区主要为沙石底有水草分布,而广大的深水区为细泥底没有水草分布。 近年来大规模的网围养殖导致大量有机物在湖泊网围养殖区附近底部积累,这些有机物在不同季节耗氧量不同。通常夏季水温较高,导致水体的有机耗氧量显著高于其它季节,致使湖泊局部底质环境严重缺氧,蠕虫种群数量锐减,分布面积减少。入秋后,随着水温的逐渐下降,湖泊底部的缺氧状况逐渐好转,底栖动物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因此春秋季采集到的蠕虫数量也逐渐增加。 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对大型水库和湖泊中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长量研究较多,以其为指示生物在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发展渔业为目的的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调查也开展得较为深入。但绝大部分研究工作都属于调查性研究。对蠕虫类无脊椎动物在水源水体中的分布迁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还缺乏系统研究,而关于容易导致水厂净水工艺污染的蠕虫类优势种属—颤蚓的迁移研究报道还未见到。 1.2.2水处理系统中蠕虫类无脊椎动物研究 国外关于进入到水厂的蠕虫类无脊椎动物的科研工作,侧重以颤蚓为指示生物和对其的拦截去除,多涉及生物毒理学分子级的研究。如Gillis通过将正颤蚓和摇蚊暴露于不同的福浓度下测定其表现出的生物急性或慢性毒性指标。镉暴露条件下,接触时间越长对蠕虫生殖的负面影响越大,并且生殖能力是正颤蚓对镉毒性最敏感的指标。正颤蚓暴露于每吨含镉2.68mmo1 /g的泥沙中,其产茧量显著减少。荷兰自来水公司进行配水管中无脊椎动物评估发现,大多数种群均被1 00mm过滤器拦截,但是颤蚓、线虫和挠足类幼虫却可以通过,它们需要用30mm过滤器拦截。 国内对颤蚓在水处理系统中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灭活研究方面。如针对供水系统中颤蚓的污染,武海霞等人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灭活研究。发现在几种常规水处理药剂中,臭氧在常规净水工艺消毒的投量和接触时间内,能杀死水中全部颤蚓,其余药剂在增大投药量和延长接触时间后,才能杀灭全部颤蚓二氧化氯的效果同次氯酸钠相当,最终他们的结论是氧化剂氧化性越强,对颤蚓的灭活效果越好。当原水中出现颤蚓时,建议采用臭氧氧化进行预处理。 国内关于供水水处理系统中摇蚊幼虫的研究比较全面。内容涉及摇蚊在供水系统中的迁移分布及孽生,污染防治及预警等问题。刘丽君等的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湿度、光照时间以及水的流动性等是影响摇蚊孵化、羽化率的重要因素,可以根据摇蚊的来源和环境条件预测摇蚊可能爆发的趋势;沉淀池的排泥过程对池中摇蚊的消长规律没有明显影响,但清洗沉淀池能显著降低摇蚊密度,当摇蚊处在爆发前期时,可以通过清洗等环境治理措施,控制或延缓摇蚊的爆发;通过对环境参数、摇蚊来源和摇蚊密度的监测对摇蚊的爆发进行预警,并根据不同爆发阶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他们还认为生物活性炭滤池中无脊椎动物大部分来源于原水生物穿透常规工艺构筑物,以及穿透后在活性炭池进行大量繁殖。因此,常规工艺是控制生物活性炭滤池中无脊椎动物孽生的关键。周令等在水厂沉淀及回收池放养鱼类的实验证明,通过放养鱼苗可以有效控制摇蚊幼虫。苏云金芽胞杆菌以色列变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israelensis de Barjac B.t.i)己在国内外被成功的用来杀灭摇蚊幼虫。潘晶等的研究成果表明,B.t.i187对摇蚊幼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相比其他化学杀虫剂、生物杀虫剂其对环境的污染小,蚊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与物理方法相比,它经济、有效、易于实施。 针对蠕虫类无脊椎动物在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布迁移,目前国内外开展得较少。国外仅见关于摇蚊幼虫污染在水厂的发生报道,国内深圳水务集团、天津自来水公司相继报道过水处理系统中颤蚓、红虫污染,并对其进行了污染源调查研究,但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尤其缺乏颤叫等蠕虫类无脊椎动物在净水工艺单元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1.2.3蠕虫类无脊椎动物的生长繁殖研究 国外对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生产力的研究开展较多,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早期,Waters运用减员累计法((removal-summation method)研究了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产力。50年代以后,Clarke, Ricke:和Allen建立了瞬时增长率法(instantaneousgowth method), Allen提出了Allen曲线法((Allen curve method)。估算非同生群水生蠕虫生产力的体长频率法((size-frequency method),经过Benke改进后,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测定底栖动物生产力的方法。据统计,截止到90年代初期,共有159份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研究材料,其中67.4%的工作均采用了体长频率法对29种底栖动物生产量进行研究,另外一种PB系数法(年均生产量为年均生物量与PB系数的乘积)也是经常被推荐用于测定底栖动物生产力的简易方法,其可用来估算特定种群或环境条件相似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生产力。按照Winberg的估测,水栖寡毛类和水生昆虫(摇蚊)的最小P/B系数分别为3.2、2.5,腹足类的P/B系数为1.59-20。但也有一些极端的例子,例如美国Satilla河许多种摇蚊的P/B系数超过100,一些生活史较长的软体动物的P/B系数仅为0.1-0.20。 国外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蠕虫培养和生长繁殖研究工作。Poddubnaya指出在自然条件下正颤蚓在蚓茧内发育至少需24d;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正颤蚓在叫茧内发育时间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为15℃, 20℃和25℃时,所需时间分别为16-25d, 12-22d和9-15d;自然条件和实验室饲养条件下,温度对颤蚓发育时间的影响被认为是相似的。 Thorauge和Bonacina认为水温相同而产地不同的正颤蚓,在蚓茧内发育时间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正颤蚓在蚓茧内发育所需时日可能会因产地不同而有差异。 颤蚓成虫生长繁殖方面,Bonacina研究发现,正颤蚓生长到lmg后,其生长速度会显著加快。实验室条件下当水温分别为15℃, 20℃和25℃时,颤蚓成长至体重为lmg所需时间分别为52d,34d和22d,体长分别是19.5mm,19mm和20mm,当颤叫体重超过lmg时,即颤蚓生长到20mm后,其生长速度会显著加快。 Anlau在实验室培养颤蚓发现,当实验室温度过低,食物缺乏的条件下颤蚓会在体外形成一种囊肿,躲在囊肿中的颤蚓能够通过暂时休眠方式来抵抗较恶劣的环境。Ducrot采用小粒径颗粒和高有机质含量的底质对苏氏尾鳃蚓进行培养,结合底质影响和食物的类型评估了尾鳃蚓个体短期内的生长繁殖状态,并估算其生命周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尾鳃蚓孵化率比较低,仅为32%;幼虫存活率可达80%,生长率可达1.4mg/d,幼虫阶段小于60天,最长寿命为1100天;成虫在生殖期内的生产率平均为0.16茧/(ind..d),其最大的生产力的出现是在温度为25℃时。Bonacina以粗砂为底质,易分解的蔬菜作为颤蚓的食物,保证不低于30%溶解氧,制造流速缓慢的动水,保证良好的水力条件,发现25℃时颤蚓蚓茧的孵化率最高,降低或升高温度其孵化率都会降低,蚓茧的死亡率很高,这点与Ducrot的研究结果相同。

275

积分

29

金钱

10

帖子

初级水师

QQ
83
发表于 2010-2-4 17:05: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09-9-26 09:17 发表 环境因子对摇蚊幼虫存活的影响及杀灭试验研究 方俊 峰 , 雷晓玲,曹天洪,宗祖胜 (深圳市水质检测中心r东深AI 518036) 摘要 针对城市供水出现红虫污染问题,通过研究环境因子(pH、光照、溶解氧、温度、藻类等) ...
这个帖子里“二氧化氯是饮用水的新型高效消毒剂,能高效快速杀灭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且较少形成三氯甲烷等致癌性消毒副产物,在150mg/L时,它能在1h内有效杀灭红虫。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且易造成自来水色度上升而应用受限。A型消毒剂既有很强的杀灭能力,同时又无色无毒,其氧化还原最终产物为H2O,避免了氯消毒副产物的影响,而且价格低廉。在达到同样的杀灭效果下,使用A型消毒剂比使用二氧化氯成本低80%以上。另外,A型消毒剂还具有使用方便快捷的特性,既适合喷杀、涂刷,又适合直接加人消毒水体。因此,从消毒的安全可靠性,药剂成本和可操作性等方面” 提出一点点小意见:二氧化氯经过近10几年的发展,使用成本已经降低了,和A型消毒剂(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的成本相差不大,相反有时候A型消毒剂可能会出现残留。个人意见,呵呵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84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5:19:45 | 只看该作者
结合南方某水厂生产,对影响水厂除蚤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水蚤的活性是影响沉淀池去除效果的关键因素,水蚤活体在沉淀池中可以自由活动而无法有效去除;水蚤死体则可以自然沉降,且易于和矾花相结合而加速其沉淀,然而由于其密度和水接近,所以在生产中仍然有部分水蚤死体在其他因素的干扰下难以沉降。实践表明水蚤可以穿透砂滤池,当水蚤在滤层中孳生的时候,砂滤池出水中水蚤的密度将难以控制。炭滤池可以为水蚤的生长提供适合的环境,如果控制不好,水蚤就会在炭滤池中大量孳生,造成出厂水中水蚤密度急剧增加。 选择合适的灭活水蚤的药剂是控制出厂水中水蚤密度首要问题。通过对水蚤加药处理后其死亡过程的观察,建立了水处理中水蚤死亡评估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化学药剂灭活水蚤的试验。试验主要对氯、二氧化氯、氯氨、食盐、氨水、臭氧等药剂的灭活水蚤效能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所选化学药剂均可以达到灭活水蚤的目的。投加浓度是影响化学药剂灭活效果的主要因素,灭活水蚤所需时间随着投加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除了氨水要求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起到灭活作用外,其他药剂在pH值为6.0~8.0之间时,灭活效果影响均不受大的影响。对于特定的水厂,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活水蚤药剂以及投加点、投加量。对于该水厂,在不改变现有工艺的条件下,选用氯作为灭活水蚤的药剂。在原水泵站以及回收水池中分别投加1.0mg/L左右的氯。 生产中发生砂滤池孳生水蚤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加氯反冲洗的方式予以解决,对于该厂,滤池出水中余氯控制在1.0mg/L。一旦炭滤池中孳生水蚤,应停池并采用高浓度的食盐水浸泡以将其中的水蚤灭活,继而对滤池反冲洗,待其中的水蚤冲洗干净且氯离子含量符合水质标准后方可继续使用,该厂投加量为15g/L。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85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5:50:33 | 只看该作者



出厂水中水蚤密度超标后的处置措施 1提高加药量 在水蚤爆发期,可能会由于水蚤密度大,带来药剂消耗过快,致使所加药剂不能达到预期灭活效果,此时便需要适当提高药剂的投加量,以保证对水蚤的灭活。 2缩短砂滤池反冲洗周期 南方某水厂砂滤池为V一型滤池,V一型滤池的有效粒径为0.9~1.2mm,不均匀系数K80为1.2~1.4,在该粒径范围内,水蚤穿透滤料是必然的。所以通过更换滤料的方式提高去除水蚤的效率没有必要。同时,穿透滤池的水蚤只是少数,是偶然的现象,在一个过滤周期中,它们是在水流的作用下,逐渐向沙层的下层移动,并最终穿透滤池的,而更多的水蚤被截留在滤料中。同时由于它们的体积大于粒径,还有可能会造成滤料的堵塞,所以缩短反冲洗周期将变得切实可行。反冲洗将滤料中的水蚤冲出去并带走,这将降低随着过滤的持续进行而带来的水蚤穿透滤池的风险,并恢复砂滤池的过滤功能。 3加氯反冲洗砂滤池 滤后水采样表明,预氧化灭活效果不佳时,水蚤可能在砂滤池孳生,其后果是滤后水中水蚤密度急剧增加。此时在反冲洗水中投加一定浓度的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加氯反冲洗,不仅会灭活部分水蚤,更重要的是,在滤池中孳生的水蚤为逃避氯的侵袭,会主动随着反冲洗水从滤池流出。针对本厂的运营,在生产中滤池出水中的余氯控制在1.0mg/L左右。 4采用食盐水灭活活性炭池中的水蚤 在一定条件下,活性炭滤池中孳生水蚤是必然的,一旦水蚤爆发,出厂水中水蚤密度将难以控制,只有将其中的水蚤杀灭才可能解决。臭氧,氯等氧化性的药剂会和活性炭反应,故不能选用。受pH值的限制,采用氨水作为炭池中灭活水蚤药剂也不可行。故只能选用食盐。 投药时应该停止运行炭池,采用15g/L的食盐水浸泡,待水蚤完全死亡后,对炭池进行反冲洗,直至反冲洗出水中氯离子浓度低于250mg/L为止。 5网板拦截 在水蚤爆发而又来不及采取措施以控制炭滤池出水中的水蚤密度时,可在活性炭滤池出水堰处增加一个采用丝绢制成的网板,利用丝绢将水蚤拦截下来,以控制出厂水中水蚤密度。 采用的丝绢孔径太大,则不能起到拦截水蚤的作用;如果孔径过小,网又很快就会被水中的颗粒物堵塞,导致水位升高,甚至漫过网板。结合市场供应以及水厂所需,选用150目的丝绢是合适的。 网板的局限性在于不能有效拦截小于孔径的水蚤,同时还会出现丝绢纹理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从而造成原本可以拦截的水蚤穿透过去。通过采样分析,纹理的变化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是水流的冲击力;二是由于部分和孔径差不多而略大于孔径的颗粒或者颗粒团堵塞小孔,使水流不能从该孔流出,导致被堵塞的小孔附近产生局部高压,一旦小孔被穿透,孔径扩大而无法恢复至原来大小,网板的拦截作用也将不复存在,此时便需要更换新的丝绢。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86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6:03:55 | 只看该作者
原水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及其幼体个体数量的检测方法 原水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及其幼体个体数量的检测方法,涉及一种浮游动物个体数量的检测方法。针对现有技术中对于实际水体中剑水蚤及幼体个体数量的检测始终无法克服的问题,本发明所述方法以白色托盘作为检测用容器,采用适宜的人工光线照射,投加一定的高锰酸钾溶液,利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进行观察计数,最后得出水蚤及幼体的个体数量。本发明能够迅速准确地检测出实际水体中的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及其幼体的个体数量,确保有利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发展。使用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原水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及其幼体个体数量的检测方法 一种原水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及其幼体个体数量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将1L检测水质倒入白色托盘中,使托盘中水样深度达到0.8~1.5cm;b、操作人员站在托盘较长边长的一侧,荧光灯位于托盘的另一较长边长外侧的斜上方水平放置,并与托盘顶端呈30°夹角,使荧光灯管中心、操作人员、托盘中心三者的连线呈一条直线,且荧光灯管中轴线与操作人员、托盘中心两者的连线垂直,荧光灯管与托盘水平距离为10cm;c、向托盘中心逐滴滴加高锰酸钾溶液,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使水体呈微粉红色;d、检测前静置10~20秒,当水面平静后开始检测,观测剑水蚤成体及幼体的数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

8791

积分

14

金钱

581

帖子

黄金水师

87
发表于 2010-2-22 13:38:25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for sharing

676

积分

103

金钱

11

帖子

青铜水师

88
发表于 2010-4-19 19:38:50 | 只看该作者
虫子杀掉过滤就可以,水处理中不是难题。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6:20:37 | 只看该作者
二、水厂可采取的技术措施 1、加强原水预处理,减少原水中红虫及卵数量。 2、采用以物理防治为主的方法,影响和干扰摇蚊正常的繁殖环境。如:利用灯光驱蚊的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够彻底。 3、定期清洗清水池和天天清扫水池池壁、集水槽,保持水池的清洁,也能够起到抑制红虫栖息和产卵的效果。 4、定期用高浓度的消毒液定期长时间浸泡运行的反应池、沉淀池、滤池(6小时以上解决池壁虫卵问题)及定期清洗反应池、沉淀池底部积泥防止摇蚊虫、水丝蚓在水厂的二次繁殖,在红虫爆发期间缩短排泥周期。 5、在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滞水区,防止摇蚊虫、剑水蚤在滞水区产卵繁殖。 6、恒水位过滤的滤池反冲洗时,应将滤池中的表层水排放,减少气反冲洗时在水中产生的红虫、小鱼碎片在过滤时带入清水池影响水质并适当延长反冲洗时间。 7、利用水面喷雾和池中养鱼的方法也能起到控制红虫发生的目的,但是与此同时要考虑成本和是否增加池中副产物。 8、在反应池、沉淀池及滤池加装遮阳网,主要作用:①切断摇蚊虫生长环节,控制在净水工艺中二次繁殖问题。②减少当使用二氧化氯预氧化时,二氧化氯遇光分解问题。③控制生物粘泥在净水工艺生长(斜板、集水槽、池壁等地方)。 9、滤池反冲后间隔10分钟投入运行,据资料红虫穿透滤池主要发生在滤池反冲洗后10分钟。 10、定期用盐水或高浓度高锰酸钾浸泡滤料并在红虫爆发期间缩短过滤周期,防止红虫在滤料中的二次繁殖。 11、在沉淀池至砂滤池之间加装拦网。水厂沉淀池的出水端加装绑有10 目尼龙滤布的拦网,这能够有效截住水中的摇蚊幼虫、,大大减少其进人砂滤池的数量。上午8时左右将集水槽拦网清洗一遍,把前一天截到的红虫、蚊蜕皮等及时清除。由于摇蚊幼虫在上午10时左右孵化,所以在1时左右需再清洗一遍拦网,以清除拦截到的摇蚊幼虫。 12、根据水温及红虫情况,及时调整出厂水消毒剂余量。 13、突击投加大量预氧化剂杀灭反应、沉淀及过滤的红虫。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9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0:08:3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水质造福人民!!!!!!!!!!!!!!!!!!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9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5:58:49 | 只看该作者
平静的水面是多数摇蚊幼虫正常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 。微小的波浪就能使在水体表面取食的摇蚊幼虫频繁的潜入水中,不利于它们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实验证明,雌摇蚊对水流动极敏感,产卵时避免流动的水体。所以疏通沟渠,清除岸边杂草,增加流速,是防治水体中摇蚊幼虫孳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另外,摇蚊幼虫孳生要有理想的筑巢场所,观察发现,在水处理流程中平流式沉淀池由于只有四壁可以适合幼虫的筑巢,所以摇蚊幼虫污染现象比较轻微,而采用斜板式沉淀池的水厂,因为斜板表面粗糙,易于在水处理过程中,对摇蚊幼虫的物理控制方法一般不考虑使用紫外线照射,因为幼虫大多集中在沉淀池,而沉淀池具有较多产生浊度的悬浮物质,这些物质会大量消耗紫外光能量。在摇蚊幼虫生长旺盛的季节,有的水厂利用消防栓用高速水流冲洗清除沉淀池池壁和斜板中的幼虫,一般来说,使用该方法要每周有专人清洗沉淀池2~3 次,浪费了大量的水和人力,而且该方法对摇蚊幼虫的去除效率只有20 %~30 % ,并不能去除摇蚊和卵,因而该方法只适合短期的控制而不适宜长期使用。沉积矾花淤泥,因而是摇蚊幼虫理想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9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9:00:58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12月3日下午6时左右,市自来水公司鲤鱼山水厂向我所报告发现制水车间斜管沉淀池滋长“红虫”(摇蚊幼虫),我所立即派相关卫生监督员前往该厂调查了解情况,督导做好整治工作。市自来水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当即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按我所要求,当晚就组织人员对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等进行全面紧急放空清洗。经进一步调查,反复检测、分析发现:东圳水库水源水严重污染,水质富营养化是产生“红虫”的根本原因。对此,我所协助市自来水公司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整治: 一是加大各水处理池的清洗力度,进行多次放空清洗。 二是加大对源水水质的检测力度,对水源水、进、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水质状况进行跟踪检测,特别是水质富营养化项目如总磷、总氮含量和pH值等成分的检测密度。 三是采用灭蚊灯诱杀摇蚊,紧急采购14台灭蚊灯进行诱杀。 四是做好环境消杀,清除摇蚊滋生场所,抑制摇蚊产卵。 五是在对各处理池进行放空清洗后,用过氧化氢溶液浸泡,扼杀摇蚊幼虫与虫卵。 六是对市区供水管网分片区进行排泥,防止虫卵在管网内繁殖。 通过一个月多的综合处置,已基本控制了红虫继续滋生,保证了出厂水的卫生质量。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9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0:48:48 | 只看该作者
2003年5月初到7月底,深圳某水厂沉淀池摇蚊大规模爆发,期间,分别采用物理设备捕杀摇蚊成虫、沉淀池内外环境治理、化学药剂杀灭幼虫、微生物杀虫剂杀灭幼虫等方法防治摇蚊孳生,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式和移动式风力吸蚊机能有效捕杀摇蚊成虫,但不能从根本上防治摇蚊大规模孳生;沉淀池外环境的治理基本上不能防治摇蚊,沉淀池内环境清洗能有效降低摇蚊幼虫密度,但受到沉淀池结构特别是斜管积泥程度和池底排泥设施的影响,难以从根本上清除摇蚊幼虫;加氯杀灭摇蚊幼虫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加氯静态和动态浸泡沉淀池杀灭摇蚊幼虫能够有效控制水厂摇蚊孳生,有效控制摇蚊达到10天以上,此后没有大规模爆发,同时,采取加氯防治摇蚊工艺不会导致水厂出厂水余氯和消毒副产物超标;采用微生物杀虫剂直接浸泡沉淀池,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摇蚊完全控制时间达到50天以上,之后没有大量爆发.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9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0:22:35 | 只看该作者
3.4.2剑水蚤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大量孽生,而剑水蚤游动性强、抗氧化性强的特点给饮用水处理带来诸多问题。尤其在自来水厂滤池反冲洗水中及沉淀池等处剑水蚤大量繁殖,这给饮用水处理提出了新问题,增加了处理难度。此外,剑水蚤还会穿透滤层在用户水中出现,这不仅会带来不良的感官影响,同时还是诸如血吸虫、绦虫、线虫等的中间宿主。可见,剑水蚤类浮游生物已对供水水质安全构成了威胁。 2005年长春市市民家中自来水里也发现了剑水蚤,全市水厂紧急增加后加氯投药量以控制其在管网中的二次繁殖。 常规处理工艺能够去除一部分体型较大的剑水蚤,但对体型小的剑水蚤和虫卵去除效果较差,导致剑水蚤在沉淀池和滤池上层二次繁殖。 但是在滤池反冲洗水回收水池中检出的剑水蚤活体超出稳压井中的剑水蚤。分析原因,这是由于每年3月~10月,石头口门水库原水在放牛沟加压泵站都要进行预加氯,在控制原水藻类的同时也起到杀灭部分剑水蚤活体的作用,从而在稳压井中发现较多的死亡剑水蚤。 滤层中截留的剑水蚤随反冲水进入回收水池,使剑水蚤在此处大量孽生,因此在反冲洗水回收系统就成为该水厂剑水蚤活体的主要来源。镜检发现回收水池中以幼虫和蚤卵为主。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剑水蚤成虫个体较大,它是难以穿透滤层的,但是幼虫及蚤卵个体要小得多,有堵塞滤料和穿透滤层的现象,成为供水水质安全的主要威胁。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9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9:18:51 | 只看该作者
【红虫防治】(2009-05-05 16:11:00)转载标签:红虫摇蚊幼虫吸蚊机杂谈 分类:读书笔记 一、 摇蚊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1、 摇蚊是隶属于动物界、昆虫纲、节枝动物门、双翅目、摇蚊科的昆虫。目前发现的种类达到5000多种,分属于11个亚科。 2、 摇蚊是典型的变态昆虫,其生活史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不同阶段,以幼虫阶段的历期最长。 3、 摇蚊的分类鉴定可以依据成虫或幼虫的特性,除了常规的形态学分类鉴定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作为形态学分类的补充手段。 4、 摇蚊的人工培养是进行红虫生物饵料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进行摇蚊生物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方法。进行摇蚊人工培养时,应重点把握好人工采卵和幼虫饲养两个关键过程,从环境条件、营养饵料、空间需求等多方面创造摇蚊生长繁殖的适宜条件。 5、 水质是影响摇蚊分布和生长繁殖的因素,因此摇蚊是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的重要指示生物。 二、 水源和水处理系统中红虫的污染特征 1、 通过建立摇蚊人工饲养环境,开展摇蚊生态学研究,确定了影响摇蚊孳生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摇蚊的生长繁殖主要受到食物的制约,其繁殖速度与藻密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也受温度、湿度、PH、溶解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2、 通过供水系统摇蚊孳生的典型案例分析,并结合中试试验,研究了摇蚊在水厂构筑物中的孳生特点和迁移规律,摇蚊在供水系统全流程均有孳生,其中在沉淀池、滤池、清水池和供水管网都有典型爆发案例,其孳生的原因与水质、水处理工艺、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3、 改善水处理工艺,能够有效预防摇蚊孳生,其中预处理消毒能够有效控制摇蚊幼虫在沉淀池孳生,摇蚊幼虫能够穿透滤池,提高滤池反冲洗效果,并在滤前加氯能够控制摇蚊幼虫穿透滤池,改善清水池消毒效果,防止外界摇蚊进入清水池等措施能预防摇蚊在清水池孳生。 4、 通过加强水厂运行管理,提高警惕水处理工艺效果,是预防摇蚊孳生的前提和关键,在摇蚊突然爆发的时候,结合摇蚊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通过分析摇蚊孳生的关键环节和预防控制的关键节点,继而采取关键防治技术是控制摇蚊孳生的应急手段。 三、 物理防治方法 1、 沉淀池喷雾驱蚊效果良好,基本上能达到杜绝摇蚊在沉淀池壁上产卵的目的,有效防止红虫在水厂孳生;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少,运行费用低。但该方法同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对于原水水体中携带进入水厂的红虫起不到有效的控制、杀灭作用。 2、 紫外光国辐射剂量为180mJ/cm2时,卵不能孵化,Ⅰ、Ⅱ龄幼虫全部死亡,Ⅳ龄幼虫的死亡率为85.7%。可见,紫外对抑制红虫的孳生还是有很好的作用。但由于紫外预处理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尚不普遍,单纯为了预防红虫的应用存在投入和运行成本高的问题,但随着紫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的日益广泛以及成本不断降低,在预防红虫等生活污染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3、 研制了固定式风力吸蚊机,并对其参数进行了优选,固定式风力吸蚊机通过色光诱蚊、风力吸蚊能有效诱杀摇蚊;通过考察摇蚊的生活习性确定了黄色和蓝色为最佳诱蚊光源;通过观察摇蚊的生活习性确定了吸蚊机的最佳工作时间为傍晚19:00~20:30以及早晨5:00~5:30,前后共2小时。研制了移动式风力吸蚊机,移动式风力吸蚊机通过吸蚊管抽吸摇蚊,操作方便,能够高效的捕捉和杀灭飞行中的摇蚊,单个沉淀池在20分钟内大部分摇蚊被吸杀。 4、 移动式吸蚊机和固定式吸蚊机对水厂沉淀池的摇蚊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但不能长期控制摇蚊生长,达不到长期控制摇蚊孳生的效果,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控制的补充措施。 5、 在频率是147.9Hz的超声波的作用下,卵块孵出的幼虫生长速度不一,发育成的成虫比空白试验的成虫发白,并且头部有很明显的绿色;超声波对所有龄期的红虫均有杀灭作用,龄期越高,完全杀灭所需的时间越长,作用40分钟可以即时杀灭所有龄期幼虫。对于不能即时杀死的红虫,其生存率明显下降。因此,超声波控制红虫爆发是很有潜力的一项技术。 6、 Agnique MMF可以灭杀成虫,抑制雌蚊产卵、对蛹的控制率达到近100%,适用于表层水相对静止的水体,投加量较低,0.5ml/m2的浓度即可。 四、 化学方法 1、 在了解各种化学药店剂的氧化各消毒机理基础上,进行实验室小试研究,最终证明二氧化氯灭活效果最好,其对水质变化的适应程度强。在0.4mg/l投加量下,通过与混凝沉淀工艺的协同,可去除1龄幼虫,而对2~4龄幼虫由于随矾花一同沉降,在一定的接触时间后死亡。 2、 在中试试验中,确定投加1.0mg/l浓度的二氧化氯,并结合水处理工艺的协同作用就能达到完全去除1龄幼虫;同时此浓度下滤后水中亚氯酸根和氯酸根浓度不超过美国的标准。因而二氧化氯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完全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且,二氧化氯预氧化表现出的对水质更好的治理效果,其经济性评价结果也表明预投二氧化氯工艺不会对提高水厂的制水成本。 3、 氯虽然对于高龄红虫的灭活效果差,但是较低浓度的氯能够抑制摇蚊卵的孵化、降价摇蚊幼虫成活率和羽化率。从而降低摇蚊的世代成活率。对于红虫爆发严重的水厂,可以彩适宜的预氯化投加剂量,从而达到控制摇蚊爆发的目标。 4、 通过静态灭试验,得出影响臭氧灭活的主要参数;对于活性炭则进行了截流试验,证明单靠活性炭不能完全截流红虫。通过臭氧的动态试验和活性炭截流试验确定理想的臭氧接触时间和活性炭接触时间,并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进行臭氧——活性炭工艺去除水中摇蚊幼虫的动态试验研究,证明了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摇蚊幼虫有很好的协同去除效果。 五、 生物防治 1、 可用于蚊虫防治的有柳条鱼等鱼类、巨蚊等捕食性水生昆虫、蜻蜓等天敌动物、除虫菊等天敌植物等广泛的种类可供选择。在天敌生物防治中,了解防治对象蚊虫的适应对策特点,将有助于选择适合的防治对策。 2、 将杀蚊幼基因如Bs或Bti晶体毒蛋白基因转入蓝藻中并获得表达,使转基因工程蓝藻用于生物防治蚊虫,为今后蚊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 3、 昆虫生长调节剂选择性高,不易引起抗性,且对人、畜和天敌安全,能保持正常的自然生态平衡,而又不会导致环境污染。 4、 施放不育性雄虫防治蚊虫法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使雄虫不育化,但不减低其对正常雄蚊竞争能力,影响蚊虫种群的繁衍但不损害人类与动物界的生活,是一种安全的生物防治方法。 5、 设施动物屏障和放养满江红等生态防治方法,能减少人体获得病原体和成为媒介的机会,并控制蚊虫在水体的孳生。 6、 通过室内及沉淀池现场养鱼试验,鱼苗在沉淀池水中生产良好,喜食红虫特别是老龄红虫,有利于灭蚊和控制红虫数量;放养鱼苗的沉淀池出水浊度和氨氮含量与未放养鱼苗沉淀池出水相关不大,说明鱼的正常活动及其排泄物不会影响沉淀效果。通过大量试验证明,沉淀池养鱼可以有效消灭红虫,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六、 微生物防治 1、 作为商品化的微生物灭蚊制剂主要是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球形芽孢杆菌。 2、 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Bti)对于蚊科和黑蝇等蚋科昆虫具有高毒,对双翅目的其他昆虫尤其是摇蚊科液具有毒力。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剂型,灭蚊效果受到了昆虫防治界的肯定。笔者通过大量的试验,以Ali等的方法作为基础,对摇蚊的生物测定因素进行考察研究,建立其LC50的生物测定方法,BtiIPS82和Bti187的LC50(24h)分别为24.2和32.6mg/l,对5种粉剂测定的LC50为0.052~0.706mg/l之间。在Bti伴孢晶体毒素作用下,双翅目昆虫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肠上皮细胞与基膜分离、纹缘破裂、围食膜部分或全部破坏、细胞空泡化或解体。在Bti作用下,幼虫身体红色褪去,死虫呈特殊的灰黑色。Bti的应用效果受到目标幼虫龄期、密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野外环境中,应用100mg/l以上剂量的Bti 7d内对花翅摇蚊幼虫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其中200mg/l的剂量能保持控制效果15d。将Bti制剂用于水厂沉淀池浸池杀灭摇蚊幼虫,3d内完全控制了花翅摇蚊幼虫在供水系统中的污染,控制时效达到10周以上。针对水源和供水系统的摇蚊污染提出微生物防治方案,并作了经济分析。Bti专一作用于双翅目昆虫,对其他水生动物具有高度的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证明了其毒理安全性。 3、 球形芽孢杆菌是另一种广泛应用的灭蚊微生物。其杀虫谱比苏云金杆菌为窄,一般而言,库蚊对它最敏感,按蚊次之,多数伊蚊种类对它不敏感,对蚋的幼虫亦无毒效。球形芽孢杆菌Bs有较长的持效,适于在污水中应用。产生原毒素,在蚊幼肠道中活化而成为毒素。 4、 蚊幼寄生物中,罗索虫等线虫、大链壶菌等真菌类在灭蚊实践中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但作为实际应用的生物防治物,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七、 综合防治 1、 水源地蚊虫防治宜采取环境综合治理和微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2、 净水构筑物孳生红虫,可采取化学药剂杀灭和微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控制措施,并加强净水工艺控制和厂内环境管理。 3、 二次供水系统孳生红虫严惩影响供水安全,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日常管理、化学药剂喷洒和浸泡以及采用维生素类杀虫剂杀灭红虫。 4、 通过对水厂红虫孳生的环节和场所采取应急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红虫孳生,改善水处理效果和加强水厂日常运行管理是红防治的根本措施。就B水厂而言,提高消毒剂效果,改造清水池廊道,减少消毒死水区,另一方面要改善滤池反冲效果,改善过滤效果,同时要加强水厂日常管理,定期清洗和消毒水厂构筑物,尤其是滤池和清水池。

4470

积分

258

金钱

297

帖子

黄金水师

96
发表于 2010-4-10 20:17:28 | 只看该作者
直接发的资料啊!很有内涵!~这么多文字!应该打个包下载看的说!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9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1:33:02 | 只看该作者
水中红虫原因调查与防治研究 于春霞 林善兴 杨大森 杨凯 (广东省中山市供水有限公司 , 中山,528403) 摘要: 针对中山市2009 年度水中“红虫”问题,对水中“红虫”出现的原因从供水、二次供水及市民用水等环节进行剖析,并且对“红虫”的防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为供水行业治理水中“红虫”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水中红虫;水源污染;二次供水;红虫防治 1 前言 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和雨季的到来,红虫幼虫污染城市供水系统现象时有发生。英国的艾塞克斯城(Essex),美国的洛厄尔城(Lowell)、塔克马市(Tacoma)[1.2],中国的广东、四川、江苏、浙江等地区都相继发生过比较严重的红虫污染供水事件[3-4],因此,红虫的来源与防治成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必不可少的环节。 由于红虫繁殖迅速,对环境的耐受力较强,很难被灭杀,长期以来始终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因此自来水红虫问题也就成为困扰国内外供水界的一大难题。 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在夏季炎热潮湿,容易滋生大量的蚊虫,从而华南大部分供水行业也都受到“红虫”问题的困扰,中山供水系统也不例外,供水系统中出现最多的红虫就是塞氏摇蚊 (Tendipesgr.thammi)的幼虫[5] 。 2“红虫”研究小组概况及“红虫”产生的多方面原因调查分析 二零零九年四月份以来中山红虫问题频发,公司组织了专门的水中“红虫”专项研究小组,主要由水质检测中心、技术部、管网部及水厂专人配合组成研究小组,两个多月来经过对水厂各供水环节下网观察及对管网分布、二次供水清洗等调查研究以及对用户家中出现的“红虫”的实地考察发现“红虫”的出现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2.1 供水水源污染 我国南方属亚热带气候,高温高湿季节长,经常造成藻类繁殖,为红虫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水中红虫大量繁殖。 2.2 水厂工艺及管理问题 水厂各个工艺环节中滋生红虫之处主要有: (1)红虫随源水被带进水厂,经加药混凝后首先进入沉淀池。 (2)虫卵或体积微小的幼虫仍有机会穿越滤层,在滤后水中出现,进而到达清水池,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3)清水池密封不好,摇蚊飞进清水池,并在其中产卵,若水厂加氯不够,卵块便会迅速孵化,生长繁殖,部分红虫便会通过泵房进入输配水管网。 2.3 输配水管网中的二次污染 部分旧管锈蚀严重,甚至爆裂暗漏,在低水压或意外停水时,管外带虫卵脏物易被吸到管中;爆管抢修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2.4 二次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或管理欠善 许多二次供水水池长期未经清洗消毒或清洗消毒不规范,水池池底积泥,池壁挂污,甚至苔藓滋生,这种环境适宜于红虫滋生寄养,繁衍后代,造成自来水的二次污染。水箱人孔、气孔、溢流孔(“三孔”)没有加盖或密封不严,或没有防蚊网等防护措施。许多二次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如水箱里有多余的隔离墙,拐角处容易积泥藏垢;排空管、进出水管位置不当、消防水管与生活水池连通、未设逆止阀等等。维修人员进行设备管道维修不当也是造成二次污染、红虫繁殖的原因。 这些“红虫”出现的起因在整个供水行业具有普遍性,同时通过对中山市某水库水做了重点监测,以期发现该水厂的供水工艺是否受到“红虫”污染,通过对该水厂的反应池、沉淀池、清水池、滤后水定期下网(网孔径为100 目的不锈钢筛)观察,水源水和沉淀池内发现摇蚊幼虫的红虫,说明供水水源的污染和沉淀池相对其他环节对预防“红虫”污染至关重要,同时我们通过下网观察后还有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在该水厂的沉淀池中发现了大量的白色幼虫和大量的鱼苗,对白色幼虫进行显微观察和生物学特征分析确定该白色幼虫为幽蚊幼虫[6],幽蚊幼虫对水质的影响在国内外还鲜见报道。 通过对该水库的周边环境进行详细勘察,发现在水库水厂的外围有一个大的垃圾处理场,这里集结了市内各类型垃圾,容易滋生蚊虫,对水厂环境威胁很大建议移走该垃圾场,同时发现水厂反应池、滤池上面等处安置的很多白炽灯所产生的灯光对蚊子有一个诱导作用,也是造成该水厂反应池、沉淀池内滋生蚊虫的一大诱因,建议将水池上面灯光改成橘红色灯光或远距离安装这些照明设备。 针对该水厂出现的问题,我们将逐步开展各水厂的清查工作,首先从源头治理“红虫”。另针对市民家中出现的“红虫”水质投诉,我们对居民楼储水池、管网、消防栓等进行了重点勘察和原因分析,发现造成出现“红虫”的原因还有 (1)连通管积淤成“盲肠” 水池构建设计不合理是致使水质受到污染的原因之一。目前,市内小区、大厦基本都是采用储水池集中供水的形式。按照设计,只要楼顶有两个以上的水池,当中必定就会用连通管进行连接。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连通管达到各个水池水量平衡;二是可以保证消防用水。 但是,由于连通管一般接位较低,管内水流相对静止,水中淤泥等杂质沉积严重。目前没有任何办法把这一段连通管进行彻底清洗,这一段“盲肠”一旦感染上红虫,就会危及整个水池。 在水池连接的各条管道接驳高低不合理,同样会造成水质恶化。一般而言,一个水池基础设施除了池体以外,就是需要连通进入管和出水管。但是,这两个管位的高低,水流是否流畅,导致水中沉积物日积月累。同时,在施工期间,也有因地形条件改变设计,将水池的进水管、出水管设置在水池的同侧,水流便会在水池中形成“短路”,水流长期不畅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此外,由于人们对水箱、水池的容积设计存在理解偏差,认为水箱、水池容积设计越大,越可以保障用水。但事实上,水池的容积越大,水在水池中的停留时间越长,水质变差的问题更突出,红虫污染的几率加大。 (2)消防管导致“死水区” 相对储水池的污染程度,消防水易受污染的程度最大。目前各大楼宇基本都是生活水池与消防水池合建一池,水池的出水管位一般都要高于消防水位,使水池中始终停留着部分不流动的消防用水,造成消防贮水成为死水区。并且由于火灾情况甚少,长期藏在整截管道中的水变成死水。 (3)室内管网纵横交错 在装修盛行、多次置业的形势下,为了使居室美观,人们在装潢时管线一般都采用埋墙式施工。对于水管而言,阳台、厨房、主(客)厕所、冲凉房等都尽可能多装水龙头,水管迂回曲折。厕所需要天天冲水,但阳台的洗手台水管使用频率不高,致使连接阳台的水龙头的一段水管中的水相对静止,成为藏污纳垢的隐蔽区间。这样一旦有红虫在阳台管内出现,红虫繁殖到一定程度就会回流到常用的水龙头。 直供水用户发现水中有红虫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宜红虫生长。红虫大量存活于下水沟渠、管道之中。每到夜间,它们经常会从下水管道中爬出,沿着池壁和自来水管壁爬进用户自来水龙头的出口处,汇集成团状,以及停水后形成负压,造成与水管连接的鱼缸和马桶水箱的倒吸现象,用户清晨第一次用水时,将它们冲出,造成红虫从自来水中流出来的假象。 (4)管网老化水质变差 问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拥有几十年楼龄的各小区、大院宿舍。 据了解,目前中山居民住宅的水管主要分为:镀锌管、铝塑管、PPR 管、铜管等几类。平民百姓家和绝大部分的老房子使用的都是镀锌管,即我们平时说的白铁管,这样管网老化造成了水质下降,容易给“红虫” 繁殖有可乘之机。还有小区或用户内部管道年代久远、老化锈蚀、管道损坏渗漏、阀门不严密 ,红虫有机会从管道破损处进入用户内部管道。 用户家中经常出现的“红虫”还包括用户本身由于缺乏用水常识给“红虫”提供了繁殖场所。分析原因如下 (1)用户下水道口未彻底清理,蚊子在下水道产卵,孵化后变成红虫存在于死角中,被水冲出来后用户发现误以为供水管网出现“红虫”。 (2)用户家自设水箱,但防护不严,导致蚊子在水箱产卵孵化,同时水箱进水口设置不当,这样在停水时倒吸进自来水管中,或者个别马桶水箱止回阀失灵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3)用户家使用的净水过滤器、花洒、花盆积水没有及时清理,也成为红虫孳生的温床。 (4)用户家里洗手间存在潮湿积水角落,未及时清理而造成蚊子产卵繁殖。 3 水中“红虫”的治理,总的原则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众多形成“红虫”繁殖生长的原因分析,发现“红虫”的治理防治工作需要供水系统、二次供水管理部门以及用户等多方配合才能完成,并且防重于治。 从供水行业来讲,对红虫的治理措施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密切监视红虫发生情况,防止虫患扩散。在红虫的多发季节3~10 月,每月至少一次对水厂滤后水、出厂水、二次水箱和管网红虫监测样点进行取样检验红虫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发生红虫污染,便及时采取清洗消毒等治理措施。 (2)在水厂各环节分别采取措施,杜绝红虫产生。为防止出厂水携带红虫,首先要切实做好各水处理构筑物的清洁工作。发现红虫时,可采用清水池放氯的方法熏杀卵块或成虫。其次,要定期检修滤头滤板,确保无破损漏洞,在春、夏季红虫高发期增加反冲洗次数,做到勤反冲、勤排泥,防止红虫穿越滤层进入清水池。第三,杜绝红虫产生还必须优化制水条件,特别注意浊度和余氯两项指标。浊度方面在确保小于1NTU 的前提下要尽量降低出厂水浊度,以0.5NTU以下为佳。在红虫高发时期,可适当提高清水池中余氯?在2.0mg/1 以上。 (3)在水厂各构筑物内进行摇蚊日常监测,及时防治红虫污染,检查自来水厂各构筑物内有无摇蚊可用灭蚊灯。 (4)护养管网,确保管网水质。科学管理输配水管网也是保证自来水水质预防红虫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供水企业应该准确掌握管网的现状,提高检漏测漏水平,对老管、锈管、漏管要及时更新养护,防止管外污物在低水压时倒吸入供水管网。突发性的爆管应及时抢修,减少抢修过程中带进管网的污染,并在通水之前彻底排污。另外,“盲肠管”、消火栓及管网末梢等死水红虫易于筑巢栖身之处,应该定期排放。 (5)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减少二次污染。关键要对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及时进行维护、清洗、消毒。一般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防止水中“红虫”生长;水中若出现“红虫”,可用漂白粉杀虫,并及时清洗。 从用户的角度对“红虫”也要积极防治,才能将“红虫”彻底消灭,用户主要的防治手段有: (1)居住在平房及低矮楼层的用户应注意用水环境的卫生,保持自来水水池清洁,夜间尽量不要把扫把、抹布等潮湿的物体放置于自来水水池旁,同时可以用塞子将自来水水池下水口塞住;有条件的用户还可以经常用消毒液、漂白粉、瓶装家庭消毒剂等对水槽、下水管道等长期潮湿的地带进行消毒,防止“红虫”外爬。 (2)家庭太阳能热水器如长期不用时也应把水完全放空,重新使用时应注意消毒清洗干净,否则也有可能孳生红虫。对于老化锈蚀的管道要提醒用户及时更换户内管道。 (3)居民在用水时应彻底放水。不仅是消防管水,在完成水池池体消毒后,各楼层住户都需要同时把自家的水龙头打开放水10 分钟以上,这样既可以避免躲藏在消防管道中红虫,也可以把被药水暂时熏晕的“红虫”和分流入水管中的消毒药水彻底排出。 (4)水池三孔严格密封。进水孔、气孔、溢流孔的有效密封能防止蚊子进入产卵。春末夏初是摇蚊活跃季节,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等温暖、潮湿地区都是幼虫主要孳生地,居民应做好卫生清理工作。 4 结语 水中红虫污染事件在供水系统中层出不穷,对其出现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需要多方配合,供水部门、二次供水相关部门、小区物业和居民家中的自我防护改善等多方协调,这样才能彻底清除红虫,保障安全饮水。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9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09:11: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0-10-9 19:57 发表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刘氏中剑水蚤防治蚊幼虫的研究.pdf

223.3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9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9:5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0-6-17 10:58 发表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给水系统中剑水蚤的产生及控制措施.pdf

245.5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氯气为水厂灭活剑水蚤药剂的可行性研究.pdf

205.6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21:20:25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12 15:01 , Processed in 0.234188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