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mengyan1972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虫?

[复制链接]

1171

积分

0

金钱

181

帖子

白银水师

101
发表于 2011-5-26 11:51:47 | 只看该作者

红虫种类比较多




bucuo哦 红虫种类比较多
清啦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08:20:21 | 只看该作者
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摇蚊的控制与防治技术 刘丽君1陈益清1张金松1尤作亮1孙兴滨2周令1张瑞雷3 (1、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518031 2、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 3、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摘要:红虫问题已经成为南方地区供水系统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我们几年来在红虫治理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对不同的防治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效果进行了归纳,为防治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红虫的防治提供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摇蚊饮用水处理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有关饮用水中红虫的报道逐渐增加,饮用水中红虫的控制与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绝大多数有关饮用水的红虫案例中,发现的红虫均为摇蚊幼虫。事实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有关摇蚊幼虫污染饮用水的报道”心,我国的四川、湖北、福建、广东、湖南等地的供水系统中都发生过比较严重的红虫污染。尽管目前对摇蚊是否携带和传播病原体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对水质的感官指标产生严重影响。由于摇蚊的繁殖迅速,耐受力强,加之饮用水的特殊安全性要求,对于供水系统中的红虫污染,一直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圳水务集团自1999年开始红虫控制技术的研究,周令等曾对国内外有关城市供水系统红虫控制的研究动态进行过总结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微生物等一系列供水系统的摇蚊幼虫防治方法,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供水系统摇蚊的污染途径及控制思路 根据对饮用水处理工艺流程的观测,摇蚊可经过多种途径进入自来水供水系统,从而可能对饮用水造成污染(见图1)。即摇蚊的污染主要来自受污染的原水,水处理过程中摇蚊的繁殖以及二次供水水箱的孳生。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到达用户龙头的红虫主要由于二次供水系统的污染。黄锦生等嘲曾对深圳地区居民水龙头采集的红虫进行培养鉴定,大部分为灰腹球附器摇蚊,而我们在各水厂采集的摇蚊主要为花翅摇蚊,没有发现灰腹球附器摇蚊,也说明龙头红虫与水厂的红虫的来源不同。 摇蚊的生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针对其不同的生长阶段,通过切断其繁殖链,达到控制摇蚊繁殖的目的(见图2)。 根据上述思路,以深圳地区摇蚊的优势种花翅摇蚊为研究对象,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应用研究,建立了紫外灭卵,灯光诱杀成虫,化学、生物、微生物法杀灭幼虫,表面活性剂法阻止羽化等一系列有效的摇蚊防治方法。 2、水处理过程中摇蚊的防治方法 周令等曾介绍了灯光抑制摇蚊产卵、喷雾驱蚊对摇蚊的控制以及初步的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介绍,本文重点介绍最近研究的几种防治控制方法。 2.1物理防治方法 2.1.1紫外线灭卵 摇蚊虫卵孵化为幼虫是摇蚊发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方法通过适宜的紫外线剂量照射,使虫卵失去孵化能力。试验在UVMAXTM—E的小试紫外装置上进行,研究发现,当紫外照射剂量达到10mJ/cm2时,摇蚊卵不孵化;同时,紫外照射对摇蚊幼虫有一定的杀灭效果,当照射剂量达到30mJ/cm 2时,I、Ⅱ龄期幼虫100%死亡,Ⅳ龄期幼虫即时死亡率为61.7%,24小时后完全死亡,说明紫外对抑制摇蚊卵孵化和杀灭低龄幼虫有良好的效果。由于大型紫外装置设备昂贵,目前在给水处理中应用很少,但近几年紫外在自来水消毒方面的 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紫外应用成本的不断下降,紫外线应用于饮用水的预处理和主消毒时,通过合适的参数设置,能够达到控制水处理过程中摇蚊繁殖的目标。 2.1.2灯光诱蚊风力吸蚊去除摇蚊成虫 试图通过去除和杀灭摇蚊成虫切断摇蚊产卵,从而控制摇蚊的繁殖。研制的固定吸蚊机由诱蚊灯管、吸蚊风机以及集蚊袋组成。比较了从紫外254nm到红色700nm之间7中波长下摇蚊的趋光效果,发现470nm下的蓝色光和580nm下的黄色光诱蚊效果最佳。并确定了风机的最佳参数。图3表示不同波长的诱蚊效果。 尽管采用诱蚊装置对摇蚊成虫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摇蚊爆发期,每天清晨和黄昏摇蚊婚飞期每台设备能诱蚊3—5万头,但与对照池相比,沉淀池水中和底泥中的幼虫密度没有显著下降。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婚飞的摇蚊95%以上为雄蚊,因此,由于杀灭的成虫大部分为雄蚊,即使有少量雌蚊被杀 灭,也可能在产卵之后。因此,这种成虫的杀灭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摇蚊的繁殖,但可以与其它方法相结合,提高对摇蚊的控制效果。 2.1.3表面活性剂控制摇蚊的生长繁殖 利用单分子膜表面活性剂散布到水溶液之后,在水的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单分子膜,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从而干扰摇蚊蛹的羽化,切断摇蚊的生长链,达到控制摇蚊繁殖的目的。选择一种产品化的单分子膜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对成虫、产卵和羽化影响的实验室和生产性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单分子膜表面活性剂通过表面作用,提高成虫的死亡率;同时成虫产卵率显著降低;蛹的死亡率提高,羽化率降低。表1表示了在使用浓度为0.4一O.5ml/m2时,与对照组相比,表明活性剂组成虫死亡、产卵数的比较。 取50头实验室培养的活蛹进行羽化试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试验组的羽化率比对照组低得多,即使羽化为成虫,也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而死亡。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表明活性剂通过提高成虫死亡率,抑制产卵和羽化,达到防治摇蚊发育繁殖的目的。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需要稳定的水环境,保证水面单分子膜的完整性,一旦膜被破坏,则应用效果将受到影响。 2.2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法所使用的化学药剂以饮用水处理中常用的氧化剂为基础,通过杀灭摇蚊幼虫,切断由幼虫向成虫的转化,达到防治目的。我们对氯、二氧化氯以及臭氧对摇蚊幼虫的杀灭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实验室和应用研究。 2.2.1氯 氯是目前自来水厂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剂和预氧化剂,采用氯杀灭红虫,不需要增加设备等固定投资,操作方便。因此对氯应用于红虫防治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氯对摇蚊幼虫的致死浓度比较高,作用比较慢,幼虫龄期越长,对药剂的敏感性越低。为了确定实际生产中的投加量,同时对以纯水、原水和含矾花的水中的杀灭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同样投加量下的死亡率纯水>原水>矾花水。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沉淀池,投加量5mg/L接触24小时,Ⅲ龄幼虫的死亡率可达70%左右,投加量10mg/L接触24小时,Ⅲ龄幼虫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 水的pH值,水中氨氮和有机物含量都会对杀灭效果产生影响。通过比较不同pH值下pH值的杀灭效果,酸性环境能显著提高杀灭效率,中性条件下。杀灭效果最差。水中存在的有机物和氨氦由于都会降低自由氯的浓度,从而降低对摇蚊幼虫的杀灭效果。CODMn值每增加1mg/L,在相同的接触时间条件下,摇蚊幼虫的灭活率降低10-20%。氨氮对灭活氯的影响比较复杂,开始时,随着氨氮浓度的提高,杀灭率降低,达到一个低点后,再提高氨氮浓度,杀灭率会有所提高。说明自由态的氨氮对杀灭可能有协同作用。图4表示了氨氮和有机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将氯杀灭摇蚊应用于水厂沉淀池的摇蚊控制,分别考察高浓度静态浸泡和连续动态投加的处理效果,投加浓度约为10mg/L,静态浸泡40小时,连续投加24小时,以满足不同生产状况的需要(见图5),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对成虫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在爆发高峰期连续保持成虫和幼虫几乎没有的时间可达到2周左右。但采取连续投加幼虫的死亡率不如静态浸泡高,连续投加消毒副产物可能升高(见图6),可采取不同池轮流处理,并及时监测出厂水和各工艺段的消毒副产物情况,在生产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建议采取静态浸泡方式。 2.2.2二氧化氯 研究表明,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杀灭效果比氯好得多。在纯水中,当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10mg/L时,高龄幼虫30min.即能达到100%的死亡率。 降低药剂浓度,增加接触时间,能显著提高幼虫的死亡率。2mg/L的投加浓度下,接触30分钟幼虫死亡率为20%左右,接触3小时的死亡氯则提高到 60%。在pH值为7以下,CODMn浓度在2mg/L以下时,pH值和有机物对二氧化氯杀灭幼虫的效率没有明显影响。因此,与氯相比,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杀灭效果好得多,能够在低浓度、短接触时间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研究表明,应用现场发生的二氧化效果明显好于稳定态二氧化氯。 2.2.3臭氧 臭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水厂用作预氧化和深度处理。在纯水中,臭氧对幼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2mg/L有效浓度下接触6d,时即能达到100%死亡率。但是,由于臭氧的氧化性太强,自然水体中的有机物等还原性物质容易与之反应而消耗掉,以及臭氧本身的不稳定,使得实际应用效果受到影响。 比如当臭氧投加量为2 mg/L时,接触时间为4小时,如果水中没有有机物,死亡率可达100%,但当有机物浓度为2mg/L时,幼虫死亡率即降低到15%左右。深圳某水厂采用臭氧作为预氧化剂,投加量为1mg/L左右,但对沉淀池中的摇蚊幼虫没有任何杀灭作用。因此,臭氧不是控制摇蚊生长繁殖的理想选择。 综合上述三种氧化剂,二氧化氯是杀灭摇蚊幼虫最理想的药剂,如果水厂采用二氧化氯作为消毒 剂,可以通过投加参数的适当调整,达到控制摇蚊繁殖的目的。但是,对于采用氯消毒的水厂,基于经济、方便的考虑,可优先考虑采用氯来控制。 2.3微生物防治法 虽然化学药剂对摇蚊幼虫有一定的杀灭效果,但是,使用化学药剂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容易产生抗药性;二是持续效果问题,在我们的生产性应用中,一般处理一次只能持续2周左右,给水厂生产产生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高浓度应用氯存在消毒副产物问题,二氧化氯则涉及到较高的固定设备投资,对于大水厂的使用成本高。因此,我们建立了摇蚊的微生物控制方法。该微生物制剂对蚊虫具有选择性杀灭效果,而对人体和哺乳动物安全无害,被WHO推荐为饮用水中传播疾病的伊蚊和桉蚊的杀灭剂。我们针对水厂摇蚊爆发的特点,研制了不同的微生物制剂,在沉淀池摇蚊的控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沉淀池中应用微生物粉剂静态浸泡控制爆发高峰期的摇蚊幼虫,并将之与采用余氯浸泡的效果相对照,结果见图8。在实际观测中,微生物控制组持续50天以上没有再出现摇蚊的爆发。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应用的需要,我们研制了微生物缓释球,微球的持续见图9。由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毒力在10天后有所下降,但对摇蚊的杀灭率仍维持在60%以上。 3结论 红虫作为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生物污染,与其它化学污染物相比,其污染规律更复杂,治理难度更大。文中提到的各种治理措施,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对于不同的水厂,应结合水厂的实际情况,选择经济、方便、高效的红虫治理措施,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同时,建立摇蚊爆发的预警预案,将红虫污染控制在未爆发之前。对于一些特殊和复杂的环境,应结合实际,建立与水质改善和环境治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 参考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1:30:12 | 只看该作者
水源污染与饮用水安全 杨敏曲久辉 【作者简介】杨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曲久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 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引言 饮用水水质安全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我国目前饮用水水质问题突出,水源污染比较普遍,尤其是近年来相继发生了一些突发性重大水污染事件,对现行供水技术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起政府、科学界、企业界与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总体来说,我国饮用水水质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多数水厂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和工艺进行饮用水的生产和供应,水源水质恶化与供水技术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饮用水水源污染,建立从水源到水厂直至管网的多级屏障,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2.国内外关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的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4年9月公布的第三版《饮用水水质准则》明确提出安全饮用水的概念,同时十分关注饮用水水质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在同期相应地推出了本国的新饮用水标准。我国于2006年12月29日也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并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国标在很大程度上参考借鉴了WHO的水质准则,检测项目由35项增至106项,大幅增加了微量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等毒理性指标。 3.我国饮用水水源水质问题 当前,我国饮用水源污染形势非常严峻。根据近年颁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七大河流水系中满足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仅占总断面的30—40%左右,而几乎丧失了水体所有功能的劣V类水断面居然占到30.40%。同时,在太湖、巢湖、滇池等28个国家重点监控湖泊中,超过六成的湖泊水质处于五类和劣五类的水平。另外,我国地下水高浓度砷、氟暴露的人口也分别达到1236万人和7800万人,严重影响着部分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进入高发期。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造成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为了防止硝基苯进入供水管网,哈尔滨市被迫停水4天,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06年,湘江株洲霞湾港至长沙江段发生镉重大污染事件,湘潭、长沙两市水厂取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2007年5月底,无锡市城区出现大范围自来水发臭的问题,自来水不仅无法饮用,连洗澡甚至洗手都无法使用,引起了社会不安。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问题水样进行了分析鉴定,发现无锡饮用水产生的恶臭味主要是由以二甲基三硫为主的硫醚类化合物引起的。 这是一类主要由有机质腐败产生的强致嗅物质。这次无锡的嗅味事件第一次使饮用水的嗅味问题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随后,巢湖、滇池等湖泊水库相继出现蓝藻水华暴发现象,湖库型水源地藻类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嗅味、藻毒素等水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4.发达国家在应对水源污染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水源污染及其引起的饮用水质安全问题,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给予高度关注,主要从水源保护和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两个方面着手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导致一段时间饮用水水质显著恶化。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日本从196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下水道整治5年计划,显著加大了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投资的力度,到了1988年,全日本包括河川、湖泊、海域在内的2271个水域中,BOD、COD等指标达到各类环境标准要求的水域为73.7%。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水环境富营养化问题,日本于1982年12月颁布了有关湖泊中氮、磷的环境标准,并从1985年6月26日起分别对1059个湖泊进行了磷的排放限制,对76个湖泊进行了氮的排放限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发达国家已经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针对饮用水水质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在不断强化水质评价技术的同时,积极地把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等新的水处理技术引入供水工艺中,在推动供水技术的进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日本在东京、大阪两个水源水质相对较差的地区普遍实行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在一些偏远村镇则积极推广自动化程度高、生物安全性强的膜分离技术。同时,各种在线检测设备和生物预警系统也相继得以开发,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5.我国在应对水源污染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1)水源地保护 在我国,水环境污染趋势还没有完全得到遏制,很多地方在水源水质出现恶化之后,往往倾向于采用更换水源或实施远距离输水的措施。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这种调水措施确实在一些重要城市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水资源整体上出现短缺,而且水环境污染比较普遍的今天,调水成本日趋增加,调水的效果也日趋低下。从国外的经验教训来看,水源保护与水质改善最关键的措施是加强立法、严格执法,防止污染物进入水源地。目前,加强水源地保护也已经列入我国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对于面源污染控制来说,一些生态工程技术非常有效。一些科研机构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并进行了一些示范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2)水厂常规技术的优化 水厂水质净化技术是饮用水质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各单元的处理形成饮用水水质的多级屏障。虽然在具体的技术运用上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革,沿用了100多年的混凝、沉淀、砂滤、氯消毒等传统处理工艺依旧是我国现行主导工艺。但是,传统工艺的主要去除目标是浊度、细菌类微生物等污染物,难以有效去除CODM。、氨氮、微量有机物、病原性原虫等污染物,难以有效解决水源污染与水质标准提高之间的矛盾,更是难以有效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 目前,国内外重点关注的水质问题是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各种有害元素或化合物、致病微生物、微量人工或天然活性化学品、以及容易给人感官带来损害的异嗅异味异色类物质等。其中消毒副产物主要是在进行预氯化和氯消毒时产生的。为了控制水厂内的微生物生长,保证水厂工艺的正常运行,一般的水厂都要对进厂水投加氧化剂进行微生物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氧化剂就是氯气。近年来,为了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国内开展了用二氧化氯、臭氧、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取代预氯化的研究,发现臭氧预氧化可显著促进水中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去除。同时,高锰酸钾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助凝效果。这两种预氧化技术在国内都有一定的应用。 此外,各种常规单元技术本身也存在进一步改善、优化与强化的潜力,特别是针对特定的水源水质特征如何进行系统优化与强化是目前学术界与供水企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作为水处理系统中最基本的工艺单元,混凝沉淀的最主要功能是去除浊度,该工艺的处理效果对后续工艺运行工况有重要影响,并决定着最终出水水质与处理成本。混凝过程非常复杂,混凝剂、原水水质与物理化学特征、混凝反应器结构以及反应条件等都是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将混凝理论的研究成果全面应用于水厂生产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提出以优化絮凝剂组分和形态为核心的强化絮凝新概念,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混凝理论的研究和新型混凝剂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为推动我国混凝及混凝剂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水厂的混凝技术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滤池、滤料和操作系统构成的过滤系统不仅是去除控制出水浊度的关键单元,而且是去除控制隐孢子虫等原虫类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单元,成为保障饮用水质安全的重要屏障。日本在1996年爆发了大规模隐孢子虫感染事件后,加强了对水厂过滤的指导,并提出为了防止隐孢子虫的泄漏,要求将滤后水浊度控制在0.1NTU以下。目前各国水厂都把降低滤后水浊度作为重要目标,在这种需求推动下,人们相继开发了各种高灵敏度的在线浊度仪与颗粒计数仪,用于水厂的水质与滤池运行监控。 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问题始终是饮用水安全保障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而消毒是保障饮用水微生物安全的最关键和最后的屏障。长期以来,氯气或次氯酸钠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消毒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用户末端水中是否存在余氯成为判断饮用水是否卫生的重要依据。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发现氯消毒过程中会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性消毒副产物,并在随后修改的饮用水标准中首次规定了消毒副产物标准(三氯甲烷<100 ug/L)。此后,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卤乙酸、卤乙氰等其他有害消毒副产物又被相继检出。各种氯代消毒副产物的检出迫使人们探讨使用替代消毒剂的可能性,而有关氯胺、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等替代消毒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大量研究表明,使用氯胺、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等可以有效降低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但各种替代消毒剂也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与不足。在消毒效果上,臭氧与氯大致处于同一个水平,而二氧化氯稍微弱一些。按CT值计算,氯胺对大肠杆菌、病毒的消毒效果是臭氧和氯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臭氧和紫外不具残留性,管网中的微生物消毒与再生长控制、生物膜生长控制的能力无法保证。二氧化氯存在产生亚氯酸盐等无机副产物的问题。目前,日本仍然主要以次氯酸钠为消毒剂。基于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保证管网末梢余氯浓度的考虑,美国和中国内地的部分城市采用氯胺进行消毒。但是,今后需要对使用氯胺消毒后形成的消毒能力弱化风险以及管网生物稳定性风险进行系统评价。 除了消毒副产物之外,另外一个引起人们关注消毒问题的是陆续在世界各国发生的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感染事件。隐孢子虫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原生动物,能够导致人类产生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病人感染隐孢子虫病后常因长期腹泻而致营养不良和脱水而死亡。1984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了通过饮用水传播的隐孢子虫集体感染事件后,世界各地不断有关于隐孢子虫集体感染事件的报道。1993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Milwaukee)市发生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感染事件,该市161万人中有40.3万人出现了感染隐孢子虫的症状,由此引起了世界各国供水界对通过饮用水传播的隐孢子虫集体感染问题的高度关注。1996年6月10日,日本东京附近的寄生镇发生了大规模隐孢子虫感染事件,该镇13800的人口中有8812人因饮用受隐孢子虫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引起日本社会的空前恐慌。我国于1987年报道了首例发生于南京的人体隐孢子虫病病例后,安徽、内蒙、福建等19个省区也相继报道了一些病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8年已超过千例。大量研究表明,氯消毒对以孢子形态存在的隐孢子虫几乎无能为力;而紫外、臭氧消毒则能较为有效地灭活隐孢子虫。日本等发达国家尚未制定出直接针对隐孢子虫的饮用水标准,目前主要采取严格控制砂滤出水浊度(<0.1NTu)等一些间接措施来控制隐孢子虫污染带来的风险。我国新版饮用水卫生规范中把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列为非常规指标,规定两者的含量均不得超过1个/IOL。我国消费者一般习惯于饮用开水,这种生活习惯对于有效防止大规模隐孢子虫感染事件的发生比较有效。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还非常少,缺乏系统性,有关原虫的健康风险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研究。 (3)深度处理及特殊污染物去除 水中TOC是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农药等微量有机化学品是重要的毒理学指标,而表面活性剂、色度和异嗅味物质的存在则会影响饮用水的感官特性和品味,这些都是水厂工艺中去除的目标。同时,由于污染或地质构造的原因,有些地下水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砷、氟、硝酸盐等特殊污染物。但是,常规的水厂工艺对于水源水中的这些有机物或特殊污染物去除效果很差。这些目标污染物的去除需要采用深度处理或特殊处理技术。利用臭氧破坏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利用后续的生物活性炭对臭氧氧化生成的小分子有机物进行进一步降解的臭氧一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是最典型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一般来说,采用该技术主要目的包括: ① 去除水中消毒副产物前驱物,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②降解去除水中各种稳定性微量化学污染物;③破坏产生异嗅异味物质的分子结构,改善饮用水感官指标。此外,具有强氧化性的臭氧能有效灭活水中各类病原微生物,可以显著改善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臭氧一生物活性炭技术最初在德国得到研究和工程应用,随后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许多水厂相继采用了该技术,90年代中期开始在日本也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中国大陆最早使用该技术的水厂是北京市田村山水厂,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臭氧一活性炭工艺的真正意义上的推广应用主要发生在过去的几年里。在我国水源污染较严重且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如浙江桐乡、嘉兴等)与南部地区(如广东广州、深圳等地)陆续有些水厂开始采用该工艺。处理规模为100万吨/天的广州南洲水厂在2004年的建成投产是我国深度处理技术应用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地表水源污染趋势得不到根本控制的情况下,臭氧一生物活性炭技术将是今后保障饮用水化学与微生物安全的主要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臭氧一生物活性炭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技术。单独臭氧氧化对一些稳定性农药类物质、 有机卤代物的分解效率很低,当原水受到这类物质污染时,往往需要使用高级氧化技术(如臭氧/过氧化氢技术)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原水中存在一定浓度溴离子时,臭氧处理会产生溴酸盐。溴酸盐具有强致癌性,美国、日本等国的饮用水标准规定该物质的含量不得超过10ppb,我国建设部2005年新颁布的饮用水标准中也采纳了这一标准。溴酸盐生成控制及降解技术是饮用水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控制臭氧投加量或利用预臭氧替代主臭氧可以有效控制溴酸盐的生成。在“十一五”、“863”的支持下,有关溴酸盐生成控制与去除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活性炭也是深度处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以粉末炭和颗粒炭两种形式在饮用水处理中得到应用。一般来说,粉末炭主要用于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或突发性污染事件产生的农药、嗅味物质、有机化学品等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其优点是使用方便灵活,设备投资成本较低,特别适用于一些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2005年末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中粉末活性炭就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不少水厂都备有粉末活性炭投加设备。对二甲基异莰醇(MIB)的去除研究表明,活性炭表面的微孔容积决定着活性炭对MIB的吸附容量,该发现为活性炭的筛选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指标。但是,受粉末炭投加量的限制,该技术对于大量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不高,对TOC、COD以及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等指标的去除效果不理想。同时,活性炭对于亲水性物质一般来说吸附能力都不是很强。 颗粒活性炭多用于原水水质季节性变化不大的情况。一般来说,颗粒活性炭对水中大多数有机物无选择地进行吸附,因此炭池在运行3—6个月后就会被穿透,需要更换或再生。总体说来,我国单独使用颗粒活性炭的水厂并不多,北京市水源九厂是我国单独利用活性炭吸附技术进行深度处理的少数水厂之一。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使用了长达数年的活性炭,其对于一些间断出现的微量化学物质仍然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活性炭吸附技术应用历史较短,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水系活性炭生产、炭种选择、运行管理中均缺乏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另外,由于活性炭需要频繁的更新或再生,国际上单独使用活性炭吸附技术的水厂也比较少。越来越多的水厂在进行深度处理时,都将臭氧氧化与颗粒炭吸附技术结合起来,形成臭氧一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 在特殊污染物去除方面,砷、氟去除技术的核心是开发高效吸附剂,而硝酸盐去除主要是建立基于生化或物化过程的硝酸盐还原去除技术与工艺优化J。另外,随着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纳滤膜、电渗析、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作为深度处理或特殊污染物去除技术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6.建议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存在比较普遍的水源污染问题,各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饮用水安全保障有待加强。同时,长期以来,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和科学依据。为全面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充分保障我国的饮用水安全、优质,建议加强如下的科学研究。 (1)加强有关饮用水水质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为制定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饮用水标准、确保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水质分析评价技术及水源水质变化预测技术研究,为饮用水安全评价和水源水质预警提供科学基础; (3)加强单元技术创新与技术系统集成,形成适应于我国不同污染特征、不同工艺特点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保障饮用水质安全提供技术保证; (4)加强新药剂、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提升饮用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05:56:45 | 只看该作者
为有效应对O3-BAC工艺引起的净水工艺中仙女虫污染风险,进行了混凝沉淀对仙女虫控制效果研究.首先进行了自来水厂混凝沉淀单元仙女虫现场采样分析,再结合仙女虫混凝沉淀去除的烧杯实验和沉淀池迁移模拟实验,分析探讨混凝沉淀对仙女虫的去除规律和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自来水厂混凝沉淀和烧杯实验条件下的混凝沉淀均对仙女虫去除效果明显,前者可以将仙女虫平均密度由0.52 ind/m3降至0.17 ind/m3,后者则基本上能实现对仙女虫100%的去除,且去除率不受混凝操作条件的影响.仙女虫可以发生从底泥向上覆水的浮游迁移,温度和水流冲刷可以影响浮游迁移,20℃时浮游率为18.5%,高于30℃和10℃时,水流流速为2、4和8 mm/s时,仙女虫的总浮游迁移数量分别为11、25和39 ind.由于浮游迁移的存在,混凝沉淀阶段仙女虫在沉淀池的沉底并不意味着仙女虫的真正去除,只有通过沉淀池排泥才能实现仙女虫从净水工艺中的彻底分离.可以通过优化沉淀池排泥和抑制仙女虫在沉淀池的浮游迁移来提高混凝沉淀对仙女虫的控制效果.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06:37: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2-3-28 05:56 发表 为有效应对O3-BAC工艺引起的净水工艺中仙女虫污染风险,进行了混凝沉淀对仙女虫控制效果研究.首先进行了自来水厂混凝沉淀单元仙女虫现场采样分析,再结合仙女虫混凝沉淀去除的烧杯实验和沉淀池迁移模拟实验,分析探讨混 ...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净水工艺中蠕虫的分布规律和污染类型.pdf

1.12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2万

积分

442

金钱

1525

帖子

王者水师

奋斗、小青年

2012年度优秀水友勋章

QQ
106
发表于 2012-3-29 03:59: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很好。很强大呀!感谢LZ!
你治理,或者不治理。污水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9158

积分

163

金钱

176

帖子

黄金水师

QQ
107
发表于 2010-12-27 17:10:4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的专业文章,看的眼睛都花了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09:5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uihua922 于 2012-5-17 21:58 发表 感觉新调试的污水厂红虫比较多见,有时候红色一大片!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净水工艺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优势菌.pdf

424.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8791

积分

14

金钱

581

帖子

黄金水师

109
发表于 2010-12-29 14:34:57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for sharing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05:39:47 | 只看该作者



水中浮游甲壳动物剑水蚤的生物检测技术 夏红卫! 洪丽华! 文瑞兴! 陈海丽! 文国兴 (深圳市松岗自来水有限公司,深圳) 摘要! 简述了我国自来水净水工艺过程中剑水蚤存在现状及其影响,提出了加强剑水蚤等水生生物的监测对保证饮用水安全性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地表水、饮用水中剑水蚤鉴定及检测技术。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剑水蚤 鉴定 计数 水中剑水蚤存在现状 受城市污水排放和果场径流的影响,大量氮、磷等营养成分排入水体,致使我国的地表水水源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藻类的大量繁殖为水生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其次,水体中溶解氧低,加上人工捕捞,使水体出现“ 贫鱼、无鱼”情况,破坏了水体中的食物链,这些因素导致了原水中浮游甲壳动物—剑水蚤的大量孳生。一些城市的水源,特别是水库、湖泊中发现了大量的剑水蚤。给水厂通过采取原水预加氯的措施来加以控制,但因剑水蚤的抗氧化性较强,部分剑水蚤还是进入到了沉淀池,并继续产卵繁殖。其成虫可能富积在滤料上造成滤池堵塞,而幼虫和蚤卵因个体小则可能穿透滤料进入清水池、配水井,最后通过输水管网到用户龙头。 剑水蚤属于甲壳动物的桡足类,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它们以原生动物、藻类、细菌、腐殖质、小型轮虫等为食,同时有些剑水蚤也是一些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体,如:绦虫、线虫等水中致病生物喜欢寄生在剑水蚤体内,从而成为传播疾病的一个重要媒介,给饮用水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因此对水中的水生生物,如剑水蚤等的监测也引起了供水行业的重视,目的是为了对原水水质做出生物学评价,为预防和控制水生生物对水质和工艺的负面影响提供依据。我公司水质检验部门通过学习和技术试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定水中剑水蚤及其定量检测的方法。 剑水蚤的生物检测方法 我们采用显微计数法鉴定和检测水中的剑水蚤。 仪器及试剂 OiympusBX41系统显微镜。标准设备包括10×、12.5× 目镜,4× 、10× 、40×、100× 物镜,并带JVC 摄像系统。 水样采集工具。剑水蚤属桡足类大型浮游生物,采集定性标本时选用13号浮游生物网,筛绢材料制成,网孔0.112mm,即130孔/inch(1inch = 2.54cm),呈圆锥形,网口套在铜环上,网底管有开关接盛水器。采集定量水样,如在水库、湖泊中,可用有机玻璃采水器(圆柱型,上、下底面均有活门);如在原水管等设有采样龙头处,可直接用广口玻璃瓶盛装。 5ml 刻度吸液管。30ml定量瓶。容积5ml计数框及配套盖玻片。 福尔马林固定液。将4ml 福尔马林( 市售的40%甲醛),10ml 甘油溶于85ml纯水中。 水样采集及固定 使用水样采集器采集,或在采样龙头处以15ml/s 的流速采集1000-2000ml水样(可视水中蚤的密度大小酌情增减采水量),定性标本的采集可接用13号浮游生物网采集后由底管开关放入盛水器中。水样采集之后必须立即固定,以免时间延长标本变质,通常是将事先加有福尔马林固定液( 每100ml水样加5ml)的1-2L玻璃瓶带到现场采样。 浮游生物的浓缩 固定后的水样带回实验室还必须进一步浓缩,以便于镜检计数。将采集的水样全部缓慢通过13号浮游生物过滤网,使剑水蚤等浮游动物尽可能聚直集在网底管,小心打开网底管开关将剑水蚤放入定量瓶,用少量纯水洗网管底2-3次,冲洗水也一并转入定量瓶,定容至30ml。 剑水蚤的鉴定 采用显微镜对剑水蚤进行鉴定。 仔细观察一份未加固定液的水样外观,可用肉眼看到剑水蚤的活体:白色,针尖大小,大的体长约3-4mm小的不到1mm,大都在2mm 以内,呈卵圆形,有尾,头部有两条鞭毛,在水中做连续的跳跃式游动。 进一步对固定后样品做镜检观察。用吸液管从定量瓶中吸取剑水蚤个体注入到计数框中,盖好玻片,稍候几分钟,让浮游生物沉至框底。将玻片标本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以10×10 倍的放大倍率调好焦距,调至可清晰看到剑水蚤的形状和轮廓为止,拍照,如图1和图2。从图1、图2 可清晰看到剑水蚤体的头胸部粗大,腹部细小,头部有一眼点(见图2), 两对触角,胸部有五对胸足(见图1)。 剑水蚤的定量检测 采用个体计数法对剑水蚤进行定量。 将定量瓶中样品轻轻翻转摇匀,用,5ml刻度吸液管吸取, 5ml样品注入, 5ml计数框中,轻轻盖好盖玻片,不得有样品溢出,不得留有气泡。片子制成后,稍候几分钟,让浮游生物沉至框底。按上述镜检鉴定方法,以10×10倍的放大倍率调至剑水蚤的轮廓清晰可见,计数整个计数框内的个体。30ml 的浓缩样可分批依此法计数,最后将各次计数值相加得到30ml 浓缩样的总个体数。 计算和结果报告 每升水样中剑水蚤的个体数可按下式计算: 结语 剑水蚤的采样和显微镜检测方法经多次试验后的结果显示,剑水蚤定性标本的鉴定图片形状和轮廓清晰,体形特征明显,好辨认;定量方法—显微计数法操作简捷,准确度高。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18:06: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2-3-30 05:58 发表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混凝沉淀对净水工艺中仙女虫的控制研究.pdf

403.4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4070

积分

693

金钱

99

帖子

黄金水师

112
发表于 2012-5-17 21:58:55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新调试的污水厂红虫比较多见,有时候红色一大片!

633

积分

29

金钱

66

帖子

青铜水师

QQ
113
发表于 2012-6-4 16:25:18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东西!!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5:32:57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水质造福人民!!!!!!!!!!!!!!!!!!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06:23: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an197206 于 2011-3-7 14:09 发表 顶一下!!!!!!!!!!!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除蚤剂对活性炭上微生物的影响.pdf

207.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短角异剑水蚤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研究.pdf

281.6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广布中剑水蚤生物防治白蚊伊蚊幼虫的研究.pdf

154.2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近邻剑水蚤对浮游动物的摄食.pdf

242.8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氯胺灭活水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的试验研究.pdf

229.5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温度对武汉东湖近邻剑水蚤发育及繁殖的影响.pdf

220.9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氧化剂对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的灭活效能及影响.pdf

187.5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预氧化协同常规水处理工艺去除剑水蚤.pdf

267.0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22万

积分

9965

金钱

1万

帖子

版主

季度优秀版主勋章2015守护天使

QQ
116
发表于 2011-5-12 08:34:1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收藏起来好好看看。谢了!

7673

积分

45

金钱

245

帖子

黄金水师

117
发表于 2011-5-16 16:44:5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真是生财有道啊。。。

一个附件就可以搞定的事。。。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13:05: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ipinking 于 2011-5-16 16:44 发表 一个附件就可以搞定的事。。。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6种化学消毒剂对养殖海水中浮游生物的影响.pdf

237.1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短角异剑水蚤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研究.pdf

637.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水中颤蚓灭活实验研究.pdf

493.6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钱 -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9:31:02 | 只看该作者
Cu2+离子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柳郁滨  范学铭  王哲娟  摘 要:采用急性毒性方法,测定了不同质量分数的Cu2+离子溶液处理后的水丝蚓48 h半致死浓度(LC50)为8.640 μL/L;用测定酶活性方法检测了中毒后的水丝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Cu2+离子对动物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药物(0.500~5.340)μL/L处理动物,SOD活性呈上升趋势;当浓度增加至11.740 μL/L时,SOD活性开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Cu2+离子对水丝蚓造成胁迫,直至动物个体死亡,间接或直接地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及以水丝蚓为食物的下一级消费者.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05:4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8# 的帖子

请问您给力我多少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12 15:00 , Processed in 0.217393 second(s), 5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