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liguo2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教] 水体富营养化怎么办?

[复制链接]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1
发表于 2009-4-23 20:31:09 | 只看该作者



微囊藻水华的影响因素 1物理因素 1.1温度 微囊藻是喜温生物,其最适温度在30一35℃高于其他藻类(华汝成1981)。水库中的围隔实验证实当水温为26℃时最适宜于微囊藻的聚集、上浮并形成水华(华锦彪1994)。多年的监测结果显实太湖中微囊藻水华出现在水温18.2℃一32.5℃ (Chen2003),处于5月至10月之间。在温度较低的冬季,微囊藻会以单个细胞或数个细胞的小群体存在于表层底泥(Falon l981)。春季回暖时微囊藻得以复苏和生长,已有研究表明底泥蓝藻的最佳复苏温度在18一21℃高于非蓝藻的复苏温度14一18℃ (Perakisl996,陶益2005)。 1.2光照 微囊藻含有叶绿素a以外还含有藻蓝素和别藻蓝素,使得微囊藻可以利用别的藻类不能利用的绿、黄和橙色波段的光,在弱光下也能生长得较好。在强光时微囊藻增加了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大了细胞对强光的耐受性(Paerl1982)。 1.3水文气象因子 风力作用和波浪扰动以及气候状况对微囊藻生长也有影响,风浪明显影响微囊藻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尤其在浅水湖泊中风浪作用使得湖底的营养盐释放,3.1m/S以上的风速对微囊藻表层水华有明显的消减作用(Cao ZOO6)。国外也有报道称蓝藻水华多出现在温暖而风平浪静的天气。在湖水流场对水华藻类垂直迁移以及对水华形成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化学因素 2.1营养盐 在水华形成的机理研究中人们对营养盐的关注较多,Stumn在对藻类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藻类经验公式C:N=106:16:1,并根据里比希最小定律指出磷是控制湖泊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国际上一般认为湖水总氮达0.2mg/L、总磷达0.02mg/L 就属于富营养化范围。湖泊发生富营养化后氮、磷浓度大幅上升,太湖梅梁湾地区水体平均溶解磷己达住03一0.07mg/L,早已不成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秦伯强20o4),因此必须有效地阻断外源营养的输入。对于大型湖泊同时还应注意到营养盐自身循环效应和沉积物的内源性营养盐释放。除了氮、磷等大量元素之外,微量营养元素(铁、钼等)以及稀土元素(铜、钇等)对水华藻类的生长也有一定影响(尹大强1998)。 2.2他感物质 微囊藻属里的多个种能释放毒素、生长抑制剂等化学物质来影响其他藻类或者浮游动物的生长,研究表明在竞争或捕食压力下微囊藻产生的毒素有所增加(许秋瑾2004,Jang2003)。有些植物,如黑藻(Hydrila verticilata)、凤眼莲(Ei chhonrai。rassPie等还会分泌抗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童昌华2003),因此高等水生植物在改善湖泊环境,减轻富营养化水平和控制水华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 3生物因素 3.1气囊 微囊藻细胞内的气囊(Gas、乞culoes)是由德国的微生物学家Kbealln在1895年首次发现,70年后,Bowen andjensen (1965) 发现气囊主要是由无数的圆柱性的囊状物组成,他们把这些物质称之为气泡(GasVesicles)。气泡的分子结构、形态和生理特性由Walsby(1994) 综述过了。气泡是一些中空但是较硬具有蛋白质的圆柱体,两端由圆锥盖扣住,气泡的合成是由编码所需要的蛋白的基因调节的。气囊泡壁能够允许气体的自由出入,但是由于蛋白质壁的内侧上疏水性的氨基酸链的存在,水分不能通过气泡壁。由于气泡的体积比较小,因此通常需要合成很多的气泡来提供所需的浮力,每个细胞大约有104个气泡这些气泡对微囊藻上浮形成水华有较大作用。在细胞内,气泡并不是在细胞质内随机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气囊中,以最小的空间提供最大的浮力。为了能够形成六边形的柱状体,气泡都被堆积在一起,而且它们的锥状头相互交错。 3.2胶鞘 微囊藻属的某些种类通过向细胞外分泌多糖或其他粘性物质形成胶鞘,使得细胞与水体间的粘滞系数增大,对细胞的上浮和垂直运动有一定影响。并且经常会出现多个细胞聚集形成群体,胶鞘的形成为微囊藻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抵抗了外界的不良环境。 3.3营养元素的储备 微囊藻对水中溶解性磷的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快速物理吸收,二是慢速生物化学吸收.微囊藻具有较高的磷吸收最大摄取速率(Vmax),并且能把过量吸收的磷元素以聚合磷酸盐的方式储存在体内,在磷浓度限制时可以抵抗较长的时间(Kromkampl989)。蓝藻中的色球藻目、颤藻目、念珠藻目真枝藻目的某些种类具有固氮功能,而微囊藻未发现有固氮功能(黄有馨1984)。并且在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氮元素一般不成为限制因子,因此在氮元素对微囊藻水华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 3.4异养生长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时有机化合物不能刺激微囊藻生长,而在低光强或黑暗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一个梭基或两个梭基的有机酸、氨基酸等)能明显地加速微囊藻生长,同位素标记试验也证明了一些蓝藻在低光强条件下能同化碳水化合物,使得被标记有机物的含量占到细胞总有机物量的45%。微囊藻通过发酵的方式异氧生长,分解有机物的生长方式为其在底泥越冬或低光强的不利条件提供了竞争优势(Stall997)。 3.5其他生物的影响 在天然环境中微囊藻能形成群体并漂浮于水表,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微囊藻经常以单细胞形式存在,即使是野外分离的群体微囊藻经过室内培养后也往往解散成单细胞(Bolch 1999),这可能与室内缺乏促使群体形成的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浮游动物的滤液对微囊藻群体形成有一定影响。 蓝藻水华形成的四阶段理论 为了探明微囊藻水华的形成机理,人们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跟踪观测和室内模拟研究。孔繁翔等人总结出微囊藻水华形成大致分为冬眠、复苏、生物量增加(生长)、上浮及聚集四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蓝藻的生理特性和环境主导因子有所不同(表0一2,孔繁翔2005) 表 0一2 蓝 藻 生 长 及 水 华 形 成 的 主要 阶 段 及主导影响因子 时间范围 生理阶段 生命现象特征 主导控制因子 11月一2月 衰亡、休眠 代谢基本停止 低温、黑暗 3月一4月 复苏 生理生化活性缓慢恢复,群体形成 温度、溶解氧、营养盐 4月一9月 生物量增加 光合作用,细胞增殖 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与物质 5月一9月 上浮、积聚 气囊和胶鞘 气象、水文条件
清啦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2
发表于 2009-5-3 10:13:58 | 只看该作者
饮用水源蓝藻水华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肖付刚 ,赵晓联2,顾小红 ,汤坚 ,张敬平3钮伟民3 (1.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 2.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63;3.江苏省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无锡214023) 摘要综述了蓝藻水华生物防治的各种方法,提出了太湖饮用水源防治蓝藻水华的设想。 关键词饮用水源;蓝藻水华;生物防治;微囊藻毒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向水体排入大量含氮、磷的污染物,加速了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获取丰富的营养而大量繁殖。最近的调查表明,亚太地区54%的湖泊富营养化,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富营养化湖泊比例分别是53% 、28% 、48%和41%,我国则是60%。富营养化的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主要是蓝藻)短时间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也称湖靛。近年来。我国的饮用水源地,特别是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蓝藻水华每年大面积暴发。一些水库、河流也受到了蓝藻水华的侵袭。2007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称,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135m后。12条长江一级支流,在回水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现象,并且近几年有加剧的趋势。 1 蓝藻水华危害 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甚至在岸边大量堆积。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不但散发恶臭,破坏景观,同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水华对水环境的危害和生物安全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 目前。引起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蓝藻释放的藻毒素(主要是微囊藻毒素)所带来的危害。水体中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影响水生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可以使鱼卵变异。蚤类死亡,鱼类生长异常。微囊藻毒素同样威胁着人体健康。1996年巴西1个透析中心因透析液遭微囊藻毒素污染,导致130名病人中有116人出现异常症状,53人最终死亡。我国对微囊藻毒素曾作过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南方几个省市的各种水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其中以沟塘水、河水、湖水较为严重。对我国肝癌高发区江苏海门和启东两地进行了饮水与肝癌的病例对照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饮河水居民患肝癌的危险较饮井水或自来水居民高。有学者认为微囊藻毒素是我国南方肝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蓝藻水华及藻毒素对饮水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中毒性最强、含量较高的一种)的控制标准为1ug/L。我国2001年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参考了世果卫生组织的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也规定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LR的限值为0.001 mg/L。此标准于20O7年开始强制执行。 2 蓝藻水华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1 利用原生动物控制蓝藻水华 Sigee等研究发现,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原生动物是捕食浮游植物的重要角色。如许多蓝藻是原生动物的良好食源,蓝藻的许多属可为纤毛虫类的Nassula,鞭毛虫类的Ochromonas和变形虫类的Acan.thamoeba、Mayorella和Nuclearia所捕食。因此采用食藻原生动物限制藻类污染发生时的藻类数量可能是1种高效、廉价并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生物控制措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食藻原生动物作为生物控制因子。其效果与原生动物的生长和吞食率、种的特异性、藻的生长率及原生动物的被捕食率等因素有关。然而要使食藻原生动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加入水体的原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近期和长期影响、原生动物的大规模培养技术和适当的应用方法等。 2.2 投放漂浮水生植物抑制蓝藻 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水面,投放经水降解的水稻草、大麦秸等天然无毒物质对蓝藻水华有较好的治理作用。利用漂浮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的竞争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克制作用,可抑制蓝藻水华的暴发。水生植物浮萍不但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减少形成水华的风险,还可以随蓝藻一起在水面漂浮,盖住聚集的蓝藻颗粒层,挡住阳光,影响蓝藻的光合作用,阻碍蓝藻生长。 2.3 引种高等水生植物控制蓝藻 维管束植物能有效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类(氮、磷等),还有较强净化水质的作用。控制蓝藻。芦苇、水辣蓼、水葫芦、荷花、菖蒲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董悦安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密云水库水葫芦养殖区。试验水体的总磷和总氮浓度低于对照水体的总磷和总氮浓度。说明水葫芦生长期间从水体中吸收了一部分磷和氮元素。使试验水体的总磷和总氮浓度降低,降幅分别为4% ~6%和10% 一12%。水体中总磷和总氮浓度的降低,表明高等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起到控制作用,从而控制藻类生长。20世纪90年代南京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在江苏澄湖放养水花生、水葫芦,使遭受苏州市城市废水污染的澄湖水质有了好转。巢湖利用在滩地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同时合理配置食藻性鱼类(如鲢鳙)比例,从而通过生物措施控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藻。20世纪90年代南京玄武湖呈现重富营养化污染状态。为了治理玄武湖的水环境,南京市于1998年实施了玄武湖生态工程示范区的试验研究,在试验水域种植了珠草、叶绿藻、狐尾草及黑轮藻等,成功恢复了沉水植物,使玄武湖从藻型湖泊变为草型湖泊。目前玄武湖生态工程区水域已从高度富营养化过渡到中度富营养化。不过,水葫芦等是外来物种,由于缺少天敌,又生长过快,易形成生物入侵,引起新的环境灾难。如果能通过进一步研究解决其综合利用问题,利用其生长快、能大量吸收利用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特点,能够与蓝藻争夺营养,起到抑制蓝藻生长的目的,并除去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氮与磷,从根本上解决湖泊水库等的富营养化问题。通过打捞、收割后的综合利用,消除高等水生植物死亡后可能对水体的污染,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2.4 施用对蓝藻特异性裂解的微生物 由于微生物具有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制蓝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控藻方式之一。施用对蓝藻特异性裂解的病毒、细菌、真菌可以控制蓝藻生长繁殖。控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溶藻细菌)、病毒(噬藻体)、原生动物、真菌和放线菌等5类。所用噬藻体、溶藻菌和其他吞食藻的微生物都是从自然水体中分离纯化,在实验室大量培养后,再投入到蓝藻水华暴发区域。石苗等以实验室的工作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几类水华杀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不管哪种特异微生物,都应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安全性,特别应防止“二次污染”。 2.5 引进抑制蓝藻的藻类引进某些对蓝藻有拮抗作用的优良藻类抑制蓝藻生长。调整水体的氮磷比也可以改善藻类的种群结构。氮磷比为2时,蓝藻可以大量发生,当氮磷比提高到5时,绿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群。此过程中也应注意生态系统安全性问题。 2.6 利用大型软体动物的滤食作用控制藻类水华 利用大型软体动物的滤食作用能够控制藻类和其他悬浮物。螺、蚌、贝类能起到很好的生物净化作用,有试验表明河流中的螺类对藻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个壳长10cm的河蚌,在20℃时,每天可过滤60L水,过滤并吞食的浮游植物和悬浮物经过吸收代谢,分解为无害物,使水澄清。 2.7 利用鲢鳙等鱼类控制蓝藻水华蓝藻水华的鱼类控制研究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所用鱼种有鲢、鳙、罗非鱼等。武汉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污染比较严重,在1985年之前蓝藻水华连年大面积暴发。然而1985年夏,东湖的水华消失了,刘建康等认为是东湖投放的大量鲢鳙鱼类控制了蓝藻水华,并对此开展多年的研究。他们用实验湖沼学的方法先后于1989、1990、1992和2000年进行原位围隔试验,采用放养鲢鳙直接控制蓝藻水华。试验证明,在养鱼的围隔里蓝藻减少,而在不养鱼的围隔里蓝藻则生长很好。已经出现蓝藻的围隔,在引进鲢鳙之后10~20 d,水华即全部消失。每立方米水投放46~50 g鲢鳙,控制水华发生的效果较好。东湖大量放鱼,其中鲢鳙的量在1985年达到每立方米水50 g,湖里的水华得到控制。往后的年份,东湖的鱼产量越来越高,迄今为止蓝藻水华再未出现。Kaiak等在波兰wamiak湖中放养鲢鱼(密度为30~90g/m3),使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和蓝藻份额大大减少 。巴西专家在一个热带水库用鲢鱼进行中型受控生态系统(Mesocosm)试验,结果表明鲢鱼成功控制了蓝藻水华。金春华等用改性明矾浆和鲢鳙控制宁波月湖的蓝藻水华,与2000年8月相比2001年8月试验后的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下降幅度达84.2% ,蓝藻数量下降87.5% ,藻类群落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体中蓝藻比例明显下降。Ke等在太湖梅梁湾内围起3个O.36的围栏,在围栏内放养鲢鳙作防治蓝藻水华的试验。放养密度在水华高发的7月份达到了40g/m3,经过1年的放养试验数据表明,围栏内蓝藻水华的生物量及水中的藻毒素的含量均低于附近水域。北京什刹海、美国大湖区也有利用鱼类防治蓝藻水华的试验。 大面积开放水域的试验证明,放养鲢鳙能够防治蓝藻水华,降低水中的藻毒素含量。如何利用鲢鳙控制蓝藻水华,有赖于人们对水体动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其中根据水体特点,制定合理的放养时间和放养量很重要。一般可在冬季或早春于蓝藻大量繁殖之前投放鲢鳙等滤食性水生生物,投放要及时,比例要合适(参考鲢鳙比为9:1)。水体形成大面积水华后,再投放水生生物对生态的调节作用明显不及水华暴发以前。 3 设想与展望 蓝藻水华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采取生物措施防治藻类污染发生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富养化水域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减少三废的排放,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富养化水域的整体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加快生物防治的速度并巩固生物防治的成果。据报道,2007有关部门在太湖投放了1亿尾鲢鳙控制蓝藻水华。但是太湖的水面太大,全面投放根本达不到50g/m3的阈值(太湖水面2 338.1 km2:,平均水位3.14m,总水量约73.4亿t,需鲢鳙37万t以上才能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暴发),并且鲢鳙自然繁殖能力很差,再加上死亡、捕捞等损失,在几年内仍达不到50g/m3的阈值,因此难以控制水华的大面积暴发。而饮用水关系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在饮用水取水口控制蓝藻水华刻不容缓,因此应采取其他快捷、有效的措施。 笔者在总结大量研究结果后提出如下设想:在饮用水取水口周围,以湖岸为一边围起一个半圆形的围栏。蓝藻水华基本上是浮在水面的,因此在水面以上加1 m的挡板,防止风浪将外面的蓝藻水华吹入围栏;在水面以下也加1 m的挡板,防止抽水时将外面的蓝藻水华吸入围栏;围栏下部用网隔开,防止围栏内的鱼逃出,也可让外部水流入。 围栏内按50g/m3的阈值的1~3倍投放鲢鳙(因为抽水,水流动很大,应加大投放量,但投放量也不能过大,否则影响水质和鱼的生长)。围栏的面积越大,鲢鳙投放越多,越有利于蓝藻水华的控制,但也应考虑对水质的影响。在这个半封闭的围隔内,高2 m的档板可以挡住大部分外部的蓝藻水华,而围隔内形成优势的鲢鳙可吃掉进入的少量蓝藻水华。这样取水口就降低了蓝藻水华的影响,既能保证取水量和水质,又能产鱼盈利。在围栏外,种植大量的高等水生植物以消耗水中的氮磷,缓解富营养化状态,净化水质;也可制作生态浮岛,在上面培植大量能净化水体的植物。但这些水生植物要定期收割,在死亡之前要移出水域,以免死亡后在水中腐烂污染水体。这些措施协调作用能起到综合防治蓝藻水华的效果,可以消除蓝藻水华对饮用水取水的影响,保证人民的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UENO Y,NAGAE~S,TSUISUMIT,el a1.Detection 0fmlcrocystim,a blue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3
发表于 2009-5-3 10:15:15 | 只看该作者
对受蓝藻污染的饮用水源的治理 梅喜雪 ( 广东省台山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中心化验室广州台山5 292 00) 摘要: 本文论述了由于富含营养物质氮、磷的污水排入水体, 引起富营养化的污染现象, 是导致蓝藻过量繁殖的主要原因; 并论述了若不及时治理受蓝藻污染的水源会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 最后提出一些治理措施。 关键词: 蓝藻富营养化水华 中图分类号: P2 37.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3791( 2008) 05( a) - 0170- 01 2007 年太湖、滇池等大湖泊由于蓝藻爆发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种种危害, 引起各地政府对饮用水源的重视。为此, 本化验室对我市多个水库水进行藻类监测。 1 治理 一年来在不同季节对藻类监测发现,我市大多水库的藻类是属于绿藻门, 种类多而数量不高, 藻类细胞数量每升水基本控制在万位数以内, 表现出自然界生态的多样性, 这说明大多水库水未受污染或污染不严重。200 7 年6 月11 日, 对我市最大的水库——大隆洞水库进行藻类监测时发现, 大隆洞水库水的藻类细胞数量每升水超出亿位数, 而且只有两种藻类, 就是蓝藻门的地中尖头藻( 居多) 和法氏胶鞘藻。大隆洞水库水的藻类细胞数量已远远超出饮用水源中藻类细胞的危险推荐限值。( 饮用水源中藻类细胞的推荐限值是: 安全限值2. 0 × 104 个/ L; 警戒限值4. 2 × 105 个/ L;危险限值2. 4 × 106 个/ L。)当时大隆洞水库水的PH值已是9. 3, 可闻到明显的臭味; 耗氧量( 以O2 计) 4. 16mg/ L;总氮1. 65mg/ L( 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的限值) ; 而细菌、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等微生物却很少。 1. 1 检验数据显示 该水库水受污染的程度相当严重, 已导致藻类的数量和种类及优势种都发生了变化, 因为随着污染不断加重, 藻的种类会减少, 而喜污的蓝藻就会大量繁殖, 所以在污染严重的大隆洞水库水中, 耐受力强的蓝藻占了绝对优势的比例, 而其他的微生物却受到了抑制;由于大量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导致水中碳酸根和重碳酸根平衡被破坏, 改变水中的PH值, 使其增高, PH值达9以上。反应式如下: CO32- + H2O ←→ HCO3- + OHHCOOHHCO3- + H2 O←→ H2CO3 + OH-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大量的H2 CO3( 即溶解性CO2 ) , 使反应向右进行,OH- 浓度升高, 所以PH 值增高。光是藻类光合作用的能源, 因而在光照长的夏季和秋季, 水体中藻类密度大时, 源水的PH值一天内变化尤其突出; 大隆洞水库水总氮含量很高, 给藻类生长提供了必需的元素,遇到夏季摄氏3 0 度的水温、充足的阳光,富含氮、磷的营养化水体中的蓝藻得到疯狂增长的最佳条件。 2 论述 我们对大隆洞水库进行调查时发现, 大隆洞水库的周边有很多养殖场, 这些养殖场的污水( 包括生活废水) 富含营养物质氮、磷, 从而使水体的营养负荷大量增长而引起一种污染现象——富营养化, 而碳、氮、磷是藻类生长的必需元素, 所以富营养化的水体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引起某些藻类过量增加, 而藻类的过量增加, 又是水质变坏主要原因。如果不及时治理我市最大的后备饮用水源的污染, 蓝藻的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形成所谓的“水华”, 就如太湖、滇池的情况一样, 那时水体的感官性状进一步恶化,水的透明度下降, 水色增加并发出重重的臭味( 活的和腐烂的蓝藻都可产生各种不愉快的臭味) , 这都会影响水体的观光游览价值,我国许多有名的湖泊就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还有, 由于产生毒素的藻类多为蓝藻, 几乎蓝藻都能分离出毒素, 只是毒素的相对含量不同, 藻毒素( MC) 不但对人类健康和水生动物产生直接的危害( 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经很多) ; 藻毒素还会有可能通过水生动物体内的积累, 再由食物链的累积效应来危害人体健康。到了蓝藻形成“水华”时, 这个水库水已经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了, 那时候才去治理水源的污染或寻找新的饮用水源是非常昂贵和复杂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而解决问题的负担必然是落在当地人民身上, 政府也将直接承担更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当地政府为了预防蓝藻爆发, 及时下令: 大隆洞水库周边最大的养猪企业限时迁走或关闭, 尽最大可能减少营养物进入水体; 对未能搬走的养殖场的污水和生活废水尽最大可能截流。这个防污染从源头抓起的办法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2007 年12 月的检测结果显示: 大隆洞水库的藻类种类增加了一些, 藻类细胞数量也减少了, 但藻类细胞数量还是每升水超出百万位数, 80%以上还是蓝藻; 到了200 8 年的春季, 藻类繁殖的季节, 大隆洞水库的藻类每升水基本可以控制在百万位数以内, 多了一些绿藻的种类, 水的P H 值是7. 3、耗氧量( 以O2 计) 2. 34mg/ L、总氮0. 8 5mg / L。说明污染得到了控制, 水质有所改善。但还是远远超出饮用水源中藻类细胞的推荐安全限值2. 0 × 104 个/ L, 所以治理受蓝藻污染的饮用水源的工作是艰巨的、漫长的。将继续对源水水质进行监测跟踪, 向政府建议, 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理措施, 如引入干净的水源来加快其自净的速度或挖去储存有大量营养物质的底泥。昆明滇池和太湖的蓝藻事件广泛报道后, 各地政府引为前车之鉴, 特别是温度高, 日照强, 更适合蓝藻生长的南方地区,出现盲目治理的情况。 3 经验看法 本人以我们治理的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防治水污染的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 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严格控制水中氮、磷含量, 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不良趋势。二,应建立完善的藻类监测机制, 为科学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 减少出现盲目治理、浪费资源的情况。三,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认识到, 水是生命之源, 水的质量与生命健康休戚相关, 而蓝藻爆发不是突发性的, 它是污染日积日累的结果。四,防治藻类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就有化学除藻, 但我认为, 如非迫不得已, 最好不要采取化学除藻, 因为蓝藻繁殖很快, 一旦优势种群形成, 即使用药除藻有效, 但过1 ~2天又会大量繁殖出现, 而且化学除藻容易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 不安全。 参考文献 [ 1] 顾曼如, 等. 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 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7. [ 2] 俞家禄, 等. 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毒性的研究[ I ] 淡水蓝藻毒性的检测[ ] 水生生物学报, ,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4
发表于 2009-5-9 06:08:29 | 只看该作者
饮用水源蓝藻水华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肖付刚 ,赵晓联2,顾小红 ,汤坚 ,张敬平3钮伟民3 (1.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 2.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63;3.江苏省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无锡214023) 摘要综述了蓝藻水华生物防治的各种方法,提出了太湖饮用水源防治蓝藻水华的设想。 关键词饮用水源;蓝藻水华;生物防治;微囊藻毒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向水体排入大量含氮、磷的污染物,加速了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获取丰富的营养而大量繁殖。最近的调查表明,亚太地区54%的湖泊富营养化,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富营养化湖泊比例分别是53% 、28% 、48%和41%,我国则是60%。富营养化的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主要是蓝藻)短时间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也称湖靛。近年来。我国的饮用水源地,特别是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蓝藻水华每年大面积暴发。一些水库、河流也受到了蓝藻水华的侵袭。2007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称,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135m后。12条长江一级支流,在回水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现象,并且近几年有加剧的趋势。 1 蓝藻水华危害 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甚至在岸边大量堆积。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不但散发恶臭,破坏景观,同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水华对水环境的危害和生物安全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 目前。引起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蓝藻释放的藻毒素(主要是微囊藻毒素)所带来的危害。水体中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影响水生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可以使鱼卵变异。蚤类死亡,鱼类生长异常。微囊藻毒素同样威胁着人体健康。1996年巴西1个透析中心因透析液遭微囊藻毒素污染,导致130名病人中有116人出现异常症状,53人最终死亡。我国对微囊藻毒素曾作过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南方几个省市的各种水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其中以沟塘水、河水、湖水较为严重。对我国肝癌高发区江苏海门和启东两地进行了饮水与肝癌的病例对照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饮河水居民患肝癌的危险较饮井水或自来水居民高。有学者认为微囊藻毒素是我国南方肝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蓝藻水华及藻毒素对饮水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中毒性最强、含量较高的一种)的控制标准为1ug/L。我国2001年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参考了世果卫生组织的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也规定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LR的限值为0.001 mg/L。此标准于20O7年开始强制执行。 2 蓝藻水华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1 利用原生动物控制蓝藻水华 Sigee等研究发现,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原生动物是捕食浮游植物的重要角色。如许多蓝藻是原生动物的良好食源,蓝藻的许多属可为纤毛虫类的Nassula,鞭毛虫类的Ochromonas和变形虫类的Acan.thamoeba、Mayorella和Nuclearia所捕食。因此采用食藻原生动物限制藻类污染发生时的藻类数量可能是1种高效、廉价并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生物控制措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食藻原生动物作为生物控制因子。其效果与原生动物的生长和吞食率、种的特异性、藻的生长率及原生动物的被捕食率等因素有关。然而要使食藻原生动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加入水体的原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近期和长期影响、原生动物的大规模培养技术和适当的应用方法等。 2.2 投放漂浮水生植物抑制蓝藻 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水面,投放经水降解的水稻草、大麦秸等天然无毒物质对蓝藻水华有较好的治理作用。利用漂浮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的竞争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克制作用,可抑制蓝藻水华的暴发。水生植物浮萍不但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减少形成水华的风险,还可以随蓝藻一起在水面漂浮,盖住聚集的蓝藻颗粒层,挡住阳光,影响蓝藻的光合作用,阻碍蓝藻生长。 2.3 引种高等水生植物控制蓝藻 维管束植物能有效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类(氮、磷等),还有较强净化水质的作用。控制蓝藻。芦苇、水辣蓼、水葫芦、荷花、菖蒲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董悦安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密云水库水葫芦养殖区。试验水体的总磷和总氮浓度低于对照水体的总磷和总氮浓度。说明水葫芦生长期间从水体中吸收了一部分磷和氮元素。使试验水体的总磷和总氮浓度降低,降幅分别为4% ~6%和10% 一12%。水体中总磷和总氮浓度的降低,表明高等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起到控制作用,从而控制藻类生长。20世纪90年代南京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在江苏澄湖放养水花生、水葫芦,使遭受苏州市城市废水污染的澄湖水质有了好转。巢湖利用在滩地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同时合理配置食藻性鱼类(如鲢鳙)比例,从而通过生物措施控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藻。20世纪90年代南京玄武湖呈现重富营养化污染状态。为了治理玄武湖的水环境,南京市于1998年实施了玄武湖生态工程示范区的试验研究,在试验水域种植了珠草、叶绿藻、狐尾草及黑轮藻等,成功恢复了沉水植物,使玄武湖从藻型湖泊变为草型湖泊。目前玄武湖生态工程区水域已从高度富营养化过渡到中度富营养化。不过,水葫芦等是外来物种,由于缺少天敌,又生长过快,易形成生物入侵,引起新的环境灾难。如果能通过进一步研究解决其综合利用问题,利用其生长快、能大量吸收利用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特点,能够与蓝藻争夺营养,起到抑制蓝藻生长的目的,并除去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氮与磷,从根本上解决湖泊水库等的富营养化问题。通过打捞、收割后的综合利用,消除高等水生植物死亡后可能对水体的污染,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2.4 施用对蓝藻特异性裂解的微生物 由于微生物具有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制蓝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控藻方式之一。施用对蓝藻特异性裂解的病毒、细菌、真菌可以控制蓝藻生长繁殖。控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溶藻细菌)、病毒(噬藻体)、原生动物、真菌和放线菌等5类。所用噬藻体、溶藻菌和其他吞食藻的微生物都是从自然水体中分离纯化,在实验室大量培养后,再投入到蓝藻水华暴发区域。石苗等以实验室的工作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几类水华杀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不管哪种特异微生物,都应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安全性,特别应防止“二次污染”。 2.5 引进抑制蓝藻的藻类引进某些对蓝藻有拮抗作用的优良藻类抑制蓝藻生长。调整水体的氮磷比也可以改善藻类的种群结构。氮磷比为2时,蓝藻可以大量发生,当氮磷比提高到5时,绿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群。此过程中也应注意生态系统安全性问题。 2.6 利用大型软体动物的滤食作用控制藻类水华 利用大型软体动物的滤食作用能够控制藻类和其他悬浮物。螺、蚌、贝类能起到很好的生物净化作用,有试验表明河流中的螺类对藻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个壳长10cm的河蚌,在20℃时,每天可过滤60L水,过滤并吞食的浮游植物和悬浮物经过吸收代谢,分解为无害物,使水澄清。 2.7 利用鲢鳙等鱼类控制蓝藻水华蓝藻水华的鱼类控制研究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所用鱼种有鲢、鳙、罗非鱼等。武汉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污染比较严重,在1985年之前蓝藻水华连年大面积暴发。然而1985年夏,东湖的水华消失了,刘建康等认为是东湖投放的大量鲢鳙鱼类控制了蓝藻水华,并对此开展多年的研究。他们用实验湖沼学的方法先后于1989、1990、1992和2000年进行原位围隔试验,采用放养鲢鳙直接控制蓝藻水华。试验证明,在养鱼的围隔里蓝藻减少,而在不养鱼的围隔里蓝藻则生长很好。已经出现蓝藻的围隔,在引进鲢鳙之后10~20 d,水华即全部消失。每立方米水投放46~50 g鲢鳙,控制水华发生的效果较好。东湖大量放鱼,其中鲢鳙的量在1985年达到每立方米水50 g,湖里的水华得到控制。往后的年份,东湖的鱼产量越来越高,迄今为止蓝藻水华再未出现。Kaiak等在波兰wamiak湖中放养鲢鱼(密度为30~90g/m3),使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和蓝藻份额大大减少 。巴西专家在一个热带水库用鲢鱼进行中型受控生态系统(Mesocosm)试验,结果表明鲢鱼成功控制了蓝藻水华。金春华等用改性明矾浆和鲢鳙控制宁波月湖的蓝藻水华,与2000年8月相比2001年8月试验后的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下降幅度达84.2% ,蓝藻数量下降87.5% ,藻类群落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体中蓝藻比例明显下降。Ke等在太湖梅梁湾内围起3个O.36的围栏,在围栏内放养鲢鳙作防治蓝藻水华的试验。放养密度在水华高发的7月份达到了40g/m3,经过1年的放养试验数据表明,围栏内蓝藻水华的生物量及水中的藻毒素的含量均低于附近水域。北京什刹海、美国大湖区也有利用鱼类防治蓝藻水华的试验。 大面积开放水域的试验证明,放养鲢鳙能够防治蓝藻水华,降低水中的藻毒素含量。如何利用鲢鳙控制蓝藻水华,有赖于人们对水体动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其中根据水体特点,制定合理的放养时间和放养量很重要。一般可在冬季或早春于蓝藻大量繁殖之前投放鲢鳙等滤食性水生生物,投放要及时,比例要合适(参考鲢鳙比为9:1)。水体形成大面积水华后,再投放水生生物对生态的调节作用明显不及水华暴发以前。 3 设想与展望 蓝藻水华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采取生物措施防治藻类污染发生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富养化水域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减少三废的排放,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富养化水域的整体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加快生物防治的速度并巩固生物防治的成果。据报道,2007有关部门在太湖投放了1亿尾鲢鳙控制蓝藻水华。但是太湖的水面太大,全面投放根本达不到50g/m3的阈值(太湖水面2 338.1 km2:,平均水位3.14m,总水量约73.4亿t,需鲢鳙37万t以上才能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暴发),并且鲢鳙自然繁殖能力很差,再加上死亡、捕捞等损失,在几年内仍达不到50g/m3的阈值,因此难以控制水华的大面积暴发。而饮用水关系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在饮用水取水口控制蓝藻水华刻不容缓,因此应采取其他快捷、有效的措施。 笔者在总结大量研究结果后提出如下设想:在饮用水取水口周围,以湖岸为一边围起一个半圆形的围栏。蓝藻水华基本上是浮在水面的,因此在水面以上加1 m的挡板,防止风浪将外面的蓝藻水华吹入围栏;在水面以下也加1 m的挡板,防止抽水时将外面的蓝藻水华吸入围栏;围栏下部用网隔开,防止围栏内的鱼逃出,也可让外部水流入。 围栏内按50g/m3的阈值的1~3倍投放鲢鳙(因为抽水,水流动很大,应加大投放量,但投放量也不能过大,否则影响水质和鱼的生长)。围栏的面积越大,鲢鳙投放越多,越有利于蓝藻水华的控制,但也应考虑对水质的影响。在这个半封闭的围隔内,高2 m的档板可以挡住大部分外部的蓝藻水华,而围隔内形成优势的鲢鳙可吃掉进入的少量蓝藻水华。这样取水口就降低了蓝藻水华的影响,既能保证取水量和水质,又能产鱼盈利。在围栏外,种植大量的高等水生植物以消耗水中的氮磷,缓解富营养化状态,净化水质;也可制作生态浮岛,在上面培植大量能净化水体的植物。但这些水生植物要定期收割,在死亡之前要移出水域,以免死亡后在水中腐烂污染水体。这些措施协调作用能起到综合防治蓝藻水华的效果,可以消除蓝藻水华对饮用水取水的影响,保证人民的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UENO Y,NAGAE~S,TSUISUMIT,el a1.Detection 0fmlcrocystim,a blue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5
发表于 2009-5-9 06:09:24 | 只看该作者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研究 陈鸣岳, 林萍, 胡文鹰, 潘晓群, 吕淑荣, 成俊艳 摘要: 目的探讨高效、经济、可行的去除饮用水中藻毒素的水处理方法。方法采用烧杯试验, 研究不同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 液态聚合氯化铝、固态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 , 氧化( 高锰酸钾、二氧化氯、臭氧) , 吸附( 粉末活性炭) ]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 并进行工艺优化组合和验证; 藻毒素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结果混凝沉淀可少量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 去除率为4.3%~29.7%) , 臭氧等氧化剂预处理工艺与混凝沉淀工艺组合后, 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提高, 达83.3%~91.9%; 成本效益分析表明, 所选臭氧预处理工艺及“氧化剂+吸附剂”预处理工艺使每吨水处理成本仅增加0.03~0.14 元。结论在常规水处理基础上进行臭氧、高锰酸钾氧化、二氧化氯、粉末活性炭等预处理, 能较好地去除微囊藻毒素, 且经济可行。 关键词: 水污染; 微囊藻毒素; 处理工艺; 成本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22.2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产和生活性废水排放不断增加, 使地面淡水的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范围不断扩大, 水华发生更加频繁, 甚至导致供水困难。在这些发生水华的藻类中有许多能产生毒素,如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囊丝藻等, 以微囊藻毒素存在最普遍且与人体健康关系最密切。因此, 控制水源水体富营养化, 避免有毒蓝藻大量繁殖, 采用恰当的净水工艺有效去除水中的藻毒素是防治藻毒素危害的必然措施。目前的研究与实践说明, 水源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仍需相当复杂的过程, 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 所以, 必须对水处理工艺进行改进, 以减少甚至消除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本研究在常规水处理工艺基础上进行臭氧、高锰酸钾氧化、二氧化氯、粉末活性炭等预处理, 探讨了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有效水处理工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含微囊藻毒素原水在淡水藻类大量繁殖期间( 7 月) , 于T 湖水厂取水口采集水样, 水样贮存于- 20℃冰柜, 实验前一天取出, 融化, 备用; 验证实验用水, 将所采集的湖水沉淀, 并用沉淀物将原水调节成不同的浑浊度, 备用。 1.1.2 试验用水处理剂及设备 1.1.2.1 水质处理剂选用江苏地区使用较多的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 助凝剂为聚丙烯酰胺。 1.1.2.2 氧化剂选用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高锰酸钾、二氧化氯、臭氧; 高锰酸钾为分析纯试剂; 二氧化氯原液由星科牌HXF-100 型化学法二氧化氯发生器新鲜发生; 臭氧由南京绿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LW-200 型臭氧发生器现场发生( 发生量为200 mg/h) 。 1.1.2.3 吸附剂用市售的粉末活性炭制成新鲜炭水浆。 1.2 方法 1.2.1 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微囊藻毒素处理效果研究均采用烧杯试验, 并做平行样。所有水处理单元均参照常规水处理投加剂量, 在预试验的基础上, 每个水处理单元配制4 个不同浓度组, 共配置了32 组试验( 3.0、10.0、25.0、40.0 mg/L 液态聚合氯化铝, 1.0、5.0、10.0、15.0 mg/L 固态聚合氯化铝, 3.0、10.0、25.0、40.0mg/L 聚合硫酸铁, 0.1、0.2、0.4、0.5 mg/L 聚丙烯酰胺,0.5、1.0、1.5、2.0 mg/L 高锰酸钾, 2.5、5.0、6.0、7.5 mg/L二氧化氯, 3.3、5.6、8.3、11.1 mg/L 臭氧, 2.0、4.0、6.0、10.0 mg/L 粉末活性炭) 。在此基础上, 按照较小投加量产生较大去除率的原则, 筛选最佳投加剂量, 选中的浓度组( 投加剂量) 作为组合处理工艺和验证试验的投加浓度, 共配置了13 组试验。检测样品为处理、静置30 min 后水样的表层水。所有试验均在同一实验室内,试验用水的水温、pH 值均相近。 1.2.2 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采用ELISA 法, 用Beacon 微囊藻毒素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主要试剂为微囊藻毒素-LR 系列标准品、微囊藻毒素HRP 酶标记物、兔抗微囊藻毒素抗体、包被有羊抗兔抗体的微孔板、底物等。主要原理: 试剂盒由可以和微囊藻毒素及微囊藻毒素酶标记物结合的多克隆抗体制成, 样品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微囊藻毒素酶标记物竞争结合数量有限的抗体结点。 1.2.3 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按照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 微囊藻毒素-LR 的限值为0.001 mg/L。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水处理剂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最佳投加剂量 2.1.1 混凝沉淀表1 可见, 混凝沉淀单元共配置16个浓度组, 常规的混凝、沉淀工艺具有一定的去除微囊藻毒素能力, 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3%, 最高为29.7%, 聚合氯化铝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效果比聚合硫酸铁好; 87.5%的处理后水样微囊藻毒素平均浓度未达到GB 5749—2006 规定; 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有一定的去除微囊藻毒素的能力( 去除率最高达16.7%) 。筛选的最佳投加实验浓度组为: 聚合氯化铝( 固体) 1.0 mg/L、聚合硫酸铁( 液体) 10.0 mg/L。 2.1.2 氧化氧化预处理单元共配置12 个浓度组, 随着氧化剂投加剂量的增加, 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大幅度提高, 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2.0%, 87.0%, 78.2%; 经该单元处理后, 91.7%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达到GB 5749—2006 规定。筛选的适宜投加实验浓度组为: 臭氧5.6 mg/L、二氧化氯5.0 mg/L、高锰酸钾2.0 mg/L。 2.1.3 吸附粉末活性炭预处理单元共配置4 个浓度组, 模拟前处理模式, 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并且随着投加量的增加, 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提高, 去除率最高达40.0%。筛选的适宜投加实验浓度组为4.0 mg/L。 2.2 组合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在单元处理工艺基础上, 按照筛选的浓度组进行组合, 结果见表2。 2.2.1 混凝剂与氧化剂组合工艺此工艺为氧化剂预处理, 然后进行混凝、沉淀, 结果表明, 此工艺均使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明显增加, 高锰酸钾、臭氧、二氧化氯与聚合氯化铝组合的藻毒素去除率分别为85.7%,84.5%和73.8%。 2.2.2 混凝剂与吸附剂组合工艺粉末活性炭进行前处理后, 聚合氯化铝进行混凝、沉淀, 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比单元处理工艺好, 并且随着粉末活性炭投加剂量的增加, 去除率升高, 最高达到52.9%。 2.2.3 混凝剂与氧化剂复合组合工艺“高锰酸钾+臭氧”或“高锰酸钾+二氧化氯”预处理后, 聚合氯化铝进行混凝、沉淀, 其处理结果与2.2.1 节相近, 氧化剂复合组合去除率为88.1%和83.3%。 2.2.4 混凝剂与氧化剂、吸附剂复合组合工艺“氧化剂+粉末活性炭”预处理后, 进行混凝、沉淀等, 获得较好的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 其中最好的是“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臭氧+聚合氯化铝”、“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臭氧+聚合氯化铝+二氧化氯”, 去除率分别高达91.9%和90.4%。 2.3 微囊藻毒素去除验证试验在不同浑浊度的原水中进行微囊藻毒素去除试验, 结果见表3, 浑浊度的变化对臭氧去除藻毒素效果影响最小, 藻毒素去除的最大差异为3.8%; 对“高锰酸钾+臭氧+聚合氯化铝”组合工艺的影响最大, 藻毒素去除的最大差异为38.5%。 2.4 所选工艺的成本效益分析氧化剂预处理工艺以及组合处理中的“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臭氧+聚合氯化铝”、“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臭氧+聚合氯化铝+二氧化氯”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较好。由验证实验可见, 藻毒素去除率达87.3%~94.9%, 在水质改善方面可获得较高效益。由于这些工艺的应用而产生的成本, 由表4 可见, 每吨水运营成本增加0.03~0.14元。 3 讨论 微囊藻毒素化学性质稳定, 可耐受300℃的高温,一般的家庭煮沸无法使之消除。目前, 关于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较多, 其中大多数具有较好去除效果的方法的工艺复杂、成本高, 或者操作困难, 如:反渗透膜法、纳米光催化氧化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一般而言, 对于众多的地面水处理厂来讲, 简单、有效、经济合理的组合工艺才能长久、有效地运用,从而达到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目的, 确保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在单元处理工艺中, 混凝、沉淀工艺能少量去除微囊藻毒素, 吸附剂可增加其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 氧化剂能较好地去除微囊藻毒素, 其中臭氧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较好, 去除率达92.0%, 而且臭氧进行饮用水处理, 方法简单, 同时可免除预氯化副产物的影响,水厂改用臭氧消毒或者家庭使用臭氧发生器进行二次消毒都不失为好的安全饮水方法; 在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中, 增加臭氧或二氧化氯预处理, 均会产生较好的去除微囊藻毒素的作用, 值得在地面水厂推广、应用。组合处理工艺中,“二氧化氯+聚合氯化铝”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均较低, 而“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臭氧+聚合氯化铝组合工艺”及“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臭氧+聚合氯化铝+二氧化氯组合工艺”的去除率均较高, 并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因此, 根据地面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 可选择增加“臭氧预处理工艺” 或者“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臭氧预处理工艺”, 以达到理想的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效果。验证试验说明, 在原水浑浊度相差10 余倍的条件下, 臭氧预处理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不受影响, 对其他的“氧化剂+聚合氯化铝”处理工艺有一定影响,但是藻毒素的处理效果仍然较好。这提示我们, 我省的淡水水体藻类大量繁殖时期正值雨季, 原水浑浊度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地面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增加臭氧预处理工艺, 将克服浑浊度对水处理工艺的影响, 大大降低微囊藻毒素的浓度。所选工艺的成本分析可见, 在购置了设备等一次性投入后, 所有工艺的运营成本增加很少, 单元处理工艺增加水处理成本0.03~0.05 元/m3, 组合工艺增加水处理成本0.09~0.14 元/m3。因此, 所选的氧化剂和“氧化剂+吸附剂”预处理工艺具有一定的经济适用性和技术可行性。 参考文献: 穆丽娜, 陈传炜, 俞顺章, 等. 太湖水体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及其处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6
发表于 2009-5-12 20:02:32 | 只看该作者
基于小波变换的水源水中藻类生长动态研究 卢金锁 ,黄廷林。,何文杰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0055;2.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040) 摘要:对利用小波变换法对天津引滦原水中日检测叶绿素(藻类表征指标)构成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变换,将原始序列分解为5个低频和较低频的周期性小波系数和3个高频的“噪音”小波系数,发现5个周期性信息变化与季节更替、优势藻种变换及一定条件下藻类生长动态平衡等因素有关;而高频的“噪音”细节信息除检测误差造成外,降雨、风向及取样的深度也会对此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该段时间水源区域内的气温、太阳曝辐照度及降雨数据分析,验证了小波转换系数的意义及分析结果。 关键词:小波方法;水源水;藻类;动态变化;叶绿素 中图分类号:X8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2009(2008)06—0049—05 水中的叶绿素是指水中浮游植物,在固定水源中,其藻种之比变化不大时,原水藻类数量和叶绿素质量浓度呈相关性⋯ ,通常叶绿素作为原水藻类质量浓度的表征指标。近年来水源藻类发生的次数有所增加,为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针对藻类的应急处理工艺得到广泛的研究 。在保证供水水质的前提下,预测原水中藻类,不仅可降低应急处理其副产物对水质影响,而且可保证水厂经济利益最大化。 原水中藻类质量浓度变化剧烈,给准确预测带来困难。但藻类的自然生长及死亡有一定延续性,因此,原水中藻类的质量浓度的突然巨增及巨减,必然存在许多突变的非“自然”因素,造成原水中叶绿素质量浓度的时间序列是非线性的、强相关、高度复杂及多时间尺度变化的动力系统 。因此,根据历年原水水质的检测数据,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区分,探求藻类的自然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准确预测及水源管理意义重大。 小波分析方法 具有良好的时、频多分辨率功能,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多分辨率分析,能有效识别各种频率成分和提取局部信息。现以引滦人津的城市原水中叶绿素质量浓度日变化时间序列为例,利用小波理论方法分析原水藻类动态变化规律,将各种引起藻类变化的自然及非“自然”因素进行分解研究。 1 藻类动态变化时间序列 收集天津持续利用滦河水(1997年8月l2日一20O年lO月3日)期间的宜兴埠原水叶绿素的日检测数据,组成叶绿素质量浓度变化时间序列。利用MATLAB的小波工具箱函数,对叶绿素质量浓度变化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  在分解水平为7,基本小波为dbl0情况下,经小波变换后,原始时间序列一叶绿素质量浓度变化图(s),分解成7个细节系数变化图(d)及1个逼近系数变化图(a),将细节系数图和逼近系数图进行合并可重构原始时间序列,即: s=dl+d2+⋯ +d7+a7 (1) 该时间序列的小波变换结果见图1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7
发表于 2009-5-16 08:23:42 | 只看该作者
慈溪市里杜湖水库机械治理蓝藻探索与研究 王国儒 【摘要】 分析水库蓝藻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通过多年的观察,提出了采用机械治藻的处理方案,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实施、观测,认为该方法可遏制蓝藻的繁殖,确保饮用水安全。 【关键词】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藻类繁殖治理蓝藻 1、工程概况 里杜湖水库位于浙江省慈溪市南部丘陵区, 工程兴建于1969年l1月.1973年基本建成, 发挥工程效益。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0.2Km2 .主流长8.48Km.总库容2136.0万m3 ,正常库容1668.0万m3,正常水位时库水面积1.86Km2:水库坝高17.5m.防浪墙高1.0m。是一个集雨面积较小,库容相对较大的多年调节型水库。该库当初建库的目的是为下游灌区1.O7万hm2 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与外杜湖与白洋湖二座水库联合运用灌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下游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水库的功能也随着转变,现水库主要为下游观海卫、掌起及附海等三个乡镇(共25万人口)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 2、水质状况 里杜湖水库自1995年以来,在每年的高温季节,水库中蓝藻时有发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到2001年7月,库区内蓝藻暴发,据慈溪市环保局提供的水质通报,里杜湖水库蓝藻已开始大量剧增。2001年7月10 日下午,跟踪观测发现临水库大坝水面已出现松花状的“水华”现象。所谓“水华”是由于蓝藻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水库库区内的几个岙湾、坝址边均有“水华”现象发生.严重时“水华”的面积达2000m2左右.水体蓝藻密度明显增加. 同时测得表层水体PH 值达到1O.38。溶解氧为10.4mg/1。但从里杜湖到外杜湖的发电站尾水处测得水体温度为23.2℃ ,PH 值=7.3O,溶解氧为2.82mg/1。观察蓝藻颗粒小,密度松疏,肉眼尚难明显看到,说明深层水体还未受到大的影响,但溶解氧已严重偏低。为了遏制蓝藻的暴发,确保饮用水安全.水库管理单位从2001年起,在每年的高温季节,实施机械治藻,有效地遏制了蓝藻的暴发。 3、蓝藻暴发的原因分析 里杜湖水库蓝藻暴发主要是水质严重富营养化。蓝藻是一种水生生物。在水质遭到严重有机污染,氮、磷含量超标呈重富营养化状态下,再遇上适宜的温度(在气温18℃ 左右)等条件下,蓝藻就可能暴发疯长。而造成里杜湖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有: 3.1农业污染 主要是水库上游大量种植蕾竹。村民们为了使蕾竹早出笋,提高笋的产量,从1995年开始对蕾竹进行猪粪、砻糠覆盖。这些覆盖物经雨水冲淋。有很大一部分流入水库。从水体检测结果看出.上游有居民区,并有猪粪、砻糠等覆盖蕾竹的,其地表径流水含总氮浓度高达8.85mg/1,超过富营养化标准8倍,而无蕾竹覆盖地区地表径流水总氮、总磷浓度均小于富营养化标准,约为lmg/1及以下。其次是杨梅。约有500hm2 ,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民对杨梅树每年要施一定的有机肥,故也影响了水库水质。 3.2生活污染 上游有岭下王家、解家、西埠头等3个自然村,近3000人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抛弃,排入库内,造成水体污染。还有库区上游有一座五磊古寺,每年有上万人次进出,也带来一定污染。 3.3水体流动少 由于慈溪属资源性缺水城市.水库主要供应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对水量过分珍惜。因此,多年来水库贮存的“陈水”多了,水的流动很少,水体中的总氮总磷不能及时排解,容易形成水质富营养化。 4、实施机械措施遏制蓝藻暴发 蓝藻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 水温达20℃ 以上时. 就会有蓝藻发生,随着温度的升高,蓝藻的密度增大,水温达到3O℃ 时,就会出现蓝藻狂发势头。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藻虽无叶绿体,但细胞质中有很多光合膜,叫类囊体,各种光合色素均附于其上.光合作用在此进行。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含有细小泥砂颗粒的混浊水体(透明度低)对蓝藻的发生有遏制作用。理由为:① 在1995年库区内禁止冲砂以前,因从库底吸取砂.水体混浊,透明度低。肉眼看未发生蓝藻;( 吸砂后,水体上下流动,下部温度较低的水体交换到面上.水库底部水温在 20℃左右,也能遏制蓝藻的发生;③ 里杜湖下游的外杜湖水库。其大部分水体从里杜湖引入,其水质与里杜湖水库基本相同,但外杜湖水库还从未发现蓝藻,这与外杜湖水库有几艘挖泥船向湖底取土,再加上库水位较低、风浪大,致使水体相对较混浊,遏制了蓝藻的发生有关。 水体混浊,降低水体透明度,破坏了蓝藻的光合作用,遏制了蓝藻的繁殖;通过水体交换,降低表层水温,也起到了遏制蓝藻繁殖的作用;从库底抽取含有泥砂小颗粒(库底为粘性土质为宜)的混浊水,细小的泥砂颗粒吸附在蓝藻上,使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产生沉淀,减少蓝藻数量。根据上述这些遏制蓝藻狂发的原理,设想采用机械方法来遏制蓝藻的暴发。机械治藻试验从2001年7月21日开始,至8月30 日结束,历时40d,取得一定的成效。具体方法是利用船只,在船的甲板上安装吸砂泵等机械设施,抽取库底温度较低并含有泥砂等小颗粒的混浊水, 再撒向水面。增大水体混浊度, 并通过库水上下交流,降低表面水的温度,使细小泥砂颗粒吸附在蓝藻上,产生沉淀。同时,因水体混浊,缺乏光合作用,不利于蓝藻的繁殖,从而起到遏制蓝藻暴发的作用。 从2001年7月21日开始实施机械治藻,共用3台吸砂泵进行。当时蓝藻数量已呈几何级数上升,据慈溪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6月1日,蓝藻数量为320×105个/L,7月1日为1378×105个/L,当时表层水温达28℃ ,十分有利于蓝藻的繁殖。8月1日,达1749×105个/L。用肉眼观测水体已明显偏绿色,在水库大坝坝址处的水面上出现大面积“水华”现象,面积达近2000m2 ,走近水体,有恶臭气味。当时机械治藻还刚开始,水体还只有一部分混浊,所以还没起作用。后增加了机械设施,增至6台,并延长实施时间。通过实施机械治藻措施,到8月底,近坝址处约有35万m2 水体呈现乳白色.肉眼观察蓝藻颗粒明显减少。水体透明度比处理前增加了20~30cm(处理前透明度仅50cm 左右)。到9月1日,环保部门测得浮游藻数量为248×105个/L。与7月1日数据相比,减少了3.56倍,当时水面表层温度为27℃。从以上对照数据来看,水面表层温度相差无几,但经过40d的机械治藻处理,遏制蓝藻暴发的效果比较明显。而且下游饮用水取水单位.对水体混浊处理比较简单可行,但对蓝藻的处理.现在还很难行。 通过试验取得实际效果后,杜湖水库管理单位每年在高温季节实施机械治藻措施。特别是2008年,因梅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的杨梅等腐烂物随雨水流人库中。更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再加上7月1 日出梅就遇上高温晴热天气,适宜蓝藻大量繁殖.水面出现大量蓝藻,肉眼观测较为明显。管理单位及时出动了8台治藻机械。实施机械治藻措施。至7月10 日水体大面积混浊,且水体中已很少能看到蓝藻颗粒,确保了饮用水安全。 5、结语 通过机械措施遏制蓝藻暴发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该办法简单、副作用小,取水单位取水后也便于处理,而且经费省,机械设备可重复使用。 (作者单位系慈溪市杜湖水库管理处)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8
发表于 2009-5-23 18:10:06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加州等湖泊流域管理及蓝藻治理 卫之奇 (科学技术部,北京 100862) 摘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方有长期的湖泊流域管理规划、具体的工作方案、相应的经费预算和相对庞大的工作人员队伍。管理规划的重点在非点源污染。在制定规划中.特别是涉及到非点源污染时,注意广泛征求流域内农民、牧民、居民、机构、公司企业、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意见。对点源污染,科学设定排放标准,认真监测,严格执法。对非点源污染,以开展宣传教育为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最好的管理方案实质上是一种社区和公众积极参与的方案,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流域内公众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达到减少对环境影响、实现长期治理的目的。 关键词:湖泊流域管理;污染蓝藻治理 蓝藻广泛分布在世界陆地和水中,有3O多亿年的历史,是常见的自然植物。蓝藻对人类既有帮助,又有负面影响。蓝藻可以用来肥沃土壤和稻田,还可起到保墒和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水体中的蓝藻很常见,一般情况下数量不多时.对水质没有什么影响。当出现蓝藻爆发现象时,水质则会严重恶化。同时也反映出水体总体状况下降,如水流减缓、水温上升、富营养化等问题。 蓝藻爆发应该从两方面来治理:一方面是治标,另一方面是治本。治标是治理水体本身的污染问题,即除藻、除磷、消除富营养化等。治本是加强湖泊流域管理,防止污染物、防止过剩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治标是短期应急措施,治本是长期解决之道。标本兼治,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湖泊污染和蓝藻爆发。 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华盛顿州等有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及蓝藻爆发问题。各州在治理藻类污染的同时,非常重视湖泊流域和水源水质的长期性管理,并有高度权威的法律,相对庞大的机构和人员.全面的管理规划,详尽的工作方案,认真的实施执行,较高的公众意识和社会参与,有效的监测和惩处机制等。 一、加利福尼亚州流域管理 (一)管理机构 加州负责水资源管理的机构是附属于加州环保厅的加州水源管理委员会,其职责是保护、改善、修复加州水质,确保为了现在和后代的利益,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加州水源。委员会由5个全职支薪委员组成,每人负责一方面的工作,任期4年, 由州长提名,州参议院批准。委员会共有约700名工作人员,负责水质、水权、行政运作以及支持地区水质管理委员会等方面的工作。根据加州主要流域分布情况,加州还设立了9个地区性水质管理委员会,负责各地区的相关工作:即北部海岸地区;旧金山海湾地区;中部海岸地区;洛杉矶地区;中央山谷地区;拉洪坦地区;科罗拉多河谷地区;圣安娜地区;圣地亚哥地区。每个地区委员会由9个兼职委员组成,由州长任命,州参议院批准。9个地区委员会共有1000多名工作人员。 对加州水源管理委员会而言,各地区委员会属于半自治性机构,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地理和水文等实际情况,就地区内相关水质问题做出决策,包括:制定水质管理规划、制定政策、制定水质标准、发放排污许可、监测水质、对违规者采取强制行动等。 (二)流域管理规划 在加州发展战略中,水资源一直是重要的一环。为配合发展战略,加州水源管理委员会要求各地区水质管理委员会制定本地区的流域管理规划。规划目的是查清各流域水资源水质状况以及 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并与各利益攸关方合作,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妥善协调点源污染与非点源污染之间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关系:在委员会分管不同工作的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妥善协调地方、州及联邦政府之间的各类计划和行动,特别是涉及到规章制度和经费资助的计划或行动,以及协助地方的各种流域组织。根据此要求.加州9个地区水质管理委员会都制定了本地区流域管理规划。该规划今后可由地区委员会进行修订,加州水源管理委员会也可提出修订要求。这9个地区的流域管理规划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加州流域管理规划。 从各地区规划中可以看出,加州水体的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问题。非点源污染具有扩散性、零散性和难于追踪源头的特点。因此,不可能通过许可制度来管理,造成治理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去除非点源污染物的成本很高,可以说,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因此,非点源污染最根本的治理办法就是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中。 (三)旧金山海湾地区流域管理规划 根据加州水源管理委员会的要求.2004年10月旧金山海湾地区水质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地区流域管理规划。总体目标是保护水源、改善水质和整治污染,并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影响。该规划重点确定水源保护与修复的优先任务以及实施规划的工作内容。 旧金山海湾地区水质管理委员会由9人组成,属于兼职工作性质。委员会设有专职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毒物清理、地下水保护、流域管理、国家污染排放治理系统许可、日负荷最大总量控制、规划与政策等管理处室,共约60多人。 1.优先任务 旧金山海湾地区水质管理委员负责的流域范围大约有4550平方英里,其中陆地为4100平方英里,占90%。许多海湾、深水河道、江河口、潮汐滩涂、沼泽地、河流、湖泊、溪流等在流域内形成了非常活跃和复杂的环境,造就了植物、动物、鸟类和水生生物等丰富多姿的生态系统,并成为市政、农业、工业、娱乐以及航运等用水的来源。造成旧金山海湾地区水质问题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市政废水、工业排放、工业化学品、碳氢化合物、杀虫剂、水银污染,以及筑堤与填埋引起湿地消失和防洪工程及城市发展,改变了溪流等问题。 委员会在确定优先任务中,充分考虑流域中点源及非点源污染、地下水与地表水互动、水质与水量相互关系等各种因素。并汇集流域内各利益攸关方的意见,促使各方共同合作努力,控制点源及非点源污染。规划确定的优先任务包括:市政及城区暴雨径流排放、日负荷最大总量、湿地及溪流保护、乡间非点源污染、流域管理、流域监测及评估、地下水保护及毒物清除、国家污染排放治理系统地表水保护、政策规划及信息更新应用等。 2.工作内容 旧金山海湾地区流域管理规划优先任务的工作主要在地区流域层面和县流域层面展开。旧金山海湾地区共有9个县。旧金山海湾地区流域又按照这9个县的行政区划分为9个县流域区。地区委员会认为,按各县行政区而不按各流域的真正边界划分流域区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组织、调动和寻求地方政府和机构参与及合作。 (1)地区流域层面工作 在地区流域层面,主要工作是处理影响到整个地区的总体性问题以及各县流域的共性问题,包括:规划及政策制定、监测及评估、非点源污染治理、湿地及溪流保护、核心规章条例的执行、地下水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等。每项工作都包括:工作目标、工作范围、具体职责、实施方法等内容。例如:监测及评估工作的具体任务是监测及评估地区内所有流域的水质,看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监测的具体内容:一是测量环境负荷因子、生物影响以及生态指标,评估相关正常用水是否得到保护:二是评估整个地区流域的时间及空间发展趋势;三是确定最低干扰的参照条件; 四是确定环境影响与土地使用和水管理之间的关系;五是按照标准规范取样以及使用标准数据库,使监测数据在全州范围内具有一致性和实用性:六是评估流域监测方法;七是利用监测数据开发评估生态指标的索引等。 (2)县流域区层面工作 在县流域层面。主要工作是执行核心规章条例、管理非点源污染、参与评审联邦和州政府项目经费申请、为具体流域项目提供技术指导以及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9个县流域区的每个区都制定了县流域管理方案。所有县流域管理方案内容都相似,即国家污染排放治理系统主要及次要市政许可、国家污染排放治理系统市政暴雨许可、水质检定、预处理、排污要求管理、非点源污染管理、流域项目管理、水再生,如:再循环或再使用、合同管理、日负荷最大总量、宣传与教育等。但是,具体工作根据每个县流域区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 如旧金山县流域区管理方案确定了一些区内的主要问题:关闭有关军事基地及相应的水质问题、地下水污染和土地再开发等;旧金山港地区鱼类加工及其它设施对水质的影响:贝克海滩和中国海滩等地受大肠杆菌污染而关闭;伊斯兰小溪底泥被污染;海湾大桥附近新建通勤火车站及相关的暴雨径流污染、对附近湿地和耶班岛的影响:地下水污染及相关水再生和饮用水问题;米慎湾、珍宝岛、轮渡码头、旧金山港等地方的重建项目:旧金山近海水域和湿地修复区出现外来物种问题等。旧金山县流域区的工作将围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 在各县流域层面,一项重要的共同工作是日负荷最大总量问题。根据1972年美国联邦清洁水法案.各州必须确定哪些水体受到污染以及查明污染原因.并根据情况设定水体日负荷最大总量.即水体在容纳该数量的污染后,仍能满足相关水质标准的要求.以此逐步修复受污染水体。加州的各种污染物约有1500种。每种都需要设定日负荷最大总量。另外,各州必须确定有关污染源,并设定该源头的排污量。该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查明哪些水质未达到标准以及污染的性质;设立水质改善目标;分析有关污染物源头、数量、排放时间;分析水质改善目标与污染源之间的关系.并估计水体容纳污染物的能力.由此确定水体日负荷最大总量;根据总量,在点源、非点源以及本底源之间分配排污量.但必须要留出一定的安全余量:执行排量控制的相应保证措施,包括强制禁排方案,以及启动加州水源管理委员会采取相关行动的条件:追踪了解总量控制实施情况及水质改善效果,必要时,修订日负荷最大总量方案。对点源污染相对比较容易控制,通常采取审查排放监测报告.检测现场设施,认真处理有关投诉等.并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69
发表于 2009-5-30 11:08:51 | 只看该作者
降低硫酸铝投加量对高藻水处理过程中pH及浊度的影响 张兰芳 华 伟 李 琴 董 坚 (苏州市自来水公司,苏州 215002)   摘要 净水工艺设施中水的p H、浊度与液体硫酸铝的投加量有很大相关性。在高藻水期间,通过生产性试验,深入了解降低硫酸铝投加量对净水工艺沿程水的p H 及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铝投加量的下降,净水工艺沿程水的p H 显著提高,而浊度缓慢上升;硫酸铝投加量的下降对出厂水p H 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出厂水由酸性变为弱碱性,浊度虽有所上升,但仍远小于1 N TU 。 关键词 硫酸铝 净水过程 p H  浊度  在水源暴发藻类时,原水的浊度主要由藻类浊质造成,含藻量愈大,浊度随之也愈大 。一般来说,对于浊度的去除,混凝剂的最佳剂量区Zeta 电位在- 14~14 mV ,而藻类的脱稳必须比无机带电颗粒获得更完全的电荷中和才能完成,其去除的最佳Zeta 电位应该在- 8 mV 以下。此时,给水厂一般会采取增大混凝剂的投加量来强化混凝,平均每增加1 mg/ L 的混凝剂投加量,可以降低水体的负电荷1 mV 左右,从而提高混凝沉淀的除藻效率。 但对于使用液体硫酸铝作为混凝剂的给水厂,各净水工艺设施水的p H 与液体硫酸铝的投加量有很大相关性。硫酸铝投加量的过度增加,可能会使得p H 急剧下降,从而造成出厂水p H 偏低,我水司在处理高藻水过程中就曾遇到该问题。为寻找解决方法,选取某水厂进行生产性试验,希望借此试验充分了解净水工艺过程中,p H 的变化规律及降低硫酸铝投加量对水体p H 及浊度的影响,以积累针对类似问题的生产运行经验。 1  试验水厂净水工艺介绍 试验水厂净水工艺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试验水厂净水工艺流程 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为30 万m3 / d , 目前供水20 万m3 / d 左右。经实测,待处理水从取水头部至配水井的时间为8 h ,从配水井至混合井仅需2 min ,而在平流沉淀池、滤池、清水库等工艺设施内的停留时间分别为3 h 、1 h 和4 h 。沿程加入的药剂包括:头部投加高锰酸钾(1 mg/ L 左右) ,前加氯(3 mg/ L) ,硫酸铝,后加氯(3 mg/ L) 等。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7 年8 月中旬进行,取水头部原水平均水质情况见表1。该试验利用水厂的工艺,在其他药剂投加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以5 mg/ L 逐步递减硫酸铝的投加量,由50 mg/ L 逐渐降为30 mg/ L (由于原水中含有藻类,因此硫酸铝的投加量较高) ,根据停留时间,依次测定各净水工艺设施水的pH 及浊度。p H 的测定采用比色法,浊度的测定采用哈希便携式浊度仪。 表1  原水平均水质情况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 1  不同硫酸铝投加量对p H 的影响 3. 1. 1  p H 的沿程变化规律 图2  p H 沿程变化曲线 从图2 可以看出,所有的曲线均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原水从取水头部经水厂净化工艺处理后,p H 基本呈下降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 原水从取水头部到水厂配水井时,p H 有所下降,这与水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等生物的活动有关。藻类在生长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 吸收CO2 ,放出O2 ,致使水体中HCO3ˉ 平衡( HCO3ˉ≒CO2 + OH- ) 被打破,CO2 的消耗,使得HCO3ˉ 被消耗,平衡向右移动,OH- 离子浓度急剧增多,使得p H 大幅度提高 。而当原水被抽进取水管道后, 水温下降,几乎没有光照且由于经过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杀藻,藻类死亡分解,放出CO2 , HCO3 ˉ平衡向左移动,OH- 浓度降低,因此,到达水厂配水井时,p H 有所下降。 (2) 从配水井到混合井,水的p H 下降幅度较大,下降率达到20 %左右。这是前加氯与投加液体硫酸铝共同作用的结果。试验期间前加氯的投加量在3 mg/ L 左右,氯在溶于水和氧化有机物之后生成HCl 、HClO 等,导致水的p H 有所下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投加硫酸铝后,因硫酸铝发生水解使水中的H+ 浓度增加, 从而使水的p H 急剧降低,因此,在两者的影响下,沉淀池进水处p H 降到整个净水工艺的最低值,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在生产上注意,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出厂水的p H。随后,在整个沉淀过程中,p H 变化不大。 (3) 经过过滤后,水的p H 有所回升。这可能与所用的石英砂为海砂有关,由于海水的浸泡而使其带有碱性,因此,水经石英砂过滤后,p H 升高。而后,虽经加氯,但出厂水的p H 仍较平稳,这可能与氯的投加量较小(3 mg/ L) ,且其对p H 的影响较弱有关。 3. 1. 2  不同硫酸铝投加量对净水单元p H 的影响 从图2 可见,随着硫酸铝投加量的下降,无论是混合井的水样还是出厂水的p H 均呈现升高趋势。硫酸铝投加量为50 mg/ L 左右时,尽管原水p H 较高(为8. 6 mg/ L) ,但加入硫酸铝后,混合井出口水样的p H 急剧下降到6. 5 mg/ L , 下降率达到24. 4 %;而硫酸铝投加量为45 mg/ L 时,p H 下降了21. 7 %; 硫酸铝投加量为40 mg/ L 时, 下降率为20. 5 %;硫酸铝投加量为30 mg/ L 时,下降率仅达到18. 1 %。这说明,硫酸铝投加量对p H 的下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应加以重视。混合井出口水样p H 的提高,能为后续处理单元水样p H 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而实际上,随着硫酸铝投加量的降低,滤后水的p H 从6. 7 (硫酸铝投加量50mg/ L) 提高到7. 1 (硫酸铝投加量30 mg/ L) ,出厂水的p H 也从6. 8 (硫酸铝投加量50 mg/ L) 提高到7. 2 (硫酸铝投加量30 mg/ L) 。 3. 2  不同硫酸铝投加量对工艺流程中浊度的影响 从表2 可以看出,随着硫酸铝投加量的下降,沉后水浊度的去除率也随之下降,从93. 81 %(投加量50 mg/ L) 下降为88. 57 %(投加量30 mg/ L) ,但滤后水浊度仍较稳定,在0. 2~0. 3 N TU ;而出厂水的浊度则由0. 06 N TU (投加量50 mg/ L ) 上升到0. 121 N TU (投加量30 mg/ L) ,上升了50. 41 %(由于滤后水经过清水库4 个小时的再沉淀,因此出厂水的浊度低于滤后水浊度) ,总的去除率也由99. 71 %(投加量50 mg/ L) 下降为99. 13 %(投加量30 mg/ L) ,下降了0. 58 %。这说明,虽然硫酸铝投加量的降低使沉淀池出水浊度由1. 3 N TU (投加量50 mg/ L) 上升到1. 6 N TU (投加量30 mg/ L) ,上升了23. 08 % ,但若能充分发挥滤池的截污能力,经滤池过滤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滤后水浊度,出厂水浊度也仍在可控范围内。事实上,若滤池的截污率为80 %~90 % ,要维持滤后水浊度< 0. 2 N TU ,则要求沉后水浊度维持在1~2 N TU 即可 。 表2  不同硫酸铝投加量对浊度的影响 3. 3  不同硫酸铝投加量对出厂水浊度及p H 的相关影响 从表3 可以看出,硫酸铝投加量的下降对出厂水p H 的重要性大于对浊度的影响。随着硫酸铝投加量的下降,出厂水的浊度上升,尽管如此,硫酸铝投加量降为30 mg/ L 时,出厂水的浊度仍能达到0. 121 N TU ,符合国家标准所要求的1 N TU ,但是,它的p H 却从6. 8 上升为7. 2 ,水由弱酸性变为偏碱性,利于减少输水过程中,p H 与水中其他物质(气体、胶质、带电或不带电物质等) 联合作用侵蚀管网内壁;同时,许多专家提出,有益人体健康的理想饮用水必须满足水的p H 呈弱碱性(7~8) ,因为弱碱性水能迅速中和体内各种酸性代谢物,防止酸性化,清除多种疾病隐患。因此,提高出厂水的p H是必要的。为此,当水厂需增加硫酸铝的投加量时,应在兼顾两者的情况下,确定合适的投加量。 4  结论 (1) 给水厂p H 的变化规律为:取水头部原水> 配水井出水> 沉淀池进水≈沉淀池出水< 滤后水≈出厂水。在生产运行中,需密切监测投加硫酸铝后沉淀池进水的p H ,它直接影响出厂水的p H。 (2) 随着硫酸铝投加量的下降,净水工艺流程中水的p H 显著上升,而浊度则缓慢上升。因此,在藻类暴发等特殊原水情况下,给水厂应在兼顾两者的情况下,确定合适的硫酸铝投加量。若给水厂的出厂水浊度较低,符合国家标准所要求的1 N TU ,而p H 偏低时,可采取减少硫酸铝的投加量,适当提高沉淀池出水浊度和p H 的措施,该措施不失为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提高出厂水p H 的方法。 (3) 在高藻水期间,随着硫酸铝投加量的下降,出厂水pH 由弱酸性变为弱碱性,这有利于减少输水过程对管网的腐蚀,同时弱碱性水更有益于人体健康。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0
发表于 2009-6-4 06:48:04 | 只看该作者



典型北方高碱度微污染水体强化混凝的示范研究 典型北方高碱度微污染水体强化混凝的示范研究 晏明全 ,王东升 ,曲久辉 ,汤鸿霄 ,何文杰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天津市自来水公司,天津300040 收稿日期:2006.03—24 录用日期:2006—05—11 摘要:以高碱度、受有机物污染的典型北方水体为例,探索适宜的强化混凝技术.在水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水质特征的强化混凝目标.研究了高碱度水体强化混凝技术方法.研究表明,可以通过3条技术途径提高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其一在混凝前优化pH,促进絮凝剂水解形成中聚体,A1C13在pH 6左右,FeC13在pH 5左右时,有机物去除率可以提高一倍左右;其二是强化沉淀软化;其三是絮凝剂优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对传统絮凝剂进行改性,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北方水质特征的高效凝剂,能较传统絮凝剂将有机物去除率提高30% 以上. 关键词:强化混凝;PAC1;天然水体有机物(NOM);pH 文章编号:0253-2468(2006)06—0887—06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源污染问题持续恶化;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用水的水质要求越来越高.氯化消毒技术为饮用水生物安全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屏障;然而,消毒剂氯能与水体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卤乙酸等“三致”物质,影响饮用水的化学安全性.确保有效去除或灭活微生-物病原体,同时使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最低成为目前饮用水处理工艺面临的最大挑战.消毒前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OM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是降低消毒副产物的最佳途经(USEPA et a1.,1999;Jacangelo et a1.,1995;Randtke,1988).强化混凝作为控制消毒副产物前驱物(NOM)的最佳技术(BAT)(Jacangelo,1995;USEPA,1999)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同于传统优化混凝以实现浊度、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最大去除,最低的经济成本、产渣量、絮凝剂残余量为目标,强化混凝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去除水体的消毒副产物前驱物. NOM 的去除受水体碱度和有机物的含量及性质显著影响.碱度越高,有机物的去除率越低;水体中的部分有机物,尤其是溶解性人工合成有机物是通过混凝工艺难以去除的,混凝只能去除水体中能和絮凝剂作用的那部分有机物,这部分有机物含量越高有机物去除效率也越高.提高投药量和调节混凝前pH是提高强化混凝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国外被广泛应用(USEPA,1999;Crozes,et a1.,1995). 中国北方水体具有较高的碱度,而且受工业污染较严重,传统混凝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较低.在国家“十五”计划专项项目支持下,本研究以典型的中国北方水体—— 黄河水和滦河水为示范,探索研究适合中国北方高碱度微污染地表水的强化混凝技术与目标. 1 试验方法和材料(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试验方法 试验所用原水取自天津芥园水厂,试验前检测原水的浊度、pH、UV254及TOC.烧杯实验采用二联混凝搅拌仪.向1200 mL反应器中加入800 mL原水,以200 r/min 快速搅拌30 S后,用加样枪加入絮凝剂;反应2 min后转速调为40 r/min 慢速搅拌,继续搅拌10 min后停止搅拌,静置20min后在液面下2cm处取样检测浊度、TOC、uV254、pH.需要调节pH时,在投加絮凝剂前30s按要求用加样枪加入适量的HC1或NaOH.絮凝剂FeC1 和A1C1 在实验室用化学纯试剂配制;PAC1和HPAC为万水净水剂厂提供.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浊度由HACH 2100N型浊度仪(美国HACH公司)测定;pH由奥立葩MODEL828 pI-I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测定;TOC由Pheonix 8000 TOC仪(美国)测定;UV254值是将水样经过0.45 um滤膜过滤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用1cm石英比色皿测定(UV—VIS 8500 Spectrophotomet). 1.3 有机物表征方法 水体有机物树脂分级及超滤膜分级试验方法及材料见文献(Yan,2006) 2 试验结果(Results) 2.1 典型北方水体水质特征 天津同中国北方许多城市一样,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在多雨的夏季和秋季,以滦河水为城市供水水源;在于旱的春节和冬季,滦河的水量不能满足供水需求,则从黄河下游引水.同为中国北方水系,因为具有相同的地质特征,滦河水和黄河水水质具有很大的共性,如高碱度(>120 mg/L,以CaCO,计)、高pH值(>8.2).同时,2条河也受各自流域和人为因素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其水质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滦河水主要在夏、秋高温季节作为饮用水水源,此时藻类繁殖旺盛,使滦河水具有较高浊度、高叶绿素和高藻类数,蛋白质氮比重也较高(Davis et a1.,1981).而黄河水流经中国西北、华北地区,地质复杂,其水中具有更高的碱度、硬度和盐含量.虽然黄河水和滦河水中COD 平均含量均为4.8 mg/L,但有机物的成分及分布也有较大差别,在蛋白性氮比重、色度、藻类含量上也表现出差异. 表1和图1、图2为典型季节黄河水和滦河水有机物成分的分析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滦河水中由于藻类的繁殖,颗粒物中有机物的比例较为显著,达到15.63% .Leeheer等(2003)认为,一般颗粒物中有机物所占比例不高于10% .黄河水中,颗粒态有机物比例只占到4.25% .分子量分级结果显示,滦河水中大分子(>3 X 104)有机物也明显高于黄河水(图1).研究表明,SUVA值与水体中芳香族有机物和不饱和性有机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SUVA是评价水中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指标 (Crou6 et a1.,2000;Edzwald et a1.,1985;OMeliaet a1.,1987;Weishaar et a1.,2003).Edzwald(1990)研究发现,SUVA大于4时水体中有机物容易通过混凝工艺去除,反之则不易通过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1
发表于 2009-6-13 19:31:03 | 只看该作者
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研究进展 肖辉煌,向仁军,徐春生,易静知 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长沙410004 摘要水源水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OM)会严重影响饮用水的质量。强化混凝能经济有效地去除水源水中的NOM,但对溶解态消毒副产品(DBP)前驱物的去除率不高。基于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NOM 的新方法研究成为了热点。本文论述了吸附、预氧化、磁技术、生物降解4种方法分别与强化混凝联合去除水源水中NOM 的研究进展,从技术原理、工艺条件、处理效果、运行经济性等方面对其各自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对比和展望。 关键词强化混凝;水源水;天然有机物;饮用水 中圈分类号X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57(2008)12-0089—04 在水厂常规处理丁艺的基础上,利用强化混凝方法,即通过增加混凝剂的用量、改善混凝条件等,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该方法可利用水厂原有处理过程,故投资较省。目前强化混凝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由于其经济有效等特点被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为控制水中NOM的优先采用方法 。但随着饮用水水源污染的日益严重及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强化混凝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基于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N0M 的新方法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1水体中天然有机物的特征及危害 作为最重要饮用水水源的地表水中含有大量NOM,主要包括腐殖质、微生物分泌物、溶解的动物组织、动物废弃物等。其中以腐殖质为主,占NOM 的50%~80%,一般表现为无定型、棕色或黑色,有亲水、酸性等特性,分子量范围为102~106 。按照在酸碱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腐殖质在水中的主要形态可分为腐殖酸(Humic Acid,HA)和富里酸(Fulvic Acid,FA)。通常情况下,可用UV254 和TOC衡量水体中NOM的含量。UV254 表示水体中芳香烃等有机物在紫外光区波长253.7nm处的吸收值,它不但与TOC有关,而且与色度、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THM)的前驱物有较好的相关性。水源水中的NOM会参与水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增强胶体颗粒的负电性、稳定性和分散性,促进管网系统的腐蚀、微生物的再生长及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DBP)的产生等 ,从而严重影响饮用水的质量。鉴于DBPs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美国环保局于1998年l2月颁布了控制饮用水中DBPs的新标准,2003年7月又颁布标准对其重大偏移峰值进行了限制 。 2强化混凝去除水体中天然有机物的原理及其局限 美国环保局认为,强化混凝和颗粒活性炭吸附是控制DBPs前驱物最好的可利用技术,强化混凝被列为控制水中NOM的最佳方法。混凝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使水中带电胶体颗粒脱稳,导致絮体成长,最终去除这些污染物.是水处理中广泛采用的一个操作单元。通常认为.混凝去除NOM的机理主要有两种:金属羟基络合离子对带电大分子有机物的电中和作用、金属氢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对NOM 的吸附作用日。强化混凝一般是通过改善混凝条件,例如通过调节pH值、改良混凝剂、增加混凝剂用量、改善水力条件、投加助凝剂等,进一步扩大有机物的去除范围,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 强化混凝可利用水厂现有的处理过程,减少基建投资.对于大型水厂来说,仍是最经济的水处理方法之一。但是,它的应用也可能带来以下问题:( 投加不同混凝剂会产生污泥脱水性能差异.可能导致原有污泥脱水系统的能力不足,影响浊度去除率,增加滤池的运行负担;② 总药耗(包括调节混凝pH值的酸耗、考虑腐蚀问题调高出厂水pH值的碱耗等)有所增加;③ 对杂质微粒及病原体的去除不利;④ 对小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有限,影响TOC和C0DMn 的进一步提高;⑤ 针对某特定的原水特性提出的强化混凝措施,并不一定对所有水源水质都奏效l。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强化混凝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由于难以有效地去除溶解态的DBPs先质,加大了后续工序的处理负荷,对饮用水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在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强化混凝的联合预处理去除水源水 中NOM的研究.对饮用水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基于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方法 3.1吸附+强化混凝 应用于强化混凝过程的吸附剂通常包括粉末活性炭(Powder Activated Carbon,PAC)、沸石等。PAC很早就被用于常规混凝中强化控制致味、致嗅化合物,它是DBPs有机前驱物的一种有效吸附剂,对有机物特别是对小分子量有机物的吸附能力较强。将PAC与强化混凝联用,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强化混凝阶段对NOM 中小分子量有机物去除率不高的缺陷.可减少TOC达标去除所需的混凝剂剂量,间接减少后续污泥量:能提高强化混凝去除TOC时的最佳pH值,减少混凝时用来降低pH值的酸量,也可减少处理后水pH值达标所需的碱量。其缺陷是易导致沉淀池的浮泥淤积增多和有效容积减少,需相应增加清洗次数,运行管理费用有所提高 。 PAC与强化混凝联用去除地表水中NOM 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潘碌亭等 对PAC与新型聚硅硫酸铝(PASS)联用深度处理黄浦江微污染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C的投加顺序对处理效果有一定影响,混凝剂与PAC同时投加可取得更好的处理效果;PASS与PAC联合使用,对C0DMn、uV 254的去除率比单独使用PASS平均高出1倍;使出水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的运行药剂费为0.042元/m3,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刘帅霞等利用PAC预处理,聚合氯化铝铁与聚合硫酸铁联用强化混凝对冬季黄河水进行的生产性研究发现.该工艺可充分发挥PAC、聚合氯化铝铁、聚合硫酸铁三者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去除水体的色度和浊度,对全国黄河段混凝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沸石是一族架状构造的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表面粗糙等特点,通常要通过改性来弥补天然沸石因矿物种属所限导致的性能不足。目前对沸石去除地表水中NOM的研究不多。娄涛等进行的沸石粉与混凝剂(壳聚糖和复合铝铁)复合使用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的研究表明,沸石粉与混凝剂复合,在混凝剂投加4 min.即慢速搅拌3 min后投加沸石粉,可取得较好的混凝效果。这是由于,在该投加点投加沸石粉,可避免沸石粉对水中有机物的竞争吸附,反应后段的水流梯度和反应时间也能满足沸石粉对水体中NOM 的吸附要求。此外,沸石粉与混凝剂复合使用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单独投加复合铝铁、壳聚糖分别提高10%、13%以上。沸石粉能够吸附水中没有被絮凝的悬浮有机物颗粒.也可被吸附在絮体上,从而增加絮体的密度和比重,有利于固液分离。中国沸石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作为水处理材料具有优越的结构稳定性,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其改性、再生等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实用性。 3.2预氧化+强化混凝 基于强化混凝的化学预氧化指依靠氧化剂的氧化能力,破坏水中胶体颗粒表面的有机涂层或污染物的结构,从而对后续混凝阶段产生影响。氯是最早应用于水处理的预氧化剂,但预氯化会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氯化副产物。目前研究较多的氧化剂主要有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otassium Permanganate Composite,PPC)、高铁酸盐、臭氧等。 基于PPC预氧化的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NOM 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PPC以高锰酸钾为主剂,多种化合物为辅剂复配而成.其在饮用水预处理中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 PPC氧化可破坏胶体颗粒表面的有机涂层,降低胶体颗粒表面负电荷和双电层排斥作用,使水中胶体颗粒易于脱稳;② 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对水中NOM的吸附和催化氧化作用:③ 高锰酸钾与其他组剂的协同作用。高锰酸钾在去除大量有毒、有害有机物时,会有一定量新物质生成.但这些新物质无毒无害,且不具有生物毒性 。低温、低浊的地表水是较难处理的水体。实验发现,PPC对低温、低浊原水具有促进强化混凝去除DBPs先质、藻类等 功效,且效率优于传统预氯化及预投加高锰酸钾的工艺。梁恒等考察了PPC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低有机物污染的黄河水的效果。结果表明,PPC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预氯化,可有效降低滤后出水的浊度。较之预氯化工艺,UV254 和C0DM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8%和11%。张锦等研究表明,PPC对给水处理中的混凝工艺有较高的强化效应,能有效去除和控制受污染水源水中的致突变物质及氯化副产物,在相同水质要求下,能大幅度节省混凝剂投量,降低制水成本,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基于PPC预处理的强化混凝法只需向水中投加少量药剂。不改变常规工艺,不增设大型构筑物,经济有效,简便易行。适合中国国情,目前已在中国的几十个水厂(站)推广应用。 高铁酸盐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剂,具有氧化(酸性条件下氧化还原电位为2.20 mV)、吸附等多种作用。其分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铁胶体颗粒是其具有多种水处理功能的主要原因.将其应用于强化混凝的预处理可强化去除原水中的有机物及藻类.哈尔滨工业大学已开发了高锰酸盐复合剂系列.目前正在研制高铁酸盐复合药剂.已在不少水厂运用。目前关于臭氧氧化对混凝过程影响的机理尚未明确。但研究发现,NOM 的臭氧化产物中包含不少醛类物质.一些醛类如甲醛、乙醛、乙二醛等的毒性问题已引起关注。Edwards等在研究预臭氧化对混凝剂和NOM的相互作用时发现.增 加臭氧量将导致铁盐、铝盐混凝剂的金属残余量增加。另外,在采用臭氧法处理时,如果有溴离子存在,会生成三卤甲烷、卤代乙酸(Halogenated Acetic Acid,HAA)和溴酸根离子,所以当原水中溴离子浓度较高时。不宜采用预臭氧化的强化混凝法。虽然目前臭氧作为预氧化剂愈来愈多地被国外使用,但随着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将成为各水厂选择该工艺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 3.3磁技术+强化混凝 应用于给水处理的传统磁技术主要是高梯度磁滤技术。与传统工艺不同,它在投加混凝剂时须投加磁铁粉.在沉淀之前进行预磁化处理,再用高梯度磁滤器取代传统的砂滤工艺。其优越性突出体现在两方面:① 由于加入的磁粉在搅拌下呈悬浮状态,提高了悬浮粒子的磁化率,增加了胶体颗粒间的碰撞几率,从而促进了絮体的彤成;② 磁粉因吸附在絮体内,形成的磁性共聚体结合牢固紧凑,沉降时间缩短.在提高设备处理能力的同时使污泥致密性增加,利于后续磁滤分离。该技术对饮用水的消毒已经取得一定效果。 近年来,磁技术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已从单一的磁场处理、磁滤装置向各种药剂与磁场协同作用的方向发展 郭丽燕等 通过添加以粉末活性炭(PAC)、磁粉为原料制得的赋磁活性炭粉来强化混凝去除饮用水源中的有机物。结果表明,利用赋磁活性炭粉的强化混凝可使原水浊度降至0.5NTU以下,对CODMn、TOC和UV254 的去除率也可平均提高15%左右。赋磁活性炭粉可将PAC的良好净化作用与磁性粒子的分离功能结合起来,既强化了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又便于回收利用,而且制作和操作过程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PAC的性能及赋磁工艺条件等的差异会对有机物吸附造成一定影响,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磁性离子交换树脂(Magnetic Ion Exchange Resin,MIEX)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它是将磁性物质(通常是铁的氧化物)加入常规制剂中.使其均匀分布于离子交换剂网络而制得的磁性交换剂,是一种既有普通树脂的交换效果又能实现固液快速分离的新型离子交换树脂闭。目前主要采用共混法、单体聚合法和化学转化法等方法制备。MIEX将离子交换与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相结合,利用其所带的磁性.加速树脂的沉降,提高交换速度和分离速度.促进大面积动态交换与吸附.有利于实现离子交换与磁分离一体化.建立大规模连续式离子交换磁分离反应器,在化工分离、金属富集、污水处理、医疗药物、生物分子分离及离子交换与吸附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闭。 MIEX可与强化混凝联用去除水中的NOM。通过在常规水处理设备中投加MIEX,并使其处于悬浮状态,可降低水中NOM的含量:反应后的树脂可用盐水再生,由于树脂对有机物的交换容量大,树脂在再生前可重复使用多次P-s3。Singer等别开发了一种具有强化混凝作用的MIEX。它由一种聚丙烯多空材料组成,中孔径,空隙率比传统树脂(直径180 mm)小2~5倍。结果表明,用它作为预处理工艺来强化混凝控制水中的DBPs前躯物,能使NOM 的去除率大于90% .THMs前体减少60% ~90%,HAAs前体的去除率也有所提高,而所需的混凝剂量有所减少,对低TOC浓度、低UV254 值和高碱度的水也很有效。此外,MIEX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没有选择性,可作为提高水源水中NOM去除率的另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处理技术。 3.4生物降解+强化混凝 生物预处理微污染原水是近年研究较多的一种治理技术,并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生物膜法。 采用生物预处理会使处理T艺变得相对复杂.处理成本增加.因此常被用于一些老水厂的改造。 采用加入高锰酸钾的强化混凝与亲水性悬浮填料联用处理微污染水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该工艺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混凝过程主要去除大分子量有机物,亲水性悬浮填料生物降解主要去除小分子量有机物。黄仕元等考察了该 艺处理湘江支流蒸水河微污染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悬浮填料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温度在20℃左右.自然挂膜时间大约20 d, 艺启动迅速。加入高锰酸钾的强化混凝与亲水性悬浮填料生物降解联,后对微污染水中浊度、CODMn.和NH3ˉ一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3.25% 、59.5%和58.6%。 该技术经济、简单,是符合中国国情、有发展前途的水处理工艺的新组合。 4结论 1)尽管强化混凝是一种不需增加高额投资 在现有的处理构筑物基础上就能较好地去除水源水中NOM 的重要技术,但却难以有效去除溶解态的DBPs前驱物 加大了后续工序的处理负荷,对饮用水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2)基于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NOM 的方法仍在不断发展,例如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强化混凝法、添加纳米材料的强化混凝法等。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用水源水污染日益严重.饮用水水质标准也愈来愈严格,这对水厂的安全有效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和目前的经济实力,通过对现有水厂常规工艺的改造和挖潜,在扩建与新建水厂中推广应用,本着实用、经济、安全的原则,从反应器开发、最优水力条件控制及各种组合工艺配套应用等方面,进行基于强化混凝的联合预处理去除水源水中NOM的研究和技术改造.对饮用水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2
发表于 2009-6-19 15:44:34 | 只看该作者
遮光法控藻的中试研究 陈雪初 ,孙扬才 ,张海春 ,李春杰 ,王晓冬 ,孔海南 , 1.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402.温州水务集团公司,温州325000 收稿日期:2006—07—07 修回日期:2007—10-08 录用日期:2007—11—21 摘要:进行了遮光法控制富营养化水池中藻类的中试研究.结果显示,9d试验后,叶绿素a浓度、COD、浊度、DO分别由遮光前的130.5ug/L、30.9mg/L、20.0NTU、12.0mg/L 下降至处理后的24.8ug/L 、1.7mg/L 、5.4NTU、3,1mg/L ,TP、TN浓度则变化不明显.表明遮光处理能够在营养盐浓度变化不大的状况下大幅度削减藻类生物量;遮光1d后,105cm处的叶绿素a浓度、COD、浊度都较水面表层浓度高,显示遮光之后藻类出现了沉降的现象;遮光2d后,水深30cm以下的净生产量都为负值,显示遮光显著抑制了藻类的光合产氧速率,并促使藻类消亡. 关键词:遮光;藻;叶绿素a;抑制作用 文章编号:0253-2468(2007)11—1830—05 中圈分类号:X172,X52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源地的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灾害性水华频发,直接威胁到城市供水安全.针对这一严峻现实,在全面实施控源策略、加强自来水厂预处理工艺的同时,开发能够直接在水源地域内消除有害藻类的技术亦成为关注热点.研究域内控藻除藻技术可从直接影响蓝绿藻增殖的诸多环境因素中人手,相对于温度、营养盐、pH等而言,光照度无疑是最为容易实施人为干预的因素,尹澄清等(1993)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巢湖围隔实验中观测到在有风天气时湖水透明度降至10~16cm,1m深处光照度仅有70 lx,这导致整个水层的净生产量为负值,由此提出巢湖是光限制型水体的观点;接触氧化法发明人小岛贞男博士则于2000年指出可采用局部遮光法抑制水库或蓄水池的水华(KOJIMA,2000),在此观点启发下,本课题组结合. 我国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关遮光控藻技术的人工气候室内摇瓶研究、自然水域人工围隔研究,本文则为该系列研究的中试部分,其目的在于掌握遮光法控藻的基本规律,为更大规模的研究提供依据. 基2 中试水池概况(Introd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pond)中试水池位于温州市郊某花圃内,为灌溉用水储蓄池.该池长25m,宽15m,水深1.2~1.8m,总储水量562.5m3 ;池水则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镜检发现水中优势藻种为不定腔球藻.基本水质情况见表1. 3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3.1 遮光材料及其铺设方法 遮光材料为市售的遮光率分别为70% 和85%聚乙烯遮阳网.将若干尼龙绳横向固定于水面,于其上铺设遮阳网.第1~6d铺设两层遮光率为70%的遮阳网;第6~9d加盖1层遮光率为85% 的遮阳网. 3.2 采样及测试方法 池内布设6个采样点,遮阳网铺设后每隔2d采样,每个采样点于0、35、75、105cm 深度处各采500mL水样,将同一深度的6份水样混匀,测试结果即为该深度条件下的各项水质指标的平均值.测试项目包括叶绿素a、COD、浊度、TP、TN等,测试方法参照文献(金相灿等,1990);DO和水下光照度在中试现场测定(早晨10:00~11:00),分别采用830A便携式溶氧仪和ZDS一10自动量程光照度计.采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3.3 中试期间气候状况 试验在2006年9月上旬进行,第0—1 d阴有时有雨;第2—9d晴到多云.水温(20—24)℃ ,平均水温22.9℃ . 4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4.1 遮光处理对水下光照度的影响 在试验的第1、阶段,即1—6d中采用双层遮光率为70% 的遮阳网实施遮光.图1为实施遮光工程前后水下光照度的情况.结果显示,在入射光照度为650001x时,未遮光情况下水体表层光照度为530001x,遮光处理后使表层光照度得到显著削减,降低为13001x.遮光前后水下光照度随水深的垂直变化均符合比尔定律Y=A•eˉkx (其中, 为水深(m),Y为该深度水-层光强度(1x),k为光衰减系数),即随着水深的增加,光照强度呈指数规律下降,拟合后的结果见表2,由于遮光处理在短时间内不引起水质变化,故而光衰减强度k无明显差别,分别为2.10和2.05. 在试验的第2阶段,即6~9d中,为提升控藻效果又增加了1层遮光率为80% 遮阳网,此时,即使入射光照度高达800001x(晴天正午),水表层光照度亦不到2001x,这已低于大部分藻类的光补偿点(华汝成,1986). 4.2 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 图2为水体不同深度的叶绿素a浓度及其均值随遮光时间的变化趋势.就均值而言,试验第1阶段1—6d内缓慢下降,第2阶段降幅则明显增大.这与第6d加盖85%遮阳网有关,第1阶段平均去除速率稳定在7u g/L/d。。,第2阶段6—7d平均去除速 率达到25u g/L/d,即加盖遮阳网后去除速率提升3倍多,7—9d由于叶绿素a浓度已较低,去除速率减低为13ug/L/d,仍为初期的两倍.试验前叶绿素a浓度均值为130.5u g/L,第9d试验结束时仅为24.8u g/L,去除率为81.0% ,这表明遮光之后,不但抑制了藻类增殖,还能够显著地降低水体中藻类生物量.另一方面,遮光后第1d沿不同深度叶绿素a浓度差别明显,表层叶绿素a浓度仅为53.0 ug/L,深度35cm、75cm 处浓度上升为135.1 ug/L 和133.2 ug/L,105cm 处则高达164.9u g/L,即随着深度增加,叶绿素a浓度有升高的趋势,这显示,遮光之后出现了藻类沉降现象,可能是由于低光照度条件下藻类活性降低所导致;此后,随着时间推移,不同深度叶绿素a浓度逐渐趋同,到试验结束时几乎没有差别. 4.3 浊度、COD、DO及营养盐浓度的变化 图3为水体不同深度的浊度及其均值随遮光时间的变化趋势.试验前浊度均值为20.0NTU,遮光ld后,浊度即有所下降,1~3d变化不大,第3d起呈直线下降之趋势,均值为5.4NTU,去除率为73.1%.另一方面,遮光1d后,出现了与叶绿素a浓度相同的沉降趋势,表层水体浊度仅为7.9NTU,远低于其它各层水体浊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层水体浊度亦逐渐接近,试验结束时无明显差别. 图4为水体不同深度的COD及其均值随遮光时间的变化趋势.试验前COD均值为32.2mg/L,遮光1~7d期间去除速率较为稳定,平均值为2.6mg/L/d,7—9d去除速率提升两倍多,达到6.0 mg/L/d,试验结束时COD均值已极低,仅为0.5mg/L,这显示,遮光处理极显著地削减了水体中COD水平.就不同深度的COD浓度变化而言,遮光第1d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底层高于表层的现象,表层COD为103cm层COD的1/3,但此后,各层COD的变化则无明显规律可循. 图5为DO变化趋势,发现试验开始时由于藻类生物量较大,光合作用强烈,水体中DO可高达12mg/L,处于过饱和状态,在实施遮光后第1d DO即显著下降,均值下降速率为3.4mg/L/d,随后降幅趋缓,至第6d提升遮光强度后降幅又有所增加,均值下降速率为0.9mg/L/d;另外由图5还可以发现,在试验过程中各深度DO都十分接近,其变化趋势也几乎相同,这说明水中DO并不像其他指标那样明显地受到水深变化的影响. 图6为TN及TP浓度的变化趋势,由图6可见,试验过程中TP浓度基本不变,而TN略有上升,但变化也极小,说明遮光法虽然能够有效控藻,但却并不能够对水中营养盐产生影响.这显然是遮光法的局限之处,不过若能够消除有害藻类,那么源水中的营养盐浓度即使达到富营养化的水平,也不至于直接妨碍水质安全. 4.4 遮光处理后的氧净生产量 在遮光第2d,采用黑白瓶法对水体各个深度的净生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7所示.发现在水层30cm处氧净生产量已为负值,为一0.6mg/L/d,即由于遮光后光照度的下降,藻类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光合产氧速率显著下降,低于该层水体中生物群落的呼吸速率,使得水体由产氧状态转为耗氧状态;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照度持续下降,氧净生产量的负值趋势增加,但0.9~1.2m之间净生产量下降不多,这是因为在此次深度下光照度不到50 lx,水下几乎处于黑暗状态,光合作用已完全受到抑制,仅存在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 5 讨论(Discussion) 生物生长受限制因子影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的量决定了藻类生长速度和最高阈值.基于这一原理,控制水体营养盐特别是磷素被认为是防治我国湖、库水源地富营养化的最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及工程实践发现,对磷浓度较高的湖泊,(如TP>0.2mg/L ),藻类生长与总磷的相关性已不明显;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要想完全截断外源污染困难重重,且部分富营养化水源地营养本底就较高;再加之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控源策略耗资巨大,一般只能在实施近10a以后才能见效,因此,单纯控制营养盐并不足以应对我国水源地频繁发生的水华灾害(孔海南,2000;濮培民等,2005).光照度亦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本中试试验结果显示,遮光9d之后叶绿素a浓度、浊度、COD都显著下降,去除率分别达到80.1% 、68.0% 、93.8% ,证实了遮光法控藻的可行性.这提供了一种新的控藻思路,即从限制因子光照度出发,通过工程手段调控取水口附近水域光照度,抑制藻类光合作用,有可能在较短的停留时间内、较低成本条件 下将藻类浓度削减到很低水平.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遮光法控藻机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低光照度条件下藻类比增殖速率显著下降,从而抑制了藻类的增殖.这已为众多研究报道所确认,如林毅雄等人(2000)的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度在1000~50001x之间,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比增殖速率随光照度降低而减小;陈德辉等(2000)进一步提出藻类生长受光照度限制符合Monod方程,据此测定并计算出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半饱和常数和最适光照度;我们的前期研究则发现,针对于铜绿微囊藻在上海宝钢水库源水中的增殖而言,当光照度≤5001x时,比增殖速率显著下降,不到最适光照度43001x时的1/2. 2)低光照度导致藻类的光合产氧速率显著下降,甚至低于呼吸速率,迫使藻类不断消耗自身有机营养,趋于消亡.按经典的光合作用学说,对于特定藻类存在“光补偿点”,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时,光合产氧速率高于呼吸作用速率,藻类生物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反之,低于光补偿点时,藻类生物量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华汝成,1986).本研究中随着深度增加,藻类的净生产量也由正值转为负值,显示藻类光合作用由于光照度下降而逐渐受到 抑制,甚至弱于呼吸作用,造成藻类自身生物量持续下降;第2阶段增加遮光强度使得入射光强低于2001x时,叶绿素a浓度和DO下降幅度明显增大,这应当与水下光照度都显著低于光补偿点有关. 3)低光照度条件下藻细胞活性下降,具有较高沉降性能.在本文的实验中观察到遮光后藻类出现了沉降现象,吴生才等(2004)的水柱试验亦发现低光照度下以单细胞存在的铜绿微囊藻一直处于下沉状态,还计算出了沉降速率约为1.7cm/h.天然条件下,许多浮游藻类具有浮力调控机制,以微囊藻为例,近年来Walsby(2006),WMlace(2000),Visser(1997)等人的野外现场研究和数学建模结果证实,当群体微囊藻处于光抑制的最表层时,能够通过糖源合成提高自身密度,快速下沉,当下沉到一定深度,特别是低于光补偿深度后,由于糖源不再合成而处于不断消耗之中,浮力转而上升,快速上浮,因此,它能够在种群竞争中取得优势.本文的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藻类自身的浮力调控机制相违背,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它仅在持续的昼夜交替时存在,而在长期低光照条件下可能丧失,这一推测有待今后的深入研究予以证实. 5 结论(Conclusions) 1)遮光9d之后,叶绿素a浓度、COD、浊度、DO分别由遮光前的130.5iug/L、30.9mg/L、20.0NTU、12.0mg/L 下降至24.8u g/L、1.7mg/L、5.4NTU、3.1mg/L,TP、TN浓度则变化不明显;在试验第6d,加盖1层80% 遮阳网使水表层光照度低于2001x时,叶绿素a平均去除速率由7ug/L/d 提升为25u g/L/d. 2)遮光1d后105cm处的叶绿素a浓度、COD、浊度都较水面表层浓度为高,显示遮光之后藻类出现了沉降的现象. 3)遮光2d后,水深30cm处净生产量已为负值,为一0.6mg/L /d,显示遮光显著抑制了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3
发表于 2009-6-20 15:56:40 | 只看该作者
原位生物膜技术去除水源藻类研究 徐乐中.李大鹏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江苏 苏州 215011) 摘要:考察了原位生物膜技术对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原位生物膜技术对藻类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稳定在80% 左右;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藻类去除率显著增加。对于除藻而言.水力停留时间5 h较为合适。生物膜+高锰酸钾联用技术对藻类的去除率进一步提高, 当高锰酸钾投量为0.75 mg/L时.藻类去除率可以达到90%。试验期间,原位生物膜技术对有机物、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40% 、80% 左右。由此可见,在水源水中采用原位生物膜技术是解决水厂除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原位生物膜技术; 高锰酸钾; 藻类: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U9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9—2455(2008)03—0030—03 目前.除藻研究工作多集中在化学预氧化、高效混凝剂应用及使用改性滤料强化过滤等方面.并且,在水处理厂中除藻并不是由某一个单元工艺单独完成的,而是贯穿于整个净水工艺过程中。我国大多数水厂除藻都是集中在对水厂现有工艺的改造.这通常会增加水厂制水成本。近年来.生物处理技术在给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发现.生物处理对藻类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并且可以对藻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原位处理方法,在水厂取水口处设置悬浮填料作为生物载体.利用水源水中的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达到去除藻类、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的目的,为后续常规处理工艺提供有利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水水质 原水取自苏州某水厂进水口,试验期间的水质见表1。 1.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见图1。其尺寸为长X宽X高=85cm x 85 cm x 60 cm.在反应器内部设置2块隔板.将反应器分隔成宽度分别为17、33、35 cm的3个区域。在反应器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头3排,每排2 个,进行曝气。采用YDT型弹性立体填料。该填料的主要物理指标:填料单元直径为150 mm:丝条直径为0.5 mm;丝条密度为0.93 kg/m; 比表面积为318~370 m2/m,。试验过程中,气水体积比为0.5:1,HRT为5 h,进水流量为66.6 L/h。 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藻类采用显微镜计数法测定;CODMn 采用标准方法测定;NH3一N采用纳氏试剂光度法;NO2ˉ -N采用N一(1一萘基)一乙二胺光度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装置的启动 采用动态培养的自然挂膜方法,初期采用较低的气水比,14 d后,填料表面出现少许灰褐色絮状物;采用微曝气的方法,21 d后,填料表面出现一定厚度的黄褐色絮状物,此时对CODMn 的去除率稳定在30% 左右,对NH3 一N的去除率稳定在70%左右, 即认为反应器启动成功。 2.2 对藻类的去除效果 2.2.1 原位生物膜法对藻类的去除效果 原位生物膜法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试验初期,进水藻类含量较高,随后进水藻类含量比较稳定(2.O0×105个/L)。试验期间.出水藻类含量基本保持平稳(0.68×105个/L),去除率保持在80% 左右,说明采用原位生物膜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处理出水中藻类含量,其控制机理主要是生物絮凝、微生物对藻类的分解。而填料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分解的化感物质又可以抑制水源地藻类的大量生长,并进一步抑制水华的发生,有利于水源地水质的恢复。由于藻类的有效去除,使出水嗅阈值显著下降。 2.2.2 水力停留时间对藻类去除率的影响 试验中分别选取了水力停留时间2.5、5、7.5、10 h,每种运行条件下稳定运行15 d,每天检测出水藻类含量。结果如图3所示。 图3显示,随着水力停留时间延长,藻类去除率逐渐增加,其中,HRT由2.5 h增加到5 h时,藻类去除率增加了113.41% .而尽管HRT继续增加,但藻类去除率的增加量很小。因此,从经济性 和处理效果两方面考虑,HRT为5 h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力停留时间。 2.2.3 生物膜与高锰酸钾联合对藻类的去除效果 尽管水源水经生物膜处理后,藻类去除率可以达到80% 左右,但考虑到进水藻类基数较大,则导致出水中仍存在较多藻类。为了强化藻类的去除效果,试验中采用生物膜预处理后,再用高锰酸钾氧化的方法,考察了联用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 试验结果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高锰酸钾投量的增加,藻类的去除率显著增加。当高锰酸钾投量为0.75 mg/L时,藻类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研究表明,高锰酸钾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其强氧化性抑制了藻类的游动性,并使具有助凝作用的生物聚合 物释放出来,提高了藻类的去除效果,并且,随着高锰酸钾投量的增加,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可以使藻细胞消散和裂解 ,为后续混凝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研究的同期试验发现.高锰酸钾的氧化时间在20~30 min之间,藻类的去除率就可以达到90% 左右。由此可见,在藻类高发期.可以在输水管道中投加高锰酸钾,利用输水时间就可以达到强化藻类的去除效果。 2.3 对CODMn的去除 由图5可以看出. 生物膜对CODMn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去除率保持在40% 左右, 出水CODMn的质量浓度稳定在1.6 mg/L左右。说明采用原位生物膜法可以有效地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而难降解的有机物又可以通过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作用的生物聚合物与悬浮物一起被絮凝沉淀去除。 这不仅有利于降低源水输水管道中微生物大量繁殖的风险性.并且有利于降低后续处理工艺的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 2.4 对NH3 一N的去除 由图6可以看出,尽管进水NH3 一N的波动幅度很大,但出水NH3 一N的质量浓度稳定在0.586mg/L左右,去除率稳定在80% 左右。有机物、氮类物质的大量去除不仅可以降低水厂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源地发生水华的风险,对于水源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原位生物膜法对藻类具有较好的去除率,去除率可以达到80%左右。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藻类的去除率显著增加。试验结果表明,5 h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力停留时间。生物膜与高锰酸钾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藻类的去除率。高锰酸钾的氧化时间在20~30 min之间. 藻类的去除率就可以达到90% 左右。原位生物膜法对有机物、氨氮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其去除率分别稳定在40% 、80%左右。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4
发表于 2009-7-2 09:23:16 | 只看该作者
由图3可见,原水经过强化混凝和助凝剂强化处理后,有机物去除率达到30%~40%左右,明显高于常规混凝(15%~20%左右);但是2种处理方法有机物去除率差别不大,这一点和以往的实验结果一致;所有沉后水中,以亲水性有机物为主,显示强化混凝和助凝强化混凝对亲水性有机物的处理能力较弱、去除率较低;疏水性碱类、酸类的处理效果方面,助凝剂助凝效果(去除率28%)比强化混凝效果(去除率66%)差;而对处理亲水性和中性有机物助凝强化有较强效果(见图4).增加PACl投药量提高有机物去除率的主要机理是电中和沉降和吸附共沉淀;而PAM助凝除了上述机理外,由于PAM上有很多侧基,可以和某些有机物结合,因而促进某些有机物的去除(如Hi、Hon),另外PAM长链粘结多个颗粒可以形成更大、更密实的絮体,促进沉淀,但可能占据絮体上有机物的吸附位点,因而沉后水中余浊降低,但某些有机物的去除率则有降低(如Hoa、Hob). 对UV254的去除效果见图5.254nm是水体中芳香族化合物或具有共轭双键化合物在紫外区的吸收峰位,对于测定水中天然有机物如腐殖质有重要意义;UV254可以被用以作为TOC和THMs前体物的代用参数。强化混凝和助凝强化处理对UV254有一定的去除,去除率50%左右;去除率高于DOC的去除率(30%~40%).对各个级分有机物的SUVA(Specifie UltravioletibS。Bance)值计算结果列于图2中. 根据Edzwald等人的分类标准,原水SUVA为3.21,2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5
发表于 2009-7-6 06:41:06 | 只看该作者
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生物学研究 陈旭1 朱琳1 王启山1 杨瑶1 赵巍1 何文杰2 韩宏大2 张旭东2 (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2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总公司,天津300040) 摘要在我国北方一些城市的水源地以及给水厂蓄水池中,甚至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都曾经发现红虫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水质。在天津市市区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经鉴定为颤蚓科的淡水单孔蚓。初步研究了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红虫在20±1℃和27±1℃水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并研究了红虫卵在蚓茧内的详细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红虫从其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孵出生长到产卵在水温20±1℃时需要73~98d,在水温27±1℃时需要51~72 d。 关键词 饮用水红虫生活史室内培养 我国北方城市水源70%以上为地表水,有机物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藻类大量繁殖,各种小型水生动物孳生,包括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水蚤的浮游动物和红虫的底栖动物。这些生物常见于水源地以及给水厂蓄水池中,有时甚至会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发现,这种情况会对饮用水的水质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 有文献表明,在我国南方某些城市二次储水池中及英国的艾塞克斯城、美国的洛厄尔城发现的红虫均为摇蚊幼虫。与之不同的是,本实验室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经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鉴定,此三种红虫样本均为同一种,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乳6ificidae)、单孔蚓属(Monopylephorus),为淡水单孔蚓(MonopylephorusLimosus)(见图1)。该种红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地的淡水(含少量盐分)水域,并喜栖于城市居民区排放生活污水的 沟渠中。 经相关文献证明,二次供水没有防护措施的溢流管和密闭不严的进入口,都可成为红虫污染水质的进入途径;水池中余氯较低及长期不清洗为虫 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孳生提供了食物和生存条件。同时,当供水环境不良、管道出现破损时,或是当生活污水污染供水系统时,红虫也可能经由管网进入供水系统,但是,也不能排除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颤蚓类在污水自净和水质污染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种红虫作为自来水水体的生物污染物而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在饮用水中出现的红虫生物污染,不仅要对成虫进行杀灭,同时也要对幼虫和虫卵进行杀灭。这就需要对红虫的生活史进行系统研究,以找出杀灭的最佳时机。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红虫进行饲养,初步进行了成虫饲养条件和虫卵发育的个体水平试验研究。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本工作始自2003年4月下旬,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共约60条。放养于搪瓷盘中,用脱脂棉制成松软的基质,加入一定量水,保持红虫的生存环境。每天将新生的蚓茧捡出,置于培养皿中的脱脂棉基质上,同样加入一定量水。试验用水为曝气充氧脱氯的自来水,pH为6.5。以比例为1:1的面粉和玉米粉及适量的莴苣浆的混合发酵物作为饵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容器内水量的一半,水温与试验容器中的水温保持一致。 2试验结果 2.1蚓茧内发育 红虫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当成虫出现环带时标志成虫已经性成熟,可以交配受精。产出的卵被环带分泌出的粘液包裹形成蚓茧。蚓茧呈椭圆形,长约2~3mm,为淡橙色,内有卵粒4~13颗不等。蚓茧的两端各有一个口,是封闭的,在7~12 d后卵发育成为幼虫,幼虫会突破茧口,游出茧外,刚出生的幼虫体长约为3mm(见图2)。 刚产出的卵(图2a)呈圆形,包裹在蚓茧中。大约经过3~5 d后,卵从一侧开始逐渐向中间凹陷(图2b),经过进一步凹陷(图2c),1~2 d后卵发育成肾形,肾形的卵逐渐向两极生长(图2d),延长展开,再经过7~9 d后形成幼虫(图2e)。蚓茧的两个端15至此时仍然是密闭的(图2f),在茧口处有阻碍物(图29)。在幼虫进一步发育4~5 d后,幼虫就会钻过阻碍物,通过茧口游出蚓茧(图2h)。图2i所示为刚从蚓茧中孵化出的幼虫。 2.2生长发育 蚓茧内发育阶段是指从蚓茧产出到蚓茧内孵出的胚胎发育过程,性成熟产生蚓茧阶段是指从幼蚓孵出发育到其产生第一个蚓茧的发育过程。由表1可以看出:红虫从蚓茧产出后,其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孵出生长到产卵在20±1℃水温需要73~98 d,在27±1℃水温需要51~72 d。 2.3红虫伸缩能力的研究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红虫蚓体的伸缩能力很强,可以穿过用于过滤的筛绢(见表2)。成年蚓体 的直径最大可达730um,但是均可穿过孔径为200um的筛绢。10~15 mm体长的幼蚓体直径一般为200~250um,25~30mm体长的幼蚓体直径一般为300~350um,均可穿过孔径为150um和200um的筛绢,但无法穿过孔径为120um的筛绢,其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尽管红虫具有伸缩能力,但其伸缩能力有限;二是幼蚓的活动能力有限,不具备成蚓那么强的穿透能力,故无法穿过筛绢。 3讨论 (1)本试验采用面粉和玉米粉及适量的莴苣浆的混合发酵物作为饵料投喂。考虑加入莴苣是因为莴苣的营养价值较高,含丰富的铁、钙、脂肪和叶酸等大量维生素,可以为红虫的生长发育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同时,本试验根据李仁熙的方法,采用脱脂棉作为基质,比采用淤泥和沙子作基质更便于观察和测试。 (2)经小型试验证明,当水温降至6℃时,红虫的死亡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幼蚓的死亡率显著增高。说明低温对红虫正常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在幼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红虫蚓体的伸缩能力很强,可以穿过用于过滤的筛绢这一生理特性,对于净水工艺的改进提出了新的问题,现行净水工艺中过滤部分多采用无烟煤和石英砂作为滤料,那么红虫就有可能钻过滤料,造成水质污染。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6
发表于 2009-7-19 05:46:47 | 只看该作者
氯胺消毒及高锰酸钾氯胺联用消毒 李星1 杨艳玲1 吕鉴1 李圭白2 何文杰3 韩宏大3 (1.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100022;2.哈尔滨工业大学3.天津自来水集团公司,天津300040) 摘要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试验水样,观察了氯、氯胺单独消毒工艺以及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效能,同时比较了投药总量相同条件下单独氯胺消毒工艺及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效能以及对THM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污染严重,尤其是耗氯物质含量较高的污水,氯消毒效果受到极大影响,氯胺消毒的效果要略好于氯消毒的效果,而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性能明显优于单独氯胺消毒工艺,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THMs的生成量。因此,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可以使处理后水质从微生物安全性到化学安全性两方面均得到提高。 关键词 高锰酸钾氯胺协同消毒 三卤甲烷 污水处理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行城市污水资源化,把处理后的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加以利用,以减轻城市供水不足魄压力,缓解水资源的紧缺状况。根据2010年发展规划,我国污水总量预计将达到684X108m3/a,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40%,工业废水处理率也将大幅度提高。如果将处理后的污水作为可用的水资源,其潜力是相当可观的。但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有机物等指标含量较高,为保证预氯化处理效果,需加大投氯剂量,致使生成较多的难于生物降解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对水环境构成一定的危害,此外还会影响预氯化消毒的效果。为了确保回用水的卫生安全,安全强化消毒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试验水样,对比了氯、氯胺单独消毒工艺以及氯胺与高锰酸钾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性能,并对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及氯胺单独消毒工艺中的THMs生成情况进行观察,探讨适合于城市污水回用预处理的最佳消毒工艺。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水样 位于北京市内的某中水回用水厂将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引到厂区内一个大型蓄水池内做为回用水水源,本试验取蓄水池水做为试验水样,试验在2003年2月份进行,由水厂提供的当日蓄水池内水的部分水质指标见表1。 1.2试验材料 次氯酸钠(NaOCl)溶液,氯胺(NH2C1溶液,用(NH4)2SO4与NaOCl制备)高锰酸钾(KMn04)溶液。 1.3试验方法 方法1:在一系列经预先清洗、紫外线消毒的烧杯中,加入1000mL实验水样,加入一定量消毒剂并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后,取水样置于预先加有无菌中和剂(10%Na2S203溶液)的取样瓶中,终止消毒,留作微生物检验。采用滤膜法检测总大肠菌群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细菌总数。 方法2:取300mL试验水样置于500mL烧杯中,分两组进行实验:一组同时加入一定量高锰酸钾、事先制备的氯胺及三氯化铁至所需浓度,另一组同时加入氯胺及三氯化铁至所需浓度。然后,置于六联搅拌机中反应(快搅1min,慢搅30min),再经中速定量滤纸过滤后分置于250mL三角瓶中,将其置于摇床中反应2h(温度25℃,转速100r/min)。 1.4消毒效果评价 消毒效果依据消毒不同时间水样中微生物存活率进行判断,计算公式:存活率=lg(Nt/No) 其中:Nt为消毒剂作用一段时间后水样中剩余微生物个数; N0为消毒实验前等量水样中对照微生物个数。 1.5三卤甲烷的测定 采用外标法对三卤甲烷进行定量。反应后水样经液一液萃取法富集浓缩后,利用气相色谱仪(HP5890)进行分析。色谱柱为石英毛细柱(HP一5,60m x 0.32mm x 0.25um),检测器为电子捕获检测器。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300℃,载气为高纯氮,色谱柱恒温在75℃,保持15min。 2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氯、氯胺单独消毒工艺及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效能对比 取试验水样按试验方法1进行试验,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氯、氯胺单独消毒工艺以及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灭活细菌及大肠菌群的效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本实验水样,氯消毒工艺的消毒效果与氯胺消毒工艺相比非常接近(见图1),并不占有优势,氯胺消毒工艺的消毒效果有时甚至略好于氯消毒工艺(见图•2)。 分析表1中试验水样的部分水质参数可知,试验水样中的氨氮含量很高,达到2mg/L。在这样的水样中,加氯的绝大部分与氨氮迅速反应生成氯胺。 因此,对于本试验水样,在单独氯消毒工艺中,起消毒作用的已不是自由性氯,而是化合性的氯胺,因此,与氯胺消毒工艺比较,消毒效果相当。另外,水样中凯氏氮达到5.16mg/L,由此可推断出水中有机氮含量为3.16mg/L;此外水样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为0.60mg/L;CODMn为8.54mg/L,说明水中还含有一定量的还原性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尽管氨氮与氯反应很迅速,但仍然会有一少部分氯消耗在氧化还原性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上。例如,有机氮化合物中一部分可以与氯形成有机氯胺使消毒效果大大降低,据文献报道,有机氯胺的杀菌效果比无机氯胺还要低4~8倍;另一部分与氯形成其它化合物,使氯完全丧失杀菌能力,而氯胺受有机氮化合物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对于本试验水样,加氯消毒工艺尽管也是氯胺消毒,其消毒效果相对于加氯胺工艺略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污水中氨氮比较高,自由氯的绝大部分转化为氯胺消毒,一少部分氯消耗在氧化还原性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上使其消毒作用丧失。由此也可以推测,对于含有大量耗氯物质而氨氮含量又很低的水质,氯消毒效果所受影响更大,而氯胺消毒的优势会更明显。 对于本试验水样,由于水中氨氮含量很高,使得自由氯大部分转化为氯胺维持了一定的消毒能力,但氯胺消毒效果差,采用单一氯胺预处理工艺不能很好地发挥多级屏障作用。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由于高锰酸钾与氯胺联用在降低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指标上具有协同作用,所以高锰酸钾与氯胺联用工艺的消毒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独氯胺消毒工艺的效果。因此,对于受污染的尤其耗氯物质含量较高的污水,采用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处理后水质的微生物安全性。 2.2投药总量相同条件下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和氯胺单独消毒工艺微生物安全性的对比 取试验水样按试验方法1进行试验,图3和图4分别比较了投药总量相同条件下,2.5mg/L氯胺与2.5mg/L高锰酸钾协同消毒与5mg/L氯胺单独消毒在降低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两项指标的效果。 由图中可以看到,投药总量相同的条件下,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在降低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两项指标上的效果均略好于单独氯胺消毒工艺。 由此可见,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中,由于高锰酸钾与氯胺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氯胺的消毒效果,从而提高了处理后水质的微生物安全性。 2.3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与投药总量相同的单独氯胺消毒工艺化学安全性比较 取试验水样按试验方法2进行试验,结果见图5。由图5可以看到,氯胺投量相同的情况下,投加高锰酸钾可以降低THMs的生成量。 投加高锰酸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THMs的生成,而高锰酸钾对THMs形成的影响是由多种作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高锰酸钾氧化作用上看,一方面作为氧化剂,可以破坏某些THMs的前质,使THMs生成势(THMFP)降低;另一方面也能把某些非THMs前质氧化生成一些新的THMs前质,而新产生 的卤仿前质不易与氯胺反应或者作用十分缓慢。其次,KMnO4的还原产物新生态二氧化锰胶体具有巨大的表面积、丰富的羟基,能吸附部分THMs前质。 比较投药总量相同情况下两种工艺的THMs生成量发现,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THMs生成量比单独氯胺消毒工艺的THMs生成量显著降低,例如,当单独氯胺投加量为4mg/L时,THMs的生成量为9.8ug/L,而同时投加高锰酸钾和氯胺各2mg/L,THMs的生成量仅为4.Oug/L,下降了58.9%;单独氯胺投量为8mg/L时,THMs的生成量为17.2ug/L,而同时投加高锰酸钾和氯胺各4mg/L时,THMs的生成量仅为8.2ug/L,下降达52.2%。 由此可见,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既强化了氯胺的消毒效果,减少了氯胺的投量,同时又降低了THMs的生成量,使处理后水质的化学安全性及微生物安全性均得到提高。 3结论 1.对于污染严重,尤其是耗氯量较高的水体,氯消毒工艺与氯胺消毒工艺相比并不占有优势,采用单独氯预处理工艺无法保证处理后水质的微生物安全性,而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性能明显优于单独氯胺消毒工艺。 2.投药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效能好于单独氯胺消毒工艺,THMs生成量明显少于单独氯胺消毒工艺。因此,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可以使处理后的水质在微生物安全性和化学安全性两方面均得到提高。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7
发表于 2009-8-30 15:57:46 | 只看该作者
4.建立和完善水源地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规范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管理,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水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针对各类特点的农村,探索适合本地区水源保护与管理模式。 组建农村管水员队伍,对水源地和清洁小流域进行监管与维护,与农民就业结合起来,解决涉水事务的末端管理缺位问题。 探索建立生态与环境补偿机制,确定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方式及补偿费等。重点解决下游对上游、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水源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问题。通过明确固定的资金渠道对位于重要水源保护区域给予财政支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建立生态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实行矿业企业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快生态恢复。 实 施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行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排污单位治理污染。北京市正在研究阶梯式垃圾收费机制和环境与经济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探讨垃圾处理费用收取与分配,核定垃圾排放控制指标,实行垃圾排放总量控制,超限额部分实施加价收费,加快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促进垃圾处理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城四区垃圾处理 设施,均建在其他远郊区县,需由垃圾产生区向处理设施所在区县支付合理的经济与环境补偿。 北 京山区大部分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水处理出水标准要求高,但农民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较差,技术力量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难度较大。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政府应加大农村治污力度,以新农村建设为切人点,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护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回用率。要对农村污水处理进行分类指导,对一般农村村落生活污水,建议由政府投资建设,并从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提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对于水源地地区农村村落生活污水,建议从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提出足额资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采取专业化公司运营、乡镇水务站与当地环保部门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 规范水库湖泊的渔业养殖行为,划分环境功能,落实责任,确定水库发包方式和经营方式,防止开发不当造成水质恶化。 .5.建 立 健 全水源污染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 开 展 饮 用水水源水质的定期监测。构建污染源、水质安全和水厂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安全预警体系。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在线监测,建设并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网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有害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的监控,科学、及时、有效地监控预警和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 制 定 应 对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预案。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队伍,加强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组织应急技术培训和应急处置演习,提高实战水平。 6采 取 科 技手段,保护水源地做 好 乡 村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规划,优化污水处理与收集方式、处理规模、处理技术工艺和管理模式。将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收集系统分开建设,降低处理成本。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蓄水池和生态湿地,力争在防洪、排水、污水治理、景观水利、生态水利与灌溉利用等的结合上取得突破。 大力 发 展 环保产业,积极开发推广农村新能源技术,遏制农村面源污染严重,提高植被对水源的涵养能力。 建 立 农 村饮用水水质及污染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水污染监测与预警系统,增强环境监管的科技支撑能力。 开 展 地 下水普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对地下水进行脆弱性分区,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安全、生态补偿机制、水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 7.加 强 宣 传、教育和培训加强 宣 传 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 制,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倡导生态文明,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各种不文明的环境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 加强 舆 论 监督,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抓住典型进行剖析,开展警示教育,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加强 对 领 导干部、排污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生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完善 环 境 信息公开渠道,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8
发表于 2009-8-30 15:57:21 | 只看该作者
北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研究 刘培斌 (北京市水务局) 摘要: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经验,在于有明确的思路、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实践举措,针对北京水源地现状及问题,介绍了北京形成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思路、原则和措施。 关健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 做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是确保饮水安全和健康生活质量的首要条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因水源污染导致群众健康受到危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事件增多,水源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一 、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及问题 北京的饮用水水源有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永定河、京密引水渠等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饮用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根据供水对象分为城区供水和郊区供水,供水的重点在城区,郊区是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也是水源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截至2005年,用作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机井5099眼,大口井587眼,小型水库2座,截泉截流130处。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是水源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水源保护区上游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养殖粪污大量排放,水源保护区内水源涵养能力不足,面源污染较严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村庄排水多为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水冲厕所普及率不足20%,垃圾随意堆放、就地填埋。水源防护区内902个村庄3.5万m3/d污水没有处理,污水处理率低,未经处理的污水就近排人沟渠、河道、渗坑、渗井,对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造成影响。 三是农村水源区域管理缺位。在水源保护区附近存在非法开矿、建厂、建度假村、挖沙取石等现象。农村企业污染缺乏有效治理,租赁农村土地的企业,管理比较混乱,村庄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部分企业急功近利,污染严重。 四 是饮用水水源地立法工作滞后,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不够。仍存在向水源保护区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等现象,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因不想多支付运行成本而间断运行,甚至有的污水不加处理就直接排出,违法成本远低于处理成本,缺乏严格管理制度、保护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 五 是需进一步完善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水源区污染治理的生态、环境与经济补偿机制。农村地区多为单村供水,在本村打井取水,长期的卫生习惯及基础设施的缺失,对饮用水水质造成威胁。 另外部分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建设与运行管护资金不足。 六 是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水源地保护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小流域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统筹污染源、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统筹区域与流域管理,统筹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统筹流域上下游,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环境法制,强化监管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宣传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水源地保护问题。大力发展循环水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2.水源地保护原则 ① 污染 治 理与经济发展协调,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全面普查饮用水水源地状况的基础上,制定水源地保护规划。坚持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②水 源 地 优先原则。优先治理地表水源保护区、城市水源地保护区、城市、规划新城及村镇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保护水源地水质,确保供水安全。 ③ 防治 并 重,建管并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运用法律、行政、技术和宣传等手段,注重源头控制,强化管理,全过程防洽污染,解决水源地保护问题。 ④ 改革创新,加强监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指导作用,强化水源地监管。坚持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探索水源地监管新思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监控,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突出环境规划,抓好总量控制,加强环境评价,强化执法监督,严格环境标准,确保水源地安全。 ⑤统筹污染源与水源地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管理,统筹区域与流域管理,污水治理与再生水回用,统筹法律、制度与机制建设,因地制宜,分步分类实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类型的村庄,确定不同的治理标准和治理管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水源地保护补偿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建设与水源保护的积极性。坚持分级负责,规范管理,农民参与,政府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市级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政策集成,资金支持。实行专业化队伍运营和农民参与管理相结合。 三 、北京市水源地保护管理实践与措施建议 近年来 ,北京市水源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水源保护遵循“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建管并举、综合治理”的原则。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抓好基础工作,排除老情况,查找新问题,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三是不断完善水源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相关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和污染治理及设施运行的长效机制。四是落实政府的监督职责,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作为责任主体。五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 具体做法上,在水库上游山区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施水源区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五项同步治理,采取多种措施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密云水库拆除网箱养鱼和库岸违章建筑,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库区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湿地和库滨生态过滤带,净化水体。水库上游实施“稻改旱”,进行节水改造,建设雨洪利用工程,增加人库水量。目前城区集中供水水源地已基本划定保护范围,并制定了有关保护办法。此外,市科委已立项开展“京郊农村安全饮水及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在13个郊区县组织开展饮水安全及污水处理示范工作,研发一批适合农村特点的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并引人商业化模式。 有关区县也在水源保护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通州区推广应用生物农药20 余种,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0.3万h耐,举办农民技术和技能培训141 期。石景山区全面启动污染源监测工作,利用GPS对10 多个重点污染物排放口进行重新定位,建立健全污染源台账,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不达标单位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朝阳区聘请环境整治特约社会监督员,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总结分析北京市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经验,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1.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 郊区饮用水水源地以地下水为主,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水源地未划定保护区,应进一步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普查,科学合理地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成因调查和评价,建立污染源台账,制定环境质量监测制度,明确污染优先控制区域及控制对象,进行污染风险评价、安全区划及污染防治规划,制定城市和农村水源地保护规划。 2.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开展流域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强化水源地、涵养区以及山区丘陵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5项同步治理。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优先考虑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灌溉。 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鼓 励秸秆还田和秸秆气化、青贮氨化、发电、养畜等综合利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废水废物处理,推进乡村工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污染治理和工业企业调整搬迁,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垃圾管理,对垃圾及废物进行收集、运输、储存和处理。 大力推 进农村改水、改厕、改圈、改厨,解决“脏、乱、差”,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 开发整理土地,实施绿化造林,修复废弃矿山生态,封山育林。 3.完善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强水源地监管 完善地方法规标准体系,建立水源地保护与执法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建立水源地管理机构,可由乡镇水务站、农村水管员或聘请特约监督员开展监督检查。 严把环境准人关,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规范取水和排水行为。制订禁止类、限制类、鼓励类产业发展名录。依据环境容量科学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落实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将总量削减指标分解落实到重点排污单位。实施最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定期考核、公布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进 一 步 强化排污许可证的发证与管理工作。排污企业必须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并按照规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建立健全环境执法与监督管理体系,依法追究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严格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坚决取缔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关闭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快 《北 京市排水管理办法》立法进程,加大对非法排污的处罚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污染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定期检查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与供水水质状况,建立饮用水水源水质定期信息公告制度。开展农村供水水源地保护,设立饮水安全标志,依法查处涉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的案件。 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机制,在特殊情况下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或城乡供水联合调度方案。 继续实行由市发改委、规划委、财政局、水务局、爱委会、环保局等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mengyan1972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79
发表于 2009-8-23 17:38:24 | 只看该作者
高藻及微囊藻毒素污染原水的应急处理工艺研究 刘 成, 高乃云, 马晓雁 (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摘要: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由于藻类暴发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应急处理措施。结果表明:对于高藻期的原水,调节其pH值到6.0左右并投加i0 mg/L的粉末活性炭,可明显改善混凝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藻类去除率从60%提高到96%,沉淀出水中的藻类含量稳定在200×104 个/L左右,同时还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土嗅素和二甲基异冰片等致嗅物质,并有一定的助凝作用;对于高藻期后水中较高浓度(约10 L)的溶解性微囊藻毒素,可通过投加粉末活性炭(投量为20mg/L,并确保接触时间>40 min)使其含量降到水质标准值以下。 关键词: 藻类; 微囊藻毒素; 应急处理; 粉末活性炭; 混凝 中图分类号:TU991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602(2006)21—0009—05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是以地表水体为主要的饮用水源。水体富营养化的最直接后果是藻类含量剧增,这将严重影响常规水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而部分藻类死亡后释放的微囊藻毒素污染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藻类暴发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因而研究针对藻类高发期及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SPE固相萃取装置:包括12孔多歧管固相萃取装置、大体积采样器和无油隔膜真空泵;KL512恒温水浴氮吹仪;岛津HPLC一2010高效液相色谱仪、自动进样器、紫外检测器(uV);显微镜、藻类计数框。SPE小柱为商品化的聚丙烯固相萃取小柱。MC—LR和MC—RR标样购自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流动相甲醇购于Sigma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混凝试验 混凝剂采用氯化铁。搅拌条件为:快搅(180r/min)2 min;慢搅分两个阶段,先在60 r/min下搅拌6 min,再以30 r/min搅拌9 min。静沉30 min后取上清液测定有关水质指标。 1.2.2 吸附动力学试验 利用瓶点试验方法来测定粉末活性炭(PAC)对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吸附速度曲线。同时投加相同量的粉末活性炭到一定浓度的微囊藻毒素水溶液中,定时取样并利用C18柱进行固相萃取,对洗脱液用液相色谱测定微囊藻毒素的浓度。 1.3 检测方法 1.3.1 SPE小柱的预处理 首先用10 mL甲醇活化萃取柱,然后用20 mL去离子水冲洗,将柱壁及柱内残余的有机溶剂淋洗干净,避免其影响萃取效果。SPE小柱的出FI端与真空泵相连,进口端与聚四氟乙烯采样管(大体积采样器)密封连接,采样管的另一端浸入到样品溶液中。使用前用甲醇清洗整套固相萃取装置。 1.3.2 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固相萃取 取500 mL水样加入10 mL甲醇,以3—5mL/min的速度通过小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富集,水样全部通过后用真空泵抽真空以除去柱中残留的水分。然后用10 mL的5% 甲醇淋洗以净化样品,最后用100%的甲醇洗脱待测目标物,浓缩洗脱液至一定体积后用HPLC测定其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 1.3.3 HPLC分析条件 色谱柱:色谱ODS柱(4.6 mm x 150 mm),柱温为40℃。检测器参数:紫外检测器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38 nm。流动相:溶剂A为甲醇,溶剂B为磷酸盐缓冲液,所占比例分别为60% 和40%;总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 L。 1.3.4 藻类计数 计数使用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生产的浮游藻类计数框,其面积为20 mm x 20 mm,容量为0.1 mL。共计数100个视野,并据此计算水中的藻类数目。藻细胞大体以门分类,常见或重要的藻细胞分类至属。种类的鉴定参照《淡水浮游生物图谱》中的分类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高藻原水的应急处理措施 由于微囊藻毒素为细胞内毒素,在藻类高发期主要位于细胞内,细胞外部分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在考虑去除水中藻类细胞时应该首选不会破坏藻类细胞的措施,将其从水中完整分离出去。预氧化虽可强化混凝工艺对藻类的去除,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它会导致藻细胞破裂及细胞内毒素的释放,所以在试验中未考虑采用预氧化工艺,而是选择了混凝及其强化工艺作为应对水源藻类暴发的主要应急措施。 试验所用高藻水取自校内三好圬,其藻类含量为7 000 x 104 个/L,浊度相对较低(13 NTU)。针对此原水水质分别采用增加混凝剂投量、投加粘土矿物、投加高分子助凝剂(PAM)以及调 原水pH等强化混凝措施,同时还考察了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对除藻及除嗅效果的影响。 2.1.1 混凝剂投量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不同混凝剂投量下的除藻效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混凝剂投量的增加,混凝工艺对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果逐渐改善,但总体来说对藻类的去除效果不理想,在混凝剂投量增至40mg/L时,沉后水中的藻类含量仍将近2 000 x 104个/L,对其去除率<80% ,这对后续滤池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威胁。高藻水难以处理的主要原因有:藻类一般带负电荷,不易形成良好的絮体,且其密度低、尺寸小,沉淀效果差;高藻水的pH值一般在8.0以上,不利于混凝过程中增加正电荷的数量和形成腐殖聚合物。 2.1.2 pH值对混凝除藻效果的影响 在不同的pH值下,混凝工艺对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原水pH值的改变,混凝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有很大的变化,其中pH值为5.5时的除藻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了97.4% ,沉后水中的藻类含量降至200×104个/L左右。有研究表明,当混凝、沉淀工艺出水的藻类在l06个/L数量级时,藻类一般不会对后续净水工艺及出水水质产生严重危害。较低的pH值可以明显改善对藻类去除效果的原因是:当pH值较低时,混凝剂的水解产物带正电荷较多,电中和能力强,有利于吸附絮凝的进行;在微酸性范围内,藻类分泌物所带的一C00H不易失去质子而显电中性,同时分子会发生收缩,与羧基已离解的藻类分泌物相比,这种收缩了的分子不易增加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藻类分泌物对混凝的干扰 ;此外,当pH值较低时水中颗粒的电负性降低,从而可以相对较容易地通过吸附电中和作用被去除。考虑到调节原水pH值及pH值回调的费用,笔者认为去除藻类的最佳pH值应该在5.5~6.0,在此条件下不但强化了混凝工艺对藻类的去除,而且还可以提高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2.1.3 投加粘土、PAM及PAC的除藻效果 分别投加粘土、PAM、PAC后混凝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投加上述三种物质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但总体而言效果不明显,在各自的正常投量下无法保证沉后水中的藻类<1 000×104个/L,因而也就无法保证后续工艺的正常运行。 综合考虑以上各强化措施,可以认为调节原水pH值到5.5~6.0,是去除高藻期原水中藻类的最有效方法。考虑到混凝工艺对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有限,而导致藻嗅的土嗅素和二甲基异冰片都是小分子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别为182、168 u),故单靠混凝 艺尢法解决藻嗅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投加10 mg/L左右的粉末活性炭可有效去除水中的这两种物质 ,故考虑在调节pH值的同时,投加适量的粉末活性炭(10 mg/L),以达到既能控制水中藻类数目,又可有效去除水中致嗅物质的目的。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2.2 高浓度微囊藻毒素的应急处理措施 混凝工艺对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较差(去除率一般在20% 以下),难以满足要求,所以需要增加其他处理工艺来强化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考虑到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季节性特征,将粉末活性炭吸附作为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 2.2.1 吸附时间和投加点 粉末活性炭吸附污染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吸附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基本平衡和完全平衡三个阶段。粉末活性炭(10 mg/L)对原水中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吸附速度曲线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粉末活性炭对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快速吸附阶段大约需要40 main,可以达到80%左右的吸附容量;3 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达到最大吸附容量的95%以上;之后继续延长吸附时间,吸附容量增加很少。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采用接触时间约为40 min。对于取水口与净水厂有一定距离的水厂,可在取水口处投加PAC,利用从取水口到净水厂的管道输送时间来完成吸附过程,实现对污染物的厂外去除;而对于取水口距离水厂很近,只能在水厂内投加粉末活性炭的情况,由于吸附时间短,加之与混凝剂形成矾花后还会影响其与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接触,使得粉末炭的吸附能力难以发挥,因此需适当增加PAC的投量。 由图3还可以看出,粉末活性炭对MC—RR的吸附效果好于对MC—LR的(去除率高约10%),这是由于两种毒素的分子结构不同所致(见表3) 虽然MC—LR的疏水性较强,但由于两者在中性条件下所带电荷的差异,使得对其吸附效果劣于对MC—RR的,也就是说与粉末活性炭吸附位之间的静电效应导致了两者在PAC上吸附性能的差别。 2.2.2 粉末活性炭的投量 不同粉末活性炭投量下,接触反应40 min后对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效果如图4、5所示。 由图4、5可知,随着粉末活性炭投量的增加,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得到明显改善。PAC投量为20 mg/L时,对MC—RR和MC—LR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76% ,也就是说对于一般原水中两种微囊藻毒素可能发生的最大浓度(10ug/L),投加20mg/ L的粉末活性炭即可将两种毒素的浓度分别降低到1 ug/L和2.4ug/L,加之其他水处理单元(混凝、消毒等)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国家新颁布的标准(MC—LR的限值为1ug/L)。 此外,由图4、5还可以看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与其初始浓度无关,这可以用理想吸附溶液理论和当量本底化合物理论来证明。因而,可根据原水中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和标准的要求值来判定所需的粉末活性炭投量。 需要指出的是,在将试验所得粉末活性炭的投量用于实际工程时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包括:吸附时问、水处理设施对粉末炭的分离效果、投炭设备计量的准确度、水源水质波动、处理后水质的安全余量。所以对于微囊藻毒素<10ug/L的原水,在取水口投加20 mg/L的粉末活性炭,并保证接触时问>40min,可将出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控制在1ug/L以下。 3 结论 对处于高藻期的原水,调节其pH值到6.0左右并投加10 mg/L左右的粉末活性炭,可有效去除原水中的藻类,并能保证其细胞的完整性以及出水中的土嗅素、二甲基异冰片在其各自的嗅阈值以内。提高混凝剂投量、投加粘土矿物或高分子助凝剂等强化混凝措施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对藻类的去除效果,但仍无法保证后续过滤工艺的正常运行。 高藻后期藻类的大量死亡会使其细胞内的微囊藻毒素释放到水体中,如投加20 mg/L的粉末活性炭并保证接触时问>40 min,同时确保混凝、消毒工艺运行正常,则可使出水的溶解性微囊藻毒素浓度控制在国家水质标准要求之内。

162

积分

59

金钱

23

帖子

初级水师

80
发表于 2009-8-20 10:55:51 | 只看该作者
养些凶猛的鱼。。在水口设置网,栏些悬浮大藻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6 03:36 , Processed in 0.149903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