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huangyusta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GIS论文资料合集

[复制链接]

247

积分

648

金钱

134

帖子

初级水师

181
发表于 2007-1-11 14:54:53 | 只看该作者

GIS词典




ANSI 美国国家标准组织是一个全国性的标准化协调组织。也是一个批准与撤消公认标准的组织,ANSI 与国际标准组织关系密切,尤其是ISO,共同致力于发展国际标准,因其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他们在SQL 与空间扩展SQL方面的工作引起了GIS 界的极大关注。 API 应用程序接口。API 是一组调用操作系统或其他程序而获得访问服务的例行程序。API 允许一个程序与其他程序(可能是其他机器上的) 协同工作。API 是C/S 结构的基础。 Arc 1.一个有起始终止点的一系列有序顶点串。连接这个弧段的顶点后生成一条线。弧段两端的顶点为结点。 2.用来代表线状物和多边形边界的图幅特征物。一条线状特征物可包含多个弧段。在拓扑上,弧段镰刀结点上和多边形上。 Area 1.地球上有一条或多条弧段围起来的地区或代表多个多边形的集合。如州、县、湖、用地等。 2.地理特征物的大小,用面的单位衡量。 ASCII 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是字符信息的编码集,(如一个值为77的字节代表M)。 文本文件,如用文本编辑器生成的,通常都指ASCII 文件。 Aspect 斜面朝向的罗盘方向,顺时针从北以度测量 。 Attractiveness 一个地点所具有的吸引到该地来旅行的属性或属性组 。如, 一个零售店的吸引力可以是店面的大小,停车位的大小,商品价格或他们组合的函数值。 Attribute 1.用数字、字符、图像和CAD 图画描述的地理特征物的某一特征,通常存放于表中并与这一特征物的某一用户定义的标识相连( 如井的属性有深度和加仑/分钟) 2.数据库中表的一列。 见item。 Azimuth 向量的水平方向。顺时针沿 y轴的正方向测量,如罗盘的角度。 Backup 文件或文件组或整个磁盘的拷贝,以防源文件丢失或损失之用。 Band 光或热反射的电磁波谱( 如紫外线、兰、绿、红、近外线、远红外线、热、雷达等) 范围的多波谱图像表示数据的一层 。也指其他的用户指定的由原始图像运算得到的数值。多波谱彩色图想显示有三个波段:红、绿、兰。卫星图像 如LANDSAT TM 和SPOT 提供地球的多波段图像, 有的达到七个或更多个波段。 Band separate 将多波段卫星扫描仪收集的数据分开存储在不同的文件中的一种图像格式。 Bandwidth 通过一通信链路的数据量。图像数据通常比较大, 所以在不同机器间传输图像数据时序较大的带宽,否则性能则将很差。 Bug 计算机程序或电子器件中的错误。
清啦

1151

积分

1964

金钱

341

帖子

白银水师

182
发表于 2007-1-11 15:23:32 | 只看该作者

再帮楼主补点哈~

空间的 spatial 实体 entities 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ssissted drafting CAD 计算机辅助制图 computer assissted cartography CAC 定位/选址 locate 编码 encode 制图过程 cartographic process 分配 allocate 土地信息系统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数字线画图 digital line garphs 数字正射四边摄影 digital orthophotoquads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求积仪 planimeters 地籍 cadastral 大地测量框架 grodetic framework 数字化线图 digital line graphs 属性 attributes 数据字典:它是维护系统正常运行、确保系统符合实际应用的配置数据库。其内容包括权属名称及代码、地类名称及代码、土地权属代码、坡度代码等系统参数代码以及对应的图形参数。 接图表:指行政辖区范围内的标准比例尺分幅的索引图。 图形属性:属性数据是描述真实实体特征的数据集。可以理解为图形所反应的实际地物的信息。例如:图斑属性包括图斑的地类、面积、坡度、权属单位等基本信息。 图形参数:指系统中为了图形的显示能符合人们的读图习惯,反应实际地物的特征而人为设定的参数信息。例如:图斑的图形参数包括其颜色、图案等信息。 窗口:是用户坐标系中的一个矩形区域。用户可以改变窗口的大小。窗口像摄像机的取景框,利用窗口技术,我们可以有选择的考察图形的某一部分,观察图形的细致部分或者全局。 拓扑:拓扑即位相关系,是指将点、线、以及区域等图元的空间关系加以结构化的一种数学方法。拓扑性质是变形后不会改变的属性。这里主要涉及到区域的定义、区域的相邻、弧段的有序性。 缓冲区(buffer):是绕点、线、面而建立的区域,可视为地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任何目标所产生的缓冲区总是一些多边形,如建立湖泊周围和沿河道500米宽的砍伐区,就分别对图斑和线状地物做缓冲分析即可。 权属代码:从国家到省、市、县、乡、村每个权属单位都编有其对应的代码,与其权属名称一一对应。 通过权属名称反应地物的权属关系。 飞地代码:对于飞地,通过飞地代码了解其座落位置.

1151

积分

1964

金钱

341

帖子

白银水师

183
发表于 2007-1-11 15:24:45 | 只看该作者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一般说来,包括制定、发布与实施标准的过程。 标准化审查(Standardization Examination) 由标准化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依据有关标准、规范、文件的标准化要求,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审查的过程。 标准体系(Standard system) 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办法、规定等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体系表(Digrams of Standard System)一定范围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照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它是标准体系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其组成单元是标准。 标识码(Identification Code) 在要素分类的基础上,用以对某一类数据中某个实体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它便于按实体进行存贮或对实体进行逐个查询和检索,以弥补分类码的不足。 城市地理信息(Urban Geographic lnformation) 城市地理信息是城市中一切与地理分布有关的各种地理要素图形信息、属性信息及其相互间空间关系信息的总称。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rban Geographic lnformation System) 简称“UGIS”。它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技术系统。它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先进工具。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Urban FundamentaI Geographic lnformation)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是指城市最基本的地理信息,包括各种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建筑物、道路、水系、境界、地形、植被、地名及某些属性信息等,用于表示城市基本面貌并作为各种专题信息空间定位的载体。它具有统一性、精确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城市专题地理信息(Urban Thematic Geographic lnformation)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是指各种专题性的城市地理信息,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综合管网、房地产、地籍、环境等,用于表示城市某一专业领域要素的地理空间分布及规律。它具有专业性、统计性和空间性特点。 ISO/OSI参考模型(OSI-RM)(ISO/OSI Reference Model) 该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网络通信制定的协议,根据网络通信的功能要求,它把通信过程分为七层,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层都规定了完成的功能及相应的协议。 大地坐标(Geodetic Coordinate) 大地测量中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的坐标。地面点P的位置用大地经度L、大地纬度B和大地高H表示。当点在参考椭球面上时,仅用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表示。大地经度是通过该点的大地子午面与起始大地子午面之间的夹角,大地纬度是通过该点的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大地高是地面点沿法线到参考椭球面的距离。 地方标准(Local Standard) 地方标准是指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公布后,该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地理格网(Geographic Grid) 是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形成的格网,通常是指以一定长度或经纬度间隔表示的格网。 地理信息描述数据(Metadata for Geographic lnformation) 描述数据又称元数据,或诠释数据,地理信息描述数据是描述地理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征的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l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它是为特定的应用目标而建立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的技术系统。 地理坐标(Geograptlic Coordinate) 用经度(λ) 纬度(j )所表示的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为该点的经度,由本初子午面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西各180。地面点在参考椭球的法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为该点的纬度。赤道面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南、北各90o。 地图投影(Map Projection) 地图投影是把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线网和地理要素表示到平面上的数学法则。按投影面的形状,地图投影分为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按投影变形的性质,分为等角投影、等面积投影、等距离投影。如地球表面上有一点A(j ,λ),它在投影平面上对应点A’(x,y),则一般投影公式为: x= f1(j ,λ) y= f2(j ,λ) 不同的地图投影,f1和f2有不同的形式。 定位精度(PositionaI Accuracy ) 空间实体位置信息(通常为坐标)与其真实位置之间的接近程度。 多媒体网络(Multimedia Network) 为多媒体通信提供一个网络传输环境,内容包括:网络带宽、信息交换方式、高层协议等,其表现形式为电话网、交换网……。 端-端加密方法(End一End EncryptiOn Method) 此方法提供从信息源到目的地的数据传送方法,在此种方法下,任何一条线路被破坏都不妨碍数据的保密。 分类码(Classification Code) 按照信息分类编码的结果,利用一个或一组数字、字符,或数字字符混合标记不同类别信息的代码。分类码多采用线分类法,形成串、并联结合的树形结构。 高程系(Elevation System) 由高程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的高度称为高程。一般地,一个国家只采用一个平均海水面作为统一的高程基准面,由此高程基准面建立的高程系统称为国家高程系,否则称为地方高程系。 1985年前,我国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以1950~1956年青岛验潮站测定的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基准面); 1985年开始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以1952~1979年青岛验潮站测定的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基准面)。 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由国际标准化机构正式通过的标准,或在某些情况下由国际标准化机构正式通过的技术规定。通常包括下述两方面的标准: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 (2)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的其他22个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rnationaI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非政府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成立于1947年。其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利于国际间的物资交流和互助,并扩大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其主要活动是制订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各成员国和各技术委员会进行情报交流,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有关标准化问题。其工作领域涉及除电气、电子工程以外的所有学科(电气、电子工程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由IEC棗国际电工委员会负责)。 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地球信息业技术委员会(ISO/TC 211) (ISO Geographic Information/Geomatics)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局1994年3月决定成立的地理信息/地球信息业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 of Geographic lnformation/Geomatics),编号为ISO/TC 211.该技术委员会负责地理信息(或地球信息业)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现任秘书国为挪威.现有积极参加成员(即P成员)24个、观察员(即O成员)13个。我国为P成员。 国家标准(State Standard) 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54国家坐标系(State Coordinate System-54)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北京的大地坐标系,又称北京坐标系。80国家坐标系(State Coordinate System-80)采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16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径阳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又称西安坐标系。 高斯克吕格投影(Gauss一Kruger Projection) 简称“高斯投影”。它是一种横轴等角切圆柱投影。它把地球视为球体,假想一个平面卷成一个横圆柱面并把它套在球体外面,使横轴圆柱的轴心通过球的中心,球面上一根子午线与横轴圆柱面相切。这样,该子午线在圆柱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赤道面与圆柱面的交线是一条与该子午线投影垂直的直线。将横圆柱面展开成平面,由这两条正交直线就构成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为减少投影变形,高斯-克吕格投影分为3o带和6o带投影。 行业标准(Trade Standard) 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公布后,则该内容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精度(Accuracy) 观测结果、计算值或估计值与真值(或被认为是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基础通用标准(Basic Standard)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的、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加密算法(Encryption Algorithm) 被定义为从明文到密文的一种变换,它分为常规加密算法(又称对称加密算法)和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又称非对称加密算法)。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r Structure) 它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机体系结构,充分利用中央处理机和服务器,采用智能终端,把数据和程序放在服务器上,工作业务专门化,每台计算机可专门设置一种功能,可把应用分为前、后台放在计算机上,在网络上只传递请求和应答,而不是大量的程序和数据,这样也减少了网络通信量。 空间参照系统(SpatiaI Reference System) 确定地理目标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平面坐标系和高程系的统称。平面坐标系分为国家坐标系和独立坐标系;高程系分为国家高程系和地方高程系。 空间数据(SpatiaI Data) 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分布特征诸方面信息的数据,适用于描述所有呈二维、三维和多维分布的关于区域的现象。空间数据的特点是不仅具有实体本身的空间位置及形态信息,而且还有实体属性和空间关系(如拓扑关系)信息。 空间数据记录格式(Record Format for SpatiaI Data) 空间数据在传输、处理和存贮过程中的记录形式,包括数据记录格式和文件记录格式,分逻辑记录格式和物理记录格式。 空间数据交换格式(Transfer Format for SpatiaI Data) 指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或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实施空间数据双向交换时采用的数据格式,这些格式包括矢量格式和栅格格式等。 空间数据结构(SpatiaI Data Structure) 空间数据结构是指空间数据在计算机内的组织和编码形式。它是一种适合于计算机存贮、管理和处理空间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它是对数据的一种理解和解释。 链路加密方法(Link Encryption Method) 仅对通过两节点之间通信线路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的方法,此时不考虑信源和目的地。 目标(Object) 一个实体的全部或部分的数字表示。 平面直角坐标系(Rectangular Plane Coordinate System) 用直角坐标原理在投影面上确定地面点平面位置的坐标系。与数学上的直角坐标系不同的是,它的竖轴为X轴,横轴为Y轴。在投影面上,由投影带中央经线的投影为调轴、赤道投影为横轴(Y轴)以及它们的交点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称为国家坐标系,否则称为独立坐标系。 强制性标准(Compulsory Standard) 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具有法律属性。强制性标准一经颁布,必须贯彻执行。否则对造成恶劣后果和重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受到经济制裁或承担法律责任。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 230) (Nation-wide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 of Geographic lnformation) 它是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在地理信息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该委员会由各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于1997年12月19日成立。 软件环境(Software Environment) 运行于计算机硬件之上的驱动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实现某种目的的软件系统。 数据(Data) 泛指表示一个指定的值或条件的数字、符号(或字母)等。数据是表示信息的,但这种表示要适合传输、分析和处理。在数字通信中,常把数据当作信息的同义词。 数据存取控制(Data Access Control ) 对数据存入和取出的方式和权限进行控制,为了防止非法用户不正当地存取信息,还应对用户的存取资格和权限进行检查。只有检查合格的用户才有权进入系统。 数据共享(Data Sharing) 不同用户或不同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共同使用根据协议形成的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查询语言去使用这些数据。数据库中数据集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允许其他用户访问他的数据集,称为共享数据集(shared data set)。获准访问的这个用户称为数据共享者(data sharer)。 数据精度(Data Accuracy) 观测值与真值或可看作是真值的逼近程度。 数据通信(Data Communication) 是指两点间信号或数据集合的传送,而不考虑数据的定义和内容。 数据维护(Data Maintenance) 系统维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数据内容的维护(无错漏、无冗余、无有害数据)、数据更新、数据逻辑一致性等方面的维护。 数据质量评价(Data Quality Evaluation) 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和过程。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演绎推算、内部验证、与原始资料(或更高精度的独立原始资料)对比、独立抽样检查、多边形叠加检查、有效值检查等。经检查应对每个质量元素进行说明,并给出总的评价,最后形成数据质量评价报告。 数据质量元素(Data Quality Element) 描述数据质量的信息项,包括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整性、现势性和数据说明。 数据源(Data Source) 提供某种所需要数据的原始媒体。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必需可靠,目前常用的数据源有:①观测数据,即现场获取的实测数据,它们包括野外实地勘测、量算数据,台站的观测记录数据,遥测数据等。②分析测定数据,即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分析测定的数据。③图形数据,各种地形图和专题地图等。④统计调查数据,各种类型的统计报表、社会调查数据等。⑤遥感数据,由地面、航空或航天遥感获得的数据。 数据逻辑一致性(Data LogicaI Consistency) 指数据在数据结构、数据格式和属性编码正确性方面,尤其是拓扑关系上的一致性。 数据压缩(Data Compression) 利用人眼或数学方法(算法)对图像信号细节的不敏感特性进行压缩,以达到在一般通信线路上传输图像信号的目的。 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 ) 当远隔两地的双方通过通信网络交换信息,完成某项合作谈判,或达成某项协议时,用数字方式签字。数字签名和传统的手写签名一样,都必须遵守双方的规定,数字签名可用密码技术来实现。 矢量数据(Vector Data) 以x,y坐标或坐标串表示的空间点、线、面等图形数据及与其相联系的有关属性数据的总称。 栅格数据(Raster Data) 按格网单元的行和列排列的、具有不同灰度值或颜色的阵列数据。栅格数据的每个元素可用行和列唯一地标识,而行和列的数目则取决于栅格的分辨率(或大小)和实体的特性。 实体(Entity) 地球上的一种真实现象,它不能再细分为同一种类型的现象。 属性(Attribute) 一个目标或实体的数量或质量特征。 属性精度(Attribute Accuracy) 实体的属性值与其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或属性值的正确性。 属性值(Attribute Value) 确切表达一个目标或实体属性的质或量。 推荐性标准(Recommendatory Standard) 推荐给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通常情况下,违反这类标准,不构成经济或法律方面的责任。但当这类标准被有关行政法律、法规、文件所引用实施时,便具有了法律上的约束性,必须严格贯彻执行。 图像数据(Image Data) 用数值表示的各像素(pixel)的灰度值的集合。对真实世界的图像一般由图像上每一点光的强弱和频谱(颜色)来表示,把图像信息转换成数据信息时,须将图像分解为很多小区域,这些小区域称为像素,可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它的灰度,对于彩色图像常用红、绿、蓝三原色(trichromatic)分量表示。顺序地抽取每一个像素的信息,就可以用一个离散的阵列来代表一幅连续的图像。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一般指栅格数据。 图像信息(Image lnformation) 像元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所提供的信息。 图形数据(Graphic Data) 图形对象的形式表示。图形对象是指图元(primitive)和图段(segment)。图元有点、线、面、字符、符号、像元阵列等。图段是由图元组成,例如房子中的门、窗;对每个图元的几何形状要用坐标位置,字符编码及字高、方位,字符的纵横比,像元阵列及其参考位置,相关的颜色属性加以描述后实现存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一般指矢量数据。 图形信息(Graphic lnformation) 以数字形式表示的存在于地理空间中要素的位置和形状,按其几何特征可以抽象地分为点、线、面、体四种类型。 相关标准(Relative Standard) 指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中需要直接采用的其他标准体系中的标准。 系统测试(System Testing) 由人工或自动方法来执行或评价系统组成成分,以验证它是否满足规定需求,或识别出期望结果与真正结果之间有无差别的过程。 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 为实现系统分析提出的系统功能所进行的各种技术设计工作的总称。它是为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也是选择最佳实现方案的过程,其主要工作为总体设计。在满足系统总体功能的前提下,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并使系统结构和数据组织尽可能地合理,使系统实施简单、灵活、可靠、经济,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工作过程包括:概要(初步)设计,建立系统模型,详细设计及设计审查。 协议(Protocol) 用于不同系统中实体间的通信。两个实体要想通信,必须有“同一种语言”,而且,对于通信内容,怎样通信和何时通信,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协议。亦可简单地定义为:控制两实体间数据交换的一套规则。 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及互连协议) (TCP/IP Protocol ) TCP/IP是路由型的不连接的分组式协议,它把网络的信息流量分成不相等的容量规模,分别编址的各部分将由动态规定的路径经网络的路由传送。它把通信过程分为五层:硬件层、网络层、接口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每层都有完善的协议,并有相应的产品 ATM(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ule) ATM是链接型方式,收、发端建立一条线路,全信号或分组数据都按顺序沿同一路线传送,它覆盖整个网络的不同层次,包括链接层次的规格。 TCP/ IP则无此功能,它是TCP/ IP的竞争者或互为补充。 用户需求分析(User Requirement Analysis) 在系统设计之前和设计、开发过程中对用户需求所作的调查与分析,是系统设计、系统完善和系统维护的依据。 硬件环境(Hardware Environment) 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物理系统。 要素(Feature)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现象(如道路)或一个确定的实体及其目标的表示(如某一条道路)。 坐标变换(Coordinate Transfer) 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将一种坐标系的坐标变换为另一种坐标系的坐标的过程。 WGS-84坐标系(WGS一84 Coordinate System) 一种国际上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坐标原点为地球质心,其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之轴指向BIH (国际时间)1984.O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调轴指向BIH 1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Z轴、X轴垂直构成右手坐标系,称为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统。 质量(Quality) 为适合应用,对数据所要求的或可以辨别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 为达到规范或规定对数据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措施。 总体设计(GeneraI Design ) 在开发一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时,根据可行性论证和用户需求,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为系统确定整体框架结构的过程。它是根据逻辑设计对系统进行具体的物理设计。 专用标准(Specialized Standards) 针对某一领域标准化对象制订的共性标准,它的覆盖和使用面一般较大,可作为制订相关领域标准的参考和依据。

247

积分

648

金钱

134

帖子

初级水师

184
发表于 2007-1-11 15:47:05 | 只看该作者

车辆跟踪在Web GIS里的实现

车辆跟踪在GIS的应用很广,在以往的C/S里实现这个功能,一般是用程序监视位置信息数据库里的定位信息,再在跟踪层上画出来。而在B/S上由于结构的不同,实现的方式也与C/S有一定差别,要考虑的因素也多一些。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车辆跟踪功能在Web GIS上的实现进行讨论: 1.说明结构,列出实现方案; 2.分析功能,选择最优方案; 3.功能扩展。 1.说明结构,列出实现方案 采用B/S方式,车辆位置在服务器端(以下称server)上,而客户端(以下称client)想要得到车辆的位置,就要在需要时到server上取数据,这个server与client的交互必不可少,少了这个交互,就没办法做跟踪了。所以,交互时client要做什么,server要做什么成了我们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 server上有地图服务(以下称smap)和Web服务(以下简称sweb),一般来说,client的请求都是先到sweb再由sweb转到smap的。 根据以上说明,跟踪的实现可有以下实现方式: a.在smap上实现。读数据库,把要跟踪的点位置在跟踪层上画出来; b.在sweb上实现。用动态页访问数据库,生成跟踪结果; c.在client上实现。直接用JavaScript在页面上画跟踪位置。 2.分析功能,选择最优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在B/S中server负荷,及客户端的访问效果应该是重点考虑因素。 server负荷:车辆跟踪在Web GIS中的应用一般需求是多人对多个车位置,做间隔性的查看。所以这样的交互,一般是,server负荷=client数*跟踪时间间隔。 客户端的访问效果:我们会在下面做分析。 详细分析如下: (1)采用a方案 上面提到了,“一般来说,client的请求都是先到sweb再由sweb转到smap的”,如果在跟踪层上画,就要client把请求发给sweb,sweb把请求转给smap,smap取地图信息画图,smap取跟踪信息定位,smap生成地图,smap通知sweb,地图已生成,sweb把地图显示给client。从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出,这种跟踪方式已经比正常做一次地图操作的代价还大了,而上面又提了"server负荷=client数*跟踪时间间隔"如果用这种方式,假定用户数是50,跟踪时间时隔是2秒,那么,server的负荷就是1500/分,且server要做smap服务和sweb服务,负荷太大了,不可取。 (2)采用b方案 这个方案比a方案从性能上来说要好一些了,按b方案,应该只是client与sweb的交互,结果画在页面上。这样虽然不是画在地图上,而是用DIV来画,不过效果不比a方案做出来的差,还可以把一些属性信息也加到DIV里,做出鼠标放在DIV上显示详细信息等效果。server负荷虽然在访问次数上没变,但由于smap不用工作了,所以server负荷也应该比a方案的要小。但是这种方案还是有一个弱点,就是上面说的要考虑两个因素里的“客户端的访问效果”,页面要提交,就算地图不换,仅提交页面,自然页面有闪动,用户在跟踪时,如果还是假设跟踪时间时隔是2秒,那么页面两秒闪动一下,效果很不好,还有一个就是在客户端的一些操作如拉框放大,当页面提交时就会被停止,这是没办法忍受的。 (3)分析c方案 这个方案是一个推荐方案,从server负荷到客户端的访问效果都达到了最好,不过上面说到“server与client的交互必不可少”,所以我们这里选择使用XML来解决server与client的交互问题。在server上有一个服务负责把跟踪信息生成XML表,客户端用JavaScript构造XML对象把server上生成的XML取过来,在client上画这个XML里描述的位置信息。 需要注意的,在client上画定位点时,坐标是像素单位,而一般在server上得到的是地理坐标单位,需要进行换算,并且要判断坐标是否超出了地图窗口,超出的点不绘制。 3.功能扩展 (1)client的扩展 加上鼠标移动到动态目标上时显示提示信息; 用户可以在XML表中加上一些字段,来显示动态目标的名字等信息; 动态标签,可在动态目标的旁边增加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是动态目标的一个属性,如做一个采油站的油量监控。 (2)server扩展 可以用动态页的方式生成一个XML; 也可以用一个程序监听数据库的车位置变化,在server上不断生成cars.xml。

247

积分

648

金钱

134

帖子

初级水师

185
发表于 2007-1-11 15:54:22 | 只看该作者

从技术传播的角度研究中国GIS发展




摘要:本文引用新技术传播、组织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理论,从理论推导和案例分析二个角度理解、分析GIS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传播。“技术-过程-环境”是理解中国GIS传播的三个重要方面。GIS技术在组织机构内的传播过程可以理解为“知识-决策-实施-应用-评估”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中知识和决策在传播中起核心作用。国家宏观的GIS传播环境包括知识基础设施、市场机制和制度背景;其中市场机制是最具效力的影响GIS传播的要素。在总体上,中国的GIS产业增长速度很快,但仍面临数据获得性差、市场规模小而破碎、信息/知识缺乏、市场机制不成熟等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些常见的项目管理问题,如系统可行性研究和系统评估的形式化、全面而通用的系统规划、过高的设计目标、过于追求系统的标准化和先进性、夸大GIS的作用和效益等。本文建议:1)从研究GIS技术与组织管理的角度积累实用的知识,以此来指导GIS项目的决策、规划和实现;2)中国的GIS发展大体上是跟随发达国家,政府应致力于取得GIS产业良性发展的起步规模(critical mass);3)政府应在市场不成熟或失效的地方进行扶植,避免过多干预和控制市场,要防止出现政策失效;4)采用顾及普通GIS用户利益的、单轨制的、简单化的、低价格的、约束少的地理数据政策。 关键词:GIS 中国 技术传播 组织管理 发展策略 1. 简要介绍 自1990年代初以来,GIS在中国成了比较热门的话题,政府部门、科研教育部门、开发商和用户都非常关注中国的GIS市场状况、产业发展和国家策略。然而学者们关于GIS在中国的应用、市场、策略和政策方面的观点、意见比较多样化,也常常相互矛盾。目前,中国的GIS应用正处于一个起步的关键时期,这对于政府既是一个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如何制定GIS发展目标和策略,如何制定数据供应政策,如何有效地管理GIS项目等,都是GIS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引用新技术传播、组织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分析GIS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传播,从传播理论的视点分析这些问题。 2. 基本概念和理论 技术传播是一个社会系统内的个体或组织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特定的渠道传递技术创新知识,并采用新技术的过程(Rogers, 1995)。创新传播的理论非常丰富,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可参阅国外一些专著,如Brown (1981)、Davies (1979)、Mahajan和Perterson(1985)、Rogers (1983, 1995)等。 技术传播包含四个主要的要素:技术发明、交流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技术发明被潜在用户采用的机会与它的一些特点相关,如相对优势(relative advantage)、兼容性(compatibility)、复杂性(complexity)、可测试性(trialability)、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再创新性能(reinvention)。交流渠道指个人或组织间的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信息/知识交换,如个人间的交往、公司间的合作、学术会议、大众传播等。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常广泛。另外,技术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完成的,其经济水平、制度设置、管理传统、价值观念对于技术的传播会产生比较长远的影响。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传播要素。一个创新决定过程包括知识阶段(获得知识、寻求信息、评估)、说服阶段(从自己的处境评估创新的优缺点,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产生接受或拒绝的态度)、决定阶段(采用或拒绝的决定)、实现阶段(使用)、确认 (改变原来的决定)。而从一个社会系统的整体上,可以按时间序列将采用者分类为:发明创新者(innovator)、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早期主体(early majority)、后来主体(late majority)和跟随者(laggards)。也可以将整个扩散过程大致划分为早期准备、起飞(take off)、增长、稳定、下降几个阶段。技术传播速度(rate of adoption)体现在"S型"传播曲线上,有的传播曲线陡(快)一些,有的平缓(慢)一些。 GIS在一个国家内的应用和普及,在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传播的过程,即GIS技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少数部门到多个部门,最终普及到一定的组织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中。经典的技术传播概念也适合于GIS技术的传播现象。作为一项比较新的信息技术,除具备一般的传播特征外,GIS技术传播也很多独特的地方,如GIS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应用技术、是一项不断创新的技术、GIS技术的用户主体是组织机构而不是个人、GIS的可测试性和可观察性比较差、GIS技术是一个互动性(interactive)技术、GIS在早期应用中比较容易失败、政府在GIS应用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基本上是一个技术积累和跟随过程、在实施和利用上受到制度和组织管理的影响很大等(孔云峰、林珲,2000b;Kong, 2000)。同时,GIS在组织机构内的实现和应用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转移的过程,将技术融入组织管理的过程。因此,多数的GIS传播研究主要关注GIS技术与组织管理间关系。 现代传播理论,对经典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与扩展。第一,不能忽略亲创新倾向(pro-innovation bias)和责备个人倾向(individual-blame bias);第二,新技术的使用者是组织,而不是个人,但个人也在多方面(如决策、再创新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现代新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使传播网络和渠道变得非常快速和有效,当用户数目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critical mass)时(如10%、15%或20%的普及率),传播速度会迅速加快。由于国外GIS应用成功的示范作用,加上国家计划性的部署,中国的GIS应用在未来存在快速增长的机会。例如,当GIS在中国某个行业普及率达到10%(也许5%)时,该行业GIS应用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关于GIS传播研究的内容比较多样化。GIS不仅是一个多用途信息技术工具、而且还处于不断开发和演化之中,它的应用与传播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与技术发展、组织管理、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GIS传播的研究目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相当多样化。GIS传播研究的目的,有些是为制定政策服务、有些为商业营销、有些为改善项目管理、有些是为探索有关的理论等;研究的主题,有些关注GIS传播过程,有些关注影响GIS传播的某些关键因素,有些关注于地理信息政策, 有些研究关注于一个特定的区域或国家,也有一些将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广到GIS传播中。 组织管理层次上GIS传播的研究,主要基于经典的技术传播理论,并引入有关组织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一方面,新兴的信息技术传播理论,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设计、实现与传播也正被逐步引入到GIS研究中。另一方面,从GIS技术应用与组织管理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理解GIS在组织内部的实现和利用,同时考虑到GIS对于组织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如费用效益分析、效率分析、顾客满意度等)。制度要素也是影响GIS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数据政策、数据定价、组织管理方式也是影响GIS长期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图1所示是GIS传播研究中常用到的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为GIS传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的GIS传播理论框架,在分析国家GIS传播方面仍有不少局限性。 地理信息技术传播 创新传播理论 信息技术传播 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 制度环境分析 项目管理 图1:GIS传播的理论框架 (Kong, 2000) GIS技术 GIS传播环境 GIS在组织内传播过程 GIS在 国家范围传播 图2:国家层次上GIS传播模型的三要素 (Kong, 2000) 综观GIS传播的研究,多数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研究背景。即使存在有少数关于GIS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的探讨,也多是西方学者完成的。分析GIS在中国的传播,有必要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起点。传统的GIS研究是以组织为研究单元,把制度、文化、市场、政策作为外部的影响要素,即组织是研究主题、国家环境是外部因素。而国家层次GIS传播将研究的重点转移,组织和环境都是研究的重点。如果传统的GIS传播研究,主要关注项目的决策和实现,时间周期相对较短,而国家GIS研究关注比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制度、政策、研究、教育、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对于GIS应用的影响。因此,GIS在组织内传播过程、GIS传播环境、GIS技术创新本身是研究国家级GIS传播的三个重要方面(如图2所示): 从较长的时间周期看,GIS在组织内部传播并不定是一个线性的、固定的过程,而往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随着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用户需求的变化,GIS在组织内的传播呈现为一个重复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如图3所示。用户使用GIS技术的过程,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系统,通常可能经历从试验研究到扩大投资,从单个部门使用到多个部门或整个组织使用,甚至经历从补充传统业务到重整服务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组织的决策主导着GIS的应用,而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所掌握的GIS知识和经验。因此GIS在组织内的传播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不断调整决策、又不断投资应用的过程。GIS在组织内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与组织的技术能力(特别是人才储备和信息技术知识)、管理文化(特别是投资决策)、财务状况(如资金盈余)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传播理论和经验分析表明GIS的在组织内部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知识积累、投资决策、系统实施、应用评估等,一定程度上,可以把GIS在组织内传播简单化为“知识-决策-实施-应用-评估”这样一个动态模型,其中知识和决策处于中心地位。 知识 决策 实施 应用 评估 图3: GIS在组织内应用、传播的动态过程模型 (Kong, 2000) GIS传播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案例研究、个人访问、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通过系统的调查,获取比较全面的、一般性的信息,而通过案例研究可以获得比较深入的见解。 总之,传统的GIS传播研究是以组织为研究单元,把制度、文化、市场、政策作为外部的影响要素,即组织是研究主题、国家是外部因素。而国家层次GIS传播将研究的重点转移,组织和环境都是研究的重点。如果传统的GIS传播研究,主要关注项目的决策和实现,时间周期相对较短,而国家GIS研究关注比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制度、政策、研究、教育、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对于GIS应用的影响。“技术-过程-环境”是理解国家层次上GIS传播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调查组织机构层次上GIS技术的实施和利用是国家GIS技术传播的起点。 3. 从技术传播的角度看中国GIS项目管理与宏观环境 作者收集了大量的关于GIS在中国的研究、开发、应用等方面的数据,包括1)访问超过80个的政府、公司、科研部门的网络资源;2)收集超过50个GIS应用项目;3)检索多个商业或学术的数据库;4)访问一些学者、官员和商家;5)组织问卷调查等。以GIS技术传播模型指导,作者深入分析了GIS项目管理和技术传播中的若干问题,如知识学习与积累、项目决策与投资、系统规划与设计、项目评估与鉴定和项目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作者分析了GIS在中国传播的宏观环境,涉及GIS知识积累与传播、GIS产业的竞争分析和市场机制、制度背景影响等。 使用图3所示传播模型分析所收集GIS项目,不难发现和解释中国GIS项目管理上的一些基本特征: (1) 用户知识的局限性:用户对于GIS技术效用的了解甚少,过于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标准化和灵活性;缺乏为GIS技术进行定位(即如何将技术与组织管理需求相结合)的能力;也缺乏项目管理(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基本常识。因此,研究GIS技术与组织管理间的关系,将这些知识融入GIS项目决策、规划、实施和应用中,并将这些知识传播给用户,是目前学术、教育机构的任务之一。用户获得充足的知识,主动参与GIS项目,是GIS能够最终应用成功的关键。 (2) 中国的GIS知识体系尚不完备,注重GIS技术开发和应用,而比较少地研究和积累经验性知识。例如不少专业文献忽略了信息不充分的法则和信息资源需要成本的事实;有些文献套用规模生产的经验,将GIS项目实施当作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过程,试图建立通用的技术标准、系统标准和项目管理标准;也有作者从自己对于技术的热爱出发,抒发对于技术未来和技术潜能的憧憬,夸大技术的作用;甚至有些文献不能辨析经济学、管理学、工程管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3) 用户在项目决策过程中掌握信息少,过于倚赖专家的意见。用户作出的决策也经常目标过高(即试图通过一个项目实施完成诸多功能,一次性解决问题等)、具个性化(或个人色彩,即基于决策者自己的爱好、利益)(Kong, 2000),而不是基于一定的管理理性。在实践过程中,决策程序复杂、谨慎和多变,形成的决议也很容易被改变。战略决策失误是中国多数GIS实施或应用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4) 可行性研究、系统评估、技术鉴定的形式化。由于投资主体、审批主题、决策主体和最终用户可能不是同一个组织机构,加上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系统评估、技术鉴定往往偏离它的初始意图。由专家主持的可行性研究、系统评估、技术鉴定,目前在中国仍很流行,但已经逐步失去其权威性。替代系统评估和鉴定的方法、方案尚未形成。 (5) GIS项目的实施倾向于统一规划、统一部署、集中管理;系统难于达到设计的目标,成本效益不佳。从比较长的周期总结国外和国内GIS应用的经验,一个初步的结论是:集中式自上而下模式的GIS规划和实施,往往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但政府机构、商业组织间的协调相当困难,非常难于共同协作达到预先设定的目的。 (6) 用户在寻找技术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时,具有比较强的谈判能力;而在项目目标制定、项目管理、技术吸收上,能力显得不足。一个常见的现象是,用户在项目开始阶段选择技术和合作伙伴方面,有比较强的谈判能力;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参与不足。 总体上,中国的GIS技术和应用在1980年代有了一定的积累,GIS产业在1990年代快速增长,特别是1990年代晚期以来,GIS在基础地图生产、空间设施管理、土地管理等几个领域里,已经形成初步的市场规模;但同时仍面临数据获得性差、市场规模小而破碎、信息/知识缺乏、市场机制不成熟等问题(Kong, 2000)。中国的GIS应用、传播所处的环境可以简要总结为: l 支持GIS学习与知识积累的知识环境:缺乏用于研究或学习的GIS文献、概念术语的传播非常快速、缺乏经验知识的积累、过于强调技术或系统的标准化、GIS的技术和应用被简化。 l GIS产业和市场: 自1990年代中以来,GIS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有快速的增长;但目前GIS市场机制尚不成熟;GIS市场规模仍然偏小,且被行业分割或地域分割;在政府的倡议和国家的重大发展策略刺激下,GIS市场将进一步持续增长。 l GIS相关行业: 中国的测绘行业已经具备规模化的数字地图生产,但地图的生产、分发仍垄断在政府部门,定价和增值政策不明确,中国的地理数据共享程度低,可获得性差;另一方面,中国的信息行业增长速度极快,软件行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些为GIS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l GIS公司结构和策略: 最近几年,GIS公司数目快速增加,业务集中在事空间数据服务、GIS产品开发和应用系统集成等方面;这些公司往往与教育或研究部门有相当强的联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多数GIS公司缺乏融资渠道,投资规模较小。与国际企业相比,除了接近中国市场和获得政府支持的优势外,在其它各个方面缺乏竞争力;部分企业已经逐步适应了市场化的营销策略和组织管理。 l 政府角色: 中国的政府部门是GIS应用的先行者,国内GIS产业的支持者,国内GIS技术、市场、应用的管理者和规划者。政府部门在中国的GIS产业发展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l 中国GIS市场趋势: GIS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快速增长,政府GIS应用正持续增长,而商业领域中GIS应用将逐步出现。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快速增长。如果中国的空间数据使用政策、定价方案、增值政策能够明确,GIS市场趋势将会更明朗。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GIS应用与传播环境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市场需求弱、市场规模小、市场的区域分布差异大;2)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差、可获得性低;3)市场机制不完善,GIS产业的融资、市场信息、商业运行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4)与GIS研究教育、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知识传播等方面密切相关的知识基础设施尚不有效和成熟。但另一方面,中国的GIS发展也存在很大的潜力,如1)市场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GIS技术在中国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存在比较大的增长空间;2)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当一向技术逐步成熟时,将逐步从发达国家转移向发展中的具有一定潜力的国家。中国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成为未来全球GIS技术的技术提供者。3)政府对GIS行业的支持(通过技术、数据和资金服务,政策工具),将有利于GIS在中国的发展。 4. 从技术传播的角度看中国GIS发展策略 制定中国GIS发展的策略和政策,首先应当了解GIS长远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地理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3):1960年代和1970年代是GIS技术创新阶段;从197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是GIS技术的商业化时代,1980年代中期,GIS技术市场逐步确立,之后一定规模的地理信息技术市场逐步形成;而199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是建设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的阶段,广泛的信息扩散和共享机制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作者认为,从1990年代末开始,发达国家将逐步进入空间信息丰富的时代,其标志是空间数据的储备非常丰富、价格非常低廉、应用非常广泛,政府部分、图书馆和其它公共网络上有大量的可获得的数据资源。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的GIS发展是跟随美国的,长远策略和政策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当然,中国GIS产业目前所处的环境与欧美国家在GIS市场起飞的环境非常不同。第一,现在的GIS技术更加成熟,第二,现代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Internet技术大大改变了GIS技术/信息/知识的传播途径,第三,国外的实践为中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中国的GIS产业和市场存在快速起飞的机会。如果制定适当的策略、实施完善的政策,中国的GIS应用完全可能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得到普及(类似美国、英国在1990年代初的情形)。 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的传播是一个互动的(interactive)、快速的过程。这样的传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早期的起步比较艰难,需要花费比较长时间进行技术、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积累。但是,一旦GIS技术的普及率达到一定水平(critical mass),比如5%或10%,并在组织管理中显现出良好的效益和实效(benefit and effectiveness)时,技术的需求就会快速增长,市场在短时间内起飞,并快速增长。因此,从技术传播的角度看,国家地理信息策略的重点是培育GIS应用,获得技术起飞需要的前期积累。经过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的几年积累,中国GIS市场很可能在“十五”计划后期获得起飞,出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获得性是影响GIS技术传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Masser、Campbell、Craglia等人 (1996) 对于九个欧洲国家GIS在基层政府部门中的应用研究表明,GIS的传播与数据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包含多个层次的含义,包括地图生产和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版权和分发政策、数据定价策略等。采用顾及普通GIS用户利益的、单轨制的、简单化的、低价格的、约束少的地理数据政策,是中国GIS起飞和普及的关键。目前中国仍然严格控制空间数据的使用,试图建立市场化的、多轨制的、相对复杂的、管理成本高的空间数据政策。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政府应尽快明确数据政策和定价方法,减弱对于数据的严格管制。 最后,政府在GIS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初期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第一,政府是最大的GIS用户群体,政府应当率先使用GIS技术,用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改善服务;第二,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协调建设空间基础设施,为产业界和用户提供数据免费的服务。第三,政府应当改善GIS传播环境,投入资源到GIS研究、教育、培训等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设施和传播网络,培育用户的学习能力;第四,政府应当担当市场服务角色,为产业界和用户提供市场信息,并保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总之,政府要在市场不成熟或失效的地方进行扶植和干预,但避免直接指挥和控制市场,并检讨政策,防止出现政策失效。 5. 初步结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从技术传播理论研究GIS应用中的一些理论问题,目的是提供一个研究 GIS实际应用问题、总结GIS实践经验的理论框架,为相关的研究奠定一定的认识基础。作者认为,以系统的问卷调查和深入的案例研究为基础的GIS传播研究,能够将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产业市场和制度政策综合在一起,对于积累实用的GIS知识相当重要。一方面,探讨GIS技术在组织机构内的知识积累、投资决策、项目管理、实际应用、评估等过程,总结技术传播的机制和规律,能够为GIS应用成功和有效的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总结。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探讨GIS技术的传播环境,即与GIS传播相关的市场环境、知识环境、制度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等,致力于把握、认识中国GIS应用环境,并通过策略和政策进行改善。总之,不论在组织管理层次上,或者区域国家层次上,GIS传播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7024

积分

8935

金钱

2588

帖子

论坛顾问

186
发表于 2007-1-15 16:58:56 | 只看该作者

基于GIS的区域植被—土壤生态系统需水定量测评——以陕北延安地区为例

基于GIS的区域植被—土壤生态系统需水定量测评——以陕北延安地区为例
作者: 王丽霞 任志远
根据延安地区各气象站点连续30年的气象资料和各土肥站点连续10年的土壤含水实测资料,通过经验模型、实地观测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土壤复合系统的最小生态需水量、适宜生态需水量和饱和生态需水量三种阈值模式的较为准确的计算方法,并从时空角度定量分析评价区域生态需水量和生态缺水量。结果表明,延安地区植被—土壤复合系统的年最小生态需水量为216.185亿m3,对应的年生态缺水量为23.556亿m3;重度生态缺水的景观类型有针阔混交林—壤土、针叶林—壤土和落阔叶林—粘壤土等,水量供需基本平衡的景观类型有灌草丛—粘壤土、灌丛林—粘壤土和草原—砂壤土等,轻度生态富水的景观类型有农作物—粘壤土、农作物—砂壤土和农作物—砂砾质壤土等;生态缺水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延安西南部和中部的黄土梁状丘陵沟谷区,时段集中在每年的夏秋两季。 关键词:延安地区;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生态需水;时空变化 全文下载
关键词:

1817

积分

442

金钱

354

帖子

白银水师

187
发表于 2007-1-16 11:58:46 | 只看该作者

GIS技术在消防信息中的应用探讨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快速发展,GIS技术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正处于急剧变化和发展之中,GIS技术将深入到我们各行各业中。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GIS技术将给我们生活带来重大变化,已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公安、消防、环保、国土、石油、电力、交通、市政规划、灾害预测等方面。 一、GIS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各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储存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实际需要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进行各种辅助决策。 二、GIS发展方向   随着多媒体技术、空间技术、虚拟实景、数字测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三维图形芯片及宽带光纤通信技术的突破进展,使得GIS技术从多领域、多功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需要,目前GIS正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三维化、虚拟现实等方面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消防部门如何面对GIS技术的发展变化,开发一系列实用软件,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节拍,来满足消防信息化和灭火战斗的需要。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严峻课题。 本文来自 3s8.cn 三、GIS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   1、在119接处警中的应用。GIS作为在119中运用的最早也是最能体现成果的技术,目前运用得比较成熟。GIS作为火警受理和智能决策系统有力的辅助手段,主要完成报警信息定位、GPS定位、信息查询统计、数据的分析显示,能够利用GIS系统准确、迅速确定报警人的地点及火灾位置,通过优化择选和计算能确定最佳行车路线,另外通过车辆GPS定位系统,能够在地图上实时观察车辆的行车轨迹,以判断车辆是否按照指定的路线行驶。   2、在消防规划中的应用。由于GIS基于图形方式,相关信息内容比较详细、精确,并且在计算机上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各种数据实图,可以及时进行各种消防重点单位的选址、规划、建设,消防站点的规划,以及消防水源的建设规划。通过将各种规范数据输入计算机,GIS系统将自动判断出规划的合理性及计算间距。以改变传统人为判断的失误和不准确。   3、在分析消防信息数据中的应用。一是统计分析火灾数据,以前统计都是简单、枯燥的文字说明,不如图形的直观、醒目,利用GIS可以在地图上直观地反映区域、行业火灾分布情况,以便于制定科学的措施和对策,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二是分析火灾隐患,通过建立基于GIS的火灾隐患信息管理系统,既能形象地反映情况,又能便于动态管理,通过一些信息查询、分析评价与科学决策,能够对于城市突发性事件进行科学预测,一定会产生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便于各级安全监督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督查工作。 3s8.cn 版权所有   4、制定灭火预案中的应用。由于GIS内容丰富,目前许多系统采用的是影像甚至立体图形,便于指挥员人员人空中了解观察周围情况。对于指挥员综合各种因素,制定有效的灭火预案有极大的帮助。   5、GIS正朝着网络化、虚拟现实、多媒体及三维方向发展,开发网络模拟演练系统将是不远的现实,通过网上各种综合数据,实现对火灾的判断、力量调度、车辆布置以及进攻方向等战术措施,可以测出火灾扑救成功与否。   当然这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非常庞大,需一定时间进行相关基础工作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战训、通信以及地方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开发,相信不久的将来,GIS在消防的应用会呈现一片光明前景,并对消防信息化、提高部队的灭火战斗能力产生巨大影响。

247

积分

648

金钱

134

帖子

初级水师

188
发表于 2007-1-16 11:59:04 | 只看该作者

2006高校GIS论坛现场调查报告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GIS发展的有关情况,提升高校GIS论坛的组织水平,进一步打造高校GIS教学、科研和应用交流平台,高校GIS论坛组委会进行了现场调查活动。参加论坛的嘉宾、代表、厂商、媒体和工作人员近350人,参与调查的代表大约90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承德民族师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甘肃林学院、河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新疆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淮海工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以及河南地质测绘总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广东星河等单位。调查结果及数据解读如下: 1、您对中国高等院校GIS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意? 结果: 解读:仅有42%的人对GIS课程设置表示满意或很满意,18%的人表示不满意。数据表明,在GIS课程设置方面可能存在设置依据、标准和内容等问题,相关单位应加强GIS课程设置标准研究和推广。 2、您是否认为目前开设GIS相关专业的高校太多? 结果: 解读:60%参与调查者认为我国高校开设GIS相关专业的高校太多,仅有20%认为不足。这说明我国这几年在GIS专业设置方面发展过快,存在盲目开设GIS专业的问题,这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可能带来就业压力。 3、您认为目前我国GIS人才的质量是否能满足GIS发展的需求? 结果: 解读:高达59%的人认为,GIS人才质量难以满足我国GIS发展的需求,只3%的人认为能满足。这充分说明,我国目前在GIS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4、您认为影响中国GIS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结果: 解读:调查显示,人才是制约GIS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数据、体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基础数据建设和共享,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我国GIS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5、您认为中国GIS发展前景如何? 结果: 解读:70%的被调查者对我国GIS产业的发展持乐观和非常乐观的态度,仅有3%表示悲观。说明GIS产业发展前景良好,GIS企业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竞争更加激烈。 6、您对国产GIS软件的发展现状是否满意? 结果: 解读:近一半受调者对我国国产GIS软件发展现状表示满意或很满意,97%的人认可国产GIS软件发展现状,不满意者仅为3%。这说明我国国产GIS软件具有较强竞争力,完全可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7、您对国产GIS软件最不满意的地方是? 结果: 解读:数据显示,国产GIS软件企业在服务质量、对二次开发商的支持力度方面应加强。同时在软件界面、技术实用性方面也需努力改进。 8、您认为目前国产GIS企业当务之急是? 结果: 解读:52%的受调者认为自主创新是国产GIS软件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其次是改进服务、培养人才和开拓市场。国家应该鼓励GIS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GIS企业应尽快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 9、您是怎样评价GIS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的? 结果: 解读:98%的人认为GIS与国家安全有关系,近80%的人认为GIS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这充分说明GIS的应用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国产GIS软件的应用和发展,大力推广使用成熟的国产GIS软件,以保证国家信息安全。 10、您是否认可高校GIS论坛的模式? 结果: 解读:高达97%的代表认可高校GIS论坛的模式,非常认可者达35%。这说明我国高等院校非常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GIS交流平台,策划组织GIS论坛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11、您对论坛组织有何评价? 结果: 解读:近九成代表对论坛的组织评价较高,同时仍然有12%的代表对论坛的组织评价一般,说明本次论坛的组织工作还需要不断改进。 12、您对论坛组委会提供的会议资料是否满意? 结果: 解读:77%的代表对组委会提供的各种资料表示满意或很满意,仍然有23%的代表勉强认可组委会提供有关资料。组委会在资料提供的种类、质量和时效性方面需要加强。 13、您认为论坛嘉宾演讲水平如何? 结果: 解读:高达98%的代表对本次论坛嘉宾演讲的水平评价较高,其中41%的人认为论坛演讲很精彩。这说明本次论坛演讲嘉宾代表性广、准备充分、演讲水平高和影响力大。 14、您认为论坛日程安排是否合理? 结果: 解读:82%的代表对论坛的日程安排表示满意,但18%的代表仅认可。表明本次论坛的日程安排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时间安排太紧凑、某些报告演讲时间过长、互动性不够。 15、您对首届高校GIS论坛的总体评价如何? 结果: 解读:所有代表对论坛的总体评价是好的,高达68%的代表对本次论坛在策划、组织、内容、层次、接待、场所、食宿等方面评价很高。

5124

积分

2689

金钱

1687

帖子

黄金水师

189
发表于 2007-1-16 12:18:52 | 只看该作者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快速发展,GIS技术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正处于急剧变化和发展之中,GIS技术将深入到我们各行各业中。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GIS技术将给我们生活带来重大变化,已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公安、消防、环保、国土、石油、电力、交通、市政规划、灾害预测等方面。

1817

积分

442

金钱

354

帖子

白银水师

190
发表于 2007-1-17 09:56:22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东盟主席国菲律宾的水务GIS系统的发展




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 Construction and Flood Hazard Simulation for Development Plans in Naga City, Philippines Muhammad Zulkarnain Abd Rahman Remote Sensing Department Faculty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Dinand Alkem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 (ITC), Enschede, the Netherlands Abstract A 2D-hydraulic flood propagation models require accurate elevation data.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s frequent changes of land use in major cities, where frequent updating of the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for flood modelling might be need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assessment should be based on realistic flood hazard indicator that would help to reflect the real impact of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ample of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flood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in Naga City, the Philippines. The elevation data is constructed through integrating various elevation data derived from many sources. The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begins with the detailed observation on changes in flood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analyses on the community-based flood risk perception and investigation on changes of flood hazard (based on the flood velocity and depth). In the DTM construction the natural terrain is separated from the man-made terrain. The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grating multi-sources of elevation data by evaluating the nugget values. The data sources are prioritized based on the nominal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ccuracy, and form of data.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4 interpolation methods used, namel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s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lgorithm (ANUDEM), Kriging, Polynomial and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TIN). The assessments are based on percentile vertical accuracy assessment, error point?s distribution and visual assessment. As a result, the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has produced the best DTM and it full-filled the requirements for hydrological flood modelling purpose. Finally the 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 of the study area was constructed by integrating both man-made and natural terrains. The DSM was also generated to simulate the new developments in Naga City. The 1D2D SOBEK flood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flood events for 2, 5, 10 and 17.5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In addition, the flood depths and flood extent during Supertyphoon Nanmadol were used in flood model calibration. Flood calibr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alibrated flood model was able to simulate the real flood event up to 0.35 m accuracy of flood depth. In the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s is larger for a larger flood magnitude. Furthermore the pattern of the changes in flood behaviour depends on the location from the main developments. The Almeda Highway acted as a barrier, that obstructs the flood water from go farther. In addition the small scale construction, for instance the Drainage System in Barangay Triangulo had played a major role in changing the flood behaviour, especially in a small magnitude flood. Through this study, it was proved that by simply elevating ground terrain only can solve the flood problem in a particular area. However, the flood problem is transferred to another area. 1. INTRODUCTION Rapid and uncontrolled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in hazard and risk management. This is certainly one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oday and in the years to come. A huge concentration of people,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properties has made hazard management in urban area more difficult and complex. With an increased value of property, for instance,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 potential damage from prolonged and severe flooding can easily extend into the million of dollars. Besides, flooding in crowded area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would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loss. Urbaniz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rainfall runoff and flood behaviour. The flow of the floodwater becomes complex as a result of complicated buildings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s in an urban area. Heavy rainfall is easily converted to run-off over paved surface, and due to improper urbanization planning, water will accumulate and increase the potential of flooding. As a consequence,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forecast urban flooding and calculate the potential damage. Improper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ight ignore its impact on flood hazard and risk to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 Advancement in computer processing power, accurate terrain data acquisi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1 dimensional (1D) and 2 dimensional (2D) flood modelling make possible to model dynamic flooding in a complex urban environment. The 2D flood modeling requires information on terrain, which quality depends on the acquisition techniques and the terrain of the study area. Complex and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areas require more detailed terrain elevation data compared to rural area. In urban are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water flow are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buildings, roads, elevated area and etc. This requires the basis on defining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of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Changes in urban area as a result of urbanization can be simulated trough modification of the existing DTM and/or land use or land cover information.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generate DTM and DSM of the study area with consideration on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followed by simulating the flood events and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The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was made based on three methods; 1) Changes in flood characteristics 2) Changes in flood risk perception by the Naga City Community and 3) Changes in flood hazard area. 2. STUDY SITE Naga City is located in Bicol region, at the south-eastern tip of the Philippine island of Luzon. Naga City, located about 377 km to the south of Manila, is well known as a fast-growing area (see figure 2.1). Naga City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among 35 municipalities in Camarines Sur, which population covers about 8.9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province (Naga City Government Philippines Business for Social Progress, 2001). Naga is considered the heart of the Bicol region, consists of 27 Barangays on the land of 7,748 hectares. The main portion of The Naga city is located in low and flat topography that usually inundated by flood when water from the Naga and Bicol River overflow. Thus, substantial discharge and heavy rainfall during monsoon commonly causes severe flood in this city. Figure 2.1: Naga City Apart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aga City, several other developments are being introduced and aimed at giving better facilities for the community. According to the Naga City Development Plan, the developments are divided into 6 main zones; 1)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I (CBD I), 2)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II (CBD II), 3) South Riverfront Growth Area, 4) Concepcion Growth Corridor, 5) East Highland Tourism Zone and 6) Naga City Agro-Industrial Zone. Some of these zones are located in flood prone area, for instance CBD II. 3. DATA COLLE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is research the data collection is divided into 4 major groups as follow.
  • Elevation or topographical data
  • Landuse or landcover
  • Rec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 Rainfall and floodwater depth during the Super Typhoon Nanmadol.
Apart from the available topographical data, additional elevation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fill gaps in the available data and to update terrain information due to rec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Other necessary data for instance Landuse or Landcover, Rainfall, flood depth and extent and flood risk perception are needed in flood modeling and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4 main phases, namely, 1) Data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2) DTM and DSM modelling, 3) flood model calibration and modelling and 4)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see figure 3.1). The first phase focuses on data preparation,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The main data is divided into landuse and landcover, flood information, terrain data, hydrological data and flood hazard data.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concer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TM and DSM based on different sources of elevation data,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 The primary data collection aims at filling the gaps in the available data and to update terrain changes in the study area as a result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general, the elevation data is derived in various forms, for instance points, line and polygons, and these data are then aggregated into ground terrain and man-made features. Further aggregation is made to separate the elevation data into two terrain situations; current and future situations. The DTMs are produced using different terrain interpolation methods. The best product is selected and integrated with man ?made features to produce DSMs of the study area. The 1D2D SOBEK flood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5 recurrence intervals flood events. The flood calibration is made base on flood depth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recent field observations (this data were collected by Saut Sagala and Peters Guarin Graciela) after the flood event caused by the Super typhoon Nanmadol (with an equivalent to 10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The flood depth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in Barangay Triangulo and Barangay Sabang few months after the flood event. The flood calibration is based on two aspects; surface roughness and building structure. The calibrated surface roughness and the suitable building representation will be used for further flood modell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value of the study is based on landuse or landcover. This updated information is used together with development plans to create recent and future landuse or landcover in Naga City. The final phase emphasizes on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s based on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flood characterist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development. This is supported by additional assessment focuses on changes of flood hazard areas for current and future situation of Naga City. The definition of flood hazard i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flood velocity and flood depth. Figure 3.1: Overall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DTM and DSM construction DTM and DSM of the study area were generated in 4 major steps; 1) elevation data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2) elevation data interpolation, 3) accuracy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nd finally 4) integrating natural terrain with man made terrain to produce DSM. 3.1.1 Elevation data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The elevation dataset for DTM generation is deriv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levation data sources and these data vary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ccuracies (see appendix 1). Blomgren (1999), in his study used a rectilinear grid over the contour lines to transfer elevation information from contour lines to point forms. The point was digitized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overlaid grid. Therefore, more evenly distributed elevation samples were derived, and it improved the interpolation performance (Blomgren, 1999). On the other hand, the arrangement of elevation data will influence the shape of the variogram model. In this case, the clustered elevation data, which were found around dunes, road embankments and other local abrupt changes in topography, were removed from the dataset (Blomgren, 1999). Wilson and Atkinson (2003) in their research, ?Prediction the uncertainty of DEM on flood inundation modelling?, used the ordinary kriging to interpolate the elevation data in the floodplain area. The elevation data wa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contour lines and the elevation points that were derived from GPS measurement. The original experimental semi-variogram of the contour lines had quite general shape. However this general shape or trend was reduced (increased variance at shorter lags than globally) when the elevation points derived from GPS measurements were added to the dataset. Ten set elevation data were used and integrated to produce DTM. These datasets vary in scale and contour interval which remarks difference in horizontal (planimetric) and vertical accuracies. Besides the elevation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the available topographical maps, additional elevation measurements using geodetic levelling were done to fill the gaps and update terrain information of recently developed area. The problem of integrating elevation data from different sources with different scales and accuracies lies on the fact that the elevation values in the combined dataset may lie close to each other. The challenge is to identify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to prioritize the datasets, to identify which of those datasets represent the true terrain elevation and to combine the entire datasets. Thus, the datasets are prioritized with 2 steps; 1) Prioritization based on Nominal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ccuraci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 Data Accuracy (NSSDA)), 2) Prioritization based on data forms (spot heights and contour lines) and production date (see table 3.1). Table 3.1: Available elevation data sources for DTM generation The contour lines are converted to points and then combined with other point form data (spot heights). Data with higher priority score would replace the lower priority score data. The replacement is done when 2 or more elevation points fall within 3 meters radius. The effe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ulti-sources elevation data is assessed by mean of semi-variogram analysis. The assumption is points that are close together should have less difference or high autocorrelation. Thus, high nugget value would reveal strong effect of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levation datasets. Certainly, the nugget effect could also attribute to the complexity of terrain features.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data disagreement still appear when datasets with complex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removed. Several attempts with different integration method were used (see table 3.2) to decrease the nugget value. However, for the sake of the terrain complexity information, the nugget value was reduced from 2.9 to 2.2. Table 3.2: The value of Semi-variogram model parameters for each dataset; the 2nd and the 3rd datasets will be used for the DTM interpolation At this stage, the integrated elevation datasets with low nugget value are assumed to have less disagreement between elevation dataset, less overlapping dataset, good elevation data in representing the real terrain and inevitably contain less degraded complex terrain features.

1817

积分

442

金钱

354

帖子

白银水师

191
发表于 2007-1-17 09:59:12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东盟主席国菲律宾的水务GIS系统的发展

3.1.2 Elevation data interpolation The DTM interpolation method should in general preserve the detailed terrain information while reducing the effect datasets disagreement. The interpolation of the ground terrain is done with 4 interpolation techniques; 1) Kriging, 2) TIN,3) Polynomial trend surface and 4) ANUDEM (see figure 3.2). A Geo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 or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is similar to a probabilistic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in which the weights are derived from the surrounding sample points. However, the weights are not only based on the distance, but also on the strength of the overall correlation among the measured points (Maune, 2001). The basic interpolation assumption is that, values at a short distance are more likely to be similar than at a larger distance. Demirhan et al., (2003) in his study had focu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ver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with presence of noise and sampling pattern. He had pointed out that the ?Ordinary Kriging is the most robust interpolations method against noi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terministic DTM interpolation approach tries to fit a mathematical function to a set of elevation samples of known coordinate (x and y). This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could be done either through an exact interpolation or smooth interpolation (Meijerink et al., 1994). Figure 3.2: Natural terrain derived from 6th Polynomial degree (a), TIN-based terrain modelling (b), ANUDEM (c), Ordinary Kriging (100 m conversion interval) (d), and Ordinary Kriging (5 m average block) (e), visualized in 3D The smooth interpolation method is suitable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point measurement data are regarded as true value or with less error. On the other hand, with coarse data accuracy, the smooth interpolation scheme might be the best way to level out the error to some degree. The fitting process uses various types of mathematical functions usually known as polynomial functions at a certain degree of complexity to fit the surface through the sample points. The nature of TIN modelling is splitting the surface into triangular element planes (Meijerink et al., 1994). More detailed definition, ?TIN is a digital terrain model based on irregular array of points which forms a sheet of non-overlapping contiguous triangle facets? (Maune, 2001). It is a vector model that supports lines, points and area-based features in representing the surface morphology. The next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is ANUDEM. ANUDEM is a software package known a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veloped by Hutchinson (Geodata and Geoscience Australia, 2002). The ANUDEM interpolator was designed and optimised to create a hydrologically correct terrain models. ?It?s unique in both input and output for building a good terrain model?(Maune, 2001). The input data is not only confined to point data, but also lines which represent streams and ridges for drainage, and polygons as a lake boundary to produce a DEM that is virtually free of spurious sinks and pits 3.1.3 DTM quality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The DTM quality assessment comprises of 3 main areas; 1) DTM accuracy assessment 2) DTM errors distribution and 3) General gemorphological of the study area. The DTM accuracy assessment uses Percentile Accuracy Assessment method introduced by (Maune, 2001) which is suitable for non-normally distributed residual data. According to table 3.3, ANUDEM interpolation method has produced the most accurate DTM with the maximum error 0.98 m at 80 percent of the total residual data. Appendix 2 shows complete results of the DTMs? accuracy produced by each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The DTM produced by the Ordinary Kriging with 5 m block average has the second lowest error with maximum error 1.00 m. followed by DTM produced by Ordinary krigging on 100 m contour lines to point conversion and finally the polynom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The flood modelling gives more focus in the low-lying areas, where most of the commercial areas are located. Thus, the next assessment focuses on the number of point with errors more than 1.0 within area of interest (see appendix 3). It was found that, TIN-based surface modelling has the least number of points with error more than 1.0 m and followed by the Ordinary Kriging with 5 m block average, the Ordinary Kriging with 100 m contour lines to points? conversion interval, ANUDEM and Polynomial. The final stage in DTM quality assessment focuses on the capability of DTMs in representing the real landscape of the study area. According to figure 3.2, the DTM produced by the Ordinary Kriging with 5 meters elevation block average is able to represent the real landscape of the study area. The DTM has shown in general, backswamp areas, natural levee and elevated areas for bridge construction. However, another DTM produced for instance by ANUDEM and TIN contain large number of artificial pits. According to Raaflaub and Collins (2005) artificial pits or sink features in DTM are hydrologically serious problem. In fact, ?Pits generally appear in flatter area where even a one meter error can be enough to produce a close depression?(Raaflaub and Collins, 2005). On the other hand, DTMs produced by the Polynom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shows smooth surface and failed to represent the general landscape of the study area. Therefore based on above judgements, the DTM produced by the Ordinary Kriging with 5 meter elevation block average is used for the DSM construction. Table 3.3: Summary on DTMs quality assessment 3.1.4 Integrating natural terrain and man-made terrain The DSM of the study area is constructed through combining the simulated man-made terrain and DTM. The DSMs are used to represent current and future situations of Naga City (see figure 3.3). The man-made features are simulated by integrating spatial data (e.g. roads, drainages, landuse or landcover), building footprints and detailed development plans. Feature 1 (Micro Drainage Project), 2 (elevated areas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and 3 (new mall) are new features added onto the DSM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ga City. These features depicted future landuse plans which in general involve reclamation of the back-swamp areas. Figure 3.3: DSM represents current situation (a) and future situation of Naga City (b) 3.2 Flood modeling and flood model calibration The 1D2D SOBEK flood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flood behavior which dominantly occurred due to substantial discharge of the Naga and thr Bicol River. This model requires incorporation of detailed floodplain terrain model and river cross sections, which both parts are represented by 2D and 1D model. The flood modeling covers 4 flood recurrence intervals namely 2, 5, 10 and 17.5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Flood depth and extent information of flood event triggered by the Supertyphoon Nanmadol is used in flood model calibration. Previous study had confirmed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is flood event is comparable to 10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The flood model calibration focuses on calibrating 2 parameters, 2 sets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3 sets of surface roughness. In the flood model calibration process, it was found that, water velocity of rough surface building structure is higher compared to the solid block. In this case, the momentum of the overflowed water decreases when water-flow is obstructed by solid building block, which in turn decreases the ability of water to go farth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rough surface building structures allows water to flow much farther and increase the flood extent. The obstruction has increased the flood depth 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 flood velocity at the edge of the buildings. Besid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lood depth for flood models with different set of manning coefficient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flood depth is not significant. Buildings in Naga City are quite dense for both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areas, thus solid-block building structures is selected for further flood modelling. 3.3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has combined 3 approaches in delivering messages on the changes of flood impact on current and future situations of Naga City. The first method concerns detailed changes in flood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followed by investigation on changes in human perception and flood hazard areas. 3.3.1 Changes in flood hazard areas Flood hazard can be expressed by various combination of flood characteristics, for instance, flood depth and flood velocity based on research by Ramsbottom et al. (2003) (see figure 3.4). Hazard here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wading hazard of adults, children and also selected vehicles during flood. In this assessment, flood hazard maps for each simulation hour are created and integrated based on the worst case of hazard level at each pixel (see figure 3.5). The comparison on the flood hazard between current and after development situations is made by crossing both maps Figure 3.4: Graph that combines flood velocity and flood depth to define level of flood hazard (Ramsbottom et al., 2003) (a) and Major developments in Naga City (b)

1817

积分

442

金钱

354

帖子

白银水师

192
发表于 2007-1-17 10:06:07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东盟主席国菲律宾的水务GIS系统的发展

5.0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5.1 DTM and DSM generation based on multi sources elevation data Elevation data were derived from various sources, which characteristics differ in data scale, vertical accuracy and method of derivations. All dataset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interpolated to produce the final DTM and DSM for flood modelling. However, each dataset covers different areas and contains different type of landforms. In this case, complex terrain features for instance, rugged terrain and meandering river course will exhibit high variation in terrain elevation in a short distance. In this study, the step-by-step se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elevation dataset had reduced the disagreement and overlapping dataset. Further than that, since the selection of the elevation dataset had based on the specific criteria, for instance the nominal accuracy, the best elevation value might be selected from all the datasets to represent the real terrain information. Nevertheless, disagreements between datasets could also exhibit high elevation variation in a short distance. Thus, reducing the ?nugget effect? from the integrated dataset had consequently reduc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terrain and also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datasets. This is the trade-off that had been faced in this study; losing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while reducing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datasets. The next step was relied on the capability of commonly used terrain interpolation methods in generating the terrain model. Finally, the Ordinary Kriging had come out as the best terrain model, which had full-filled the DTM requirements for flood modelling purpose. The other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instance TIN and ANUDEM were quite sensitive with errors or noise in the integrated elevation dataset. Therefore, the final products of these interpolators contain artificial ?pits? which in fact one of the big problems in hydrological applic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TMs produced by the polynom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lost the detailed landscape of the study areas. Furthermore, these DTMs contain large error compared to other interpolation methods and have large number of error point, with accuracy more than 1.0 m in the area of interest. The 5 m resolution DTM is selected based on the nominal accuracy of the datasets and also the requirement in flood modelling for urban area. The 5 m DTM resolution is good enough to model the flood behaviour for individual structure and reclamation of small lands. Finally, the final DSM was generated by adding the man-made terrain onto the DTM. 5.2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Figure 3.6 shows detailed changes in flood hazard areas in Naga City for 17.5 and 10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According to figure 3.6 (b), for 10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it is about 92 percent of the areas with the positive impact are located in commercial area. Meanwhile, areas with negative impact are mostly in the residential and other commercial areas (figure 3.6 (a)). On the other hand, for 17.5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figure 3.6 (d)), commercial areas account about 96 percent of the total areas with positive impact. Besides, it is about 34 percent of the agriculture areas, 21 perc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s and 13.88 percent of the commercial areas are classified in negative impact areas. Figure 3.6: Areas classified into negative and positive impact (based on the hazard map) for 10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a) and (b) and 17.5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c) and (d) 6.0 Conclusions Step by step multi-sources elevation data integration is one of the cheapest approaches in constructing terrain model without precise and expensive elevation data acquisition techniques for instance, LiDAR, Radar Interferometry and Aerial Photos. However, the integration of all the available elevation datasets should be made very carefully. In this case, the terrain updating process can be made through the conventional levelling and the compilation of rec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lans to be added onto the natural ground terrain model. This method certainly is very usefu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need rapid terrain information updating with less cost. It must be realised that the development impact assessment doesn?t intend to oppose any developments in Naga City. The assessment clearly aims at giving ideas on how flood behaviour would change after several major developments were carried out, especially in flood prone area. Thu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ould give better ideas and understanding on flood behaviour which subsequently aids flood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processes. Instead of that, this research has also given several simple methods in quickly detecting and assessing the detailed impact on flood behaviour. Through this study, it was proved that, by elevating the ground terrain can only solve the flood problem in a particular area, but unfortunately this problem is transferred to another area. Small scale development, for instance the Micro Drainage Project in Barangay Triangulo had quite a pronounced role in changing the flood behaviour, especially in the small magnitude flood. The 17.5 and 10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are quite large, thus the contribution of such small terrain changes can be neglected. In 2, 5, 10 and 17.5 years return period flood, the new Mall proposed to be constructed next to the Almeda Highway was not inundated by water. Furthermore, the Almeda Highway acted as a man-made levee or barrier and had efficiently obstructed the flood water, especially from the Bicol River. Figure 3.7: Risk management cycl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in HAZARD mapping and MITIGATION process. Source: Smith (2001) Developmen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current necessities and needs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 Howev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y not be achieved without any effort in reducing the intensity of hazard as a result of developments. In this case, Naga City had taken many wise steps in managing hazards, for instance flood hazard mapping, wind hazard mapping and damage assessment, which are crucial for assessing potential loss and further actions to reduce it. In this study, it was proved that, the 1D2D flood modelling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ur of floods and the flood impact after developments.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n the changes of flood characteristics could in fact reduce future loss and damag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a wise initial step to reduce future investment on flood mitigation. Furthermore, several flood scenarios can be created and simulated in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flood mitigation measures in reducing flood problems. Figure 3.7 shows that this study basically can be used in flood hazard mapping, flood risk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phases. 7.0 Appendices Appendix 1: Source of elevation data for DTM generation Appendix 2: DTM accuracy given by the Percentile Accuracy Assessment method introduced by (Maune, 2001) Appendix 3: Errors distribution for TIN (a), Ordinary Kriging with 5 m block average (b), Ordinary Kriging (100 m line to point conversion) (c) and ANUDEM (d); TIN has the least error within the study area, followed by block ordinary kriging with 5 m, Ordinary Krigging for 50 m line to point conversion interval and ANUDEM

1817

积分

442

金钱

354

帖子

白银水师

193
发表于 2007-1-17 10:55:02 | 只看该作者

GIS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规划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地理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且对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措施在水土保持规划系统中的应用,针对水土保持管理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分析了一个基于关系数据库模型水土保持规划信息系统在GIS应用中的基本功能。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水土保持;空间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空间信息和数据库属性数据,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系统技术是信息诸多类型中与空间相关的信息的一种类型,人类生存的地理这个三维空间中的万物无不与空间位置相关,如何利用计算机处理空间相关信息是地理信息系统(Geoqr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目前国产GIS软件种类很多(如:SWCGIS、WEBGIS、MAPGIS、VTEWGIS、CITYSTAR、)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极大激励了GIS技术的发展,被列入各国高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已成为各领域数字信息化建设首选的高科技软件。 1 GIS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1.1 GIS信息技术的概念 GIS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其核心是计算机科学,基本技术是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及空间分析,而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系统测量学、地图学、空间学、信息科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要给出GIS的准确定义比较困难。一般认为:广义的概念是GIS是处理地理数据的输入、输出、管理、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系统。狭义的概念是:1基于数据库的定义:GIS的数据库系统有空间次序,并且提供一个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操作集合,用来回答对数据库中空间实体的查询;2基于功能的定义:GIS是采集、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系统;3基于应用的定义:由于GIS应用领域的不同, GIS可分为土地信息系统、水土保持规划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 1.2 GIS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 1.2.1 输入系统:地理数据如何有效地输入到GIS中是一项琐碎、费时、代价昂贵的工作,大多数的地理数据是从低质地图输入GIS。常用的方法是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的主要问题是低效率和高代价;扫描输入则面临另一个问题,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如何变换成GIS数据库通常要求的点、线、面、拓扑关系属性等形式,一般采用交互式的地图识别是矢量化方法的一种较为现实的理想输入方法,而全自动的智能地图识别方法采用较少。 1.2.2 存储系统:GIS中的数据分为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两类,如何在计算机中有效存储和管理这两类数据是GIS的基本问题。目前计算机的硬盘容量已达到GB级,可有效存储和高效处理地图这类对象是比较方便灵活的。但GIS的数据存储却有其独特之处,大多数的GIS系统中采用了分层技术,即根据地图的某些特征,把它分成若干层,整张地图是所有层叠加的结果,可同时高效地处理上万幅的海量地图库。在与用户的交换过程中只处理涉及到的层,而不是整幅地图,因而能够对用户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和处理。 1.2.3 地理数据的操作:GIS对图形数据(点、线、面)和属性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基本操作中对数据的操作提供了对地理数据有效管理的手段,GIS并使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地物的描述。 1.2.4 空间分析:地理数据空间分析是通过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用户可以从已知的地理数据中得出隐含的重要结论,这对于许多应用领域是至关重要的,是GIS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GIS的空间分析分为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和栅格数据空间分析两类:矢量数据空间分析通常包括:空间数据查询和属性分析,多边形的重新分类、边界消除与合并,点线、点与多边形、线与多边形、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叠加,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面运算,目标集统计分析;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通常包括:记录分析、叠加分析、滤波分析、扩展领域操作、区域操作、统计分析。 1.2.5 输出:将用户查询的结果或是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合适的形式输出是GIS问题求解方程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输出形式通常有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或通过绘图仪输出。对于输出精度要求较高、质量较好的GIS输出功能,还包括:数据校正、编辑、图形修饰、误差消除、坐标变换、出版印刷等技术。 2 地理信息系统自身发展动态。 2.1 地理信息平台技术 面向对象方法为人们在计算机上直接描述物理世界提供了一条适合于人类思维模式的方法,即面向对象的GIS,已成为GIS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空间信息较之传统数据库处理的单维或多维信息更为复杂、琐碎,面向对象的方法为描述复杂的空间信息提供了一条直观、结构清晰、组织有序的方法,因而倍受使用者的采纳和接受。 2.2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技术 空间信息用于地球研究即为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是指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经统计,世界上的事物有90%左右与空间分布有关。为了满足数字地球的要求,将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三库一体化管理的GIS软件和网络GPS,在我国相关领域已得到普及。极大的方便GIS应用软件产生的地理信息将被另一个软件读取,可实现不同层次的互操作。 由于遥感和GIS的广泛应用,空间分辨率快速的提升。分辨率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影像上所能看到的地面最小目标尺寸,用像元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从遥感形成之初的80m,已提高到6m,乃至2m,军用甚至可达到5cm。到目前获取1m或优于1m的空间分辨率影像将会十分方便。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1-5nm(纳米)量级,800多个波段。时间分辨率指重访周期的长短,目前一般对地观测卫星为3-5d的重访周期。通过发射合理分布的卫星星座可以1-3d观测地球一次,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在可以优于1m的空间分辨率,每隔1-3d为人类提供反映地表动态变化的详实数据。 2.3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模块 多数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于大多数的应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专用模型,目前通用的GIS大多通过二次开发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而GIS成功应用于专门领域的关键技术在于支持建立该领域特有的空间分析模型。GIS通过二次开发可以支持面向用户的空间分析模型的定义、生成和检验的环境,支持与用户交互式的基于GIS的分析、建模和决策等功能。 目前GIS空间分析功能与各种领域专用模型的结合主要有两种途径.(1)松散耦合式:即除GIS外,借助其他软件环境实现专用模型,并与GIS之间采用数据通讯的方式联系。(2)嵌入式:即在GIS中借助GIS的通用功能来实现应用领域的专用分析模型。 3 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分析 3.1 水土保持规划系统平台设计 传统GIS开发平台均采用专门设计的开发语言。例如,Arc/Info采用AML或C++语言,加上庞大的函数、命令库,使得开发技术人员掌握难度较大,递延了应用产品的开发周期。传统GIS系统中的空间数据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均直接由GIS厂商提供,这也是传统GIS软件价格昂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应用开发与系统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用户根据应用需要和各种数据库工具的优劣,选择利用数据库工具的机会。 3.2 水土保持规划系统与GIS组件设计理论 基础组件是面向空间数据管理,提供基本的交互过程。基础组件属基础性平台,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主要面向空间数据管理,提供基本的交互过程,并能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库系统连接。 高级通用组件是面向通用功能。高级通用组件由基础组件构造而成。它们面向通用功能,简化用户开发过程,如显示工具组件、编辑工具组件等。 行业性组件是面向行业应用的管理方式,固化到组件中,加速开发进程。行业性组件以GPS监控为例。对于GPS应用,除了需要地图显示、信息查询等一般的GIS功能外,还需要特定的应用功能,如动态目标显示、目标锁定等。这些GPS行业性应用功能组件被封装起来后,开发者的工作就可简化为设置显示目标的图例以及调用、接受数据的方法等。 3.3 水土保持规划系统在GIS使用中的优越性 将GIS的功能适当抽象,以组件形式提供开发者使用,会带来许多传统GIS工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3.3.1 GIS功能强大、系统处理速度快。 目前市场上开发使用的GIS组件都是基于128位系统平台的,采用InProc直接调用形式,所以无论是管理大数据的能力还是处理速度方面均不比传统GIS软件逊色。GIS组件完全能够提供拼接、裁剪、叠合、缓冲区等空间处理能力和丰富的空间查询与分析能力。 3.3.2 采用直接嵌入法对MIS开发。 组件的开发建立在严格的标准之上,因此,凡符合标准的组件都可在目前流行的各种开发工具上使用。这样Delphi、PowerBuilder、Notes、Access等都可直接成为GIS或GMIS的最优开发工具,它们各自的优点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与传统GIS专门性开发环境相比,是一种质的飞跃。 3.3.3 灵活方便、价格适宜。 在组件模型下,各组件都集中地实现与自己最紧密相关的系统功能。组件化的GIS平台集中提供空间数据管理能力,并且能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库系统连接。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系统表现得灵活方便,而其价格仅是传统GIS开发工具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样,用户便能以较好的性能价格比获得或开发最优GIS应用系统。 3.4 水土保持规划系统中的GIS系统基本功能 水土保持规划系统管理中存在海量的多时态水土保持规划数据,能够快速获取水土保持规划因子中的土地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能够对年度水土保持规划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分析;能够输出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结果。因此,建立水土保持规划信息系统的目标是高效地管理海量的多时态水土保持利用数据,实现对水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时提供科学、详实、直观的数据,为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水土保持生态资源总量动态平衡,最终达到区域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3.4.1 查询功能:水土保持规划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因此图形和属性之间相互查询比较方便。查询包括对图形和属性的双向查询、图形定位等查询功能。 3.4.2 统计分析功能:水土保持统计分析是水土保持规划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土保持统计了解土地数量结构、利用状况的区域分布特征。 3.4.3 变更编辑功能:水土保持规划系统变更是指水土保持利用状况发生的变化,即地类、面积发生的变化。系统将水土保持各因子变更划分为属性变更和图形变更。系统提供各种图形和属性变更工具,图形变更能够直接输入精确坐标进行变更操作,图形变更时自动生成新实体编号(如图斑编号),避免重号的发生。 3.4.4 制图显示功能:制图显示功能包括常规的地图操作,如放大、缩小,地图图层控制管理等;创建默认水土保持规划(现状)利用图,创建各种专题图如单一值规划图、等级符号图、统计专题图等。利用等高线和高程点生成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并与水土保持利用图叠加显示,生成形象直观的水土保持土地利用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地类在地形上的分布情况。 3.4.5 输出功能:根据用户具体要求可以输出多种形式的数据、报表、图表,按小流域或者区划可以输出一定比例的水土保持土地利用图、水土保持规划图、水土流失现状图等。

1万

积分

5860

金钱

4894

帖子

铂金水师

QQ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0:38:13 | 只看该作者

GIS应用面面观

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融合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用来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用户的需要将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满足城市建设、企业管理、居民生活对空间信息的要求,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功能,进行各种辅助决策。   ---- 在全球协作的商业时代,85%以上的企业决策数据与空间位置相关,例如客户的分布、市场的地域分布、原料运输、跨国生产、跨国销售等。对于包罗万象的信息,传统方法局限于枯燥无味的数据处理和表现,缺乏直观性和决策可视化,而GIS能够帮助人们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中无法看到的数据之间的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图形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实现数据可视化、地理分析与主流商业应用的有机集成,从而满足企业决策多维性的需求。GIS可以将晦涩抽象的数据表格变为清晰简明的彩色地图,帮助企业进行商业选址,确定潜在市场的分布、销售和服务范围; 寻找商业地域分布规律、时空变化的趋势和轨迹;此外,还可以优化运输线路,进行资源调度和资产管理。   ---- GIS作为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一种边缘性学科,其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GIS技术发展迅速,其主要的源动力来自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对地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许多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如Internet技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三维技术、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都可直接应用到GIS中。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GIS的最新发展趋势。   WebGIS   ---- Internet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当前,Internet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了,它已演变成为一种经济方式——网络经济。人们的生活也已离不开Internet。大量的应用正由传统的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向Brow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转移,GIS技术也是如此。GIS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融合,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技术,我们称之为WebGIS。和传统的基于Client/Server的GIS相比,WebGIS有如下优点。 。。更广泛的访问范围 客户可以同时访问多个位于不同地方的服务器上的最新数据,而这一Internet/Intranet所特有的优势大大方便了GIS的数据管理,使分布式的多数据源的数据管理和合成更易于实现。 平台独立性 无论服务器/客户机是何种机器,无论WebGIS服务器端使用何种GIS软件,由于使用了通用的Web浏览器,用户就可以透明地访问WebGIS数据,在本机或某个服务器上进行分布式部件的动态组合和空间数据的协同处理与分析,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降低系统成本 传统GIS在每个客户端都要配备昂贵的专业GIS软件,而用户使用的经常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功能,这实际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WebGIS在客户端通常只需使用Web浏览器(有时还要加一些插件),其软件成本与全套专业GIS相比明显要节省得多。另外,由于客户端的简单性而节省的维护费用也不容忽视。更简单的操作 要广泛推广GIS,使GIS系统为广大的普通用户所接受,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业用户,就要降低对系统操作的要求。通用的Web浏览器无疑是降低操作复杂度的最好选择。   ---- 目前,WebGIS在Internet/Intranet上的应用为典型的三层结构,三层结构包括客户机、应用服务器与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这种方式又称瘦客户机系统。瘦客户机系统是指在客户机端没有或者有很少的应用代码。在以往的终端和主机的体系结构中,所有系统都是瘦客户机系统。现在随着Internet技术以及Java、ActiveX技术的出现,瘦客户机系统又重新出现。客户机负责数据结果的显示和用户请求的提交; 地图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负责响应和处理用户的请求; 而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所有的地图数据和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是提出请求,所有的响应都在服务器端完成,只需在服务器端进行系统维护即可,因此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工作量。   ---- 现在,WebGIS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概括起来,其应用方向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在线服务,为公众提供交通、旅游、餐饮娱乐、房地产、购物等与空间信息有关的信息服务。在国内外的站点上已有了成功的应用,如MapQuest http://www.mapquest.com)和图行天下(http://www.go2map.com.cn)。 这些站点提供大量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各种生活类信息服务。WebGIS的另外一类应用为基于Intranet的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如帮助企业进行设备管理、线路管理以及安全监控管理等等。随着企业Intranet应用的深入和发展,基于Intranet的WebGIS应用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这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GIS协助海量数据管理   ---- GIS技术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解决海量空间数据管理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城市级的GIS系统,其数据量极其巨大,一般可达到GB的数据量级。例如沈阳市1:500的基础地图就有2.4GB。传统的基于文件的管理方式显然不能处理这些问题,而利用面向对象的大型数据库技术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 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中,海量地图数据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 只需建立单一图层,不必再进行分幅处理。如果用户原来的数据源是分幅的,可将其全部存储到一个图层中,数据库将自动对其进行拼接和索引处理,即可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层。在应用时,客户端只需极少量的编程(实际上只是指定数据源),就可实现对数据库里数据的动态显示。数据库会根据当前地图客户端的显示视野,自动将此范围内的图形检索出来,并送到客户端显示。因§此,即使服务器端的数据是GB级的,在客户端的数据量却仅是几十到上百KB,大大减轻了客户端系统的配置需求,并减轻了网络流量。   ---- 所以,利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可建立一种真正的Client/Server结构的空间信息系统,这不仅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等问题,也解决了多用户编辑、数据完整性、数据安全机制等许多问题,将给GIS的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高分辨率遥感与GIS结合   ---- 现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已逐渐应用到商业领域当中,其最高精度可以达到1m左右(如图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人们在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上的一场革命。在传统的地图数据采集过程中,人们是采用手工作业方式,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数据更新的周期很长。但是,利用卫星拍摄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人们可以迅速得到几周前甚至几天前的最新更新数据使得数据更加真实准确,成本还可以降低十几倍。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商业领域有很多应用,如国土资源统计、灾害评估、自然环境监测以及城建规划等各个领域。   ---- 以GIS为核心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GIS、GPS(全球定位系统)的集成,使得人们能够实时地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更新数据以及分析数据。GIS已发展成为具有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强大空间数据综合处理技术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是实时获取、动态处理空间信息对地观测、分析的先进技术系统,是为GIS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源和实时更新数据的重要保证。GPS主要是为遥感实时数据定位提供空间坐标,以建立事实数据库。   ---- 上述系统各自独立,又可平行运行。它们之间的集成,不仅实现了互补,而且产生了强大的边缘效应,将极大地增强以GIS为核心的综合体系的功能。   三维GIS与虚拟现实   ---- 三维GIS是许多应用领域对GIS的基本要求。三维GIS和二维GIS相比,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真实地认识我们的客观世界。以前的三维显示只能应用在大型的主机和图形工作站上,且只在极少数的部门如地震预测、石油勘探、航空视景模拟器中得到应用(如图3),成本动辄上百万美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硬件成本不断地降低,一台普通的PC机就可以很轻松地进行真三维显示和分析。以前的GIS大多提供了一些较为简单的三维显示和操作功能,但这与真三维表示和分析还有很大差距。现在,三维GIS可以支持真三维的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及以此为基础的三维空间数据库,解决了三维空间操作和分析问题。   无线通讯与GIS   ---- 无线通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AP技术的应用,使无线通信技术与GIS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的结合成为可能,形成了一种新的技术——无线定位技术(Wireless Location Technology)。因此也衍生一种新的服务,即无线定位服务(Wireless Location Service)。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很广泛。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查询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如图4); 再利用GIS的空间查询分析功能,查到自己所关心的信息。举个例子,您走在大街上,就可以利用手机查询离您最近的餐馆在哪里、怎么走、有什么特色菜;再比如您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迷失了方向,就可以利用手机迅速地调出您所在位置附近的地图,标出目标地点,手机就会自动显示出您应该行走的路线,指导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 据估计,利用手机进行无线上网、无线资料传输将是下一个热潮。到2002年,全球将有超过1亿部手机有上网功能,到2003年其数量将达到10亿部。GIS与无线通讯的结合,使GIS借助于无线通讯等技术手段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将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 GIS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据抽样调查,我国25个省市、19个行业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GIS。GIS的应用日趋广泛,已成为城市规划、设施管理和工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同时还进入到军事战略分析、商业策划、移动通信、文化教育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GIS已被公认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

1817

积分

442

金钱

354

帖子

白银水师

195
发表于 2007-1-18 13:37:12 | 只看该作者

基于GIS的广州市三防综合数据库及其应用

【摘要】 作为广州市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一期工程,三防综合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建设是为决策支持系统搭建基础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本文从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集成、数据库建设、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系统下一步的建设作了技术上的探讨,为城市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套先进、可行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 三防,数据库,决策支持,3S,广州 1 引言 广州市洪水灾害发生频繁,防汛防旱防风(简称“三防”)任务十分艰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愈加严重。实践表明,在重视三防工程措施的同时,必须配套建设完善的非工程措施体系,才能有效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建设现代化的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已成为广州市三防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防综合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是广州市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一期工程,本文是在系统设计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设计思路与结构进行介绍,并对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作了探讨。 2 系统目标与设计思路 2.1 系统目标 2.1.1 系统总体目标与实施步骤 广州市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是广州市三防指挥系统工程的核心和灵魂,其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在现有三防应用软、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三防信息综合数据库和三防信息查询显示系统,并完成黄龙带、梅州水库的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模型,流溪河、增江河道洪水演进模型以及感潮河网区主要河道水情预报模型的研制开发。该系统应能快速及时地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数据库中的三防信息,灵活地以图文并茂、声像一体的方式显示广州市三防宏观决策所需要的主要雨水情信息和防洪形势,并应用先进的洪水预报调度模型,定量预测水、雨、工、情的变化对防洪系统的影响,改善防洪调度手段,使三防调度决策指挥向现代化、信息化迈进。 通过对系统目标与需求情况的分析,将系统的建设周期分为二期,系统按边建设边发挥效益、逐步完善的原则安排建设进度:第一期完成三防综合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建设,第二期完成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2.1.2一期工程的目标与任务 作为广州市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一期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三防综合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三防信息的查询,为三防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达到这个目的,一期工程必须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为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搭建基础平台,使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有一个稳固牢靠的软硬件平台;设计并建设三防综合数据库,收集、整理、录入三防相关数据,充实三防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使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有一个信息量丰富、准确可信的数据平台;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对三防综合数据库进行查询和管理。 2.2 设计思路 2.2.1 B/S与C/S相结合 由于C/S工作方式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数据库的维护管理采用C/S方式进行,在应用程序中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对于三防信息的查询显示,由于用户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较广,采用B/S模式,能在Internet/Intranet下满足用户的查询需求。 2.2.2 3S技术与数据库应用相结合 但是从系统的总体目标来看,3S技术的应用将是系统的核心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中,从总体目标出发,以3S与数据库的一体化应用为原则,在软件平台选型、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 软件平台选型 根据系统对海量数据以及空间数据的存贮与管理需求,我们选择Oracle9i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统一存贮,选择ESRI公司的ArcGIS8.3作为GIS应用平台。ArcGIS8.3中ArcSDE是空间数据引擎,它提供了对空间数据进行存取与维护的通道,通过ArcIMS实现WEB模式的空间数据查询、显示与分析,通过组件式的ArcObject开发空间数据管理与维护的前端应用。 4 数据库建设 三防综合数据库的数据可以分成三类: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图像、影像、声音、文本等文件数据。 4.1空间数据库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方法,空间对象采用GeoDatabase的空间特征类来构造,并遵从Open GIS的基于SQL的简单空间特征规范;通过建立空间实体之间的时间变化关系表的形式,解决空间实体历史数据的保存问题;建立元数据和数据字典。三防数据库的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水利专题数据、水利工程数据、三防调度数据、影像数据等,如图2所示。其中除影像数据是以文件的格式存贮于文件库,其它数据都存贮于Oracle9i数据库中,通过ArcSDE进行管理与维护。 其中,基础地理数据提供全市地形、交通、区划的背景信息,为水利专题数据的地图显示和分析提供辅助信息,采用广州市1:1万全要素地形数据;水利专题数据库是指建立在全市1:1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基础上的,以矢量方式存储和管理的各种水利要素的专题数据,水利专题数据根据数据的应用要求,采用相应的比例尺,包括1:1万、1:5000和1:2000等;影像数据库包括气象卫星云图、汛期雷达影像数据和陆地卫星数据等,其中气象卫星云图主要用于天气形势分析与暴雨预报,雷达影像数据用于汛期灾情的监测与快速评估,陆地卫星数据主要用于地表数据的遥感获取。 图2 空间数据库内容 4.2 非空间数据库 指除了空间数据和文件数据以外的数据,这些数据以关系表的格式存放于Oracle数据库中。非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是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其内容涉及三防信息的方方面面。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即数据库数据模式的设计,是对数据库数据的逻辑定义的过程。除了需要对三防应用所涉及到的实时水雨情信息、气象信息、历史大洪水信息、工情信息、工程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历史热带气旋信息等进行数据库表的设计,还需要为系统管理功能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库表。 4.3 文件库 三防综合数据库中文件的数据量较大,文件的产生除卫星云图外都没有规律,文件与各类数据之间的关系密切。当个别目录中的文件数目过多时将导致文件系统的性能下降甚至崩溃。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采用一种特定的文件存取算法将文件均匀的分布于预先建立的目录中。文件的存取对用户透明,文件的存放地址、文件名没有任何语义信息,因此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对文件的访问必须基于一定的算法进行。文件名基于Microsoft的GUID算法产生,保证了文件名的绝对唯一性,避免了出现文件被错误覆盖的问题,至于正常覆盖将有程序保证。 4.4 数据收集与整理入库 由于三防数据来源多样,形式复杂,格式不一,因此对数据收集与整理入库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对于现有的已电子化的数据优先入库;已整理好的,以硬拷贝的形式存在的,需要以手工方式进行输入的在数据输入软件开发完成后进行入库;需要进行整理、测量的数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的数据,根据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入库;系统运行急需的数据优先整理、录入、入库。 5 应用系统构架 5.1 开发平台选择 B/S开发采用Microsoft .NET开发平台,开发工具采用Visual Studio.NET,Web页面开发采用ASP.NET,中间业务逻辑层组件采用C#语言编写,组件与数据库的连接则采用ADO.NET。C/S开发采用 Power Builder 8.0作为开发工具,Power Builder强大的数据窗口对象非常利于开发复杂的C/S应用,其强大的报表绘制功能,更使之成为传统C/S应用的首选开发工具。WebGIS基于ArcIMS开发。GIS部分C/S应用是基于ArcObject来进行开发,由于ArcObject是组件式结构,同样支持Power Builder的开发环境。 5.2 系统管理与维护子系统 5.2.1 文件服务器管理模块 实现文件的导入,即将文件按一定算法传至文件服务器的同时在数据库中建立文件索引信息。 5.2.2 安全控制模块 针对各种数据库安全控制手段和策略实现系统相关安全功能,包括:用户权限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审计监听等。 5.2.3 备份与恢复模块 包括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文件的备份与恢复功能。 5.3 数据采集、录入及维护子系统 5.3.1 信息转换接口模块 由于三防数据来源多样,许多要入库的数据格式与本系统的数据格式不一样,因此必须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主要包括遥测站实时水雨情数据转换接口、水文分局实时水雨情数据转换接口、天气预报数据转换接口、卫星云图数据转换接口等。 5.3.2 空间数据采集模块 用于对水利专题数据及三防日常业务用到的测站数据、水利设施数据等进行采集与更新。本模块采用GPS与GIS、RS相结合,进行空间定位与信息采集,空间数据采集模块可以安装到笔记本和PDA进行采集。 5.3.3 数据录入及数据装载模块 数据输入功能指的是大批量向数据库中输入数据的工作。这些数据基本都是原数据库中没有的数据。数据的输入主要是在系统建立的初期,把数据库中基本表的信息以及实时信息的历史纪录输入到数据库中。在系统运行当中,实时数据的入库功能也属于数据输入功能的范畴。 5.3.4 数据维护模块 数据维护功能指的是对数据库中已经有的数据进行增、删、改操作的功能。与数据输入功能相比,数据维护所涉及的数据量比较小,基本是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的工作。 5.4 三防信息查询子系统 三防综合数据库保存了与三防指挥相关的大量信息,通过三防信息查询子系统可以进行各种历史信息、实时信息的查询,可以对天气、雨情、汛情、险情、灾情等进行查询,进而对三防指挥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数据查询功能是从综合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应计算或处理,然后以各种方式(如图表、报表、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 进行显示,特别是对于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提供图文一体化的显示。 6 总结与探讨 作为广州市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一期工程,三防综合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着重于系统基础平台的搭建及数据库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三防信息的查询显示,为决策支持提供充足而准确的信息保障。一期工程的建设是为整个系统目标的实现打基础,其设计的合理性是实现决策支持系统总体目标的关键。 在一期工程的设计与建设中,3S技术的应用不是很多。但是从系统的总体目标来看,3S技术将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防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石是各类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空间地理信息,也包括大量与空间信息密不可分的属性信息。RS与GPS技术在空间数据的采集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GIS技术特有的网络分析、空间分析等功能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可以为三防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我们在系统软件平台选型、系统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对3S技术的应用作了充分的考虑,以数据为核心,在数据采集、数据入库、数据管理、数据维护、数据分析、显示输出等各个方面对3S与数据库的紧密结合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从而为系统下一步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Alice in Wonderland

1817

积分

442

金钱

354

帖子

白银水师

196
发表于 2007-1-18 13:42:20 | 只看该作者

国产GIS软件在“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自诞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但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测绘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成全国范围的1:100万地形数据库、1:100万数字高程模型库、1:25万地形数据库、1:25万数字高程模型库、1:25万地名数据库、1:5万数字栅格地图库,并正在建设1:5万数据库系统,局部地区还要建1:1万地形数据库。近几年兴起的“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等概念就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个广泛的概念,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空间数据交换网站和空间数据转换标准。国家测绘局已建成的这些数据库已构成国家空间数据框架,并且在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对其他三项内容的建设也取得了不少经验性和实质性的进展。这些数据库的数据已经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在政府决策、国防建设、防洪减灾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国家测绘局在早期的数据生产过程中,由于国产GIS软件尚不成熟,加之不上规模,多采用国外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国外的软件大多价格昂贵,对操作系统和硬件环境要求较高,汉化程度有限,制约了大规模的数据生产工作。为此,国家测绘局在九十年代以来,在数据生产过程中引入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加大对GIS软件的开发投入,采取对国产软件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在“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生产过程中,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一.工程背景 1998年汛期,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对防洪减灾提供测绘保障,同时也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国家测绘局紧急部署于1998年7月开始,组织全国15个省局的力量,进行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珠江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生产和建库工作,并于1999年5月20日圆满建成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包括近1.4万幅1:1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范围约34 .45万平方公里,格网间隔为12.5米×12.5米, 高程精度与1:1万比例尺地形图相当。它的建成和提供使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国家,在防治水灾,有效地抵御洪水,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数字高程模型是使用数字的形式描述地面实际高程状况,用规则格网点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地面实体模型。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一定的算法,能转换为等高线图、透视图、坡度图、断面图、晕渲图,并能与其它数字产品复合形成各种专题图产品;还可计算体积、空间距离、表面积等工程数据,还可以派生出包括坡度、坡向等地貌特征在内的数字地貌模型。在防洪减灾方面,数字高程模型是进行水文分析,如汇水区、水系网络、降雨、蓄洪、淹没分析等不可或缺的基础地理信息。除此之外,数字高程模型在测绘、水文、气象、地貌、地质、土壤、工程建设、通讯、军事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地图等一起,构成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 为完成此项工程,国家测绘局组织了精兵强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为总牵头单位,负责工程的设计实施、数据最终的验收、建库工作。陕西测绘局、黑龙江测绘局、广东国土厅为牵头单位,这三个省局既负责所分测区的技术协调、数据验收,同时还要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另外,还有12个省局全力投入到数据采集工作中去。 国家测绘局要求任务承担单位在1999年汛期到来之前必须完成数据的建库工作,并且能提供给水利及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由于工程时间非常紧,数据源及测区情况复杂,用常规的作业安排难于实现。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局在组织生产的同时也积极抓好数据生产所用软件的选用工作,在充分利用各生产单位现有的国内外软件的基础上,联系国内优秀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生产公司,敦促他们将其软件投入到这一工程项目中。这些软件公司,也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加班加点,与作业单位密切联系,不断完善软件的性能,来提高作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减轻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国家测绘局的这一举措既受到具体作业单位和软件厂商的欢迎,也促进了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发展。   二.工程中所选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为顺利完成“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的生产任务,各数据采集单位,根据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1万数字高程模型技术规定以及自身的人员、技术、软件、硬件条件制定不同的作业流程,来保证工期和作业质量。下表反映了此项工程中所使用的软件情况: 黑龙江 吉林 天津 河北 河南 山东 安徽 山西 陕西 四川 江苏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GeoStar* Y Y GeoTin* Y   Y Y Y Y             Y Y Y GeoScan* Y   Y Y Y Y   Y   Y     Y Y Y GeoImage*                               Mapscan*  Y                             MapVT*     Y                         MapIn*     Y Y                       Epscan*                         Y     方正智慧*                         Y     4DEDIT*  Y                             MDVS*     Y                         Vc&D*   Y           Y Y Y           Arc/Info for NT     Y   Y Y   Y Y           Y Arc/Info PC Y Y Y Y Y Arc/Info for Unix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ArcView                 Y             Mapping Office                     Y         MicroStation           Y         Y         AutoCad                           Y   注:表中加*号的为国产软件 从表中可以看到,在此项工程中所使用的软件中已有很多是国产软件,尤其是在数据采集阶段所用的矢量化软件和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的软件,这些国产软件大多是由国内软件公司自主开发,武汉吉奥信息工程公司和适普公司在其中尤为突出。 武汉吉奥信息工程公司开发的大型的GeoStar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参与了一些大型工程建设,使其软件系统初具规模。本次项目中使用GeoScan模块进行扫描数据矢量化,使用GeoTin模块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取得良好的效果。GeoScan提供了全自动矢量化、交互式线跟踪、房屋点取、数字识别以及常规的点、线、圆弧和文字的各种图形输入手段。能同时管理任意多个图层,为各图层分别定义属性数据库、采集属性数据。GeoTIN专门处理各种随机分布的等高线和离散点数据,快速建立高保真度的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方便生产各种分辨率的DEM产品。 适普软件有限公司,是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美国IDG集团和Intel公司联合投资的专业软件公司,该公司已开发出多种专业软件,其中的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 NT和矢量等高线生成数字高程模型软件VC&D, 在本次项目中也得到较为广泛地应用。在此次项目中有一些地区没有地形图,只能利用航空像片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建立数字高程模型,VirtuoZo起到关键性作用。VC&D软件在自动消除平三角方面颇具特色,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多为地势平坦地区,以往软件在构造数字地面模型细节方面有偏差,VC&D对这一问题最先给出了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国产软件在工程中发挥的作用 在这样大型的数据生产工程中使用国产软件,不仅显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最重要的是在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期项目的同时,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在此项工程中国产软件的确显示出自身的技术特点,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粗差检测,从地形图中采集数据实际上就是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对地图符号数字化后,必须对所有数字化的点和线赋予正确的高程。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等高线的赋值是人机交互的,所以错误是难免的。在生成地表模型之前,这种类型的错误必须被检测并加以剔除。在国产软件的算法中,粗差的检测是是基于相邻等高线的拓扑关系以及有固定等高距的点线关系。软件提供了粗差自动检测与定位的功能,方便对其进行剔除或修改。 自动生成地形特征点,许多理论和实践表明,特征线数据如断裂线﹑构造线等对于保证DEM产品的精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地图制图过程中,大多数的特征数据被综合在等高线内,所以在地形图上,仅仅能获得等高线以及一些少量的地形高程注记点。基于这样的数据,TIN模型很难表达地形特征的细节如山顶﹑山脊﹑山谷及鞍部。另外,在平坦地区等高线数据将生成“平三角形”,这意味着由等高线所表示的山谷和山顶在TIN模型中被认为为是平坦的表面,这显然扭曲了实际的地形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根据等高线来增加一定数量的特征点线。使用手工方式增加特征点线,无论在效率方面,还是在完整性,合理性等方面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有必要设计特别的算法自动提取特征点,与手工方式相比较,算法在许多方面是相当满意的。例如,在1:10000的地形图上增加10000个点,需要花费3个人天繁重的工作量,但使用国产软件的算法自动地安全可靠地完成仅需要几秒钟。 TIN的快速生成与优化,作为格网DEM内插的基础,从原始等高线生成及其余随机的地形点生成的TIN应当具有一些良好的特性。国产软件保证了高效率和高可靠性。比如,在PII400的PC机生成1000000个三角形仅需要约30秒。另一方面,从等高线生成的TIN必须考虑等高线的拓扑关系。也就是说,在生成初始的三角网后,仍有必要对三角网做进一步地优化。这主要在于消除由于等高线过于密集或者采样信息缺乏而引起的横跨等高线的三角形以及狭长的、细小的三角形。 精度评定与质量检查,国产软件提供了多种精度评定与可视化相结合的方法用于对DEM生产过程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如计算若干个检查点的均方根误差,将DEM按高程分层设色,与等高线和扫描影像叠加显示或绘图输出检查,或将DEM生成的三维晕渲图与等高线叠加检查,或用DEM内插与原始等高线相同等高距的等高线进行套合检查,即所谓的等高线回放法,等等。 除上述的具体技术优势外,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还具有性能价格比的优势,所谓“物美价廉”,并且软件公司能对用户的反馈作出及时响应,并能帮助用户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满足特殊需求,方便用户使用,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次此项目中,所有数据采集单位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国产软件,据不完全统计,工程中使用国产软件达300余套。 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9年5月,在新的汛期到来之前,“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及相关的矢量数据库、元数据库胜利建成。目前,国家测绘局已将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正射影象数据无偿提供给水利部防总和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万多幅, 405GB数据量,成果价值二千万元。各地在接到数据后,立即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并进行了后续开发,取得一定成效,使这些宝贵资料在领导决策、防灾减灾、国土规划整治等领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参加数据采集的测绘局都与本省的政府部门联系,建立省级防汛信息服务系统,其中河南省测绘局建立了河南省防汛信息服务系统,并将其安装在省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上运行,省政府领导及办公厅有关部门都能在终端上查询。省气象局、水文局的实时数据如降雨量实况及预报、大型水库水位、黄河流域水文站水位等通过网络每天发往省政府办公厅,同时自动加载到该系统上。浙江省测绘局正与省防汛部门共同建立东苕溪及杭嘉湖地区防汛系统。山东省测绘局组织了数据开发,将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拼接、黑白彩色晕渲,叠加了一些专题要素,在省防汛指挥中心做了演示。河北省测绘局制作了演示系统,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并演示,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他们将与省防汛指挥部联合开发河北省防汛指挥信息系统。湖北省测绘局正加紧建设湖北省‘9202工程”中防汛信息服务子系统,并准备利用这些数据建立湖北境内长江流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吉林省测绘局开发了吉林省防汛信息系统,充分利用DEM进行模拟淹没分析。湖南省国土测绘管理局将与省防汛办联合,建立洞庭湖地区防汛指挥决策系统,现已报省计委立项。江苏省测绘局完成太湖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正射影象数据整体建库,并向省政府和有关厅局领导做了演示。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太湖地区部分DEM数据的三维表面可视化、分析和空间查询试验。广东省国土厅向省防汛部门领导进行了演示,准备将数据应用于珠江流域的规划与整治、水利资源规划与开发和珠江流域防洪专题系统研建。珠江水利委员会等部门也对数据表现出兴趣。天津市测绘院正在开发海河流域防汛系统,有望近期投人使用。广西测绘局把数据加载于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中。黑龙江测绘局将数据应用于黑龙江省“9202工程”,并针对省防汛部门的需求制作了十几个重点防范区的数字化图。 由于上述的具体工作,许多测绘局得到省级政府的财政支持。目前,江西省测绘局已被列为江西省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单位之-。河北省财政厅已同意连续3至4年,每年拨款100万元给河北省测绘局支持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建设,河北省计委也同意在基建投资上给予河北省测绘局大力支持。湖北省测绘局已被列为湖北省防汛工程建设单位之一。吉林省财政厅已发文,为吉林省“9202工程”开发及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建设补助150万元。 通过“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工程所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可以看出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前景,国产软件和国民经济急需项目的结合,是促进双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家测绘局已经将建成的1:25万数据库和“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的数据免费赠送给十几个部委,为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先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国家测绘局还在推进国产软件的推广使用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规模化生产中使用国产软件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毕竟国产软件还存在着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基础薄弱等等问题,但是国家测绘局从实际出发,敢于承担风险,站在发展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的高度,从尽快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战略角度出发,大力推进此项事业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人类不断改进自己生产工具的过程,从石器到现今高科技产品,都是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目前,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发展,其实正好顺应了国家乃至世界对信息化人类生存环境的需求,通过国家、企业、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灿烂春天已经到来。
Alice in Wonderland

241

积分

48

金钱

41

帖子

初级水师

197
发表于 2007-1-19 16:01:29 | 只看该作者

ArcView GIS简介

ArcView GIS简介

01 GIS与ArcView.doc

4.99 MB, 下载次数: 3

312

积分

783

金钱

144

帖子

初级水师

198
发表于 2007-1-22 16:17:34 | 只看该作者

GIS技术入门---概念篇

一、什么是GI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通俗地讲,它是整个地球或部分区域的资源、环境在计算机中的缩影。严格地讲,它是反映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资源或环境)的现势与变迁的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贮、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它是以采集、贮存、管理、处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GIS 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 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 二、基本概念 1、使用GIS系统的环境要求 硬件:GIS软件可以在很多类型的硬件上运行。从中央计算机服务器到桌面计算机,从单机到网络环境。 软件:输入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支持地理查询、分析和视觉化的工具,容易使用这些工具的图形化界面(GUI) 。 数据:GIS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就是数据。地理数据和相关的表格数据可以自己采集或者从商业数据提供者处购买。GIS将把空间数据和其他数据源的数据集成在一起,而且可以使用任何通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空间数据。 2、地理参考系统 地理信息包含有明确的地理参照系统,例如经度和纬度坐标,或者是国家网格坐标。也可以包含间接的地理参照系统,例如地址、邮政编码、人口普查区名、森林位置识别、路名等。现在有一种叫做地理编码的自动处理系统可以将间接的参照系统(如地址描述)转变成明确的地理参照系统(如多重定位)。 目前我国采用的坐标系统主要包含两个: 54国家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又称北京坐标系。 80国家坐标系:采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泾和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又称西安坐标系。 3、矢量和栅格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工作于两种不同的基本地理模式——矢量模式和栅格模式。 在矢量模式中,关于点、线和多边形的信息被编码并以x、y坐标形式储存。一个点特征的定位,例如一个钻孔,可以被一个单一的x、y坐标所描述。线特征,例如公路和河流,可以被存储于一系列的点坐标。多边形特征,例如销售地域或河流聚集区域,可以被存储于一个闭合循环的坐标系。矢量模式非常有利于描述一些离散特征,但对连续变化的特征,就不太有用。 栅格模式发展为连续特征的模式。栅格图象包含有网格单元,有点像扫描的地图或照片。不管是矢量模式还是栅格模式,用来存储地理数据,都有优点和缺陷。现代的GIS都可以处理这两种模式。 4、地图类型 A)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B) 缩写DEM)是在某一投影平面(如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C) (X,D) Y)及高程(Z)的数据集。DEM的格网间隔应与其高程精度相适配,E) 并形成有规则的格网系列。为完整反映地表形态,F) 还可增加离散高程点数据。G) 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H) 缩写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经扫描处理的数字化航空像片,I) 经逐像元进行投影差改正、镶嵌,J) 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它是同K) 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的图像,L) 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等优点。 M) 数字线划地图(Digital Line Graphic,N) 缩写DLG)是现有地形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O) 保存各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P) 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Q) 。R) 数字栅格地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S) 缩写DRG)是现有纸质地形图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的栅格数据文件。每一幅地形图在扫描数字化后,T) 经几何纠正,U) 并进行内容更新和数据压缩处理,V) 彩色地形图还应经色彩校正,W) 使每幅图像的色彩基本一致。数字栅格地图在内容上、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保持一致。 三、GIS系统的应用过程 GIS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功能很强大,它可以帮助用户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和分析。GIS具有将数据集合和地理信息链接起来的能力,可以辅助企业改进自己的机构和资源的管理。GIS以地图和附加报告的方式简洁而清晰的提供查询、分析结果信息,使决策者集中精力于实际的问题,而不是花时间去理解数据。以GIS为基础的图形数据库是可以延续的,比例尺也不受限制。图件可以以任何地点为中心,比例尺任意,使用突出效果的特殊字符有效地显示所选择的信息。下面简要介绍GIS的工作过程。 1、 数据输入 在地理数据用于GIS之前,数据必须转换成适当的数字格式。从图纸数据转换成计算机文件的过程叫做数字化。对于大型的项目,现代GIS技术可以通过扫描技术来使这个过程全部自动化,对于较小的项目,需要手工数字化(使用数字化桌)。目前,许多地理数据已经是GIS兼容的数据格式。这些数据可以从数据提供商那里获得并直接装入GIS中。 2、 数据处理 对于一个特殊的GIS项目来说,有可能需要将数据转换成或处理成某种形式以适应你的系统。地理信息适用于不同的比例尺,在这些信息被集成以前,必须转变成同一比例尺。这可以是为了显示的目的而做的临时变换,也可以是为了分析所做的永久变换。GIS技术提供了许多工具来处理空间数据和去除不必要的数据。 3、 存储和管理 对于小的GIS项目,把地理信息存储成简单的文件就足够了。但是,当数据量很大而且数据用户数很多时,则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帮助存储、组织和管理数据。 有许多不同的DBMS设计,但在GIS中,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是最有用的。在关系数据库系统设计中,概念上数据都被存储成一系列的表格。不同表格中的共同字段可以把它们连接起来。 4、 查询和分析 GIS提供简单的鼠标点击查询功能和复杂的分析工具,为管理者和类似的分析家提供及时的信息。当你分析地理数据用于寻找模式和趋势,或提出“如果……怎么样”设想时,GIS技术实际上正在被使用。现代的GIS具有许多有力的分析工具,但是有两个是特别重要的。 接近程度分析:例如用户想了解类似这样的问题,在这片水域周围100米范围内有多少房子等,GIS技术使用一个叫做缓冲的处理方法,来确定特征间的接近关系。 覆盖范围分析:不同数据层的综合方法叫做覆盖。简单的说,它可以是一个可视化操作,但是分析操作需要一个或多个物理连接起来的数据层。覆盖,或空间连接,例如可以将税收数据与土地、斜坡、植被或土地所有者等集成在一起。 5、 结果可视化输出 所有查询和分析的结果最终都以地图信息的形式输出。图件对于存储和传递地理信息是非常有效的。制图者已经生产了上千年的地图,GIS为扩展这种制图艺术和科学提供了崭新的和激动人心的工具。地图显示可以集成在报告、三维观察、照片图象和例如多媒体的其他输出中。 四、GIS相关产品 1、 部分国外产品介绍 以下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有相当成功案例的国外GIS产品。 ArcInfo,ESRI 公司 GIS 产品。8.0版适用于 NT,pc版适用于普通pc平台。Pc版安装为26M。 GeoMedia 5.0,InterGraph 公司 GIS 产品,可以读取多源矢量数据 (MapInfo,Oracle, Access, ArcInfo, ArcView 等),并与 Oracle 8i Spatial 有较好衔接。 GeoMedia WebMap 3.0,InterGraph 公司 WebGIS 产品,用于在互联网上发布矢量图形和数据,可以读取多源矢量数据(MapInfo, Oracle, Access, ArcInfo, ArcView 等)。适用于 NT。 MapInfo 6.0,MapInfo 公司 GIS 产品,主要用于管理矢量图。带大量矢量地图示例。全部安装为454M。 2、 国内产品 国内GIS产品近年来迅速成长,已经有相当的成熟产品参与到各行业的建设中,以下简单介绍几个产品。 eSuperMap,超图公司产品。有较强的数据导入、数据编辑处理、数据分析、与GPS数据的结合、导航等功能,是面向嵌入式设备的GIS二次开发平台。 Sm@rtmap,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它是一个组件式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它和灵图软件推出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VRMap一起构成灵图软件地理系统平台解决方案。相关的其他信息可以在各个公司的网页上查询。 五、GIS与其它相关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1、 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贮、加工和再现,并能与用户进行一系列问题交互的系统。它包含四大功能: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简单地说,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的交互系统。 GIS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GIS处理空间数据,它除了包含一般数据库的字母数据库外,还有图形数据库,而且要共同管理、分析和使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所以,GIS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复杂,但在功能上也比后者大得多。例如电话查号台可看作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它只能回答用户所访问的电话号码,而基于GIS的通讯信息系统除了可查询电话号码外,还可提供所有电话用户的地理分布、空间密度、最近邮电局、公共电话等信息。当然,管理信息提也作为相关的GIS的一个组成部分。 2、 GIS与数字地图的区别与联系 数字地图是模拟地图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形式,它主要考虑地形、地物和各种专题要素在图上的表示,并且以数字形式存贮、管理并可在绘图机上输出。而在GIS中是按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图形数据和非图形数据分别存贮并相互操作的。数字地图强调的仍然是图,而GIS强调的是信息及其操作。 即使用地图数据库来管理数字地图,也可以有空间查询、分析和检索功能,但是仍不可能像GIS那样,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对规划、管理和决策有用的信息。当然数字地图是GIS的数据源,也是GIS可视产品的数字表达,在GIS中占据有重要位置。

7260

积分

991

金钱

3319

帖子

黄金水师

199
发表于 2007-1-22 20:25:05 | 只看该作者

论利用GIS建设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

摘要:城市地下管线日益增多,对地下管线进行普查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城市管网信息系统,以实现科学化管理。 关键字: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GIS,城市地下管线 每个现代化的城市都拥有一个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供水管网系统。供水管网是城市建设的生命线,城市管网的管理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而我国大部分城市管网信息管理由于历史原因,是完全靠人工进行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网不断改建,手工作业已完全不能满足需要,加之档案保管分散,更新不够及时,致使在进行管网建设及管网维护时,出现数据不全、精度不准的现象,从而导致信息不清,设计不合理,以致误挖、误伤地下管线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我国管网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维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在逐步地建设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国内较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通过数据录入与存储建立了不同专业、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空间参照系的专题数据库,建设了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管理等硬件环境的运行系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推进了城市管线建设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建设,加速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管理体制的完善。 城市管网信息系统是一个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的系统。它对软件开发平台有很严格的要求,因此,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大量的系统分析开发和数据及图件的准备工作外,恰当地选择开发平台非常重要。 建立以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管网GIS应用系统,代替传统的管网资料管理方法,是我国管网资料管理领域的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是管理理念的革新与发展。近几年,城市管网GIS应用系统在不少城市的管网管理部门相继建立起来,有的已投入实际运行,并已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从总体上讲,这些系统的建立,为我国城市管网GIS应用系统的建立与发展,积累了经验。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采集、存贮、管理、分析和描绘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属于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一部分。现代城市的管理,要求掌握大量现势性强、真实准确的信息(包括地上、地下、地理现状及社会全方位信息),并能随时快速查询,进行综合分析,为城市发展预测、规划、工程设计及政府各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这就需要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城市信息系统。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是城市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隐蔽(埋设在地下)、复杂(种类多,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动态(城市建设不断扩大,新管线不断增加,旧管线也不断在更换或废弃)、信息量大。随着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长期积累及收集的大量地下管线信息,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或GIS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 1城市地下管线自身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决定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1 一个具有三维空间数据的四维信息系统; 1.2 在信息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建成区密度大,从中心区向城市边缘急剧减少; 1.3 应能进行系统的动态管理,以确保数据信息的现势性; 1.4 应具有对每类管线的信息管理功能,还要具有综合协调各种管线工程在空间安排上和时间顺序上的有关关系和能力; 2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功能,除一般信息系统应具备的数据录入、数据库维护、数据检索(查询)、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输出等功能外,还应能实现以下功能2.1 城市各种管线的总体布置图生成功能; 2.2 地下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间距判断与分析功能; 2.3 地下管线与建筑物及绿化树种间的水平净距判断与分析功能; 2.4 各类地下管线之间水平净距判断与分析功能; 2.5 各类地下管线垂直净距判断与分析功能; 2.6 交叉路口任意截面图生成功能。 3 而要实现以上功能,GIS软件正是极为合适的核心软件。这是因为: 3.1 GIS软件是以空间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用矢量型和网格型的数据结构表示地图内的空间数据,便于查询分析。 3.2 GIS具有提供丰富的空间数据处理和空间关系查询的功能。 3.3 GIS具有自动整饰地图的功能及绘制输出的能力。 3.4 GIS软件之上能够集成多种多样用于分析评价、动态预测及空间规划等决策分析用的数学模型,为系统向辅助决策分析用的数学模型,为系统向辅助决策方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GIS应用系统的建设周期虽然不长,但系统建立后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而这期间不可避免地需要系统开发商的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单位在选择开发商时,往往只注重开发的计算机开发能力,而忽略了开发商对于各类专业数据的专业理解和处理能力以及开发商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与职业信誉,其后果可能是,由于开发商短视的、不求职业信誉的行为给建设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 人才是关系中国GIS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是市场的要求,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城市管网GIS系统建立单位的有关人才培养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GIS应用系统是综合系统工程、制图学、信息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而建成的高技术软件产品,建立单位固然可以要求开发单位将系统开发得能方便地操作,普通使用者即使不具备专门知识也可以使用。但是,建立单位必须有能够进行系统维护的人员,实时地处理系统动作中出现的问题,使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国内GIS应用系统因使用人员不适应要求而不能发挥作用的例子并不鲜见。   在地下管线现状不清,资料不全的城市,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时应与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结合起来。对普查工作中的数据采集,成图及数据成果的数据格式要事先进行统一规定,并对普查成果及时进行计算机监理、入库,实现同步共库。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是一个动态的信息源,在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同时,要对新建地下管线工作实施竣工测量,及时补充、更新地下管线数据库,确实建立一个高精度、高可靠性和现势性的地下管线数据库,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1817

积分

442

金钱

354

帖子

白银水师

200
发表于 2007-1-23 14:20:26 | 只看该作者

基于GIS应用的全国成品油市场管理解决方案

导读-- GIS系统可纳入一个全方位的视觉和统计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把企业及未来规划信息和空间分布及空间关系直观展现出来。   在去年召开的商业改革发展司的成品油批发企业税收政策问题座谈会上,商务部张志刚副部长指出: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国内成品油市场将在2004年底放开零售,2006年底放开批发。成品油流通行业必须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 欢迎光临3s8.cn   为了进一步贯彻十六大提出的“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加大对全国成品油市场的管理力度,依托商务部丰富的电子政务实施经验和技术力量,建设“全国成品油市场管理网”已成必然趋势。 欢迎光临3s8.cn   基于GIS的需求 http://www.3s8.cn中国3S专业站   按照国务院相关通知的要求,为了提高商务部在管理成品油市场管理工作的效率,更好地对批发企业、仓储企业、零售企业(加油站)进行管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是这些管理工作中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计算机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这些管理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商务部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将会遇到批发企业、仓储企业、零售企业的名称、地址、分布、经营状况等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管理是最佳的选择方式。地理信息系统(GIS)就是把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综合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由此可见,建立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GIS是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中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欢迎光临3s8.cn   GIS与管理需求的结合分析 本文来自 3s8.cn   系统主要目标定位在全国成品油经营企业分布及规划管理上,同时需要整合其业务系统、建立一个基于GIS的可视化管理系统。 http://www.3s8.cn中国3S专业站   成品油管理的主要责任是对经营企业的分布及规划提供可视化的分析及查询,由于管理的数据具有数据量庞大、分散、变动快、区域分布性等特点。从内容上看,它必然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如果把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使得整个成品油经营企业的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和形象直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计算机自动化。 欢迎光临3s8.cn   要实现科技经营,必须采用GIS软件通过地图来进行管理。再加上GIS技术的成熟,使准确、实时、动态、全面地显示空间地理信息成为可能。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Internet和WWW为代表的网络时代,MapInfo公司紧跟最新技术推出了用于Internet和Intranet的应用服务器级产品─MapInfo MapXtreme,通过地图实现数据可视化,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为用户提供一种良好的决策支持手段。使用MapInfo信息可视化技术在规划管理等方面已经具有的相当成熟的应用,通过在Internet网上发布各种企业经营信息,提高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协调指导各企业的生产经营,为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管理经营做出贡献。 www.3s8.cn   GIS系统可纳入一个全方位的视觉和统计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把企业及未来规划信息和空间分布及空间关系直观展现出来。这一功能可以帮助有关部门为企业的发展分布提供决策支持能力。 本文来自 3s8.cn   GIS系统应用成果 本文来自 3s8.cn   通过利用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和经验,结合Mapinfo产品的GIS应用的实施,建立起来的“全国成品油市场管理网”,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公布了国家关于完善成品油市场管理政策法规及相关信息,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成品油经营企业信息系统,为搞好成品油市场的监测、预警和调控,实现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措施。
Alice in Wonderla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2 06:31 , Processed in 0.177844 second(s), 5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